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高考语文最后阶段差缺补漏试题——诗歌鉴赏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鲁望以轮钩①相示,缅怀高致,因作三篇(其一)
皮日休
角柄孤轮细腻轻,翠篷十载伴君行。
撚②时解转蟾蜍魄,抛处能啼络纬声。
七里滩波喧一舍,五云溪月静三更。
牛衣鲋足和蓑睡,谁信人间有利名。
(注)①轮钩:一种在钓竿上装有小轮用以收卷钓丝的钓具。②撚:同“捻”,揉搓。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从轮钩联想到友人鲁望垂钓的情形,表现其“高致”,抒发诗人的欣赏之情。
B.首联直接写钓具细腻轻盈,并指出自己和朋友关系密切,十余年一直与他相伴相随。
C.颔联视听结合,“蟾蜍魄”指轮钩映出的月光,“络纬声”指丝线抛出时发出的声音。
D.颈联上下旬一动一静,喧响的波涛和静谧的溪月互相衬托,描绘出友人夜钓时的画面。
(2)本诗后两联是怎样表现友人“高致”的?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巴州光福寺楠木
唐•史俊
近郭城南山寺深,亭亭奇树出禅林。结根幽壑不知岁,耸干摩天凡几寻。
翠色晚将岚气合,月光时有夜猿吟。经行绿叶望成盖,宴坐黄花长满襟。
此木尝闻生豫章,今朝独秀在巴乡。凌霜不肯让松柏,作宇由来称栋梁。
会待良工时一眄,应归法水作慈航。
注: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京兆尹严武被贬,任巴州刺史时作《题巴州光福寺楠木》诗。史俊官至监察
御史,后被贬巴州刺史,追和本首,又名为《寄严侍御楠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二句的“亭亭”跟周敦颐《爱莲说》“亭亭净植”中的“亭亭”意思相同。
B.诗歌第五、六句视听结合写楠木生长环境的深幽黯淡凄清。
C.诗歌第七、八句用鲜明的色彩词写楠木叶如盖花满枝的秀美。
D.本诗题写楠木,运用比兴、象征手法,托物寄意,借物抒怀。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苏轼
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1)根据这首词的格式,可以推测它的词牌是( )。
A.踏莎行
B.念奴娇
C.沁园春
D.渔家傲
(2)对于本首词作小序部分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交代写作缘由是送别王胜之。
B.奠定了全词伤感作别的感情基调。
C.交代了共游赏景的地点、人物。
D.点明朋友因官职调动将离开金陵。
(3)假如你是王胜之,这首词中哪几处让你感动?请说明理由。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雨中花慢·送彭文思使君①
(宋)黄庭坚
政乐中和,夷夏宴喜,官梅乍传消息。待新年欢计,断送②春色。桃李成阴,甘棠③少讼,又移旌戟④念
画楼朱阁,风流高会,顿冷谈席。
西州⑤纵有,舞裙歌板,谁共茗邀棋敌。归来未,先沾离袖,管弦催滴。乐事赏心易散,良辰美景难得。
会须醉倒,玉山⑥扶起,更倾春碧⑦。
(注)①彭文思使君:曾任州郡长官,即将调任他处,与作者交游甚好。②断送:度过时光。③甘棠:
语出《诗经》,用以称颂美政。④移旌戟:指官员调任。⑤西州:彭赴任之地,具体不详。⑥玉山:形
容人醉后的姿态。⑦春碧:美酒。
(1)上阕写彭使君在任期间________、________,赢得了良好声誉。
(2)本词如何表达对彭使君的不舍之情?请结合词句分析。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昆阳二首·其一
〔金〕元好问
古木荒烟集暮鸦,高城落日隐悲笳。
并州倦客初投迹,楚泽寒梅又过花。
满眼旌旗惊世路,闭门风雪羡山家。
忘忧只有清樽在,暂为红尘拂鬓华。
注:元好问为金末并州人。
(1)本诗以________、________两个意象暗示战争。
(2)本诗是如何表达忧伤沉痛的感情的。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②看。
[注]①簪花:以花插头。倒著冠:倒戴着冠儿。此句暗用山简典故,表现不拘世俗、风流自赏的生活态度。
②冷眼:轻蔑的眼光。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菊枝头生晓寒,作者点明此时菊花之上已见秋意,开篇便渲染出清冷之意。
B.正因秋已到,作者才劝慰自己也劝慰友人要常让酒杯之中倒满酒,饮酒御秋寒。
C.作者以“身健”“加餐”“舞裙”“歌板”,应对上片的“醉”,看似眼前快乐,一无所求,内心却有着难以掩饰
的无奈。
D.下片中再次点到“黄花”,与“白发”组成“黄花晚节”之意,比喻人老而弥坚,这也是作者特意表现给世俗
之人来看的。
(2)黄庭坚与苏轼同在新旧党争的夹缝中过日子,四处碰壁,几经贬谪,受尽了屈辱磨难。苏轼尚懂得
用老庄思想来遣愁解忧,而黄庭坚却难解愁绪。请结合上片赏析作者“不见一个‘愁’字”的愁绪。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张直公归南郑①拜省
岑参
夫子思何速,世人皆叹奇。
万言不加点,七步犹嫌迟。
对酒落日后,还家飞雪时。
北堂②应久待,乡梦促征期。
(注)①南郑:地名,今属陕西省汉中市。②北堂:古指士大夫家主妇居室,后代称母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交代了诗歌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岑参为送别友人归家探望父母所作。
B.诗人写送别,却不落俗套,从极力赞美友人开始,语言富有盛唐的豪迈。
C.颈联虚实结合,第五句实写两人分别,第六句想象友人回家路途的情形。
D.尾联写母亲对友人的思念,但友人来不及陪伴母亲,又要踏上边疆征程。
(2)诗歌前四句是如何赞美友人文思敏捷的?请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游襄阳①怀孟浩然
白居易
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
今我讽②遗文,思人至其乡。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
南望鹿门山,蔼若有余芳。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
[注]①襄阳:孟浩然的故乡,后孟浩然隐居于鹿门山。②讽:背诵。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写景,“岩岩”“汤汤”摹写山的高峻、水的浩荡,为表达怀人之情作铺垫。
B.作者游历襄阳,思念孟浩然,不禁感叹当地山水的灵秀之气,涵养了孟诗的独特气韵。
C.这首五言古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语言清新自然,于平白之中见古朴。
D.最后四句作者展开想象,鹿门山云树苍茫,孟浩然归隐之处无从寻觅,不由感慨万千。
(2)“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两句如何表达怀人之情?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沧浪峡
(唐)许浑
缨带流尘发半霜,独寻残月下沧浪。
一声溪鸟暗云散,万片野花流水香。
昔日未知方外乐,暮年初信梦中忙。
红虾青鲫紫芹脆,归去不辞来路长。
(注)许浑,籍贯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晚唐诗人。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曾任当涂、太平县令,
监察御史,润州司马,官至睦、郢二州刺史。性爱林泉,淡于名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将叙事、写景、感悟与憧憬融为一体,偶对整密、诗律纯熟。
B.“官帽的带子上蒙上了灰尘,‘暮年的我’独自经过沧浪峡去追寻今后的岁月”。首联叙述诗人暮年辞官,
戴月晓行,途经沧浪峡,风尘仆仆的情景。
C.五、六句感慨过去只顾中进士、当官吏,未领略过这样令人愉悦的景致。诚如贯华堂批语:“暮年初悔”,
此自实语。“昔日未知”,此真大忏文。
D.尾联采用“悬想”的虚写手法,人虽在路途,心己到故乡。想到家乡的“红虾青鲫脆生生的紫芹”,不管来
时的道路有多长“我”都在所不辞,急于归家之情溢于言表。
(2)许浑诗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有“许浑千首湿”评价。试以颔联为例,简析其写景手法及其作用。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大庾岭北驿①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①题大庾岭北驿:本诗是诗人流放广西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②陇头梅:《荆州记》载,南朝
梁时诗人陆凯有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看见鸿雁南飞的景象,由此想到“北雁南归,不过梅岭”的传闻,忧伤不觉涌上心头,悲切之
音脱口而出。
B.诗人由南飞雁想到自己的处境,运用比兴手法,由雁及人,将诗人痛苦复杂的内心感情表达得含蓄委
婉而又深切感人。
C.颈联描写了黄昏时分,江潮初退,水面寂静,林中瘴气萦绕的景色,这样的环境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
悲伤感情。
D.尾联从写景转为抒情,想到明天早晨回首遥望,岭上梅花盛开,定会阻挡自己望乡的视线,无限凄油
然而生。
(2)陆时雍《诗镜总论》曾言:“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全诗处处写“愁”却未着一“愁”字,诗人
使用了哪些手法抒发内心愁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缫丝①行
范成大
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
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
今年那暇织绢着② , 明日西门卖丝去。
【注释】①缫(sāo)丝: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缠绕在丝筐上绕成丝线,便于纺织。②着:穿
(衣),此指穿绢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色彩和感觉等方面展示了当时的田野景色,为下面的描写设置了背景。
B.“妇姑相呼”衬托出缫丝工作的繁忙和紧迫,而“香”字具有反讽的意味。
C.从“嘈嘈”和“茧厚丝长”的描写中,能感受到妇姑巢丝时的急迫和欣慰。
D.这首诗是歌行体诗,前六句是一层,写景写事;后两句是一层,交代妇姑的心理。
(2)诗的最后两句(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寄满子权①
王令
楼前暮霭暗平林,楼上人愁意思深。
未必薄云能作雨,从来秋日自多阴。
三年客梦迷归路,一夜西风老壮心。
欲作新声寄遗恨,直弦先断泪盈琴②。
【注释】①满子权:满执中,字子权,扬州人,为王令少年时的至友,两人皆有治国安民之志。②直弦
句:直弦,琴的主弦。旧时以琴弦断绝,比喻失去知音。据《吕氏春秋·本味》载;楚国人俞伯牙善于弹琴,
钟子期最能欣赏和理解他的琴音。后来钟子期死了,俞伯牙没有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前句点明地点和时间,后句写此时此境诗人的思绪,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统摄全诗。
B.颔联即景抒情,薄云未必降雨,秋日从来多阴,说明诗人对人生的清醒认知和豁达之情。
C.颈联叙写诗人向朋友倾诉自己的境况,以“三年”表明迷归之久,以“一夜”突出心老之疾。
D.本首诗语极沉重,所选意象如“暮霭”“平林”“薄云”“秋日”均含有萧瑟凄凉之感。
(2)尾联诗人写道“欲作新声寄遗恨”,在诗中诗人表达了哪些遗恨?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归次汉中境上
陆游
云栈屏山阅月①游,马蹄初喜踏梁州。
地连秦雍川原壮,水下荆扬②日夜流。
遗虏③孱孱宁远略,孤臣耿耿独私忧。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注释】①阅月:过了一个月。“阅”与“越”通。②荆扬:均为古州名,此指湖北、江苏等地.③遗虏:残
存的虏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选取典型景物,意境开阔,“马蹄初喜”化用唐人诗句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以豪迈语写出了汉中的雄伟壮阔、水利之便,突显了汉中地区的军事战略地位。
C.颈联对金人的军事力量作了描述,兵力孱弱,缺少谋略,应趁机反攻,夺回失地。
D.本诗颇多豪壮语,对仗工整,叠词精巧,寓意深刻,尤其是首联与颔联更见豪荡。
(2)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较为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瑞鹤仙·赋梅
辛弃疾
雁霜(1)寒透幕。正护月云轻,嫩冰犹薄。溪奁照梳掠。想含香弄粉,艳妆难学。玉肌瘦弱,更重重龙绡衬
着。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
寂寞。家山何在?雪后园林,水边楼阁。瑶池旧约,鳞鸿(2)更仗谁托?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
未觉。但伤心冷落黄昏,数声画角。
【注释】(1)雁霜:严霜。(2)鳞鸿:鱼雁,此处代指书信。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不仅写了梅花的姿态,还写到了梅花的内心及命运。
B.本词借物抒怀,借写梅花寄托了词作者深沉的家国情怀。
C.辛弃疾词作善于用典,“瑶池”两句运用典故传情达意。
D.本词风格以沉雄豪迈为主,以细腻柔媚为辅,格调鲜明。
(2)下列对具体词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溪奁”一句,写梅花生于溪边,似美人以溪为镜,在寒夜中梳妆。
B.“倚东风”两句,由虚转实,写梅在春风中转盼一笑,使万花失色。
C.“粉蝶儿”三句,写粉蝶未察觉桃花、柳絮已开遍南枝,意味深长。
D.“但伤心”两句,表面写梅花冷落伤感,其实暗含作者的悔恨之情。
(3)请从梅的形象、描写手法和思想情感等三方面,比较本词与辛弃疾青年时期词作《生查子•重叶梅》
的不同之处。
生查子•重叶梅
辛弃疾
百花头上开,冰雪寒中见。霜月定相知,先识春风面。
主人情意深,不管江妃(1)怨。折我最繁枝,还许冰壶荐。
【注释】(1)江妃:即梅妃,性喜梅,所居处植梅。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①
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注)①奉济驿,地名,在今四川绵阳。严公,即严武。因已写过两首送严武的诗,所以说“重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出送别的主题,“空复情”用拟人手法,明写山,实写人,将诗人此时的心境表露无遗。
B.颔联先说未来相会难期,后叙昨夜月下同行,采用时序颠倒的写法,曲折之中包含深情雅致。
C.颈联写严武历经三朝无比荣耀,任职地方的百姓对其讴歌惋惜,正面展现了严武的光彩形象。
D.尾联写诗人想象送别严武后回到浣花溪畔的情状,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情感。
(2)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 1129 年,北宋灭亡,高宗即位,立足未稳,金兵南下。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承题,既写“野泊”所见:战乱中江月依然明亮;又点明“野泊”之因:逃难在外,暂得停歇。
B.颔联写立于洞庭之野的所见所闻。上句静景,下句以声衬静,渲染出凄清孤寂的气氛,引出下文诗人
所感。
C.颈联写作者以酒浇愁,听浪思归,诗意承上一联而来,上下两句对仗工整,其中“浪卷”扣诗题中的“野
泊”。
D.尾联想象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并以此作为对行朝消息的回答,在颈联抒情的基础上,更添一分悲愤。
(2)颈联的“愁”字可谓本诗诗眼,作者为何而愁?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1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杨长史赴果州
王维
褒斜①不容幰② , 之子去何之。
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
官桥③祭酒④客,山木女郎祠⑤。
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
(注)①褒斜:古代穿越秦岭的山间大道。因取道褒水、斜水二河谷得名。②幰(xiǎn):车幔,代指车
辆。③官桥:官路上的桥梁。④祭酒:指出行的饯别酒。⑤女郎祠:陕西褒城县女郎山上有女郎祠,此
处泛指女神祠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强烈的呼喊和问语起调,强调蜀道狭险,远行艰难,忧思溢于言表。
B.颔联用夸张的手法,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表明友人行程之远,路途之艰难。
C.颈联实写蜀道中官桥巫祝、树丛女神祠等特有风物,具有超俗的画意诗情。
D.尾联“别后同明月”一句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2)尾联“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为后世称道,请从两个角度赏析其精妙之处。
1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与刘将军杜文学晚登西城
高启①
木落悲南国,城高见北辰。
飘零犹有客,经济岂无人。
鸟②过风生翼,龙归雨在鳞。
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尘。
(注)①高启:元末明初人。诗题中刘将军和杜文学是他的好友。②鸟:大鹏鸟。《庄子·逍遥游》中有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和朋友晚登西城,触目所及,树木凋零,仰望夜空,北辰闪烁,不禁悲从中来。
B.颔联中诗人写自己回到故乡,感慨悲叹:偌大天下竟然没有一个经世济民、治国安邦的人才。
C.颈联中“生”字生动传神,好像鹏鸟借助风力才长出了翅膀,突出了风对鹏鸟展翅飞翔的重要意义。
D.尾联和首联遥相呼应,情绪一改悲伤为豪迈健壮,语言平实,感情真挚,于沉郁中见昂扬。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概括。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暮泊鼠山闻明朝有石塘之险①
杨万里
下水船逢上水船,夕阳仍更涩②沙滩。
雁来野鸭却惊起,我与舟人俱仰看。
回望雪边山已远,如何蓬底暮犹寒?
今宵莫说明朝路,万石堆心一急湍。
注:①宋孝宗淳熙十年(1184 年)冬,杨万里“丁母忧”服满,奉诏回临安。行舟途中,一次暮泊鼠山,
写作此诗。②涩:不光滑,这里引申为停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照应标题,正是有了两船相遇的交谈,才闻听到前路之险。
B.作者将自己与舟人一同置身于画面之中,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感。
C.雪山已远去,但薄暮犹寒,表明写作此诗的时间是寒冷的冬季。
D.末句写作者在途中看到水石相击产生的激流,“一”字见其少也。
(2)简要描述作者“暮泊鼠山”看到的景色。
(3)作者闻听有“石塘之险”时持什么样的心态?请结合全诗简析。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半山春晚即事①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②每小息,杖屦③或幽寻。
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推行新法失败,罢相后退居江宁时期。②床敷:安置坐具。③杖屦:扶杖漫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语奇妙,“取”“酬”二字赋予春风以生命,花虽凋谢,诗人却于清阴中倍感慰藉,透露出一种积极
达观的人生态度。
B.颔联紧承春风慷慨赐予的“清阴”,抒写小路的蜿蜒曲折,树木的葱茏茂密,屋宇的隐约可见,动静结合,
更显生机与活力。
C.颈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或居家凭几小憩,或寻幽拄杖独行,刻画出园中主人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恬
淡安宁而又欣然自得的心境。
D.这首诗对仗工稳,通过描写半山园的晚春景象和诗人的日常活动,展现了王安石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
抒发了内心复杂的感情。
(2)清代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此诗:“寓感愤于冲夷(冲淡平夷)之中,令人不觉。”请结合这一
评价赏析尾联用词的精妙。
答案部分
一、诗歌鉴赏
1. (1)B
(2)①侧面烘托。颈联描写友人三更垂钓的环境,以清寂的画面,侧面表现友人远离世俗的高致;②正
面描写。尾联上句描写友人垂钓后和蓑而睡的形象,表现其贫穷而自在的高格;③直接抒情议论。尾联下
句“谁信人间有利名”运用反问,强烈表达了对友人淡泊世俗名利的高情远致的赞扬。(意思相近即可)
2. (1)D
(2)本诗借对楠木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气度不凡、才德俱佳却不为人所知的苦闷;品质高洁、要做栋梁
之材的抱负;期待伯乐,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
3. (1)D
(2)B
(3)“斜风”“细雨”,描摹富有意境,使送别之景如在目前,朋友的惜别之情令我感动;“江南父老留公住”
写老百姓的挽留突出我的清誉,朋友对自己品行的夸赞令我愉悦;“红鸾”和“骖乘”“白鹭”“非吾侣”等诗句夸
赞我志向远大,知音的赏识令我欣慰;“翩然”一句化解了我“视事一日”迅速调任的尴尬。朋友从知音角度,
用情感化解宽慰自己,这几处令我感动。
4. (1)门生众多;政通人和
(2)①写彭使君政绩优秀和人望颇高,间接表达对他的留恋;②通过想象使君离开后,我们谈兴大减,
表明彼此感情深厚;③对面落笔,写使君赴任后无人品茗对棋、因思念而流泪的场景,表达不舍之情;
④“乐事”“良辰”两句直接抒发了离别之愁,接着想象以酩酊大醉来消解离别之网苦。
5. (1)悲笳;旌旗
(2)本诗虚实结合、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忧时伤世的感情:①景物渲染,“古木、荒烟、暮鸦、落日”
等渲染悲凉意境,烘托心情;②叙述经历,“初投”“又过”,展现自己的颠沛流离;③对比,世路动荡和山
家宁静对比,渴望宁静,厌恶乱世;④直抒胸臆,以酒解忧,其实忧愁更深。(答出其中两点、意思相近
即可)
6. (1)B
(2)示例一:点明时节,渲染清冷之秋,衬托“愁”;横笛斜吹、醉插簪花、反戴帽子——借用典故目中无
人的狂放之举,难入俗人之眼的举动,都是作者常常醉酒后肆意而为,却也只能是以醉消愁而已。示例二:
①首句用清冷之景来烘托作者内心难解的愁绪。②第二句作者认为酒中自有欢乐,实则为借酒消愁。③
第三句着意写酒后举动和醉中狂态,实则是用这种方式来发泄心中的愤懑与不平。示例三:①上片前两句,
由赏菊过渡到饮酒,借酒寻求片刻欢愉,纾解内心的苦闷,虽未写愁,愁却在酒中;②上片后两句写酒醉
之态,风雨中横吹笛,酒醉里倒著冠,如此狂放之态更表明了词人内心压抑已久的苦闷与激愤;③上片虽
不见一个“愁”字,却塑造了一个胸中愤懑、满腹愁绪,只能借酒消愁、酒中寻乐的狂士形象,所以虽无“愁”
字,却藏着无尽的愁绪与辛酸。示例四:上片虽不见一个愁字,却处处流露抑郁难纾的愁情。①“黄菊枝
头生晓寒”,融情于景,清冷之意也是诗人处境的写照。②“人生莫放酒杯干”,人生短促,及时行乐。这
种消极的人生态度饱含着辛酸无奈。③“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这种不同寻常的放浪形骸之
举,恰是发泄愤懑之情的表现。
7. (1)D
(2)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首联通过世人的赞叹来侧面描写,颔联正面写友人写文章一气呵成;
②夸张。第三句写友人虽下笔万言,但瞬间一挥而就,无须修改;③用典,对比。第四句使用曹植七步
诗的典故,并将友人和曹植进行比较,赞美了友人的才华。
8. (1)D
(2)①前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无人继承孟浩然情操、诗风的感伤;②用“清风”喻孟浩然之风韵,
表达了对孟浩然的钦慕景仰之情;③后句借景抒情,表现了前贤不再的落寞。
9. (1)B
(2)写景手法:善于抓住意象勾勒意境。本联写景除了抓住鸟、云、花、香等意象,自然少不了溪、水,
动与静,声与形,色与香,有机结合,描绘了一幅沧浪秋日美景:溪鸟啼叫,空中阴暗的云层飘散,片片
野花随水流去,把溪水都染香了。写景作用:①以乐景写乐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沧浪秋日美景,烘托了
暮年辞官归家的诗人此时的快乐心情;②以乐景衬悲情。以眼前所见之乐景反衬昔日因“案牍而劳形”的无
聊官场生活,并表达忏悔之意。
10. (1)D
(2)①运用对比手法,诗人将到达大庾岭而北回的南飞雁,南迁未已、有家难归的自己形成对比,抒发
了对流放岭南的忧伤、哀怨和对家乡的思念、向往之情。②借景抒情。江潮初落,水面平静而清寂,林间
瘴气缭绕,一片迷蒙,借以抒发流放者内心的孤寂和迷茫之情。③运用典故。诗人第二天早上踏上梅岭,
遥望故乡,多么想跟陆凯一样给家乡寄一枝梅,来安慰亲人,含蓄地抒发了内心的思乡之愁。
11. (1)B
(2)反映了当时蚕农生活的困苦和农村经济破败的趋势。第七句突出“今年”自己不能织绢缝衣穿,说明今
年农村经济不如往年了;第八句,写赶紧去卖新丝,希望得个好价钱,解除眼前青黄不接的生活困境。
12. (1)B
(2)①羁旅他乡的凄凉。诗人漂泊他乡多年,难以归去,迷失了归家的路,抒发了自己独在异乡的无奈、
凄凉。
②壮志难酬的苦闷。西风一夜,壮心已老,面对无可奈何的处境,诗人深陷怀才不遇的哀怨苦闷。
③知音难遇的悲慨。尾联用俞伯牙钟子期的典故,写出知音远去,无人理解的处境,表达出内心的悲怆。
13. (1)A
(2)①重返汉中的喜悦。首联写作者奔波于“云栈”“屏山”月余,返回汉中后的欢快心情。②机不可失的
忧虑。“良时恐作他年恨”,想重整山河,不留遗恨,反映了诗人深切的忧虑。③光复国土的愿望。首联的
“初喜”与颈联的“私忧”,反映了作者收复山河的爱国热忱。④壮志难酬的哀叹。“大散关头”岁月流逝,“孤
臣耿耿独私忧”,流露出对国家前途的哀愁。
14. (1)D
(2)A
(3)①梅的形象。《瑞》词之梅,是从雪后园林、水边楼阁沦落至溪边,无人欣赏,处境孤独、落寞的
形象,而《生》词之梅,是于风雪中比百花先开放,不畏严寒,从容自如的形象。②描写手法。《瑞》词
写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以及细节描写的手法进行描写,而《生》写梅以白描为主。③思想情感。《瑞》
词寄托有不被人赏识的伤世之感和不平之气,暗含心怀家国却壮志难酬的深沉痛苦,《生》词表达了对梅
花不畏严寒、不怕雪虐风威的精神品格的赞美,表达自己孤高脱俗的志趣和超卓挺拔的个性。
15. (1)C
(2)①对友人离去的不舍(感伤);②对世事无常的感慨;③对友人政绩的赞扬;④友人离去后的孤
独寂寞。(答对任意 3 点)
16. (1)D
(2)①战乱漂泊之苦。首联写到兵荒马乱,诗人为躲避战乱不得不拖着病体四处逃难,尽尝漂泊之苦。
②客子思归之忧。颈联写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更直接点
明诗人的思归之情。③忧国伤时之情。 诗人自己为逃避战乱而“野泊”,一身乱离,还心系朝廷,“欲问行
朝旧消息”,然而兵荒马乱,政局未稳,令诗人十分担忧。
17. (1)C
(2)①运用想象(虚写)抒情。“别后同明月”通过想象与友人同在明月下的情景,抒发相思之情,衬托
渲染了诗境。(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②运用典故抒发情感。“听子规”借用子规啼归典故既写出了对友人别后孤寂生活的关切之情和相思之苦,
也抒发盼望友人早归之情。使诗句意蕴丰富,表达更凝练。③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身处异地,但同在
明月之下,可以当成一种安慰;子规哀啼,因寄托盼归之情,也当同听。两句明里没一个“情”字,却写尽
了对友人的关切和相思。(或: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描写九州明月,以及子规哀啼等荒凉之景,抒发凄楚
之情。)
18. (1)B
(2)①对天下战乱频仍、时局动荡的忧伤。②对朋友出众才能的赞美。③对友人救世济民的勉励和自
勉。
19. (1)D
(2)夕阳的余辉洒在沙滩上,远处雪山映照,大雁飞来,惊起野鸭无数。
(3)“今宵莫说明朝路”说明作者有一颗豁达的心;“万石堆心一急湍”显示出作者对石塘之险的蔑视之情和
镇定之心。
20. (1)B
(2)①“唯”,只有。如今除了诗人独步寻幽之外,几乎无人来访,知音全无,只有途经此山的鸟儿,偶
尔来安慰一下自己。在平和闲淡之中,流露出诗人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②“遗”,赠送,留下。运用拟人
手法,将北山之鸟视为知己,在此宁谧的氛围里,鸟儿飞过,留下一片“好音”。明写鸟声,实则衬托诗人
罢相后的孤寂心境。(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