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的面积》研课心得
《梯形的面积》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 多
边形的而积第三部分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平行四边形面 积的计
算”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了 平行四边
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初步理解了转化的 数学思想,具
备了初步的归纳、对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对梯形 面积公式的推导,
具有一定的启发。本节课内容共分为两个层次。一 是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
公式,即把梯形通过割补剪拼转化为已学过的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
形,然后观察新旧图形的内在联系推导出 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二是应用
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计算梯形的面 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利用公 式求
梯形的面积。
2、进一步体会利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观察 和比
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的能力以及 应用数学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 求知
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
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在反复的研课施教改进活动中,我获得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课堂教学要注重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 仿
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为了更
好的体现这一理念,我们在三次施教中都安排了“剪一剪—— 拼一拼——
找联系——小组讨论交流”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注 重了学生的发
展,让学生自己去猜想,自己去动手,自己去验证。学 生亲身经历了实践
探究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和同伴之间的合作交 流,充分运用割补、剪拼、
平移和旋转等数学思想,掌握平面图形之 间的内在联系,得出公式推导的
多种方法,为学生个性的发挥提供了 很大空间,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莫大
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养成自觉观 察、学习和思考的良好习惯,为他们的可
持续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
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全 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积极
的评价、关注他们的 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因此学生是朝着预
定的目标发展的。 即注重了结果也注重了过程。让学生体验到了再学习数
学过程中的乐 趣,并不是老师把知识告诉我,而是我自己在动手动脑的过
程中学会 知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更深刻,运用起来也较自如。引导学
生动 手操作,小组讨论。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不受任何朿缚,开动脑筋,
各自想尽一切办法,这样不但达到大家参与,共同提高的学习效果,
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合 作、
探究交流的精神。
二、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O 如果想要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积 极
思考、亲身参与学习实践,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 第一次
和第二次施教中,我们都是以教材内容为主线进行教学的, 学生学习兴
趣不浓厚,情绪较低落。在第三次施教时,我们根据本 地特色,以屏山
牧场为主线创设了情景串。有效的激起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欲望。
三、应遵循“以旧引新,逐步内化”的教学过程
木课难点是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为了突破这个 难
点三次教学都设计了 “利用学具梯形若干个,通过画一画、剪一 剪、
拼一拼”的操作活动。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由浅入 深地进行
操作与观察。在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充分交流剪拼 方法的基础上,
提出“转化后的图形和梯形有什么关系”的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转后图形和梯形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它们的面 积有
什么关系,梯形的底和高分別与转化后图形的底和高存在怎样
的联系。进而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或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 梯形
的面积公式二(上底+下底)X 高—2。
—尝试应用”的教学过程
!1! 遵循“动手操作 转化推导 概括公式一
在三次施教中,都是先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把梯形 转
化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由此探究发现转化后的图形与 梯形的
关系。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应用梯形的面积 计算公式解
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公式、应 用
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
学生在运用公式时既知其当然,又知所以然,达到了认识过程的较高 境界。
五、把握学生进行探究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主要表现为一个探索与交流
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
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出了公式,对于其它方法则轻描淡写。整堂课看似梯形的面积公式是 学生
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推导出来的,但课后做练习时学生只会套公 式,对公式
的理解以及推导的过程好像印象都不是很深刻。回头想想, 在堂中有的学
生提出了其他的方法,其实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思路来 推导公式的,
第二次施教,总结上次的不足。特别注重学生的探究,放手让 学生
进行探究,让学生下意识的感受到方法的多样,对学生的不同推 导法进行
了详细的演示讲解。于是乎在面积推导这个环节用去了大量 的时间,学生
对公式的理解可谓是知其当然,又知所以然。但最后却 没有留给学生练习
第一次施教,教师提示学生转化成平行 U!边形, 学生很快就推导
巩固的时间。
第三次施教,结合上两次的不足,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以后, 着重
讲解演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卩 L|边行的过程,理 清平行
四边行的高是原梯形的高,平行四边行的底是原梯形的上底加 下底,从而
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学生知其当然,也知 所以然,且为后
面的教学节省了不少时间。
总体來说,第三次施教比较成功。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一 是这
节课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大部分学生 都做的很
好,但仍有少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参与。二是练习时间有点少, 没有充分的
练习到应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经过这次教研,我深刻的感觉到在教学设计中老师要多站在学 生的
角度去思考,要多想想学生会怎么想,在备教材时也不忘要备学 生。在教
学的过程屮要处理好课堂的生成资源,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 要大胆去尝
试。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既要关注教材和教学设计, 更要关注学生和
课堂生成;既要关注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 成,更要关注学生的
可持续发展;既耍研究教师怎样教,更耍研究学 生怎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