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高考语文考前必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专题专练(共 10
个专题)
专题 1 科举制度
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廷试是指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也称“殿试”,又称御试。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
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明经科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科目之一。隋朝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进士科重文
辞,明经科重经术。
D.凡本省的秀才和监生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为会元。
2.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诗歌 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类,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种。
B.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代开始,到清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
备的制度。
C.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D.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包括状元、榜眼、探花。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仕,是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
B.左除、左降、左转均表示降职。
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D.选,是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4.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又称秋闱,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B.考中进士又称“折桂”,“披官锦”,“及第”等。
C.博士是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
D.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为殿试。
5.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和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诗》《书》
《礼》《易》《春秋》《乐》)。
B.诸生是指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及第是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D.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
粽子、赛龙舟、插茱萸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B.科举制是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明
朝的科举考试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C.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
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D.古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中,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
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
成男子字的全称。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 60 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六部,是中国隋唐到清末中央行政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总称。
B.三省,中国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C.征辟制,是中国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征辟,是指皇帝下诏征聘。被征辟者,可以应聘,
也可托辞不就。
D.科举制度分别为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
10.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童子,与科举考试中的“童生”意思相同,都指未成年的男子。(______)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______)
(3)小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隋唐以后,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______)
(4)句读,古人指文章休止或停顿处。“句”指句末的停顿,“读”指句中语气的停顿。(______)
专题 02 天文历法
1.下面的文字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赫尔曼·黑塞,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
文笔优美细腻。
B.古代男子冠礼取字,女子及笄取字,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名与字的含
义相反或相对,如韩愈字退之,晏殊字同叔,关羽字云长。
C.古代天文历法中,“望”即指“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即望”就是阴历十六日。“朔”
为阴历每月初一,“晦”为阴历月末最后一天。
D.《荀子》一书为战国末期赵人荀况及其弟子所著,西汉刘向整理定篇。荀子提倡性恶论,重视
后天教育的作用。
2.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州司马青衫湿”中“青衫”指青色单衣,官职比较低的官服为青色。
B.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既望,农历十六。望,农历每月十五
日。
C.“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类似后世的散文诗,它讲究韵律和文采,侧
重于写景,也时常借景抒情。
D.《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
3.下列选项中文化常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辟制: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
方面。例如:《张衡传》中的“公车特征拜郎中”。
B.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
一个小时叫作正,第二个小时叫作初。例如:子时的两个小时就叫子正、子初。
C.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
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D.察举制又称举荐制。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开始的。
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不用试用考核可直接任命官职。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
马光、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六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
按顺序相配正好六十组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B.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
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望日的次日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C.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称为“二十八宿”。“徘徊于斗牛
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如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
的字。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
A.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行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
月、五行运动所到的位置。“星分翼轸”“光射斗牛之墟”中的“翼”“轸”“斗”“牛”都属于
二十八星宿。
B.古代驾车的马若是三匹或四匹,就有骖、服之分。中间驾辕的马叫服,两旁的马叫骖。一说服
左边的马叫骖,服右边的马叫“騑”。骖服和骖騑,又泛指拉车的马或车马。
C.秦代时候官吏告假称作“告归”西汉时期,官员休息日叫做“休沐”。规定:“吏员五日一休
沐。”唐代永徽之年,改为“旬休”,官员每 10 天休息一天,分为上旬、中旬、下旬。
D.“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是借诗人曹植、谢玄来比拟参加的文人,邺,是曹魏兴起的地方,
曹植曾在这里作过《公宴诗》,其中的朱华指荷花。
7.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问题,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
B.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星分翼轸”
“龙光射牛斗之墟”中的“翼”“轸”“牛”“斗”都属于二十八星宿。
C.干支纪年就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来纪年。“乙巳岁十一月”中的“乙巳”采用
的就是干支纪年法。
D.古人记日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用干支记日,二是用特定的节日、节气名称记日,三是在一
月之内,用朔、望、晦表示旧历每月初一、十五和最末一日。
8.按题目要求填空
(1)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______、己、庚、辛、壬、______被称为“十天干”。
(2)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子、丑、______、卯、辰、______、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
二地支"。
(3)2016 年 11 月 30 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名录。24 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_____、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
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_____、小寒、大
寒。
9.文化常识:辨析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赋,是我国的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讲究文采,注重韵律,类似于后
世的散文诗。(______)
(2)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
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______)
(3)“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中的“参”“商”相同,
都是星宿名,前者是“斗宿”和“牛宿”,后者是“参星”和“商星”。(______)
(4)“苏子”中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等,与“将子无怒”中的“子”意
思相同。(______)
1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在中国古代,天文与地理并称。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州,所以以“九州”这一名
称代指中国,沿用至今。
B.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伯”“仲”“季”以示区分。用“朔”(初一)、“望”
(十五)、“晦”(三十)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C.在春秋以前,姓与氏是分开的,秦以后,姓和氏逐渐不分,到了汉代,则通称为姓了。
D.古人的礼仪中,室内座位以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是坐东朝
西。
题 3 地理知识
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左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B.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C.陛下是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D.嗣位是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2.对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
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B.古代常用阴阳来表示地理方位,阴是指山之南、水之北,阳是指山之北、水之南。
C.《张衡传》中“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和《春
秋》六部经书。
D.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说家是指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其中契诃夫的
代表作是小说《羊脂球》。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都是学校,其中,商代叫序,周代叫库,“观太学”中的“太学”
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B.沛公居山东时——山东,指崤山以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
人称崤、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
C.庐冢,也作“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
墓而盖的屋舍。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部儒家经典。六艺也指礼、乐、射、御、书、术六种技能。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
学教学内容都以“六艺”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B.在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中,“谪”是指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除”是指降职并外放,
与“谪”相近。
C.在古代地理术语中,“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
故得名。“两都”在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D.“中国”在古代文献中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地区。
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在字数、体式、语气、题旨和思想内容上均有严格限定,
是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是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表示降低官职的词语还有“谪、
贬、左除、左降”等。
C.“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采用干支纪年法;“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采用月相纪日法,
农历每月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
D.“泰山之阳”中的“阳”指泰山的北面。在地理方位上“阳”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阴”
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6.文化常识:判断下列文化常识的正误。
(1)东向坐:古人讲究座次,且堂室有别。堂上以坐北向南为尊,反之为卑。室内以坐西向东为
尊,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向北,最卑为坐东向西。(______)
(2)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陕西一带。(______)
(3)季父:叔父。古代兄弟间长幼排序为孟、仲、叔、季。(______)
7.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行”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因与“歌”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常统称“歌行”。
(______)
(2)“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杜甫等倡导的,主张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的诗歌革新运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______)
(3)“左迁”是降低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出官”指免
职出京;“除”指任命、授职。(______)
(4)“青衫”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黑色。(______)
(5)“郡”是古代行政区域名,春秋以前,县大于郡;战国以后,郡大于县。秦统一天下后,曾
设三十六郡。(______)
(6)“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家豪族多聚居在
这一带。(______)
(7)“江州”是唐、宋行政区划之一。“江州司马”在诗中指白居易自己,现在引申为官位不高
或失意的文人。(______)
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在中国古代,天文与地理并称。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州,所以以“九州”这一名
称代指中国,沿用至今。
B.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伯”“仲”“季”以示区分。用“朔”(初一)、“望”
(十五)、“晦”(三十)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C.在春秋以前,姓与氏是分开的,秦以后,姓和氏逐渐不分,到了汉代,则通称为姓了。
D.古人的礼仪中,室内座位以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是坐东朝
西。
9.“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具有基础性性质的学说。可以理解为:太阳光能照到的地方
为阳,照不到的地方为阴。山北当然照不到,为阴;水的北岸正对着太阳,为阳。反之亦然。所以,
水南为阴,水北为阳。例如:“江阴”、“汉阳”、“衡阳”、“华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江南岸、汉水的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
B.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北边、华山的南边
C.长江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
D.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南边
10.我国佛教名山源远流长,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是指( )
A.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
B.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
C.江西庐山、 江西龙虎山、安徽黄山、 安徽九华山
专题 4 官职及其变动
1.下列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
A.“征”是指由中央官署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守”是指暂时署理职名,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的职务。
C.“致仕”是指交还官职,即退休,一般致仕年龄为六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加”是指加封,是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2.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有司:专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 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B.齐衰:一种丧服,古时父母去世后,子女要身着丧服,表示孝敬和哀悼。
C.太傅:东宫官职,负责教育太子,一般作为实权性的官衔赐给重臣肱骨。
D.郎中:官职名。始于战国,掌管门户、车骑等事;内充侍卫,外从作战。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
度,与“察茂才”“举孝廉”不同。
B.“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
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C.“六部”中的礼部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吏部则主管官吏的任免、考
核、升降和科举取士。
D.“除”“拜”均表示授予官职,“拔”“擢”均表示提拔,“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权”
“署”则表示暂代官职。
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导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5.下列各项的古代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可以称为“有司”。
B.拜:文中指授予官职。其他可以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有“辟”“除”“征”等。
C.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税收、科举等,长官为户部尚书。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恭敏。语文资料加群微信
ywgx688 备注:语文
6.下面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
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一般由宦官担任。
B.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
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
C.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后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猪、
羊各一头叫“少牢”。古代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D.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
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也指便服。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痛的情
感。
B.豪民,地方上无官职,但有财势,不守法度、凌压百姓的人。
C.逐北,指追剿败北逃亡的军队,“北”指打了败仗往回逃。
D.“解职”即“革职”,因为违反朝廷意愿而被免除相关的职务。
8.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古代,除了有封地的贵族以封地作姓氏之外,还有以国名、官职、居住地、职业技艺或自己
的祖先的字作为姓氏的。司马迁、东郭先生、庖丁分别是以官职、居住地、职业技艺作为姓氏的。
B.干支纪年法是古代常用的一种纪年法,以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依次循环相配,如
公元 2017 年是农历丁酉年,那么 2018 年应该是戊戌年。
C.古人对于官职变动有多种说法,“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屈原既黜”
“上书乞骸骨”等句子,说的分别是授予官职、降低官职、罢免官职、求取官职。
D.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
品德修养进行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9.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
《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法分别是( )
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
B.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
C.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
D.地名、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
10.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动错误的一项是( )
A.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转:调动官职。
C.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封:指帝王降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D.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兼:开始任官职。
1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B.“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
职。
C.“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
客等事务。
D.阙是宫门两侧的台阶,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12.填空。
(1)转运使,指古代主管 的中央或地方官职,首见于 朝,以后各王
朝均有设置。
(2)侍书,古代官职名,是 、 的官员 时为翰
林院属官。
(3)侍中,古代官职名, 始置,是 以下至 的加官,
为 之史,以其往来东厢奏事,故谓之侍中。
专题 5 宗法礼仪制度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 )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
心,各有所爱所好。
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爵位共有五等:公、侯、伯、子、男。张良运筹帷幄,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因功封留侯,
其封地为留地。
B.古代室内宴会上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北向再次之,西向为侍者座位。
C.“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指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中的“河”指黄河。
D.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长幼排序。“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是说项伯是
项羽的伯父。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 3
人,步卒 72 人,称一乘。
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祭祀在古代是大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C.冠者,成年人,20 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 20 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
不到 20 岁的人。
D.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
级。
4.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用谦称表示谦逊,如: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卑,谦称自己身份
低微;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B.二十四节气中,清明之后是谷雨,夏至之后是小暑,大暑之后是处暑,立冬之后是小雪。
C.墨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亚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
墨为首。
D.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如丑为牛,寅为虎,辰为蛇。
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对他人的尊称有:君、公、足下、不
才、先生、长者、在下、兄台等。
B.“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
者所持的信物(即凭证)。
C.“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表
示诚心致敬。
D.“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九宾,由傧相九人依次
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代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牛、猪各一头叫“少牢”。
B.“薨”在古代指诸侯或大官的死。年幼丧父称为“孤”。
C.冠者,成年人,20 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 20 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
20 岁的人。
D.“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初一”称“朔”,阴历每月
的最后一天称“晦”。
7.下列对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
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B.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
之首。
C.《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的弟子编成,全书共 7 篇。
D.顿首是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
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
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
B.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
C.敲扑是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
D.秦时,“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侯国。
9.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华山之阳”是指华山的南面,“汉阳”是指汉水之北,“衡阳”是指衡山之南,“江阴”是
指长江之南。
B.“庐陵萧君圭君玉”中的“庐陵”是籍贯,“萧”是姓,“君圭”是名,“君玉”是字;“余
弟安国平父”中的“安国”是名,“平父”是字。
C.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D.“稽首”是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之一;“再拜献大王足下”中的“再拜”是指再次拜谢,
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10.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
B.社稷,“社”是谷神,“稷”是土神。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C.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D.庠序,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殷代叫庠,周代叫序。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辅,指西汉治理京饑地区的三个职官,其所辖地区地称三辅,《后汉书·张衡传》“游于三
辅”中,“三辅”意为后者。
B.对策,汉代考试取士,以政事、经义等设问并写在简策上,应试者因其所问而作答。自汉起作
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C.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汉时郎将、知府、郡守等官员的俸禄都是二千石,所以也以二
千石代指这些职官。
D.立生祠,是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对象皆为有德之官员。
12.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伶官”是指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B.“庄宗”是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庙号常用“祖”
字或“宗”字。
C.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诸侯祭祀
用太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少牢。
D.“季父”是指最小的叔叔。古代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次序“季”表示排行最后的。
1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B.庠序:古代地方办的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C.孝悌:孝,敬爱兄长;悌,孝顺父母。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D.六畜:指马、牛、羊、猪、狗、鸡等六种家畜,又称 “六牲”;也泛指各种家畜。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B.河内,地理名词,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C.庠序,学校。商代乡学称序,周代乡学称庠。
D.孝悌,原意指指孝顺父母与敬爱兄长、姐姐。
15.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文会友”是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
赠答,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
B.古代祭祀或举行典礼,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虔诚庄敬,这些活动叫“斋
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
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
C.“八股文”是汉代和明朝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这种文体
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D.“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
因而别称鼎元。
16.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
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文字,叫“墓志铭”。
B.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C.骈文又称“四六文”,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讲求辞藻华丽,注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但内
容较空,远离社会生活,其价值不大。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秦汉。
D.在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17.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华夏族、汉族多建都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夷之中,故后世称其地“中华”,后常用来泛
指中原地区。
B.“顿首”是古时的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
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C.“博士”在古代为学位名称,现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职官,后成为学术
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的职官。
D.“庠”是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也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18.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
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羊,未为马,申为猴,酉为鸡,成为狗,亥为猪。
B.“家祭”是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
行。如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六礼”是中国古代婚姻成立的六道手续,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D.“三辅”在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
“辅”。
19.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祭酒”是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孟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
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B.“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
小的孩子。
C.“三牲”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也指夏、商、周三代所
用牺牲的总称。
D.“膜拜”是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
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
20.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
十七年,用统一的编年体编写。
B.序,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
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C.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
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D.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的牺牲有太牢、
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猪。
21.下列关于文中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城”“京师”均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B.“孤”是指年幼丧父。
C.“尚飨”是祭文结尾常用的语言,表示希望死者的魂灵来享用祭品。
D.“十二郎”中的“郎”是对男子的通称,也称“郎子”。
22.下列各选项中,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牛、猪各一头叫“少牢”。
B.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C.告庙,指古代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2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椁””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
B.“殡”在古代指验而未葬。后世把送灵枢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殡”“送殡”。
C.“坟墓”在古时是两个概念: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
后世“坟”与“墓”并称,不再有所区别。
D.古人在服丧期间,在坟墓旁搭建的屋舍,叫作“庐冢”,亦作“庐墓”。“庐”,屋舍;“冢”,
坟墓。
2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于“死”的说法,《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
死。”
B.“媵”本义指送嫁的人或物品,男女皆可为媵。后来也可指“嫔妃”,如《阿房宫赋》中“妃
嫔媵嫱”。
C.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依一定的誓约结成的联合关系叫“盟”。
D.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2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祭”是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B.古代诸侯每年派使者朝见天子称为“大聘”,每隔三年的朝见为“小聘”。
C.“长揖”是古时不分长幼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行礼。
D.“顿首”是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26.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培,即培土,也叫壅土。为保护植物在其根基部分垒土,有防止植物倒伏,促进植物根部发育
等作用。
B.缫,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缫丝是制丝的一个主要工序,传说黄帝之妻嫘祖是养蚕缫丝
的创始人。
C.鸣鼓,指公开宣布罪状,加以声讨。例如屈原《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就是此意。
D.飱饔,晚餐和早餐。周朝时亦是招待宾客的两种礼宴,“飱,客始至之礼;饔,即将币之礼。”
(郑玄注)
27.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 )
A.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日); 先妣(敬称自己已死去的母亲)
B.妪,先大母婢也(敬称自己已死去的祖母);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D.吾妻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 吾妻来归(旧指女子出嫁)
28.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六经,指礼、乐、射、御、书、数。
B.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癸丑:这里以干支纪年,永和九年为癸丑年。
C.太史文起文公 太史:官名,负责修史等事。
D.吾妻归宁 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2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下列选项错误的一项是( )
A.会,诸侯在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B.千乘之国,指中等国家。乘,一车四马为一乘。
C.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
D.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以示成年。
30.下列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
A.“征”是指由中央官署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守”是指暂时署理职名,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的职务。
C.“致仕”是指交还官职,即退休,一般致仕年龄为六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加”是指加封,是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31.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有司:专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 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B.齐衰:一种丧服,古时父母去世后,子女要身着丧服,表示孝敬和哀悼。
C.太傅:东宫官职,负责教育太子,一般作为实权性的官衔赐给重臣肱骨。
D.郎中:官职名。始于战国,掌管门户、车骑等事;内充侍卫,外从作战。
3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
度,与“察茂才”“举孝廉”不同。
B.“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
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C.“六部”中的礼部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吏部则主管官吏的任免、考
核、升降和科举取士。
D.“除”“拜”均表示授予官职,“拔”“擢”均表示提拔,“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权”
“署”则表示暂代官职。
33.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导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34.下列各项的古代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可以称为“有司”。
B.拜:文中指授予官职。其他可以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有“辟”“除”“征”等。
C.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税收、科举等,长官为户部尚书。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恭敏。
语文资料加群微信 ywgx688 备注:语文
35.下面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
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一般由宦官担任。
B.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
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
C.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后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猪、
羊各一头叫“少牢”。古代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D.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
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3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也指便服。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痛的情
感。
B.豪民,地方上无官职,但有财势,不守法度、凌压百姓的人。
C.逐北,指追剿败北逃亡的军队,“北”指打了败仗往回逃。
D.“解职”即“革职”,因为违反朝廷意愿而被免除相关的职务。
37.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古代,除了有封地的贵族以封地作姓氏之外,还有以国名、官职、居住地、职业技艺或自己
的祖先的字作为姓氏的。司马迁、东郭先生、庖丁分别是以官职、居住地、职业技艺作为姓氏的。
B.干支纪年法是古代常用的一种纪年法,以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依次循环相配,如
公元 2017 年是农历丁酉年,那么 2018 年应该是戊戌年。
C.古人对于官职变动有多种说法,“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屈原既黜”
“上书乞骸骨”等句子,说的分别是授予官职、降低官职、罢免官职、求取官职。
D.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
品德修养进行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38.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
《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法分别是( )
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
B.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
C.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
D.地名、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
39.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动错误的一项是( )
A.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转:调动官职。
C.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封:指帝王降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D.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兼:开始任官职。
40.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B.“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
职。
C.“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
客等事务。
D.阙是宫门两侧的台阶,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41.文化常识判断
(1)从弟:古人以共曾祖父而不共父亲又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若不共祖父则为从祖弟,
若共祖父则为从父弟。(______)
(2)“天伦之乐”指父子、兄弟、夫妻、亲戚之间的关系,指家庭亲人之间团聚的欢乐。这个词
语只能是亲人之间,也可用于同学、朋友之中。(______)
(3)文人宴会:唐代文人雅集宴会,几乎都必有诗歌唱和活动。文人把流连诗酒、往来酬唱视为
风流雅事,常将这些诗作结为集子以广流传,这在唐代非常盛行。(______)
42.填空。
(1)转运使,指古代主管 的中央或地方官职,首见于 朝,以后各王
朝均有设置。
(2)侍书,古代官职名,是 、 的官员 时为翰
林院属官。
(3)侍中,古代官职名, 始置,是 以下至 的加官,
为 之史,以其往来东厢奏事,故谓之侍中。
专题 6 人名称谓
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指代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比如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金兰之交”;情谊契合、
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B.“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常见的对百姓的称谓还有黎民、黎庶、
黎元、布衣、生民、庶民、青衫、氓等。
C.汉语中有许多敬辞和谦辞。例如愚、鄙、敝、卑、窃、拙、小、舍、家、老等多用作谦辞;令、
尊、贤、仁、丈、先、君、子、公等多用作敬辞。
D.征辟制是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是自下而上的推荐,唐虽采用科举制,也
存在“征”和“辟”。
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莲居士、四明狂客、少陵野老、香山居士、“六一”居士、东坡居士、白石道人,依次是指
王安石、孟浩然、杜甫、白居易、王安石、苏轼、姜夔。
B.古体诗有两种含义:一指诗体名,也称古诗。古风与唐以后兴起的近体诗相对应;二是对于古
代诗歌的泛称,以区别于现代诗歌。
C.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
这种诗的主要特点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D.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汉乐府诗题多用歌、行、曲、引、吟、叹、怨等,其中以“歌”“行”
最多,逐渐合称为一种诗体名。著名的作品有白居易的《长恨歌》等
3.下列各项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董生举进士”:“进士”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会试的考生称为“进士”。
B.“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人称他人,可以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和尊敬。还有称官爵,
称籍贯。有几项同时称的,一般是先官名,次籍贯,再次姓名,后字。比如“庐陵(籍贯)萧(姓)
君圭(名)君玉(字)”
C.“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领”指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其它词如“摄”表示暂时
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权”指临时代职;“假”暂时代理;“行”代理官职。
D.“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仆”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比如“愚、鄙、卑、
窃、敝”等。
4.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侯、伯是其中爵位。
B.“吾不能早用子”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C.“是寡人之过也”中,“寡人”是诸侯谦称,意为寡德之人。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战国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5.下列对课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太宗”是古代帝王的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按照
“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B.“疏”指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它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体,
也称“奏疏”或“奏议”。
C.“可畏惟人”的“人”实为“民”,这里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古代君王为了显示威严, 规
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以别的字相代替。
D.“下愚”意为最 “愚昧无知的人”。此为谦辞,用作自称。谦辞是表示谦虚或谦恭的言 辞,
如“过奖”“不敢当”等,常用于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大都只能用于自称。
6.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
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
书、表五类,共 130 篇,50 余万字。
C.子:古代对长辈的尊称。
D.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7.古人的名与字意义往往相同或相反,下列名与字的意义都相反的一项是( )
A.晏殊,字同叔 韩愈,字退之
B.班固,字孟坚 孟郊,字东野
C.周瑜,字公瑾 张衡,字平子
D.苏轼,字子瞻 苏辙,字子由
8.下列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孤”、“不谷”。
B.庠序,古代地方上的学校,商代的叫“庠”,周代叫“序”。后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C.孝悌,亦作“孝弟”,是古代重要道德规范。“孝”是孝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
D.君子,先秦时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小人”对举。后泛指才德出众的人。
9.下列对古代称谓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用于自称时,为谦辞。如老年人谦称自己为老朽,老年妇女谦称自己为老身。
B.舍:谦辞,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亲、舍儿、舍女等。
C.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长,如称已离世的父亲为先父、先严,称已离世的母亲为先母、先妣、
先慈。
D.犬:旧时有“犬子”一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儿子。
10.下列有关古代称谓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多作为帝王的庙号使用,多为创立基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如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
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
B.考妣:父亲和母亲的尊称,特指已故的父亲和母亲。
C.嫡母:宗法制度下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正妻为嫡母。
D.庶民:高级官员和社会地位显要的人。
11.下列词语,全都是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的一组是( )
A.荆人、荆室、荆妇、拙荆 B.梓童、糟糠、贱荆、贱内
C.偏房、荆妇、荆室、拙荆 D.贱荆、老伴、荆人、贱内
12.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
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B.到了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
是儒家经义,以“四书”“五经”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
为准。
C.“坐”在古代礼仪中指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跟上。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
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
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座席而对人不敬。
D.“家”是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辞,如家父、家慈、家严、家君,称
父亲;家母、家尊,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13.下列对文中的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B.孤: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
C.所怙:指所依靠的父亲(其实也包括母亲)。失怙,指死了母亲;失恃,指失去父亲。
D.省:探望。古代一般是看望父母、尊亲的意思。
1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以为……”,就是“我认为”的意思。
B.鄙----见识肤浅,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才疏学浅”。
C.卑----出身低下,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身份低微。如“卑职知罪”。
D.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己高。
1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号”是皇帝死后,朝廷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号,如汉高祖、唐太宗、元世祖等。
B.“年号”是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如“贞观”就是李世民的年号。“洪武”就是
朱元璋的年号。
C.新皇帝即后,一般都要纪年的年号,称为“建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不可以改元。
D.“尊号”即“徽号”,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
1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与歌、引、谣、吟、曲无严格区别。这种体裁的诗音节、格律比较自
由,形式多采用五言、七言和杂言。
B.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曾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主张“文章合
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C.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抒情诗《长恨歌》《琵
琶行》,还有七律《钱塘湖春行》等。
D.白居易的诗歌,不单《赋得古原草送别》人人皆知,他的《长恨歌》《琵琶行》也被众口传唱,
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说。
1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B.“败北”,指军队打败仗背向敌人逃跑。
C.“期颐”,一般指八九十岁。如:“余生已过足,不必到期颐。”
D.“妪,先大母婢也”中的“先”指已故的,是对死者的敬称。
1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对老百姓的称呼,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B.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如战国时廉颇蔺相如和好后,结为“刎颈之交”。
C.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不受年龄限制结成的朋友叫“忘年交”。
D.不因地位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19.判断文化常识是否正确。
(1)庖,指厨师。庖丁意思是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________)
(2)《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经首》,传说中舜时的乐曲名。(_______)
(3)文惠君,即《寡人之于国也》里的梁惠王,亦可称魏惠王。(________)
20.文化常识判断
(1)先妣,已故的母亲。先考,已故的父亲。(______)
(2)束发,古人以 20 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______)
(3)象笏,又称象简、手板,古时大臣朝见君主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材料只能是象牙,在上
面记事,以备遗忘。(______)
(4)太常,官名,掌管礼乐郊庙事宜。(______)
(5)归,旧指女子出嫁。归宁,已婚女子回娘家省视父母。(______)
21.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意义上往往有联系,或同义,或反义,或相关,如岳飞字鹏举,意思是
鲲鹏高飞。给下面的人名取字,并说明字与名的意义关联。(各不超过 25 字)
(1)陈璋,字____。说明:_____________
(2)孙冠群,字_____。说明:_____________
专题 7 饮食器用
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赵胜,赵国的平原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
陵君魏无忌,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B.“尊”“卮”均是酒器,“斗卮”是大酒杯,“觚”也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爵”是古代
饮酒器的总称,“觥筹交错”的“觥”则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而“不胜杯杓”的“杓”
则是一种饮水的器具。
C.“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中的“节”是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
是使者所持的信物。
D.“玦”是半环形的佩玉;“鼎”“镬”均是古代的刑具;“甑”是蒸饭的用具,“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中的“俎”是砧板。
2.“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 “床”指的是什么?( )
A.窗户 B.卧具 C.井上的围栏 D.门
3.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文化知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流传最为广泛的是法家、儒家、道
家、墨家、阴阳家等,尤以老子、孔子、韩非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
荣局面。
B.“琴棋书画”是文人骚客修身所必须掌握的四门技能。也称“雅人四好”;“梅兰竹菊”是文
人骚客感物喻志的对象,是高洁自好、傲然不群等审美人格的象征,也称为“文人四友”。
C.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昆曲、黄
梅戏、评剧、豫剧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D.饮食是一种文化,中华美食有八大菜系,即鲁、川、粤、闽、苏、浙、湘、皖流派。苏菜是由
苏州、扬州、南京、镇江四大菜为代表而构成的。其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
不腻等特点。
4.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天伦原指自然的道理,后代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本文用的本义,即大自然的道理。
B.古以伯(孟)、仲、叔、季排行,季指同辈排行中最小的。本文中的群季泛指弟弟。
C.古时天子用爵饮酒,公卿以下用羽觞饮酒。羽觞又称羽杯、耳杯,因其形状像爵,两侧有耳,
如鸟的双翼。
D.金谷,园名,晋石崇于金谷涧中所筑,他常在这里宴请宾客。其《金谷诗序》云:“遂各赋诗,
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后用金谷酒数泛指宴会上罚酒三杯的常例。
5.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培,即培土,也叫壅土。为保护植物在其根基部分垒土,有防止植物倒伏,促进植物根部发育
等作用。
B.缫,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缫丝是制丝的一个主要工序,传说黄帝之妻嫘祖是养蚕缫丝
的创始人。
C.鸣鼓,指公开宣布罪状,加以声讨。例如屈原《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就是此意。
D.飱饔,晚餐和早餐。周朝时亦是招待宾客的两种礼宴,“飱,客始至之礼;饔,即将币之礼。”
(郑玄注)
6.下列诗句与传统文化生活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②花气蒸浓古鼎烟,水沉春透露华鲜。
③有弦弹入碧虚寒,彩凤应来兽应舞。
④战罢两在分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
A.①煎茶②焚香③弹琴④下棋
B.①煎茶②弹琴③焚香④下棋
C.①焚香②弹琴③下棋④煎茶
D.①焚香②下棋③弹琴④煎茶
7.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羽扇,用鸟羽制成的扇子;纶巾,佩有青丝带的头巾。羽扇纶巾是古时儒者的装束。(______)
(2)樽,一种盛酒器,一般是敞口,高颈,圈足,其上常饰有动物形象。(______)
(3)封狼居胥,东汉大将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后用“封狼居胥”指
建立显赫战功。(______)
(4)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秦初开始使用,
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______)
(5)黄花,即菊花。重阳赏菊,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之一,古代的文人骚客常在这一天相聚赏花,
吟诗作文。(______)
8.判断文化常识是否正确。
(1)庖,指厨师。庖丁意思是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________)
(2)《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经首》,传说中舜时的乐曲名。(_______)
(3)文惠君,即《寡人之于国也》里的梁惠王,亦可称魏惠王。(________)
专题 8 古代服饰
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缙绅:也作“搢绅”,指古代缙笏(将笏插于腰带)、垂绅(垂着衣带)的人,即士大夫。
B.正丘首:古代传说,狐狸在洞外死去时,一定会把头朝着它洞穴所在的土丘,表示对自己巢穴
的依恋。后多用“正丘首”表示死于他乡或别国。
C.缇骑:本指古代高官的前导和侍从,明代指专门从事侦查、逮捕人犯的马队。
D.羽扇纶巾:汉末至魏晋时名士的装束,后来形容儒雅从容,举止潇洒。旧小说中多用来形容诸
葛亮的形象。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也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才“是唐代对琵琶师的统称,“鸡人”指宫中掌管时间的卫士,“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
杂戏的艺人。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
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
C.“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代指有学问的人;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任为官。“舍
簪笏于百龄”,“簪笏”,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东西。
D.“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也常用于书信、
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4.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传”指儒家经典和史书中的传记,与韩愈《师说》中“经传”意思相同。
B.“登进士第”指考中进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的称谓。
C.“翰林学士”是官职名,负责起草朝廷的制诰、文书,侍奉皇帝出巡,充任顾问。
D.“左衽”我国古代部分少数民族所着服装,前襟向左掩,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右衽。
语文资料加群微信 ywgx688 备注:语文
专题 9 音乐文娱-文化常识分类讲解(习题)
1.下列对元杂剧有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代杂剧是综合表演、说、唱、音乐、舞蹈的艺术形式,每本通常四折一楔子。
B.“楔子”穿插在剧本中间,相当于现在的过场戏,有的放在剧首,相当于现在的序幕。
C.杂剧的每一折都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正宫”“端正好”都是宫调名。
D.元杂剧角色一般分末、旦、净、杂四大类,末多扮演中年男子。
2.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B.教坊:唐代官办管领武术、军队训练的机关。
C.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D.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3.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晦:农历每月第一天。 朔: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B.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4.下列对元杂剧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杂剧中,男主角叫正末,女主角叫正旦。外末、冲末、外旦等指一些次要的男女角色,反面
的角色,男的叫净或副净,女的叫搽旦。
B.卜儿,元杂剧中扮演老年男子的角色;孤,元杂剧中扮演官员的角色。
C.元杂剧每本四折演唱四套宫调不同的曲子,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成一套曲子。这四
套曲子由一个演员主唱。
D.“科”又称“介”,在戏剧中称角色的动作,如笑科、饮酒科等。
5.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羽音声调激愤,变徵则声调悲凉。
B.“四书五经”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其中“五经”指《诗》《书》《礼》《易》《论语》五部经
书。
C.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
小。
D.“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其中“独”指年老无子女的
老人。
6.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楷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沿用至今。“楷”有“规则”之意,字
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
B.星宿,我国古代为观测天象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标志,称为“二十八宿”。“徘徊于牛斗之
间”即指其中的牛宿和斗宿。
C.下九,即二十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初九为初九,十九为中九,二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
二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D.变徵,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羽
声则声调激愤。
7.我国古代用“金”、“石”、“丝”、“竹”指代不同材质和类别的乐器。下列诗词涉及“竹”
的选项是( )
A.珠帘夕殿闻钟磬,白日秋天忆鼓擎
B.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C.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D.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8.下列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房四宝:旧时对笔墨纸砚的总称。文房即书房。
B.牺牲:古代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C.社稷:对土神和谷神的总称,旧时也代指国家。
D.禊:古代春季在水边举行的除去所谓不祥的祭祀。
9.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觞曲水: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
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B.彭殇:指生命的长短。彭,彭祖,传说中的人物,据说活了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
C.修禊:古代的一种风俗。临水为祭,以消除不祥,古时选在三月三日。
D.暮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即阳历三月。
10.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
借”六种方法。
B.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
C.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
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D.《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这里的“箕踞”,指坐在地上,两腿张开,
形状像箕,是一种畏惧害怕的姿态。
11.下列选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经首,相传为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一说为黄帝所作。例如: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
首》之会。(《庖丁解牛》)
B.笞刑和杖刑都是古代的刑罚。笞刑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杖刑是一
种用大荆条或大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把它定为五刑之一,沿用到清代。
C.《高山流水》、《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阳春白雪》、《广陵散》、《平沙落雁》、
《梅花三弄》、《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是中国十大古曲,其中《十面埋
伏》、《春江花月夜》《阳春白雪》、《胡笳十八拍》都是琵琶曲。
D.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尊在古代是尊贵的酒器,有
人认为尊贵之尊就是由此而来。
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所著的一本书,记录的是孔子的言行。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作者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被
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京剧脸谱中,红脸代表忠勇,黑脸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代表凶诈,
金脸和银脸代表神妖。
D.《诗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有重章叠句的特点。
1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陈情表》的作者李密在晋武帝征召他出任太
子洗马后,上《陈情表》辞谢,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供养祖母。
B.“旦”、“末”都是元杂剧的角色。旦为女角色,分为正旦、副旦、小旦、老旦等。末为男角
色,分为正末、副末、外末等。
C.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剧作家和诗人。他的四大悲剧分别为《哈姆雷特》、《奥
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D.《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按内容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其中世家
写的是列代王侯家世。
14.中国古代的书籍叫“简册”,其中“简”是用于书写的狭长竹木片,若干“简”编连起来就成
为“简册”。简册是怎样书写的?
A.用毛笔写 B.用刀刻字
C.先用毛笔写再用刀刻 D.用火烤字
15.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B.《左传》也叫《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编
年体史书。
C.古人酒宴祝酒或向尊长敬献礼品时,常祝愿对方长寿,因此祝酒通常被称为“寿”或“为寿”。
D.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五律,宫和徵又各自有变音,这就是俗称的七音,变徵声调悲凉,羽声
激越。
专题 10 文学作家作品(上)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 )
A.李煜,字重光,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王国维说李煜的词“始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
之词”,可见李煜拓展了词的艺术境界。
B.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C.张先,因善于在诗词中运用“影”字,故有“张三影”的美称。代表作《天仙子》序言“时为
嘉禾小倅”一句中“倅”在宋时指州郡正职官员。
D.北宋前期词在风格和内容方面沿袭了唐五代词的精神,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
为主旨,体裁以小令、中调为多。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本书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著
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
B.“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
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课“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
修养的人。
C.“骐骥”是骏马的别称。骏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
D.古代称跨出一脚为“畦”,即半步,跨出两脚为“步”。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的作品集,采用了楚地的诗歌形式,描写楚地风土人情。
C.总角,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指儿童时代。
D.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曹操《短歌行》中指代有学识的人。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又因
为《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所以又称骚体。
B.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散文家,诗人。他的《师说》中提到“六艺经传皆通习
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先秦两汉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战国
策》,有纪传体的《史记》等。
D.“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是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望”指农历每月的十
五,而“朔”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商隐《锦瑟》“望帝春心托杜鹃” 中的“杜鹃”与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