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名师课堂:结构紧凑——小说命题的新视角
结构是小说作品的形式要素,小说的结构过程是小说家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按照
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要求,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把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事件分
轻重主次合理而匀称地加以组织和安排的过程。结构紧凑是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追求的目
标之一,包括情节的处理、人物的配备、环境的安排以及整体的布置等。以往考查情节时
“结构紧凑”仅仅作为小说构思效果的答题要点之一进行考查,而 2020 年高考浙江卷命题
人别具匠心,把它作为一个大题的命题点单独设题考查,和去年浙江卷考查小说的“叙事
风格”一样,属于考生备考的盲点。
先将这道考题及参考答案抄录于此(小说选文《雪》请参看本期“赠卷”),并略作剖
析。
【高考真题】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2020 年高考浙江卷第 12 题)
【参考答案】
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觉得和对方似曾相识,结尾进
行呼应。
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
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
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
【考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情节手法的能力。“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
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
手法指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线索串联、悬念设置、前后伏笔照应等技巧。下面,结合
参考答案,对《雪》的情节手法做些解说。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
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觉得和波塔波夫中尉似曾相识,“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
他”,结尾以波塔波夫中尉给彼得洛芙娜的信进行呼应,说出自己与彼得洛芙娜在利瓦季亚
的偶遇及对此念念不忘。虽然小说已经交代彼得洛芙娜那次并未与他在利瓦季亚偶遇,但
是文章以两个人彼此似曾相识来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非常紧凑。
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彼得洛芙娜知道了波塔波夫中尉的期
待,也知道了他对“自己”的情愫,所以,文章通过书信的方式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
拉近。
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比如
文章前面写到“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但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在波塔波夫中
尉信中看到“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钢琴上摆着的
还是那些曲谱”这些话时,她便“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确是一
架好钢琴”,最后她为波塔波夫中尉“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钢琴的反复出现使小说结
构非常紧凑。
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
一方面彼得洛芙娜在小屋中看到的信件、照片、钢琴等,以及波塔波夫中尉在信中提到的
旧亭子、钢琴、蜡烛、曲谱等物件都集中在花园和小屋;另外,两人见面也是先从花园开
始,然后到小屋,相对比较集中,这样小说结构也比较紧凑。
以下,我们对小说家用来使小说结构紧凑的方法来做普遍的、一般化的归纳说明:
一、预设前后照应的伏笔
伏笔是对将要在文中出現的人物或事件,作者通过看似不经意的“闲笔”预先作暗示,
巧妙设置悬念,最后释疑解惑。伏笔与照应的配套使用,可以使文学作品首尾一体、结构
紧凑,让人会心一笑,产生审美愉悦。
二、安排明暗交织的线索
小说家有时会安排明线与暗线两条线索来巧妙构思。故事的发展以一条线索为明线,
另一条包容在其中的为暗线。明线就是从文章表面文字中能看见的、贯穿文章始终的,将
文章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脉络。暗线是相对来说要从文章中分析得来的贯穿文章始末
的线索,可能是人物的情感或心理变化,也可能是在某个时代下社会思想意识的变更,等
等。双线结构便于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表现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而明暗线
索的交织,可以使小说情节结构更为集中紧凑、脉络清晰,从而更好地突出主人公的形象
及小说的主题。
三、设置相对集中的场景
高考选取的小说往往以短篇为主,这些微型小说的作者在构思时常常截取生活中具有
特殊意义的某个片段或某个场景进行横断面的描写,力求时间、场所、人物都尽可能地压
缩、集中,使作品节奏变化紧凑,结构简练精巧,如同微雕工艺品那样,能收到小中见大
的艺术效果。
四、选择适切的叙述技巧
短篇小说一般都通过叙述的技巧来增加小说的真实性、故事性、文学性与趣味性。从
叙述方式来说,穿插运用倒叙、插叙、补叙可使结构更加紧凑;从叙事视角来说,灵活运
用不同人称交互的方式可使结构更加紧凑;从叙述的形式来说,恰当选择对话、书信、后
记、独白、意识流、蒙太奇等手法,可减少冗长叙述和说明,使结构更加紧凑。
五、勾连反复出现的景物
“情积于内而发之于景”,小说家在构思时常常因情设景,通过反复描写某一景物或物
象,通过其变化来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从而使
得小说结构紧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