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贵溪市实验中学高中部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 (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西省贵溪市实验中学高中部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 (含答案)

ID:700112

大小:120.5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1-05-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二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第 1页,共 10 页 贵溪实验中学高中部 2020-2021 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分值:150 分 命题人: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乐天知命”的态度对待生活,但并不是一味讲“乐”, 不讲“忧”的。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忧”多于讲“乐”。拿中国最古老的哲学 著作《周易》来说,虽然《系辞上传》说“乐天知命故不忧”,但《系辞下传》又说: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只要稍许深入地阅读《周易》六十四卦,则不难发现,这本占 筮之作,自始至终谈得最多的是如何避凶趋吉,居安思危。我们读《周易》感到耳旁有 两种声音,一是号角,另是警钟。两种声音相比较,警钟之声更是惊心动魄。 《周易》理念的核心是“变”。一切皆变,物极必反。事物坏到极点,有可能转向 好的方面,事物好到极点,也有可能转向坏的方面。否极可以泰来,泰极也可以否来。 故处困当发愤,居安必思危。六十四卦排在最后的一卦不是表示成功的“既济”卦,而 是表示没有成功的“未济”卦。这种排列,绝非出于形式上的考虑,而是有着极为深刻 的哲理。也许正是因为这个世界没有完善的“既济”,而只有不完善的“未济”,我们 才更应该努力,永不懈怠地努力。而且正是因为一切都在变动着,既没有永久的成功, 也没有永久的失败。正是因为一切都有可能,我们更应警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哲学维度强调人要存忧患之心诚然可贵,但中华文化的忧患 观念最为重要的不是忧患的态度,而是忧患的内涵。从儒家最古老的典籍《礼记》提出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思想开始,中国儒家一直弘扬的是这种忧国忧民的传统。战 国时,孟子接着《礼记》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响亮地提出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观点,将忧民摆在首要地位。张载发扬孟子的论说, 将忧患的内容扩大到天地万物,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明确表示,作为知识分 子,其人生意义就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正是这种忧患意识,使得中华美学的伦理特色获得一种较为浓重的悲剧情调与崇高 气概。中国社会长达几千年,动乱的时间多于太平年月,因而,悲凉兼悲愤的精神可以 说渗透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史。由于中国老百姓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到国家政权,而中国 五千年来的历史又多是改朝换代式的动乱,因而中华美学中的悲剧情调其具体内容更多 体现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的慨叹。实际的悲剧反映在文学艺术之中,成为中 国文学艺术史的主旋律之一。中国美学特有的“教化”说、“诗史”说的产生,都与中 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 中华民族“乐天知命”的传统在美学中并没有表现为喜剧的形式,它更多地作为一 种精神渗透在中国人的审美境界中,它不仅不与中华民族特有的忧患意识构成对立,还 与之相融合,从而形成一种博大的精神情怀。这种情怀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表现 得最为典型,那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天地精神。这种精神所体 现的审美形态是复合型的,崇高兼有优美,悲剧兼有喜剧。 (摘编自陈望衡《试论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以“乐天知命”的态度对待生活很危险,不能一味讲“乐”,不 讲“忧”。 B.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忧患的内涵,但并未从哲学的维度强调人要存忧患之心。 C.从中华历史与文化传统中,可以探知中国美学的“教化”说、“诗史”说产生的一些 高二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第 2页,共 10 页 原因。 D.一个事物坏到极点,都会转向好的方面;同时,一个事物好到极点,也会转向坏的方 面。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忧”多于讲“乐”的观点时,列举《周易》的内容予以 佐证。 B.文章开头指出中国审美的特点,接着进行辩证分析,最后归结审美的特质,层层深 入。 C.文章从历史和浓厚的悲剧情调两个角度阐述论证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形成的原 因。 D.文章以孟子发扬《礼记》的论说、张载发扬孟子的论说来论证儒家弘扬忧国忧民的传 统的观点。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易》自始至终谈得最多的是如何避凶趋吉,居安思危,它的内容里警戒的声音高 于鼓励的声音。 B.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如果“乐天知命”表现为喜剧的形式,那么其就会与忧患意识形 成矛盾,无法融合。 C.我们应该对成功保持警惕,世界上既没有永久的成功,也没有永久的失败,因为一切 都在变动着。 D.《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天地精神,是中国审美境 界中的一种博大的精神情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中医药在历史发展中取得重大成就,不仅守护了中华民族的健康,也对全人类的健 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中医药防疫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逐步 形成和完善。早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就系统论述了疾病预防理论。我国明、清时 期发明的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是医学接种免疫预防的先驱,曾传播到西方并产生 很大影响,为全球最终消灭天花作出了贡献。青蒿素的发现也是从中医药典籍中获得灵 感,已经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体系差别很大,治疗疾病各具特点、各有优势。 中医学的研究方法蕴含着系统论,主要以整体为着眼点,多以定性观察为手段,一般采 用综合的方法进行辨证论治;西医学的研究方法体现着还原论,主要以局部为着眼点, 多以定量实验为手段,一般采用分析的方法进行辨病论治。中医药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极 大丰富了现代医学的内涵,二者的结合应用极大提高了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得到越来越 多的认可与推广。 尊重中医药理论,加强现代科学研究。充分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深入梳理总 结中医药学术思想,从更高、更深的层次探讨中医药辨证论治的精髓,更好发挥中医药 学整体综合的原创优势。既要把握传统理论与经典,又要坚持守正创新。 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与特色。将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有机结 合,推动中西医学相互促进、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在重大疑难疾病防治中有针对性地 发挥各自优势、结合二者长处。 (摘编自《让中医药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更大作用》,《人民日报》2020 年 05 月 14 日) 高二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第 3页,共 10 页 材料二 面对新发传染病,中医药为何能有“药”和“方”?原因在于,中医运用的是整体 性、调和性思维。以清肺排毒汤为例,中医立足“排毒”而非“杀毒”,因而老药依然 能派上新用场。中医通过清热、化湿、解毒的方法,改变病毒生存的环境,抑制病毒在 体内生长,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在新冠肺炎 治疗中,中医药介入早、参与度高的地方,患者的病亡率相对较低。实践证明,中医药 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利器。 在世界范围内,中医药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去年 5 月,第七十二届世界卫生 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 其中。但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中医药容易被误读。疫情期 间,为避免因滥用出现不良反应,患者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尽管中医药已 经传播到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中药在一些发达国家还未能以药品身份面世。以此次 抗击疫情为契机,与其他国家携手打造“健康丝绸之路”、加强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 中医药将发挥更大作用,助推民心相通。 《人民日报时评:让中医药瑰宝惠及世界 》(2020 年 04 月 08 日 05 版) 材料三 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立足根基,挖掘精华,保持特色,中医药才能根深叶茂、生 生不息。一年多来,各地把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作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 中医药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中医药管理机构,充实中医药人员力量。建立健全中 医药法规和政策举措,发展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评价体系、标准体系,有力破除一系 列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难题,古老的中医药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新动力。 当前中医药发展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这就要求我们必 须坚定中医药发展自信,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现代 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医药创造性 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中医药传承创新 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人民日报时评:让中医药在创新中传承》(2020 年 11 月 09 日 10 版)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医药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形成了较完备的防疫理论和技术体系,这为我国抗击 新冠疫情提供了经验。 B.材料在论述中西医研究方法及理论体系时强调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系统性,突出了中 医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优势。 C.中医的整体性、调和性思维使得老药在面临新发传染病时,依旧能发挥独特的作用。 D.当前中医药发展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 ,中医药传承创新 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痘接种术为最终消灭天花做出了贡献,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贡献,因而在西 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中医学的整体观和系统观不仅弥补了西医学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的不足,而且大大丰 富了现代医学的内涵。 C.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尽管中医药已传播到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在一些发达国家并未 得到官方认可。 D.发展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评价体系、标准体系,有力破除一系列制约中医药发展的 难题能够使古老的中医药焕发勃勃生机。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促进中医药发展的举措。 高二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第 4页,共 10 页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杭州巷 10 号 夏阳 ①幸福路作为一条商业步行街,每天人流密集,左边有一条非常不起眼的小岔路, 叫平安街,顺着平安街进去百余米,一拐弯,眼前生出一条南北向小巷,便是杭州巷。 ②杭州巷狭窄细长,仅容得下两人并行,麻石板铺就的巷道,伴随着墙脚一线湿湿 的青苔,一直延伸到尽头。巷子两边的建筑,古朴、荒凉,被圈在高高的院墙内。透过 门缝,可隐约窥见一些雕梁画栋,当然还有断壁残垣。小巷里,渺无人烟,只有寂寞的 风,顺着寂寞的巷道穿过,轻轻吹拂着墙头几株寂寞的茅草。步行在小巷里,抬眼望 去,四周就像一幅油画,挂在墙上沉睡不醒。 ③我此行的目的地是杭州巷 10 号,那也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我去的时候,正值 深秋,碧空如镜。上午的阳光嫩黄羞怯,在墙头瓦瓴上探头探脑,却无法照进小巷。行 走在小巷里,头上是一片金灿灿的阳光,人却站在岁月的阴凉中。驻足 10 号门前,我感 慨颇多,犹豫良久,那两扇厚重的木门还是被我轻轻地叩响了。 ④须臾,一个老太太站在门口。她的目光和善,完全没有都市人惯有的那种警惕。 我结结巴巴地说自己是摄影发烧友,爱好用镜头来捕捉历史。老太太把我迎进院内。院 子很大,里面种了不少花草。秋天的菊花开得正艳,五彩缤纷,白如雪,粉似霞,而黄 的,则黄得热闹,亦黄得伤感。院内飞檐斗角,回廊石阶,曲径通幽。难以置信,在现 代都市林立的高楼大厦脚下,竟然藏着这样的深居大院。 ⑤老太太精神矍铄,红光满面,笑声爽朗,她说自己有八十高龄,有个留学海外的 儿子,如果现在还活着的话,明年也将花甲之年了……老太太说她姓李,从十八岁结婚 那年起,已经在这院子里生活了六十多年。六十多年里,女儿夭折,儿子客死他乡,佣 人被遣散,老伴过世,一个个亲人相继离去,昔日门庭喧闹的大宅子里,最后只剩下她 一个孤老婆子了。老太太说这话时表情恬淡,似乎是在谈论别人家的事情,看不出有任 何的悲伤。 ⑥我问:“这巷子为何叫杭州巷,和杭州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⑦老太太说:“现在知道这巷子来历的人应该不多了。说来话长,早在清朝末年, 有一批杭商集体迁移来此,他们开茶庄、丝绸店和当铺等。买卖做大了,赚钱了,在这 里扎根,抱团买地置业,于是就有了这杭州巷。你可别小看这巷子,它可是当年这座城 市的心窝窝呢。巷道之所以修得这么窄,就是为了减少闲杂人员的进入。无论多大的官 来访,文官落轿,武官下马,就是皇帝来了,也得老老实实从巷子口步行进来。”说到 这里,老太太得意地笑了。 ⑧我吃了一惊,没想到杭州巷在当年是如此的尊贵显赫。望着老太太一脸甜蜜而略 带羞涩的回忆神情,我依稀看到了当年一个情窦初开的妙龄女子,众星捧月般,被浩大 的迎亲队伍捧进了这杭州巷。 ⑨在杭州巷 10 号,如置身于山野的一处宅院里,都市的喧嚣和车流的嘈杂似乎远 去。空气里,有花的阵阵清香,在明朗的阳光下,微微发酵。和老太太坐在一块儿喝茶 聊天,真是一种享受,仿佛在翻阅一本厚厚的历史书。 ⑩我拍了几张照片后,告别老太太,告别杭州巷 10 号,重新回到巷子里。我默默退 出杭州巷时,一个磨刀师傅正挑着担子站在巷子口,高声叫喊着:“磨剪子嘞,戗菜 刀!”他抑扬顿挫的叫喊声跌落在小巷里,溅起一巷子清脆的回音。磨刀师傅喊了数 声,站了片刻,却没有走进小巷。 ⑪我回到单位。主任问我:“老太太同意拆迁了?”我沮丧地摇了摇头。主任皱了 高二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第 5页,共 10 页 皱眉。很显然,我这个刚被招聘进来的大学生第一天的工作,让他很不满意。我默默地 望着主任难看的脸色。他的身后,悬挂着这座城市的规划蓝图,上面一条条粗大笔直的 线路,纵横交错,气势凌厉。 ⑫我向主任建议道:“按照老太太目前的身体状况,是很难熬过这个冬天的。要 不,我们等到明年开春再说,如何?” ⑬主任沉默不语。 (有删改) 7.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中人物不多,人物关系也不复杂,运用了较多笔墨去描写杭州巷及老太太院子的 环境。 B.杭州巷 10 号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小说将户主老太太与其他已经迁走的住户进行 对比,体现了老太太的不近人情。 C.小说结尾只有一句话,写主任沉默不语,说明主任内心非常平静,默许了我对于杭州 巷拆迁“等到明年开春再说”的提议。 D.“我”在征求户主老太太是否同意拆迁时,非常犹豫,既体现了拆迁工作的难度,也 体现了“我”对老太太的同情。 8.小说第二自然段对杭州巷的环境进行了描写,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第⑪段画横线的句子写城市规划蓝图,有什么深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昔赵文王..喜剑,历三年,赵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 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太子乃与见王。 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 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 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 之。” 王乃校剑士七日,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 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 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 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 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 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 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 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 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 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 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选自《庄子·说剑》,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 浮云/下绝地纪 高二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第 6页,共 10 页 B.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 浮云/下绝地纪 C.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 浮云/下绝地纪 D.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 浮云/下绝地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王,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 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 B.赵国,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和齐国、楚国、燕国、韩国、魏国、秦国 合称战国七雄。 C.太子,是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的称谓。太子所居之地称为“东宫”。《诗经·卫 风·硕人》以东宫指太子,后世沿用。 D.庄子,姓庄,名周,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春秋时期道家学 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2.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 “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 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乃校剑士七日,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 (2)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诗 人少时好友,时为四会县令。②蕲:求。三折肱:古语有“三折肱为良医”的说法,这 里是说黄几复政治经验丰富,可做大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抒写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领起全诗为诗歌奠定情感基调。 B.颔联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夜雨”同是 引起怀人之情。 C.后四句,从“持家”“治病”“读书”三个方面表现黄几复的为人和处境。 D.尾联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15.诗的颔联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高二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第 7页,共 10 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1)屈原的《离骚》中与成语“方凿圆枘”表意相似,皆有“道不同,不相为谋” 之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虽然列子能够“御风而行”,而且“泠然善也”,但庄子并不认为 他达到了真正的逍遥,庄子这样说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自言想要重返天上,但又有所顾虑,原因 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应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提到纪录片,可能有些人的印象还停留在枯燥乏味、照本宣科的单一节目形式中。 但其实,国内很多纪录片,早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与表现手段。“你有一条来 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三星堆青铜人像:说我像奥特曼的你别走;陶鹰鼎: 陶,醉了 6 000 年;长信宫灯:照着你……这些穿越古今的宣传文案,出自《如果国宝 会说话》这部照本宣科的文物纪录片。(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是这部纪录片 的追求。事实上,除了技艺、文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进行活态传承,那些一动不动 的器皿、雕塑、家具、建筑,随着主人的逝去已成________。从电视片到艺术展,从复 原远古城市到复制古代用品,现代人利用很“燃”的方式接触古人赖以生活的物质 ________。在这一过程中,活起来的不仅是文物,还有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的记 忆。 我们看到,一些学者从________的典籍中考证名物制度,一些从业人员试图用 3D 特 效还原古代礼仪的全貌,佶屈聱牙的经典因此得以“翻译”,古代的生活场景仿佛历历 在目,令我们不必回到商周,也不用沉溺于器物收藏,便能从文明之源中体会因时变迁 的制度和一以贯之的礼乐精神。借助研究者的________,普通人虽然不可能“究天人之 际,通古今之变”,却可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科技加持的全方位,让历史可听可看可感,助推这部片子大获成 功。 B.想象力的天马行空、全方位的科技加持,历史可听可看可感,助推这部片子大获成 功。 C.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全方位的科技加持,让历史可听可看可感,助推这部片子大获成 功。 D.想象力的天马行空、科技加持的全方位,历史可听可感可看,助推这部片子大获成 功。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历史 依托 卷帙浩繁 皓首穷经 B.历史 载体 洋洋大观 孜孜不倦 C.陈迹 依托 洋洋大观 皓首穷经 D.陈迹 载体 卷帙浩繁 孜孜不倦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这一过程中,活起来的不只是文物,还有人们心底关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B.在这一过程中,不只是文物活起来了,还有人们心底关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C.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是文物活起来了,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也活起来 了。 高二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第 8页,共 10 页 D.在这一过程中,文物不仅活起来了,还有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6 分) “不可否认,这些年来,我们的国民阅读率一直偏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 所研究员白烨表示,一方面,现在的国民,尤其是年轻一代,重物质甚于重精神,① __________。另一方面,我们在满足年轻一代阅读需求、引导社会大众阅读取向上,还 有不到位、不切实的地方。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数字化传播方式的增强,尤其是青少年 读者的成长,新兴的数字化阅读与传统的纸质阅读并驾齐驱,甚至大有超越的趋向。② ___________?为了便于调查,谢锡文等人在 2013 年底创办了一个公益性文学经典阅读 平台——文学生活馆,面向社会开放,讲座现场只可容纳 200 人,每期报名人数却有四 五百人。可见,③__________。 21.请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构成排比句。 中国古典诗词深受俊秀神奇的山水的滋养,其意蕴醉人身心。总想泊舟枫桥,静侯 寒山寺的钟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这样,我才能找到精神的安放之所。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60 分) 在 2019 年清华大学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点名表扬了四位新同 学,其中就有一位是来自云南宣威市阿都乡的林万东。林万东在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 正在昆明的一处工地陪母亲一起打工。他在日记中写下:“唯有自强不息,我们才会有日 后的无限可能。” 这让人不禁想起了清华的另一位学子张薇。她的四年大学生活一直自立自强,毫不 懈怠,获得了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地区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 等荣誉。她在 2019 年清华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作了发言,她说: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一直不停地向前跑才是常态。这是我们这一代年轻学子应该选取的 人生态度。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在本校(统称“复兴中学”)以“爱国情强国志报国 行”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中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高二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第 9页,共 10 页 贵溪实验中学高中部 2020—2021 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卷 考场: 座号: 姓名: 考生须知 1、 考生答题前,在规定的地方准确 填写考号和姓名。 2、 选择题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填涂,如需要对答案进行修改, 应使用绘图橡皮轻擦干净,注意 不要擦破答题卷。 3、 非选择题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墨 水签字笔作答。严格按照答题要 求,在答题卷对应题号指定的答 题区域内答题,切不可超出黑色 边框,超出黑色边框的答案无 效。 9.(6 分) . . . . 8.(6 分) . . . . 6.(6 分) . . . . 高二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第 10页,共 10 页 13.(10 分) (1) . . (2) . . 15.(6 分) . . . . 16.(6 分 1 2 3、 (3)20(6 分) ① . ② . ③ . 21(5 分) ① ② 高二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第 11页,共 10 页 1.C 2.C 3.B 【分析】 1.本题考核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A 项,“以‘乐天知命'的态度对待生活很 危险”文中无据;B 项,“未从哲学的维度强调人要存忧患之心”错,见原文“在中国传 统文化中,从哲学维度强调人要存忧患之心诚然可贵”;D 项,“都会转向好的方面…… 也会转向坏的方面”错,原文认为,两种转化都是有可能,没有绝对肯定。故选 C。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 项,浓厚的悲剧情调不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忧患意识形成的原因,而是结果。故选 C。 3.本题考核分析综合能力。B 项,“如果“乐天知命”表现为喜剧的形式,那么其就会 与忧患意识形成矛盾,无法融合。”错,假设推理原文缺乏充足的依据。故选 B。 4.B 5.A 6.①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立足根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完善 中医药理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 ②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③培养顺应时代发展的中医药人才,充实中医药人员力量,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强有 力的保障。 ④加强中医药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中医药法规和政策举措,发展完善中医药管理体 系、评价体系、标准体系,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分析】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突出了中医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优势”错误。由材料一“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 挥各自优势与特色。将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推动中西医学相互促进、相 互借鉴,共同发展,在重大疑难疾病防治中有针对性地发挥各自优势、结合二者长处” 得知,中西医各有优点,应结合应用,并非突出中医学的优势。 故选 B。 5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因而在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错误。由第一段“我国明、清时期发明的预防 高二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第 12页,共 10 页 天花的‘人痘接种术’是医学接种免疫预防的先驱,曾传播到西方并产生很大影响,为 全球最终消灭天花作出了贡献”,可知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 A。 7.A 8.①小说第二自然段所描绘的环境幽深、古朴、荒凉,体现了杭州巷浓厚的古文化气 息,引导读者思考有关历史文明与文化传承的问题。②引发“我”的感叹,为下文写老 太太成为杭州巷唯一的住户做铺垫。③杭州巷的落寞衬托出下文杭州巷 10 号的静谧清 雅,能更好地凸显老太太对旧居的深厚情感。 9.悬挂的城市规划蓝图展示出这个城市现代文明发展方向,暗示了现代城市规划发展与 古宅保护、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冲突激烈;同时表现了作者对以牺牲历史文化传承为代 价发展城市的深深忧虑。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B.“进行对比,体现了老太太的不近人情”错误。文中并未提及其他已经迁走的住户, 所以也不存在对比;杭州巷 10 号成为最后一户主要体现的是老太太对杭州巷的眷恋,而 不是不近人清。 C.主任内心其实并不平静,沉默也不是对“我”的提议的默许,而是被“我”的提议触 动后的深思。 D.原文没有“我”征求老太太是否同意拆迁这一情节,“我”非常犹豫主要是因为 “我”对这里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也有眷恋。 故选 A。 10.C 11.D 12.B 13.(1)赵文王于是让剑士们较量七天,从中挑选出五六个人,让他们捧着剑在殿堂下 (等候),这才召见庄子。 (2)这种剑一旦使用,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高二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第 13页,共 10 页 C.句意为:天子之剑,拿燕溪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用中原以外的四 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裹;靠五行来统驭,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向上割裂浮云,向下 斩断地纪。 “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句式对称,中间断开,排除 A。“包以四夷”“裹以四 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四句句式一致,各自独立成句,排除 BD。 故选 C。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错误。庄子为战国时期的人物。 故选 D。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错误,根据原文“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 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可知赵文王称赞的是庄子的剑。且庄 子并非真的拥有如此高超的剑术,他是为了劝诫赵文王而进行的夸张,以引起赵文王的 谈话兴趣。 C.“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错误,对象错。由原文“今大王有天子之 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可知,庄子直接指出了赵文王喜好的是庶人之剑。 D.“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错误,主旨是劝说赵文王在其位谋其政,做君主应该 做的事情。 故选 B。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校”,较量;“奉”,捧,拿; “乃”,才。 (2)“一”,一旦;“封”,边境;“宾服”,归顺,服从,“宾”亦为归顺、服从。 参考译文: 从前赵文王喜欢剑术,经过三年,赵国日益衰落,各国诸侯纷纷图谋攻取它。太子 悝对此深感忧虑,就派人将千金送给庄子,庄子没有接受,(庄子)和使者一同前往 (面见太子),太子于是和(庄子一道)去拜见赵文王。 赵文王说:“你想拿什么来教我?"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欢剑术,所以拿剑术来 参见大王。"赵文王说:“你的剑术如何制服对手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 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有人阻留。”赵文王非常高兴,说:“天下无敌 了!”庄子说:“舞剑的人,故意把破绽露出来,用小利引诱对手,然后击发,反而能 高二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第 14页,共 10 页 占得先机。希望能够试一试(我的剑法)。” 赵文王于是让剑士们较量七天,从中挑选出五六个人,让他们捧着剑在殿堂下(等 候),这才召见庄子。赵文王说:“今天可让剑士们跟先生比试剑术了。”庄子说: “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文王说:“您抵御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 “我用的这些剑都可以。然而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说后试。 赵文王说:“愿意听听你介绍这三种剑。”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 有百姓之剑。”赵文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溪的石 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裹;靠五行 来统驭,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纪。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 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赵文王听了茫然若有所失,说:“诸侯之剑怎么 样?”(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尖,拿清廉之士做剑刃;对上效法于 天而顺应日月星辰,对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和民意而安定四方。这种 剑一旦使用,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赵文王说:“百姓之剑又怎 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全都头发蓬乱、鬓毛突出、帽子低垂,瞪大眼睛而 且气喘语塞。在人前相互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跟斗鸡没有什么不 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如今大王拥有夺取天下的地位却喜好 百姓之剑,我私下认为大王应当鄙薄这种做法。” 赵文王于是牵着庄子来到殿上。厨师献上食物,赵文王绕着坐席(惭愧地)绕了三 圈。庄子说:“大王安坐下来定定心气,有关剑术之事我已启奏完毕。”于是赵文王三 月不出宫门,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而死。 14 D 15 ①运用列锦,名词意象组合,营造出富有感染力的意境,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②鲜明对比。“桃李”“春风”“一杯酒”的清新、明丽,“江湖”“夜雨”“十年 灯”的阴冷、凄苦,曾经相聚的美好和如今天涯飘零的凄苦对举,凸显诗人对友人的思 念与牵挂。③寓情于景。桃李春风、江湖夜雨等平常之景寄寓诗人的浓浓深情。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错误,是对友人对友人怀才不遇 的不平与愤慨。尾联以“想见”领起,与首句“我居北海君南海”相照应。在作者的想 象里,十年前在京城的“桃里春风”中把酒畅谈理想的朋友,如今已白发萧萧,却仍然 高二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第 15页,共 10 页 像从前那样好学不倦。他“读书头已白”,还只在海滨作一个县令。其读书声是否还像 从前那样欢快悦耳,没有明写,而以“隔溪猿哭瘴溪藤”作映衬,就给整个图景带来凄 凉的氛围;不平之鸣,怜才之意,也都蕴含其中。 故选 D。 16. 1.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2.此虽免乎行 犹有所待者也 3.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17.C 18.D 19.A 【分析】 17.此题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 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 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 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 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 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 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 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此题根据语境:“想象力的天马行空、科技加持的全方位,历史可听可感可看”是并列 关系,“助推这部片子大获成功”的因素;而文意应该是“想象力的天马行空、科技加 持的全方位”是“历史可听可感可看”的凭借;根据结构一致的原则,“天马行空的想 象力、全方位的科技加持”结构对称。 故选 C。 18.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 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 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 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此题一处前是“器皿、雕塑、家具、建筑”具体实物,所以选择“陈迹”。第二处强调 了历史文物,是古人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选择“载体”。卷帙浩繁:形容书籍很多或 一部书的部头很大。洋洋大观:形容事物丰富多彩,美好繁多。句中是“典籍”,用 高二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第 16页,共 10 页 “卷帙浩繁”。皓首穷经:一直到年老头白之时还在深入钻研经书和古籍。孜孜不倦: 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句中“研究者”并不一定年老,用“孜孜不倦”。 故选 D。 19.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 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 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 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 通顺、句意准确。 B 项,结构混乱,应为“不只是文物活起来了,人们心底关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也活起 来了”; C 项,结构混乱,滥用介词,删掉“关于”; D 项,BC 项错误兼而有之。 故选 A 20 ①对阅读缺乏应有的热情(答“不喜欢阅读”或“不重视阅读”也可) ②但是不 是说中国人就不爱读书了呢 ③民众对于文学经典还是怀有极大的求知热情(答“民众 还是有着极强的阅读兴趣”也可 21 示例一:总想竹杖芒鞋,回望黄沙道中的夕阳;总想攀登蜀道,倾听子规的啼叫。 示例二:总想登上滕王阁,遥望彭蠡之滨的雁阵;总想驻足杨柳岸,仰看天穹中的残 月。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