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吕河镇中心学校曹文丽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 104—一 107 页.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 到
不同的发展。《纲要》也提出: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 心发
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基于以上两点,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主要针 对三年
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选择 生活中容易
理解的素材,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体 会集合思想。
教材分析:
“重叠问题”是教材专门安排来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即“集合”。教材例 1 通 过
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 从而引
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即维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 示出来,从
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的落脚点不是掌握与集合有关的概念,也不是熟 练掌握计算方法,
而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集合思想,并获得有价值 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后
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情分析: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了。 例如,
学生在学习数数时,就常常把 1 个人、2 朵花、3 枝铅笔等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在 学习认识三
角形等图形时,也常常把各种不同的三角形用一个圈圈起来表示。又如,学生学习过的 分类思想和方法
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但是,这些都只是单独的一个个集合图,而木节课所 要用到的含有重复部
分的集合图,学生并没有接触过。基于此,我把知识的原点定位于两个独立的 集合圈,没有采用教材例
1 统计表的呈现方式,从两个并列的集合圈引发学生的探究,更符合学生 的学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借助维恩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较简单的重叠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 用多
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 应用,
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学生会借助维恩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 单的
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呼啦圈、2 个奖品盒。
教学过程:
一、投石激趣,导入新课
1、脑筋急转弯:
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她们只买了 3 张票,便顺利地 进
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妈妈的身份重叠了,所以她们只有 3 人,能顺利的进入电影院。)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重叠问题还有很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一起 来研
究有趣的重叠问题。(引出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孩子们喜欢的脑筋急转弯引入,一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猜想,引 发
多元思维,蕴含重复的缄默;二是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点岀发,初步感知重亞问题,为后面的学习 做好铺
垫。)
二、深度体验,理解新知
1、 做游戏。
听音乐游戏:请 4 个同学上来,听到音乐声响起的时候,开始自由做动作,音乐声停的时候马上 蹲
下,我们评选出反应最快的第一名和第二名。(随机板书信息:参加听咅乐游戏 4 人。)
猜拳游戏:为了奖励获胜的同学,老师让他们两个也参加下一个猜拳游戏。老师需要再请 3 个 同学
和刚才获胜的一起玩猜拳游戏。(随机板书信息:参加猜拳游戏 5 人)
2、 根据以上两个信息,你能提 111 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一共有几人参加游戏? (9 人? 7 人?)
参加猜拳游戏的比参加猜拳游戏的多几人? (1 人)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游戏入手,让学生在游戏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在解决问 题
的过程中引发认知冲突,这样既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的身边,解决的是我们自己遇到的实际 问题,
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的内动力,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做好准备。)
3、 直观演示。
到底一共有几个人呢?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让我们借助呼啦圈來看一下好吗?请参加听音乐 游戏
的同学站在左边的呼啦圈内,请参加猜拳游戏的同学站在右边的呼啦圈内。(学生口己想办法, 教师旁观。)
及时追问:你为什么把两个呼啦圈都套住这两个同学?让学生说说圈的理由。(引导用关联词)
4、 你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一下你所看到的情形吗?
5、 展示,并说明图中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6、 引出维恩图。
聪明的孩子们,看见你们画的这个图,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个人,他就是英国的逻辑学家维恩,在 100
多年以前,他第一个想到了这样的图,因此这种图就叫维恩图(画维恩图,并板书。)也叫 集合图,用
它來解决重叠问题就变得一目了然。我们同学真了不起,都和维恩想到一块去了。老师 相信,只要你们
肯动脑筋,将来一个个都能成为数学家。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一一呼啦圈,引导学生创造性思考,纠正经验偏差,让学生 亲
身经历维恩图的产生过程,根据自己的体验来理解维恩图的意义,感受集合思想,在形象与现实 中完成
数学化的过程,形成抽象的数学认识。)
7、 数形结合,解决问题。
师:怎样用算式表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游戏?
8、 小结: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可以用维恩图,既能表示重复的部分,又能方便统计总数.以后再碰到这样 的
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画图来帮助理解。现在就让我们来试试吧!
三、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大显身手:(闯关游戏)
1、 书本第 105 页第一题.
2、 (不重叠问题)小雨一家去采摘。爷爷、爸爸、外公、妈妈、叔叔、小雨 6 人采摘了桔子, 姑
姑、舅舅、外婆 3 人采摘了柿子。采摘桔子和柿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重叠问题)小雨一家去采摘。爷爷、爸爸、外公、妈妈、叔叔、小雨 6 人采摘了桔子,爷爷、 爸
爸、小雨、奶奶、舅舅 5 人采摘了狮头柑。釆摘桔子和狮头柑的一共有多少人?
3、 拓展:(出示两个奖品盒)第一盒屮有 4 种奖品,第二盒屮有 3 种奖品,猜一猜:两盒屮一 共
有几种奖品?
(设计意图:应用练习从简单到复杂,从正向到逆向,练习一主要巩固学生对韦恩图的认识, 练
习二主要通过不重叠和重叠问题的正反向思维,来进一步加深对重复的理解,防止学生出现思维 固化,
巩固理解,合理运用。第三个拓展练习主要训练学生多元化、多角度考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有梯
度的练习目的在于:让大部分孩子“吃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饱”,从而达到不同的 人在本节课
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回顾课堂,分享收获
重叠问题有趣吗?那请说说在有趣的重叠问题中你收获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帮助学生梳理这一节课的知识点,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讲出学到什么 知
识,只要学生对今天的课有所体会,无论是有关知识点的,还是情感体验的,或者是学习习惯方 面的,
只要学生有所收获,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这就够了。)
五、总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重叠的问题,其实,生活中的重輕现象远远不止我们见到的这 些。
今天我们用维恩图解决的是两个集合 Z 间的重亮问题,其实用它来解决三个、四个乃至更多个 集合之间
的重叠问题会更能显示出它的优越性。有兴趣的同学下来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你一定 会发现更多冇
关重叠的奥秘!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问号进入课堂展开学习,又将带着问号走出课堂继续学习,这样的数学
教学不只给学生的今天带来知识与方法,还为学生的明天撒播了智慧与希望的种子!)
听音乐的
4 人
板书设计
重叠问题
GO 箕
维恩图
一共有几人参加游戏?
①4+5-2=7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