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ID:700106

大小:1.15 MB

页数:17页

时间:2021-05-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铁人中学 2019 级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人选唐诗中有的选录杜诗,有的并不选录杜诗,这种情况是杜甫研究的重要命题,以杜甫同时代 作家作品为收录范围的三种诗选,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比较深刻地反 映了当时的诗坛风气和主潮,《箧中集》也代表着一种新的思想动向,这些是当时比较重要的诗歌选本。 杜诗亦在这三部诗选入选范围之内,却都先后意外落选。原因何在? 《河岳英灵集》(殷璠)是被认为最能代表盛唐诗歌理想的诗选,盛唐诗坛重要人物基本入选其中。 杜甫当时诗歌创作数量也不少,却没有引起诗坛和殷璠的注意。除了进入长安较迟、年资不深这一客 观因素之外,主要原因应是杜诗本身的问题,即其内容艺术风格和当时主流风尚并不一致。如深受今人 赞美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其“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借写景而喻时事,乃至“黄鹄去不息,哀 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的高自标置,反而不如高适、薛据、岑参、储光羲等人的即景写 实、淡定优雅,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不太符合殷璠气象高华、“风骨”与“声律”兼备的要求。 从安史之乱爆发到终老于江湘,正是杜甫创作的高峰,在杜诗佳作不断涌现之时诞生的两部诗选 《箧中集》和《中兴间气集》中却仍难觅杜诗踪影,原因何在?元结于《箧中集序》虽称“尽箧中所有, 总编次之”,其实并非没有严格的入选标准。元结序主张“雅正”,肯定入选作者“皆以正直而无禄位, 皆以忠信而久贫贱,皆以仁让而至丧亡”,元结文学思想明显是盛唐“别调”,并非主流,正好和杜甫比 较接近,然细审之,杜甫其人其诗并不完全吻合其选人、选诗之标准。杜甫曾为左拾遗,并非“正直无禄 位”“忠信而久贫贱”者,且杜诗主题与单纯歌咏个人苦难也不一致,他们关注个人疾苦,而杜甫则忧国 忧民,杜诗虽歌咏个人苦难,但往往推己及人,这种精神正是杜甫超越《箧中集》诸子之处。据卢燕新考 察,高仲武《中兴间气集》选诗标准为“体壮风雅,理致清新”“朝野通取,格律兼收”。杜诗却没能入 选《中兴间气集》,这显示出“沉郁顿挫”的杜诗受京城与江南两地崇拜盛唐气象高华诗人群的一致 冷落。杜诗被《中兴间气集》与江南诗人群冷落,当然主要还是因为诗歌理念、诗歌内容与风格的巨 大差异——卧病江湖感叹“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吟咏“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杜甫哪能 看到“中兴”气象?此外,人际交往的限制也不可忽视。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漂泊蜀中,远离政治文化 中心长安,也与活跃的江南诗人群体存在巨大时空阻隔和社会身份的高低落差。 早期唐人诗选中杜诗的落选也是时代的问题,《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代表当时诗坛主 潮,杜诗的落选表明其与时代主潮相对隔膜的关系。杜甫从生前到身殁短期内未被主流诗坛理解、认 2 可,根本上是因为其思想高度超过其同代人,其诗歌创新超越其时代。 (节选自吴怀东《杜甫的诗为什么会落选——唐人选唐诗与杜诗早期传播、影响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与《箧中集》代表了当时诗坛风气和主流思想动向,是当时比较 重要的诗歌选本。 B. 与高适、储光羲相比,杜甫的诗歌创作在即景写实、淡定优雅等方面存在不足,这是殷璠没将杜诗 选录集中的主要原因。 C. 杜诗主题已摆脱了对个人苦难的书写,其忧国忧民的精神高度成为其超越同时代诗人的重要特征, 也是其不被选录的原因之一。 D. 当时诗坛,京城与江南两地崇拜盛唐气象,而杜甫却以“沉郁顿挫”的笔调书写人间疾苦,备受当 时文坛的冷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引用杜甫的诗句,旨在论证杜甫的诗歌风格有别于同时期的诗坛风格。 B. 文章运用因果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针对杜甫诗歌落选于同时代诗选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C. 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问题,后分别从选录标准、诗风和时代三个方面进行论证。 D. 文章既肯定杜甫诗歌的思想高度,又指出其与诗坛现实和时代的关系,论证严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唐人诗选中杜诗的落选,不仅有杜甫及其作品风格的原因,也与殷璠、元结和高仲武个人思想以及 当时诗坛主流评价有关。 B. 元结《箧中集》中体现的文学思想与杜诗比较接近,但杜诗之所以落选,是因为杜甫曾“有禄位” 及其诗歌内容等不合要求。 C. 诗人的出身、社会地位、人际交往等客观因素,不仅影响诗人的文学创作,更影响到其诗文的传播 与社会影响。 D. 符合时代发展主流的文学创作往往能够被时人接受而广为流传,这是评价文学创作水平的最基本 标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央气象台数据显示,6 月 1 日以来,南方出现 6 次强降雨过程,截至 7 月 12 日,长江流域平 均降雨量达 403 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 49%,超过 2016 年(395 毫米)和 1998 年(358 毫米),成 3 为 1961 年以来同期最多。 国家气候中心将今年长江流域强降水从暴雨持续时间、暴雨强度两个指标与 1998 年、2016 年 强降水分析比较,1998 年长江流域主雨带降水量超过 700 毫米,2016 年是 580 毫米,今年到目前为 止是 600 毫米。从降水范围看,1998 年是全流域暴雨,今年强降水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和沿江地 区,与 2016 年相比范围较广,但比 1998 年范围相对小一些。因此综合分析研判显示,今年长江流 域的暴雨和 1998 年相比较弱,但比 2016 年强。 (摘编自李玉坤等《南方这场暴雨洪灾在历史上到底是什么水平?》) 材料二: (摘编自网络) 材料三: 河流洪水根据产生的原因,主要可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山洪、泥石流和溃 坝洪水等。河流洪水之中的山洪是中国最为头疼的一个方面,我国受山洪灾害影响区域非常大,有 386 万平方公里,涉及近 3 亿人 2076 个县,洪涝灾害人员伤亡中有 70%都是由山洪灾害造成的。 海岸洪水主要由大气扰动、天文潮、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发等因素形成的暴潮造成,大致可 4 分为天文潮、风暴潮、台风(飓风)、海啸等。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地形、地质特性差异很大。如果沿着 400 毫米降水量等值线从东北 向西南划一条斜线,将国土分作东西两部分,那么东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由暴雨和沿海风暴潮形 成;西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由融冰、融雪和局部地区暴雨形成。此外,北方地区冬季可能出现冰 凌洪水,对局部河段造成灾害。 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建设和开发会改变自然排水系统,造成全新的洪水风险。这是由于建筑、 停车场和道路的建设,导致了吸收暴雨、飓风和热带风暴带来的多余雨量的土地面积的减少。 另外,发展农业,扩大耕地,修筑堤防,围湖造田,与水争地,洪水的排泄出路和蓄滞洪场所 不断受到限制,自然蓄洪能力日趋降低;加上山丘地区土地的大量开垦利用,山林植被的破坏,以及 居民点、城市、交通道路的形成等,都不断改变着地表状态,使洪水的产生和汇流条件不断发生变 化,从而加重了洪水的危害程度。 (摘编自《2020,中国将有可能发生大洪水,最严重将几个流域同时爆发》) 材料四: 现有的适应气候变化和降低灾害风险战略,主要包括硬措施和软措施。硬措施包括强化蓄水设 施、气候防护基础设施,以及通过引入耐淹和耐旱的农作物品种来提高农作物韧性。软措施包括洪 水和干旱保险、预报和预警系统、土地利用规划以及能力建设(教育和认知)等。 通常情况下,硬措施和软措施共同发挥作用。例如,城市规划可以通过科学合理设置排水系统, 提供安全储存洪水的空间,以提高抵御洪水风险的能力。因此,城市发挥着“海绵”的作用,可以 减少洪水侵袭造成的损失并将雨洪作为资源进行利用。 社交媒体和移动电话服务之类的现代通信方法,是提升通信和预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干旱和 洪水监测系统也是降低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性别平等纳入主流决策过程中,广泛动员社区居 民参与是减少灾害风险战略的关键要素。需要进一步做好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风险管理的机构间协调, 特别是跨境流域,目前全世界大多数的跨境流域管理仍然碎片化。 (摘编自《世界水发展报告》)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截至 7 月 12 日,长江流域平均降雨量已经超过 2016 年和 1998 年同期,但通过其他的指标对比 来看,今年的暴雨并不是历史最强的。 B. 从材料二可知,我国自 1998 年以来,因洪涝倒塌房屋的数量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而受灾面积仍 有波动。 C. 从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来看,前二十年每年受到的损失明显比近十年受到的损失低,其 5 中 1989 年为最低。 D. 河流洪水可分为很多种,其中山洪灾害对我国影响最大:影响区域大,人口多,并且造成的人员 伤亡也是最多的。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地形及地质特性差异很大,因此 400 毫米降水量等值线两侧洪涝灾害 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有明显差别的。 B. 近年城市和农业的快速发展影响了自然排水系统,带来了新的洪灾风险,所以现代城市和农业发 展要科学规划。 C. 目前应对灾害风险主要有硬措施和软措施两方面,这两方面措施是共同发挥作用的,不可能单方 面对自然灾害产生影响。 D. 应对自然灾害的一个重要层面就是进一步做好相关机构间的协调工作,尤其是跨境流域,但目前 这一方面工作仍有缺陷。 6. 材料一、材料三及材料四的内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高粱 莫言 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 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余司令说:“立 住吧。”奶奶就立住了。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 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人,他打了一个战,肚子咕噜 噜响一阵。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绰绰,队伍的杂沓脚步声已响出很远。父亲眼前挂着蓝白色的雾幔,挡住 他的视线,只闻队伍脚步声,不见队伍形和影。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衣角,双腿快速挪动。奶奶 像岸愈离愈远,雾像海水愈近愈汹涌,父亲抓住余司令,就像抓住一条船舷。 父亲就这样奔向了耸立在故乡通红的高粱地里属于他的那块无字的青石墓碑。他的坟头上已经 枯草瑟瑟,曾经有一个光屁股的男孩牵着一只雪白的山羊来到这里,山羊不紧不慢地啃着坟头上的 6 草,男孩子站在墓碑上,怒气冲冲地撒上一泡尿,然后放声高唱:“高粱红了——日本人来了—— 同胞们准备好——开枪开炮——” 有人说这个放羊的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我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 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 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 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 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 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 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 出村之后,队伍在一条狭窄的土路上行进,人的脚步声中夹杂着路边碎草的窸窣声响。雾奇浓, 活泼多变。我父亲的脸上,无数密集的小水点凝成大颗粒的水珠,他的一撮头发,粘在头皮上。从 路两边高粱地里飘来的幽淡的薄荷气息和成熟高粱苦涩微甘的气味,我父亲早已闻惯,不新不奇。 在这次雾中行军里,父亲闻到了那种新奇的、黄红相间的腥甜气息。那味道从薄荷和高粱的味道中 隐隐约约地透过来,唤起父亲心灵深处一种非常遥远的回忆。 七天之后,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一轮明月冉冉升起,遍地高粱肃然默立,高粱穗子浸在月光 里,像蘸过水银,汩汩生辉。我父亲在剪破的月影下,闻到了比现在强烈无数倍的腥甜气息。那时 候,余司令牵着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个乡亲叠股枕臂、陈尸狼籍,流出的鲜血灌溉了一 大片高粱,把高粱下的黑土浸泡成稀泥,使他们拔脚迟缓。腥甜的气味令人窒息,一群前来吃人肉 的狗,坐在高粱地里,目光炯炯地盯着父亲和余司令。余司令掏出自来得手枪,甩手一响,两只狗 眼灭了;又一甩手,灭了两只狗眼。群狗一哄而散,坐得远远的,呜呜地咆哮着,贪婪地望着死尸。 他对着那群狗打完了所有的子弹,狗跑得无影无踪。 余司令对我父亲说:“走吧,儿子!”一老一小,便迎着月光,向高粱深处走去。那股弥漫田 野的腥甜味浸透了我父亲的灵魂,在以后更加激烈、更加残忍的岁月里,这股腥甜味一直伴随着他。 (选自《红高粱家族》,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天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红高粱充满诗意,也隐含血腥,具有强烈的象 征意味。 B.小说综合运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描写环境,壮美与优美兼具,既呈现了家乡的风 貌,也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7 C.小说开头称呼“我父亲”为“土匪种”表明“我”对父亲的态度是不尊敬的,我心目中 的英雄是余占鳖。 D.余司令“甩手一响,两只狗眼灭了;又一甩手,灭了两只狗眼”,这体现了余司令的粗 野狂暴与果断干练。 8.有人评论本文的开头“兼具现实的真切感与历史的厚重感”,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 分) 9.莫言曾说“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其艺术风格上的“邪劲儿”。(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 分) (一)文言文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 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 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 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 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 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 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 “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 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 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沛令 恐,欲以沛应涉。掾、主吏萧何、曹参乃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 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 于是樊哙从刘季来。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守,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 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 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 8 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 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 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乃立季为沛公。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0.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B. 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C. 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D. 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晦冥..:昏暗阴沉的意思;古代月相纪日法中,“晦”也指每月最末一天,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 既望等。 B.妾.:古代女子对别人说话时,往往自称“妾”,与此类似的自称之词还有臣妾、贱妾、奴婢、拙 荆等。 C.元年..:《公羊传·隐公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汉武帝始用年号,其后新君即位改 变年号成为惯例,称为改元。 D.种族..:犹族诛。颜师古注:“诛及种族也。”商朝始用此刑罚,斩杀犯罪者及其后代;后历秦朝, 发展为诛三族、五族、七族;至隋炀帝扩至诛九族。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段开篇对刘邦降生的描写充满了神秘色彩,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课文《鸿门宴》中范增说 刘邦“望其气,皆为龙虎”也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B.在以亭长的身份押送戍卒前往骊山途中,因条件艰苦而死者众多,刘邦不忍心,就将剩下的人全 部放走。 C.陈胜起义,自立为王,建立张楚政权;刘邦因缘际会,得以返回沛县,但返回途中却并不顺利。 D.萧何虽然曾经评价刘邦很少能办成事情,但是在刘邦回归沛县的过程中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使 得刘邦最终被立为沛公。 1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徒多道亡”的“道”一致的一项是( )(3 分) A.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烛之武退秦师》 B.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C.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9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14.下列句中的“者”字与“择子弟可立者立之”的“者”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B.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C.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15.翻译句子(10 分) (1)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2)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草书歌行(节选) 李白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从诗题和诗句来看,本诗属于诗中的歌行体,篇幅、声律和韵脚都比较自由。 B.本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时激情奔涌、痛快淋漓、狂放疾书的形象。 C.诗中作者既是写自己的观感,又是描摹怀素书法的神韵,二者水乳交融。 D.最后两句写湖南七郡虽人口不多,但家家都请怀素题字,表明怀素在书法上造诣非凡。 17.南宋评论家刘克庄高度评价本诗说“自有草书以来,未有能形容此妙者”,请你从艺术表现的角 度分析本诗的妙处。(6 分) 10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借桑叶的变化来表现 女主人公青春的逝去。 (2)屈原在《离骚》中用香草作比,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象地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 (3)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曹 操这样的英雄也只是一时显赫的例子,感叹人生的短暂无常。 三、语言文字运用(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服是从黄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中原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变 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 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 汉服的纹饰上喜欢采用带有吉祥寓意的图纹。如“六合同春”、“五谷丰登”、“锦上添花” 等图案。( )。如新婚婚服和恋人互赠的信物上往往采用鸳鸯为主的图样,如“鸳鸯同 心”“鸳鸯戏水”等;寿诞则往往采用“松鹤长寿”“鹤献蟠桃”“龟鹤齐龄”等意味着长寿的图 案 。 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讲究天人合一。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 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褒衣博带。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传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 二——形制简洁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 畅。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 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礼仪之邦”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关爱老人,不仅意味着要满足他们的的物质需求,也要注重他们的发展需求和成长需求,让他们 拥有更精彩的“夕阳红”。 B.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合肥基本形成“米”字形高铁网络,正在形成以快速客运铁路为主骨 架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 C.2001 年,博鳌亚洲论坛永久落户海南,博鳌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外 交小镇”。 D.屈原诗中就有“哀民生之多艰”这样哀悯百姓的诗句。 11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3 分) A.因此,依据不同的场合,也会选择不同的纹饰。 B.同时,依据不同的场合,也会选择不同的纹饰。 C.同时,选择不同的纹饰,也会依据不同的场合。 D.因此,选择不同的纹饰,也会依据不同的场合。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从汉代的帛画和一些魏晋隋唐遗传下的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 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 B.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洁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 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 C.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传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洁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 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 D.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 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当你读完博尔赫斯的时候,你就会明白,__________。他深居简出,纯粹生活在文学之中,并 且只为文学而生活。他是一位渊博无限的作家,在博览群书方面,所有的作家都甘拜下风。“首先,” 他说,“__________,其次是诗人,最后才是作家。”他如饥似渴地展开漫无目的的阅读,在年近 六旬完全失明之前,看了别人几辈子都看不完的书。__________,在失去光明之后仍能自如写作, 无可争议地成为有史以来最善于旁征博引的作家之一。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说:“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意思是“德行高于众人, 众人必定会对他加以诽谤”。然而,汉代儒家学者郑玄却认为人们对“有高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 者则行之”,也就是说人们“看见品德高尚之人就会仰慕他,看见行为光明正大之人就会效仿他”。 某中学拟以“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正方)和“行高于人,众必仰之”(反方)为辩题举行一场 辩论赛,请你选择其中一方的观点,写一篇辩论词,以一辩的身份进行开篇陈词。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12 13 高二期中考试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1.D A,原文为“《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诗坛风气和主潮,《箧 中集》也代表着一种新的思想动向”;B 项,原因归纳错误,根据文意,殷璠没将杜诗选录集中的 主要原因应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不太符合殷璠气象高华、“风骨”与“声律”兼备的要求”; C 项,曲解文意,根据文意,“杜诗虽歌咏个人苦难,但往往推己及人”,并未“摆脱对个人苦难的 书写”。 2.C 论证角度判断错误。作者对杜甫诗歌风格的论述是融合在其他论述中的,文章主要是从选录标 准和时代这两个方面来论证的。 3.D 于文无据。文中并未探讨“评价文学创作水平的最基本标准”问题;且最后一段“杜甫从生前 到身殁短期内未被主流诗坛理解、认可,根本上是因为其思想高度超过其同代人,其诗歌创新超越其 时代”表明一些超越时代的文学创作,即使不被时人接受,但其艺术水平也是很高的。 4. C 从材料二图表下的文字可看 1989 年直接经济损失数据缺失,因而“其中 1989 年为最低”依据 不足。 5. C “不可能单方面对自然灾害产生影响”错误,原文说“通常情况下,硬措施和软措施共同发挥 作用”。 6. 材料一侧重于对相关年份的暴雨数据的比较,从而呈现此次南方洪灾的大体情况; 材料三:侧重于对洪灾形成原因的分析,尤其是现代城市发展造成了新风险; 材料四侧重于对现有应对相关气候灾害的措施的介绍,并做出评价。 7.C “表明我对父亲的态度是不尊敬的”分析错误。原文称呼父亲为“这个土匪种”只是一种叙 述的腔调,显得野性十足,同时也暗示了余占鳌与“父亲”的父子关系。原文第四段写“父亲”所 在的队伍“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 相形见绌”,可见“我”对父亲是讴歌和崇敬的。 8.①现实的真切感:开篇时间具体到“八月初九”,如同现实生活记录的再现;小说通过“父亲” 的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受,如“热烘烘的香味、凉气逼人、打了一个冷战”等,给读者呈现了真 切的生活场景;送别场面描写凸显了一种日常感,也增加了小说的真切感。②历史的厚重感:故事 发生在“一九三九年”,距离读者已有近百年,小说又通过“我”的叙述,拉开与那段往事的距离, 增强了历史感;开篇就交待日后余占鳌成了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这种叙述方式也突出了历史的厚 14 重感。(每点 3 分,其他答案学生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邪劲儿”指的是小说创作不走寻常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①从情节安排上看:小说淡化了 情节,打破了时空的顺序,灵活地将两代人的故事交错叙述以推动情节向前发展。②从人物塑造上 看:小说没有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特征,而是让人物的成长变化自然地通过环境得以体现。 ③从叙述风格上看:小说打破了单一的叙述方式,兼有“我”的有限视角和“我奶奶”“我父亲” 的全知视角,将其他人物在小说中的表达与“我”的表达自然结合,无拘无束,极大地提高了读者 的阅读兴趣。④从主旨表达上看:小说弱化了主旨表达,在不经意间让读者体会中国农民对抗外敌 入侵的纯朴态度和生命之气,让小说有一种原始的激情和力量。(“邪劲儿”的解释不作采分点, 其他各点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得 6 分。其他答案学生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D 11.B “拙荆”不是女子自称。 12.B “亡”是“逃亡”之意,“不忍心”于文无据。 13.A 都是名词直接作状语。 B,名词活用为动词; 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D,形容词的使动 用法。 14.A 助词,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B,代词,……的人;C,助词,不译; D,代词,……的地 方。 15. (1)高祖做亭长,向来轻视那些官吏。于是欺骗地在名刺上说“贺万钱”,其实没有拿出一个 钱。 (2)我不是吝惜自己的生命,只怕才劣力薄,不能保全父兄子弟。这是件大事,希望另外共同推选 一位能够胜任的人。(黑体字为采分点,每点 1 分,两句大意各 1 分) 16.D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湖南七郡多少人家,哪家的屏风和粉壁上没有珍藏你的笔墨?” 17.①运用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刻画形象,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②善于借助联想和想象来描摹事物,抒发情感。 ③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怀。 18.(1)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2)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3)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19.C 都表示特定称谓 A,特殊含义,比喻晚年生活的精彩;B,突出强调;D,直接引用。 20.B 并列关系,下文先讲场合后讲纹饰特点。 21.D 缺少介词“从”,“遗传”与后文不搭配,汉服“形制(款式)”与“简洁”不搭配。 15 22.①他只属于文学②我认为自己是读者③他能在阅读中汲取素材 此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此类题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 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第一空,根据下文 “纯粹生活在文学之中,并且只为文学而生活”,可知可填与“他只属于文学”类似的句子;第二 空,根据上文“在博览群书方面,所有的作家都甘拜下风”,可知可填与“我认为自己是读者”类 似的句子;第三空,根据上文“看了别人几辈子都看不完的书”,下文“在失去光明之后仍能自如 写作,无可争议地成为有史以来最善于旁征博引的作家之一”,可知语境是说阅读对他的影响,可 填与“他能在阅读中汲取素材”类似的句子。 23.写作指导 辩论一般由一辩立论,二三辩攻辩、自由辩,四辩总结陈词四个阶段构成。正方或反方的一辩 陈词即正方或反方的立论过程,奠定整场辩论赛中己方的基础、思路、逻辑、方向,确立本方辩题 的概念内涵、内在联系、基本形态和逻辑框架。 辩论词应有标题、称呼、问候、观点、正文、结语。正文的写作顺序一般是:①提出本方观点。 注意题干限定要素,明确身份以及辩论主题,进而明确己方观点。②阐述理由。这部分内容是辩论 词的重点内容,一般应围绕己方观点从多个角度阐述理由,分条分点写出。③归纳结论。这部分内 容对前面的观点做一个总结,再次强调己方观点。篇幅不宜过长,应简短精炼。结尾表达感谢。论 辩陈词在观点上必须有破有立,对对方提出的观点要作出预设。批判对方观点时要抓住要害,陈述 自己的观点则要有理有据。语言既要说理,还要注意气势,要便于口头表达,注意排比手法的运用, 注意讲道理和摆事实的有机结合。 本题属于有具体任务情境的应用性文章写作,辩论的主题是对“行高于人”引发的“仰”和“非” 的不同态度。不管是三国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的观点还是汉代儒家学者郑玄的立场,都反映 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两种截然对立的态度。命题取材古代,观照现实。作文的时效性强、思辨性高。 “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与“有高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行之”两种观点互相对立,不仅引导 考生全面看待传统美德与现代中国的价值对接问题,而且有利于考生思考在当下这样一个英雄辈出 的年代,自己应该怎样面对英雄人物和先进人物,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主流价值观,这也是检 测考生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内容。考生写作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正方或者反方来辩论。 不论站在哪个角度辩论,都必须做到观点鲜明,针对性强,理由充分,符合文体。 拟题参考 曲高和寡,行高拥簇 16 皎皎明月洒清辉,行高不惧他人语。 典型素材 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2.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运命论》 3.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离骚》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5.心有明珠,山河明媚。——林清玄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参考译文: 高祖,沛县丰邑中阳里人。姓刘,字季。父亲叫太公,母亲叫刘媪。先前刘媪曾经休息于大湖 岸边,睡梦中与神相交合。这时雷电交作,天昏地暗。太公去看刘媪,见到一条蛟龙在她身上,后 来刘媪怀了孕,就生了高祖。 单父人吕公与沛县县令相友好,为了躲避仇人到县令家做客,因而迁家到沛县。沛县中的豪杰 官吏听说县令有贵客,都去送礼祝贺。萧何为县里的主吏,主管收礼物,对各位贵客说:“礼物不 满一千钱的,坐在堂下。”高祖做亭长,向来轻视那些官吏。于是欺骗地在名刺上说“贺万钱”, 其实没有拿出一个钱。名刺递了进去,吕公大惊,站起来,到门口迎接高祖。吕公这个人,好给人 相面,看到高祖的状貌,就特别敬重他,领他到堂上入座。萧何说:“刘季本来大话很多,很少成 事。”(由于受到吕公的敬重,)高祖便戏辱堂上的客人,自己坐在上座,毫不谦让。酒席就要散 尽,吕公以目示意高祖不要走。高祖喝完了酒,留在后面。吕公说:“我从年少时就好给人相面, 相过的人多了,没有一个像你刘季这样的贵相,希望你刘季保重。我有一亲生女儿,愿意做为你刘 季执帚洒扫的妻子。”酒席结束后,吕媪生吕公的气,说:“你最初常想使这个女儿与众不同,把 她嫁给贵人。沛令与你相友好,求娶女儿,你不答应,为什么自己妄作主张许配给了刘季?”吕公 说:“这不是妇孺之辈所能懂得的。”终于把女儿嫁给了刘季。吕公的女儿就是吕后,她生了孝惠 帝、鲁元公主。 高祖因身任亭长,为县里送役徒去郦山,役徒多在途中逃亡。他估计,等走到郦山,大概都逃 光了。到丰邑西面的沼泽地带,停下来喝酒,夜间高祖就释放了所押送的役徒。高祖说:“各位都 走吧,我也从此一去不返了!” 17 秦二世元年秋天,陈胜等在蕲县起义,到了陈县自立为王,号称“张楚”。各郡县都大多杀死 长官,响应陈胜。沛县县令恐惧,想要以沛具响应陈胜,主吏萧何、狱掾曹参对他说:“您身为秦 朝的官吏,如今要叛秦起事,率领沛县子弟,恐怕他们不愿听命。希望您召集逃亡在外面的人,可以 得到几百人。利用这股力量胁持群众,群众不敢不听您的命令。”县令就派樊哙去召唤刘季。 于是樊哙跟着刘季来到沛县。沛县县令又后悔了,恐怕刘季发生变故,就关闭城门,派人防守, (不让刘季进城,)打算杀掉萧何、曹参。萧何、曹参恐惧,翻过城墙依附刘季。刘季用帛写了一 封信,射到城上,告诉沛县父老说:“天下苦于秦朝的暴政已经很久了。现在父老为沛令守城,但 各国诸侯都已起事,(一旦城破,)就要屠戮沛县。如果沛县父老共同起来杀死沛令,选择子弟中 可以立为首领的做领导,以响应诸侯军,那就能保全身家性命。不然的话,父子全遭杀害,死得毫 无意义。”父老们就率领子弟共同杀了沛令,打开城门,迎接刘季,想让他做沛县县令。刘季说: “天下正在混乱当中,诸侯都已起事,如果推选的将领不胜任,就会一败涂地。我不是吝惜自己的 生命,只怕才劣力薄,不能保全父兄子弟。这是件大事,希望另外共同推选一位能够胜任的人。” 萧何、曹参等都是文官,看重身家性命,怕事情不成,秦朝会诛灭他们的全族,所以都推让刘季, 于是立刘季为沛公。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