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或缩小》说课稿
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西师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的内容。它是在四、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平
移、旋转的基础上学习的。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联系实际,理解并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是把它的每条边都按一定的
比例变化,即每条边的长度都放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的探究过程使学生掌握利用方格纸的
形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
神与应用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
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建立图形放大、缩小的概念。
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与学生的情况,我主要采用直观性、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在学习上学生始终是主体,因此,课堂上的活动、互动也是不可缺少的。在老师
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发言,先让学生说,老师再进行
总结,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活动环节,老师主要起指导作用,帮助学
生完成活动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从活动中学习知识、提升知识。通
过直观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采用半扶半放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启
发、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价值。
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我是用谈话导入课题的:“重阳节那天,老师去了我们梅州一个很著名的景
点(出示图片),同学们看看这是哪?(再出示另一张相同的图片),这两张图片
怎样?(完全相同)完全相同包括哪些方面?”(板书:形状相同、大小相同)
通过两组图片的呈现,让学生初步感知“放大”与“缩小”的含义。
(这样的设计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后导入课题,既直观形象,过度又自然,同时还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注意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为下面学
习新知打下基础。)
(二)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首先通过两组图形的观察,明确放大或缩小只是图形的大小发生改变,形状
不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变化规律。完成一份探究练习:
1、通过测量,我们发现:图①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图②的
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
2、从左至右,图形( )了,( )后的图形长是原来长的( ),( )
后的图形宽是原来宽的( )。
3、从右至左,图形( )了,( )后的图形长是原来长的( ),( )
后的图形宽是原来宽的( )。
再通过一系列的练习,让学生充分观察,说一说,得出规律:
放大 对应边扩大原边几倍 对应边×□
缩小 对应边缩小原边几分之几 对应边×
(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观察、合作、交流、总结得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的变化规
律。既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又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寻求规律的科
学探究习惯。为按要求画图做好了理论铺垫。)
(三)动手操作,归纳方法
让学生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对正方形进行放大和缩小的操作练习,汇报时要
学生说说怎样画,为什么要这样画?再以小提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对画图方法进行
归纳。
(这样的设计扶放结合,既给了学生充分思考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又让学生把自
己发现的规律进行合理运用,真正落实数学学科“学用相容”的教学理念。)
(四)练习巩固,内化新知
这一环节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 P88 第 4 题、P89 第 5 题
(这部分练习有一定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
生活中去,体验数学价值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从而更
好的巩固新知,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质疑,信息反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再将它放大或缩小。
(练习这样设计,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也增强了
学生的应用意识,让数学知识得以延伸。)
六、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两张图片完全相同 放大或缩小
(形状相同、大小相同) (形状不变、大小改变)
对应边同步变化 形状不变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且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
解和掌握。)
口
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