2021 年高考语文最后阶段差缺补漏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棵栽植于道光年间的古树是一棵‘救命树’,保护在树上避难的村民免受洪水侵袭,如今我们将其列为‘乡
愁保护点’,有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在雄安新区大王镇大阳村,安新县乡愁保护工作队成员周
建斌指着一棵古槐树说道。
雄安新区已经进入大规模开工建设阶段,在如火如荼建设场面背后,一些承载村民过往记忆的古宅、老树
依然挺立,成为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
为保护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雄安新区在全国没有可资借鉴的情况下,率先成立雄安新区“记得住乡
愁”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首创雄安新区“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随着“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的开展,雄安新区乡愁家底变得清晰起来。目前,雄安全域物质类乡愁点总数
2367 项,非物质类乡愁遗产总数 186 项。
“2020 年新区征迁村原有 88 处‘乡愁保护点’,经过我们实地调查,又新增了 93 处。”雄安新区管委会公共
服务局乡愁专班组长辛公舜说。
据辛公舜介绍,在雄安新区的大规模开工建设中也出现了工程建设和“乡愁保护点”位置冲突的现象,雄安
新区乡愁工作专班采取了“一案一政策”的活态保护措施,根据“乡愁文化遗产”价值和规划建设需要,针对
每一处“乡愁文化遗产”的特点制定了“特殊”政策,有效保护“乡愁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配合了施工单位的工
程进度。
雄安新区未来将利用保存下来的古宅以及古宅构件建设历史街区,利用老物件建设展示新区农耕、渔猎以
及民间艺术的博物馆,利用古树打造乡愁林,让未来的新区居民记得住“乡愁”。
除此之外,雄安新区将启动“数字乡愁”影像留存和“数字乡愁云”工作,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展示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三维实时渲染技术等,构建与现实世界孪生的数字虚拟空间。通过对雄安新区内的数字
乡愁点进行 VR 及视频解说制作,建立“数字乡愁”文化平台,最大限度保留和记录古村落乡愁。
未来,雄安新区将进一步打造相应的雄安历史文化传承基地和展示区域,将传统文化融入雄安城市风貌之
中。
(摘编自鲁达 崔涛《“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融入雄安规划建设》)
材料二:
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
社区的原始状态。
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
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的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
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
张时说的。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
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以我们自己来说罢,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
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
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她的一生大概也得老是填“江苏吴江”了。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
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
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
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
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人并不能象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
区中设法插过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
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
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
取得该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为我知
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古宅、老树在雄安新区大规模开发中依然挺立,在于它们承载着村民们的记忆,也得益于新区“记
得住乡愁”专项行动。
B.雄安新区在对“乡愁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走在全国前列,为其它地区开展此类工作提供了从理念到实践的
可供借鉴的经验。
C.乡土社会中,人口繁殖是无法避免的。因人口繁殖,土地有限,血缘社群便自觉分裂,部分人外出寻
找耕地,于是产生乡愁。
D.籍贯如同姓氏一样,是人们从父辈那里继承而来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缘性,但归根结底,还
是属于血缘的范畴。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城市扩张对乡村的冲击时有发生,但通过灵活处理,因地制宜,可以妥善解决这类矛盾,既不影
响发展,又能留住乡愁。
B.雄安新区未来不仅会通过建设历史街区、博物馆等来保护物质类乡愁遗产,还会构建数字虚拟空间来
保护非物质类乡愁遗产。
C.与自己家相比,“外婆家”也有血缘上的意义,但通常在地缘上存在差异,不是血缘在空间上的投影,也
不是血缘和地缘的合一。
D.很多“新客”“客边”在村里就算繁衍了几代,依然无法获得本村的身份认同,因为中国乡土社会中的血缘
和地缘是很难分离的。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2000 年,时任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回福建省永定县祭祖,完成了父亲吴鸿麟回乡祭祖的愿望,临别时,
吴伯雄在吴氏宗祠里题词“敬宗昭德”。
B.兴起于江浙一带的两头婚,既不属于男娶女嫁,也不属于女招男入赘。在两头婚家庭里,没有外公外
婆的概念,小孩对爸爸妈妈的父母都叫爷爷奶奶。
C.金庸先生的多部武侠小说都对湖北襄阳有生动的描述。金庸去世的当晚 10 点左右,襄阳的金庸迷们用
蜡烛摆出“走好”两个大字,以追思纪念金庸。
D.如今,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留下“386061 部队”:38,即妇女节,指留守妇女;60,即 60 岁,
指留守老人;61,即儿童节,指留守儿童。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有人认为,围绕“乡愁”,材料一在回答“是什么”和“怎样做”,材料二在回答“为什么”。请结合材料谈
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是“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的核心研制任
务。自 2020 年 10 月 10 日起,“奋斗者”号赴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万米海试,成功完成 13 次下潜,其中 8 次
突破万米,并创造了 10909 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11 月 28 日,“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圆满完
成任务,返回三亚。整个海试过程全面验证了包括钛合金载人球舱、浮力材料等在内的 18 个大类、52 个
单项共 82 个考核科目。
对于深入海下万米的感受,声学系统主任设计师刘烨瑶表示“很激动,但不紧张”。“到达万米深度的时刻,
我们 3 个人没有鼓掌欢呼,平和的心态来源于对‘奋斗者’号技术状态的自信,突破万米不仅仅是 4 位数到 5
位数的突破,还证明我们有能力挑战深渊,中国具备对全球最深的海洋进行探索和科考的能力。”
(摘编自《“奋丰者”号载誉归来》,《中国科学报》2020 年 11 月 30 日)
材料二:
海底 1 万米的世界,只有跨越核心技术的门槛,才能得其门而入,“奋斗者”号下潜到万米深海,并携带 3
名潜航员长时间稳定作业,设计难度可想而知。设计人员针对超高压复杂环境,采用多系统融合集成设计,
使“奋斗者”号潜浮速度、舱内空间使用等指标大幅提升,同时通过载人舱实时监测和评估策略,实现潜水
器优良的机动性能和安全性能。
实现“奋斗者”号下潜到万米深海,并携带 3 名潜航员长时间稳定作业这一目标,与采用的多系统融合集成
设计和抗极端高压的载人舱球壳的建造分不开。
在万米深海,水压超过 110 兆帕,约合 1 千个标准大气压,相当于 2000 头非洲象踩在一个人的背上。这
种极端压力条件下,按照载人舱的目标尺寸和厚度要求,需要找到一种高强度、高韧性、可焊接的钛合金。
科研团队历时数年,通过攻克高强度、高韧性钛合金焊接技术,成功解决了载人舱球壳的建造难题。
潜水器去到万米深渊,还要完成岩石、生物抓取,以及沉积物取样等精准科考作业。这需要灵活的机械手、
电动观测云台、贴海底自动匹配地形巡航、悬停定位、液压机械手持重能力超过 60 公斤等智能化控制系
统。针对深渊复杂环境,“奋斗者”号实现了高精度航行控制、全景科学观测、高精准作业取样等功能。
水声通信是“奋斗者”号与母船“探索一号”之间沟通的唯一桥梁,实现了潜水器从万米海底至海面的文字、
语音及图像的实时传输。
载人潜水器“下得去”,还得“回得来”,关键是固体浮力材料。这种材料既要密度低又要耐高水压,制备技
术难度大。经过持续攻关和多番论证,一种高强空心玻璃微球脱颖而出,兼顾了材料的密度与强度,实现
了浮力材料的重大突破。
(摘编自《海底 1 万米,你好!》,《新华网》2020 年 11 月 29 日)
材料三:
中国的潜水器坐底深度达到 10909 米。这几乎是一个人能够到达的地球最深处。
据报道,“奋斗者”号 10 月 10 日启动本轮科考任务,总共 13 次下潜地球最深的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其
中 8 次下潜深度突破 1 万米。11 月 10 日,这艘载人潜水器创下自己的下潜纪录,下潜深度远远超过珠穆
朗玛峰高度。根据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保持者仍是韦斯科沃,这位私募股权投资人
在今年 6 月 26 日乘坐“限制因子”号潜水器下潜至 10934 米的位置。“奋斗者”号的最大下潜深度超过了电影
导演卡梅伦 2012 年独自下潜时达到的 10908 米,但是低于“里雅斯特”号潜水器在 1960 年 1 月 23 日达到
的 10916 米。
据报道,“奋斗者”号潜水器及其潜航员的母船是“探索一号”科考船,他们“克服了台风、大雨、高温等重重
困难”。
(摘自美国趣味科学网站《中国潜水器抵达地球最深处》,《参考消息》2020 年 12 月 3 日)
材料四:
“奋斗者”号研制及海试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具有了进入世界海洋最深处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体现
了我国在海洋高技术领域的综合实力。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到今天的“奋斗者”号,你们以严谨科学
的态度和自立自强的勇气,践行“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为科
技创新树立了典范。
(摘自习近平《致“奋斗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并胜利返航的贺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学系统主任设计师刘烨瑶对于深入海下万米所表示的“很激动,但不紧张”的感受取决于平和的心态及
对“奋斗者”号技术状态的自信。
B.“奋斗者”号下潜到万米深海,并携带 3 名潜航员长时间稳定作业,与多系统融合集成的设计和抗极端高
压的钛合金载人球舱分不开。
C.固体浮力材料是“奋斗号”载人潜水器既“下得去”又“回得来”的最重要技术攻关项目,它必须具备密度
低、抗极端高压的特点。
D.“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并胜利返航,体现了我国在海洋高技术领域的综合实
力,习近平主席致信以示祝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三五”期间,国家把“奋斗者”号作为“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的重点专项进行攻关研制,科研团队历时
数年,终于大功告成。
B.“奋斗者”号开展万米海试的科考任务是包括钛合金载人球舱和岩石、生物抓取等在内的 18 个大类、52
个单项共 82 个考核科目。
C.“奋斗者”号深入海下万米并进行科学考察,这对探索最深海洋的未知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海
洋科技的创新树立了典范。
D.外国媒体对我国“奋斗者”号万米深潜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认为中国潜水器无论是下潜深度还是完
成科考任务都走在世界前列。
(3)“奋斗者”号团队能圆满完成任务,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教育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学会联合开展了青年创业者调查。调查显
示,受访的创业者年龄主要集中在 31~40 岁(80.8%),他们从最终的全日制学校毕业时多为 21~25 岁(60%)。
在这一群体中,仅有 9%选择了在校期间创业或者一毕业就创业,且这些在校创业者多为硕士或博士研究
生学历。值得关注的是,接近一半(46.8%)的创业者在毕业 4~9 年后才进行首次创业。超过半数(55%)的
创业者把创业动机归于发现了合适的商机,比如有好的创业项目或有好的政策机遇,另有 22%左右的创业
者创业是想自己当老板或想出来闯荡一番。
受访者普遍认为,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创业前还应有一些相关工作经验,尤其是刚毕业的学生应先就
业后创业;对创业者来说,在名校学到的东西也很重要,特别是高学历或理工科的创业者,非常认可专业
知识对创业的推动作用;在创业后如果不继续学习,创业者比普通上班族更容易被市场淘汰。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中国个体私营经济与就业关系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
进一步鼓励以及工商注册等领域简政放权力度的加大,全国高校毕业生创办私营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而缺
乏启动资金是高校毕业生创业面临的首要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食品药品监督局副局长刘蓉华针对一些学生落入信贷陷阱的现象,建议教育主管部
门增强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并普及信贷知识,保护大学生远离非法网络借贷平台。她建议将大学生使用网络
金融借贷纳入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从校园开始培养大学生增强诚信意识。
(摘编自中国工商报网《完善信用体系助力创业创新》)
材料三:
中国青年报: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您认为政策效果会如何?
杨德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以休学创业来说,学生在创办、经营企业一段时间后
能够再回到学校,我认为这是一大进步,因为它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是对学生创新和创业精神的一种
保护。我曾与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合作进行过一项研究,在对多种因素进行控制后发现,能
给人们提供更多选择的制度,会使处于其中的人们更愿意去创业,创业效果也会更好。允许休学创业等许
多新政策就属于这类性质的制度,肯定能够鼓励一部分人去创业。当然,在具体落实上,会有一个磨合和
调整的阶段。
(摘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陈博群是安徽师范大学 2013 级空乘专业的大四学生,他发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鼓励高校设立专业
化众创空间”,这令他振奋。他在校期间经历了数次创业。在这个最好的创业时代,陈博群仍面临着很多
挑战。
大二那年,他创办了服务合肥市大学城师生的送餐网络平台“点小二”,但不久就以失败告终。陈博群此前
的不少创业伙伴在毕业后选择就业。他们发现,自己找工作比同龄人要得心应手,实习期也表现得更好。
这些尚未走出校园的学生已经通过创业获得成长。从报税到企业运营,从和人打交道到发掘市场需求,他
们都已在创业期间实践过了。
(摘编自新华网《大学生创业,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1)下列关于对大学生创业的建议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在校期间的专业知识学习对创业的推动作用,还要树立起创业后继续学习的意识。
B.大学生创业应注重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报税、企业运营、与人打交道、发掘市场需求等经验都很重要。
C.大学生要想创业成功,除了要善于捕捉商机,更要有创业热情。只要有热情,就有屡败屡战的勇气。
D.大学生创业要端正心态,要有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认识,要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的调查对象是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创业者是主动创业,只有少部分是
被动创业。
B.材料二表明,缺乏启动资金是高校毕业生创业面临的首要难题,因此有关部门应完善信用体系,助力
大学生创业。
C.关于大学生创业的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材料四关注的是大学生如何进行创业,而材料三关注的则
是政府扶持政策的效果。
D.材料四以安徽师大学生陈博群和他的伙伴的经历为例,旨在说明在校期间的创业仍面临很多挑战,但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3)根据上述材料,对于想创业的大学生,你有什么建议?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日前,深圳市教育局正式印发《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意见》,从 2021 年春季开学起,
分批、稳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四点半”问题是许多“双职工”家庭面临的现实难题。《实施意见》明确,要努力为学生
提供安全有序、公益普惠的课后服务,满足学生成长的多样化需求,但不得进行集体教学和统一补课,不
得给学生增加布置任何形式的作业。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坚持公益普惠原则,按每生每年 1000 元标准纳入
政府专项经费保障,学校以及购买服务的校外机构和个人均不得向学生和家长收取任何费用。还提出,学
校应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可以组织开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兴趣特长的社团活动、体育和艺
术活动;可以开展学生自主作业、教师答疑等学习活动,统筹安排教师照看;也可以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就
近到少年宫、博物馆等场所参观学习。是否参加、参与哪种项目将由学生和家长自主决定、自愿报名。
(摘编自《深圳正式推出中小学免费课后延时服务》,人民网 2021 年 02 月 23 日)
材料二:
家长关注的“谁来教”的问题,是课后服务平稳运行的关键。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已经开设课后服务的
学校中,师资主要来源于本校老师、购买服务和社会机构等渠道。
“学不到东西,还不如送到校外培训机构。”3 月 5 日,在填写学校的托管需求调查表时,许女士有点犹豫,
“孩子在校托管只能写家庭作业,不讲课,没有其他活动,也不能出教室”。目前提供课后服务的学校在课
程设置上不尽相同。有的学校提供了体育、舞蹈、美术等特色课程,有些学校则受限于师资、资金等只提
供基本的看管服务。
“有服务就有支出,邀请专业更强、水平更高的师资,让学生们受到更好的指导是需要成本的”,江苏、四
川、辽宁等地出台的相关政策提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财政投入为主提供课后服务;确实不具备条件的地
方,可实行政府和学校支持、家长合理分担运行成本。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认为,学校课后服务属于
教育服务,但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要强调其公益性和公共性,但也要让老师的额外付出得到回报。
(摘编自《课后服务为何呼声高、落地难》,《新京报》2021 年 3 月 9 日)
材料三:
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落实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光靠教育部门一方很难做
好。我在调研时发现,一些地方将课后服务的任务全部落在学校老师身上,侵犯了老师的休息权。各地在
探索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教育部门还可以在充分吸取家长意见的
基础上,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选择资质完善、专业性强的社会教育机构参与课后服务提供。
全国人大代表杨善竑:所谓“课后服务”,一定要突出“服务”二字。服务的对象是明确的,一个是学生,一
个是家长。谁来提供服务,怎么提供服务,怎么提高服务的质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需要政
府主导、学校和家庭共同探讨。
全国政协委员贺颖春:课后托管教什么?我觉得要和学校的总体工作、家长的需求相结合,也要考虑到学
生的兴趣来设计。在收费方面,我建议还是应该适当进行收费,一方面可以给教师一些报酬和补偿,激发
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家长和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对教育的理解都有好处。如果是全免费,家
长和学生可能会对政策有过分的依赖。
(摘编自《代表委员热议“课后三点半”服务难题》,《中国教育报》2021 年 03 月 04 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圳市从 2021 年春季开学起,分批、稳步推进课后服务工作,体现了政府对基础教育问题的重视,也
说明特区政府拥有较好的经济基础。
B.教育中“四点半”问题是指学校放学早、家长没下班,孩子谁来接、接回后谁来看护等问题,这关系到普
通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稳定。
C.课后延时服务既包括基本的看管服务,也包括学科课程教学和特色课程学习,还包含自愿参加的社团
活动,体艺活动,校外参观学习。
D.课后服务虽超出老师正常工作时间,但仍是教育服务,具有公益性和公共性特点,不能将这种工作完
全市场化,同时要考虑劳有所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后延时服务只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小学学生,学校提供课后服务可以直接为家长减负,但课后
延时服务也要避免给学生加重学业负担。
B.课后服务内容的安排上,主管部门的初衷与家长的现实需求是一致的,但不同地区、学校课后服务内
容与当地财政状况和学校资源配置有关。
C.材料二主要围绕课后服务落实中的两大困难展开论述,即“谁来提供服务”所涉及的师资力量问题,以及
“教什么”所涉及的课程设置问题。
D.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资金问题上,深圳市教育局明确要求免费,材料二和材料三的观
点有一致性,认为可以适当向家长收费。
(3)课后服务如何实现多方共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年 365 天,我们为什么要把归乡的日子选择在春节?这个问题,牵涉到中国时间的秘密。
过去二十年,我一直在研究中国古代历法中节日的排列。最后我发现了中国古代人时间生活的秘密:原来
中国古人按照阴阳观念思考问题,依照阴静阳动的原则,他们给自己的时间生活划分出了鲜明的节奏。这
节奏就体现在节日安排上:一年之中,前半年为重;半年之中,前三个月为重;12 个月当中,奇数月份为
重;一月之中,前半月为重。这个排列有两个变例:一是八月份,宋代开始,中秋节成长为大节;另一个
变例就是十二月,十二月是偶数月,但节日分量很重,并且集中在后半月,这和来年一月份的前半月结合
在一起,构成中国古代时间生活最大的一个节期。
当这一规则具体展开于一年的农业生活中时,我们会看到,中国古代节日具有怎样鲜明的内在节奏!一月
之中,当人们为前半月的节日忙碌过后,后半月的平静生活显得非常可贵。当后半月的生活显得过于平静,
下一个月新的节日期已经来临。当一个节日较多的月份结束后,到来的是一个节日相对较少的月份。然后
到来的又是一个节日相对较多的月份。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年之中,当万物萌生的春季这样一个节日繁多
的季节结束后,是稳定的成长,是夏季这样一个节日相对减少的季节。而当收获的金秋来临,同时到来的
是又一个节日的盛季。而那之后是冬季,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节日排列由相对减少到伴随着新年即将
来临而转入迎新的准备期。一年中节日的最高潮将在这之后如期到来。这一切构成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节
日生活的内在节奏。一月又一月,一年复一年,这一内在节奏,与大自然的四季变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与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日传说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先民的时间轨迹雕上了美丽的刻度。这一内在节奏,有
如万象喧然与处子般宁静的契合,有如一曲美丽的乐曲。一个个月份如一节节平稳流畅的乐章,八月中秋
则是中间华美的变奏,而十二月后半的节日集中期与来年正月前半月合而为一,构成一年中澎湃激扬的节
日高潮。
这就是中国时间的乐章,它既葆有摇曳多姿的变化又谨然成序,既内容丰富多彩又快慢张驰有度,它是我
们先民时间生活的内在的旋律。而“年”是我们一年时间生活的顶点和高潮,在中国人的时间生活中,它占
有绝对性地位。而这个地位,是千百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中国人文化积累的结果。早在殷商代,已经有了近
似于“年”的观念。人们在年终会开展大型祭祀活动,祭祀天地山川和祖先神灵。到了周代,尽管“年”的日
期和今天有所不同,但过法已经有很多相似之处。从那个时代起,年已经是一家人、一族人欢聚一起共度
良辰的日子。
两千年多少朝代兴替,两千年多少世事沧桑;“年”却一直留下来,并且不断生长,成为民族的传统被继承
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国人的节日传统。它渗透进了中国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文化的根,中国人无论如
何不肯放弃的传统。
(取材于刘晓峰《家与年:解读中国文化的深层密码》)
材料二
《红楼梦》里,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哪个节日都过得神采飞扬,唯独说到过年,要么是一带而过,
要么就写得很无聊。
前八十回里,两处写到过年,一处是元春省亲前,“朱批准奏:‘次年正月十五上元之日,恩准贾妃省亲。’
贾府领了此恩旨,益发昼夜不闲,年也不曾好生过的。”一句话就把个新年打发掉了。到了五十三回,曹
公正儿八经要写一回过年了,细细地写贾府里祭祀、焚香、吃年酒、进宫朝贺,写得排场极大,像一幅画
儿,画上的每一个人,做的都是规定动作,不像其他节日里,欢声笑语间,便凸显了各自的性情。
两处描写加起来,可以凑成曹公对于过年的感觉,这是一个既乏味又充满繁文缛节的节日。假如我们认同
《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的话,这也基本上是贾宝玉的春节印象,他是不喜欢过年的。
贾府里其他节日大都是自家人在一起吃饭,贾宝玉深受宠爱而如鱼得水,但除夕就不一样了,他要见到的
人不只是亲人,还有亲戚。
一些老妯娌,是贾府旁支亲眷,宝玉也该上前喊一声奶奶。她们坐在一起,会聊些什么呢?书里没说,二
十九回里,倒有个样本。那个无聊的张道士,见了贾母,先是夸老太太气色好,又赞宝玉发福了,然后自
然而然地就说到宝玉的婚事上,提起前日在哪个人家见到一位小姐生得好模样,要给宝玉做个媒。大年下,
与贾母握手相见的老太太们,大抵也是按照这个格式走。
提亲话题之外,她们还喜欢问你在社会上的定位、现状和前程;还有那些来拜年的叔伯,他们会问得更仔
细。这让逃避学堂成天跟姊妹们混得不亦乐乎的“无业游民”贾宝玉情何以堪?贾政在家的日子,虽时常把
宝玉骂个狗血喷头,但亦有当父亲的虚荣心,没准儿会像某些章节里曾有过的那样,把他拎出来,让他当
众做首诗什么的。总而言之,那些不快乐的记忆,贾宝玉或者说曹公都曾体验过,让他懒得再提。
说到底,是新年这节日太主流,跟非主流的贾宝玉犯呛。
最初,“年”是个吃人的怪物,人们要用鞭炮、用喧天锣鼓去驱逐它。这也许可以说明,年,原本自恐惧而
来,来自对生命与岁月的恐惧,所以,人们要用狂欢把那恐惧压下去。驱逐恐惧的另外一种做法,是确定
自己的坐标,在“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会让人觉得把握住了光阴,心里踏实。所以,在新年的各种
仪式里,人的自我被抽离,变成一个个符号:在祖宗灵牌前虔敬的后代,与鬼神巧妙周旋的凡人,必须融
入欢乐海洋的一分子;还有,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在生命坐标上不偏不倚稳稳立住的那个点。
可是,对于曹公来说,哪有什么适当与不适当,只有我想与我不想。家财万贯可能瞬间成空,不能与心爱
的人在一起,举案齐眉又如何?新年只是时间的节点,而非人生的节点,何必这样欢天喜地又禁忌重重地
去制造噪声、垃圾和狂欢后的虚空呢?
清清静静地过自在流年。这样的新年,想来才能让宝玉心生欢喜。
(取材于闫红《我们就是那个不爱过年的宝玉》)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时间”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思考问题的阴阳观念。
B.节日安排的节奏符合古人所持阴静阳动原则。
C.严格遵循节日数量逐月恒定更替的内在规律。
D.节日安排有如变化多姿而又谨然成序的乐章。
(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把归乡的日子选在春节原因的一项是( )
A.年是我们一年时间生活的顶点和高潮。
B.年在我们的时间生活里占绝对性地位。
C.年作为家人、族人欢聚的日子是古已有之的传统。
D.年处在春之初,是合家商定全年计划的最佳时刻。
(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宝玉“不喜欢过年”原因的一项是( )
A.过年充满繁文缛节,十分乏味。
B.被提亲,被关注地位和打探前程。
C.成为长辈满足虚荣心的应景人。
D.重要的时间节点,恐惧生命流逝。
(4)材料二的“是新年这节日太主流,跟非主流的贾宝玉犯呛”一句中,“主流”和“非主流”分别指什么?
(5)材料二引用了《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张道士给宝玉说亲的例子。其实二十九回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情
节:张道士捧了一盘子贺物,其中有一块赤金点翠的麒麟,贾母忘掉是谁带的,宝钗急忙笑告 ________ (人
物)有这样的物件,因此引起了________ (人物)的冷嘲热讽:“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
西上越发留心。”由此我们还可以想到《红楼梦》中两个经典的“姻缘配”:一个前世的木石前盟,一个现实
的 ________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学自从传到中国,并成为大学里的一门学科,就呈现某种程度的学科交叉融合状态。20 世纪前半期,
中国学界常将“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视为内涵相同的概念。对此,凌纯声解释说:因民族学研究的对象
为文化,故又称“文化人类学”。基于民族识别主要是依据“文化”而非“种族”的认知,学者们致力于不同族
群文化异同的探讨。
不过,文化人类学并不能与民族学简单划等号。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狭义的
文化人类学才特指民族学。民族学偏重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研究。文化人类学者最有成就的工作
是对人类的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宗教巫术等方面的研究。
学科交叉能促进学科发展,但也存在异化的潜在危险。当一个学科涵盖了其他一切学科时,人们也可说它
什么也不是。人类学家罗德尼·尼达姆(Rodney Needham)曾指出:人类学领域可能很快就会重新分配到
多个邻近学科中去,当前形式的人类学将经历一种彩虹般的变形。这绝非危言耸听。要确定一个学科的性
状,必须有一个“亲本”(parental stock)。以植物嫁接为例,无论你怎么嫁接,首先要找到一个用作嫁接
的砧木。以梨嫁接苹果产生梨苹果,以苹果嫁接梨产生苹果梨。亲本决定植物的基本性状和品质。学科交
叉融合也一样。一个冠以“人类学”的学科,你叫它文学人类学也好、历史人类学也好、医学人类学也好、
生态人类学也好,不管如何吸纳别的学科质性,其亲本都应该是人类学,这一点不能忽略。
此外,人类学自上个世纪初传入中国,就面临如何适应本土文化与社会的问题。为此,一些学者提出“人
类学中国化”的主张,这无可非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文藻出任中央民族学院民族志研究室主任,
更是“极力主张‘民族学中国化’”,强调“把包括汉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民族学的研究,让民族学
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中”。吴文藻所说的民族学,就是人类学分支的文化人类学。中国人类学者对其学科“中
国化”的强烈追求,可见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提出并实践中国化主张,要警惕淮南之桔变为枳,即失去人类学基本秉性的危险。本土化
既可能为学者实现本国学术独立的学理追求提供动力,又可能给以“本土化”口号作为标榜、拒绝在国际学
术规范下建构学术研究共同基础者提供借口。学科“世界性”和学科在不同地域体现的本土性两者之间存在
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人类学的学科建设过程中,中国学者应当具有‚学科世界性和学术本土性两方面的关怀。
(摘编自杨天宏《人类学对历史学的方法启示》)
材料二:
一般地说,人类学是要查明一些民族的起源,以及这些民族的构成因素。长期以来,人们以为,所谓人类
学只要研究人类的生理方面,而不必全面地研究人类的社会和文化方面,以致把人简化成可以用人体测量
值和数学指数来理解的对象。
1933 年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的人类学和人种学会议上,一些专家们试图把人类学的定义限定于狭义的体质人
类学,并把它列入自然科学。人类学研究的对象是所谓的的原始民族。因此,在这样的概念中,古代文化
占有有其一定的位置。人类学家希望通过对一定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对于它们多样性的分析,来发现语言
和文化的本质以及它们的进化规律。
为了便于分析所研究的对象,人类学使用了文化这个术语,这一概念,意味着人类的重重生活方式以及表
现形式的有机总和。
在各种各样的学科中,人这个概念有着许多不同的词义。动物学家们通常所说的“人”这个词,是指一种灵
长类动物。古典哲学认为,人是一种物质、智慧和自由的实体。这同动物分类学上的特点并无直接的关系。
而在人类学家看来,人的概念和其他任何特定学科的人的概念是不同的。人类学的概念比动物学的概念含
义广得多,其范围又比哲学上的概念狭窄得多。
人类学并不局限于研究人类的进化,而且还要对现代的民族进行分类,并列举其种种表现形式,阐明其生
理(体质人类进化)和文化(文化人类学)的变化过程,这些变化过程构成民族历史的重要部分。
学科不同,其研究方法自然也不同。其实,古生物学(研究人类进化)、体质人类学和生物学和遗传学有
密切的联系,也就是,古生物学的发展已受到周围的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反之,文化人类学、语
言学以及在人类学范围内进行研究的经济学、社会学、神学、世界观、宗教和当代民族的艺术,则与生物
科学及其方法的关系比较疏远。但是,长期以来,文化人类学由于只利用人文科学的方法,因此在发展上
与外界隔绝。研究者根据直观得到的结果往往发生变化,缺乏充分的真凭实据。
(摘编自法国安托尼奥·阿里巴斯·帕洛《当代世界百科全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 世纪前半期,中国学界认为“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内涵相同,凌纯生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对
这一观点作出了解释。
B.材料一以植物嫁接为例,说明只有将“人类学”作为“亲本”,才能在与其他学科融合时,保持“人类学”的
基本性状和品质。
C.有学者认为人只是人体测量值和数学指数的对象,为此,他们认为人类学研究不必全面研究社会和文
化等方面。
D.从材料二关于各种学科对“人”这个概念有不同解释的论述,可知不同学科即使研究对象相同,其研究
的侧重点还是有区别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族与民族的文化差异比种族差异更明显,有利于学者进行民族识别与探讨族群文化差别。
B.中国人类学者对学科“中国化”的强烈追求,是有利于学科发展的,但如果一味追求“中国化”,又会影响
学科的健康发展。
C.人类学受到其他学科的影响是正常现象,它应该与自然科学,比如生物学建立一定的关系。
D.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发展着的文化人类学,长期以来,它在方法利用上相对单一,研究者得到的结果
往往缺乏真凭实据。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化人类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灵长类动物的起源与进化研究
B.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价值
C.中国各民族神话的流传与演变
D.中缅边境跨境婚姻情况的研究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高校招生季,某大学要为“文化人类学”这个专业作一简要介绍,请根据材料完成介绍语的撰写,字数
不超过 100 字。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关于清明节,《历书》如此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
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由此可见,
注重“清”和“明”,一直是清明节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今天的我们,也应当让这个节日气清景明。
让“奇葩祭品”走开,让祭奠情感保持气清景明。祭奠是一种礼敬、怀念,更是一种情感升华。站在历史和
先人的肩膀上,让自我得到精神净化、智慧启迪,以期走得更远,这是清明节的一个内涵。所以,应当杜
绝花哨的“护照”“房产证”“私人飞机”等“奇葩祭品。这些“祭品”和传统文化、公序良俗、传统美德不合拍,
更和崇德向善的主流价值格格不入。
让陈规陋习走开,让祭奠形式保持气清景明。源于周代的清明节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时间跨度长,
存留下来的惯性做法很多,而有些做法和当下社会已经格格不入,比如动辄大烧纸钱冥物,这不仅造成了
不必要的浪费,也会污染环境,甚至酿成悲剧。所以,我们要让祭奠形式保持气清景明,多倡导文明、健
康、干净、祥和的祭奠方式。例如,可以通过种植纪念树、召开家庭追思会等等,将感恩的心、思念的情,
融入清明祭奠中。
让“代人扫墓”走开,让祭奠仪式保持气清景明。清明祭奠,就是要祭祖拜宗,追思先人,慎终追远,思亲
念故。所以,这个祭奠必须有一定的仪式感。《论语》云“吾不与祭,如不祭”,意思是如果自己不亲自进
行祭祀,而找别人替代,这对祖先来说是一种大不敬。毕竟,“代人扫墓”的商业化运作再精美,再细致,
也终归是一种木偶式的虚假表演,是一种空洞的文化躯壳,它消损了清明节的庄严氛围,违背了气清景明
的节日内涵。
文明祭扫,贵在心意;平安清明,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这样,不仅为个人积存正气,更为社会积存正
能量。让我们用绿色清明寄哀思,还清明节一个气清景明。
(摘编自雷泓霈《回归清明的节日内涵》)
材料二: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清明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有人不顾山高水远也要返乡祭祖,有人千
里迢迢携老带幼只求叶落归根,有人庄严肃穆深切缅怀英雄先烈……2020 年受疫情影响,为避免人员扎堆
聚集,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各地倡导“云”祭扫。
通过“云平台”,献上一束鲜花、留一首歌曲、点一根蜡烛、种一棵松柏、写一篇祭文,举办网络追思会等
方式祭奠先祖,同样可以表达追思与悼念。《朱子家训》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这句格言告诉
我们,祭祀的关键在于“诚”。只要心诚,哪怕人在天涯海角,祭祀的目的已然达致。多一些诚心,对于逝
者来说,这是最大的敬意。纪念不在形式而在心,让祭奠形式也持有“绿色”,保持气清景明,也是“云祭祀”
的题中之义。
祭奠是一种礼敬、怀念,更是一种情感升华。人们称清明节为“根的节日”。无论走到哪里、去往何方,故
土家园永远是不变的精神根脉,家庭亲情永远是最深沉的精神依恋。在祭祖寻根中省思生命的意义,在行
孝尽哀中体味亲情的价值。不忘根本、清心明志,让自我得到精神净化、智慧启迪,重整行囊再出发,这
是“绿色”清明节之于我们的启示。
“绿色化”,不仅是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多一点文明、少一些粗俗;多一点自律、少
一点放纵,愿更多的人都能转变传统观念,恪守生态道德,倡导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新风尚,真正
把“生态环保”理念实践到生活中来,以自己的绿色文明举止为清明添“明”,为春光增色。
(摘编自李群《清明需要更多“绿色”》)
材料三:
每逢清明,人们或是来到公墓祭拜祖先,或是走进革命陵园缅怀先烈。在青松绿柏之下,在哀思怀念之中,
庄重肃穆的仪式让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得以抒发。只是眼下,新冠疫情还未到结束的时候,人群大量聚集公
墓陵园祭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巨大的健康安全隐患。此时,网上祭奠成为一种新常态。
重在心,而不拘于形。网上祭奠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一种全新祭奠方式,它借助
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先祖和先烈。只是,
国人对清明祭奠多有“在现场”的庄重感,加之“不负四月天”的户外出游需求,使得网上祭奠显得相对冷清
些。2020 年形势的特殊性,让网上祭奠有了更多的现实操作性:在网页或是微信里献上一束鲜花、点一根
蜡烛、写一篇思文,亦是一种“祭之以礼”。
指尖连着心灵。网上祭奠的绿色低碳,不正是“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的绝佳映照吗?祭祀自古就是千家万
户的大事,朴素的家国情怀与互联网充分融合,既有时代发展的“轻推”,也有科技前行的使然。在清明祭
英烈的网络祭奠主题中,可以看到中小学生们“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英雄永垂不朽”的众
多留言。让传统不老,让英雄常在,在网上祭奠中,家族、民族、国家的共同记忆,也得以凝聚和升华。
网上祭奠,传统清明也当有些新常态。辩证去看,传统民俗的打开方式,只要是弘扬新风、摒弃陋习的,
不正是要“多多益善”吗?
(摘编自谢伟锋《网上祭奠,传统清明节里的新常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明节应倡导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风尚,要摈弃焚烧冥币、购买奇葩祭品和代人扫墓的陈规陋
习。
B.举办网络追思会,也可以表达追思与悼念,心诚是对逝者的最大敬意,只要心诚,祭祀的目的就能达
到。
C.古代非常认同“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由此可以推知,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反对焚烧冥币冥物的做法。
D.“清明”的本质文化内涵是“清洁而明净”,只有网上祭奠才真正回归了清明的文化本源,不必追求“在现
场”的庄重感。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明节的一个内涵是礼敬、怀念历史和先人,升华情感,从而净化身心、启迪智慧,这和崇德向善的
主流价值是合拍的。
B.带有商业化色彩的“代人扫墓”是一种虚假表演,与清明节的庄严气氛格格不入,凡请“代人扫墓”者,其
心必不诚。
C.从《论语》的记载看,古代可能有“代人扫墓”的现象;从《朱子家训》的说法看,古代也有远在他乡祭
祖的活动方式。
D.人们未必一下子就能接受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新风尚,这需要强化宣传和引导功能,而不能一
味强行管制。
(3)清明节网上祭奠有怎样的好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 1.9 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已有 8 亿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占
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 70%以上,超过欧洲 44 国家的人口总和。从 2013 年到 2019 年,我国每年减贫规模
都在 1000 万人以上,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 9000 多万,脱贫攻坚完成后将有 1 亿左右人口脱贫、832 个贫
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可以说,这种大体量的脱贫规模,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伟大
奇迹。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 25.5 万个驻村工作队、290 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
部战斗在扶贫一线,带领群众攻破一个个贫困堡垒,筑起一道道防返贫堤坝,书写了新时代最动人的脱贫
故事。
(摘编自《唯愿苍生俱饱暖》,《光明日报》2020 年 8 月 13 日)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今年全球新
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不久前,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预测,在全球范围内,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
经济衰退,2020 年饥饿贫困人数新增约 8300 万,甚至可能新增 1.32 亿。
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 3500 万吨。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 6%。尽管我国粮食安全的“饭
碗”已端稳,也有自信、有能力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然而,我国的粮食生产仍面临需求增长、资源约
束、结构性矛盾等问题,隐忧仍在,必须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未雨绸缪。
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须形成有效的机制。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餐饮浪费
行为。同时,还应在教育和宣传上,进一步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宣
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摘编自常莹《对粮食还是要保持敬畏之心》,《光明日报》2020 年 8 月 14 日)
材料三:
在央视批评所谓大胃王吃播秀浪费严重,有的甚至吃了再把食物吐掉后,各平台迅速响应。8 月 12 日,斗
鱼回应:将积极响应中央相关号召,加强对之后的美食类直播内容审核,杜绝餐饮浪费行为,共创风清气
朗的直播氛围。抖音、快手也回应:吃播内容有浪费粮食,或是以假吃、催吐等方式博眼球的行为,将予
以删除作品、关停直播、封禁账号等处罚。
(摘编自澎湃网《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推动“吃播”优胜劣汰》)
材料四:
越来越多的报告证实饮食和碳排放的关系密不可分。总部位于挪威奥斯陆的非营利性组织 EAT 最近发布的
报告称,不健康的饮食模式不仅增加了人类的疾病负担,与此相关的生产活动也正在挑战地球的承载极限,
比如造成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前所长樊胜根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一次营养转型,从营养不
足、饥饿到现在的超重、肥胖,各种慢性基础疾病,像心脏病、糖尿病、癌症……它们大多都跟饮食有关系;
我们吃的与我们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吃越多的肉就需要越多土地来生产粮食来喂养动物,而这里头,就
有一定的比例,是以砍伐热带雨林和森林为代价的,所以说,饮食上,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健康饮食对
减排、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也同样重要,通过饮食转型可以获得健康和营养,也可以保护环境、
延缓气候变化,这两个方向是一致的。
(摘编自良食《疫情之后……》,瞭望智库 2020 年 8 月 18 日)
(1)下列对饥饿、贫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脱贫的人口数量超过了欧洲 44 个国家的总人口,占同时期全球减贫人口的七
成多,为世界脱贫减贫事业作出了贡献。
B.从 2013 年到 2019 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 9000 多万,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这种脱贫规
模,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
C.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决策指导下,各地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深入扶贫一
线,谱写了新时代脱贫事业的动人乐章。
D.联合国新近发布的报告认为,2020 年全球新增饥饿贫困人口数量可能破亿,而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全
球范围的经济衰退是重要原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到世界相当大数量人的粮食安全,这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我国在粮食安全问题
上隐忧仍在,必须未雨绸缪。
B.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数量惊人,我国虽有能力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但我国粮食生产仍面临着诸如
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等问题。
C.网络平台的美食直播严重误导观众,在社会舆论对吃播严重浪费行为进行批评后,各平台迅速出台了
对吃播问题节目的处罚措施。
D.相关组织的报告和权威专家都认为不健康的饮食模式既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又造成气候变化、环境
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3)当前我国提出的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有着重大意义,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学批评是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也就是引导人们努力提升自己的
人生境界。这就需要文学批评家有更高的美学素质、人文修养和优秀的审美能力,并且敢于做一种价值判
断,对那些艺术质量差、价值观有问题的文学作品,要敢于批评,敢于亮剑。
美国文学评论家韦勒克说:“价值问题置之不顾的话,我们就无法理解和分析任何艺术作品。”文学批评的
一个很重要功能,就在于具有否定意义,也就是去伪存真,为比较优秀的作品留存余地,这是一个优胜劣
汰的过程。文学史上那些优秀的批评家之所以优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敢于裁断,敢于批评,
他们走在公众前面,对公众的阅读发挥指导作用。
当代文学批评为什么缺乏公信力?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批评没有价值判断,或缺少价值判断。而导致
这种现象的原因又有两个,一是批评家本身就没有价值判断的能力。由于学养有限,趣味不高,视野狭隘,
很少阅读国内外文学经典,所以,一看当下作品满眼都是经典,处处都是大师。更有甚者,价值错位,思
想混乱,没有基本的审美趣味,无法承担起引领健康阅读的职责。二是批评家陷于人情伦理,甚至金钱伦
理的漩涡而无法自拔。他们明明知道作品很差,但由于人情的因素,或者有了金钱介入,就违心地唱赞歌。
这类批评家,确实是需要反省的。一个批评家,应该坚持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判断,能够对作品进行严
谨细致的分析并正确的评价。
对此,美国批评家威尔逊说,从历史的和生平的角度出发,在演绎文学作品时,不论探求多么全面彻底,
我们都必须准备尝试评估,而且还必须能够识别优劣,分辨一流与二流。否则就根本不是撰写文学批评,
而仅仅是文学文本里反映的社会史或政治史,或者着眼于过去时代的心理个案记录。“评估”“识别优劣”,
是一个文学批评家的最根本素质和起码的专业精神。如果没有价值判断,就不是合格的批评家。
(摘编自杨光祖《没有价值判断,就不是合格的文学批评》)
材料二:
文学批评如何重拾公信力?这是当下文学批评界应该思考的问题。而从批评的素养、观念、语言入手,可
能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批评家的素养是很多作家都关注的问题,这表现在批评家的真诚上。有的批评家过于“自信”,经常用一些“大
词”对作品进行判断,动不动就“里程碑”“史诗性”“开创性等。有的“专业批评家”喜欢出席名目繁多的作品研
讨会,不太读作品就理直气壮地发言。有的只要不符合自己的审美趣味就不满意,或以某种不变的观念去
衡量所有的作品。这就是因为缺乏一种批评的真诚。真正的文学批评,是通过分享人类内在的精神生活,
来表明自己的存在,是通过对作家想象力的呈现,来阐明文学作为生命世界所蕴含的秘密,并表达批评家
作为审美个体的独立。作家和批评家就像铁路路基上面两条并行的铁轨,它们都有自己的延伸,都有各自
的负载,它们虽然永远也不会重叠,但共同承载着文学这个列车。
与批评主体素养密切相关的是批评观念。素养是观念的表现形态,对话是一种重要的观念。以对话形式展
开文学批评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其表层特征是言说者与受话者的语言交流,深层内涵则是言说者与受话者
的审美旨趣、表达方式、价值观念的互动。优秀的批评家是批评活动中对话情境的成功构建者,他必须具
有平等意识,才能有效地进入作品人物与作家的内心世界,才能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新的审美天地,才能使
自己的批评穿过文字抵达历史、现实或人性的高度。这并不意味着批评家可以放弃自身的学术品格、价值
判断和社会使命,而是要发挥批评主体的人格力量,遵循文学批评发展的规律,保持独立的审美判断和理
性思辨精神,不断超越个体的局限,使文学批评呈现岀不可替代的魅力。否批评者就无法进入作家与作品
深处,也无法拨开笼單在读者心头的疑惑,对话乜就成为空话。
而对话能否很好开展,批评语言是关键。批评语言是批评观念传递的媒介。批评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着
批评观念的表达。要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通过鲜活、生动、有情的语言把
深刻的道理讲淸楚,让读者从中引发一种情感共鸣从而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其中的“道理”。那些优秀的文
学批评总是通俗、清晰、灵动,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比如钱钟书这样评说南宋诗人的忧国情怀:“……对
祖国的忆念是留在情感和灵魂里的,不比记生字、记数目、记事实等偏于理智的记忆。后面的一种是死记
忆,好比在石头上雕的字,随你凿得多么深,年代久了,总要模糊销灭;前面的一种是活记忆,好比在树
上刻的字,那棵树愈长愈大,它身上的字迹也就愈长愈牢。”还有许多这样能让人“感动”的批评家,比如鲁
迅、李健吾、宗白华、朱自清、朱光潜、傅雷、汪曾祺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批评语言也是一种批评
观念。
(摘编自明飞龙王园园《从“人的文学”到“人的文学批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批评家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美学素质、人文修养和优秀的审美能力,无法引发读者共鸣,文学批评
工作就无从开始。
B.批评家自身缺乏价值判断的能力,或受到人情、金钱因素干扰,缺乏起码的专业精神,导致当代文学
批评缺乏公信力。
C.具有并敢于坚持自己的审美趣位,对作品的优劣做出细致分析和正确的判断,是一个合格文学批评家
所应具备的素质。
D.真正的文学批评通过引导人们探求文学世界的秘密,来表达批评家作为审美个体的独立性,这也体现
了批评家的真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普遍关注批评家的素养问题,对那些“不是举之上天,就是按之入地”的缺乏真诚态度的批评,往往
置若罔闻
B.批评家的平等意识是文学批评拥有不可替代魅力的必要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批评家要放弃作为审美
个体的独立性。
C.批评家要进入作家与作品深处,才能进行有效对话;自以为是的批评家是不可能在批评实践中成功建
构对话情境的。
D.优秀的文学批评应该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讲“道理”,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情感共鸣,自然而然
接受其中的道理。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文学评论大家茅盾先生尝试运用各种视角来表达对作家和文本的认识,社会学、历史学和文学理论的
元素都在他的文字里有所体现。
B.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对果戈理《与友人书简选》一书提出批评,指出“书里散发出来的不是真理,
而是对死亡的病态的恐惧”。
C.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微博发文,宣布李子柒刷新了“中文频道最多订阅量”纪录,人民日报点赞李子柒活
出了中国人的精彩和自信。
D.文学批评家李健吾说过:“批评之所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不在自己具有术语水准一类的零碎,而在
于具有一个富丽的人性存在。”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主要特点?请简要说明。
(5)当下,文学批评应如何建立与作家、读者间的良性关系?请结合材料提出几点建议。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同志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应有之
义,也是新时代必须实现的重大改革成果。
生态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是一种与生态密切相关的、社会共享的公共产品。根据其公共
性程度和受益范围的差异,可将其进一步细分为纯生态公共品和准生态公共品,前者指具有完全意义的非
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对全国范围乃至全球生态系统都有共同影响的社会共同消费的产品,通常由政府提
供,如公益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荒漠化防治、自然保护区设置等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项目;后者介于
纯生态公共产品与生态私人产品之间,如污水处理、垃圾收集。
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把握好以下原则取向:有利于推进生态产品生产,要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
银山的转化,让生态产品的生产者切实感受到生态产品生产的社会价值;有利于推进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
战略,建设主体功能区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战略,要通过健全不同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协同
发展长效机制,使以生产良好生态产品为重点的地区获得应有受益或补偿;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起尊重自
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调动生态产品生产者的积极性。基于以上原则取向,我国在探索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程中,开展了诸多有益工作,例如,在生态产品的产权上,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
监管有效的产权制度,培育形成多元化的生态产品市场生产、供给主体;在生态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上,
创设生态产品及其衍生品交易市场,建设有效的价格发现与形成机制,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生
态产品市场体系。但与此同时,一些因素也影响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以此为抓手,在实践中克服不利
因素,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建立价值估算体系。目前,科学评价生态产品的技术和核算体系还来形成,使得生态服务市场交易制度、
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机制的建立铁乏科
学依据。在实践中,一些学者曾分别对我国陆地水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藏北高水草地的生态系统
服务价值进行过测算,但这些测算还很初步,还没有形成体系,进而纳入政策制定和应用中。
完善法律制度保障。现行立法缺乏综合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法律的基本原则以及可操作性的程序法,
特别是生态产品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自然贵源户权制度、生态红线管控制度等尚未制定实施,
难以以严格的法律制度保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健全市场体系。一方面,当前尚未建立产权归属清晰,开发保护权责明确、监督管理有效的自然贵源责产
产权制度,自然资源所有者缺位、所有权边界模糊等问题比较突出。另一方面,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
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还不完善,导致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偏
低、生产开发成本低于社会成本,保护生态得不到合理回报,大量生态产品被免费、无约束地过度使用。
(摘编自陈青《加快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材料二:
生态产品是有别于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的第三类满足人民需求的特殊产品,需要梳理其消费属性特征,即
属于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不同属性的生态产品,公共政策选择和消费理性显然不同。
以自然属性产品生物多样性为例,各类生物构成一个生命共同体,不仅是一个国家的,也是全世界的,不
仅是当代人的,也是子孙后代的,因而必须由国家提供保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表明自然是重要的价值源泉。“两山”理论是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思
想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深化和拓展,不仅是对自然创造价值的学理认可,也是对按劳分配理论的创
新和发展,意味着自然也应该参与分配,人类不能占有自然的全部产出,还应留一部分给自然。而人类社
会财富,也应该有一部分回馈自然。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和测度,生态产品与物质、文化产品既有关联的一面,即提升或贬损物质和文化
产品的质量或成色;也有独立的一面,即与当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兼容。一些生态产品的生产具有市场
刚性,没有替代品,可谓“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这就要求我们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
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全方位、全地城、全过程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对于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生态产品,例如生物多样性保护、民生普惠的天蓝地净水清,显然应该由纳税人
共同承担。对于准公共产品属性的生态产品,例如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可以由消费者承担部分费用。
对于具有私人产品属性的生态产品,例如山耕、山居、野生动物狩猎配额等,源自自然或因自然而升值,
应由市场调节供求关系。
(摘编自潘家华《科学梳理生态产品的消费属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产品分为纯生态公共品和准生态公共品纯生态产品比准生态公共品更有价值。
B.想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最主要的是要充分地调动生态产品生产者的积极性。
C.自然是重要的价值源泉,也应参与分配,人类应适量占有自然的产出,也要回馈自然。
D.目前,生态产品的价值估算体系还不是十分完善,暂时还无法纳入政策制定和应用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
B.生态产品具有完全意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对全国范围乃至全球生态系给都有共同影响。
C.把握好一定的原则取向,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生态产品市场体系,有利于推济生态产品价值
实现。
D.一些生态产品的生产具有市场刚性,没有替代品,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公共产品属性生态产品的项是( )
A.茶园的茶叶
B.清新的空气
C.宜人的气候
D.清洁的水源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生态产品”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 年 11 月 22 日,美国个别人在接受“福克斯之友”栏目访谈时,信口开河,“如果不是我,香港早在 14
分钟内就被灭了”。虽只寥寥数语,但荒诞得令人咋舌。从形式上看极为可笑;从内容上看,极为荒诞;
从本质上看,极为恶劣。
形式上可笑,是因其习惯性地将正儿八经的事情,硬要降低到地产商人吹牛的程度。香港问题事关中国的
主权,如何处置香港问题,是中国政府的内政,任何国家,都不会用这种粗俗方式随性讨论乃至处置。
内容上荒诞,是因其显然对于香港暴徒以及正面处置暴动的香港警察的能力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认识和理
解。被围在某高校的千余名暴徒,被香港警察稳健而专业地进行了集中处置。“一百万军队”“数千人死亡”,
除了凸显其无能与无知外,完全是以随性状态“跑火车”。
本质上恶劣,是因其这种看似儿戏的问答背后,隐藏的认知是:中国就好像能够操控的木偶,什么事情,
都要小心翼翼地看美国脸色行事。寥寥数语,恶劣程度,令人发指。
持续几个月的香港街头暴动,在中央政府坚定支持和指导下,在特区政府尤其是香港警察专业、克制、坚
定、智慧、耐心地处置下,进入了新发展阶段。事情发展非常清楚,美国为代表的境外力量,勾连希望从
损害香港、损害“一国两制”、损害中国国家核心利益中获利的败类,运用各种方式,煽动香港本地民众,
用各种方式破坏香港本地秩序,努力挑衅北京底线,达成所谓“镇压”的画面和场景。
整体看,香港的事态发展,在中央政府的指挥坐镇下,通过坚定不移地在“一国两制”框架内,坚定支持特
区政府平息暴乱,通过香港警察用血汗乃至生命的努力最终走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种发展过程,体现的
是中央政府的坚定和理性,是对香港特区政府的坚定支持,是对香港警察的坚强信任。
(摘选自沈逸《在香港问题上碰瓷,是美国个别人拙劣的政治表演》)
材料二:
香港法律界普遍认为香港普选的法理基础不是基本法,而是英国政府加入、后来被基本法承认的《公民权
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长期殖民教育使得香港部分精英以臣服的心态对西方世界全盘认同,丧失了对香港历史进程的客观判断力
反思力和批判力。他们在自由、平等和民主这些文化价值上,认同香港属于英美西方世界的一部分,而不
是中国的一部分。
从法律上看,香港回归意味着中央对香港拥有的主权从“主权权力”变成“主权行使”,意味着要将“一国”从
一个历史文化的建构变成法律主权的建构,使其在 contry 与 state 之间尽可能多地增加 state 的要素,这恰
恰是基本法重要意义所在。
中央恢复行使主权意味着香港必然要经历“去殖民化”的阵痛,即在一定程度上抹去英国在香港统治时在港
人心中留下的印迹;同时中国在香港行使主权的过程中,必然要在香港人心灵上烙下新的印迹,逐步建立
香港人的国家认同,这无疑是痛苦的过程。
香港回归以来的政治纷争,无论人大释法、二十三条立法,还是政制发展问题,都触及了香港的“去殖民
化”问题,触及香港的国家主权建构,触及香港灵魂深处的政治认同。在香港未完成“去殖民化”之前,或者
说香港的国家认同没有确立之前,香港政制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国家建构的难题中。
香港政制发展就是如何规定普选行政长官和立法会的问题。中央坚持的是英国自由主义的政治传统,主张
循序渐进地发展民主,最终达至普选;而香港反对派则继承了彭定康推动的法国大革命式的自由主义传统,
主张立即实行最彻底、最开放的民主普选。
在香港民主普选问题上,中央与香港反对派的分歧是“稳健民主派”和“激进民主派”的区别,是中央主权之
下地方政府的民主和不考虑中央主权的独立政治实体的民主的区别,而绝非“专制”与“民主”的区别。
在“后冷战时期”的全球意识形态较量中,由于香港反对派及其背后的西方世界掌握民主话语”的定义权和主
导权,它们出于政治策略的考虑,将这种民主发展的速度和方式上的分歧转化为“民主”与“专制”的分歧。
由此,香港政制发展问题在“民主派”的话语中就被建构为“中央 VS 香港”和“专制 VS 民主”的问题。而香港
反对派的这种话语建构策略,不仅成功地将中央置于政治上的不利地位,而且也遮蔽了自己在国家认同问
题上面临的首先困境,因为香港政制发展问题表面上是民主化问题,其实质上则是香港繁荣稳定的国家主
权建构问题,前者涉及香港内部如何应对“民粹主义”,后者则涉及民主化的香港是否挑战中央主权从而影
响香港的稳定。
(摘编自强世功《中央与香港反对派的真正分歧是什么?》)
材料三:
当前香港面临的根本不是所谓人权和民主问题,而是尽快止暴制乱、恢复秩序、维护法治的问题。面对有
组织有预谋的肆意纵火、打砸商铺、暴力袭警等严重犯罪,任何法治社会都无法容忍;面对火烧老人、胁
迫幼童、暴打孕妇等残暴行为,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会义愤填膺。然而,美国一些政客面对血腥和残暴,泯
灭人性,不断为暴力犯罪分子撑腰打气,伪善冷血溢于言表。香港秩序越乱,他们越起动;香港暴力越多,
他们越亢奋,他们的祸心就是盼着香港乱下去,成为他们手中阻遏中国发展的一张牌。
为了达到反中乱港目的,美国一些政客跳将出来、公开宣称激进示威者的行为“激励了全世界”,美化暴力
行径是“美丽的风景线”,这种赤膊上阵的煽动怂恿,不仅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也再次让全世界看到,
什么是赤裸裸的霸权行径,什么叫毫无底线的双重标准。过去几十年间,为了谋取地缘政治利益、维持全
球霸主地位,他们打着“人权”“民主”的幌子,在世界各地制造骚乱、挑起“颜色革命”,留下了一个个动乱
不止、满目疮痍的烂摊子,把当事国推入泥潭,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
(摘编自人民日报《利用香港遏制中国发展是白日做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个别人看似儿戏的信口开河,随性地讨论乃至处置香港这样重大的话题,丝毫体现不出政治家的
基本素养。
B.在文化价值和政治认同上,香港部分精英内心中其实更认同英国美国这样的“国”,而不是中国这个“国”。
C.香港反对派其背后的西方世界,认为中央政府是专制政权,所以不主张香港立即实行最彻底开放的普
选。
D.香港当前面临的难题,是尽快止暴制乱、恢复秩序、维护法治的问题,不是所谓的人权和民主问题。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个别人无知也无能,既不了解香港暴徒的实质,对香港警察的能力又没有清晰的认知,致其回答
内容荒诞。
B.香港精英中的败类,勾结英、美等境外力量,煽动香港民众,破坏香港秩序,损害中国国家核心利益,
从而从中牟利。
C.基本法的意义在于,使“一国”在 contry 与 state 之间尽可能多地增加 state 的要素,建构法律主权,落
实“主权行使”。
D.中国恢复在香港主权要逐渐建立香港人的国家认同,必然在香港人心灵上烙下新的印迹,就会消弭“去
殖民化”的阵痛。
(3)下列说法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香港精英阶层中普遍存在的对西方民主的认同,无疑是中国近代历史悲情中最令人伤感的一页。
B.有组织有预谋的肆意纵火、打砸商铺、暴力袭警等严重犯罪,是任何法治社会都无法容忍的。
C.在部分香港精英心目中的“一国”概念,仅仅是一个空洞符号,缺乏实质的政治内容,不是真正意义的“一
国两制”。
D.在“爱国”问题上,部分香港精英爱的是祖国的河山和历史文化,而不是包含国家主权在内的政治实体。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三则材料谈论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科技,或将改变一个城市的感观。在人性化的智能型的信息服务的支撑下,城市不必再冰冷如初。而大规
模的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智慧城市建设就是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
力资源,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IBM 给出的“智慧城市”的定义为: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
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
中国科学院战略问题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城雄表示,对于智慧城市概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信息港比作
城市信息化的 1.0 版本,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 2.0 版本,而智慧城市则是城市信息化的 3.0 版本。初期,
城市信息化建设主要资源用于宏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如光纤铺设、卫星站点修建、跨国海底光缆接通、
带宽扩展和网络架构等;在数字城市阶段,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资源用于电子文档建设、数据库建设、
信息传递、互联网的应用开发等;智慧城市阶段,主要的资源用于使城市的信息网络实现自动监控、信息
自动采集、自动分析处理、自动决策反应等。
迄今为止,我国已经有上百个地区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战略,北京、天津、青岛、武汉、上海、深圳、扬
州、厦门等地已经明确了无线城市计划,正在建设当中。从地域分布来看,这些城市主要集中在长三角、
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
(摘编自包征宇《触摸智慧城市》)
材料二: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浙
江考察调研时指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
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城市治理经受大考,也暴露了一些城市治理能力的不足。较高的人口密度、
较高的人口流动性、较快的人口增长让城市公共安全一直承压不小,一旦城市治理和风险处置稍有差池,
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当城市发展步入数字时代,只有借助数据互联、知识关联、信息共享等优势进行城市
治理,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智慧化水平,才能真正为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提供坚实支撑。
数字如何赋能城市治理?以往人们更为熟悉的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用于“交通治堵”的应用场景,在此次新
冠肺炎疫情危机应对中,以杭州为代表的一些城市“数字治疫”的实践探索让人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在
杭州,早在 2020 年 2 月初就依托城市大脑上线疫情防控重要的电子身份健康信号“健康码”,系全国首个;
在郑州,企业复工及员工健康登记系统的上线,方便政府随时掌握企业复工数据,为当地复产复工决策提
供辅助支持。
(摘编自《让我们的城市更智慧一些》)
材料三:
无人驾驶在国内多地上路测试,智能商街拥有越来越高的人气,智慧城市让生活高效便捷,随着 5G 商用,
人工智能得到大范围应用普及,智能经济成为新热点。随着网络基础优化升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加快拓
展,应用范围迅速推开。在北京王府井,京东数科打造的“智能商业街操作系统”有望实现安防、引流等智
能管控;在河北雄安,苏宁与商铺联合打造零售云门店,让选址、物流、服务等全链条智能化。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2020 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技术应
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途径。人工智能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 1 万亿元。截至 2019 年 6 月,我国人工智能
企业数量超过 1200 家。信息技术的加快升级推动各行业快速实现智能化。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
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逐渐形成。”
(摘编自张辛欣《2020,智能经济将按下“快进键”》)
(1)下列不属于智慧城市建设范畴的一项是( )
A.信息网络对城市交通信息进行自动采集、自动分析处理。
B.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经济特区建设。
C.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创新。
D.借助数据互联、知识关联、信息共享等优势进行城市治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慧城市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对各种需
求做出智能响应。
B.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运用前沿技术让城
市更聪明、更智慧。
C.人工智能随着 5G 商用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普及,随着网络基础优化升级,其应用场景加快拓展,应用
范围迅速推开。
D.信息技术的加快升级推动各行业快速实现智能化以及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等智能经济形态
的逐渐形成。
(3)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在哪些方面取得具体成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旅游是典型的体验经济。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无法开放的旅游景区为保持热度,通过视频、直播、VR
体验等多种方式,给消费者丰富的在线体验。通过互联网在线模式进行景区游览,“云旅游”很自然地走入
现实生活。
一些人士认为,作为在疫情中迅速“火爆”的文旅新模式,“云旅游”契合了疫情期间游客无法实地体验的需
求,一旦疫情消除,社会步入常态,这种模式就会失去其价值。但从深层来看,这种观点有失偏颇。
作为新的“种草”模式,“云旅游”可以将数字“流量”变为“留量”。近年来,我国网络直播发展很快,预计 2020
年直播经济将超过 1 万亿元人民币。从直播经济的结构看,秀场直播、游戏直播、电商直播占了绝大部分,
旅游类直播相对较少。“云旅游”通过与消费者深度互动,能够实现“先种草,后出行”,这一方面解决了信
息不对称带来的消费者旅游体验差的问题,另一方面能使景区推广覆盖更为广阔的人群。对于热门景区而
言,“云旅游”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突破了景区物理接待能力的限制,从而推动旅游业的线下线上融
合。
在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推动下,“云旅游”正在从一种渠道变成一种全新的体验产品,不单是对景区物理
环境进行了展示,还添加了更丰富的内容。在一些人文景区,通过对“云旅游”的深度挖掘,可以使景区潮
起来、文物动起来、文化活起来、历史醒过来,打造与线下完全不同的旅游体验产品,带来比线下更生动、
更丰富、更深度的体验。“云旅游”还能带来更为多元的互动性,使旅游与社交的融合更为紧密,满足游客
的差异化需求。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和腾讯文旅等共同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旅游需求趋势
调研报告》表明,疫情后总体旅游动机均值较 2019 年提升 4.0%。其中“进行社交,结识新友”提升 8.0%,“了
解文史,丰富知识”提升 7.4%,而“云旅游”对这两方面的满足能力高于线下旅游,其发展值得期待。
有观点认为,“云旅游”的一大缺陷在于,其异地体验特性无法给景区带来住宿、餐饮等收入。但也要看到,
“云旅游”可以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产业跨界创新融合。借助“云旅游”,很多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增加了
文创产品销售渠道。2020 年的国际博物馆日推出了“为国宝代言”小程序,在云端呈现国宝、在云端讲解背
景、在云端接轨文创,带来了当地特色产品的网络热销。
以直播为代表的“云旅游”的门槛并不高,一部手机,一个专业知识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主播,就能将
景区的风光、历史、文化等立体呈现给消费者。因此,它也是一个非常有发展空间的创新创业新场景。
(摘编自《“云旅游”:云端美好触手可及》)
材料二:
直播化的“云旅游”作为今年新兴的产物,一些顶级博主甚至已经因此吸引了百万粉丝。然而一场“618”直播
活动让“云旅游”突然开始变味,直播带货在“云旅游”中的比例陡然提升。脱胎于阿里旅行的飞猪,很早就
注意到“云旅游”的发展前景,上线了自己的旅行直播平台,几乎每个主播都开通了淘宝直播,甚至进行淘
宝、飞猪双平台直播。但是,一些直播与其说是旅游直播,不如说是带货直播,从推广当地的特产到推广
淘宝店铺,可谓万物皆可带货。飞猪官方号甚至直接吆喝起了旅行团特惠广告。
而某旅游网站上的“云旅游”直播的内容,也从展示当地的美景,逐渐变为对当地民宿的促销。低端一点的
打法,是主播围绕某个民宿无死角地直播尬聊;高端一点的打法,是主播请一个人假扮游客,在民宿里悠
闲地享受生活,向用户介绍民宿的惬意生活。
“云旅游”是一种以线下景区为依托的线上营销方式,它不可避免地与直播带货联结在一起。但选择“云旅游”
的用户,会将收集旅游信息、欣赏景色摆在第一位,而不会将寻找旅游纪念品、当地特产和订购旅游产品
摆在第一位,后三者可以在“云旅游”中有所呈现,却不能占据核心主位。
对于众多用户来说,他们想要的不只是简单的景色视频,而是通过与远方主播的实时互动,听取其对当地
旅游的讲解和建议,从而在自己去游玩时获得更愉悦的体验,或者通过第一视角接触未曾体验过的娱乐项
目。
然而过度的营销与直播带货,却破坏了用户的旅游兴趣,将“云旅游”变为了“云购物”,用户为之买单的原
因,也不再是对旅游的期盼,而是各种打折促销与冲动消费。
虽然疫情导致旅游行业生存艰难,但偏离了旅游本质的“云旅游”营销,虽然能够一时获得收入与关注,最
终却会流失掉核心用户。
当下“云旅游”的火热,是疫情导致出游受阻和直播红利带来的引流,“云旅游”是否能够成为刚需,这仍有
待观察。相比制作规范、运营成熟的旅游种草日记,“云旅游”充斥了太多无用信息与错误资讯,在没有平
台约束的情况下,野蛮生长之中难免杂草丛生。
(摘编自《“云旅游”从直播种草走向杂草丛生》)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客观上,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促进了“云旅游”产业的发展,所以“云旅游”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关
系密切。
B.当前的旅游类直播相对于秀场直播、游戏直播、电商直播,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但其发展潜力更大。
C.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人们外出旅游的目的主要是“进行社交,结识新友”和“了解文史,丰富知识”。
D.“云旅游”和线下游是互补关系,不是替代关系,线下景区是线上营销的依托,线上流量可以引入线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旅行直播平台上的旅游主播开通淘宝直播,其目的并不是推广旅游景点,而是直播带货,推广销售。
B.“云旅游”直播的低门槛扩大了“云旅游”的覆盖面,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云旅游”中来,发展空间大。
C.作者并不完全反对在“云旅游”中推荐产品,而是认为应当注意主次之分,不能让其占据核心主位。
D.作者对主播围绕某个民宿无死角地直播尬聊,请人假扮游客在民宿悠闲地享受生活的直播方式都持否
定态度。
(3)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发展“云旅游”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可以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重
要支撑和保障。有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只要有钱就可以从国外买到粮食,没有必要费大力气发展
国内粮食生产;也有人认为,保障粮食安全,意味着今后所有农产品都要由国内供给。这些认识都是片面
的,既不符合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意,也没有抓住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保障粮食安全的要义。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粮食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城乡居民每天都需要消
费的基本民生商品。我国作为拥有 14 亿人口的大国,必须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
端在自己手中,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事实表明,要做到供应不断档,必须从国内粮食生产、
储备、加工、销售全链条入手提高稳定性和可靠性。其中,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可靠性是最根本的。为此,
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坚持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高质量开展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投入力度,
提高建设标准。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稳定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完善玉米和大豆生产
者补贴政策,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实施规模。
实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对外开放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也提高了
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应该看到,我国人均资源不足,适度进口包括粮食在内的部分优质农产品,不仅
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而且可以减轻国内资源环境压力,还有利于进出口平衡。去年,我国
在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的同时,进口了 14262 万吨粮食、991 万吨肉类产品、983 万吨食用植物油和 527
万吨食糖,为丰富国内市场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贸易伙伴提供了巨大市场机会。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
效率和水平。对农业而言,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质量、
效益和竞争力。我国农产品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强优势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切实提高出口产品质量,
带动其他地区农业提档升级。
(摘编自叶兴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保障粮食安全》)
材料二:
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早在先秦时期,粮食问题就被提升到国政之首的
地位。《尚书》有“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的言论。管子将五谷视为“民之司命”,告诫人们不努力从事粮食
生产就会导致国家灭亡。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引《范子计然》之说更为明确:“五
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时至今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
自己手上”,更是警示粮食安全的金玉之言。
中国人始终将土地视为命根子,懂得如何从土地上获得更多的粮食。一是因时调整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到
“废井田,开阡陌”,从占田课田制到均田制,从土地改革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均着眼于土地的最优化
配置和最大化产出。二是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形成独特高效的土地利用系统。其中,南方山地梯田、
长江下游地区的圩田、黄土高原的淤泥坝地、西北干旱地区的砂田等,都渗透着中国人高超的生存智慧。
三是将养地和用地有机结合,通过兴修农田水利提升土地利用率,以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多粪
肥田的养地技术确保土地永续利用。四是以国家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督促粮食生产,包括设置农官和劝农
使劝督农业生产,引种和推广优质高产粮食作物,通过租借土地和发放种子、牛具来安置流民等。
粮食供应的周期性波动是影响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为最大限度地保障弱势人群的生存口粮,古代中国留
下了丰厚的制度遗产。西周王朝已构建起较为完备的荒政体系。为稳定粮价和赈济灾荒,古代王朝以平籴
平粜思想为基础,设立常平仓和官定粮价机制。历代王朝积极调动民间备荒救灾潜力,发展出义仓、社仓
等机制。发达的漕运制度和运输网络,实现了东粮西调和南粮北运,打破了粮食供应上的区域不均衡。
以良好的饭食之德激发人们对食物的敬畏,将避免食物浪费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早在先秦时期,中国
人就发明了菹、腊、脯、脩等“食得久停”的食物保存工艺,有效避免了食物浪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
苦”,千余年来一直克制着人们丢弃食物的冲动。“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格言,
告诫人们要时刻对粮食安全保持危机意识。
(摘编自杨乙丹《重视粮食安全,不仅仅是传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花钱从国外买粮食和所有农产品全部实行国内供给,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都与我国构建新发展格
局的要求相违背。
B.由于从国内粮食生产、储备、加工、销售全链条入手提高了稳定性和可靠性,我国粮食做到了供应不
断档。
C.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和保障粮食安全都至关重要。
D.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圩田、黄土高原的淤泥坝地,整体上要比南方的山地梯田、西北干旱地区的砂田更
适宜农业生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针对我国人口众多的现状,必须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应,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B.对外开放一方面可以满足我国粮食国内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C.为缓解粮食供应的周期性波动,需要建立完备的荒政体系,打破粮食供应上的区域不平衡。
D.对食物充满敬畏,采用“食得久停”的保存工艺,克制丢弃食物冲动,能培养良好的饭食之德。
(3)下列不属于保障粮食安全措施的一项是( )
A.《礼记》中有“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的说法。
B.战国时期李悝指出:“粜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C.现代企业加工大米,要经过初清筛、振动筛、重力谷糙筛、白米分级筛、抛光等 16 道工序。
D.“三夏”大忙时节,农田“只见农机不见人”,种粮大户开着越野车、穿着皮鞋“干农活”。
(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粮食安全”方面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在新时代背景下,要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你认为需要采取哪些具体可行的措施?请概括说明。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剧种如何在传承中日臻完善?一部经典如何在传承中存续精华又不断创断?文化传承中,许多问题都
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去研究、探索。本报(《人民日报》)邀请名流大家分享有代表性的传承实践,以启迪
当下。
记者(曾玲娟):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如何把戏曲艺术传承发展好,是重要课题。其中,作为“百戏
之祖”的昆曲传承,一直备受关注。您认为昆曲传承的关键是什么?
蔡正仁(昆曲表演艺术家):“守正创新”。戏以人传。昆曲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动态艺术。不像有
些行业可以靠书本学知识,昆曲靠的是演员代代相传,靠老师教学生一招一式,这些东西在书本上是找不
到的。昆曲的师承很重要,“传”主要靠老师,“承”主要靠学生,两者不可缺一。
记者:600 年昆曲历史悠久,其发展史如同不谢幕的长剧,场景变换,人物更迭,起起落落。昆曲在传承
方面遇到的问题颇具典型性。剧种的传承发展有什么内在规律吗?
蔡正仁:19 世纪 20 年代时,已经没有多少地方唱昆曲了。20 世纪 20 年代初,一些有识之士在苏州办
了“昆剧传习所”,招了四五十个学员,就是“传”字辈。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全国只剩下 20 多位“传”字辈老
师。1953 年,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开始招生,聘请“传”字辈老师入职。1954 年 3 月 1 日正式
开学,就是俗称的“昆大班”。我 12 岁进了“昆大班”。1956 年 5 月 18 日,新编昆曲《十五贯》进京演出,
周恩来同志看完后,评价说“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有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重视,才将中华民族文
化的瑰宝——昆曲的火种保留了下来。
记者:可见艺术的发展与其外部环境息息相关。
蔡正仁:是的。昆曲是中国戏曲的高峰,象征着中国人精神层面中风雅的部分。它像阳春白雪,也比较脆
弱。
记者:戏曲的传承,靠的是人,这是大学问。您认为,目前昆曲传承面临哪些问题?
蔡正仁:当下年轻演员会的戏也许更少,还存在唱念不够规范的现象。目前,昆曲界存在行当不全、发展
不平衡的问题,有的行当有好演员,有的行当没有,特别是花脸、老生、正旦、老旦等,严重匮乏。
记者: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效避免昆曲传承过程中的代际衰减问题?
蔡正仁:昆曲发展形势越好,从事昆曲的人越要保持头脑清醒。流于浮躁、仅满足于视频上学,绝不可取。
潜心学习、不偏废基本功,才是正道。戏曲传承还要打破“门第之见”。比如武旦戏,京剧的好多武旦戏都
是从昆曲学来的,我们没法在自己门里学,就要想办法跨剧种来学。保持长处,修补短处,才能把昆曲传
承好。
记者:我们常说,“学艺要有悟性”,您如何理解和培养戏曲演员的“悟性”?
蔡正仁:梨园行有句话,叫“初学三年走遍天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刚学三年,老师一招一式都能模仿,
不知其所以然。再学三年,一旦体悟奥妙,觉得自己不行,反而是质的飞跃。这就是“初学三年”与“再学三
年”的关系了。
记者:文化传承的确是要花功夫、花力气的事情。您从 12 岁开始便再没离开过昆曲,这种坚持特别有意
义。
蔡正仁:学艺 68 年,我更能体悟昆曲的魅力,也更觉“寸步难行”。随着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昆曲将有更
大发展潜力。一个剧种的传承在于它自身的价值,昆曲本体的艺术性毋庸置疑,所以,我相信它会越来越
好。我们要一代接一代地努力,学好、演好,传承好昆曲,踏踏实实地奋斗。
摘自《600 岁昆曲为何魅力不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曲有很多剧种,关于戏曲传承的话题有很多,而文中把已有 600 年历史的昆曲传承作为访谈内容,
无疑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B.蔡正仁在回答了昆曲传承的关键“守正创新”之后,话锋一转,谈到了“戏以人传”,原因是,人在其中起
到了决定性作用。
C.蔡正仁在访谈中回顾了昆曲的诞生、兴起和发展的历程,重点放在了新中国成立后对昆曲的抢救,突
出了艺术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D.在蔡正仁谈到昆曲的传承相关问题时,曹玲娟认为他的坚持很有意义,蔡正仁也穿插讲述了自己从事
昆曲的人生经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人民日报》作为组织方,本次访谈聚焦戏剧的传承与创新,期望名流大家分享有代表性的传承实践,
从而为中华文化的传承提供借鉴。
B.曹玲娟作为访谈记者在提问题时又加以简明扼要的点评,展示了清晰的思路。如“可见艺术的发展与其
外部环境息息相关”。
C.蔡正仁认为,昆曲存在着行当不全、发展不平衡、年轻演员会的戏少且唱念不够规范等问题,需要潜
心学习、不偏废基本功和跨剧种学习。
D.访谈中蔡正仁引用“初学三年走遍天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的梨园行话,既突出了行业特点,也批评
了年轻演员流于浮躁的现象。
(3)记者曹玲娟在访谈中主要提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请任选三个方面的问题归纳出这些问题的结论。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 月 23 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
的前提下,推动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是当务之急。受疫情影响,湖北很多优质农副产品面临销售困境,这将
直接影响湖北社会经济秩序的恢复和人民群众的就业生计。自 4 月 1 日起,央视新闻新媒体联合各大电商
平台、生活服务平台和社交平台,联手淘宝、京东等数十个知名品牌,启动了“谢谢你为湖北拼单”大型公
益活动,倡议广大网友通过购买湖北生鲜、农副产品,为湖北经济复苏贡献温暖力量。4 月 6 日晚,由央
视新闻主播朱广权和带货达人李佳琦组成的“小朱配琦”组合同框搭档火了一把。他们主持的“谢谢你为湖北
拼单”公益直播,引发了广大网友为湖北“拼单”的极大热情——这场公益直播共吸引 1091 万人观看,累计
观看次数达 1.22 亿人次,直播间点赞数达 1.6 亿人次,两个小时直播累计销售总价值 4014 万元的湖北商
品!
网络视频直播带货,是一种新兴高效的网络经济方式。只要网络主播和网络平台规范有序,能够为消费者
减少销售环节,节约时间成本,确保商品质量,降低购买成本,提高购物效率,提供完善服务,就应该大
力支持。而通过网络视频直播带货方式开展公益活动,更是使直播带货拥有了一颗关爱社会、随手公益的
公益心,更应该大力支持。
(摘编自《让直播带货带来更多温暖的力量》,央广网 2020 年 4 月 8 日)
材料二:
4 月 15 日,湖北省 30 个县的县长在直播间“为湖北拼个单”;山东烟台海阳市副市长发起“博士市长助力农
产品”,视频播放量突破 200 万;同时,一些公众人物“直播带货”的交易额不断刷新纪录。“直播带货”作为
一种线上新型消费,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背景下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
除了营销技巧之外,“直播带货”的流行也有着深层次原因。直播经济蓄力已久,已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再
加上受疫情影响,消费者足不出户推动“宅经济”发展,线下客源稀少促进企业商家转向电子商务谋生存。
从直播助农到直播售楼,从直播卖车到直播卖飞机,直播销售的边界不断扩大。直播经济的火热,可谓顺
势而成。
“直播带货”在方便购物的同时,也存在虚假宣传、货不对板、假冒伪劣、售后维权难等问题。这启示直播
电商,不讲诚信可能一时走得快,但绝对走不远。解决诚信问题、涵养行业生态才是制胜之道。此外,中
国消费者协会前不久发布报告显示,37.3%的受访消费者在直播购物中遇到过消费问题,但仅有 13.6%的消
费者进行投诉。网络直播并非法律盲区,市场监管者需尽早完善制度,畅通维权渠道,更好地呵护直播经
济的良好生态。
摘编自(《“直播带货”创新消费方式》,《人民日报》2020 年 04 月 22 日)
材料三:
直播带货让网络平台找到了新赛道,为各类企业提供了新舞台。互动性强、亲和力强和消费黏性强的直播
带货,甚至成为一些行业启动复工的钥匙,让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衣食住行娱乐等各行业看到了新机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网络零售规模和去年基本持平,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加 5.9%,这说明网络
零售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有进一步提升。直播带货正在吸引更多优质平台、企业、产品及公众人物参与,线
上直播销售正步入常态化并形成新趋势。直播带货顺应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正在激活消费
一池春水,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成为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突破。
摘编自(《让直播带货成为经济转型新突破》,《北京青年报》2020 年 04 月 26 日)
材料四:
对比内
容
传统电商 直播电商
信息是
否对称
传统电商模式仅仅依靠图片和文字,但不乏有些
文字信息含有虚假成分,而图片往往经过修图处
直播电商是基于视频让消费者能更全面地了解
产品或服务,其维度较为丰富,所看即所得。
理,比实物更美观,对消费者进行误导。
购物体
验感
由于信息不全面,消费者则需要更全面地了解产
品才能做出消费决策;这对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而
言会有所下降。
主播们讲解示范、回答问题,直播解决了“讲解”
这个导购问题,提供与线下商场导购员相同服
务,快速让消费者了解并接受产品。
是否包
含社交
属性
缺乏社交行为,人们足不出户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但却少了跟亲朋好友聚会逛街的机会。
可以即时互动,问主播问题,并跟看直播的人
一起通过弹幕等方式交流,一起购物。
(图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疫情期间的助农公益直播节目不仅有助于解决产品滞销问题,也传递了同心抗疫、共渡难关的决心,
公益与直播的结合模式引起了强烈反响。
B.疫情期间“直播带货”之所以越来越受到青睐,不仅因为疫情期间“宅经济”的发展,还因为“直播带货”有
成熟的商业模式,能减少消费投诉。
C.与线下销售相比,“直播带货”能为消费者减少销售环节,节约时间成本,降低购买成本,提高购物效率,
为此应大力支持。
D.“直播带货”是在新冠疫情防控大背景下兴起并蓬勃发展起来的,随着新冠疫情的结束,线下经济的复
苏,“直播带货”的热度也必将会退去。
(2)结合材料四,不属于电商直播优势的一项是( )
A.消费者在电商直播间里咨询了产品性能问题,得到了主播的讲解示范。
B.消费者在电商直播间里看到主播在试用产品,较全面地了解产品性能。
C.消费者在电商直播间里与主播互动,通过弹幕交流,购物体验更愉快。
D.消费者在电商直播间里领取线上优惠券,以较低的价格在线购买产品。
(3)如何才能促进“直播带货”取得长足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17.阅读
材料一: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社会人际关系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包括信任危机。构建诚
信守约的社会成为当今中国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建立完备的个人征信体系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环。
当一个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经济体试图进入发达的商业社会时,社会的诚信和契约精神就变成了无形的门
槛。自 1960 年至今,被列入中等收入范围的 101 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 13 个最终进入发达经济体行列,
近 90%的经济体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而苦苦挣扎,甚至还有部分国家返贫。虽然各国经济发展成败的原因有
所不同,但其经验教训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借鉴吸取的。过去近百年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进入发达经济
体行列的国家和地区,无一例外都建立了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反观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和返贫的国家,其
个人征信体系或者未建立起来,或者因不完善而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从经济结构看,在达到中等收入之前的农耕和小商品时代,社会分工不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商业交换不发
达,所需要的征信体系也主要通过本地化的口口相传和口碑来维持运转。工业化经济体中,社会化分工较
发达,交换经济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结构,但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关系主要表现在生产过程的协作中,金融
体系发达程度不高,个人征信体系还不是经济运行的必需品。进入高收入发达经济时代,产业结构发生变
化,第一、二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服务业成为发达经济的主体。分工
精细化,交易和交换日益频繁化,多方合作、多人联合日益密切,需要大家都具有契约精神,才能使各个
环节顺畅运行。如果没有一个诚信守约的社会环境,经济的运行成本会逐渐加大,从而使整个经济体的发
展逐渐偏离大众的期望而渐渐失速,进而停滞。因此,建立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成为一个国家进入发达国
家行列的标志。
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文明社会,共赢成为主题,这使得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就随着利他理念的增强而提高。
完备的个人征信体系,能增强人的社会性,提高顾及别人的自觉性,而一个利己主义社会,一个只注重结
果却不考虑过程是否合法合规的功利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基础将逐渐消失,社会公信力也将逐渐
丧失。没有了互信,人们承受风险的能力极为脆弱,对社会事件的容忍度也逐渐降低,甚至出现过度期望
和不切实际的要求。例如,当滴滴出行的顺风车业务出现伤亡事故时,许多人不去思考避免发生此类问题
的办法,却苛求滴滴平台必须做到零风险。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必须开始建立并逐步完善个人征信体系,通过征信体系的失信惩
戒来限制过度的利己主义,通过对守信者的表彰来降低其借贷成本,通过征信记录来规范人们的守信与合
作行为,逐步建立起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信。如此,在各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我们就能促成一个诚信守约
社会环境的形成,从而大幅度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推动整个经济体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摘编自王志诚《完善个人征信体系,构建诚信守约社会》)
材料二:
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直接作用于各个社会主体的信用行为,是社会信用体系运行的核心机制。
加大对守信行为的表彰和宣传力度。按规定对诚信企业和模范个人给予表彰,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营
造守信光荣的舆论氛围。提升金融、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税务、质检、知识产权等部门的监管和服务职
能,在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过程中,要深化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的应用,对诚实守信者实行优先办理、简
化程序等“绿色通道”支持激励政策。
强化行政监管性约束和惩戒。在现有行政处罚措施的基础上,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建立各行业黑名单制度
和市场退出机制。推动各级人民政府在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市场准入、资质认定、行政审批、政策扶持
等方面实施信用分类监管,根据监管对象的失信类别和程度,对失信者进行惩戒。推动形成市场性约束和
惩戒。建立信用基准性评价指标体系,制订评价办法,完善失信信息记录和披露制度,使失信者在市场交
易中受到制约。推动形成行业性约束和惩戒。通过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自律规则并监督会员遵守,违规的失
信者,按照情节轻重实行惩戒措施。推动形成社会性约束和惩戒。完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加强对失信行
为的披露和曝光,发挥群众评议讨论、批评报道等作用,通过社会的道德谴责,形成社会震慑力,约束社
会成员的失信行为。
(摘编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 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商业交换不发达的农耕和小商品时代,还是金融体系发达程度不高的工业时代,诚信都不是经
济运行的必需品。
B.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人们的利他理念就越强,人与人之间合作的程度也就越高,共赢的领域就
越多。
C.监管和服务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好个人征信平台的信用信息,为守信者开通“绿色通道”,做好服务,让他
们真正得到实惠。
D.诚信社会里,不仅要尊重别人的创造性劳动,更要尊重别人的隐私。对失信者应该进行惩戒,却不可曝
光其失信行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经济体之所以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或返贫,是因为社会成员之间缺乏互信,承受
风险能力弱,经济运行成本过高。
B.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体系,能够促进我国诚信守约社会环境的形成,有利于推动整个经济体进入发达
国家行列。
C.如果不能建立信用基准性评价指标体系,制订评价办法,失信惩戒机制就无法在市场交易中真正发挥
效能。
D.加强对失信主体的约束和惩戒,既要强化行政监管性约束和惩戒,又要推动形成市场性、行业性、社
会性的约束和惩戒。
(3)下列选项,不能支持材料一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李先生向周先生借款十万元,后因故请求延迟一个月还款,周先生相信李先生,答应了其请求,后李
先生如约还款。
B.目前我国银行向个人提供融资服务的速度慢,坏账率高,原因之一是个人信用信息不全,银行无法快
速准确地做出判断。
C.某健身会所突然关门,已付费的会员蒙受经济损失,法院判决后,法人拒不退费,被列入征信黑名单,
被限制高消费。
D.芝麻信用是一套收集各种数据为商户提供服务的信用系统,芝麻信用积分高于 600 且无不良记录者,
可以在某平台免押金租房。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以上两则材料都围绕“信用体系”进行阐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清代袁枚《续诗品》中,将“著我”列为二十四品中的一品:“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著我!
字字古有,言言古无。吐故纳新,其庶几乎!孟学孔子,孔学周公,三人文章,颇不相同。”它一方面强
调了风格的创新,另一方面强调了风格的独特性。所谓“作诗不可以无我,无我,则剿袭敷衍之弊大”,家
书创作与诗文创作一样要强调自我,强调个性,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著我”的家书,在创作中表现强烈
的自我个性,表达了对艺术个性化的愿望和追求。
在家书审美创造、鉴赏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但凡优秀的家书作品,其中必然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色彩,
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风格。欣赏朱自清的《给亡妇》,全篇既不是捶胸顿足,也没有呼天抢地,只是深情
地细诉亡妻生前的一切,平实地回忆了她十二年来对自己和孩子的种种恩情,语气平淡冲和,不见任何突
兀之处,但是我们能深深地感觉到作者的哀悼之情。同样是写给亡妻的家书,并拥有相同的形式和内容,
蔡元培的《致亡妻黄仲玉》却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蔡元培的家书是一种直抒胸臆火山爆发般的感情,声
泪俱下地哀悼与自己风雨同舟的妻子黄仲玉。家书中感叹词“呜呼”前后出现了十三次,作者心灵的风暴翻
江倒海般地扑面而来,让人感慨万千、涕泪横流。面对一封封血肉俱丰的家书,我们进行审美鉴赏时,一
定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主体审美意识,将审美视角锁定在作品中的心理体验和深厚内蕴,才
能产生情感的共鸣,领略家书艺术的审美价值。
(选自《家书的审美风格》)
材料二:
以“真善美”为思想内核的家书,不仅让收信人重新观照自己,也鼓舞其他鉴赏者以美的理想和美的规律去
创造新的生活,这就是家书表现出的审美功用。
家书价值的多元性首先表现在家书的认知功能,鉴赏者能够通过某些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家书
来自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封家书总是会带有时代的印记,家书写作过程中,常常涉及身边的真实事件。
由于家书是家人间的温情话语,它的认知价值,又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更重要的是,它温
馨智慧的家常话语,可以启发鉴赏者在家庭情感辐射的小天地内,去探索人类世界大生活的奥秘,思考生
命的意义甚至体悟宇宙人生。
除了具有启迪特色的认知价值,家书还有审美教育价值。家书作品所涵盖的对象本身,因其“著我”要求而
倾注了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表现出作者的审美取向。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感包围着家书传递的信息。当鉴
赏者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受到感化和熏陶时,家书的教育价值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因而家书的“教育”
可以说成“教化”,“化”便是荀子“化性起伪”中的化,我国的传统教育的精髓向来是“化”胜于“教”的。在这个
过程中,鉴赏主体与创作主体通过家书这一审美中介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这种共鸣不是“臭味相投”
的低俗认同的话,壮美或优美的思想情感便成为审美情感的旋律,家书因之实现了使鉴赏主体情感“净化”
或灵魂“升华”的功能。
家书鉴赏之中的“赏玩”,则是侧重于家书的娱乐价值。中国传统家书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载体,那些写在
各式信笺上的蝇头小楷和遵从着长幼礼仪的书信格式,都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感受。即使是信封的设计
与信纸的折叠,也是丰富多彩的,如伊犁人民出版社的《书信折纸基础》一书中,介绍了 91 种信封和信
纸的折法,让人享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染下的一场视觉盛宴。不论是对家书书法、工艺的赏玩还是对家书
故事的聆听,都可以触摸不同历史时空的鲜活容颜。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肯定了“诗”价
值的多元性,家书亦是如此。家书对于人们的意义不是单一的信息授受,也不是单纯的伦理说教,它以审
美价值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家书作为书信文学、作为艺术文化,对人的审美功用是立体的、综合的,
它的终极审美目标在于通过对家庭范围内人性美的讴歌,造就审美主体完整的个性。
(选自《家书的审美价值》,有删改)
材料三:
当今社会,传统家书日渐式微,家书文化面临衰败消亡的严峻考验。诚然,互联网实用又快捷,打破了家
人亲友间的空间阻隔,缩短了时间长度,但毕竟不是所有的亲情友情都可通过键盘敲打出来。一些社会学
家认为,互联网日益广泛的使用,降低了家人亲友交往的质量和品位,应警觉和预防网络对优秀传统文化
因素的稀释和削减。
优秀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当今时代,人们既需要现代网络的迅疾和轻灵,又需要高雅文化的温润和熏陶。
不难想象,通过网络隔空进行的对话沟通,无论如何都显得文化底蕴不足。昔日尺牍信札中真挚的感情、
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语言,都被程式化的简单符号所代替;而这些网络符号转瞬即逝、难以恢复,即便其
中有时也能迸发出智慧火花和闪光言语,但难以完整保留、长久珍存。世界上许多优秀文化消失的教训告
诫人们,现在应警惕和防范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断层。在现实生活中,纸质书信早已淡出很
多人的视野,而对很多“90 后”“00 后”来说,家书无疑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家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成为尘封的话题和遥远的回忆。家书对优秀传统文化
的传承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应慎终追远、固本强基,在全社会积极倡导手写家书,让笔墨文字所蕴
含的温情暖意抚慰疲惫而躁动的都市心灵,让家书文化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特别是要引导和鼓
励青年学生坚持书写家书与运用信息技术并重,使家书文化在信息时代延续下去并融入百姓生活。
(选自《让家书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解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袁枚认为“法古”和“著我”都应成为家书创作的原则,后者尤其重要,否则就会有敷衍之弊。
B.家书创作过程中,强烈的自我色彩与独特的个性风格,会使一封家书成为与众不同的优秀作品。
C.家书的个性风格因创作主体抒情需求而异,有的平淡深沉,有的涕泪纵横,其中并无优劣之别。
D.若能整体把握作者的主体审美意识,用心领略家书传达的心理体验与深厚内蕴,就能产生共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创作上看,家书与诗歌等艺术作品有不少共通之处;从欣赏上看,家书有着诗歌所不具备的历史和
伦理上的价值。
B.从家书的内容到家书的形式,甚至家书信纸的折法,都有值得鉴赏之处,其蕴含的文化和艺术具有丰
富的审美功能。
C.家书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文化作品,其历史悠久、意蕴丰富,可雅俗共赏,传承家书文化具有深远的
时代发展意义。
D.快速发展的信息科技对传统家书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情感并不都能用键盘打出来,青年人还应
坚持手写家书。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4)请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
(5)下面一段材料是曾国藩写给弟弟曾国荃的家书,很好地体现了家书的认知价值,请根据材料对此进
行简要分析。
“十八①之败,杏南表弟阵亡,营官亡者亦多,计亲族邻里中或及于难,弟日内心绪之忧恼万难自解。然事
已如此,补救一分,即算一分。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
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苶然②自馁也。”
(注)①十八:十八日。②苶然:精神颓丧的样子。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与数学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条道上跑的车,实则文学与数学有着奇妙的同一性,先看几位著名文学
家关于文学与数学的远见卓识:
雨果说:“数学到了最后阶段就遇到想象,在圆锥曲线、对数、概率、微积分中,想象成了计算的系数,
于是数学也成了诗。”
福楼拜说:“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从山麓分手,又在山顶汇合。”
哈佛大学的亚瑟•杰费说:“人们把数学对于我们社会的贡献比喻为空气和食物对生命的作用,我们大家都
生活在数学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已‘数学化’。”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现代科学六大部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
人体科学)应当和文学艺术六大部门(小说杂文,诗词歌赋,建筑园林,书画造型,音乐,综合)紧密携
手,才能有大的发展。
文学与数学的同一性来源于人类两种基本思维方式——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同一性。文学是以感觉经验
的形式传达人类理性思维的成果,而数学则是以理性思维的形式描述人类的感觉经验。文学是“以美启真”,
数学则是“以真启美”,虽然方向不同,实质则为同一。而文学与数学的统一归根到底是在符号上的统一,
数学揭示的是隐秘的物质世界运动规律的符号体系,而文学则是揭示隐秘的精神世界的符号体系。一为重
建世界的和谐,一为提高人类的素质。
人类文明经历了两次分化——艺术与科学的分化及艺术、科学本身的分化。如今又在进行两次综合——艺
术本身的综合及文学(艺术)与数学(科学)的综合。
(摘自易南轩《数学与文学》)
材料二:
数学,理性、阳刚;文学,感性、阴柔。数学,刚正、肃静;文学,随和、豁达。数学,深沉、内向,攻
下费马大定理了,也没有几个人晓得这事;文学,热忱、张畅。孩子一句“鹅、鹅、鹅”,也会一千几百年
红不够。
数学与文学,一左一右,一南一北,天生有非常距离。
比较起来,文学很像一个性情中人,很率性,情之所到,一根草,一棵树,一个梦,都能演绎成篇。在文
学那里,将一池水往海里说,叫夸张;挖空心思将其写得天花乱坠,叫修辞,都被看好。平白、浅显地说
一件事,叫白描;想方设法往深里说,叫哲理,都称功夫。说一个小故事,让人没法忘记,叫短篇小说;
像《清明上河图》那样(但不用图),将一个城市的市井繁琐,编成长长的故事,叫长篇小说。一种情怀,
抒发成高山流水或者孤鹜落下的,叫散文;这种情怀,如果还能酿成杯茅台,叫诗歌。总之,无论什么话
题。说了有趣,说了动情,说得别出心裁,说得点开人的情窦或心窍,都叫文学,都称创作。
数学不是这样,数学是一本正经,不苟言笑,这里没有包涵,不讲妥协。只有铁面一张。既忌讳泡沫,也
反对弯弯绕。数学不是说明问题,而是发现和解答问题。提问和答问是数学的两大发动机。提问越深,答
问越简洁,越受人尊重。数学用的是另一种思维,一种不对即错的二元思维,过与不及都不允许。数学的
较真过于迂腐。不妨让全世界的国家元首,考考中国中考的数学试卷,虽然他们都是天下俊杰。他们的文
学都不会差,但是,能让那张卷子给出 60 分的,绝对是条好汉了。数学喜欢把一切重蹈覆辙交给计算机,
把一切以往成就的继承,都叫学习。能称得上创作和发现的,台阶真的不低!
(摘自潘国本《数学与文学》)
材料三:
在文艺创作领域,人们对数据背后规律的探寻,早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就已开始。比如,电影行业对票
房、排片率、上座率等数据的关注。但直到互联网大数据出现,在线文艺作品最后的“黑匣子”才真正打开。
如今,所有观影数据、用户交互数据、播放表现、演员等构成一个庞大的数据系统,通过人工智能的分析,
量化成一些固定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用户面貌,已经广泛为采买、制作、投资、宣发和
播放各个环节提供参考。
比如,“选角”是大数据应用的一大场景,大数据算法可通过舆情数据提炼出网友对演员的评价标签,计算
演员和候选角色的标签相关性,网络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的扮演者就是由大数据参与推荐的。除
了选角,大数据还能指导剪辑。观众对视频的观看反应,比如何时拖动视频进度条快进等等,都会纳入监
测范围,从而让制作者对观众喜好判断有据可依。而在重大体育赛事中,机器甚至可以智能生成精彩短视
频(如进球瞬间),直接成为内容生产的一环。此外,在“千人千面”的分发机制下,不同用户在视频平台
看到的首页是不同的。就算是看到同一内容,其封面图和推荐文案也可能是量身定制。
大数据对文艺创作的指导作用到底有多大?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将大数据
描述为文艺创作的“爆款炼金术”。伴随网络视听的迅猛发展,竞争越发凸显,为了从中突围,制作方对于“爆
款”的追求较以往更甚。用数据说话,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节目反馈“不确定性”,提升“爆款”命中率。另一
种观点则将大数据置于艺术家“创意”“灵感”的对立面,认为技术探索在文艺创作者的智慧面前显得虚妄。
这两种观点都失之偏颇,文艺作品具有特殊属性,用大数据描绘它的难度远高于一般商品,但否认科技与
艺术在当下深度融合的趋势,同样不可取。事实上,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超高清显示等新技术无一
不在深刻影响文艺发展。
因此,应合理认识大数据在文艺创作中的参考价值,善于利用而不是一味追捧。通过分析数据,有助于了
解观众喜好和习惯,认识当下艺术潮流、创作方向,从而为创作提供参考。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应用,
甚至可以将人力解放出来,使创作者得以腾出更多精力,投入到不可替代的精神创造中去。
(摘编自庄卓然《善用大数据,赋能好作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学与文学的同一性基于两者共同的思维方式,其同一性归根到底是符号上的统一。
B.文学“以美启真”,提高人类的素质;而数学则“以真启美”,重建世界的和谐。
C.文学和数学,天生有很大的距离,文学创作的台阶很低;而数学创作的台阶很高。
D.当下,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深刻影响着文艺发展,成为文艺创作的“爆款炼金术”。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钱学森的观点,现代科学六大部要有大的发展,就应该和文学艺术六大部紧密携手。
B.材料二体现作者对文学和数学不同的情感:对文学更多的是热爱,对数学更多的是敬畏。
C.直到互联网大数据出现,人们才真正探寻到隐藏在文艺创作领域数据背后的规律。
D.在“千人千面”分发机制下,视频平台根据大数据来给用户推送他们喜好或需求的内容。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的一项是( )
A.美国 Netflix 公司通过大数据分析观众喜好,指导创作影片《纸牌屋》,获得成功。
B.拍摄《美人鱼》时,制作方通过网络实时与观众交流,调整剧本,成为票房黑马。
C.由大数据可知,谍战片比较受欢迎,于是创作出《伪装者》等谍战片爆款。
D.大数据对于大银幕电影,可以解决用户对周边交通、餐饮、购物等线下活动的需求。
(4)数学与文学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5)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
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
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
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
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
“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
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
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
《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风先
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
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
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
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
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
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
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
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
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
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
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薔,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
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已所
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
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
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
视的是虚伪,是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
人的关系之上,推已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
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宝
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
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
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
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
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
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
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
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自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
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倒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
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
者面前显露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
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
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贾宝玉的通灵玉
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
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
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
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
字人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材料三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叙事特点进行
阐释,准确到位。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
得栩栩如生。
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
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
楼梦》的重要门径。
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
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像。
(3)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
答案部分
1. (1)C
(2)B
(3)A
(4)①引用论证,引用儿谣“摇摇摇,摇到外婆家”,论证“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②比喻论证,用“细
胞分裂”比喻人口繁殖,形象地论证了血缘社群的分裂。③举例论证,举自己的事例,论证血缘性的地缘
更是显著的观点。④对比论证,将乡土社会与现代都市进行对比,论证乡土社会中血缘与地缘很难分开。
(5)①材料一写了“是什么”:乡愁是离开故土的村民对过往生活的美好记忆。②又写了“怎么办”:地方
政府重视乡愁,采用各种手段来留住乡愁。③材料二写了“为什么”:乡土社会中,血缘社群分裂,一部分
人远离故土落籍他乡,于是产生了乡愁。
2. (1)A
(2)D
(3)①具备严谨科学的态度、挑战深渊的自信和自立自强的勇气,践行“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
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
②跨越核心技术门槛:突破多系统融合集成的设计难度、解决承受极端压力的载人舱球壳的建造难题、建
立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水声通信的实时传输、实现固体浮力材料的突破。
③“探索一号”科考船的工作人员在海面上克服台风、大雨、高温等重重困难。
3. (1)C
(2)D
(3)①要选择合适的创业时机;②要扎实学好专业知识;③要有信用意识,远离信贷陷阱;④要端正
态度,不要害怕失败,在失败中积累经验。
4. (1)C
(2)B
(3)①通过校内教师、购买服务和社会教育机构等渠道保障师资;②坚持公益普惠原则,财政投入为主,
学校支持、家长合理分担保障资金投入;③根据学生兴趣和需求、家长需求,安排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
④政府主导,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学校和家长共同参与,合理引入社会力量。
5. (1)C
(2)D
(3)D
(4)主流:社会的主体趋势。这里指的是过年所体现出来的,以“在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来换取内心的
踏实,忽视真正自我的特点。非主流:不属于主流的事物。这里指的是宝玉迥异于别人的,不考虑适当与
否,只顺随自己的内心,过清静自在生活的态度。
(5)史湘云;林黛玉;金玉良缘
6. (1)C
(2)A
(3)A
(4)首先通过与民族学比较区分,指明人类学在我国呈现学术交叉融合的特征;其次以植物嫁接为例,
说明人类学应该重视“亲本”,避免异化危险;最后强调人类学者应该具有学科世界性和学术本土性两方面
的关怀。
(5)文化人类学是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研究,以探索不同族群的文化异同、揭示语言和文化本
质的一门学科。它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狭义特指民族学。
7. (1)B
(2)B
(3)①绿色低碳:网上祭奠避开集中出行、焚烧冥币等,有利于健康和环保。②简朴节约:网上祭奠不
用购买祭奠用品,避免铺张奢靡,有利于节约。③弘扬新风:规避陈规陋习,有利于文明祭奠。④升华
情怀:可以凝聚和升华家族民族国家的共同记忆。
8. (1)B
(2)C
(3)①有助于我国正在开展的脱贫攻坚任务的早日顺利完成;②有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③有助
于减轻个人的疾病负担;④有助于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9. (1)C
(2)A
(3)B
(4)①论证结构清晰,逻辑严密。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以问句开头,引出论题,接下来分别从批评的
素养、观念、语言三个方面提出解决途径。②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将批评家错
误和正确的做法进行对比,论述了批评家真诚的重要性。运用举例论证,以钱钟书评说南宋诗人的语句为
例,论述批评语言要通俗、清晰、灵动。比喻论证,将作家和批评家必成两条并行的铁轨,来论证批评家
作为审美个体的独立性。
(5)①文学批评要敢于进行价值判断,对读者的阅读发挥指导作用。②提升批评主体素质,对待作品和
作家要真诚。③在批评中努力构建与作家、读者平等的对话情境,也要保持人格独立。④把读者“看得懂、
信得过”作为批评的基本准则,批评语言要通俗、清晰、灵动。
10. (1)C
(2)B
(3)A
(4)生态产品是有别于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与生态密切相关的、社
会共享的,满足人民需求的特殊公共产品。
(5)①首先指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意义,接着介绍了生态产品的特点及分类。②然后指出生态产
品价值实现的原则取向及探索路径。③最后论述克服不利因素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
11. (1)B
(2)D
(3)B
(4)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采用驳论——辩论的论证结构,先驳再立(先破后立);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5)材料一批评美国个别人香港问题上拙劣的政治表演,揭示其做法实质;材料二剖析中央与香港反对
派的真正分歧,揭露香港反对派的话语建构的目的及危害;材料三指出香港面临问题的实质,批评美国目
的在于乱港反中。
12. (1)B
(2)D
(3)①交通方面,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用于“交通治堵”,无人驾驶在国内多地上路测试及应用。②防疫抗
疫方面,杭州城“数字治疫”,依托城市大脑上线疫情防控重要的电子身份健康信号“健康码”;郑州市企业
复工及员工健康登记系统的上线,方便政府随时掌握企业复工数据,为当地复产复工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③经济方面,人工智能得到大范围应用普及。在北京王府井,京东数科打造了“智能商业街探作系统”;在
河北雄安,苏宁与商铺联合打造零售云门店。
13. (1)D
(2)A
(3)①从产业自身来看,“云旅游”应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产业跨界创新融合。②从直播者来看,“云
旅游”应当避免过度的营销与直播带货。③从平台来看,应当加强对“云旅游”的监管和约束,屏蔽无用信
息、错误信息,净化“云旅游”市场。(言之成理即可)
14. (1)C
(2)D
(3)C
(4)材料一立足国家新发展格局构建,从国内措施和对外开放两方面论述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和意义;
材料二立足历史发展,论述自古以来我国就重视粮食安全,有相关保障措施。
(5)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适度进口国
外粮食;充分利用各种土地资源;构建完备的荒政体系;养成良好的饭食之德,避免浪费。
15. (1)C
(2)D
(3)①昆曲传承中的关键因素是人要做到“守正创新”。②昆曲传承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③昆曲传承中
要保持头脑清醒,打破“门第之见”,避免传承过程中的代际衰减。④所谓的“悟性”就是要花功夫、花力气、
坚持下去。
16. (1)A
(2)D
(3)①市场监管者应完善相关制度,畅通维权渠道,呵护直播经济的良好生态;②网络主播、网络平台
及相关商家企业应遵守业内制度规范,诚信经营,提供优质产品,注重售后服务;③消费者在直播购物时
遇到消费问题,要有维权意识,促使“直播带货”经济良性发展。④吸引更多优质平台、企业、产品及公众
人物参与,深化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17. (1)C
(2)A
(3)A
(4)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结构进行论证,论证思路清晰;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
证、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等方法。
(5)材料一围绕“个人征信体系”,分别从他国经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两个角度论述“我国为何需建立
完毕的个人征信体系”这一观点;材料二围绕“个人征信体系”,分别从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两个方
面论述“如何坚守社会信用体系”这一观点。
18. (1)C
(2)A
(3)C
(4)①首先揭示出传统家书日渐式微的现状;②接着通过与网络符号、网络交流不足之处的对比,阐述
传统家书的文化价值,凸显重视家书文化的迫切性;③最后立足于家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呼吁让家
书文化融入生活。
(5)①鉴赏者能够通过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读“十八之败,杏南表弟阵亡,营官亡者亦多”,
可以了解与此有关的部分史实。②家书可以启发鉴赏者体悟宇宙人生,“补救一分,即算一分”“吾生平长
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可以启发鉴赏者积极面对磨难。③家书是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曾国藩在家
书中既引用谚语,又联系自身经历,循循善诱,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说教。
19. (1)B
(2)C
(3)D
(4)①数学与文学既有各自的特点,又具有同一性。数学揭示的是隐秘的物质世界运动规律,文学揭示
的是隐秘的精神世界,二者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揭示世界的运动规律。②数学和文学之间又有着密切的
联系,它们随着文明的发展,经历“一体一分化一综合”的过程。
(5)①论证思路清晰。材料三首先阐述了大数据对在线文艺作品创作的巨大作用;然后分析了当前关于
大数据对文艺创作的指导作用大小的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指出新技术在深刻影响着文艺发展;最后得出
应合理认识大数据在文艺创作中的参考价值,善于利用而不是一味追捧的观点。②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说服力强。在阐述大数据对在线文艺创作的巨大作用时,主要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大数据在选角、
剪辑等方面的作用,增强说服力。在分析两种观点时,运用比喻论证,把大数据在制作“爆款”节目中的作
用比喻为“爆款炼金术”,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20. (1)B
(2)C
(3)①每个章节可以从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②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
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③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
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④对主要人物、关键情节的描写,通过特定的人物去实现;⑤每
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