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4 月稽阳联谊学校高三联考
语文试题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勃既有改变六朝诗歌纤巧绮.(qǐ)靡弊病的意识,也有自觉的审美求,所作诗歌骨.(gú)气端翔,语言
明净,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
B. 现代性是一个含有悖论的统一,它将我们倒进一个不断斗争与冲突、模棱.(léng)两可与痛苦的大漩.(xuán)
涡。这也是人类创造精神的基本震动。
C. 最近,张文荣和其他 40 多名“神医”众口一词宣称违背祖训、献出祖传药方的视频被剪辑.(jí)合集后在网
络流传,一时间成为坊.(fǎng)间笑谈。
D. 千百年历史的沉淀,无数人怄心沥血的探索和创造,无数心灵殚.(dān)精竭虑的锤炼和升华,都使传统
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最精粹.(cuì)的部分。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辨析形近字的能力。
A.“骨(gú)气”中的“gú”应为“gǔ”;
C.“坊(fǎng)间”中的“fǎng”应为“fāng”;
D.“怄心沥血”中的“怄”应为“呕”。
故选 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赖青年的衣着打扮和言行举止在 20 世纪 70 年代也值得关注。【甲】当然,他们“盗用”上流社会生
活的风格一事早已被人遗忘了——虽然..整个无赖青年的风格一开始的形成依靠的正是这种手法。这种转变
的明确性,在这一过程中也涣然冰释....了。在两段时期里,那些张扬炫耀的姿态和挑衅行为具有截然不同....的
意义。【乙】早期无赖青年的自恋心态以及跳跃摆舞时展现出来的肉体欲望,正好与梅利所描述的“好孩子
反倒在一个苍白灰暗的世界里打起了乒乓球”形成了对比。比较而言,第二代无赖青年所恪守的传统“坏
孩子”的刻板形象似乎明显..地不合时宜。【丙】听过时音乐,穿古旧服装,当今的无赖青年俘获了一整套关
于两性的道德观(对女性殷勤奉献,求婚),以及一种狂妄自大的男子汉气概。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 B. 涣然冰释 C. 截然不同 D. 明显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B 3. C
【解析】
【分析】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B.“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这里对象使用不当,可改为“荡然无存”。
A. 虽然:连词,用在上半句,表示让步,下半句说出正面意思,常用“可是”“但是”“却是”等词呼应。
文中表示对“整个无赖青年的风格-开始的形成”表示让步,使用正确。
C. 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文中指“张扬炫耀的姿态和挑衅行为”的不同,使用正确。
D. 明显:清楚地显露出来,容易让人看出或感觉到。修饰“不合时宜”,使用正确。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C.“听过时音乐”“穿古旧服装”中间的逗号应该改为顿号。
故选 C。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我们要永葆“闯”的精神,坚持“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
天的故事”,为改革前行注入驱动力。
B. 脱贫攻坚不可本末倒置,这就要求我们秉承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规范考核管理制度,激励一线扶贫干
部把心思用在“扶贫”实践中。
C. 七代传承的京剧谭门除了艺术的臻美、上天的眷顾和自身的坚守外,“唱戏要高调门、做人要低调门”
的家风也伴随谭氏一门走向京剧中兴。
D. 机械手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擒拿利器”,可独立完成水下拾取、回收、布放等任务,并可与其他工具
配合开展水下采样、测量等作业。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缺少宾语,“求真务实”后面加“的精神”。
C.中途易辙,前后主语不一致,“七代传承的京剧谭门除了艺术的臻美、上天的眷顾和自身的坚守外”表
述未完整,后句注意却变成了“‘唱戏要高调门、做人要低调门’的家风”。
D.语序不当,应为“布放、拾取、回收”。
故选 A。
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人类生命物化导致一系列恶果,①___________ :一是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二是导致严重的社
会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原本是多维的、丰富多彩的。②___________,还有艺术的、宗教的关系;不仅有
功利的关系,还有非功利的关系。作为前者,我们把自然界作为我们的对象,③___________;作为后者,
我们把自然界当作我们的朋友和母亲,分享我们的爱与崇敬。人与自然诸多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
约,使人与自然在总体上保持着一种平衡和谐的关系。
【答案】 (1). 其中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2). 不仅有科学的关系 (3). 进行改造和建设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准确和补写句子的能力。
第①个空,前文说的是“人类生命物化导致一系列恶果”,而后文是从两个方面对这些恶果进行说明,故
此处应该填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类的句子。
第②个空,后文是“还有艺术的、宗教的关系”和分号后面“不仅……还……”,那么此处应该填写“不
仅有科学的关系”一类的句子。
第③个空,“作为前者”,即从科学和功利关系上看,根据后文“作为后者”的阐释“我们把自然界当作
我们的朋友和母亲,分享我们的爱与崇敬”可知,此处应该填写“我们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建设”一类的句
子。
6. 下文中画线的句子可分别改写成:①不要和陌生男人说话;②你不要乱吃醋;③你们不要多心,更不必
为此争吵。从语义上看修改前后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一对情侣外出旅行,在动车上和一位老先生相邻而坐。
老先生风趣健谈,女士和他说得很是投机。她的男友不高兴了,小声对她说:“小心点,①他是醉翁
之意不在酒。”
女友安慰他说:“放心好了,②我是醉酒之意不在翁。”
他俩的对话被老先生听到了,老先生自言自语地说:“③我是醉酒之翁不在意。”
【答案】①引用化用名句,富有雅趣。②语义明确但表达委婉,不会给接受者带来不快情绪,避免争端。
③更换名句字序翻出新意,表达新颖巧妙,幽默隽永,凸显出一种过人的语言智慧。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独特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语体来看,原文是书面语,且是引用化用名句,读起来富有雅趣;而改句口语较强,直白明了,通俗易
懂,没有雅趣。
从表达效果来看,原句引用化用名句,语义明确但表达委婉,不会给接受者带来不快情绪,避免争端。而
改句口语较强,直白明了,会给接受者带来不快的情绪。
原句中的三个句子在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语境,通过更换名句字序翻出新意,
起到了表达新颖巧妙,幽默隽永的效果。
二、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教育精准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扶贫问题研究的重要课题。当前教育精准扶贫在实践
操作内容与学理内涵思辨之间存在一定的出入,但其基本内涵却一致,概括为“采用教育这一特定方式对
特定的贫困群体进行脱贫”。具体来说:首先,隶属关系是“特定方式”,即教育仅是诸多脱贫方式中的
一种,说明教育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对象限定为“特定贫困群体”,即并不
是所有的受教育者都是教育精准扶贫的对象,说明教育精准扶贫与传统教育的对象是有区别的,并不是所
有的教育活动都是教育精准扶贫;最后,目的指向是“脱贫”,即教育精准扶贫活动的目的是帮助特定贫
困群体脱贫。
(杨扬、韩潇霏:《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
材料二: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一村一园”项目的目标是为生活在中国贫困地区农村的 3-6 岁儿童提供免费、
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一村一园”项目在本地招募高中以上学历且有幼教背景或工作经历的青年作为全职
志愿者教师,利用农村闲置的校舍、党员活动室等公房作为场地,向企业、机构及社会募集资金作为山村
幼儿园的运行经费。
山村幼儿园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放低了幼教人员招聘的门槛,不要求具有大学学历、不要求持幼教职
业资格证上岗,在通过笔试、学面试、试教等流程后,再对幼教人员进行持续高强度的培训即可上岗。山
村幼儿园的设立,降低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不依照现有的建园基础设施标准,重视可利用场地的内部
布局及设施设备的投入,重视区角建设、功能区建设、玩教具投放革。
(赵晨、陈思等:《教育精准扶贯-“一村一园”计划对农村儿童学业成绩的长效影响研究》)
材料三:
实施在线“一课双师”课堂,推动城乡资源共享,例如,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依托教育云
平台,将州内优质学校作为主讲课堂,农村薄弱学校作为远端课堂,通过在线直播方式,将主讲课堂教师
的教学实时传输给多个选端课堂,实施同步课堂互动教学,以期解决农村师资力量不足、优质课程资源紧
缺等问题,这种模式已经形成了优质资源州外向州内,州向县,县向乡镇、乡镇向村小(教学点)辐射的
网状格局,初步形成了“一校带多校”“强校带弱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的智慧教育精准扶贫模式,
成为黔西南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推进教育均街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的新“引擎”。
以云端资源和师资共享,丰富艺术选修课程,贫困地区很多农村学校和教学点虽然主科课程尚勉强能
够开设,但由于师资匮乏,音乐、体育、美术等与学生素质发展有关的副科大多无法按照教学大纲如期开
设,而教育信息化则成为解决这一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同步课堂。专递课堂等云端课程促进优质教
育资源共享,有助于解决农村地区师资结构性短缺问题,实践证明,在贫困地区越未越多的副科课程以这
种方式开设,并向由语文或数学学科教师兼任的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科学、书法等科目不断扩展。
材料四: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开展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就需要农村学校重塑农村办学理念,改进传统教育
管理模式,重构教育评价机制,学习先进教学方式,以此来实现教育现代化,但这种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
作与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要适应农村的教育文化,并要共生发展,因为本土文化改造是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基
础,在开展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时,不仅要吸收现代文明创造的先进教育理念,还要注重农村本土的文
化价值,这样才能找到一条融合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道路。而农村教育信息化是
使农村本土文化得以发展的载体,只有将农村本土文化镶嵌在农村教育信息化事业之中时,才能体现出农
村教育精准扶贫的价值,重塑农村学生的价值现念。
然而,在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实践中,很大一部分学校机构与基层政府都在片面追求教育设备的快速升
级与教育学技术的更新换代,未能有效发挥农村教育的文化作用。另外,农村贫困群体缺乏改变自身科阶
层的内在动力,信奉“读书无用论”,这种贫困文化型塑着农村生活的青少年,在这种文化的长期浸染下
他们的基本人格与性格特点已经国化,即使有走向富裕与进步的机会,他们也很难走出贫困的境地。
(杨扬、韩潇霏:《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
7. 下列对材料中有关“教育精准扶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育精准扶贫是以特定贫困群体为对象、以教育为特定方式、以脱贫为目的的一种精准扶贫方式。
B. 利用农村闲置的校舍、党员活动室等公房作为教学场地,可降低精准扶贫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成本。
C.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解决由师资匮乏导致的副科无法照教学大纲如期开设问题的有效途
径。
D. 将先进教育理念与农村本土的文化价值融合,才能探索出融合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
作的道路。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一村一园”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教学人员招募更灵活,也因此有更多的资金进
行区角建设、功能区建设和玩教具投放。
B. 实施在线“一课双师”课堂解决了农村师资力量不足、优质课程资源紧缺等问题,有利于推进教育均衡
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
C. 教育现代化和农村教育文化是共生发展的关系,本土文化是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农村教育信息化是
使农村本土文化得以发展的载体。
D. 在贫困文化的长期浸染下,农村青少年的基本人格与性格特点已经固化,很难走出贫困的境地,这成为
教育精准扶贫的一个现实困境。
9. 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制定了教师轮岗交流政策。参与轮岗交流的城市优秀教师可以做哪
些事来帮扶农村薄弱学校?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答案】7. C 8. D
9. ①城市优秀教师帮助培训当地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和技巧;②帮助农村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通过云平
台推荐更多优质资源与教师共享;③注重农村本土的文化价值,将现代教学技术与农村本土文化有机融合;
④加强对贫困文化浸染下的农村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⑤根据自身特点从
事音乐、体育、美术等农村地区薄弱学科的教学。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解决由师资匮乏导致的副科无法照教学大纲如期开设问题的有效途
径”范围扩大,根据原文“但由于师资匮乏,音乐、体育、美术等与学生素质发展有关的副科大多无法按
照教学大纲如期开设,而教育信息化则成为解决这一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可知原文中“与学生素质发
展有关的”这一提示范围的定语被省去;另外,原文中是“大多无法开展”,选项中省略了“大多”,过
于绝对化。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在于教学人员招募更灵活,也因此有更多的资金进行……”强加因果,根据原文“山村幼儿园的
创新之处在于,它放低了幼教人员招聘的门槛”,所以“放低幼教人员招聘的门槛”并不是“有更多的资
金”的直接原因。
B.“……解决了农村师资力量不足……”错误,已然和未然混淆,文中是“以期解决”,题中换成了表示
已然的“解决了”。
C.“本土文化是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偷换概念,原文中是“本土文化改造是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题中换成了“本土文化”。
故选 D。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对幼教人员进行持续高强度的培训即可上岗”,可知城市优秀教师可以帮助培训当地教师,传授教
学经验和技巧。
根据“实施在线‘一课双师’课堂,推动城乡资源共享”“这种模式已经形成了优质资源州外向州内,州
向县,县向乡镇、乡镇向村小(教学点)辐射的网状格局,……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的新‘引
擎’”“而教育信息化则成为解决这一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同步课堂。专递课堂等云端课程促进优
质教育资源共享,有助于解决农村地区师资结构性短缺问题”,可知城市优秀教师可以帮助农村学校推进
教育信息化,通过云平台推荐更多优质资源与教师共享。
根据“但这种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与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要适应农村的教育文化,并要共生发展,因为本
土文化改造是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在开展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时,不仅要吸收现代文明创造的先进
教育理念,还要注重农村本土的文化价值,这样才能找到一条融合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教育精准扶贫
工作的道路”,可知城市优秀教师要注重农村本土的文化价值,将现代教学技术与农村本土文化有机融合。
根据“农村贫困群体缺乏改变自身科阶层的内在动力,信奉‘读书无用论’,这种贫困文化型塑着农村生
活的青少年,在这种文化的长期浸染下他们的基本人格与性格特点已经国化,即使有走向富裕与进步的机
会,他们也很难走出贫困的境地”,可知城市优秀教师要加强对贫困文化浸染下的农村青少年的思想教育
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
根据“贫困地区很多农村学校和教学点虽然主科课程尚勉强能够开设,但由于师资匮乏,音乐、体育、美
术等与学生素质发展有关的副科大多无法按照教学大纲如期开设”,可可知城市优秀教师根据自身特点从
事音乐、体育、美术等农村地区薄弱学科网的教学。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女还是老虎
[美]弗兰克·斯托克顿
①很久以前有一位暴君,他的国家虽已受到拉丁远邻的文明开化,但他的思想仍然野蛮专制、不受拘
束。这位国王的脑中充满狂野的念头,同时手握至高的权威,将这些妄想随心所欲地化为现实。
②国王残暴的那一面,借由某种外来建筑得到了发挥--公共竞技场,它能彻底展现人的英勇与兽的
本性,从而让观看的人民获得思想的提升与教化。
③这座宏大的圆形剧场,以及它环状的观台、神秘的地牢、隐秘的地道,宛如一位浪漫的大法官,以
绝对公正的判决惩治罪恶的灵魂,褒赏高尚的情操。
④当有公民被控犯罪,并且罪行惊动国王时,他就会被带到国王的竞技场。在他面前出现两扇一模一
样的门,他必须上前打开其中一扇门,选择权完全在他手中。如果门后是一头饥饿的猛虎,可以想见他的
下场将是多么悲惨,饿虎会将他撕成碎片,罪行就此得到惩戒。
③而如果被告打开了另一扇门,会从中翩跹走出一位美丽的女子,是国王依照被告的年龄与身家精心
挑选的结婚对象,以此作为无罪的奖赏。即便被告已成家立业,或早已心有所属,都不影响这场天降的婚
姻。国王才不会客许一些凡俗杂事来动摇他至高的奖惩大计。
⑥这位暴君惩恶扬善的方式堪称粗暴,不过其公平性也显而易见。被告无从得知哪扇门的背后是美女,
只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丝毫不知下一秒自己难逃虎口还是难辞婚约。这种裁决不仅公平,而且立竿见
影:被告如果有罪,当场就会受到制裁;而若是无罪,则无论愿意与否,立即兑现奖赏。在国王的竞技场
上,绝无模梭两可的判决。
⑦暴君国王有一个女儿,这个女儿与他最瑰丽的想象一样美,也和他一样拥有热诚跋扈的性格。宫廷
中有一位出身名门但地位低下的年轻人,勇敢地爱上了公主;公主也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他。两人厮守了好
几个月,直到某一天国王意外发现了这段热恋。他毫不迟疑就将年轻人投入大牢,并且很快选定了审判日。
⑧这场审判专门搜寻了王国中最凶狠残暴的野兽,同时也以挑别的眼光找来了最美丽的少女。当然,
每个观众都知道这位被告所犯的罪行:他爱上了公主,这是他、她或者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事实,唯有国
王不容许这种事实与他引以为做的审判机制发生抵触。不管结果如何,年轻人落得怎样的下场,国王都会
带着他的审美观看到底,看看有人爱上公主,究竟该不该惹“来”杀身之祸。
⑨裁决之日来临,人们从四方远近聚扰到竞技场,挤满了环形观台。国王与大臣纷纷就位,他们的对
面正是那两扇命运之门,因为彼此分毫不差而越发显得可怕。一切都准备就绪,在国王的示意下,王座下
的大门打开,公主的情人走入场中。他高大的身材、英俊的容貌激起一阵惊叹与焦躁的嗡嗡声,观众中的
一半人从未见过这样一个好小伙,难怪公主对他倾心!他根本不该站在这审判台上!
⑪依照礼仪,年轻人到达指定位置后,转身向国王鞠躬。其实他的眼中除了坐在国王身边的公主外,
根本容不下其他王室成员。而自从国王决定让年轻人选择自己的命运之时起,公主也再无法思考任何与她
的爱人无关之事。好在公主比任何一个对这场判决感兴趣的人都拥有更大的权力、影响力和支配力,她做
到了此前无人能及的一件事,她破解了门后的秘密一一什么也挡不住一个有意志力的女人,挥霍手中的权
力和金币来获得她想知道的秘密。
⑫公主不光知道哪间房里坐着美女,她还知道这个美女的真实身份。国王选择了宫廷中最可爱、最漂
亮的一位女官,只要年轻人证明无罪,就能立刻与这位比他官阶高许多的美女成婚。公主着实讨厌女官,
曾不止一次看见,或者说想象自己看见这个妖娆的货色对着自己的挚爱眉目传情。这个女人仗着美貌,竟
敢抬眼与公主所爱的男人互相对视!从古老的先祖开始传递下来的野蛮之血已经在身体里沸腾,她对寂静
的房间里满脸幸福的女官恨之入骨。
⑬她深爱的男人转过身,用目光寻找她。在无数焦急渴盼的脑袋之中,他看见了公主苍白黯淡的面容。
两人心意相通,所以他一下就看出,公主知道哪扇门的后面是老虎,哪扇是美女。这在他的预料之内,因
为他了解她的本性。这位公主在搞清楚事情的真相前,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年轻人唯一的指望就是仰仗公
主解开谜题,他们眼神相通的瞬间,他知道她成功了,他对此深信不疑。
⑭他迅速瞥了一眼公主,那紧张的眼神分明在问:“选哪扇?”清晰得仿佛他站在原地大声喊出了这
个问题。这正是分秒必争的时刻,这一秒抛出的问题,下一秒就亟待解答。
⑮她的右臂搁上面前栏杆的绒垫,右手轻微但迅速地指一指右方,除了心爱的他,没有别人看到这个
动作,因为所有人的眼睛都紧盯着竞技场上的裁决。
⑯他扭过头,踩着坚定的快步穿过场地。每个人都屏息凝神,两眼死死跟随着年轻人的步伐。他走到
右边的门前,没有丝毫犹豫便打开了门。
⑰故事的高潮就在这里:那扇门里跳出一头猛虎,还是走出一位美女?我们越是推敲这个问题,就越
难找到答案,人心宛如迷宫般迂回,一旦深究起来便迷失了感情的方向,亲爱的读者朋友,请一起来思考
看看,不要以你自己的思想来推测,而是站在这个冲动、野蛮的公主的立场来判断。她的灵魂正居于绝望
与嫉妒的烈焰之中。
⑩她曾在不眠之夜来回踱步,也在最深的量梦中饱受折磨:害怕心上人打开门后,迎来饿虎的利爪和
尖牙。
⑲但更多的时候她幻想的是他打开了另一扇门!一想到曾经的爱人开门后看到美女后的狂喜画面,她
便咬牙切齿,撕扯自己的头发。他一定会冲向那位两颊滚烫、眼中闪耀着胜利光芒的女人;他会牵起她的
手,因重获新生而喜不自禁;他会迎着观众的欢呼和幸福的钟声,在牧师和欣喜的唱诗班面前宣誓成婚……
(20)倒不如让他即刻死去,在受祝福的混沌来世等待她岂不更好?但一想到那可怕的老虎、那撕心裂
肺的惨叫、那血腥的场面!她的决定在瞬间确定,背后却是日日夜夜反反复复的痛苦掂量。她猜到他一定
会问她,她也准备好了答案所以毫不迟疑地用手指向了右边。
(21)公主的决定经过了深思熟虑,以我个人的猜测恐怕难以回答,所以我把问题留给你们:右边的门
里,会出现美女,还是老虎呢?
(吴涛译,有删改)
10. 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11. 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
(1)在国王的竞技场上,绝无模棱两可的判决。
(2)我们越是推敲这个问题,就越难找到答案。
12. “间离效果”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延伸到叙事学中,就是通过一定的叙事手段使读
者与作品产生距离感以达到预期效果。试赏析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间离效果”的。
13. 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国王还是公主?请结合小说加以探究。
【答案】10. 10.①环境描写,以凝练的语言勾勒审判地点的情况,为小说情节开展的提供主要场所;②以
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国王这一人物形象,暴虐、强权、随心所欲;③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将审判地点——
竞技场比作浪漫的法官,明褒实贬,讽刺了国王的滥用权力和暴虐;④“以绝对公正的判决”与下文荒唐
的审判方式形成对比,讽刺了国王的滥用权力和暴虐;⑤为下文对年轻人的审判等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11. (1)①最终判决结果只有一种,要么有罪被老虎扑杀,要么无罪娶得美女,并且当场执行,不容分辩;
②暗示国王的绝对权威专制,所谓的“公平”只是荒唐的一家之言。
(2)①我们越是理性分析,门里究竟是跳出猛虎还是走出美女,就越觉得每一种都有可能,难以得出一个
明确的答案;②判断的艰难侧面烘托出公主内心的复杂纠结:她是宁可情人死也不让他与别人结婚还是只
要情人活而愿意他与其他女人结婚呢?从而突出公主形象的不确定性(或答人性复杂,人性难测也可)。(1
点 1 分,满分 4 分)
12. ①童话叙事。“很久以前”“国王”“公主”等的设定,模糊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将故事与读者的世俗
经验分离开来;②作者的在场式叙述。作者不时跳出来品评或与读者对话,如“亲爱的读者朋友”“所以
我把问题留给你”等,打断读者沉浸式阅读,仿佛在提醒读者这不过是一个故事;③人称视角的转换。由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转换为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打断了叙事的连贯性,读者不再对故事全知,而是从故事中
抽离出来思考矛盾选择;④“间离效果”的使用,使读者从故事中抽离,进行冷静的思考以对这个故事有
更全面的认识,也能充分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激发阅读兴趣。
13. 示例一:主要人物是国王。①内容上:小说开篇以较长的篇幅对国王的性格和他创设的“老虎和美女”
的审判方式进行了铺垫,后文公主和年轻人的故事也是在国王的主持和掌控下进行的,国王作为中心人物
贯穿全文;②主题上:小说以国王的设立的暴虐而荒唐的审判方式,讽刺了徒有公正之名实则是变本加厉
的专制蛮横的国家权力机制;③【否定“公主是主要人物”/情节的主次】后半部分公主的故事只是国王创
设的权利机制运行中的一个案例,看似开放的结局指向的是同一个悲剧实质:从一开始就不公正的审判不
可能导向一个好的结果。
示例二:主要人物是公主。①情节内容上:小说的中心情节、高潮部分正是公主的选择,且小说用了大量
篇幅描绘了公主内心的矛盾纠结;②主题上:小说结尾聚焦于公主的决定,开放式结尾和大段的心理描写
引起读者关于人性复杂、人心难测的思考;③【否定“国王是主要人物”/情节的主次】对于国王的审判体
系的叙述只是公主主线故事的一个背景,正是在国王和他的审判体系的绝对权威之下,才产生了公主抉择
的两难。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第 3 段位于文章开头部分,故在结构上,可从引起下文,为下文的描写做铺垫等角度考虑组织答案;在内
容上,可从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等角度组织答案。
第 3 段描述了公共竞技场的周围环境,“宏大的圆形剧场”“环状的观台”“神秘的地牢”“隐秘的地
道”,以一系列凝练的语言勾勒审判地点的情况,为小说情节开展的提供主要场所。
“宛如一位浪漫的大法官,以绝对公正的判决惩治罪恶的灵魂,褒赏高尚的情操”这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把“公共竞技场”比喻成大法官,“绝对公正的判决”“褒赏”这是运用了拟人和反语,是对野蛮专制、
不受拘束的国王的评价,明褒实贬,讽刺了国王的滥用权力和暴虐,所以这是通过环境描写来侧面烘托国
王暴虐、强权、随心所欲的人物形象。
结构上,第 3 段位于文章开头,主要描述了公共竞技场的周围环境,勾勒了审判地点的情况,为下文对年
轻人的审判等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第一句“在国王的竞技场上,绝无模棱两可的判决”,要抓住“绝无”“模棱两可”来理解。“模棱两可”
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对问题正反两面态度模糊。前面加“绝无”修饰,指态度明确。
“在国王的竞技场上,绝无模棱两可的判决”就是指审判很明确,结合前文“这位暴君惩恶扬善的方式堪
称粗暴,不过其公平性也显而易见。被告无从得知哪扇门的背后是美女,只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丝毫
不知下一秒自己难逃虎口还是难辞婚约。这种裁决不仅公平,而且立竿见影:被告如果有罪,当场就会受
到制裁;而若是无罪,则无论愿意与否,立即兑现奖赏”,可知意思是要么有罪被老虎扑杀,要么无罪娶
得美女,并且当场执行,不容分辩,也暗示国王的绝对权威专制,所谓的“公平”只是荒唐的一家之言。
第二句“我们越是推敲这个问题,就越难找到答案”中“这个问题”是指“那扇门里跳出一头猛虎,还是
走出一位美女”,“推敲”是指反复思考,就是思考门里究竟是跳出猛虎还是走出美女,公主到底会做什
么样的选择,是宁可情人死也不让他与别人结婚,还是只要情人活而愿意他与其他女人结婚呢?“越难找
到答案”是指不确定性,不知道公主会怎么选择,难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从而也突出公主形象的不确
定性和人性的复杂。综合这些理解,组织成句子即可。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题干中告诉考生间离效就是通过一定的叙事手段使读者与作品产生距离感以达到预期效果,简单说就是指
让观众看戏,但并不融入剧情。可从以下几各方面来分析。。
一是将角色表现为陌生的。如本文中的人物是以“国王”“公主”设定的,这种童话叙事式的语言将故事
与读者的世俗经验分离开来,给读者不真实的感觉。
二是陌生化效果的运用,避免观众与剧中角色在情绪上产生共鸣,合为一体,作者会通过一定的手法进行
间离,如本文中“亲爱的读者朋友”“所以我把问题留给你”等,这些都是作者通过不时跳出来的品评或
与读者对话的手段,打断读者沉浸式阅读,仿佛在提醒读者这不过是一个故事。
三是人称视角的转换。文章的前十六段中都是运用第三人称来叙事的,如“他的国家”“他的思想”“国
王残暴的那一面”“暴君国王有一个女儿”“年轻人落得怎样的下场”等,但是从十七段开始,转换成了
第一人称“我”,如“我们越是推敲这个问题,就越难找到答案”“以我个人的猜测恐怕难以回答,所以
我把问题留给你们”等,这是通过由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转换为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打断了叙事的连贯性,
读者不再对故事全知,而是从故事中抽离出来思考矛盾选择。
四可从“间离效果”的效果作用角度分析。如能让观众对所描绘的事件,有一个分析和批判该事件的立场,
能调动观众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进行冷静的理性思考,也能充分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激发阅读兴趣等。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判断小说的主人公主要看人物在小说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是否占中心地位,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的
主题思想,而不是以作墨的多少判断。
本题要求探究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国王还是公主,答案比较开放,既可赞同主要人物是国王,也可赞同
主要人物是公主,无论赞同那个是主要人物,考生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有理有据地论证。
如果赞同主要人物是国王,就要围绕国王,分析国王在小说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占中心地位,是通过
他来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如可从小说开篇以较长的篇幅对国王的性格和他创设的“老虎和美女”的审
判方式进行了铺垫,小说以国王的设立的暴虐而荒唐的审判方式,讽刺了徒有公正之名实则是变本加厉的
专制蛮横的国家权力机制,后半部分公主的故事只是国王创设的权利机制运行中的一个案例等角度分析。
如果赞同主要人物是公主,就要围绕公主,分析公主在小说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占中心地位,是通过
她来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如可从小说的高潮部分正是公主的选择,且小说用了大量篇幅描绘了公主内
心的矛盾纠结,小说结尾关于公主的决定,能引起读者关于人性复杂、人心难测的思考,对于国王的审判
体系的叙述只是公主主线故事的一个背景等角度分析。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涧修禊诗序
【明】宋濂
浦江县东行二十六里,有峰耸然而葱蒨者,玄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涧水出焉。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已,
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
前一夕,宿诸贤士大夫。厥明日,既出,相帅向北行,以壶觞随,约二里所,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
水蚀道几尽,肩不得比,先后累累如鱼贯。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旁多髯松,
入天如青云。忽见鲜葩点湿翠间,焰焰欲然,可玩,又三十步,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面正平,可坐而
箫,曰凤箫台,下有小泓,泓上石坛广寻丈,可钓,闻大雪下时,四围皆璚树瑶林,益清绝,曰钓雪矶。
西垂苍壁,俯瞰台矶间,女萝与陵苕轇轕①之,赤纷绿骇,曰翠霞屏。又六七步,奇石怒.出,下临小洼,泉
冽甚,宜饮鹤,曰饮鹤川。自川导水,为蛇行势,前出石坛下,锵锵作环佩鸣。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
独清,鼓琴与之争。琴声与泉声相和,绝可听。又五六步,水左右屈盘,始南逝,曰五折泉。又四十步,
从山趾斗折入涧底,水汇为潭,潭左列石为坐,如半月,其上危岩墙峙,飞泉中泻,遇石角激之,泉怒,
跃起一二尺,细沫散潭中,点点成晕,真若飞而之骤至,仰见青天镜净,始悟为泉,曰飞雨洞。洞旁皆山,
峭石冠其巅,辽复幽邃,宜仙人居,曰蕊珠岩,遥望见之,病.登陟之劳,无往者。
还至石坛上,各敷茵席,夹水而.坐,呼童拾断樵,取壶中酒温之,实髹觞②中,觞有舟,随波沉浮,雁
行下,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其时轻飙东来,觞盘旋不进,甚至逆流而上,若相献酬
状。酒三行,年最高者命列觚翰,人皆赋诗二首,即有不成,罚酒三巨觥,众欣然如约,或闭目潜思;或
拄颊上视霄汉;或与连席者耳语不休;或运笔如风雨,且书且歌;或按纸伏岩石下,欲写复止;或句有未
当,搔首蹙额向人;或口吻作秋虫吟;或群聚兰坡,夺觚争先;或持卷授邻坐者.观,曲肱看云而卧:皆一
一可画。已而诗尽成,杯行无算。迨罢归,日已在青松下。
又明日,郑君以兹游良欢,集所赋诗而属濂以序。濂按《韩诗内传》:三月上巳,桃花水下之时,郑之
旧俗,于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执兰草以.祓除不祥。今去之二千载,虽时异地殊,而桃花流水则今犹
昔也,其远裔能合贤士大夫以修禊事,岂或遣风尚有未泯者哉?虽然,无以是为也,为吾党者当追浴沂之
风徽法舞雩之咏叹庶几情与境适乐与道俱而无愧于孔氏之徒然后无愧于七尺之躯矣,可不勖.哉!
濂既为序其游历之胜,而复申以规箴如此,他若晋人兰亭之集,多尚清虚,亦无取焉。
【注】①辖幅:同“纠葛”,缠绕之状。②髹觞:油漆过的酒杯。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奇石怒.出 怒:气势强盛
B. 病.登陟之劳 病:担心
C. 方次第..取饮 次第:等第
D. 可不勖.哉 勖:勉励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不乐泉声之.独清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
B. ①夹水而.坐 ②归而.求治国之策
C. ①或持卷授邻坐者.观 ②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 ①执兰草以.祓除不祥 ②谨拜表以.闻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绘声绘色地描述桃花涧四周山水,为修禊雅集构建清雅秀丽的自然背景,也是作者“情与境适”的
内心感受的自然流露。
B. 贤士大夫在涧边围坐,取壶温酒,把酒杯放在托盘上,让其像雁群一样随水漂浮向下,让人仿佛复见当
年兰亭集会的雅况。
C. 第三段用九个“或”字句,描写赋诗人构思诗篇时各具特点又相映成趣的情态,与自然景致和谐交融,
人情物态各尽其妙。
D. 文章描述诸贤在节日中沐浴自然,脱略形迹,发舒身心,叙事状物冲淡自然,这正是作者祟尚清虚无为
的志趣态度的体现。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为 吾 党 者 当 追 浴 沂 之 风 徽 法 舞 雩 之 咏 叹 庶 几 情 与 境 适 乐 与 道 俱 而 无 愧 于
孔 氏 之 徒 然 后 无 愧 于 七 尺 之 躯 矣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
(2)又明日,郑君以兹游良欢,集所赋诗而属濂以序。
【答案】14. C 15. D 16. D
17. 为吾党者/当追浴沂之风徽/法舞雩之咏叹/庶几情与境适/乐与道俱/而无愧于孔氏之徒/然后无愧于七
尺之躯矣
18. (1)郑彦真君将要在涧水边举行修禊活动,并且游览穷尽山泉怪石的美景。
(2)第二天,郑彦真君因为这次游玩很欢乐,收集所赋的诗句并且把作序(这件事)嘱托给我。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方次第取饮”意思是“才按次第取来饮用”,所以“次第”是依照顺序的意思,而不是“等第”。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以”都是连词,“来”。
A.“之”分别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
B.“而”分别是,连词,表示修饰;连词,表示顺承。
C.“者”分别是,代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是作者祟尚清虚无为的志趣态度的体现”错,由最后一段“多尚清虚,亦无取焉”可知作者认为兰亭
集会中的人崇尚清虚、无所作为的人生观不可取,应追随和效仿孔门弟子那种求知乐学、修养身心的儒家
健康向上、积极有为的志向与情怀。
故选 D。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追”的宾语为“浴沂之风徽”,“法”的宾语为“舞雩之咏叹”,句式对称,“法”前面需要断开,“咏
叹”的后面需要断开。
“庶几”表推测,或许的意思,“情与境适”“乐与道俱”句式对称,“乐”前面需要断开。
“而”为连词,连接前后语句,“而”前面需要断开。“然后”这样以后,连词,往往在其前面断开。其
他地方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断句。
句意:我辈中人,应该追随沐浴沂水的风范,效法舞雩的咏叹,或许可以让性情与环境相适应,快乐与大
道同在,而无愧于做孔圣人的门生,然后才不愧于作七尺男儿。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重点字词:“修”举行;“修禊事于涧滨”状语后置句,在涧水边举行修禊活动;“穷”动词,穷
尽;“胜”名词,美景。
第二句重点字词:“明日”第二天;“以”前一个是介词,因为,后一个是介词,把;“良”非常;“属”
通“嘱”,托付、嘱托;“序”作序(这件事)。
参考译文:
浦江县向北走二十六里,有座山高耸而葱茏茂密,就是玄麓山了。桃花涧的水从那里流出来,到了元
顺帝十六年三月初一,郑铉将要在涧边进行修禊活动,并且游览穷尽山泉怪石的漂亮景色。
头一天晚上,各位贤士大夫住宿休息,到了第二天,出发时,成群向北走,带着酒壶和酒杯。大约走
了二里远的地方,才遇到涧流,于是沿着山涧而行,流水把道路侵蚀得无一完整,不得不侧着身子走,先
后紧紧相连像鱼群一样。又过了三里,两岸都是桃花,山里寒冷,花开得晚,到现在才繁盛,身旁有很多
松树,高耸入云好像到了青天一样。忽然看见鲜花点缀在青翠的树叶间,好像火焰燃烧一样,值得观玩。
又走了三十步,怪石像人一样站着,高约十尺多,面平整,可以坐下来吹箫,叫做凤箫台。下面有小水潭,
潭上石坛有一丈左右那么宽,可以在上面垂钓。听说下大雪时,四周都是洁白如玉的树林,更加显得凄清
绝美,叫做钓雪矶。西边是绝壁,在台矶边往下看,松罗和凌霄纵横缠绕,红红绿绿,色彩鲜艳,叫做翠
霞屏。又走六七步,怪石突出,下面是一口小泉,泉水很冷冽,适合用来给鹤饮用,叫做饮鹤川。从小水
坑引水,象蛇行一样蜿蜒,从石坛前面流下,声音就像玉佩碰撞一样。客人中有擅长弹琴的,不愿意让泉
水独自清鸣,弹琴来跟泉水比试。琴声跟泉水声音相和,非常好听。走五六步,水流左右弯折,才向南消
逝,叫做五折泉。四十步远,从山脚弯曲进入涧底,水流汇进水潭。水潭左边有一排石头列成座位,形状
象半圆的月。在上面高石象墙一样峙立,飞流的泉水从中间泻下,遇到石头的激起,泉水象愤怒一样跳起
一二尺,水滴散入水潭中,一点点地形成光晕,真的就像飞雨突然到来,仰头看蓝天象镜子一样明净,才
知道是泉,这里叫做飞雨洞。洞的旁边都是山,又高又陡的石头冠盖在山巅,深远辽阔,适合仙人居住,
叫做蕊珠岩。远远地望见它,因为一路上的劳累,没有人去。
回到石潭上,各自铺上坐蓐,围着水流坐下。叫童仆拾来断木枯柴,取来酒壶来温酒,倒进漆制的酒
杯。酒杯有托盘,随着水流漂浮,像雁群一样向下。往前,有中断(取走)的,有对对联的,才按次第取
来饮用。这时候微风从东面来,酒杯盘旋不进,甚至有的逆流而上,碰撞时象相互敬酒。酒过三巡,年纪
最大者命令摆列纸笔,要求每人赋诗两首,如果没有完成的,罚酒三大杯。众人高兴的答应了,有的人闭
目深思,有的人手捧着脸颊看晴天,有的人跟旁边坐的人窃窃私语,有的人拿起笔象疾风骤雨,一边写一
边吟唱;有的人按着纸张在岩石上,想要写却又不敢下笔;有的人觉得句子不当,挠着头皱着眉头问人;
有的人悠闲地吹起口哨,有的人聚在山坡,抢起酒杯就喝,有的人拿着书卷给旁边的人看,有的曲着手臂
卧着看云;都一一可以入画。一会儿诗句都已经完成,大家喝酒忘记了杯数。等到要回的时候,夕阳已经
在青松下了。
第二天,郑铉因为这次游玩很欢乐,收集这次所赋的诗句并且把作序(这件事)嘱托给我。我按照《韩
诗内传》作:三月初一,桃花汛时,郑国旧俗,在溱洧二水上,招魂续魄,佩执兰草用来拔除不祥之气。
现在离那时已经两千年,即使时间和地点都不同,但是桃花流水更胜从前。后裔尚且能集合贤人大夫来进
行修禊活动,况且遗风未泯的人呢?我辈中人,应该追随浴沂的风范,效法舞雩的咏叹,或许可以情跟环
境相适应,快乐跟大道一样,而不愧于作孔夫子的门生;不愧于作孔夫子的门生,然后才不愧于作七尺男
儿,不值得勉励吗!
我为游览漂亮景色作序之后,又重申这样的箴言。其他的像兰亭集序,多崇尚道家的清净无为,也没
什么可取的。
(二)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
【金】蔡珪
王温季自北都归,过余三河,坐中赋此。
鹊声迎客到庭除,问谁欤?故人车,千里归来,尘色半征裾,珍重主人留客意,奴白饭,马青刍。
东城入眼杏千株。雪模糊,俯平湖。与子花间,随分倒金壶。归报东垣诗社友,曾念我,醉狂无?
19. 这是一首客中送客词。上片写客中遇旧的 之情,下片写乍逢又别的 之感。
20. 这首词的首尾(画线处)各具特色,试作赏析。
【答案】19. 喜悦,依恋(第二空答“惆怅”“不舍”等皆可给分)
20. (1)首:①起笔不平,客来不写客,却从吉祥使者喜鹊着笔,为客人的出场布置好了美好的环境,渲
染了一种欢乐的气氛。(或答“起兴”,先不写客来而用象征吉祥的喜鹊起兴,由其欢快的声音引出来客,
使人未见其客,先感到一种欢快祥和的气氛。)②“问谁欤?故人车”,既是自问自答(设问),又是承前
意,迎客入场。
(2)尾:①笔势陡转,由留客之乐转为别去之念。②词人故设疑问,不言自己如何想念故乡的亲友,而问
亲友是否还记得他往日的醉态和狂态。(或答对举法、对面落笔皆可)
【解析】
【分析】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上片“鹊声迎客到庭除”喜鹊登枝声声迎客人到院落,用象征吉祥的喜鹊着笔,由其欢快的声音引出来客,
使人未闻见其人,先感到一种欢乐祥和的气氛。“珍重”三句,写主人待客之殷勤。留客本为常事,此处
因是老友,主人盛情款待,故用“珍重”二字,宴会气氛之热烈,酒宴之丰盛,尽在此二字之中。不写待
客人之酒宴,只写款待客人仆马,从侧面写出主人的盛情,进而看出他们之间情谊之深挚。所以上片写客
中遇旧的喜悦之情。
下片“归报东垣诗社友,曾念我,醉狂无?” 你回去询问一下,东垣诗社的老诗友,还曾思念不思念我,
还像当年那样酒醉清狂不。留聚虽乐但也难脱别离。因而在别去之后,希望老友回到故乡,见到亲朋好友
之后不要忘记“我”。末尾三句把词人心中愁思写得更加浓愈了。所以下片写乍逢又别的惆怅之感。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首:“鹊声迎客到庭除”喜鹊登枝声声迎客人到院落。上片起文随新意,“鹊声迎客到庭除。”不写客来
而用象征吉祥的喜鹊着笔,由其欢快的声音引出来客,使人未闻见其人,先感到一种欢乐祥和的气氛,表
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问谁欤?故人车”问起是谁来了,原来是乘车而来的老朋友。既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承接了前意,又使人
进一步产生一种渴望,只见到车未见到人,仍然感到一种渴望。
尾:“归报东垣诗社友,曾念我,醉狂无”你回去询问一下,东垣诗社的老诗友,还曾思念不思念我,还
像当年那样酒醉清狂不。末笔词人笔锋又转,文势随之一折,留聚虽乐但也难脱别离。因而在别去之后。
希望老友回到故乡,见到亲朋好友之后不要忘记“我”。不说我怀念故人,而以故人是否忆念我一问煞拍,
其笔致通脱潇洒,巧妙地传达了词人乐极生悲的心境。
(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迁也!
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论语·子路》)
材料二:
孔子侍坐于季孙,季孙之宰通曰:“君使人假马,其与之乎?”孔子曰:“吾闻:君取于臣曰取,不
曰假。”季孙悟,告宰通曰:“今以往,君有取谓之取,无曰假。”孔子曰:“正假马之言而君臣之义定
矣。”
(《韩诗外传》)
21. 出自材料一的成语是 、
22. 结合两则材料,具体分析孔子“正名”的内涵和目的。
【答案】21. 名正言顺、手足无措。
22. 内涵:正名指纠正与礼乐制度的规定相违背的各种名分。
目的:①正名是为了使说话顺当、使事情成功、使礼乐复兴、使刑罚得当、使百姓安分守己。②孔子通过
“正假马之言”来纠正并确定君臣之间的关系。③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名实不符,正名从根本上是为了维
护等级制度。
【解析】
【分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的大意是: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
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由此可知是成语“名正言顺”。
“则民无所错手足”的大意是: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可据此得知是成语“手足无措”。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作答本题,首先要通晓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
材料二的大致意思是: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
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
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
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
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材料三的大致意思是:孔子陪着季孙坐着,季孙的总管通来向季孙报告,说:“国君派人来跟我们借马,
可以给他吗?”孔子说:“国君向臣子拿东西叫取,不叫借。”季孙有所领悟,告诉总管通说:“从今以
后,国君来取东西都要叫取,不能说借。” 孔子说:“矫正借马的说法,君臣之间的道义关系也确定了。
通晓两则材料的内容之后,考生从材料三中找出孔子发现的两点问题,一是“君取于臣曰取,不曰假”,
二是“君臣之义”。“君取于臣曰取,不曰假”,孔子认为国家是国君的,这个国家的所有东西都该是国
君的,怎么变成你拿去借给国君了?这就是颠倒和混淆,孔子在此对名称进行了纠正,使得名实相副。“正
假马之言而君臣之义定矣”,孔子通过“正假马之言”发现了君臣之间的问题,他要把君臣颠倒的状况导
正过来,所有的物品都是君上所赐,臣子要感君恩,怎么变成拥有了以后,还对国君是这样傲慢的态度?
孔子借“正假马之言”重新纠正了“君君臣臣”之间的名分,这是政治上的纠正。孔子发现的两点问题恰
恰也是材料二中“正名”的内涵。“正名”的目的很简单,就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提出的,当时的社会
礼崩乐坏、名实混乱,孔子重新纠正“君君臣臣”之间的名分,根本上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
(四)古诗文默写。
2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
(1)仰之弥高,_________ 。_________ ,忽焉在后。(《论语》),
(2)_________ ,扶摇可接;东隅已逝, 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____ , 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_________ , _________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5)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_________ ,_________ 。(李贺《李凭箜篌引》)
【答案】 (1). 钻之弥坚 (2). 瞻之在前 (3). 北海虽赊 (4). 桑榆非晚 (5). 人间如梦 (6).
一尊还酹江月 (7). 臣生当陨首 (8). 死当结草 (9). 昆山玉碎凤凰叫 (10). 芙蓉泣露香兰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弥”“瞻”“赊”“榆”“酹”“陨”。注意本题要求“只选 3 小题”。
四、作文
24.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 -陶渊明
悠闲意味着拥有无限的时间,去观察身边以及内心正在发生的事情,去倾听,去清晰地看。——克里
希那穆提
作为活在有限时间中的个体,不遗余力地勤勉奋进似乎成了生活的常态,而悠闲则成了一种奢侈。以上材
料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
袭、套作。
【答案】范文
说闲
摘春花泡酒,听夏风浅吟,赏温柔秋月,寻冬雪腊梅。若有一颗闲适之心,又何愁无所可乐呢?
卖饼人穷时当垆而歌,乐天喜人;富时却缄默不语,惹人怅然。究其根本,是失了一颗闲适之心。对
于物质的向往令他急速向前,误以为将生意做大做好而后方能享受幸福,殊不知清贫之时的歌声就是最大
的幸福。
钱钟书先生认为:快乐无需分肉体和精神,只是来源于心无所挂、心无所愧。我们常感到不快乐、不
幸福,因为我们汲汲于名利、戚戚于富贵。当我们将快乐与否寄托在身外之物时,不快乐自然长相伴随。
因此不如寻回一颗闲心,自然会发现参差多态的幸福了。
金圣叹作《不亦快哉》:夏日急雨可乐,故友忽至可乐,看壮夫唱吴歌可乐,推纸窗放蜂亦可乐。所乐
者皆生活琐事,却超脱于世俗之上,呈现出大心境、大气度。但凭一颗闲心,去体验生活百态,把眼光放
于常人所不及处,自然别有新意。
世人如今说“闲”,贬意是一天比一天多了。似乎“闲”是游手好闲,是不务正业,立志将“闲”铲
除,唯恐他人冠以“闲人”二字。我却认为不然。将生活过得充实,把人生活出意义固然是好,可这并不
意味着我们要见缝插针地补上每一点空隙。那样的人生整日里忙忙碌碌,看似充实,实则空虚——因为你
没有留下时间思考自己的价值观,体验不寻常的经历,你所过的生活就是一幅空架子,按照早已固定的路
线一步步走向死亡。
人是来到世上寻求快乐的。既然如此,岂可糊涂地走一遭,临了死才发现有诸多遗憾?那句“慢慢走,
欣赏啊”犹在耳畔,呼唤着我们去找回一颗闲适之心。
放慢脚步,静静走在树荫街道上,花儿正在开放,鸟儿在树枝上唱歌,行走的路人在回味过去的美好,
嘴角扬起不易察觉的微笑……一切是这么恬静。幸福,留一道缝隙,让自己忙里偷闲,何乐而不为?
闲心能生乐。涨潮乐闲,故成《幽梦影》,论山水,论风月,论草石,皆见地独到。董小宛有闲心,故
而能将柴米油盐的平凡生活打理得风雅美丽。苏东坡更是深得“闲”之精髓,以临皋亭比新第园池,心若
脱钩之鱼。
“闲适”一词,先“闲”而后才“适”。此“适”非物质之舒适,实乃心之舒适。闲而后适,不亦快
哉!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首先要理解材料的内容。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出自陶渊明的《自祭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辛勤耕作,不遗余力,心中总是悠闲
自在。做事就要勤靡余劳。全力付出,不遗余力,事情一定能够做好;内心则要心有常闲。不为俗务所扰,
心中自有一片闲适天地,身体虽忙但灵魂自在。如此做人行事,才能够既有实绩又有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陶渊明的观点就是充分有秩序的忙碌,会带来闲暇;如果忙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即便再忙碌也会有闲暇
之感。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说“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闲”,并不是说无事可做,身
体忙碌的同时也可以保持精神的闲暇。
“悠闲意味着拥有无限的时间,去观察身边以及内心正在发生的事情,去倾听,去清晰地看”,克里希那
穆提的观点认为悠闲意味着拥有无限的时间去观察,去倾听,去看,去总结和体会;悠闲意味着自由,做
你想做的事(有意义正确的事)。悠闲意味着内心不是常常被各种事情——被问题、被某种享乐、被感官的
满足所占据,悠闲意味着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没有动机。
综合两句话的意思,可得出:忙碌可以是一种幸福,只要你清醒地知道自己忙碌的意义;清闲可以是一种
境界,只要你不至于因此而麻木。
从议论文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扣住“忙”与“闲”的关系,讨论两者的合理关系。如果选择记叙文文体,
可设定一定的情景,去体现“在忙乱的生活/学习中,只要保持内心的闲暇,就能感受美好”,或者“偷得
浮生半日闲”,写作时要注重构思、细节、文采、意蕴等。若是写散文,要记得扣材料中心,联系生活实
际,切忌“泛泛而谈”,脱离现实。
【立意】1.用悠闲的心境去享受生活的细节
2.心悠闲,生活轻松
3.吾于平日忙碌处,偷得浮生半日闲。
【素材】1. 忙是一种生活常态。苏轼说: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有人在繁忙中失去自我,
麻痹痛感,逐渐沦为社会的附庸。然而,忙也可以是一种生活情趣。“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大约是在瓜果飘香的时节,蜂蝶翻飞,可爱调皮的少年,顺手一把扯起湖中的莲蓬,倒头靠在收割的稻草
堆里,嬉笑着看父母兄弟忙碌的身影。这一闲一忙,串起寻常而温馨的一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
桃换旧符”,除夕佳节,家家户户都陷入忙碌的状态。大人们忙着请门神、祭拜祖先、准备年夜饭,孩子
们忙着放鞭炮、贴春联。在这份忙碌、吵闹中,人们洗去一年的尘土,播下希望的种子。仿佛,可以将这
份美好的忙碌,一直延续下去。
2. 暖日闲窗映碧纱,小池春水浸晴霞。五代诗人欧阳炯的这首小诗,描绘了春风破冻,晴暖花开的画面。
透过诗句,都能感受到诗人暖意融融的内心。所谓“若无闲事挂心头,人间便是好时节”。人间事皆为闲
事,唯有山月清风,为色成声,不可辜负。从这个意义上想,无论你是忙碌还是清闲,但凡心境悠然,便
是处处南山。
3.“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若是心有挂碍,不得宁静,手上拈着棋子,面容肃穆,但是窗
外有个风吹草动,便忐忑不安,这便是伪超脱。手上的忙碌,不过是为了掩饰内心的喧嚣。青春飞扬的年
纪,很难静下心来,为自己煮一锅清粥,或是读一本好书,也无法做到“闲看庭上花开花落”的豁达。但,
做不到就做不到吧!我们不必为了保持内心闲适而终日碌碌。偶尔放空自己,关上电脑,屏蔽信息,静坐
观己,也未尝不可。让手闲一些,脑子忙一些,或许可以参透生命的大命题。
4. 年轻的莫言当兵入伍,被“发配”到了渤海边的黄县,每天站岗,耕地,训练,生活忙碌而枯燥,然而,
虽然他的身体如机械一般一刻不停,但是,他的内心却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闲暇的美好,他在书籍知识中
遨游,他在乡土文化中徜徉,他笔尖飞舞,如钢琴乐谱上跳动的音符,流泻出撼动人心的华美乐章。正是
因为他的坦然,才让莫言在忙碌的时光中,享受到了心灵的闲适静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