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福建省高三5月校模拟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福建省高三5月校模拟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ID:700116

大小:62.76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1-05-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语文试卷 第 1 页 共 24 页 2021 年 5 月高三校模拟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1 年 5 月 22 日上午 9:00—11:30 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 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过去认为,互联网发展会带来扁平的、开放的、互联互通的世界,然而现实是,网络 用户的连接显然不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理想状态,而是形成了以兴趣、爱好、利益等为 关系构成的网络社群连接,社交媒体的推荐算法以及“过滤泡”效应则加剧了圈层化现 象。网络文化的圈层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一是社群连接,即形成各种具有文化意涵的圈子。圈子是网络人群自发组织形成的一 种强连接关系,其内部常常组织有序、分工明确。圈子内部成员有着身份和心理归属, 对某一种文化类型有强烈认同。从个体来讲;因互联网技术赋权,个人参与网络社群得 以可能,圈子亦能为个人的创新提供渠道,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 二是文化生产的参与性。网络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参与式文化。比如,在网络二次元文 化实践中,数以万计的创作者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制内容,生产出丰富的二次元文化产 品/文本。这种亚文化类型,因青少年 庞大的参与式协同创作和传播,在青少年中风 靡开来。参与性也塑造了圈层内部紧密的关系和文化认同。 三是文化的层级差异。在文化研究的传统中,高雅与低俗、精英与大众、主流文化与 亚文化等二元分类体现了文化的区隔,文化的区隔也因文化权力的再生产被巩固和合法 化。网络文化的层级差异,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区隔,与文化的二元对立不同的是文化的 “鄙视链”层级出现,往往表现为文化品位的差异。 一定程度上,圈层化现象反映了多元网络文化的繁荣,在建立社群关系、达成群体认 同、创造文化资本、丰富符号生产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然而应当注意的是,圈层化可 能导致“部落化”,不同的网络文化圈层形成坚固的“壁垒”,变成一个个文化资本争 夺的场域。因此,网络圈层文化如何突破彼此之间的“壁垒”,达成更广泛的文化交流、 文化理解与文化认同,是网络文化繁荣发展面临的一项关键议题。 语文试卷 第 2 页 共 24 页 文化生产的主体是圈层“破壁”的行动者。青年是网络亚文化的主要人群,作为网络 原住民,其语言符号、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已被互联网形塑。对于主流文化生产者来 说,主动将这些边缘化、个性化的文化类型纳入其中,去粗取精、合理引导,是圈层“破 壁”的重要路径之一。例如,近年来说唱文化逐渐进入大众和流行文化视野,一些中文 说唱歌手也走出了网络圈子此外,小众文化和亚文化层为了寻求发展空间,也有“破圈” 的动力,这是反向的圈层“破壁”路径。 在文化符号生产上,网络层的“破壁”通过符号传播和意义共享来实现。如“应援/ 打 call”本身是二次元文化、粉丝文化的符号,过去并未进入主流文化话语体系之中, 但短短几年,这一符号已经成为大众媒介、官方话语、日常生活中的常规用语。此外, 传统主流媒体还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与网络用户共同生产视听符号、共享文本意 义、共创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主要是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的,因而网络平台作为网络文化的媒介,是圈层“破 壁”的结构性力量。当前,互联网业态发展正在进入平台化时期,垂直化内容生产是平 台的主要运营模式,网络电影、电视剧、综艺、游戏等文化产品的生产,首先在于满足 某一圈层的用户喜好,黏合用户群体。不过在平台的运作上,如何让某一产品“出圈”, 从小众文化产品进入大众消费视野,获得更广泛的关注与认同,是平台运营的深层逻辑。 近年来,一些网络视听平台将摇滚音乐这一文化类型包装成综艺节目的形态,突破了过 去的小众文化圈层、走向了大众,这是以平台为中介实现圈层“破壁”的典型案例。 (摘编自《构建美美与共的网络文化景观》) 材料二: 面对当下青年群体在圈层文化中对“爱豆”的狂热追逐、对网络游戏的神醉心往、对 二次元文化的流连忘返,如果仅仅对其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那说明评论者尚未真正深 入生活,深入大众心理,深入青年世界。今天,一些人还是用千人一面的文艺作品面对 人民大众,还是用“大水漫灌”、悬浮于生活、填鸭式说教的方式面对青少年群体,他 们注定会走向自说自话、作茧自缚、封闭保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人的个性化、差 异化、分众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精准满足,从而使得圈层文化的正向价值在审美基座 上得以建立。今天,我们应该真正深入青年文艺生活,了解青年亚文化,思考文艺圈层 发展,尊重和包容青年人个性化、差异化、分众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理解他们在圈层文 化中激荡起的审美共情与艺术共鸣,在快乐入圈中享受同温圈带来的归属感、认同感、 幸福感。 不同圈层的成员应摒弃“相互诋毁”“相互撕扯”的陋习,做到合理发声、包容异声, 既不过分强调“所爱”,也允许他人有“不爱”的权利,而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比如,网络上流行的弹幕文化,在圈外成员看来,密密麻麻的弹幕霸占了屏 幕,阻挡了视线,剥夺了原创者的话语权,消解了观赏者的审美权;在圈内成员看来, 弹幕提供了温暖的陪伴感和归属感,使得一个人观看视频不再孤单。事实上,圈内圈外 都有表达权,弹幕评论是一种短平快的评论,具有即时性、交互性、碎片化、个性化的 语文试卷 第 3 页 共 24 页 特点,适合青年群体的交流与互动。与其指责和批评,不如在尊重和包容中客观理性地 看待圈层文化,发扬圈层文化的优点,摒弃信息圈养的缺点,让青少年找到收获和乐趣。 青少年在快乐融入圈层的同时,不能做圈内的井底之蛙,不能“维护”圈层中的封闭、 排他、极化、固化等枷锁,误以为圈层内流通的“空气”是清新的,圈层内的信息流、 价值观就是一切。实际上,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青少年应突破圈层壁垒,走出思维误区 和审美盲区,打破“信息茧房”,勇敢出圈。因此,很有必要通过再造圈层、重塑圈层、 融入圈层,来增强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价值认同和生活践行。 (摘编自钟艺妍《对待圈层文化,这才是正确姿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网络用户的连接出现了基于兴趣、爱好、利益等关系的社 群连接形式,形成了各种具有文化意涵的圈子。 B.在网络二次元文化实践中广大青少年的参与协同创作和传播推动了网络二次元文 化的发展,同时使得圈层内部关系紧密。 C.建立圈层文化的正向价值,既顺应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又能够使青年的个性化、 差异化、分众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精准满足。 D.网络文化的圈层化具有层级差异,这种层级差异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区隔,产生了文 化的“鄙视链”,往往表现为文化品位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网络文化的圈层化可以使圈子内部成员有身份与心理上的归属感,强烈认同某一种 文化类型,为个人的创新提供渠道。 B.圈层化具有两面性,既反映了多元网络文化的繁荣,也可能导致不同的网络文化圈 层形成坚固的“壁垒”,阻碍文化交流。 C.追逐“爱豆”、酷爱二次元文化等,是当代青年群体圈层文化的具体表现,对此可 以理解,但主要的还是要进行批评教育。 D.青少年对待圈层文化应该持理性、辩证的态度,在融圈层的同时,要敢于突破圈层 的封闭、排他、极化、固化等枷锁。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一项是(3 分) A.按互联网自身发展,微信红包发展到 400 万用户后就再也突破不了,但依靠某一年 的春节联欢晚会,微信红包的使用量迅猛增长。 B.主流媒介持续性关注、传播那些为青少年群体所热衷的处于“地下”或“半地下” 状态的喊麦、街舞等网络亚文化文艺表达方式。 C.一些处于分支的亚文化取得可喜的“进步”,融入了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其自身 所代表的社会文化的多样态和独特属性随之飘逝。 D.深受青少年喜爱的动漫、游戏、小说等二次元文化产品都纷纷与戏曲、古诗词等传 统文化融合、跨界联姻,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 分) 语文试卷 第 4 页 共 24 页 5.怎样利用圈层文化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有一个战士跑上来向周大勇报告:“炊事班老孙又昏倒了!” 周大勇急急地离开队伍行列向后跑去。通讯员小成也跟着连长向后跑去。周大勇通红 的脸上汗水混着沙土。他浑身是汗,衣服透湿,像刚从河里跳出来一样。 周大勇跑到老孙跟前,看见一个炊事员抱着老孙。他一条腿跪下去,从炊事员怀里把 老孙抱过来紧紧地搂到胸前。 那个炊事员站起来,说:“连长!老孙,老孙不行啦!” 周大勇说:“去!快去帮助指导员。看,那不是指导员?他又扶着谁!” 那个炊事员望着老孙,迟迟疑疑停了好久才走开。 老孙眼发直,干枯的嘴唇咧开,脸涨得通红,脖子上暴起发紫的血管。他的嘴唇动着, 仿佛给自己的同志和这世界留句什么话,但是说不出来。不大一阵工夫,他的呼吸由急 促变得微弱了,脸由通红变成灰白……蜡黄…… 周大勇紧紧地搂着老孙,眼珠子一动也不动地盯着老孙那半闭的眼睛,心神错乱地嘟 哝:有一口水就好了!有一口水……”通讯员小成也机械地重复:“有一口水就好了!” 一口水一条命呀! 敌人三架飞机,绕过来又栽下来,一条条的火箭,穿在周大勇周围的沙子里爆炸了。 炸起的沙土扑在周大勇和老孙的脸上。周大勇用自己的胸膛遮掩住老孙。 周大勇望着那俯冲扫射的敌机,眼里喷火。 团卫生队队长,骑着马赶来了。他跳下马,喊“有办法,有办法,这针药有效。” 卫生队长拼命地把注射器的针尖往老孙胳膊上的血管里扎,可是扎不进去。生命离开 了老孙,血管,筋肉都僵硬了!周大勇把老孙轻轻放到地下,站起来。他把自己的破衣 袖子撕下一片,想盖在老孙脸上,免得沙子吹进老孙眼里。可是周大勇拿上那块破布, 呆呆地站在那里,像是他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像是他的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停止循环, 思想也木然不动了! 老孙啊,老孙!同志们走路你走路,同志们睡觉你做饭。为了同志们能吃饱,你三番 五次勒裤带。你背上一面行军锅,走在部队行列里,风里来雨里去,日日夜夜,三年五 载。你什么也不埋怨,什么也不计较;悄悄地活着,悄悄地死去。你呀,你为灾难深重 的中国人民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啊!部队哗哗哗地前进着:战士们,担架队员们……走啊! 走啊!老孙没有走完的路,同志们要走完! 战士们用眼光向倒下去的同志致敬。听不见长吁短叹,看不见愁眉苦脸,只有一种沉 重而又严肃的空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语文试卷 第 5 页 共 24 页 周大勇双手撑在腰里,再一次地望望老孙那老诚忠厚的脸相。啊,这个跟他周大勇同 生死共患难的战士,永远放下了自己的行军锅,永远再不会向他说:“连长,我没啥能 耐,吃点苦总还行………我好赖是个党员。唉,我做的事太少……连长,你跟指导员劳 累的,教人心疼!”周大勇心里绞痛:有多少英雄好汉倒下去了啊!有多少热血浇在中 国的土地上了啊! 周大勇和小成,用黄沙掩埋了老孙的尸体。趁团供给处的队伍过来的工夫,周大勇要 了一片炮弹箱子上的木板,用刺刀削了削。他从文书手里接过来毛笔,在木板上写着: 共产党员孙全厚,五十七岁,山西孝义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光荣牺牲! 周大勇把这个木牌插在老孙的墓前,望着它,望着它! 周大勇擦了擦头上的汗,背上老孙留下的行军锅,正要去赶自己的连队,团政治委员 李诚上来了。李诚满脸是沙土,嘴唇干得裂开小口子,鼻孔里塞了一团棉花,上嘴唇还 有干了的鼻血。他的马满身是汗,口里流着白沫。 李诚跳下马,看了看墓牌;站在坟墓旁边,脸上一条条的皱纹像刀子刻的一样。他抬 起头,眼睛一眨也不眨地望着前进着的战士。 突然李诚向战士呼喊: “同志们!一个战士倒下了,千百个战士要勇敢前进!一个共产党员倒下了,千百个 共产党员要勇敢前进!大山沙漠挡不住我们;血汗死亡吓不倒我们。前进!哪里有人民, 我们就到哪里去;哪里有苦难,哪里就更需要我们。前进,勇敢前进!战胜一切困难。” 这用全部生命力量喊出的声音,掠过战士们的心头,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上空雷似地滚 动。 战士们踏着沙窝,急急地向前走去。他们那黑瘦的脸膛上,眼窝里,耳朵里,嘴唇上, 都是厚厚的一层沙土;两腿沉重得像灌满了铅。但是,他们都挺起胸脯扬起头,加快脚 步,一直向前走去。他们都坚毅地凝视迎面移来的沙漠,凝视远方。 沙漠的远方,一阵旋风卷起了顶住天的黄沙柱。就算它是风暴吧,就让它排山倒海地 卷来吧!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行军途中,连长周大勇将昏倒的炊事班战士老孙搂在怀里,眼睁睁地看着老孙的生 命一点点地逝去。小说描述了炊事班战士老孙牺牲的情况,故事悲壮、感人。 B.小说写周大勇与通讯员小成反复念叨“有一口水就好了”,表现了他们救人时痛苦 而无奈的心情,突出了行军途中战士们干渴的情形以及沙漠环境的极度恶劣。 C.小说描写战士们在团政治委员李诚用全部生命力量喊出的话语的激励下,挺胸抬 头,加快步伐勇敢向前,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激情,为小说涂抹上亮丽的色彩。 D.周大勇掩埋老孙,在墓前插上木牌,背上老孙的行军锅追赶连队,这表现了战友间 深厚的情谊,也表明周大勇将接替老孙的工作,突出了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语文试卷 第 6 页 共 24 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如写周大勇催促那个炊事员去帮助指导员,用“去” “看”示情况紧急,“他又扶着谁”表明行军途中战士伤病较多,亟须帮助。 B.小说先细致地描绘老孙昏厥的模样、呼吸的变化,再写周大勇念叨“有一口水就好 了”,然后写卫生队长骑马赶来救治,小说情节紧凑有致,情感丰富细腻。 C.小说中李诚呼喊的话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感情沉痛而富有激情,揭示 了小说的主旨,突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意义及人民军队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D.小说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比如,敌人的三架飞机飞来轰炸,周大勇用自己的胸膛遮 掩住老孙,这一细节表现了周大勇把战友看得比自己更为重要的高贵品质。 8.小说画横线部分两次描写周大勇的内心独白,各有什么作用?(4 分) 9.《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被誉 为“英雄史诗”,是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请从选材的角度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表现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玄龄幼警敏,贯综坟籍..,善属文,书兼草隶..。年十八 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谓裴矩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 耸壑昂霄云 顾中原方乱,慨然有忧天下志。太宗以敦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 如旧,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公为秦王,即授府记室,封临淄侯。征伐未尝不从,众 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王尝曰:“汉光武 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有玄龄,犹禹也。”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 文约理尽,初不著稿。高祖曰:“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 语。”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 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 皆得尽所能。或以事被让,必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贞观末年,以谴还第,黄 门侍郎褚遂良言于帝曰:“玄龄事君自无所负,不可以一眚便示斥外,非天子任大臣意。” 帝悟,遽召于家。后避位不出。久之,会帝幸芙蓉园观风俗,玄龄敕子弟洒扫廷堂,曰: “乘舆..且临幸。”有顷,帝果幸其第,因载玄龄还宫。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席 势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曰:“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 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疾甚,帝命凿苑垣以便候问,亲握手与决。诏皇太 子就省。擢子遗爱右卫中郎将,遗则朝散大夫,令及见之。薨,年七十一,赠太尉、并 语文试卷 第 7 页 共 24 页 州都督,谥曰文昭,给班剑、羽葆、鼓吹、绢布二千段、粟二千斛,陪葬昭陵。高宗诏 配享太宗庙廷。 (取材于《新唐书·房玄龄》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谓裴矩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 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 B.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谓裴矩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 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 C.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谓裴矩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 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 D.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谓裴矩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 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坟籍就是古代典籍、经典的意思,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 艺经传”所指大致相同。 B.草隶,草书与隶书的简称。中国汉字的演变包含“七体”,即甲骨文、金文、篆 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C.军门,一般指军营之门,代指军营。这里是指对李世民的尊称,当时李世民巡视 渭北,任命房乔做行军记室参军。 D.乘舆,原指皇帝座驾,本文是代指李世民。为了避讳,不直接称皇帝,用皇帝身 边的物品指代皇帝,如“陛下”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房乔胸有大志,眼光高远。他年轻有为,早有为天下忧的大志;每征伐到一处, 别人都争抢财物,房乔却不这样。 B.房乔才华突出,善于应对。房乔对于各种文书很熟悉,倚马可待,不打草稿,文 理畅然;应对自然,让高祖感叹不已。 C.房乔勤于政事,做人谨慎。他早起晚睡,为国尽忠,不让国家受到损失;犯了错 误,就低头认罪,畏惧、警惕。 D.房乔居高自省,教子有方。房乔身居高位,却担心下一代骄傲奢侈;他搜集历代 有名的家训书法真迹,做成屏风,警戒子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 (2) 玄龄事君自无所负,不可以一眚便示斥外,非天子任大臣意。 14.文中不止一处提到房玄龄对待人才的事,房玄龄是任何对待人才的?(3 分) 语文试卷 第 8 页 共 24 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9 分) 黄州① 陆游 局促常悲类楚囚②,迁流还叹学齐优③。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④。 [注]①黄州:今湖北黄冈。此诗写于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 年),当时作者西行入蜀, 舟过黄州,见前代遗迹,念时势艰危,叹英雄已矣,无限感慨油然而生。②楚囚:本指楚国 战俘,后借指处境窘迫之人。③齐优:借指取悦于人的优伶。④仲谋:即孙权,三国时吴国 的国君。据说曹操攻取吴时孙权军队很整齐,于是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首联用典准确精当,“局促"“迁流”表现了作者处境困厄窘迫,为全诗定下基调。 B.“江声不尽”表达逝者如斯的感慨,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同。 C.颈联写旅程,“万里”与“一帆”相对,于一片苍凉萧瑟中更显出羁旅的孤寂凄清。 D.陆游抒写爱国热情的诗篇兼有李白的雄浑激昂和杜甫的沉郁悲凉,本诗属于后一种。 16.尾联化用前人语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周敦颐《爱莲说》中借莲花对君子大加赞美,用“ ”来赞美君子可 敬而不可侮慢,用“ ”来赞美君子美德远播。 (2)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一句,用比喻手法描写出了江水的汹涌,而在《赤壁赋》中作者则用“ ” 一句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大江的景象。 (3)“月”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成为古人寄托情感的最佳载体。而白居易尤好写月, 他或以月烘托气氛,或借月思乡怀人,如“ , ”。 三、语言文字应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 (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首先进入视野的景色我称它“阳春白雪”,款款而过的河水两岸是蓬勃的火棘丛。 仲春时节,春风煦暖,白色的米粒一样的白花绽开,蓬松的大雪覆盖,使火棘丛膨胀开 来,成垛成堆。这火棘的青春之花虽细微,绚烂起来,也是压枝袭人,疯狂了一般。 语文试卷 第 9 页 共 24 页 火棘谷向前,泉水已然成川,宁谧平稳,君子般温文尔雅。然而,一跌一抛,便有 了激越的脾气,再一路而下,瀑布就相继现出声威了。不过,( )。 声与静、远古与 现代、人生与四季,都融汇在美妙和谐的山与水之中,爱静的人可尽享其宁谧,好动的 人可尽情地嬉戏。原来,那一涧幽蓝如一道长弦,所流动的都是和谐的乐音,高亢也罢, 纤弱也罢,对感应它的人都是一种抚慰。这就是天籁么?这就是天籁! 18.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笼罩你的是风清月明般的宁静,感觉到的却是那奔腾的瀑声 B.虽然奔腾的瀑声笼罩着你,你却感觉到了风清月明般的宁静 C.笼罩你的奔腾的瀑声并未让你感觉不到那风清月明般的宁静 D.笼罩你的是奔腾的瀑声,你感觉到的却是风清月明般的宁静 19.下列对文段中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 分) A.“阳春白雪”四字用了引号,表示它不再是原意,而有了新的内涵。 B.“君子般温文尔雅”运用比喻手法,表现了泉水成川后宁谧的特点。 C.“声与静……人生与四季”形成排比,读来有一种浩然阔大的气势。 D.“这就是天籁么?这就是天籁!”设问的手法,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2~23 小题。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墨子》提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新唐书》谈 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都告诉我们: ① ,不可轻忽。 如今,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生活越来越好。节约的美德,似乎被人淡忘。于是,有人 把奢侈当做潇洒,将挥霍看成慷慨,在他们眼里, ② 。要知道,节约不是一时的 行为,而是永恒的主题。物资短缺时代,节约是节衣缩食,“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 补又三年”;物质富足时期,节约是文明理性,“自带午餐也美味,多坐公交和地铁”。 资源是有限的,节约的资源,能发挥无限的价值。越是进步,越要节约,只有这样,人 类社会才能永续发展 。 节约并非吝啬,而是一种忧患意识的长远体现,是深谋远虑后的利弊权衡。现代文明 推崇它,是对过度消费的抵制, ③ 。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22.近来同学生日小聚,请客有攀比之风。“ 请客怎能吝啬? ”“ 新时代还需节约 吗? ”…… 成为同学的口头禅,请你仿照示例,从以上材料中提炼出三条理由,对 上述现象进行反驳。(每条不超过 15 个字) (5 分) 语文试卷 第 10 页 共 24 页 示例: 节约不是吝啬,而是对传统美德的传承。 节约不是吝啬, 。 节约不是吝啬, 。 节约不是吝啬, 。 四、写作(60 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人与人相处,没有谁愿意被俯视,也不应该俯视他人。回望历史,中国曾领跑世界, 令他国景仰;但也曾因国力衰弱,仰人鼻息,被列强俯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如此, 文化与文化之间亦如是。视角,取决于站位与定位,也取决于姿态与心态。百年变局, 面向未来,我们该以怎样的视角看待世界? “世界青年交流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加,并以“拒绝俯视,共创未来” 为主题发言。请完成一篇发言稿。 要求:综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语文试卷 第 11 页 共 24 页 2021 年 5 月高三校模拟考 语文答案 1.C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因果倒置,原文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 人的个性化、差异化、分众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精准满足,从而使得圈层文化的正向 价值在审美基座上得以建立”。 2.C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但主要的还是要进行批评 教育”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内容可知,主要应该予以尊重与包容,进行积极引导。 3.B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画线句的主要内容是主流文化生产者通过吸 纳、“改造”边缘化、个性化的亚文化来实现圈层“破壁”。B 项符合,A 项中的“红包” 并非亚文化,C、D 两项属于小众文化和亚文化圈层的反向的圈层“破壁”。 4.①对比论证,通过“‘大水漫灌’、悬浮于生活、填鸭式说教”等方法与深入青年文 艺生活,了解、尊重、包容青年等方法的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对待圈层文化的 正确态度。 ②举例论证,列举对待弹幕的不同态度,论述不同圈层成员间相互理解、包容的重要性。 ③比喻论证,运用井底之蛙、枷锁、空气、壁垒等比喻论述青少年融圈时的不正确做法。 【评分细则】本题共 4 分,答对一点得 2 分,论证手法 1 分,分析 1 分,答对两点即可 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突破圈层文化的“壁垒”,促进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构建美美与共的网络文化景 观,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审美取向。 ②尊重、包容青年的圈层文化,发现圈层文化的正向价值,让青少年得到收获和乐趣。 ③引导青少年通过再造圈层、融入圈层等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价值 认同和生活践行。 【评分细则】本题共 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6.D 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表明周大勇将接替老孙的工作”理解不当,周大 勇只是背上军锅追赶连队,并不能说明他接替老孙做炊事员。 7.C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 分析错误,这里是直抒胸臆。 8.①第一次介绍老孙为同志们长年累月辛勤操劳,不埋怨、不计较的感人形象,突出故 事的悲剧性。 ②第二次由老孙联想到更多的“英雄好汉”,点明老孙牺牲的意义,抒发崇敬之情,强 化小说的情感表达。 【评分细则】本题共 4 分,每点 2 分,其他答案,之有理酌情给分。第①点扣住内容(“辛 勤操劳”“不埋怨”等意思相近即可)和作用(“悲剧性”等意思相近即可)回答即可; 第②点扣住内容(“更多”“英雄好汉”等意思相近即可)和作用(“意义”“崇敬” 等意思相近即可)回答即可。 语文试卷 第 12 页 共 24 页 9.①选取典型事件。详细叙写老孙牺牲的经过与周大勇埋葬战友的情形,再现革命军人 抛头颅、洒热血的战斗场景,讴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②选取典型环境。天空中敌机轰炸,地面上狂沙肆虐,战士们饥渴、疲惫,小说以典型 环境来衬托解放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③选取典型场景,以小见大。叙写一个连队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行军、战斗场景,以 小见大,展现全体解放军战士的精神风貌,赞扬可贵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写作技巧的能力。本题其实是在考查分析小说选材的技巧,主要是分 析小说围绕“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选了哪些材料,一般从人物、事件、环境、场景等方 面来回答。 【评分细则】本题共 6 分,答出一点得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第①点扣 住事件(“老孙牺牲”“周大勇埋葬战友”等意思相近即可)回答即可。第②点扣住环 境(“敌机轰炸”“狂沙肆虐”等意思相近即可)回答即可。第③点扣住场景回答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需要学生运用文言实词、虚词的基本用法, 运用理解文意的能力。 【解析】“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中间不应该断开,这是一个意思。“未有如此/郎 者”,不能断开,如此郎者,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因而排除 B、C;所以选 A) 11.C【解析】军门,是指“军营之门”,用来“代指李世民”错误。军门,在明清可以 用来表示对都督巡抚的尊称。 12.D【解析】D 项中,“他搜集历代有名的家训书法真迹”错,原文是搜集历代家训, 自己书写成屏风,令他们各取一具。 13.参考答案(1)房玄龄主持国政,早晚勤勉努力,为了公家的事竭尽全力,不想让一件 事物没有着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翻译能力,侧重实词考查。“当”,掌管、主持;“夙”早; “任”,衷心为了;“失所”,不在该在的地方。每词 1 分。) (2)参考答案:房玄龄侍奉君主从来没有辜负您的地方,不能够因为一点错误就表现出来 把他贬出京城,这不是天子任用大臣的用意。 【解析】“事",侍奉;“所负”,所+动词,表示名词性短语“所辜负的地方”;“眚”, 小错误,失误;“任”,任用;每词各 1 分。 14.参考答案:①随太宗征战,每到一处就收揽人才。(1 分)②不嫉妒,听到别人有优点, 就好像是自己一样而高兴。(1 分)③不拿自己的长处衡量人才,不求全责备。(1 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信息筛选能力。房乔对待人才的事,文章一共有 三处,需要同学梳理出来:①独收人物致幕府。②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③不以 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 【解析】一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一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这都是学生必备的能 力。 参考译文: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房玄龄从小就机智敏捷,贯通古代经典文集,擅长写文 章,书法擅长草书隶书。十八岁,考中进士。礼部侍郎高孝基凭借知人闻名,对裴矩说: “我看的人多了,没见过像房玄龄这样的年轻人,应该是国家的栋梁,只是遗憾我不能 看到他飞黄腾达了。”(房玄龄)看到天下大乱,慷慨激昂有为天下解忧的大志。太宗凭 语文试卷 第 13 页 共 24 页 借敦煌公的身份征伐渭北,房玄龄拿着马鞭来到太宗军营,和太宗一见如故,任命他做 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太宗被封秦王后,即任命房玄龄做了府记室,封他做临淄侯。每 次征战一定跟从,众将军争着夺取珍奇物品,房玄龄只是收揽人才送到幕府,与各位将 领秘密联结,人人都愿意为太宗效力。太宗曾经说:“汉光武帝得到邓禹,门人更加亲 近。现在我得到房玄龄,就像邓禹呀。”待在秦王府里十年,军队的兵符檄文,有时倚 马可待,文章简洁,道理详尽,从来不打草稿。高祖说:“这个人的机敏器量,是应该 任命他做的官职。每次替我儿子陈述事情,千里之外就好像我儿子和我对面说话一样。” 房玄龄主持国政,早晚勤奋努力,为了国家的事竭尽全力,不让一人一物失去该去的位 置。没有嫉妒心理,听到别人有优点,就好像自己一样高兴。在管理官吏方面明白通达, 却用文雅的手段实施,讨论法案实施法令,一定追求公平。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衡量别人, 任用人才不求全责备,即使地位低才能小的人也能够尽其所能。有时因为事情被责备, 一定低头认罪,畏惧、警惕自己,好像无地白容的样子。贞观末年,因为被贬回到自己 家里,黄门侍郎褚遂良对皇帝说:“房玄龄侍奉君主从来没有辜负您的地方,不能够因 为一点错误就表现出来把他贬出京城,这不是天子任用大臣的用意。”皇帝醒悟,立刻 从家里召回他。后来把官职让出来不再出门。过了很长时间,正赶上皇帝到芙蓉园游览 考察风俗,房玄龄赶紧命令子弟洒扫院子和屋子,说:“皇帝将要到我家里来。”不一 会,皇帝果然驾临他的府第,于是用车拉着房玄龄回到宫中。房玄龄治理家庭很有方法, 常常担心孩子骄傲奢侈,仗势欺凌别人,于是搜集古今家训,自己书写成屏风,让他们 各自拿取一副,说:“在这些地方注意,就足够保全自身了!汉代袁氏家族历代都是忠良 之士,这是我心里崇尚的,你们应该以他们为老师。”病情很严重,皇帝命令凿穿院墙 来方便问候房玄龄,亲自握着手和他道别。并下诏让皇太子来探问。提拔他的儿子房遗 爱做右卫中郎将,遗则做了朝散大夫,好让他们及时见到房玄龄。七十一岁而死,赠太 傅、并州都督,谥号文昭,赠给班剑、羽葆、鼓吹、绢布二千段、粟米两千斛,陪葬昭 陵。高宗下诏陪享太宗庙堂。 15.B(“逝者如斯”“相同”欠妥,“江声不尽”表英雄无尽之恨,“天意无私”表上天不 因为人有未竟事业而让时间停留,此联采用借景抒情和拟人手法。) 16.①“生子何须似仲谋”是曹操对孙权似骂而实为发自内心的赞语,陆游化用此句,正话 反说。②表达了作者对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愤怒与悲慨。③抒发了作者不被重用、报 国无门的无奈和不平。(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我常常为自己的身不由己悲伤,就好像楚钟仪被囚禁一样;又叹息自己被贬谪 放逐,还要学齐国倡优讨好尊上。大江奔流,流不尽英雄的遗恨;天意无私,寒秋草木依旧 枯黄。万里远行,旅愁使我平添了白发;船过黄州,风帆浴着冰冷的日光。请看当年三国鏖 战的赤壁,如今早已成为陈迹;男儿不再能建功立业,何必再学习孙权的榜样。 17.(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香远益清 (2)卷起千堆雪 白露横江 (3)示例一: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琵琶行》) 示例二: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 示例三: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望月有感》) (每答对一空给 1 分,错字、漏字、多字均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给分。) 语文试卷 第 14 页 共 24 页 18.D 19.C【解析】错在“浩然阔大的气势”,虽有气势,但并不浩然阔大。 20.改句:仲春时节,春风煦暖,米粒一样的白花绽开,恰如蓬松的大雪覆盖,使火棘丛 膨胀开来,成垛成堆。 【解析】原句有两种语病:①重复赘余,删掉“白色的”。②不合逻辑,在“蓬松的大 雪”前加“恰如”。改对一处 1 分,改对两处 3 分。 21.【答案示例】①能否厉行节约关系生存败亡 ②节约早已过时 ③是对有限资源的珍惜 (6 分,每句 2 分) 【解题分析】 本题给出了三个语段,其中有三处空缺,要求在空缺处填入恰当的语句。这段文字主要 介绍了节约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节约在现代社会的种种表现以及它的现实意义。回答此 题,只要综观全文,把握所给文字的核心话题,依据上下文的相关提示语和相关信息提 示,准确补写并不难。①句出现在第一段的最后一句,需要根据前文提供的相关内容来 补写。根据前文的两句名言“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可以推知 句子内容为是否节约会带来两种不同的后果,可补写为:能否厉行节约关系生存败亡。 ②句出现第二段的中间,前文内容为社会中浪费奢侈的不合理现象,后文内容为节约不 是一时的行为,而是永恒的主题。由此可以推知,此处要填写的内容与“节约不是一时 的行为,而是永恒的主题”意思相反,根据上下文语境,此处应补写为:节约早已过时。 ③句出现在语段的末尾,是对全文的总结。依据第二段的内容,前半部分谈过度消费的 现象,而后半部分谈资源的节约,再依据前文内容“节约是一种忧患意识的长远体现,是 深谋远虑后的利弊权衡”以及“现代文明推崇它,是对过度消费的抵制”,可以推知, 此处应填写的句子在句式上应与“是对过度消费的抵制”相对称,内容上应能体现忧患 意识,因而可以补写为:是对有限资源的珍惜。 22.节约不是吝啬,而是对理性消费的倡导。 节约不是吝啬,而是对有限资源的珍惜。 节约不是吝啬,而是对永续发展的追求。 (6 分。每条理由对给 1 分,句式对两句给 1 分,三句给 2 分。) 【解题分析】 本题解答需要根据提供的情境来仿写句子。审题时应先审清情境任务,任务要求从文本 材料中提炼出三条理由,对生日会上的请客攀比之风以及“请客怎能吝啬”“新时代还 需节 约吗 ?”等言论进行反驳。考查的形式是仿写,仿写句子须明确形式和内容的要 求,形式上,应使用“不是……而是……”的句式,语句结构应与首句一致。内容上, 要求依据文本材料信息来进行反驳,隐性要求是要能提炼语段的主要内容。仿写的首句 是对第一段内容的提炼,后三句的仿写重点要对后两段内容进行梳理概括。第二段主要 是分析节约被人淡忘的现象,并提出新旧节约观念的不同。从中可提炼出两点理由:节 约是一种文明理性的消费行为;节约是对有限资源的珍惜。最后一段内容为节约是一种 忧患意识,实质上是一种对永续发展的追求。 综上所述,依据首句的句式特点,应仿写为:节约不是吝啬,而是对理性消费的倡导; 节约不是吝啬,而是对有限资源的珍惜;节约不是吝啬,而是对永续发展的追求。 语文试卷 第 15 页 共 24 页 23.作文 一、关于题意理解 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写作材料、写作主题与任务、写作要求。 (一)对材料的理解 材料由两个段落构成,整体上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即第一段,由 2 个句子构成。指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相处中的“俯视” “被俯视”情况。 (1)人与人相处,没有谁愿意被俯视,也不应该俯视他人。 这句话从情感态度层面展示了人与人相处的一种常理:一方面,人人均有独立人格、 权利与自尊心,需要得到尊重,故情感上不愿意被他人居高临下地俯视;另一方面,人与人 交往应持对等之态,从态度上不应该用霸道、倨傲、轻蔑的态度俯视他人。 (2)回望历史,中国曾领跑世界,令他国景仰;但也曾因国力衰弱,仰人鼻息,被列 强俯视。 这句话紧承上文“被俯视”与“俯视”,回溯历史,由人与人的关系论及国与国的关 系,对比中国在历史上曾“被仰视”和“被俯视”的史实。历史上,中国在经济、政治、文 化等方面曾长期领跑世界,虽中华民族向来拥有“谦逊”“有礼”等姿态与心态,友好和平 的交往方式在古代中外交流史上也长期居于主流位置,但先进的文明与强大的国力,还是使 中国赢得了他国的“仰视”。然而自鸦片战争以来百余年,中国积贫积弱,经济、科技发展 远落后于世界,处处挨打。一方面只能仰人鼻息,卑微地仰视列强;另一方面,则沦为任人 宰割的鱼肉,被列强俯视。历史兴亡,国运起伏,带来了“被仰视”与“被俯视”的视角变 化,值得考生深思。 第二个层次即第二段,由 3 个句子构成。 (1)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如此,文化与文化之间亦如是。 这句话既承接上文,指出文化与文化之间也同样存在俯视、仰视与平视的视角问题, 将材料引向了更宽广的文化、文明的领域。“不愿被俯视”与“不应俯视”之道,不仅是人 与人、国与国友好交往之道,也是文化与文化、文明与文明交流的原则。 中华文化崇尚谦逊、大度、包容、和谐,孔子有“有教无类”的主张,孟子认为“圣 人与我同类”“尧舜与人同耳”,庄子则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这种文化到了今日, 已内化为中国外交的核心。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国际关系民主化”,再到“尊重各 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中国外交政策和实际行动始终拒 绝居高临下地俯视他国,而是平视世界,这与世界上某些国家的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句话拓展了材料的视阈,有利于考生在更宽广的思维空间内进行思考与写作。 (2)视角,取决于站位与定位,也取决于姿态与心态。 这句话就视角背后的因素进行分析,分别给出站位、定位、姿态与心态四个方向,对 上句及第一段的内容进行了哲理式的提炼与概括,启发考生对“被俯视”与“俯视”现象背 后的原因、内涵、意义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得出更理性的认识。在此语境中,视角可以是仰 视、俯视,也可以是平视。视角取决于彼此双方的站位与定位,是因为站位与定位往往代表 了各自所持的立场与原则,定位往往代表了各自所确定的位置、座次与目标,而实力、信仰、 语文试卷 第 16 页 共 24 页 制度、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差异,则会带来各自站位及定位的高低差异,从而影响看自己、 看他人、看世界的视角。 视角也取决于彼此的姿态与心态。姿态高高在上,心态妄自尊大,则会惯于以俯视的 视角看一切;姿态卑微低下,心态不自信,则会习于以仰视的视角看世界。唯有以友好、相 互尊重的姿态与不卑不亢的心态平视他人与世界,方能赢得尊重,收获和谐。 (3)百年变局,面向未来,我们该以怎样的视角看待世界? 这句话提出问题,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将思考的内容引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 现实与波澜壮阔的未来,对当代青年提出了一个严肃的时代命题。“百年变局”指出目前中 国面临的世界大环境:当下世界,单边主义盛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严重,某些国家以坚定 捍卫霸权为定位,以“教师爷”的姿态与傲慢的心态处理国际关系,并从贸易、科技、政治 等各方面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进行攻击、打压,使中国面临着极为严峻而复杂的国际形势。 与此同时,当今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是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进程中不同寻常的历史性大跨越,这个大跨越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 织、相互激荡。面对世界与未来,当代青年更需要以坚定的政治站位及准确的定位,以相互 尊重的姿态与不卑不亢的心态去看他人、看世界,更好地处理人与人、国与国、文化与文化 之间相处共存的问题。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70 后、80 后、90 后、00 后,他们走出去 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 综合来看,材料的组织暗含三条线索:从回顾历史到展望当下再到面向未来,展开纵 向的叙述;从人的相处到国家的交往再到文化的互融,进行横向的类比;从叙述现象到分析 原因再到提出问题,做出渐次深入的探讨。 考生可依据材料组织的内在逻辑确定立意:既可以将历史的教训与现实的状况进行比 较从而提出对未来的期待,也可以从不同层面思考视角对于个人、国家乃至文化的意义,还 可以探究不同视角背后的因素,进而揭示“俯视”的危害。既可以立足古今,也可以放眼未 来;既可以深思义理,也可以博引事实;既可以滔滔辩驳,也可以娓娓道来…… (二)对主题与任务的理解 这一部分包括写作主题和写作情境、任务。 1.写作主题:“拒绝俯视,共创未来。” “拒绝俯视”,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对“俯视”视角的态度:反对居高临下的傲慢,反 对盛气凌人的说教,反对蛮横霸道的干涉;拒绝别人的“俯视”,也绝不以“俯视”的视角 看待世界。“拒绝俯视”既是对材料核心内容的概括,又隐含着对友好共处、相互尊重的平 视视角的肯定与呼唤,间接地引出材料提出的问题“百年变局,面向未来,我们该以怎样的 视角看待世界?”考生要综合材料,直面问题进行分析。 “共创未来”,照应了“世界青年交流论坛”的情境,得出中外青年“共创未来”的 方式既不应是以“俯视”之态看待别人,也不应容忍“被俯视”的恶言劣行,更不必卑下地 “仰视”他人,而应做到彼此“平视”。“共创未来”既是对材料内容的拓展延伸,又是对 写作情境中听众的倡议呼吁,需要考生联系实际面向未来展开联想。 语文试卷 第 17 页 共 24 页 “拒绝俯视”与“共创未来”,两者相互关联,彼此依存,既源自写作材料又契合写 作情境,构成了发言稿的主题。该写作主题主要起到了引导写作方向和限定写作范围的作用, 强调了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它强调考生写出的发言稿必须既能使听众从认识上、态度上理解“拒绝俯视”, 又能在实践上、行动上落实“共创未来”,二者缺一不可。“拒绝俯视”是知,“共创未来” 是行,这意味着考生的发言不能流于空泛说教,应有思考、有对象性地明之以理、动之以情, 也不能流于空洞口号,而必须有层次、有建设性地倡之以行,从而使听众做到知行合一。 其次,它强调考生写出的发言稿应该能够在“拒绝俯视”与“共创未来”之间建立有 效的关联。“拒绝俯视”需要考生分析问题,要分析出“俯视”的问题所在,更要分析出“百 年变局,面对未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视角看待世界;“共创未来”需要考生解决问题,要 “共创”怎样的“未来”,怎样“共创”“未来”。分析问题后得出的结论是提出解决问题 方式的基础。 2.写作任务:“世界青年交流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加,请完成一篇发言 稿。 (1)“世界青年交流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加“世界青年交流论坛”是写 作的具体情境,“中国青年代表”是写作者的身份,写作对象则为“世界青年”。 “交流论坛”是开放、自由的表达空间,供各方充分表现意见与立场。写作者要注意 论坛中“交流”的重点,充分营造现场感。 “中国青年代表”,应体现出中国青年的站位与定位,从历史、文化等方面展现中华 民族特有的姿态与心态,向世界展现中国青年人的气度与风采。 “世界青年”,是“世界青年交流论坛”的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国,但与写作者一样, 同为青年人。考生写作时要有明确的对象感与针对性,考虑到国别、文化的差异性,充分表 现“交流”的智慧与技巧。 这个写作任务的设定,首先意味着考生要在给定材料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世界现 状展开丰富联想。其次意味着考生要站在中国的立场上阐述看待世界的视角,体现中国青年 的气度和风采。第三意味着考生不仅必须考虑发言内容(尤其是对“共创未来”的呼吁)在 当下“世界”的现实可行性和意义,还要特别考虑发言对象是“世界青年”的特殊性,在行 文中要格外注意措辞、语气的把握与拿捏。最后意味着要突显“青年”这一特殊群体对世界 的影响力和对未来的开创性。 (2)完成一篇发言稿 “一份发言稿”,明确了写作文体。发言稿是演讲前的重要准备,在格式上有特定的 语体要求,包括要有明确的对象意识,需要有得体的称谓和礼貌的问候语;要具有亲切感、 交互性,有具体的语言交流内容;观点要具有一定的鼓动性与号召性,可以使用祈使句等句 式进行表达等。 (三)对写作要求的理解 语文试卷 第 18 页 共 24 页 题目最后是材料作文写作要求,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对材料处理、写作角度选择、 立意确定、身份意识和背景要求等五个方面明确指引;二是文体的要求,必须体现出相应的 文体特征;三是对考试纪律提出要求,明确反对套作,禁止抄袭;四是强调考试公平要求, 严禁考生在文中泄露个人信息;五是对字数提出要求,不少于 800 字。 (四)材料与主题的关联 综合分析材料与主题,可以建立完整的写作逻辑:我们过去曾“被俯视”,今天应该 “拒绝俯视”,立足当下,确立彼此“平视”的自信视角与姿态,“共创未来”。 围绕材料与主题,考生批驳“俯视”的错误视角,分析“拒绝俯视”的观点,展现批 判性思维;辩证分析“俯视”与“仰视”的异同,进而得出必须“平视”的观点,展现辩证 的思维;通过“俯视”与“被俯视”的表象分析问题的实质,强调“平视”视角对于正确看 待世界、“共创未来”的重大意义。 二 、关于是否符合题意 判断考生作文是否在题意范围之内,主要看是否以“拒绝俯视,共创未来”为主题综 合材料并完成写作任务。 优秀习作 1 01 拒绝俯视,共创未来 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年朋友们: 你们好!我是来自中国的青年代表,很荣幸能受邀参与世界青年交流论坛并在此发言。 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人与人、国与国、文化与文化的碰撞日益激烈,而在 这其中的我们,又应如何看待世界?理应拒绝俯视,共创未来! 俯视是来自压迫的视角,象征着强势一方的自负与无知,在座的各位,有谁愿意被他 人俯视,中国有句古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因压迫的俯视视角会给对方带来不适, 所以没有人愿意被俯视,也不应该俯视他人。历史上中国有过因强盛而受景仰的时期,也曾 因一时的衰弱而受列强俯视。而如今,中国重新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难道又要被仰视或俯 视了吗?中国从不以这两种视角审视其他国家,因为中国所秉承的理念是海纳百川的包容, 而不是自恃过高的自负与无知。同样,其他的国家也不应以睥睨的角度看待世界,而是应该 采取平视视角。 当视野足够开阔,视角便不会再被局限,而是以尊重的平视视角去认识和感悟。视角 取决于站位和定位,也取决于姿态和心态。当两个人相互尊重,在交流时就更能吸取对方的 建议和优点,这样的心态会让两人受益。放眼到国家之间和文化之间,也是概莫能外的,因 为尊重、平视,王安石与苏轼即使政见不同仍能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因为尊重与平视,疫 情期间,各国对深受病毒侵扰的中国施以援手,中国也通过“中欧班列”、“一带一路”等 形式回援;因为尊重与平视,敦煌壁画吸纳佛教融入中华文化,成为文化界的一朵奇葩。各 位青年!这就是尊重与平视的力量,当我们扎根于世界广袤无垠的大地上,放平我们的姿态, 用平视的视角看待世界,那其中的绚丽和宽阔,是我们穷尽毕生该去学习的。唯有尊重和平 视能助力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学习、感悟之旅。 作为世界发展的新生力量,青年人肩鸿巨任,各位代表!世界的未来在何方?在我们 相握的手中,在我们相互平视的眼里,更在我们紧紧相连的心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每一个 语文试卷 第 19 页 共 24 页 你组成,也等待每一个你助力发展!有上海医学专家钟鸣美国求学归来,驰援武汉,扶危渡 厄;有美国友人郭杰瑞体现中美友谊;在这世界交融发展的大潮流中,还会有你的身影! 各位代表,让我们摒弃俯视的视角和高高在上的姿态和想法,携手投入世界发展中去。 各位代表,让我们拾起平视的视角和相互尊重的包容理念,共同打造一个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世界! 各位代表,让我们齐聚青年人的力量,打造和谐美好的未来。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评分:19+20+19=58 评语:本文为一等文。本文开头针对写作任务,点明身份,阐明写作缘由,凸显“中 国青年代表”的写作者身份,发言稿特征鲜明,具有对象意识。第二段旗帜鲜明地提出全文 中心论点“拒绝俯视,共创未来”。第三段围绕“拒绝俯视”的主题,联系中国历史与当下, 阐释为什么要“拒绝俯视”,从而提出“应采取平视视角看待世界”的观点,由驳到立,逻 辑清晰。第四段从怎样“平视”的角度,分析视角取决于站位和定位,姿态和心态。紧密联 系材料,阐释深入。第五段围绕“共创未来”的主题,阐释青年应该如何以平视的视角,融 入世界未来的发展。结尾回扣主题,彰显身份意识与情境意识,交流感强。全文紧扣主题展 开论述,中心突出,文脉清晰;对材料内涵的理解比较准确,具有强烈的对话意识,但对“共 创未来”的阐述稍显薄弱,前面部分论述略显空泛。 发展等给打在“深刻”与“丰富”。 优秀习作 2 02 坚定拒绝俯视,未来你我共创 各位世界青年交流论坛的青年代表们: 大家好!我是中国青年代表,很高炎能在这里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坚定拒绝俯视, 未来你我共创》。 人生而平等,这是我们当代人共同的认识。人与人相处没有人愿被俯视,因为被俯视 代表地位低人一等,即使实力上相差不多,但精神上却总被挫伤。俯视者的上位者姿态无形 中给双方构建了一层壁垒,一道鸿沟,使俯视者与被俯视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因此,拒绝俯视,正是拒绝这种不平等。不仅拒绝被俯视,也拒绝俯视他人。人与人 之间,国与国之甚至文化与文化之间都需要这种拒绝。拒绝俯视,是传递平等的号角,是尊 重多样性的前提,是展现包容开放的胸怀和担当。试想,当你以俯视的视角去看待万物时, 是否会因先入为主的傲慢而忽视了一番美景?拒绝俯视,我们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欣赏更 多的美好;拒绝俯视,我们能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博采众长,海纳百川,实现进一步的飞 升与超越,破除骄傲自满的弊端。 世界的青年们,请收起那些偏见或是不满,拒绝俯视而团结起来吧!百年变局,风云 变幻,共同携手,方能共创未来。青年是国家未来的支柱,也是未来世界舞台活跃的主角。 当我们以平等团结的视角,拒绝俯视,世界将呈现一幅勃生长的图景;当我们以互助和谐的 眼光,尊重包容,未来将以欣欣向荣的迅猛之势展开。此外,我们拒俯视,也拒绝仰视,我 语文试卷 第 20 页 共 24 页 们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家国自信立住脚跟,才能在世界的多元潮流碰撞中不忘本心,坚守 本色,团结起来,未来由我们共创。 先辈们已经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此刻正待我们扬帆起航。看到钟南山院士与世 界各国专家交流疫情相关经验,看到郭杰瑞星悦等一批外国友人走入中国社交平台,积极促 进交流互动,我心中只觉热血澎湃。在场的我们,既有如此千载难逢的机会相聚一堂,我们 何不身先士卒,在这论坛上先践行起平等团结的愿想呢?只有每个人都将心之所感付诸实 践,星星之火才能以燎原之势燃烧;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将拒绝俯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未 来才会在我们的同努力下一片光明!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评分:19+19+19=57 评语:本文属一等文。文章开篇直截了当,点明“我”是谁,“我”发言的场合以及 发言主题,一目了然。第二段从“人生而平等”说起,从“实力”与“精神”两方面谈及人 不愿被“俯视”的缘由,进而论述了“俯视”的姿态对“俯视者”及“被俯视者”的危害。 第三段紧密承接上文,亮明发言主题“拒绝俯视”。在阐述主题内涵时,能周到地顾及“拒 绝被俯视”与“拒绝俯视他人”两方面,并进一步立足国际视阈分析了“拒绝俯视”对世界 各国共创未来的积极意义,暗合发言情境,照应了发言对象,巧妙地引出了后文的以第二人 称“你”所发出的呼告,得出结论,即应“拒绝俯视”。层层铺垫后,第四段与“世界的青 年们”对话,呼吁“拒绝俯视而团结起来”,不露痕迹地带出主题。在阐述“共创未来”的 做法时,能紧扣“共”字,号召世界青年“以平等团结的视角”、“以互助和谐的眼光”共 创未来,并强调不仅应“拒绝俯视”,也应“拒绝仰视”,并“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家国自信 立住脚跟”,即不卑不亢地以平视的姿态立于世界各国之林。末段以中外“先辈们”积极与 他国交流,不分彼此不分国界投身国际公共事务为例,照应“拒绝俯视”,并再次重申主题 “共创未来”。最后深情呼吁,不仅应在“知”的方面“拒绝俯视”,也应在“行”的方面 “外化于行”,如此方可“共创未来”。全文紧扣主题展开论述,由回顾历史到描述现状, 进而展望未来,关照“俯视”“仰视”“平视”之间的逻辑关系,先破后立,以中国青年代 表的发言身份很好地完成写作任务。微有遗憾的是文章前半部分理据略显不足,倒数第 2 段 分析、论证略显仓促。发展等级打在“深刻”和“有文采”。 优秀习作 3 03 以平等视角远眺未来 世界各国的青年代表们: 你们好!我是中国青年代表。很荣幸能站在世界青年交流论坛的平台上,进行主题为 “拒绝俯视,共创未来”的发言。当今世界联为一体,若要共创和平发展的美好未来,还要 语文试卷 第 21 页 共 24 页 你我青年摒弃轻蔑“俯视”,在广阔、平等的青年视角下,携手同一世界,齐心戮力共同奋 斗。 因国力、种族的差异而抬起头颅俯视他人,必在国际交流间树起隔阂,也必将失去远 眺世界未来的全真视角。俯视,因差异对立而生,为傲慢自负助长,被矛盾冲突激化。各位 代表们,我们谁会愿意在日常生活中被人鼻孔朝天地俯视?这无疑只会让人际关条之桥缺乏 尊重互信的支持而错位崩塌。人与人之间尚且如此,国与国、文化与文化、文明与文明之间 又何尝不是?历史上我们的祖国曾领跑世界,受万千景仰,却也曾被列强张狂俯视,仰人鼻 息。无论俯仰,因实力不对等而失去平等交流权利都曾让我国失去机遇,也让世界蒙受惨痛。 可当今世界,贸易壁垒仍肆意立起,文化霸权渗透仍变本加厉。青年们,当我们罔顾世界各 国文化平等、发展平等,我们只会局限视角,又怎么能正视世界和平之潮流,发展之瞩光? 摒弃俯视,平等定位,放平姿态,我们才能以平等的视角互处,远眺美好未来。面临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只有尊重互信,求同存异,方能以平等的视角看清世界发展的全貌。 这不仅要求我们以各国平等发展站位定位,维系各国在国际地位平等,主权平等,还要求我 们以求同存异的心态,平等相处的姿态通力合作。当我们平心看待文化多样性的差异,理解 各国发展处境与愿景,在平等的视角下,我们看到了和平发展的美好未来。各国青年们,我 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在平等的视角下为命运共同权益振臂高呼。我相信,地位 平等,命运共同,我们的未来会更加开阔美好。 拒绝俯视,平等交往,你我青年责无旁贷。当以年轻薪火共筑和平未来,用双手创造 世界的美好明天。青年们,剔除成见会让我们的国际视野开阔,平等相处会让我们心心相通。 当“和平方舟”驶向远方,为非洲同胞驱除病痛;当“中巴铁路”被一双双年轻的手筑起, 当“文博会”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青年身影,我们青年正在平等的阳光下,筑起合作互助的桥 梁,通向和平发展的远方。各国同胞,让我们携起手来,用青春姿态,青春智慧共创璀璨未 来。 拒绝俯视,以平等的视角远眺未来,共创未来,你我共同努力!相信吧,平等之路上, 未来繁花相送。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聆听。 评分:19+19+19=57 评语:本文属一等文。这篇发言稿开篇以简洁的语言介绍了自己的身份以及发言的主 题,既符合发言稿的格式,也运用了得体的称谓和礼貌用语。难得的是,考生接下来将发言 的背景置于“联为一体”的当下世界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之中,明确了发言所针对的现实和 愿景。第二段先从人与人、国与国、文化与文化三个角度阐释了“俯视”的危害,进而探究 “俯视”背后的因素,并由此将中国曾被列强俯视的惨痛历史与当今世界壁垒森严的现状対 举,继而以反问句式发出对现场青年听众的倡议,为下文张本。第三段紧接上文,指出当下 青年正确看待世界的视角。从定位和心态两个层面提出对当代世界青年的期许和建议。既是 动之以情的雄辩,也展现了中国青年的气度和风采。第四段博举中国平视世界的实例,呼吁 世界青年共同创造未来,有美好愿景的想象,也有实际践行的路径,更突出了青年的朝气和 语文试卷 第 22 页 共 24 页 开创性。最后以富有激情的语言鼓励与会的青年以平等的视角共创未来。本文气度严谨,有 突出的思辨性,既深思义理,又准确把握青年听众的心态和特征,语气拿捏到位。其中有些 长句稍显聱牙,未尽展发言稿的语言特点;个别地方说理不够严密。发展等级打在“充实”。 优秀习作 4 04 平等互助,共创美丽明天 各位来宾: 大家好! 很高兴能有机会能在“世界青年交流论坛“上,作为中国青年的代表,和大家交流分 享。(表明身份)如今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各国的交流联系日益紧密,和平与发展已然成 为时代的主题。站在时代的接口处,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又要怎么顺应时代的发展,共创 属于全人类的未来呢?(结合情境,有不囿于情境)下面是我的一些看法。 拒绝俯视,以平等的视角和心态,共创灿烂的未来。(紧扣主题,构建分论点,有破 有立,思路清晰。)回望历史,中国曾领跑世界,四大发明、盛唐气象、展现出中国古代领 先同时代的气概;我们也曾跌入低谷,因国力衰弱,仰人鼻息,被人俯视。(结合材料)如 今中国走出低谷,迎接百年变局,中华民族再次骄傲地站了起来。我国领导人曾说:“中华 民族千百年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以解决。这是我们人 生之大幸。”(引用领导人名句)如今,中国已实现全面小康,综合国力日益强盛。(由古 及今,结合脱贫攻坚胜利的时间节点,具有现实意义。)但这会让中国以俯视的姿态低看其 他国家和民族吗?不!恰恰相反,中国以平等的视角去对待世界各国。(先破后立)中国的强 盛,是让我们有力量去援助他国,而不是有资本去践踏别国。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疫情肆虐的当下,主动向他国伸出援手,这些都是最有力的论明。(作为中国青年的代表, 站在中国的立场上分析问题,也是身份意识和情境意识的体现)而作为中国的青年,我们会 紧跟国家的步伐,拒绝俯视,倡导平视,致力于与世界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也希望你们能 和我们一起,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人类的明天!(重申观点,发出倡议) 以共创未来的行动,坚定平等的视角和心态,尊重和包容。(第二层,如果“拒绝俯 视”为知,则“共创未来”为行,立论准确)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 都是平等的。(结合材料)立足于各国的共同利益上,坚定平等的视角交流合作,我们才能 更好地看到他国文化的之美,才能更加包容悦纳多样的文化,才能更尊重各国之间的差异。 (重点论证,排比句式加强了气势)我国有位大学者费孝通先生曾言:“美美与共,天下大 同”正是对此最好的诠释。(再引名句)放眼当下,我们坐在这里,不分国界。平等地交流 分享,也是对此最好的实践。世界的青年们,我如今站在这里,发出了中国的声音,表明了 中国的立场,更希望能听到属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声音,见到世界文化不同的色彩。(再 次结合身份和情境)让我们携起手来拒绝俯视,开创世界共同的未来!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语文试卷 第 23 页 共 24 页 优秀习作 5 05 不以俯视看世界,只以携手创未来 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 你们好!很荣幸能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在本次“世界青年交流论坛”上发言。在当今世界 所面临的百年之未有的大变局下,我的发言主题是“不以俯视看世界,只以携手创未来”。 (开篇点明身份和主题) 拒绝人与人之间带有国家偏见的俯视,是共创和谐未来的活水源头。(第一层,顺着 材料的思路,先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谈起)俯视,源于高站位和高姿态,源于心态上的自恃 甚高和定位上的骄傲自负。(探因分析)在中国文化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常要求要保持谦 逊。“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正是放平安态,虚心求教,共创未来的典型例子,而这放眼 今天在世界人民的相处上都是适用的。(从中国文化说起)我们身为世界新一代的青年,究 竟以们种视角看世界?又从何种姿态相处?我想,应是摒弃以国家偏见为主观色彩的俯视。以 平等视角看待世界,以包容多元化的心态与世界上的人的相处。(提出观点)我们将会看到 白皮肤的青年和黑皮肤的青年一起在球场上挥洒汗水,看到亚州姑娘和欧美姑娘讨论时尚, 看到黑眼睛的孩子和蓝眼睛的孩子在操场奔跑……(结合青年论坛的情境,畅想分析,很鲜 活)唯有拒绝人与人的俯视,坚定平等视角,青年才能手共创和谐美好的新世界。 拒绝国与国不平等的俯视,是共创国际新秩序未来的永恒动力。(第二层,从国与国 的关系入手)回望历史,中国身为一个古老的国度,曾受万人景仰,也曾仰人鼻息。(结合 材料)国与国间不平等的俯视正是旧日战争的开端和残余,带来的将是不平等的国家关系和 混乱的国际秩序。身为世界新青年,我们或许做不到阻止战争,却可以为战乱的国家献上自 己的绵薄之力;我们或许做不到阻止贸易摩擦的加剧,却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消弭各国间的针 锋相对。我们以一片帆推动另一片帆,一朵云吹动另一朵云的方式,定能拒绝国与国之间不 平等的俯视,携手共创新未来。(立足青年身份,提出倡议) 拒绝文化与文化间恶意的俯视,是共创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未来的海上明灯。(第三层, 从文化层面入手)世界文化多种多样,文化上的俯视却一直存在。或如二战中的犹太人,因 法西斯对自身的高视角定位而惨遭屠杀;或如殖民时期的非洲人民,因殖民者种族主义而被 败卖至另一个大陆做奴隶,(他们的文化也惨遭破环。注:加上此句,才可以扣住论点。 否则两个例子与“文化”无关。)在如今浪潮汹涌的百年变局之下,我们身为新一代的青 年,更应阻止这样文化与文化的俯视,防止历史的再一次重演。因此,我们应当以平等的视 角接纳和包容世界各地的文化:品一品中国的清茶,饮一饮法国的葡萄酒,尝一尝加拿大的 枫树糖浆,住一住日本的温泉旅馆。(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样鲜活。)拒绝文化与文化间带 着恶意和自恃甚高的俯视,我们才能携手共创新时代的未来。 在此百年变局之下,你我携手努力,成为那推动世界前进的后浪,拒绝俯视看世界, 选择平等视角,携手共创新未来!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语文试卷 第 24 页 共 24 页 短评:两篇作文的成功之处在于,都能够较好地处理材料、主题、任务三者的关系, 论证层次分明,论述比较充分,身份和情境意识也不错。第一篇作文胜在综合把握和分析材 料,并将“拒绝俯视”“选择平视”“共创未来”的关系分析到位,不足之处在论据有待充 实;而第二篇作文则胜在第二、第四两段非常鲜活的畅想和建议,不似很多同学的文章只有 空洞的口号。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