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杨浦区2021届高三语文二模作文及范文:“量”的追求(3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上海杨浦区2021届高三语文二模作文及范文:“量”的追求(3篇)

ID:698295

大小:20.14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5-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上海杨浦区 2021 届高三语文二模作文及范文:“量”的追求 【原题】 25.作文。 10 万+转发量、100 万+点击量和阅读量……在这个时代,对“量”的追求似乎满足着人们的某些需求。 你对上述现象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⑵不少于 800 字。 【范文】 看见个人的本色 10 万+、100 万+……这些庞大的数字如今离我们如此之近。它存在于每一次刷新的界面 中,每一篇被称为“爆款”的推文里。在当今的自媒体时代,如何正确审视巨大的外部世界 的关注与自我价值的关系,已成为关键。 对“量”的追求自古有之。“读书破万卷”,是我们对于个人学识的不断进取。这样的 追求来自于内部,是对自我的更高要求。而当今,“量”的意义更多在于被外部世界所认可, 甚至仅仅是“被看见”这一需求,使人们为了增加转发量,点击量而用尽各种手段。然而, “被看见”以后,个人价值是否得到彰显?又或者人在过度的曝光与关注下丧失了其价值意 义? “每个人都有十五分钟的成名机会。”追求关注,便是在寻求通过这一方式走向成功的 捷径。我们见证了一些通过几篇文章、一个视频而受人追捧的先例,便企图渴望通过效仿来 再次获得同样的待遇。然而,这势必会导致哗众取宠之流的产生,妄想博人眼球。将“量” 作为评判自身价值的标准,将自我意义交给大众手里去评判,无法活出自己的本色。即便那 本色是黯淡的、不吸引人的,却是真实的。 因此,身处自媒体时代,“量”并不是唯一,它可能是一个偶然的结果。并且,我们也 不应以“量”为我们发声,展现自我的终极目的。转过头来,那些巨大数字的背后,对旁人 来说是屡见不鲜的模板与套路,通过一定的形式与传播学原理使之进入公众视野。而那真正 弥留人心间的,绝非一夜爆红,绝非刻意为之,而是来自个人对生命的切身感悟、与真诚的 奋斗足迹。 透过“量”,我们应注视真正的“人”的生活底色。方方于武汉封城期间记录了武汉人 民的真实生活感受,将之编写为《方方日记》。在那些点击量与阅读量的背后,我们却对那 个“人”的形象更加亲切,那是具有温度的记忆,余秀华曾直播朗诵自己的诗歌,一字一句 中透露出她内心的信仰之美。正是不求被随意掠过式的“看见”,而追求自我表达,才让她 们在受到“量”的馈赠时保留初心,保有个人的本色。 当然,我们无须因为成功的自我表达得到关注便诚惶诚恐,只是我们永远应将心比心, 以真彰显自我,而不仅仅将转发、阅读当作指标与利益交换。一次阅读、一个点击、一份关 注,背后是一个生动的个人对另一个不知名的生命表达的由衷注视。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却 难以磨灭那份知己般的喜悦。 那样,当我们满怀真诚地表达自我,满怀敬意地发现他人,“量”早已没有存在的必要, 心灵的交换无法计量。穿越人群看见个人,从个人身上,我们看见生命的本色。 质为量先 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有十五分钟时间成名。而海量的转发,点击和阅读无疑是成名 的助推剂。但这个时代对“量”的追求已达到一种近乎疯狂的地步。我认为,抛却质感的“量” 是空洞无力的,丰厚的质感理应走在“量”之前。 诚然,“量”确实能够满足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部分需求:点击量、阅读量迎合了舆论造 势、媒体影响的需求,转发量,点赞量满足了人们表达认同的需求,评论量则切合发酵热度、 引起讨论的需求。“量”本身只是个数字,它所反映的是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 然而,“重量轻质”甚至“有量无质”的倾向却是危害深重的。对媒体创作者而言,倘 若将“量”的考察置于首位,则很容易引发“标题党”“不实报道”“夸大其辞”等不良风 气。一篇名为《一位寒门状元之死》的文章吸引了大量公众讨论,引起群体焦虑,最终却被 核实为虚假捏造,以删除、道歉收场。如此“败絮其中”的“量”,令人汗颜。 对媒体受众而言,对“量”的过度关注会导致自我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最终形成“沉 默的螺旋”。对那些高热度、高转发量的热点。趋之若鹜,乐此不疲地参与讨论。却无暇思 考这种讨论背后的质量,反而忽视了那些更有质量却因太过沉重而无人触碰的话题。由此社 会的讨论便浮于空泛。 为什么互联网时代的人们对“量”的执念如此之深?首先是因为“效率至上”的心理。 每个人确实有十五分钟成名时间,但一辈子可能也只有十五分钟。因此在相同时间内收获的 “量”越多,获得关注的机会也越大。不求细水长流的精良制作,但求昙花一现的夺人耳目。 在效率面前,“量”占山为王,而“质”黯然离场。 其次,相比于对“质”的关注,对“量”的追求显然更为轻松。不少作家砥砺心血写出 的作品却销量惨淡,而某些拼凑剪贴而成的畸形文字收割了大批流量。有质感的事物往往也 是有分量的,它们或许刺痛了我们的内心,或许使我们感到压力,但这是因为它们触及到了 本质。那此只有“量”的事物是多么轻啊,轻得让我们可以肆意嬉笑怒骂。掀起一场又一场 的狂欢。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因为它正在逐渐击溃我们对媒体 质量的关注,对生命质量的渴求。我想这也是我们要勇于承受“生命之重”的理由。 所以我提出,“质为量先”是我们这个互联网时代应当努力实现的目标。当然“质、量 兼备”是上佳之选。互联网的宣传使我国脱贫攻坚事业获得了“量”的关注,也反过来督促 了“质”的进步,有质量的公众讨论能促进社会进步。 于媒体创作者来说,“质为量先”对他们的素养和职业道德提出了重高的要求;广大媒 体受众而言,我们应具有更强的责任意识,因为我们的每一次转发、点击、阅读都是在为我 们想要的生活投票。 谁欲发呐喊,必先深自缄默。谁将点燃闪电,必先如云漂泊。每一场深度讨论的背后, 都需要互联网时代媒体的沉淀与修炼。以“质”为基石,“量”才不空洞,社会讨论才更加 有效。 在“量”的泡沫中紧握真实 在这万物互联共生的时代,动辄便有“10 万+转发”、“100 万+点击”的爆款文章现世。 相较于只能辗转于竹简纸笔,艰难流传的古时文章,在今天想使自我的想法与呼告得到千万 人共鸣显得何其容易。然而我们在沉醉于众人合唱之余,也应当以清醒的理智认识背后危险 的杂音。 在诸多依靠网络昭雪的案件中,数万的转发量是人们心底朴素正义感的呈现。是“使强 者有所忌惮,使弱者呼告有门”的基石——但更多情况下,惊人的点击与转发也源于文章投 放者对观者心理的精准拿捏。如咪蒙、如一众“毒鸡汤”厨师所为:涉世未深的青年,尚未 成熟便为扭曲的价值观俘获,一如红细胞在氧气与一氧化碳中选择轻便的后者,在飘飘然中 步向命局之终。 不难得见,如此的对“量”的追求极度危险。对于阅读者而言,“数量”的庞大影响着 对“质量”的判断;对于投放者而言,数字带来的虚荣也会妨害思考与沉淀,思想在双方共 同的惰懒中杳无音信。 对“量”的追求与其说是寻求更多灵魂的共鸣,不如说是在快速迭代的网络环境之中, 帮助人们粉饰自己头脑衰竭,文笔枯萎的暗淡现实。如果每一位创作者都仅是汲汲于“转发” “点击”之多,那么在高尚头脑面前本无定足之地的小人,便能够轻易凭借此包装或是把戏 完成对前者的“战胜”。而已经习惯于运输与阅读“一氧化碳”的“红细胞”,也将于使双 耳生满彩茧的歌舞升平之中忘却伟大与崇高,忘却源于心底,真诚地涓涓流淌的思想。 而在这时,宏大的数字便可以进一步满足社会的需求,即营造出思考、参与、发声的假 象。浮沉于“大众的声音”的我们,在这片溺海中看见上万转发,就可以安然将这一事,这 一文沉入遗忘的深渊,带着“明天会更好”的美梦睡去,殊不知由每一次匆匆浏览,快速转 发砌成的城墙并不能抵御真实的风雪。即使是巨量的转发,不过只能点明生活于社会的症结, 而想要从困惑的泥沼中抽身,需要每一个人切肤的体悟、思索与行动。 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卡尔维诺指出两种对待地狱的办法:一种是共同沉沦,另一种 是“从地狱中寻找非地狱的人与物,使它们活下去,赋予他们空间。”我想,对待百万关注、 点击的“爆款”也应如是:从中寻找、辨别可用之处,循照高尚、健康的指引前行;为难以 吸引关注的真实思考留下空间;在“量”的泡沫之中,用力把握生命的真实。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