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级高三考试月模拟试题(四)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只有从具体的事件中,人们才会准确打捞对某一年的公共记忆。而这些事件,在互联网时代,往往表
现为一年之中的热搜词。我们在热搜词里读懂中国。近日,基于网民搜索大数据而生成的热词榜单正式出
炉。这份榜单与我们在 2020 年的感受若合符契。新冠肺炎、疫情、复工复产、全面小康、中国火星探测、
直播带货、国内游……年度大事件纷纷上榜,为我们这一年“总结陈词”,也刻画着 2020 年的真实面貌。
用一个词来总结这份榜单中的中国,那就是“韧性”。2020 年的中国不容易,但恰是凭着这种“韧性”,
中国在困境中进发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量,于危机中育出新机。
在众志成城的抗疫中,国人显露出英勇无比的韧性。我们万众一心打赢了武汉保卫战,成功阻击本土
疫情,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一些地方零星散发疫情被精准控制,中国成为全球抗疫最成功的国家。成功阻
击疫情,彰显着中华民族性格中长久以来的韧性传统,这是中国先于其他国家走出本土疫情的重要原因。
韧性,是植根于国人血液中最重要的民族性格之一。中国文明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断流,就是因为中
国人在性格与文化上,有着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中华民族经受住了一次次危难。
在 2020 年的疫情中,我们同样经受住了考验。
民族性格的韧性,还投射到国民经济的韧性上。在热词盘点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强大的复苏能力。
疫情肆虐之时,中国经济也受到波及,经济发展遭遇相当程度的挑战。但正如“复工复产”成为 2020 年度
热词,中国经济的韧性决定了其不会轻易言败。2019 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经接近 100 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
界第二。同时我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供应链体系健全、产业配套能力
强、生产组织高,这些都构成了中国经济迅速恢复的基础条件。
除了积淀雄厚,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困境之中,中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
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畅通内循环。在疫情中我们看
到,直播经济、外卖经济、线上办公、在线教育等创新经济冲上风口,成了拉动中国经济复苏的新增量。
如此种种,都描摹出中国经济的韧性底色。
这份关于 2020 年的热词榜单,总结了中国在这一年中所经历的困难,也见证着中国如何在强大的韧性
中逆风而行。未来,中国前行之路可能仍将不甚平坦,也会遭遇压力,但有这种韧性在,中国就会不断前
行。
当我们度过非同寻常的 2020 年,回首发现,国与民的力量,都彰显出一种韧性品格。爬坡过坎,迎难
而上,我们将穿越荆棘之地,走向更加开阔的未来。
(摘编自韩丹《在热搜词中见证“韧性中国”》)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能够先于其他国家走出本土疫情,这与中华民族性格中的韧性传统有很大的关系。
B. 中国文明历经千年而不断流,这使得中国人在性格与文化上有着不屈不挠的韧性品格。
C. 在疫情肆虐之时,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复苏能力,主要因为中国拥有全部工业门类。
D. 2020 年我们过得非同寻常,但只要我们具有韧性,中国未来的前行之路就会一帆风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二两段由 2020 年度热词榜单正式出炉一事引出论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B. 文章列举我们万众一心打赢了武汉保卫战的例子,论证了中华民族性格中的韧性传统。
C. 文章论述国民经济的韧性时从基础条件和宏观调控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层次分明。
D. 文章脉络清晰,围绕观点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证,三个角度之间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热搜词是在互联网时代依托互联网并从一年内的具体事件中产生的,它是人们对这一年的公共记忆。
B. 2020 年,中国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中国在韧性中逆风而行,新冠肺炎、复工复产、全面小康等热词就是
见证。
C. 如果没有建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的复苏可能会受
到影响。
D. 中国人最重要的民族性格是“韧性”,“韧性中国”概括出了中国人在性格与文化上的不屈不挠的精
神。
【答案】1. A 2. D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B.“这使得中国人在性格与文化上有着不屈不挠的韧性品格”因果倒置,应该是因为“中国人在性格与文
化上有着不屈不挠的韧性品格”所以“中国文明历经千年而不断流”。
C.“主要因为中国拥有全部工业门类”分析错误,原文是“这些都构成了中国经济迅速恢复的基础条件”,
主要原因应该是中国民族性格的韧性投射到国民经济的韧性上。
D.“中国未来的前行之路就会一帆风顺”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的“未来,中国前行之路可能仍将不甚平坦”
可知。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三个角度”“逐层递进”分析错误,文章主要是从在众志成城的抗疫中我们国人显露出英勇无比的韧
性和国民经济的韧性两方面来阐述“凭着这种‘韧性’,中国在困境中迸发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量,于危
机中育出新机”这一主要观点,两方面之间是并列的关系。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中国人最重要的民族性格是‘韧性’”说法错误,原文是“韧性,是植根于国人血液中最重要的民族
性格之一”,“韧性”只是“最重要的民族性格之一”,并无“最重要”的说法。
故选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材料一:针灸的起源和功效
针灸疗法最早记载于战国时代问世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其中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
到的疼痛减轻的效果。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
血,以减轻疼痛。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
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从此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
砭石又被称为针石,在当时还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
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到以点燃树枝或
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
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
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
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后来便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渐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渐发展为灸法。
针灸的功效很多。首先,针灸能疏通经络,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这是针灸
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
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
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其次,针灸能调和阴阳,使人的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改善。这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
目的。疾病发生时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方法是通过改善经络
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再次,针灸能扶正祛邪,可扶助机体正气、驱除病邪。疾病的发
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取材于“百度百科”“针灸”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中医针灸”申遗成功
2010 年 11 月 16 日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
第五次会议审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针灸理论认为,人体作为一个小宇宙通过经络联系在一起,刺激这些经络可以促进人体的自我调节功
能,以恢复健康。这种刺激包括在经络穴位上针刺或燃烧艾绒(艾叶)的方法,以达到恢复机体平衡,预
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针刺,是根据人体的不同状态选择适宜的针具刺激特定的穴位;灸法通常分为直接
灸与间接灸两种,用艾炷接触穴位灸灼,或用艾条与体表保持一定距离热薰穴位。
针灸发源于中国,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
“中医针灸”这个项目的成功申报是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认可。这对进一步促进“中医针灸”这一
宝贵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认识,彰显国家软实力,
增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医针灸”的申报成功,使中医针灸的自然、绿色健康理念与方法,在当今医学大环境下得到更多
的了解、理解和尊重,为传统针灸理论方法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针灸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
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提高其共享度,使它成为服务于全人类生命健康、促进人类可
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取材于《“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材料三:针灸铜人当国礼
国家主席习近平 2017 新年首次出访,来到世界卫生组织总部时,有这样一个环节:中国向世卫组织赠
送了针灸铜人雕塑。习主席在致辞中说,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
看到这一幕不禁浮想联翩。2010 年,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作名录”;去年,欧洲药典上首次出现了 6 种中医药材。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已有 103 个
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欧洲还建立了 209 个中医教育机构。如果再联系屠呦呦前年获诺奖,无论从文化层
面还是医学层面,包括针灸在内的中医药,正日益多方位走向世界,被接纳、认同。
文化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这个世界的魅力所在。全球化大势中,开放与交流日渐增多,原本
一只只独立的土豆,必然要被装进一个麻袋里,摩擦、碰撞甚至冲突、交锋都在所难免。对中国来说,走
向世界的过程,实际上更是一个文化交融、文明包容的过程。这些年,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这个过程特别
需要学会讲好中国故事,但究竟该讲什么故事、怎么讲才有好效果,大有玄机。
针灸在 2010 年申遗的时候,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中国申报的项目是中医,包括中医理论、技能、
各种药物、用药原则等,打了很大一个“包”,并不顺利——当然,这也与西医话语体系下中药本身存在
的争议有关。后来,中方进行了调整,把中医针灸作为申遗的优先项目提出。记得当时专家解释这种调整
时是这样说的:除了针灸有着丰富的中医文化代表性外,特别考虑到它的实践性和技艺性,考虑到它是让
人“看得见,摸得着”的,被国际医学界了解得较多,便于外国人理解。
申遗的成功证明了这种调整的必要和智慧,也给我们一种启迪:一种文化要能被更多国家和民众理解
接受,需要一个合适的载体,需要讲究“文化相融”的一些技巧。当我们希望把自己的好东西输出、渴望
得到更大范围的文化包容及价值认同时,要找到最易交流的点、最能认同的面、最有说服力的事,才可能
将门越开越大。了解、认识是第一步,互相包容、彼此尊重是第二步,然后才谈得上认同、欣赏乃至合作。
这次向世卫组织赠送的针灸铜人塑像,本身也具有故事性,铜人原型诞生于近 1000 年前的中国北宋天
圣年间,当时,我们聪明智慧的祖先绘制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是世界上第一个针灸国家标准,并铸造
了两尊铜人,以立体人体模式来标注 354 个经络和针孔六位,无论是医学分值还是制造工艺,堪称世界瑰
宝,两尊“天圣铜人”在历史长河中命运多舛,现存中国的仅是后世仿品,可想而知,伴随着针灸铜人身
上附着的这些故事被钩沉、翻阅,会有更多人了解中国的优秀文化,了解中国的沧桑历史。(节选自人民网
评《针灸铜人当国礼,从排斥到认同需要“好载体”》)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针法治疗起源于白人的生活实践,古代当一些使物偶然碰撞了身体某个部位而出现疼痛减轻的现象时,
古人逐渐有意识地去研究总结,最终形成丁中医针法。
B. 针法与灸法治疗的手段方法是不尽相同的,针法是通过刺入身体的某些部位来治病的疗法,灸法是通过
烧灼烘烤来治病的疗法。
C. 针灸能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止常的生理作用,能调和阴阳,能扶助机体正气、驱除病邪。
D. 世界上第一个针十灸国家标准针灸图经,是北宋人绘制的,并铸造了两尊立体人体铜人,习近平总书记
代表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赠送了其中一尊针灸铜人雕塑。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艾叶具有易燃、易加工、资源丰富等特点,还有温通经脉的疗效,就选艾叶
作为灸治的主要原料。
B. 中医药材出现在欧洲药典上,众多中医教育机构在欧洲建立,针灸在部分世卫会员国被允许使用,这些
现象都说明“针灸申遗成功”直接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
C. 针法和灸法会在特定部位上针刺或烧灼艾叶来达到机体的平衡,其共同点是都能使人的机体从阴阳失衡
的状态向平衡状态改善。
D. 包括针灸在内的中医药正多方位走向世界。这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中医针灸,阐明了针灸有着丰
富的中医文化代表性及实践性和技艺性。
6. 中医针灸申遗成功有何意义,请联系全文作简要阐述。
【答案】4. D 5. B
6. ①针灸发源于中国,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②“针灸申遗”成功能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发展“中医针
灸”这一宝贵遗产。③“中医针灸”这个项目的成功申报是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认可,有利于在全世界
更好地宣传推广中医药学,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认识,彰显国家软实力。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二是选择“一
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
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 项,习近平送的应是针灸铜人雕塑的仿品,真品已失传。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两项”。
B 项,针灸申遗成功和选项中的所述现象都说明中医药正走向世界,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选项中所述现
象并非就是申遗成功促进的。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中医针灸申遗成功有何意义,请联系全文作简要阐述”,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
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作答时可以从材料中筛选出相关信息,相关信息主要集中在材料二中“针
灸发源于中国,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中医针灸’这个项目的成功
申报是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认可。这对进一步促进‘中医针灸’这一宝贵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高
国际社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认识,彰显国家软实力,增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间
的对话与交流,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医针灸’的申报成功,使中医针灸的自
然、绿色健康理念与方法,在当今医学大环境下得到更多的了解、理解和尊重,为传统针灸理论方法提供
了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世界范围内提高其共享度,使它成为服务于全人类生命健康、促进人类可持续
发展的宝贵资源。”然后将这些筛选好的信息进行整合,分点概况即可。
点睛:信息筛选概括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
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
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
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
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
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忆中的大运河
说起历史上的大运河,总是会首先想到苏东坡。作为一个文化人,苏东坡让后人永远怀念。晚年的他
从海南流放归来,没有按朝廷惯例到蜀地的一个叫玉局观的道观挂职,而是一路向南,再向东,朝着江苏
的方向直奔而来。我对他来江苏的具体路线,已记不清楚。只记得他沿着大运河,最后进入常州。正是天
气最闷热之际,船舱里更热,热得只能光膀子,也就是我们南京人说的“赤大膊”。
常州人民听说苏东坡来了,立刻万人空巷,都来到运河边上。一方面欢迎他,另一方面,当然也是想
见见伟大的苏东坡的风采。于是大家见到了裸着上身的东坡先生,他老人家袒胸露腹,从船舱里走了出来,
向常州人民拱手致意,同时嘴里忍不住念叨:“这样欢迎,折煞人也!”
我喜欢这样一个热情的场面,总是无法忘了大运河边的这一幕。天气那么湿热,挥汗如雨。人群中一
定也有许多光着膀子的男人,他们站在运河边上看风景,对着诗人指指点点。而今天的我们,却是穿越了
接近千年的时光,欣赏着风景中的他们。我要是个画家,就要将这个场面画出来,毕竟这是大运河上最有
人文温度的一个场景,光是用文字记录下来,远远不够。
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了常州,想到苏东坡,崇敬之情顿起,便写诗纪念。在运河边舣舟亭附近,
他老人家居然一连写了三首诗,其中之一是这么写的:
风流苏髯仙,遥年此系艇。遗迹至今传,以人不以境。
说起历史上的大运河,总是会首先想到苏东坡。作为一个文化人,苏东坡让后人永远怀念乾隆皇帝的
这首诗,强调了以人为本。在他眼里,大运河也就这样,重要的应该是人,是苏东坡本尊。中国古代的京
杭大运河,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千百年来,南来北往,无数游客匆匆走过,早就习以为常了。没人太
把大运河当回事,大运河就是今天的高速公路,就是今天的高铁。对于古人来说,大运河也谈不上多伟大,
它就那样。
我们今天很喜欢说大运河的文化含量,文化也是慢慢才形成的。有时候,文化也就那么回事,人文化
成,文化这玩意要是离开了人,什么都不是。
江苏境内的大运河,最早只是与战争有关,为了去征伐别人,为了称霸,为了开疆拓土。有一种流行
的说法,就是大运河的第一锹,是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开挖的。当年的江南,水网四通八达,吴国军队要
想远征,要想逐鹿中原,就要考虑如何将长江与淮河打通。再以后,为了走近路,便有了人工开挖的邗沟,
路程由此大大缩短,南北距离被拉近了。
古邗沟是江苏境内大运河非常重要的一段,虽然最初只是为了军事,为了定鼎中原,实际效果则是极
大地方便了百姓,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出行。事实上,人工开挖大运河,自吴王夫差的第一锹开始,从
来就没真正停止过。秦朝和汉朝,以及后来的南北朝,大运河一直在断断续续挖掘,越挖越远,越挖越长。
因此,隋炀帝在古邗沟的基础上,花了六年时间完成的京杭大运河,也只是充分利用了前人成果。
因为吴王夫差,因为隋炀帝,因为这两个既传奇又具悲剧性的人物,江南的命运就此改变。不管怎么
说,大家都会明白,大运河的功远远大于过。唐朝诗人皮日休甚至把隋炀帝修大运河,与大禹治水相提并
论。过去的很多年,大运河都是中国的经济命脉,
皇家政权要想维护自己的统治,必须要依靠大运河,必须要管理大运河。
事实上,大运河带给我们的联想,更多的还应该是芸芸众生的普通人。真正要回忆大运河,我会更多
地联想到古代游子,想到当年的南船北马,想到南来北往的文人。大运河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它不是
始终畅通。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到了明清之际,北方的大运河,渐渐地已失去了通航能力。
遥想当年,北方人南下,到今天的江苏淮安境内,必须下马坐船,从此开始一段行舟的诗意生活。南
船北马是古代南北交通最常见的出行方式。长途旅行中,与颠簸的马车相比,船上的感觉可能会舒适一些,
磨墨题诗也方便得多。
自从有了火车,一个旧时代结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始了。时间开始有了全新的意义,不过仍然还
有不同的理解。民国时期,丰子恺先生从家乡去省城,乘火车只要四个小时,可是他宁可坐船。坐船要四
天,他认为这样可以看到更多的风景。快还是慢,这可以是人生的两种选择。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喜欢快,
喜欢快捷。然而有时候,我们也可能希望会慢一点,为什么不能慢一点呢?
我有过两段大运河上的亲历,一次是从苏州去杭州,一次是在苏州古运河上夜游。第一次的舟行说来
非常奇特,那是三十多年前,在大学读研究生。我们出门访学,去了苏州,到范伯群先生家,请他为我们
上课,讲完课,付了五元钱的课酬。范先生一边在收据上签字,一边说我跟你们先生是好朋友,为他的学
生上课,还要这样,真是不好意思。然后,大约也是范先生的主意,劝我们干脆坐船去杭州,觉得这样更
有诗意。那时候,老作家汪静之先生与黄源先生还健在,我们计划中要去杭州拜访他们。
于是就上了去杭州的夜航船。因为年轻,也没觉得这样旅行,会有什么样的意义。
好像是上了船就聊天喝酒,然后就睡觉,进入了黑甜之乡。醒来时,已经到了杭州境内。旭日初升,
景色很美,想到船舱外去看看风景,可是刚走出去,便被臭烘烘的气味熏了回来。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期,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被污染得不像样子,河水黑乎乎的,漂浮着各种杂物。我们当时并没有感到诗意,
感到的是诗意的消逝。
第二次是在苏州夜游古运河,完全是另一种感受,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时间是新世纪,第
一次过于简陋,虽然睡卧铺,却又脏又乱又差。第二次过于豪华,有吃有喝有空调,还有人唱昆曲。走出
船舱,清风扑面,精神立刻为之一爽。两岸风景如画,灯光五颜六色。站在船头上,与陆文夫(1)先生通
了一会手机,向他老人家问好。陆文夫是家父的挚友,那好像也是我最后一次与他聊天。
(取材于叶兆言(2)的同名散文)
注释:(1)陆文夫:作家,曾任苏州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叶兆言:作家,其祖父是中
国文学界元老叶圣陶先生,其父叶至诚曾任江苏省文联创作委员会副主任。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史上,大运河方便了百姓生活,成为中国的经济命脉,作者肯定了其历史功绩。
B. 作者第二次夜游古运河,豪华的条件、优美的景色都让他非常惬意,精神为之一爽。
C. 文章结尾写到自己与陆文夫先生最后一次聊天,隐含着作者淡淡的遗憾与怀念。
D. 本文语言浅近自然而又意蕴丰富,既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又引人思考回味。
8. 作者为什么说“毕竟这是大运河上最有人文温度的一个场景”?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
9. 本文标题为“回忆中的大运河”,作者围绕大运河展开了哪些“回忆”?意图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
概括。
【答案】7. B 8. ①大文豪苏轼的言行举止亲民、随性、自然。②百姓对大文豪热情欢迎,仰慕热爱。
③这一和谐融洽的画面是对文化“以人不以境”的生动诠释,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 回忆的内容:①苏轼来到常州,受到民众热烈欢迎②乾隆皇帝下江南写诗纪念苏轼③吴王夫差、隋炀帝
开凿运河的历史功过④包括自己在内的游子、文人乘船往来大运河的往事回忆的意图:①对大运河所承载
“人文化成”文化精神的思考与怀念。②对与大运河相关的诗意生活方式消逝的怅惘和无奈。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赏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豪华的条件……让他非常惬意,精神为之一爽”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表述是“第二次是在苏州夜游古
运河,完全是另一种感受,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时间是新世纪,第一次过于简陋,虽然睡卧铺,
却又脏又乱又差。第二次过于豪华,有吃有喝有空调,还有人唱昆曲。走出船舱,清风扑面,精神立刻为
之一爽”,可见“豪华”前的“过于”是表达不喜欢的情感,选项曲解文意,情感态度相反。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文中第二段“常州人民听说苏东坡来了,立刻万人空巷,都来到运河边上。一方面欢迎他,另一方面,
当然也是想见见伟大的苏东坡的风采。于是大家见到了裸着上身的东坡先生,他老人家袒胸露腹,从船舱
里走了出来,向常州人民拱手致意,同时嘴里忍不住念叨:“这样欢迎,折煞人也!’”可见答案①大文
豪苏轼的言行举止亲民、随性、自然。从第三段“我喜欢这样一个热情的场面,总是无法忘了大运河边的
这一幕。天气那么湿热,挥汗如雨。人群中一定也有许多光着膀子的男人,他们站在运河边上看风景,对
着诗人指指点点。而今天的我们,却是穿越了接近千年的时光,欣赏着风景中的他们。我要是个画家,就
要将这个场面画出来,毕竟这是大运河上最有人文温度的一个场景,光是用文字记录下来,远远不够”中
可见答案②百姓对大文豪热情欢迎,仰慕热爱。
从第四、五、六、七段“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了常州,想到苏东坡,崇敬之情顿起,便写诗纪念。在
运河边舣舟亭附近,他老人家居然一连写了三首诗,其中之一是这么写的:风流苏髯仙,遥年此系艇。遗迹
至今传,以人不以境。乾隆皇帝的这首诗,强调了以人为本。在他眼里,大运河也就这样,重要的应该是
人,是苏东坡本尊”“我们今天很喜欢说大运河的文化含量,文化也是慢慢才形成的。有时候,文化也就
那么回事,人文化成,文化这玩意要是离开了人,什么都不是”中可见答案③这一和谐融洽的画面是对文
化“以人不以境”的生动诠释,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内涵、写作意图的能力。
第一问回忆的内容:
①第二段“常州人民听说苏东坡来了,立刻万人空巷,都来到运河边上”,可知“苏轼来到常州,受到民
众热烈欢迎”
②第四至七段“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了常州,想到苏东坡,崇敬之情顿起,便写诗纪念。在运河边舣
舟亭附近,他老人家居然一连写了三首诗”,可知,“乾隆皇帝下江南写诗纪念苏轼”。
③第八、九等段“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就是大运河的第一锹,是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开挖的”,第九段“事
实上,人工开挖大运河,自吴王夫差的第一锹开始,从来就没真正停止过。秦朝和汉朝,以及后来的南北
朝,大运河一直在断断续续挖掘,越挖越远,越挖越长。因此,隋炀帝在古邗沟的基础上,花了六年时间
完成的京杭大运河,也只是充分利用了前人成果”可知,“吴王夫差、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历史功过”。
后数四段“我有过两段大运河上的亲历,一次是从苏州去杭州,一次是在苏州古运河上夜游。第一次的舟
行说来非常奇特,那是三十多年前”“第二次是在苏州夜游古运河,完全是另一种感受,从一个极端,走
向另一个极端。时间是新世纪,第一次过于简陋,虽然睡卧铺,却又脏又乱又差。第二次过于豪华,有吃
有喝有空调,还有人唱昆曲。走出船舱,清风扑面。”可知,“包括自己在内的游子、文人乘船往来大运
河的往事”。
第二问回忆的意图通过过渡总阶段可以确定答案。
比如,结合“说起历史上的大运河,总是会首先想到苏东坡。作为一个文化人,苏东坡让后人永远怀念”“乾
隆皇帝的这首诗,强调了以人为本。在他眼里,大运河也就这样,重要的应该是人,是苏东坡本尊。中国
古代的京杭大运河,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千百年来,南来北往,无数游客匆匆走过,早就习以为常了。
没人太把大运河当回事,大运河就是今天的高速公路,就是今天的高铁。对于古人来说,大运河也谈不上
多伟大,它就那样”“我们今天很喜欢说大运河的文化含量,文化也是慢慢才形成的。有时候,文化也就
那么回事,人文化成,文化这玩意要是离开了人,什么都不是”等处得出答案:对大运河所承载“人文化
成”文化精神的思考与怀念。
依据“自从有了火车,一个旧时代结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始了。时间开始有了全新的意义,不过仍然
还有不同的理解。民国时期,丰子恺先生从家乡去省城,乘火车只要四个小时,可是他宁可坐船。坐船要
四天,他认为这样可以看到更多的风景。快还是慢,这可以是人生的两种选择。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喜欢
快,喜欢快捷。然而有时候,我们也可能希望会慢一点,为什么不能慢一点呢?”得出答案:对大运河丰
厚文化意蕴的怀念与向往。从“遥想当年,北方人南下,到今天的江苏淮安境内,必须下马坐船,从此开
始一段行舟的诗意生活。南船北马是古代南北交通最常见的出行方式。长途旅行中,与颠簸的马车相比,
船上的感觉可能会舒适一些,磨墨题诗也方便得多”中得出答案:对与大运河相关的诗意生活方式消逝的
怅惘和无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
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退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曰:“吾必当乘此羽葆..
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年十五。母使行学,事故九江太中同郡卢植。先主身长
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后为高唐尉,迁
为令。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
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袁绍攻公孙
瓒,先主与田楷东屯齐。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谦遗使告急于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既到,谦以丹杨兵
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
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下邳陈登谓先主曰:“今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
事,在于今日。彼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三公..,
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登曰:“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
北海相孔融谓先主曰:“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
悔不可追。”先主遂领徐州。
袁术杂攻先主,先主拒之于盱眙、淮阳。曹公表先主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是岁建安元年也。先
主与术相持经月,吕布乘虚袭下邳。先主还小沛,复合兵得万余人。吕布恶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败走
归曹公。曹公厚遇之,以为豫州牧。将至沛收散卒,给其军粮,益与兵使东击布。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
围布于下邳,生擒布。先主从曹公还许。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袁术欲经徐
州北就袁绍,曹公遣先主督朱灵、路招要击术。未至,术病死。
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等同谋会
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先主据下邳。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东
海昌霸反,郡县多叛曹公归先主,众数万人,遣孙乾与袁绍连和。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
B. 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
C. 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
D. 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羽葆,帝王仪仗中以鸟羽联缀为饰的华盖,亦泛指卤簿或作为天子的代称。
B. 黄巾,即黄巾军,中国东汉末年钜鹿人张角所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军队。
C. 三公,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又称三司,总揽军政大权。
D. 陵迟,本文中指一种酷刑,俗称“千刀万剐”,产生于五代,后历代沿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据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刘备家境贫寒,少有壮志。他少年失父,与母亲一起靠贩鞋织席来谋生计;儿时与族中的小孩子们在树
下玩耍时,表达了自己要君临天下的愿望。
B. 刘备成马倥偬,多有战功。他曾和公孙瓒一同征讨黄巾军,又曾与田楷一起抵御袁绍,后来又生擒布,
截击袁术,辗转各地,多次在战斗中取胜。
C. 刘备仁德谦逊,深得人心。他能放低身份,真诚待人,年轻人都争相归附他;陶谦托付徐州,他让贤不
争,在大家的劝说拥戴下才接管了徐州。
D. 刘备心思缜密,审时度势。收到献帝衣带诏时,并未轻举妄动;而在与曹操谈话时敏锐地觉察到危机后,
当机立断,联合董承等人准备诛灭曹操。
1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
(2)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
【答案】10. A 11. D 12. B
13. (1)郡里的百姓刘平一向都看不起先主刘备,把居于刘备之下看作耻辱,派遣一位刺客去刺杀刘备,
刺客不忍心刺杀刘备,把这件事情告诉刘备之后自行离开了。
(2)袁术袁公路骄横自负,不是能治理乱世的君王。即便您不听从答应我,我陈登也不敢听从您的建议。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先主正在进食,闻言大惊,失落手中的勺、筷。于是他与董承及长水校尉种辑等人密谋诛灭
曹操。正巧先主被派出征,未能及时动手。后来此事败露,董承等人均被斩首。
“同谋”是“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辊等”的谓语,是一个词语,中间不能断开;且“会”是“恰逢,正赶
上”,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 BD 项。
“事觉”主谓都全,后面断开;“承等”是“皆伏诛”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 C 项。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陵迟,本文中指一种酷刑”错,结合原文“今汉室陵迟,海内倾覆”可知,陵迟 ,本文不是指一种
酷刑,文中是“败坏、衰败”之意。且“五代”也晚于三国。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他曾和公孙瓒一同征讨黄巾军”错,原文是“瓒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
公孙瓒是推荐他去抵御袁绍;“生擒吕布”错,原文是“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于下邳,生擒布”,
可见“生擒吕布”的是曹操,不是刘备。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关键词有:(1)“素”,一向;“轻”,轻视、看不起;“耻”,意动用法,把……当做耻辱;“使”,
派遣;“去”,离开。
(2)“骄豪”,骄横自负;“治”,治理;“乱”,乱世;“见”,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可译为“我”;“许”,答应。
参考译文:
先主姓刘,名备,字玄德,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先主少年失父,与母亲靠贩草鞋织芦席
为生计。在他家庭院东南角的篱笆墙边上,长有一棵桑树,树高五丈有余,远远望去,枝繁叶茂形同车盖。
先主儿时与族中小孩们在树下玩耍,说:“我长大了一定会乘坐这个皇帝才能坐的羽葆盖车。”叔父刘子
敬训斥他说:“你不要胡言乱语,这要招灭门之祸的!”先主十五岁时,母亲命他外出游学,于是他师事
前九江太守、与自家同郡的卢植。先主身高七尺五寸,双手过膝,转头能看到自己的耳朵。他平时沉默寡
言,善于放低身份礼贤下士,不轻易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喜欢结交豪侠之士,不少年轻人都争相归附。
汉灵帝末年,黄巾军起,各州郡纷纷组织“义兵”,先主带领自己的队伍跟随校尉邹靖征讨黄巾军有
功,被委任为安喜县县尉。后来又被任为高唐县县尉,升为县令。高唐县城被黄巾军攻破后,他投奔中郎
将公孙瓒,公孙瓒上书朝廷举荐他为别部司马,并派他协助青州刺史田楷抵御冀州牧袁绍。他因多次立有
战功,故朝廷调他代理平原县县令,随后又兼任平原国相。郡中百姓刘平一向瞧不起先主,以受先主管辖、
居于其下为耻,于是派刺客行刺先主,刺客不忍下手,把这件事情告诉刘备之后自行离开了。袁绍进攻公
孙瓒,先主与田楷东向驻兵齐地。曹操征讨徐州,徐州牧陶谦派遣使者向田楷告急,田楷与先主一道领兵
援救。赶到徐州后,陶谦又调拨四千丹杨兵给先主,于是他离开田楷归附陶谦。陶谦上表举荐先主为豫州
刺史,驻扎小沛。陶谦病重,对州别驾糜竺说:“没有刘备,本州是不得安定的。”陶谦死后,糜竺即率
州内人众迎请先主,先主谦而不受,下邳人陈登对他说:“当今汉朝衰颓,天下大乱,建功立业,即在今
日。徐州乃殷实富庶之地,人口百万,惟愿您委屈低就掌管州事。”先主说:“袁术袁公路近在寿春,他
家四代位列三公之位,天下人心仰归,您可以把州事托付他。”陈登说:“袁术袁公路骄横自负,不是能
治理乱世的君王。即便您不听从答应我,我陈登也不敢听从您的建议。”北海国相孔融对先主说:“袁公
路岂是一位忧国忘家之人!他家过去的荣耀、位列三公的祖先也不过是坟墓中的枯骨,没有实力,不必介
意。当今时势,百姓拥戴贤能者为主,而且您现在对上天之赐辞而不受,将来后悔可就来不及了啊。”于
是先主接管了徐州。
袁术前来攻打,先主率军与之相战于盱眙、淮阴一带。曹操上表举荐先主为镇东将军,封爵宜城亭侯,
这年是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先主与袁术相持一月有余,吕布乘其后防空虚袭击下邳。先主回到小沛,
又招集兵卒万余人。吕布十分恼火,亲自率兵前来攻打,先主兵败归附曹操。曹操厚待先主,任命他为豫
州牧。先主决定回到小沛收集失散的士卒,曹操资助军粮,增补兵马,派他东进攻打吕布。曹操亲自率军
东征,帮助先主将吕布围困在下邳,曹操亲自指挥活捉了吕布。先主随曹操回军许县。曹操上表举荐先主
为左将军,对其倍加敬重,出则同车,坐则同席。袁术打算取道徐州北往归就袁绍,曹操派遣先主督率朱
灵、路招二人截击袁术。兵未赶到,袁术就病死了。
先主出兵之前,汉献帝丈人、车骑将军董承领受献帝藏在衣带中的密诏,要求先主主持诛杀曹操。先
主暂时未发难。其时曹操曾在聊天时对先主说:“当今天下英雄,惟有君与我。袁绍袁本初之流,根本不
值一提。”先主正在进食,闻言大惊,失落手中的勺、筷。于是他与董承及长水校尉种辑等人密谋诛灭曹
操。正巧先主被派出征,未能及时动手。后来此事败露,董承等人均被斩首。先主占据下邳。朱灵等人还
军,先主就借机杀掉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镇守下邳,自己返归小沛。东海国昌霸反叛,所属郡县大多叛
离曹操而归顺先主,人众达数万人,先主派遣孙乾前往与袁绍结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动衬静,时有时无的犬吠、潺潺的水声,反衬山中的宁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
曲同工之妙。
B. 颔联写“见鹿”反衬不见人,写“不闻钟”暗示“无人”,既是写景,又含蓄地叙事,并呼应了标题的
“不遇”。
C. 颈联“飞泉挂碧峰”,描绘出山泉垂直下落的情状,又能让人感受到碧峰的峭拔高峻。
D. 全诗写作者寻访戴天山道士的所见所闻,通篇侧重写景,风格清新自然、豪迈洒脱,沿袭了李白一贯的
创作风格。
15. 概括诗歌中诗人心情的变化过程,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前往深山寻找道士的愉悦:水流淙淙,犬吠隐隐,桃花带露,清新优美的景物烘托
诗人的愉悦。
②对道士清新高雅的居住环境的欣赏(或者沉醉自然美景的闲适):绿竹苍翠,山峰清碧,飞泉挂壁,诗人
游目四顾,沉醉于美景中。
③寻人不遇的惆怅失望:尾联直抒胸臆,并通过“倚松”的动作寄托诗人的惆怅。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风格豪迈洒脱”错误。尾联“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中“愁”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拜访道士,
但没有人知道道士去向,自己靠在几株古松旁犯愁,写出了作者“不遇”的惆怅,并不是“风格豪迈洒脱”。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能力。
此题需抓住诗歌的景物特征分析。
首联,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宜
人景色,使人流连忘返,展现的是诗人愉悦高兴的心情。
颔联,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走,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却听不到钟声。
这两句极写山中环境清幽,也体现诗人的心情愉快惬意。
颈联,道士不在,诗人就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绿竹苍翠,山峰清碧,飞泉挂壁,可以看出对道士清新
高雅的居住环境的欣赏,也流露出作者对眼前景色的喜爱,陶醉其间。
尾联,“愁”字表达了诗人所寻之人不知去向的惆怅心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始终不悔的精神。
(2)李白《行路难(其一)》中,运用象征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的诗句是“________,
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 ”借猿的叫声渲染悲凉气氛,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也借猿
的叫声表达诗人凄惨的境遇。
【答案】 (1). 亦余心之所善兮 (2). 虽九死其犹未悔 (3). 欲渡黄河冰塞川 (4). 将登太行雪满
山 (5). 风急天高猿啸哀 (6). 杜鹃啼血猿哀鸣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渡、塞、猿、杜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绘事发微》曰:“凡画雪景,以寂寞黯淡为主,有玄冥充寒气象。”但在中国漫长的艺术发展史上,
雪景山水画的创作技法并非________,如五代画家首次应用的“弹粉法”。同时,雪景山水画在继承与创
新中形成了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艺术形式,并显示出其________的艺术生命力。近现代以来,随着人们
多维欣赏能力的提高和对自然观察能力的深入,在题材方面有了显著的变化。这种转型虽仍以“师造化”
为基础,但西方绘画理论的引进、透视、光影等要素的________,使绘画技法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对于
生长在北国的画家,冰雪是他们全部灵感的来源。他们借鉴中国传统与西方艺术的有益因素而进行雪景山
水画探索,在保留中国画笔墨这一本质的基础上,绘出冰雪透明洁净的自然之态。还有一些擅画雪景的画
家在尊重中国画传统精神和语言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表现技法,或写意淋漓,泼洒自如,或兼工带写,细致
刻画,挖掘和丰富了雪的意象,成就了________的审美意境和审美空间,呈现出一派豪迈与壮丽的景象。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成不变 弥足珍贵 鉴戒 别开生面
B. 一成不变 历久弥新 借鉴 别开生面
C. 原封不动 历久弥新 鉴戒 标新立异
D. 原封不动 弥足珍贵 借鉴 标新立异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随着人们多维欣赏能力的提高和画家对自然观察的深入,雪景山水画在题材方面有了显著的变化。
B. 随着人们多维欣赏能力的提高和画家对自然观察能力的深入,雪景山水画在题材方面有了显著的变化。
C. 人们多维欣赏能力的提高和画家对自然观察能力的深入,雪景山水画在题材方面有了显著的变化。
D. 人们多维欣赏能力的提高和画家对自然观察的深入,雪景山水画在题材方面有了显著的变化。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弹粉法”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天势,设计了一种
“人”字形线路。
B.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C. 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D. 在互联网时代,语言创新等活动主要以图书、报纸等为平台,这显然属于少数“社会精英”的专利,绝
大多数普通民众很难参与其中。
【答案】17. B 18. A 19. D
【解析】
【分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
“一成不变”指一经形成,不再改变。“原封不变”指原来贴的封口没有动过。比喻完全按照原样,一点
不加变动。此处强调雪景山水画在漫长的艺术史中的发展变化特点,故应选“一成不变”。
“弥足珍贵”强调非常珍贵。“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此处
强调雪景山水画在创新中更具生命力,故应选“历久弥新”。
“鉴戒”指可以使人警惕的事情。“借鉴”指跟别人的或另外的事相对照,以便从中学习或吸取经验教训。
此处强调的是对西方绘画理论的学习,故应选“借鉴”。
“别开生面”原指画像经过重新绘制,面目一新。后比喻另外开辟一种新局面或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式样。
“标新立异”指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也指为了显示自己,故意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或者用往
常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吸引人。此处强调雪景山水画在不断创新下取得的成就,故应选“别开生面”。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随着人们多维欣赏能力的提高和对自然观察能力的深入,在题材方面有了显著的变化”存在两处
语病:一是滥用介词而使主语残缺,可于“在题材方面”之前加上“雪景山水画”;二是搭配不当,可删
除第二个“能力”二字。
B.“能力的深入”搭配不当,删掉“能力”。
C.“……提高……深入,雪景山水画……”,第一个主语相关的句子缺谓语,结构不完整; “能力的深入”
搭配不当,删掉“能力”。
D.“……提高……深入,雪景山水画……”,第一个主语相关的句子缺谓语,结构不完整。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段中的“弹粉法”双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A.双引号表示强调的内容;
B.双引号是否定或讽刺;
C.双引号表示直接引用;
D.双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故选 D。
看图,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图 1.五牛图
图 2.一牛二牛图(右为一牛,左为二牛)
20. 细看上面唐人韩滉的《五牛图》(图 1 为全图,图 2 为其中两牛的放大图),右为一牛,左为二牛,请
任选一牛写一段形神兼备的解说词。不超过 25 字(含标点)。
21. 今年是农历牛年,运用对联知识为春联“人勤春来早,_____________”补写含“牛”字的下联(宽对,
意思须合理有意义,正能量为佳)。
【答案】20. 一牛,在荆棘边上停驻,低着头,似乎在寻找青草。
二牛,昂头向前瞻望,加快步伐,仿佛撒野的猛兽。
21. 下联:草发牛更肥;花开牛更忙;牛忙粮有丰……(合理为是)
【解析】
【分析】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观察图片,细致全面,描述画面,有理有序:左面的牛头向上高高昂起,目视前方,四蹄散开,尾巴翘起,
似要奔跑之状。右面的牛与之相反,在荆棘丛边低头觅食,神态专注,心无旁骛。
据此整理成文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对对联的能力。
要求含“牛”字,不要求严格对仗。人勤春来早,主体有人有春,对句有牛,再加上和牛相关的事物可以
是草、粮、地、花等事物。按照生活事理组成五字句即可。比如:牛耕秋满仓。“人”与“牛”相对,“勤”
属于人的特征词,形容词性,要求宽对,可以选择动词“耕”,只要符合牛的特征即可,“春”照应“秋”,
“来早”对应“满仓”,寓意丰富,美好幸福生活靠踏实、勤奋、付出得来。
2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免洗洗手液有一定的灭菌作用,①____ 。这是因为,人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除了病毒、细菌,手
上还会沾染灰尘、泥土、油渍等污物。洗手液只有灭菌效果,但无法清除这些物质。而流水洗手能利用水
的流动性冲刷掉一部分病原体及污物,配合上洗手液、肥皂的使用,②________。此外,一定浓度的免洗
洗手液虽然能有效灭菌,但是因酒精浓度高,频繁使用会对手部皮肤造成一些影响,尤其是对于敏感皮肤
的人。免洗洗手液含有酒精,③_______,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使用免洗洗手液时一定要远离火源。在有条
件的情况下,建议大家还是通过规范洗手进行清洁。
【答案】 (1). 但不能代替用水洗手 (2). 同时具有灭菌去污的功效 (3). 属于易燃物品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语段主要内容为:免洗洗手液可不可以代替用水洗手。根据第一处后面的“这是因为,人在与外界接触的
过程中,除了病毒、细菌,手上还会沾染灰尘、泥土、油渍等污物”可知,(1)处内容关于免洗洗手液是
不能代替用水洗手的。
根据第二处前面“配合上洗手液、肥皂的使用”可知,(2)处内容关于洗手液、肥皂的灭菌去污功效。
根据第三处后面“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使用免洗洗手液时一定要远离火源”可知,(3)处内容是关于免洗
洗手液的危险性,免洗洗手液为易燃物品。
四、作文(60 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交叉路口,红灯亮起。120 急救车被前方按规定停车的私家车挡住。由于病人情况危急,急救车驾驶员
不断鸣笛,私家车司机见状,看准绿灯方向暂无车辆通行,果断闯红灯左拐,为急救车让出一条通道,急
救车顺利通过了路口,为抢救病人争取了足够的时间。按照新交规,私家车司机接受了记 6 分、罚款 200
元的处罚。监控视频流传到网上后,广大网友呼吁取消处罚。交警通过查看监控录像,特事特办,马上取
消了对私家车司机的处罚。
在这支共同谱写的救助生命的“爱”的协奏曲中,私家车司机、网友、急救车司机和交警,谁最值得你崇
敬?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和看法,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敬畏生命,彰显人性之善
当看到私家车司机闯红灯,为急救车让行的报道时,我没有看到一个罔顾法律,不顾他人安危的“看
客”;相反,我看到了一个敬畏生命、为生命保驾护航的“行动者”。
广大网友的积极呼吁,令人感动其友善;交警的果断撤单,让人敬仰其深明大义。相较之下,私家车
司机的主动让道,让我们看到了敬畏生命,彰显人性之善的光芒。他本可心安理得在红灯前坦然停车在斑
马线外,不用理会后方急救车的不断鸣笛——可他没有,他宁愿承受无妄罚款也要为生命打开“绿色通
道”,其人性之高贵,让我更加赞赏。
梵高说过:“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私家车司机的让道,是对精致利己主义的反
讽,是驱散社会道德阴霾的春风,更是人间有爱的佐证。试想,若把私家车司机换成社会上的一部分人,
他们很可能会泰然自若地坐在车里,以“自己无错”来宽慰自己。更鲜有人能像私家车司机一样牺牲自己
的利益去帮助一个素昧平生擦肩而过的生命。我不由得想,面对摔倒的老人,又有几人能够豪气干云地喊
出“就算我被讹诈,也一扶到底”呢?又有多少人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去说服自己冷眼旁观
呢?私家车司机的违章,已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为与不为的问题。不为,似乎无可厚非;为,则彰显
人性之善。私家车司机“为”了,这,就值得褒扬。
敬畏生命,彰显人性之善难能可贵,我们不妨将自己代入当时的私家车司机,去体会那番挣扎与迟疑。
笃定善念,坚持善行,就显高尚;若是纵容人性之恶肆意增长,最终残害了自己。许多德国人加入纳粹之
前都是善人,起初面对眼噙泪水的犹太人也会有恻隐之心,但他们关上了人性向善的窗户,任由人性之恶
潜滋暗长,在一次次屠杀中蜕变成撒旦。相反,一位老刑警枪法精准,却从没有开枪直接击毙嫌犯,他的
善使很多嫌犯活了下来并悔过自新。私家车司机的让道,又何尝不是人性中善与恶两面的搏弈呢——是坚
守人性之善闯红灯还是秉持人性之恶无动于衷?所幸私家车司机做出了合乎内心的选择,拯救他人的同时
又何尝不在拯救自我呢?
在给私家车司机叫好的同时,我还为社会舆情对私家车司机的支持而感到欣慰。我们不能让彰显人性
之善的人黯然神伤,今天私家车司机能被社会理解肯定,明天必定会有更多的司机加入到为善的行列中去。
私家车司机之善举,或可成为开文明礼让之风的良好榜样。
敬畏生命,彰显人性之善是全社会责任与义务。为他人生命开设绿灯就是为自己的人性插上飞翔的翅
膀。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写作试题属于新材料作文题型。本题目“闯红灯罚款”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考
查的是比较思维。审题构思步骤:(1)阅读试题,明确写作任务。任务 1:谁最值得你崇敬?“最”指在同
类事物中居首位,没有比得上的。任务 2: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权
衡”即比较(对比、类比)。(找出关键句、关键句中的关键词,并界定含意)(2) 题目要求通过比较,找
到“居于首位”的值得崇敬的人(做法)。由于参加比较的对象有四人,那么,就需要合理“分类(划分)”。
试题提供了分类(选择)的标准:救助生命。即直接参与了救助生命的:急救车司机和私家车司机。网友
和交警所做的事都是在救助生命之后。就此完成了“四选二”。再由私家车司机和急救车司机比较,完成
“二选一”。私家车司机。另一种划分标准是看谁做了工作职责之内之外的事。急救车司机和交警做了工
作职责之内的事,而私家车司机和网友则做了职责之外的事。由此完成“四选二”,然后在私家车司机和
网友之间完成“二选一”。最终选择:私家车司机。理由:私家车司机承担了更大的风险和责任。(3)权
衡(比较):求同求异比较法:私家车司机、网友、急救车司机、交警在事件中都呈现出了正能量,都值得
崇敬。而在救助生命的过程中,起作用的是私家车司机和救护车司机,事后弘扬了正能量的是网民和交警;
救护车司机和交警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而私家车司机和网民的贡献则是分外的;只有私家车司机是承
担着最大责任和风险。(4)四个人的精神内涵(这是比较的理由,也是评价的理由):私家车司机:遵纪守
法与守护人情、利己与利他。如:急人所急,彰显大爱、起心动念,皆应向善、舍己为人,令人敬佩、在
生命面前一切都应该退让、权衡利弊灵活变通。网友:公民意识、创造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如:传递正能
量你我有责、弘扬正气是义务也是责任、传递爱与善不做旁观者、巧借网络传递正能量。交警:执政为民、
法规与情理。如:规则之下仍需人性变通、刻板执法与人性化、放低姿态听取民声、增强服务意识弘扬正
气。救护车司机:热爱生命、爱岗敬业。
点睛:写作思维即作者对一个具体话题进行思索。它包括激活、联想、想象、分析、界定、分类、比较、
鉴别、评价、延伸、拓展、关联、发散、聚合等多种多样的思维方法的运用。运用这些思维方法,现场生
成并梳理资料,然后并将它们转化成文字材料,编织成文章——这是成熟作者的基本写作技能。本题的审
题立意、构思写作几乎涵盖了上边所有的思维方式,希望大家总结回顾一下,形成自己的作文思维定式,
会大大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