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9 加几》案例分析
教学目的: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
出 9 加几的各种计算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学会使用比较简便的计
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 9 加几的进位加法的
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9 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
力。
3、培养学生同桌交流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
1、教师用课件出示课本 P96~97 的主题图。
教师说明:这是某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看到什么?
(让学生先自己看图然后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分析:从情境入手,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
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与同桌交流的能力。
2、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
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要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
少盒?”
师: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算法:
(1)数数法:1、2、3、4……12、13,一共有 13 盒。
(2)接数法:箱子里有 9 盒,然后再接着数 10、11、12、13,
一共有 13 盒。
(3)凑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 10 盒,10 盒
再加上剩下的 3 盒,一共是 13 盒。
教师说明:你们说的 3 种方法都很好,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
一种?
分析: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9 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新理念。同时还培养学生学会选择比较简
便的方法计算。
3.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
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讨
论怎样计算 9 加几。
提问:要算还有多少盒饮料怎样列式?(板书 9+4)
师:9 加 4 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 9 根小棒代表箱子里的 9 盒饮料,
右边摆 4 根小棒代表箱子外边的 4 盒饮料。
教师边提问边指导学生操作:盒子里的 9 盒再加上几盒就凑成了
10 盒?这个 1 盒是从哪来的?外边的 4 盒饮料拿走 1 盒后还剩多少
盒?10 盒与剩下的 3 盒合起来是多少盒?所以 9+4 等于多少?
分析: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首先让学生利用小棒代
替饮料进行摆一摆,说一说,使学生初步感知“凑十法”,并从摆的
过程中体验出“凑十法”是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师:请小朋友们看着板书,跟老师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 9
+4 的? 学生跟老师说了以后,让学生和同桌再说一说,最后指名
说一说。
4、利用课本右边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接着看图,运动会上有 9 个踢踺子的,还有 6 个跳远
的,要求踢键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板书:
9+6)
师:9+6 等于多少呢?自己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你们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对于 9
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分析: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凑十”的表象,再把表象
转化为图式,及时内化为计算方法。
1、充分利用创设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依据现实生活的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学生的探索解决问
题,是现在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情景
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下大力量解决的问题。培
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应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
始终。老师这节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会的情景
图。首先,让学生互相说说观察的结果。然后,提出问题。这幅图在
这节课反复应用,使学生认识到根据图中丰富的资源可以提出不同的
数学问题。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逐
渐增强,学习的积极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2、放手让学生思考,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对计算教学改革特别强调的一个方
面。我个人认为“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主要是在学生开始学习的时候,
不要用成年人观点告诉学生哪种方法好或哪种方法不好,而是让学生
在学习数学的整体过程中,经过不断地自我反思,逐渐形成自己对数
学方法的认识,从而达到自己能够接受的数学上的优化。老师在这节
课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
生的方法不做评价,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的选择。在教学完“凑十法”
以后,只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没有程式化地叙
述“算理”,也体现了课程标准改革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