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 第 1页,共 10 页
贵溪实验中学高中部 2020-2021 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分值:150 分 命题人: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学艺术,包括戏剧、曲艺、舞蹈、音乐等姊妹艺术,都讲时代精神,花鸟画同样需讲时代精神。每
一个时期都有它的时代精神,就看你如何加以捕捉,并画出有新时代精神的中国花鸟画。
宋代花鸟画,反映的是当时升华了的艺术,讲究意境,讲究笔情墨趣。这种意境通过构思,反映出诗
意,通过作品可以深刻地领悟到当时的气息与情境。如:《踏花归未马蹄香》,蝴蝶在马蹄的旁边追逐,而
画面中没有一朵花,却使你感觉到马蹄在花丛中踏过带有香气的一种意境:《深山藏古寺》,没有直接画出
古寺庙,但是通过小和尚在挑水可以想象寺庙就在不逃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要懂得诗情,才能写出画意。
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国出了很多大家,但现代如何体现出一种时代感,深入到生活中是非常重要
的。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画家一定要面向生活、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深入到生活当中去,只有深入生活、
植根生活,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作品,否则就只是表象。花鸟画家要深入生活,深入观察,要在实践当中
去寻求创作素材,有了大量的素材,才能在需要的时候有强大的支撑。
写生是画家与生活的对话,只有把花草当成老朋友,才能带着感情去看待它。我把牡丹当成老朋友,
到山东菏泽、河南洛阳是见老友了,而不是单纯地去写生,是带着情怀去的。
当然,除了写生,观察也很重要。清代画家李晴江说:“触目模斜千万朵,赏心只需三两枝。”花岛
画家主要是画近景,即折枝花卉,当然也有一些特别的。他们画得很仔细,一花一草的结构需做到心中有
数,才能画得很轻松,若想得其精气神,必须对它了如指掌。
画的形也很重要,通过形体的刻画和描写,写出一种时代感。我们画梅兰竹菊不能停留在明清之前的
模式,而要画出这个时代一花一草的精神,因为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我们不仅是要体现“触目横斜”与“水
清浅”的一种境界,更是要表现一片大好春光或烂漫秋色。否则你既无法达到古人的境界,也无法触及当下
的时代精神。
花鸟画的时代精神就是要对生活有较深的理解、较深的情怀,然后不断地观察,写出它的生命之气。
比如,徐青藤的芭蕉画,用水用得非常好,五百年了还是温淋淋的。此外,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与眼力很重
要,要用高深的理念来指导创作。现在年轻人在选择给面上都愿意选择工笔画,因为工笔画相对来讲容易出
效果,的确;画写意画非常难,要想在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更是难上加难,黄宾虹说:“集大成而自创新格
者为上,专学古人者为次之,不学古人而学当今者为次次之。”
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中国花鸟画,要从源头学起。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书入画,要学乎其上,
广采博取,以表现新时代精神为目标,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拼搏,才能不断奋进。
(摘编自何水法《花鸟画的时代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时代精神,只有少数的艺术家和有限的艺术门类能反映时代精神。
B.宋代花鸟画讲究笔情墨趣和意境,而意境构思反映出诗意,通过画作的诗意领悟其画意。
C.优秀的花鸟画家往往把花草当成感情深厚的老朋友,把写生看作是与生活的深层对话。
D.梅兰竹菊是山水画的传统题材,深入研究古代画技,就能创作出有新时代气息的画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从文学及其姊妹艺术都讲时代精神谈起,引出“花鸟画也要讲时代精神”的观点。
B.以宋代画《踏花归来马蹄香》《深山藏古寺》为例,说明优秀花鸟画应有的艺术特征。
C.文章主体部分既有一般理论分析,也有写生、观察、画形等创作方面的指导。
D.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如倒数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论述生命之气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高一语文 第 2页,共 10 页
A.花鸟画家主要是画近景,所以要观察的仔细,不放过一花一草,观察其结构,这样才能得
其精神。
B.花鸟画家要体现“触目横斜”与“水清浅”的艺术境界,也要通过大好春光或烂漫秋色表
现时代精神。
C.徐青藤画的芭蕉,五百年了还是湿淋淋的,用水用得恰到好处,所以仍然表现出芭蕉的生
命之气。
D.现在年轻人在选择绘画上都愿意选择工笔画而不愿意选择写意画,主要原因是缺乏高深理
论的指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近年来,话剧《茶馆》等“老作品”每一亮相,总会引来叫好和追捧,甚至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
热点。同时,一些新创作品却很难把人们引进剧场,有的即便一时获得好评,也很快被人淡忘,成为舞台"
稀客",更有甚者沦为“一日游”“节展游”。两相对比,不禁引人深思。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
人,奥妙何在?
戏剧艺术是靠表演立在舞台上的,也靠表演得以传承。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
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她的《锁麟囊》每演必
火,几乎成为“灯谜”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
“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不但提供精彩的内容,而且提供续写精彩的可能。戏曲理论家李
渔说,旧剧之可贵在于“本质如常”,又“能新而善变”。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
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
并加以运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
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
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
与感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随着时间的流逝,物质的东西
可能过时甚至灭失,精神却永不过时,历经岁月的冲刷,反而会愈显光亮。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比如,豫剧
《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
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
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
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
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戏剧是高雅的也是大众的。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戏剧
所营构的,不只是艺术空间,也是伦常的尺度。在这里,生活中的善行义举得到更有故事性的表现,不公正
不道德现象受到谴责与批判,向往地变成了“现实”,现实的昭示着愿景。比如,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
于上世纪 50 年代末,已演了 1400 多场,是著名地保留剧目。当人们为舞台上的“沉香”热烈鼓掌时,掌声
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包含着对孝心孝行以及惩恶扬善的赞许。话剧《天下第一楼》首演于上世纪 80 年
代末,经三十余年舞台打磨已成当代经典,剧中人与命运的不懈抗争,拨动着观众的心弦,引导人们思考人
生,在生活的韧性中咂摸历史的流转。贴近百姓口味自然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碑流传
的,具有现实温度的。
(摘编自胡一峰《为什么压箱底儿的经典老戏永不过时》)
材料二:
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范围愈来愈广,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频次逐年增加。在英国爱丁堡国际艺
术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罗马尼亚锡比乌国际戏剧节等著名国际戏剧节现场,中国戏剧的身影随处可
见。通过科技手段丰富表现样式,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切,打破了国外,尤其是西方观众将戏
曲、杂耍等同于中国戏剧的刻板认知。
事实上,当下中国戏剧人正有意识地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讲述中国文化与民族艺术的方式,并得到国际
高一语文 第 3页,共 10 页
戏剧界的认可。亮相第二届老舍艺术节的戏剧作品《酗酒者莫非》,根据史铁生作品《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
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改编,由陆帕执导。与这位波兰导演来华演出的多部作品一样,《酗酒者莫非》的理
念、手法均属于欧洲当代文学剧场,影像与心理两个时空的结合方式带出欧洲戏剧大师与中国当代文学碰撞
出的火花。另一部在艺术节上登台的戏剧《铸剑》,文本取材自鲁迅同名小说及中国民间传说《干将莫
邪》,由波兰知名导演格热戈日·亚日那与中国演员联合创作完成。
科技手段是助力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鲜亮“外衣”,然而究其根本,中国戏剧承载的厚重中国文化与
艺术传统才是它能在国外赢得赞誉、获得尊重的根本原因。从 1930 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访美、1980 年北京人
民艺术剧院经典话剧《茶馆》巡演欧洲,到近几年由陈佩斯、黄盈、赵森等执导的《戏台》《黄粱一梦》
《罗刹国》等作品在国外引起的特别关注,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魅力。这些都在提醒中国的戏剧创
作者,中国戏剧未来若想在世界戏剧版图上占据重要席位,理应深入民族艺术的核心地带,创排出彰显中国
气象和文化气息、有格局、有品质的优秀作品。
(摘编自梅生《中国戏剧走出去的思考》)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近年来,《茶馆》等“老作品”每一亮相,总会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但是一些新创
作品却不能获得人们的好评。
B.经典戏剧作品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它们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
艺术的高峰,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C.物质的东西可能会过时甚至灭失,但作为时代产物的优秀戏剧作品,其精神历经岁月的冲刷
后,反而会愈显光亮、永不过时。
D.西方观众一度认为,中国戏剧与戏曲、杂耍是等同的,但随着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
切,这一刻板的认识已被打破。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张火丁的《锁麟囊》每演必火,这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源于一代又一代“角儿”
们对技艺的守护与传承。
B.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的途径虽然与《朝阳沟》中所展现的不同,但两代青年都有炽烈的家国
情怀。
C.由《宝莲灯》与《天下第一楼》的成功可以看出,经典作品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
了百姓的心声。
D.材料二以《酗酒者莫非》与《铸剑》为论据,论证了中国戏剧要想走向世界,只有加强国际合
作才是出路的观点。
6.请结合材料,谈谈在新时代如何促进我国戏曲的全面繁荣。(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雷雨》(第四幕节选)
曹禺
(朴园由书房进,大家俱不动,静寂若死。)
周朴园 (在门口)你叫什么?你还不上楼去睡?
繁漪 (倨傲地)我请你见见你的好亲戚。
周朴园 (见鲁妈,四凤在一起,惊)啊,你,你,——你们这是做什么?
繁漪 (拉四凤向朴园)这是你的媳妇,你见见。(指着朴园向四凤)叫他爸爸!(指着鲁妈向朴
园)你也认识认识这位老太太。
鲁侍萍 太太!
繁漪 萍,过来!当着你父亲,过来,跟这个妈叩头。
周萍 (难堪)爸爸,我,我——
周朴园 (明白地)怎么——(向鲁妈)侍萍,你到底还是回来了。
高一语文 第 4页,共 10 页
繁漪 (惊)什么?
鲁侍萍 (慌)不,不,您弄错了。
周朴园 (悔恨地)侍萍,我想你也会回来的。
鲁侍萍 不,不!(低头)啊!天!
繁漪 (惊愕地)侍萍?什么,她是侍萍?
周朴园 嗯。(烦厌地)繁漪,你不必再故意地问我,她就是萍儿的母亲,三十年前死了的。
繁漪 天哪!
(半晌。四凤苦闷地叫了一声,看着她的母亲,鲁妈苦痛地低着头。萍脑筋昏乱,迷惑地望着父亲同
鲁妈。这时繁漪渐渐移到周冲身边,现在她突然发现一个更悲惨的命运,逐渐地使她同情萍,她觉出自己方
才的疯狂,这使她很快地恢复原来平常母亲的情感。她不自主地望着自己的冲儿。)
周朴园 (沉痛地)萍儿,你过来。你的生母并没有死,她还在世上。
周萍 (半狂地)不是她!爸,您告诉我,不是她!
周朴园 (严厉地)混帐!萍儿,不许胡说。她没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
周萍 (痛苦万分)哦,爸!
周朴园 (尊严地)不要以为你跟四凤同母,觉得脸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伦天性。
四凤 (向母)哦,妈!(痛苦地)
周朴园(沉重地)萍儿,你原谅我。我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我万没有想到她今天还在,今天找到
这儿。我想这只能说是天命。(向鲁妈叹口气)我老了,刚才我叫你走,我很懊悔,我预备寄给你两万块
钱。现在你既然来了,我想萍儿是个孝顺孩子,他会好好地侍奉你。我对不起你的地方,他会补上的。
周萍 (向鲁妈)您——您是我的——
鲁侍萍 (不自主地)萍——(回头抽咽)
周朴园 跪下,萍儿!不要以为自己是在做梦,这是你的生母。
四凤 (昏乱地)妈,这不会是真的。
鲁侍萍 (不语,抽咽)
繁漪 (转向萍,悔恨地)萍,我,我万想不到是——是这样,萍——
周萍 (怪笑,向朴园)父亲!(怪笑,向鲁妈)母亲!(看四凤,指她)你——
四风 (与萍相视怪笑,忽然忍不住),啊,天!
(由中门跑下,萍扑在沙发上,鲁妈死气沉沉地立着。)
繁漪 (急喊)四凤!四凤!(转向冲)冲儿,她的样子不大对,你赶快出去看地。
(冲由中门下,喊四凤)
周朴园 (至萍前)萍儿,这是怎么回事?
周萍 (突然)爸,你不该生我!(跑,由饭厅下)。
(远处听见四凤的惨叫声,冲狂呼四凤,过后冲也发出惨叫。)
鲁侍萍 四凤,你怎么啦!
(同时叫)
繁漪 我的孩子,我的冲儿!
(二人同由中门跑出。)
周朴园 (急走至窗前拉开窗幕,颤声)怎么?怎么?
(仆由中门跑上。)
仆人 (喘)老爷!
周朴园 快说,怎么啦?
仆人 (急不成声)四凤……死了……
周朴园 (急)二少爷呢?
仆人 也……也死了。
周朴园 (颤声)不,不,怎……么?
仆人 四凤碰着那条走电的电线。二少爷不知道,赶紧拉了一把,两个人一块儿中电死了。
高一语文 第 5页,共 10 页
周朴园 (几晕)这不会。这,这,——这不能够,这不能够!
(萍由饭厅出,颜色苍白,但是神气沉静的。他走到那张放着鲁大海的手枪的桌前,抽开抽昼,取出
手枪,手微颤,慢慢走进右边书房。)
(外面人声嘈乱,哭声,吵声,混成一片。鲁妈由中门上,脸更呆滞,如石骨人像,老仆人跟在后
面,拿着电筒。)
鲁妈一声不响地立在台中。
老仆 (安慰地)老太太,您别发呆!这不成,您得哭,您得好好哭一场。
鲁侍萍 (无神地)我哭不出来!
老仆 这是天意,没有法子。——可是您自己得哭。
鲁侍萍 不,我想静一静。(呆立)
(中门大开,许多仆人围着繁漪,繁漪不知是在哭在笑。)
繁漪 (为人拥至中门,倚门怪笑)冲儿,你这么张着嘴?你的样子怎么直对我笑?
——冲儿,你这个糊涂孩子。
周朴园 (走在中门中,眼泪在面上)繁漪,进来!我的手发木,你也别看了。
繁渏 (进来,干哭)冲儿,我的好孩子们,刚才还是好好的,你怎么会死,你怎么会死得这样惨?
(呆立)
周朴园 (已进来)你要静一静,(擦眼泪)
繁漪 (狂笑)冲儿,你该死,该死!你有了这样的母亲,你该死。
(第四幕内容梗概:侍萍和大海来到周公馆找四凤,侍萍要带四凤回家,四凤不得已向侍萍坦白,她
已经怀了周萍的孩子,苦苦哀求母亲答应让周萍带她走。紫漪带周冲来阻止,周朴园也闻声而至,他以为侍
萍前来认儿子,让周萍跪下认自己的生母。严酷的现实让四凤无法承受,她冲向花园,碰到漏电的电线而
死,周冲去救她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
7.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朴园由书房进,大家俱不动,静寂若死。”这一处舞台说明渲染了死寂、沉闷的氛围,暗示
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将要爆发。
B.戏剧台词有强烈的动作性,能推动情节的发展。繁漪让周朴园认亲的台词使矛盾趋向尖锐,也
是造成悲剧式结尾的根本原因。
C.课文部分写周朴园拒绝侍萍见周萍,选文又写他逼周萍认母,两者形成对比,塑造了一个既冷
酷无情又良知未泯的复杂形象。
D.巧合是戏剧常用的艺术手段,比如繁漪说“跟这个妈叩头”中的“妈”是岳母的意思,她并不
知道侍萍恰好又是周萍的生母。
8.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常常有“言外之意”,也就是“潜台词”,请根据剧本内容分析文章划线语
句的潜台词。(6 分)
①我请你见见你的好亲戚。
②萍,我,我万想不到是——是这样,萍——
9.有人这样评价《雷雨》中的人物:“死了的人是不幸的,活着的人也同样不幸。”请结合选文
内容和课文内容,从四凤和繁漪中选取一个人物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
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
高一语文 第 6页,共 10 页
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
《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
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
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
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
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
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
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官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
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用“/”线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
用 /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B.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
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C.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
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D.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
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3 分)( )
A.冠,读 guàn 时,可以指的是戴帽子;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一般在二十岁。
B.礼部,隋唐为六部之一,掌管祭祀、学校、科举等事,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
C.苏轼,字子瞻,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
D.《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
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为“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
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后来凭借推荐信见欧
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担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经砥柱之险,常让衙吏破
产,他就亲访利害,想办法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
策试,列入三等,他最终得直史馆。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念奴娇•登多景楼
陈 亮(宋)①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
高一语文 第 7页,共 10 页
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
寻取中流誓②。小儿破贼③,势成宁问强对!
(注)①陈亮,字同甫,南宋爱国词人。多景楼位于今江苏镇江市北固山。1164 年隆兴和议之后,南宋
统治者中弥漫着一种以长江为界,南疆北界的谬论,放弃北伐,以求苟安。②中流誓:祖逖中流击楫,立志
荡平外敌。③小儿破贼:东晋时期,谢安率军与氏族人苻坚作战,谢安回答友人的询问时说:“小儿大破
贼。”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词的开头两句,凌空而起。撇开登临感怀之作先写望中景物的俗套,大笔挥洒,直抒胸
臆,一个问句,传达出复杂情感。
B.“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写出了镇江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地理形势,说明镇江进可以
攻,退可以守, 足以作为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凭借。
C.“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作者希望以长江为天险,把广大的中原地区作为收
复的目标,根本就不把异族统治者放在眼里。
D.“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化用了祖逖统兵北伐的典故。在词人看来,南宋统
治者应该像当年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水,收复中原。
15.刘熙载曾在《艺概》中将陈亮与辛弃疾相提并论:“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
词亦相似。”请从词的风格、表现手法和情感等角度简析本词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
亭怀古》的相似之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承上启下,将眼前实景
过渡到对当年英雄将领周瑜的回忆。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回想刘裕挥师北伐,收复失地时威猛气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3)《声声慢》中写出了天气反复无常,词人无法入眠的句子是“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应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人格是一种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甚至可以发挥出超物质的力量。人格是一种信念,信念如山在
野, 。信念能否形成,有助于群体、社会、乃至个体规范的树立。当我们述说人事,歌颂英雄,
甚至亲身感受那些开国元勋、将军元帅、教授学者或者能人强人们的惊人业绩时,其实这种感受中常常有一
部分是感动于他们的人格魅力。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文天祥宁死不叛, 的正气;戊戌义
士谭嗣同坐等清廷来拘,愿为变法流血的自豪;辛亥义士林觉民在狱中与妻写绝笔书的慷慨;周恩来长年日
理万机,无私无怨的大度;彭德怀在庐山一人独谏万言, 群小的骨气,这些都远远超出他们所为之
事的意义,而特别爆发出一种精神的冲击波和辐射力。当我们数典寻祖时,要感谢这一串串巨星为我们划出
的精神轨迹。这时我们才真正地感觉到,虽然这些具体业绩 ,但一部中国历史,不,整个一部世界历
史,就是这样在人类前进、创新和牺牲精神的鼓舞下书写而成的。而体现着这种精神的,就是那些跨越时空
在人格方面光芒四射的星座。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高山仰止 披肝沥胆 不齿 时过境迁
B.高山景行 肝胆相照 不齿 时过境迁
C.高山仰止 肝胆相照 不耻 物换星移
D.高山景行 披肝沥胆 不耻 物换星移
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信念既成,会树立起社会、个体乃至群体的规范
B.信念能否形成,将影响个体、群体乃至社会规范的树立
高一语文 第 8页,共 10 页
C.信念能否形成,会树立起个体、群体乃至社会的规范
D.信念既成,关系到群体、社会乃至个体规范能否树立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他们的人格魅力体现在执着地完成某件事上
B.常常愈显强大而愈发照耀在我们的身边
C.这种人格魅力超越事件本身的意义
D.他们的人格魅力早已驾凌于万众之上了
20.下图是某机构关于“排遣烦恼的方式与效果”的抽样调查图,请把此图转写成一段话。要
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要出现具体的数字,不超过 110 字。(5 分)
21.在下而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尽管跑步是一种能让人享受速度感的运动,①________,有罗圈腿、平底足或身体太胖
的人群就不宜单一选择跑步运动。如果想选择跑步方式锻炼身体,②________,比如太极
拳、游泳、自行车等。另外,想要膝关节不受损伤,不是单纯地靠护具去保护,
③________。因为,关节出现问题与周边的肌肉有很大关系,可以通过靠墙静蹲、绷腿练习
和抗阻练习等增强力量。从而减少关节压力,保护关节不受或少受伤害
22.写作。(60 分)
有个四五岁男孩,平时总爱翻着面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
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
面,多难看!”没想到他竟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
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 800 字。
高一语文 第 9页,共 10 页
贵溪实验中学高中部 2020—2021 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一语文答题卡
考场: 座号: 姓名: 考生须知
1、 考生答题前,在规定的地方准确
填写考号和姓名。
2、 选择题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填涂,如需要对答案进行修改,
应使用绘图橡皮轻擦干净,注意
不要擦破答题卷。
3、 非选择题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墨
水签字笔作答。严格按照答题要
求,在答题卷对应题号指定的答
题区域内答题,切不可超出黑色
边框,超出黑色边框的答案无
效。
6.(6 分) .
.
.
.
8.(6 分) .
.
.
.
9.(6 分) .
.
.
.
高一语文 第 10页,共 10 页
13.(10 分)
(1) .
.
(2) .
.
15.(6 分) .
.
.
.
16.(6 分) , 。
, 。
, 。
(3)
20. (5 分)
21.(6 分)
①
②
③
高一语文 第 11页,共 10 页
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参考答案
1.C A. “只有少数的艺术家……能反映时代精神”表述错误,无中生有,文中的表述是
“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时代精神,就看你如何加以捕捉,并画出有新时代精神的中国花鸟
画”并无“只有少数的艺术家和有限的艺术门类能反映时代精神”的描述。
B. “通过画作的诗意领悟其画意”表述不准确。原文说“要懂得诗情,才能写出画意”是对
绘画创作者的要求,“通过画作的诗意领悟其画意”是对观赏者的要求,但是从观赏者的角
度则未必是这。
D. “深入研究古代画技,就能……”表述太绝对,由原文“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时代精神,
就看你如何加以捕捉,并画出有新时代精神的中国花鸟画”可知“就能”表述过于绝对。
2. D. “如倒数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论述生命之气的重要性”分析错误,根据文
意可知,倒数第二段举徐青藤的芭蕉证明了画作的生命之气,引用黄宾虹的话论证了继承与
创新的问题。
3. D. “缺乏高深理论的指导”分析错误。根据原文,“现在年轻人在选择给面上都愿意选
择工笔画,因为工笔画相对来讲容易出效果”,而不是“缺乏高深理论的指导”。
4. A “总会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与“不能获得人们的好评”曲解文意。原文:
总会引来叫好和追捧,甚至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
5. D “论证了中国戏剧要想走向世界,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是出路的观点”错,材料二第
二段的观点是:“当下中国戏剧人正有意识地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讲述中国文化与民族艺术的
方式,并得到国际戏剧界的认可。”由此可见,文章以《酗酒者莫非》与《铸剑》为论据是
为了论证上述观点的。
6.①守护与传承精湛的技艺,根据时代善变善新以提升艺术的高度;②扎根文化沃土以提升
作品的厚度;③贴近百姓口味以提升生活的温度;④利用科技手段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戏
剧走向世界,加强与世界戏剧的交流。(三点即得满分)
7.B “也是造成悲剧式结尾的根本原因”理解不当,仅就节选部分,从第四幕的矛盾冲突
看,是繁漪使矛盾趋向尖锐,直接引起了矛盾的集中爆发。周朴园才是家族罪恶的制造者,
因此此处不能说是根本原因。
8.①看看周萍干了些什么,竟然与周家的佣人有这种关系。(3 分)②我并没有想到四凤的母
亲就是你的生母。(3 分)
9.示例一:四凤天真善良、对人真诚,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对未来充满热情。但是因与周
萍不符合伦理的恋爱而深受打击触电而死,她的死是下层社会劳动妇女的悲剧,是青春美和
人格美被摧残、被毁灭的悲剧。
示例二:繁漪是一个受“五四”民主思想的影响,执着追求、大胆反抗的新女性形象,但她
始终没能摆脱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桎梏,受到周朴园、周萍父子两代的欺辱,
周朴园不爱她,周萍把她拋弃,最后自己的亲生儿子也触电而死,她虽然活着,却是一个孤
独、不幸的人。
10. C 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
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
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
累。句中“……也”为判断句,第一句的主语是“轼之才”,其后断句,排除 A 项、D
项。“然后”是固定词组,不可断开,一般放在句首,排除 B 项。故选 C。
11.D“《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备的编年体史书”错误。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
史书是《左传》,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2.A “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错误。结合“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分
析,应该是苏轼十岁的时候,父亲苏洵游学四方。
13.(1)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一样的人吗?(“汝”,你;
“为”,成为,做;“滂”,范滂一样的人;“顾”,不能,表轻微转折。句子通顺 1 分,
共 5 分)
高一语文 第 12页,共 10 页
(2)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
(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相若”,差不多;“道”,道德学问;
“羞”,感到羞耻,“谀”,阿谀奉承。句子通顺 1 分,共 5 分)
14.C “作者希望以长江为天险,把广大的中原地区作为收复的目标,根本就不把异族统
治者放在眼里”错误。这三句诗意为,统治者自以为把长江作为天险,可以长保偏安,
哪里管得到广大的中原地区,长久为异族势力所盘踞,广大人民呻吟辗转于铁蹄之下
呢?这是作者对统治者“只成门户私计”的进一步批判。
15.①词的风格上:词风相同,两首词都是豪放词风。②表现手法上:两首词都多处用
典。辛词用了孙权、刘裕等人的典故来表情达意。陈词用了祖狄、谢安等人的典故来抒
发情感。③思想情感上: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愿望及爱国之情相同。
16.(1)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2)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3)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17.A 高山仰止:对高尚品德的仰慕。高山景行:指崇高的德行。结合“人格”“信念”
分析,主要讲人格信念对高尚品德的追求等,选用“高山仰止”。披肝沥胆:比喻开诚
相见,也形容极尽忠诚。肝胆相照:指以真心相见。修饰文天祥的正气,选用“披肝沥
胆”。不齿:不与同列,表鄙视。不耻:不以……为耻。结合“一人独谏万言”“群小
的骨气”等分析,应该是不愿和群小同列,选用“不齿”。时过境迁:随时间推移,境
况发生了变化。物换星移:指节令变化,时间推移。主要讲“这些具体业绩”会随着时
间的变化而境况发生变化,选用“时过境迁”。
18.B A.语序不当,应该是“个体、群体乃至社会”。C.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把
“会树立”改为“将影响”。D.两面对一面兼语序不当。把“既成”改为“能否形
成”;“群体、社会乃至个体”改为“个体、群体乃至社会”。
19.C A.说法太绝对,与下文衔接不紧密。B.缺主语。 D.夸大了人格魅力的作用,且与
下文的内容不照应。
20.排遣烦恼的方式分自我承受、工作运动、父母谈心、朋友交谈四类(1 分)。其中绝大部
分人通过自我承受、工作运动排遣,(1 分)依靠父母、朋友的很少(1 分);从效果来看,
借助工作运动和与父母谈心成功排遣烦恼的占大多数(或均超半数,或都超过六成)(1
分);求助朋友的,面谈效果远超网聊。(1 分)
21.参考答案:(1)但并非人人都适合跑步。
(2) 可以适当结合其他运动方式。
(3)而是要锻炼关节周边的肌肉力量。
22.1.儿子角度: (关键词:自知、适合自己、坚持自己的做法、亲身体验)与儿子角度相
关的关键语句是“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
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这应该是本次作文立意的关键句。审题的核心要素是如
何看待自我行为,“自己”一词为立意的关键点。当然,对于表现出不健康思想的文
章,即使紧扣“自己”这一角度,教师也要从严扣分。从另一个角度看,材料还有一个
如何看待他人与外物的角度,这就给学生留下了辩证思维的空间。
2.父亲角度: (关键词:别人的感受、合乎习惯常规、站在孩子的角度)。与父亲角度相关
的关键语句是“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 ‘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
看! ’”父亲想引导孩子照常规穿袜,孩子却不听从,父亲生气也是人之常情。但父亲
也不能不尊重孩子感受,不能一味要求孩子按惯例做事。毕竟,孩子的做法是建立在真
实感受上的,看似违反常规,却不违反常理,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作为
父亲有必要予以尊重,这对培养孩子的个性很重要。孩子的童真不应该被扼杀,只要孩
子的举动不违背常理,只要适合其成长轨迹都应该被理解、尊重、甚至引导、鼓励。因
此,面对孩子的另类表现,家长怎样处理就是一门门成长教育的高深学问。
高一语文 第 13页,共 10 页
【立意】
儿子的角度:
(1)为自己而活(不必活在别人的眼光下) ;
(2)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
(3)勇于打破常规,选择适合自己的;
(4)只要适合自己,就应该被尊重;
(5)坚持符合自己发展的做法;
(6)人生如人穿袜子,苦乐自知;
(7)别人只是观众;
(8)快乐的感受因人而异;
(9)实践出真知,行不行要靠亲身体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0)人要根据需要去控制物,而不能成为物的奴隶(物的价值在为人所用,而非为了好
看);
父亲的角度:
(1)教育孩子时要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因势利导;
(2)人要努力适应、遵守社会规范(我们的行为举止要合乎习惯,顺乎常规);
(3)要多考虑他人感受。
3.综合角度:人既要保有本真,尊重自我;又要努力适应社会规范。
坚持自我
人生是一场注定孤独的远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哪怕遍体鳞伤也要坚持自
我,活的漂亮。
坚持自我,为世间带来一片清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寥寥数字,却让
我仿佛看到了陶渊明衣衫飞扬,超凡脱俗的身影。连绵起伏的群山,遍地的似锦雏菊以
及微微的野风。陶渊明,这样一位著名的田园诗人,就生活在这一片独好的风景里。可
是,他却是在放弃了荣华富贵,坚持自我才过上了如此恬静的生活。
坚持自我,弹响史家之绝唱。司马迁,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正是他那海棠般的“容
颜”,弹响史家之绝唱!谁,能幽愁发奋,吟出无韵之《离骚》?他以海的大度包容了
内心之苦、世人之讽,他以山的刚毅正直书写了两千年的沧海桑田。他坚持自我,忘却
荣辱,使他撼天动地,彪炳历史。
坚持自我,终能飞向梦想。无臂钢琴王子刘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人生只有
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的活着。”刘伟认为钢琴不是只能用手来弹的。若刘伟
在失去双臂后,无法对自己怀有信心、无法坚持自我,刻苦努力,又怎能让我们看到这
么一个钢琴奇迹、又怎会听到那魔幻般的琴音。
坚持自我,不是无所不为的勇气,也不是一味盲目的向前。它是冒险家孤注一掷的
投机,更不是赌徒押宝时所下的最后的决心。
只要是对的,就要坚持自我。当李白在仕途受阻时毅然决定以写诗为生,是他选择
了坚持自我,成就了他“诗仙”的美誉;当陶渊明离开官场回归田园时,是他选择了坚
持自我,成就了《桃花源记》等著作……的确,只有选择坚持自我,才能收获精彩人
生。
我们正值青春路上,我们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坚持自我
我们就可以实现梦想,但是坚持自我,不要为路上美丽的风景所迷惑而停滞不前。坚持
自我,不要怕路上的质疑与嘲笑,方能到达梦想的彼岸。
翻译: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
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
高一语文 第 14页,共 10 页
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
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
一样的人吗?”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
《庄子》,感叹说:“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
(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
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
士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
得第一,殿试中乙科。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当避开此
人 ,好让他出人头地。”听说这句话的人一开始议论不休,后来才终于信服。
服母丧。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欧阳修因他才能识见都好,举荐他进秘阁。考
试作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
很清晰。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吴育和
苏轼而已。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
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门役人相继破产。苏
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
处减少了一半。
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
进翰林院,管理制诰之事。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
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
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
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英宗说:“姑且给他修注一职如何?”韩琦
说:“记注和知制诰地位相近,不可马上授予。不如在馆阁中较靠上的官职授予他,而
且请召来考试。”英宗说:“考试不知他能否胜任,像苏轼会有不能担任的吗?”韩琦
还是不同意,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