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比例尺》概念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的《比例尺》。它是学生学完“比”、“正反比例关系”
及“图形的放缩”后安排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有关地图、工程图纸的计算的
基础。比例尺在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学好它也很有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下学期的学生,对于各种图形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讲解有关比例
尺的知识,学生有感性认识,同时也会饶有兴趣的。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怎样理解比例尺的概念。
2.如何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如何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除
继续重视数学概念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联系外,更多关注数学概念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
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实验、猜测、操作、归纳等活动,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
程,达成数学概念的自主建构。概念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作为一线教师,我试图从《比
例尺》的教学实践来论述概念教学的一些做法。
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
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
2
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
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如,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
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
2.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
我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
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从心理学来分
析,无恐惧心理,学生容易活跃;无畏难情绪,易于启发思维;旧知识记忆好,容易受
鼓舞;所以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教学效果好。如,老师出示一幅地图,说:在绘制地
图和其它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
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很自然就引出了比例尺。总之,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
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3.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本质、形成概念
常言说,实践出真知,通过操作,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 如, 出示一
幅图,让学生看图。得出:比例尺有这两种:1:100000000 是数值比例尺,还有一种是
线段比例尺(看北京地图),表示地图上 1 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 50km 的实际距离。”
这样就把“比例尺”这个数学概念,通过观察,思考,形成概念,符合实践、认识,再实
践、再认识的规律。
4、从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适应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
能力。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
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
思维能力。如,师:“我们再看一下北京地图上的这个线段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
离=1 厘米:50 千米,你会把整个比例尺转化成数值比例尺吗?” 教师出示比例尺不
同的地图和本地、本校的平面图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
么意思? 最后教师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 10 厘米:10 米,要
3
把后项的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
化简成“1”。
这样,引导学生把大量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抛弃事物非本质东西抓
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5、用“变式”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之后,我经常变换概念的叙述方法,让学生从各个侧面来理
解概念。概念的表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
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叙述都能理
解,就说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是透彻的,是灵活的,不是死背硬记的。有时可以变概念
的非本质特征,让学生来辨析,加深他们对本质特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