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素材解读:“默”示修养“鸣”标风骨等 2 则(附:他山之石及简评)
“默”示修养“鸣”标风骨
奥古斯丁有言:“你若沉默,请出于爱而沉默;你若发声,请出于爱而发声。”人事多
纷扰,人生多曲折,面对各色人等和各种之事,选择“默”还是“鸣”,一般难以骤作决定
或一概而论。我以为,只有推己及人,心向普罗,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以惠及他人与社
会。可以信守的原则,乃是:“默”示修养,“鸣”标风骨。
沉默不仅有关个人之修养,更是一种智慧的沉淀。适时的沉默有如细雨,润人于无声
却胜有声。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说:“适合沉默的事说出来就显得奇怪。”的确,
生活中,他人失意时,陪在他身边,静静地倾听,或是给他一个无言的拥抱,比空洞单薄
的言辞溫暖得多,也有力得多。不知沉默,不懂言说分寸的人只会令人心生厌弃,同时这
种行为也足以自证其教养的缺失。显而易见,体恤他人的沉默是种修行,也是一种更加“高
级”的爱,它具有温煦而强大的力量,自能抚慰人心、宽解人意。
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哪怕是足以傲人的成就,也无须自夸于公共话语空间。耐得住寂
寞,守得住从容淡泊之心,此为人生之大修养。还有,一个人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高远目
标而不懈战斗、上下求索,虽一时看不到成绩,但他潜行于前行之路,处于人生的蓄势期,
也自当秉持一种不与尘俗混同的高迈和静气。
当面临社会乱象或是事关道德原则的大是大非问题时,我们当发声,这是责任,更是
担当。试看,鲁迅以笔为刀,敢于执言,他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勇毅和胆气直指国民
劣根性,致力于疗救国人的灵魂。再看,王小波冷静分析社会现象,分析国人的弊病,谈
理性也谈信仰,以其精警的文字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他们以积极发声者的姿态,体察国人
心理,关注国家命运,以一己之微力为国家鼓与呼。一味沉默犹如闭眼信足狂奔,极有可
能奔向悬崖而不自知;回避必要的发声,犹如自筑空中楼阁,摇摇晃晃,临危而无感。社
会需要鞭挞丑恶、清醒客观的发声者,他们是刺破黑暗的利剑,亦是推动国家机器顺畅运
转的工程师。须知,“邪恶获得胜利的唯一条件,就是善良的人们保持沉默”(爱德蒙·伯
克)。情系普罗大众,心连国家社会,当鸣则必鸣,鸣以济天下。鸣,标示的是人的大写的
精神和铮铮风骨!
当然,一个人蒙受不白之冤,或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也自当站出来为自己“说话”,
洗刷耻辱,一证清白,或是维护自己应有的权益。这同样是一种风骨。
然知之不难,行之唯艰。无论是沉默还是发声,我们都需要从爱出发,但与此同时,
还需要考虑到“度”。过度的沉默或是过激的发声,可能都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有可
能适得其反。“度”的把握非常重要,我们应站在他人的角度衡量自己的言行。须知,该发
声时却噤声,固然不可取;发声时若是人云亦云,也无异于空谈,我们应以独立人格去思
考,理性发声,切忌随波逐流,泛泛而谈。
当默则默,当鸣则鸣。请记得,“默”示修养,“鸣”标风骨;博爱于人,裨益社会!
【简评】
“沉默”还是“发声”?文章首段即宣示选择的标准:“默”示修养,“鸣”标风骨。
具体行文时,先论“沉默”,次及“发声”,尾段总结,全文层次清晰,结构圆融。无论是
论说“默”还是“鸣”,作者都从他人和自身两方面入手,语言平实,引人思考,说理有力,
令人信服。
【他山之玉】
人要永远做小孩子虽办不到,但想要保持沉默是能办到的。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
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
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起初我以为这是因为经历了严酷的时期(文革),后来
才发现,这是中国人的通病。龙应台女士就大发感慨,问中国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在国外
住了很多年,几乎变成了个心直口快的外国人。她把保持沉默看做怯懦,但这是不对的。
沉默是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它的价值观很简单:开口是银,沉默是
金。一种文化之内,往往有一种交流信息的独特方式,甚至是特有的语言,有一些独有的
信息,文化可以传播,等等。这才能叫做文化。
沉默有自己的语言。举个住楼的人都知道的例子:假设有人常把一辆自行车放在你家
门口的楼道上,挡了你的路,你可以开口去说:打电话给居委会,或者直接找到车主,说
道:同志,五讲四美,请你注意。此后他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回答你,我就不敢保证。我
估计他最起码要说你“事儿”,假如你是女的,他还会说你“事儿妈”。当然,你也可以选
择沉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种行为的厌恶之情:把他车胎里的气放掉。干这件事时,当
然要注意别被车主看见。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下在故园的雪
印象中,故园下过一场大雪,下得到处银白。腊梅园里只听得见雪落的声音,我踮起
脚够到盖满雪的腊梅枝,“叭拉”一下把雪含在嘴里,然后揪下几枝腊梅带回家去。
雪化的时候,我去往另一座不怎么下雪的城市上学。这里的春天就像樱花的花期那么
短,于是冗长的夏天接踵而至。地理老师在气候分布图上圈圈点点,圈出长江中下游的一
小块儿,说:“我们就在这儿,亚热带季风气候,1 月平均气温在 0 摄氏度以上……”
“0 摄氏度以上怎么还有雪呢?”马上有人插嘴。“对呀,我还吃过雪呢!”我接嘴道。
“0 摄氏度以上是平均气温,不排除最低气温在 0 摄氏度以下啊,况且我们这儿也没下过
多大的雪。雪很脏的,吃了小心坏肚子。”老师继续讲下去。
我突然有些怀念那一把可能让我坏肚子的雪,毕竟它能给此刻置身于三十多度高温的
我一丝慰藉。这里的夏天很难熬,一下课我就和同学跑进学校拥挤的小卖部,把装雪糕的
冰柜门拉到最开,胳膊使劲往里面伸,或者站在冰冻饮料的柜门内侧大口呼吸,满脑子都
装着纷纷扬扬落下的雪花,直到被老板从柜门里拖出来,说我浪费他的电。
夜晚依然很燥热,好不容易睡着,梦里来到了故园。故园下起了大雪,我像文艺片里
的女主角那样,在雪地里踩出一脚深一脚浅的脚印,仰着脸任凭雪花落上睫毛,化在唇间。
腊梅的幽香润过干燥而寒冷的空气。突然,冰雪在一瞬间融化成略带体温的汗水,我满头
大汗醒来,故园和雪都不见了。
夏天熬过,一晃就到了冬天。在我看来,秋天气候适宜,显得有些平淡,所以容易被
我的记忆略过。很快,就到了男孩子都忍不住要穿秋裤的时候,天气预报的图案上出现了
几片雪花。于是,我和同学们都在等雪。即便是上课,我们都看着教室外阴沉的天空走神。
可是天不遂人愿,接连几天都没有一点雪花落下,只有刺骨的风一直钻进棉衣,吹得人脊
背发凉。
一天中午,冰子开始敲打窗户,没过多久,盐粒般的雪飘了下来。大家高兴坏了,争
先恐后地挤在走廊边用手接雪,任雪一粒粒化在手心里。可是,雪好不容易盖满地面时,
突然停了。薄薄的一层雪很快就被踩脏了,融化成了乌黑的雪水。雪地靴被打湿,双脚冻
得发疼,也没人敢打吃雪的主意了。我突然很怀念故园的雪,怀念在雪地上潇洒地奔跑的
日子。
原来,故园下的雪,才真的叫“雪”,因为记忆中它就像林冲上山神庙那晚的雪那么大,
當然也更干净。它化了之后,给妙玉用来泡茶,想必也是极好的。那时候,满园的腊梅都
结好了花苞,等着雪上枝头的时候绽放。可是,回故园的安排,总是被繁重的学业耽搁。
也罢,故园因为回不去才有意义,大雪也因为迟迟不下才令人期待。(指导老师:陈雄)
【简评】
故园的雪,很大很美,它于燥热的夏夜来到“我”的梦中,于校园下起不久即融的小
雪时来到“我”的心中。这透露了作者爱美、浪漫的情思。“挤在走廊边用手接雪”,去小
卖部吸冷气等细节让人感到了“我”的天真可爱。本文并非单纯写景抒情,更有人生的感
悟——“故园因为回不去才有意义,雪因为迟迟不下才更令人期待”。原来,成长的过程,
就是不断地剥离和增加、积淀和更新。
【他山之玉】
那天下着雪,落雪的天气通常是比较温暖的,好像雪花用它柔弱的身体抵挡了寒流。
堤坝上一个行人都没有,只有我和爱人,手挽着手,踏着雪无言地走着。山峦在雪中看上
去模模糊糊的,而堤坝下的河流,也已隐遁了踪迹,被厚厚的冰雪覆盖了。河岸的柳树和
青杨,在飞雪中看上去影影绰绰的,天与地显得是如此的苍茫,又如此的亲切。走着走着,
我忽然落下了眼泪,明明知道过年落泪是不吉祥的,可我不能自持,那种无与伦比的美好
滋生了我的伤感情绪。三个月后,爱人别我而去。那年的冬天再回到故乡时,走在白雪茫
茫的堤坝上的,就只是我一人了。那时我才恍然明白,那天我为何会流泪,因为天与地都
在暗示我,那美好的情感将别你而去,你将被这亘古的苍凉永远环绕着!
所幸青山和流水仍在,河柳与青杨仍在,明月也仍在,我的目光和心灵都有可栖息的
地方,我的笔也有最动情的触点。所以我仍然喜欢在黄昏时漫步,喜欢看水中的落日,喜
欢看风中的落叶,喜欢看雪中的山峦。
几天前的一个夜晚,我做了一个有关大雪的梦。我独自来到了一个白雪纷飞的地方,
到处是房屋,但道路上一个行人也看不见。有的只是空中漫卷的雪花。雪花拍打我的脸,
那么的凉爽,那么的滋润,那么的亲切。
——迟子建《我的世界下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