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一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重叠问题”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新
增设的一个内容,它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中
例 1 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
语文课外小组和数学课外小组的学生名单,这与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
小组总人数不相符合,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
合的有关思想。由于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
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
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本节课设计时我立足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
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
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
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集合思想。
“重叠问题”以前是属于数学兴趣课的内容,所以学生对它的掌
握程度允许有差异性,即学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课前
我利用脑筋急转弯引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体会重
叠问题。再从例 1 入手让学生感受新知,口己提出解决方案,方法多
种多样。提炼出较简单的方法,遇到问题就可以容易解决了。在利用
韦恩图解决问题时,明确各部分所表达的意义这一点做得比较好,请
同学回答加深了他们的记忆。
不足之处:在第二个环节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重叠现象时,
学生反应不过来。在我展示了大量图片后,学生才有了深刻体
会。各 别学生认真观察发现了教室里就有很多的重叠现象,女
口:拉开窗帘, 打开窗户,图书角等等。巩固练习阶段大部分学
生能很快的解决问题, 少部分不选择简单方法,执意用自己的方
法。而不是两部分相加再减
去重叠部分。我反复地去研读教材,发现对于教材的理解还是不够到
位的,抛弃了题目中的数学信息,更多地强调集合圈的作用和理解,
才引起了这个问题。在今后把握教材时,应该理解好主次的关系,更
准确、到位地把握。教学设计上,我课后跟几位老师交流,他们建议
把生活中的重叠现象,举例等放在开始比较好,而不是讲完例 1 再处
理。应该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重叠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生活中的
重叠问题,这样就不那么突兀了。拓展题我可以再多变换类型,如两
个奖品盒里的奖品数量,分情况处理。也可以询问两个奖品盒里最多
有几种奖品,最少有几种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