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ID:700207

大小:96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1-05-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 (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2021.5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请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卷 上。 2.选择题在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 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要求作答 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试卷共 10 页,23 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 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纪录片从不缺席。近年来,网络 空间已成为新闻宣传主阵地,中国纪录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 2020 年,纪录片以昂扬姿态全面 挺进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全年累计生产播出纪录片 350 余部;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数据显示,2020 年仅在互联网上线的纪录片就达 259 部。中国纪录片迈入了高质量发展关键期。 迈入新世纪,中国纪录片更好地承担起塑造国家形象与书写中华文明的职能。《圆明园》首次在纪录片 中使用数字动画技术,再现昔日“万国之园”的宏美景观,颠覆了纪实美学的定义,带领观众饱览视觉奇 观。《本草中国》《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等纪录片,借助中医、茶文化等广受世界瞩目的优秀内容,成功 地将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传播到海外。只要坚持创作精品的态度,将品质扎实的原 创内容和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进行有机结合,这样的作品就能在网络上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中国青年报 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调查显示,60.8%的受访者爱看人文地理纪录片,56.3%的受访者爱看人物传记片。 其他还有艺术纪录片(39.5%)、文化评论片(30.0%)、新闻故事片(29.6%)和政论专题片(26.6%)等。毋 庸置疑,关注受众需求,注重创作品质,继续深耕内容高地,做有品质、有内涵、有故事的好作品,才是 中国纪录片正确的打开方式。 (取材于 2021 年 01 月 27 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新时代,中国纪录片出现了更多元的现实表达和呈现方式,在主流化的国家表达的同时,也关注个体 命运的浅吟低唱。《八月桂花遍地开》以视听化的手段将百年前历史痕迹重新搬入荧屏,让我们走进一百年 前那群年轻人的世界,尝试理解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故事与情怀;《村庄故事》记录了脱贫路上村庄中一个个 真实的人物;《2020 春天纪事》写出了生命个体在疫情下的坚韧性……借力融媒体的联合发展,纪录片的播 放渠道也更为丰富,一部《飞吧,嫦娥》在手机、电视、电脑上都能观看,引起强烈反响。越来越多的电 影纪录片重返院线放映,2018 年有 19 部,2019 年则有 26 部,作为国内首部战疫纪录片,《武汉日夜》上 映 6 天,累计票房已突破 2021 万。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已任的中国文史纪录片更是通过创新表达方 式,有温度地展示历史,有灵魂地描摹传统,有情趣地传播文化。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近 600 年中国沧桑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海外 观众眼中传统神秘、色彩瑰丽的东方大国的典型象征,它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文史纪录片拍摄题材的选择对 象。值得关注的是,故宫近 600 年的历史景象已不复存在,史料也有限,为顾及观众的观感体验,纪录片 往往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宫的历史文化。央视播出的 2020 年至 2021 年的跨年之作 《我在故宫 600 年》成功引爆荧屏,和它的姊妹篇《我在故宫修文物》一样,大量使用三维电脑动画技术 逼真地“重现历史”,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极大地丰富、美化了纪录片。 中国纪录片常常被看作国家的相册,它代表中国声音的力度越来越大,我们期待纪录片人承担起越来 越多的责任和使命。 (摘编自《2020 纪录片:新时代,影像志的新表达》) 材料三: 作为国家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力载体,中国纪录片正经历从“讲述中国”到“认同中国”的转变。主旋 律纪录片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重大历史题材、重大革命题材的纪录片,而且是能够体现出人类命运 共同体理念的纪录片。我们可以从题材、叙事、制播、平台方四方面着手,调整策略方法,加强中国纪录 片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在题材上注重选择不同地区、民族、国家的受众共同关注的故事、人物和现 象。既可以在中国题材中挑选出具有全球性的话题,也可以积极发掘同一主题下不同情节的故事,在多元 差异中体现出同一性的全球主题。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以讲述人类视角下的日常故事为叙事原则。“人 类视角”下的纪录片叙事可以理解为人类通过了解和把握自己生存的世界来认识把握自己,即使是非人类 的生命体也可以在人类视角基础上表现人性化的日常生活。人们从这些生活的场景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 影响自己的思考。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制播方式表现为“分离式的制播融合”和“合作式的制播融合”两种情况。 前者指本国制作团队与国际播出渠道的融合,是一种传统单线式的融合;后者是以多方合作方式分别组建 制作团队,搭建播出平台,是交叉互动式的融合。目前,用于国际传播的中国纪录片正在从“分离式”的 制播简单融合转向“合作式”的制播深度融合。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中国要积极搭建“中国倡议下的世界对话”平台。中国纪录片要能够号召世界力量 完成对话交流,中国纪录片不能局限在“中国”的单一标签上,而应体现“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以 “价值共享”的立场,展示出自身在“世界议题设置”上的责任和能力。 (取材于雷璐荣、胡正荣等的相关文章)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论是全年累计生产纪录片 350 余部还是纪录片互联网上线达 259 部,都显示了 2020 年纪录片的昂扬 姿态。 B. 《圆明园》开创性地使用了数字动画技术,颠覆了纪实美学定义,做到有温度地展示历史,有情趣地传 播文化。 C. 新时代,中国纪录片的呈现方式更为多元化、丰富化,比如《飞吧,嫦娥》在手机、电视、电脑上都能 观看。 D. 主旋律纪录片是指那些讲述红色经典故事的、关注重大历史题材和重大革命题材的、有着深远意义的纪 录片。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纪录片在作为新闻宣传主阵地的网络空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迈入高质量发展关键期。 B. 中医、茶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广泛受到世界瞩目,正在于相关纪录片讲好了中国故事。 C. 如果要给海外观众拍摄一部能体现中国神秘瑰丽特点的文史纪录片,那故宫肯定是不可忽视的。 D. 中国纪录片常常被看作国家相册,代表着中国的声音,纪录片人理应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使命。 3. 材料三指出中国纪录片需从四个方面调整策略方法,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策略方法范畴的一项是 A. 纪录片《熊猫淘淘》将动物角色置于家庭背景中,呈现出淘淘阻止女儿爬树冒险等丰富的日常生活细节, 给人以强烈的代入感。 B. 纪录片《我们的男孩》围绕一场跨国医疗救助事件展开寻访,从一段六十年的感恩回馈中,娓娓道出中 俄两国跨越时空的友谊。 C. 中国自主拍摄的纪录片《第三极》,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采购,在其覆盖全球的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电视网络上滚动播出。 D. 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而精心打造的系列纪录片《光阴的故事》,着力塑造了中国与世界各国 之间的共同记忆。 4. 文中画线句子在论证上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阅读下面关于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的相关报道,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析这部纪录片成功的原因。 《从长安到罗马》是一部由央广总台亲自策划,中意两国导演联手打造的百集纪录片。中意两国知名 学者走进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深入西安和罗马两个城市,跨越时空展现东西文明交融,用中国眼光和 国际表达生动阐释了“平等互利、包容互鉴”的丝路精神。纪录片别具匠心地采用专家学者体验的视角来 拍摄,当专家们行走在古城遗迹中,观众也能够跟随着镜头,真切感受到自己与当代世界和历史之间的密 切连结。该片首次以 4K 超高清影像品质呈现,以微视频为载体,实现微纪录、轻表达,适合多渠道、多平 台传播,成为融媒体时代的一次大胆尝试。 【答案】1. B 2. B 3. C 4. ①画线句运用了举例(引用)论证的方法,②列举(引用、借助)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 调查得出的数据,分析了纪录片受众对不同类型纪录片的喜爱比例,论证了纪录片应该关注受众的需求, 为纪录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③使论证真实、科学、直观,更具说服力。 5. ①该纪录片在题材上选择了不同国家的受众共同关注的题材,体现了中国纪录片书写中华文明,同时记 录世界文明的重要职能。 ②通过创新表达方式,如 4K 技术、微纪录、轻表达,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两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③选取“人类视角”,使观众通过了解和把握自己生存的世界来认识把握自己。 ④积极搭建“中国倡议下的世界对话”的平台。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展现了自身的责任和能力。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不论是全年累计生产纪录片 350 余部还是纪录片互联网上线达 259 部,都显示了 2020 年纪录片的昂扬 姿态”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尤其是 2020 年,纪录片以昂扬姿态全面挺进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全年累 计生产播出纪录片 350 余部;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数据显示,2020 年仅在互联网上线的纪录片就达 259 部”,原文有“据不完全统计”,选项太过绝对。 C.“新时代,中国纪录片的呈现方式更为多元化、丰富化,比如《飞吧,嫦娥》在手机、电视、电脑上都 能观看”错误。《飞吧,嫦娥》的例子说明的是纪录片的播放渠道更为丰富。 D.“主旋律纪录片是指那些讲述红色经典故事的、关注重大历史题材和重大革命题材的、有着深远意义的 纪录片”错误。原文表述为“主旋律纪录片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重大历史题材、重大革命题材的纪 录片,而且是能够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纪录片”。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中医、茶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广泛受到世界瞩目,正在于相关纪录片讲好了中国故事”错误。 中医、茶文化等文化本是世界瞩目,是纪录片所借助的内容,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中国纪录片需从四个方面调整策略方法:题材、叙事、制播、平台方。 A.叙事原则。 B.题材选择。 C.选项属于传统的制播方式,而不是“合作式”的制播深度融合。 D.平台搭建。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画线的句子“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调查显示,60.8%的受访者爱看人文地理纪录片,56.3% 的受访者爱看人物传记片。其他还有艺术纪录片(39.5%)、文化评论片(30.0%)、新闻故事片(29.6%)和 政论专题片(26.6%)等”,是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在论证方法上属于举 例(引用)论证的方法。 数据分析了纪录片受众对不同类型纪录片的喜爱比例,通过数据对比,得出结论“毋庸置疑,关注受众需 求,注重创作品质,继续深耕内容高地,做有品质、有内涵、有故事的好作品,才是中国纪录片正确的打 开方式”,即纪录片应该关注受众的需求,为纪录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例举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使论证真实、科学、直观,更具说服力。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中意两国知名学者走进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深入西安和罗马两个城市,跨越时空展现东西文明交 融,用中国眼光和国际表达生动阐释了‘平等互利、包容互鉴’的丝路精神”以及材料三“国际传播语境 下的纪录片在题材上注重选择不同地区、民族、国家的受众共同关注的故事、人物和现象。既可以在中国 题材中挑选出具有全球性的话题,也可以积极发掘同一主题下不同情节的故事,在多元差异中体现出同一 性的全球主题”分析可知,该纪录片在题材上选择了不同国家的受众共同关注的题材,体现了中国纪录片 书写中华文明,同时记录世界文明的重要职能。 由“该片首次以 4K 超高清影像品质呈现,以微视频为载体,实现微纪录、轻表达,适合多渠道、多平台传 播,成为融媒体时代的一次大胆尝试”分析可知,通过创新表达方式,如 4K 技术、微纪录、轻表达,帮助 观众更好地理解两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由“纪录片别具匠心地采用专家学者体验的视角来拍摄,当专家们行走在古城遗迹中,观众也能够跟随着 镜头,真切感受到自己与当代世界和历史之间的密切连结”以及材料三“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以讲述 人类视角下的日常故事为叙事原则。‘人类视角’下的纪录片叙事可以理解为人类通过了解和把握自己生 存的世界来认识把握自己,即使是非人类的生命体也可以在人类视角基础上表现人性化的日常生活”分析 可知,选取“人类视角”,使观众通过了解和把握自己生存的世界来认识把握自己。 由材料三“国际传播语境下的中国要积极搭建‘中国倡议下的世界对话’平台。中国纪录片要能够号召世 界力量完成对话交流,中国纪录片不能局限在‘中国’的单一标签上,而应体现‘中国’与‘世界’的互 动,以‘价值共享’的立场,展示出自身在‘世界议题设置’上的责任和能力”分析可知,积极搭建“中 国倡议下的世界对话”的平台。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展现了自身的责任和能力。 (一)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石匠留下的歌 何立伟 从山外头来了一个石匠,在水碾子坊前歇脚。他把背上的褡裢往地上一撂,褡裢里发出了金属的沉闷 的音响。侧耳,听了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他大声说:“碾子要凿了哦!” 爹正在水碾子坊里扫谷。提着高粱帚子出来,见是陌生客,忙取了紫竹烟筒递过去。那石匠其时已将 一根纸烟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似乎从他吸纸烟的派头上,看出其人的不凡。 水碾子正要凿槽咧。很快讲定了工价。无争无吵。各自一派让得三分的气度。那石匠绕碾子转了三圈, 也并不发表阔论高谈。从褡裢里取了锤凿,水碾子坊里,就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四面的苍苍郁郁的山壑 里,一时贮满了这十分好听的声音。 先前这水碾子终日碾谷,其音清越,其韵悠扬,好比寨前的四妹子,不紧不慢,打出好听的山歌来。 后来,日日磨,日日磨,磨平了石槽,碾子就一声一声闷如沉雷了。 天热起来,他就索性打起赤膊,凿。他膀大腰圆,甩锤子的时候,上身的肌肉有规律地滚动。汗水使 他宽阔的胸膛油着异彩。简直那本身就是一錾一錾凿出来的。像一尊石雕。拿来了蒲扇,拿来了茶罐,拿 来了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爹吩咐:“你好生招呼石匠吧。”我说:“好。”爹放不下心,又吩咐:“这 石匠一定见过世界,莫要让他笑话我桃花寨的人不晓得礼数。” 我说:“好。” 我就同他打扇,将酽茶斟得满满的,双手稳稳递与他。请他歇憩。请他喝茶。手上捏一把平日藏在柜 里舍不得吸的,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我想同他谈讲。只想他是见过世界的,那重重的山外头是个什么模 样呢? 默默喝茶,默默吸烟,默默歇憩。从鼻孔里口角里喷出的烟云浓浓的,辣辣的,也是默默的。 但几分钟以后他又拿起了锤子。烟蒂在脚边断续着残烟几缕。山谷里,飞着钢与石的回音。很长的一 声一声。仿佛四山里万人千人在凿岩取石,你呼我应。 又歇憩的时候,我急切地同他说:“说个故事我听吧。说个故事!” “故事?什么故事?”他放下了锤子。 真的,什么故事呢?竟不晓得这个世界有哪样一些故事。 于是我说:“随便你同我讲点什么吧。反正我什么都不晓得。” “等你长大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了,你就会什么都晓得的。用不着别人讲。”他将那多茧的厚实 的手掌放在我的脑壳上,“唉,你还细,你还不懂事。生活里头有的是酸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 讲不出。生活里头没有故事。” 好久了我才说:“那就打一个山歌吧。” 歉意地一笑,摇摇头,他又去凿那磨槽。 洁白的石砾在錾子尖上跳跃,落在地上,落在他的裤褶缝里,如一层层雪粉。直到黄昏从山沟里溢了 出来,才将那叮叮咚咚的锤声淹没掉。这时,那很大的碾槽,正凿得如一朵刚刚绽放的山茶花。 掌灯吃夜饭时,他累了,倦了。爹招待他,用了好香的米酒,用了一条腊得透明的麂子腿。那麂子, 还是去冬大雪封山时,爹在鹰嘴岩打的。好肥的麂子。爹舍不得吃,除非来了贵客。 爹问他这问他那。爹这人,就景仰见过世界的人。那石匠总是回答得很少,很有分寸。 你总觉得他不肯说出来的东西必定深奥。他那紫红的脸膛,深刻的皱纹,使你感觉到他是一部书,但 谁也无法打开。爹只好死劲地敬酒。 “多谢。明日赶早,我还要行路。” “往哪边走?岩陀,还是檀木坡?” “哪里有工夫做,就到哪里去。石匠嘛,走四方,吃四方。” 他笑了一下,笑得很淡。有雪白的牙齿。 起身,打一轮拱手,他晃晃地朝东厢房走去。第二日天刚放明,爬起来我就要去找石匠。要问他,见 了世界的人,为什么不会讲故事? 爹朝水闸走去,说:“这时候才起来,石匠他走了咧!” 跑到高处,朝雾中的石板路望去,终于看见了他那朦朦胧胧的背影。其实无法说那是背影,整个的只 是小小的一个黑点了。那黑点,在这迷蒙的天地之间,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就消失在雾之中了。他走了, 同他来时一样,同他吸烟凿石时一样,是默默的,无声无嗅的。天和地,好大呵! 哗啦!爹把水扯开了。蓄了一夜的溪水,扑过来,攀住染满了青苔的木轮子,木轮子就滚动起来,吱 吱呀呀地带动了水磨。这清新的空气里,就颤动着它那好听的声音了。 比先前还要好听些!清越。悠扬。娓娓地,悄悄地,向你叙述着什么。长大后,我一直觉得,这水碾 子的声音,是那个默默的石匠留下的一支很长很长的歌,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 (选自《人民文学》1983 年 06 期,有删改) 文本二: 小说,是我最受重视的文学体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受到文坛普遍关注的,正是小说,尤其是 短篇小说。受关注的原因,现在回想起来,恐怕在它的实验性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兴起,百无禁忌。 在思想解放的大的社会背景下,文坛空前活跃,各种题材,各种文体,各种风格,竞相怒放。我初出道, 亦知要崭露头角,须得有自家面目,遂努力在文体同语言上与别人拉开距离。汪曾祺先生说,我的小说受 唐人绝句的影响。李陀先生亦说我的小说是“绝句式”的小说。皆是解人语也。肯定了我的有着诗的含蓄 意韵的文体面目。我喜欢唐诗,尤喜绝句,五绝二十个字,七绝二十八个字,短得不能再短,但每每是一 幅历史的图卷,浩浩沧桑,尽寓其中,意蕴深长。譬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 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把个唐朝从开元到天宝年间经历“安史之乱”的惊天巨变,从全盛到衰落的历史 图景,通过几位白头宫女闲聊往昔的日常场景,轻巧地勾勒了出来。这种以小场景写大历史,以日常生活 见白云苍狗的唐人绝句,给了我莫大的启发。当其时,文坛大多数作家的叙事范式,是受西方文学的影响, 而我是选择受祖宗的影响。 (节选自何立伟《自序》,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石匠来时吸的是“纸烟”,“我”招待他的是“烟丝”,烟丝和纸烟分别代表山内、山外两种不同的社 会、不同的生活。 B. “我”对了解“世界”的问题很是急切,但因为年纪小,又不知道应该了解这个世界的什么,不知如何 向石匠发问。 C. “爹”对石匠热情招待,认为“这石匠一定见过世界”,并想通过他了解外面的世界,但石匠却口拙言 迟,不愿回答。 D. 文中对石匠“赤膊”凿槽形象的描写,既展现了石匠身体的健壮,也展现了生命阳刚之美,更暗含劳动 塑造人生的思想。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桃花寨”会令读者联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二者的相关性可作为读者探寻小说命意的一条 途径。 B. “我”让石匠“说个故事”和“爹”的“问他这问他那”,与石匠的默默辛勤的錾凿,构成了小说深层 的问答关系。 C. 说话“很有分寸”的石匠没有讲出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这造成了小说在情节结构上的外在残 缺。 D. 何立伟的小说受到文坛关注,这与他“实验性”的小说创作理念与“初出道须得有自家面目”的自我定 位有关。 8. 小说标题“石匠留下的歌”具有怎样的意蕴? 9. 如欲以“一篇‘绝句式’小说”为题写一篇《石匠留下的歌》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答案】6. C 7. C 8. ①“石匠留下的歌”既指石匠锤凿发出的叮叮当当的好听的声音以及经过石匠修理后的水碾发出的“清 越、悠扬”的声音;②又指石匠精湛的手艺、“见过世面”的人生阅历带给我的人生启蒙和启迪;③还指 留存在“我”记忆深处的山村生活、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传统文化与文明。(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9. ①故事短小,意蕴深长。文章通过叙写一个石匠为“我”家修理水碾与“爹”与“我”想通过见石匠了 解外界的故事展现出世情、民生、传统技艺等丰富的历史内容,不以宏大曲折取胜,而是以小写大,以小 场景反映大历史。 ②以“我”的诗性视角叙事,感情真挚。文中写“我”眼中的石匠、父亲,以及对外界的懵懂好奇,突出 “我”的主观感受,使小说具有情韵美。 ③景物、人物描写具有诗歌意境美。作者以审美眼光写物写人,如写石匠喝茶、吸烟、休憩、凿石,写锤 子的回声、凿后的碾槽等,将人与物变成诗的意象,处处充满了意境美。 ④语言简短,言简意丰。如第 4 段写水碾子的历史、人物对话以及石匠的回答多用短句,富有音韵美,耐 人寻味。(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 “石匠却口拙言迟,不愿回答”是错误的。从原文“不发表阔论高谈”以及对“我”说的一番话来看, 石匠并非口拙言迟。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分析能力。 C.“这造成了小说在情节结构上的外在残缺”是错误的。应为“这构成了小说的叙述留白”。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意蕴的把握能力。 小说写道“先前这水碾子终日碾谷,其音清越,其韵悠扬,好比寨前的四妹子,不紧不慢,打出好听的山 歌来”,作者把水碾子碾谷发出的声音比作山歌。但是,因为日日磨,磨平了石槽,碾子的声音就沉闷如 沉雷了。石匠取出锤凿凿石槽,水碾子坊里,就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四面的苍苍郁郁的山壑里,一时贮 满了这十分好听的声音。石槽凿好之后,水碾子发出比之前还好听的声音,清越、悠扬,所以“石匠留下 的歌”既指石匠锤凿发出的叮叮当当的好听的声音以及经过石匠修理后的水碾发出的“清越、悠扬”的声 音。 原文写道“洁白的石砾在錾子尖上跳跃,落在地上,落在他的裤褶缝里,如一层层雪粉。直到黄昏从山沟 里溢了出来,才将那叮叮咚咚的锤声淹没掉。这时,那很大的碾槽,正凿得如一朵刚刚绽放的山茶花”, 并且经石匠修理后的水碾发出的“清越、悠扬”的声音,可以看出石匠精湛的手艺。当我让“见过世面” 的石匠讲点什么的时候,他说“等你长大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了,你就会什么都晓得的。用不着别人 讲”“ 唉,你还细,你还不懂事。生活里头有的是酸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讲不出。生活里头 没有故事”,所以“石匠留下的歌”又指石匠精湛的手艺、“见过世面”的人生阅历带给我的人生启蒙和 启迪。 本文作者回忆了小时候在深山里的生活情境,父亲用水碾子碾谷,然后来自山外面的、手艺精湛的石匠给 修理石碾,而这用水碾子碾谷,石匠修理石碾都代表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以“石匠留下的歌”还 指留存在“我”记忆深处的山村生活、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传统文化与文明。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文本二提到作者的小说受唐人绝句的影响,是“绝句式”的小说,“汪曾祺先生说,我的小说受唐人绝句 的影响。李陀先生亦说我的小说是‘绝句式’的小说。皆是解人语也。肯定了我的有着诗的含蓄意韵的文 体面目”,说明这类小说有着诗的含蓄意韵的文体面貌。“我喜欢唐诗,尤喜绝句,五绝二十个字,七绝 二十八个字,短得不能再短,但每每是一幅历史的图卷,浩浩沧桑,尽寓其中,意蕴深长”,绝句虽然短 小,但每每是一幅历史的图卷,浩浩沧桑,尽寓其中,意蕴深长,“绝句类”小说也具备诗歌的短小精悍 和意蕴丰富,具有意境之美。“这种以小场景写大历史,以日常生活见白云苍狗的唐人绝句,给了我莫大 的启发”,说明这类小说能以小场景反映大历史。 文本一故事短小,意蕴深长。本文讲述了来自山外的石匠为“我”家修理水碾,而父亲认为这石匠一定是 见过世面的,于是在石匠休息的时候,我千方百计地想同他讲话,让他讲讲山外面是什么模样,而石匠最 终却什么也没有说。“我”家所在的地方有着传统的生活方式,用石碾子劳作等反映是传统的生活方式; 石匠会修理石碾,体现的是传统技艺;而石匠走过的山外的地方是另一个样子,是与“我”所在的地方完 全不同的世情和民风。因此文本一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通过小场景来反映大历史,虽然故事短小,但意 蕴深长。 文中的“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和参与者,写出了“我”眼中的石匠,他凿碾子时像一尊石雕;而父亲认为 石匠一定是见过世界的,对石匠招待周全,“我就同他打扇,将酽茶斟得满满的,双手稳稳递与他。请他 歇憩。请他喝茶。手上捏一把平日藏在柜里舍不得吸的,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爹招待他,用了好香的 米酒,用了一条腊得透明的麂子腿。那麂子,还是去冬大雪封山时,爹在鹰嘴岩打的。好肥的麂子。爹舍 不得吃,除非来了贵客”,再加上环境描写“跑到高处,朝雾中的石板路望去,终于看见了他那朦朦胧胧 的背影”,使得文章感情真挚。文中通过写“我”眼中的石匠、父亲,以及对外界的懵懂好奇,突出“我” 的主观感受,使小说具有情韵美。 文章写到石匠凿碾子时发出的叮叮当当悦耳的声音,写了凿后的碾槽发出比先前还要好听的声音。写人物 的时候写到石匠将一根纸烟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从他吸烟的排头上,看出他的不凡;然后又写到他赤膊 凿碾子时健美的像一尊石雕;写他喝茶、吸烟、歇憩时的情景。文章将人与物变成诗的意象,处处充满了 意境美。 文章多用短句,特别是人物之间的对话,语言非常的简短;在描写碾子的历史时,更是运用短句,节奏感 强,富有音韵美,耐人寻味。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值吴逆之乱,崎岖兵革,与弟召修负母循 环来岩谷间,喘不得息。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政。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 养.。百姓攀留不得,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 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会有上官倚朝贵为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先生不忍 从,遂解组..归。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父 诣县诉。贾人行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 饥可怜之状,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 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 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皆快之。民逋赋,久不能输, 及输逋则赋甚多。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 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而华容 在洞庭旁,土卑而赋重。当明之季世..,百姓多流亡。国初定赋准原额每十亩损为六亩余,其后稍稍增垦, 而清丈令下,县官指为欺隐,将以全额上。先生曰:“我无中人之产,顾里人不胜病矣。”因诣县官白其 事,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百姓不知援例请平。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县官信先 生素长者,察知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先生名召华,字君实。赞曰:先生在官 前后仅四年,然其为利于民者多矣。 (清·刘大櫆《张复斋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 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B. 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 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C. 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 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D. 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 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终养,奉养父母,以终其天年,多指辞官归家以终养年老亲人,如《陈情表》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B. 贽,本义指古时初次求见人时所送的礼物,即见面礼,引申为持物以求见、赠送,文中指上级向下级索 求厚礼。 C. 解组,组指旧时官印上系结的丝绳;解组指解下官印,辞官卸任,与“致政”“解褐”同义。 D. 季世,季指末了,“季世”即末世;季也可以指兄弟排行中次序最小的,如“季父”,即小叔叔。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复斋以孝为先,以善为本。他为终养母亲推辞了上司的引荐;主政晋江、金溪时,多行善政,救济灾 荒。 B. 张复斋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在金溪为官时,不愿屈从上级官员的厚礼索求,就辞官回家,百姓挽留哭 送。 C. 张复斋坦荡无私,办案机智。曾巧断贾人不养其父案,让不孝子受到惩罚,并拿出贿金给贾父安度晚年, 令人称快。 D. 张复斋德高望重,为民着想。他免职归居金溪,仍替华容百姓申诉,华容人至今还受用他给大家带来的 利益。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 (2)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 14. 张复斋为华容百姓申请降低赋税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 【答案】10. C 11. C 12. D 13. (1)你看你父亲将受杖刑了,却怎么忍心看呢,不孝的罪名如何能推托得掉? (2)县官相信先生向来是德高望重之人,了解到他反映的民情属实,无其它(隐情),最终按他说的(办 了)。 14. ①华容土地贫瘠,常受水浸的灾祸;②赋税重;③百姓不懂主动申请减免赋税。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其父兄”是“先生”的宾语,因此“则益劝勉其父兄”应独立成句,由此排除 A、D 项; “……者”是一种表示人或事物之存在的习惯句式,因此“者”后应断开,由此排除 B 项。 这句话的意思是:晋江人文比其他县要兴盛。先生到了后,就更勉励父老乡亲,让他们教育开导子弟,那 些渐渐地成为俊杰的人,他亲自予以礼遇。从此后晋江参加童子试的多达万人。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与‘解褐’同义”说法错误。“解褐”的意思是脱去粗布衣服,入仕为官,和“解组”不同义。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他免职归居金溪”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可见先生从金溪被免 职后到了晋江,因此“先生之免金溪而归”的意思是先生在金溪被免职后归居华容,而不是“免职归居金 溪”。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若”,第二人称代词,你;“安”,怎么;“辞”,推脱。 (2)“长者”,德高望重的人;“无他”,没有其他隐情;“卒”,副词,最终。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文中说“而华容在洞庭旁,土卑”“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可见华容县地处洞庭湖畔,地势低 洼,都是湖岸荒滩之地,十有八九被水浸没,土地十分贫瘠。因此,土地贫瘠,常受水灾,是张复斋为华 容百姓申请降低赋税的原因之一。 “赋重”“国初定赋准原额每十亩损为六亩余,其后稍稍增垦,而清丈令下,县官指为欺隐,将以全额上”, 可见当时国家最初规定赋税准许原来额度每十亩可减为六亩多,后来土地开垦面积渐渐增加,而朝廷清丈 令下达后,县官认定他们欺骗官府隐瞒实情,准备征收全额赋税。因此,百姓承担的赋税太重,是张复斋 为华容百姓申请降低赋税的原因之一。 “百姓不知援例请平”,可见当地百姓不能主动向县令说明情况,不懂主动申请减免赋税,也是张复斋为 华容百姓申请降低赋税的原因之一。 参考译文: 复斋先生,姓张,华容县人。先生年幼就善于写文章。入官学后,遇上吴三桂叛乱,颠簸往来于战阵 中,和他的弟弟召修背着母亲跋涉于危岩深谷之间,几乎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康熙乙丑年间中进士,主 政福建晋江,多行善政。上司准备上疏推荐他,但先生因母亲年迈要养老送终而推辞。当地百姓挽留他而 不能,哭着送到洛阳桥的有数万人。张复斋先生侍养母亲二十年后,才起用为江西金溪县令。正值荒年, 先生请求获得七千多石粮食,多方赈济借贷,救活了很多人。恰逢有上级官员倚靠朝廷权贵,他所隶属的 郡县官员都被胁迫而归依其门下,并向他索求厚礼。张先生不愿屈从,就被解除了官职。金溪的百姓挽留 哭送他到晋江。在晋江时,有商人埋怨他的继母的苛求,而不奉养他的父亲。他到县衙申诉。商人向先生 送礼,以家里贫困为由请求宽解。大家都争相去看,天正冷,商人拿新衣服给他父亲穿,而自己穿着破衣 服,装出又冻又饿的可怜相,并说:“有衣服都用来孝敬父亲了。”张先生特意怒视他的父亲,说:“孩 子冷成这样,你不体恤他吗?”喊下吏拿大棒来。张先生斜眼看商人脸色如平常一样,突然指着他骂道: “你看你父亲将受杖刑了,却怎么忍心看着,不孝的罪名如何能推托得掉?”就用大棒敲那商人,而他父 亲就在旁边哭泣。张先生拿出钱给他父亲,说:“用这安度晚年吧。”大家都拍手称快。百姓拖欠租税, 很久不能交上,等到交纳延期那么赋税就更多了。先生诘问得知他们已经到了卖孩子的地步了,就捐献出 俸禄赎回孩子还给他们。晋江人文比其他县要兴盛。先生到了后,就更勉励父老乡亲,让他们教育开导子 弟,那些渐渐地成为俊杰的人,他亲自予以礼遇。从此后晋江参加童子试的多达万人。先生从金溪免职后 归居华容,足不出户。华容在洞庭湖畔,地势低洼而赋税苛重。在明朝末代,百姓多有流亡。国家最初规 定赋税准许原来额度每十亩可减为六亩多,后来土地开垦面积渐渐增加,而朝廷清丈令下达后,县官认定 他们欺骗官府隐瞒实情,准备征收全额赋税。先生说:“我没有中等人家的田产,而乡人就更困苦不堪了。” 于是到县衙禀报事由,说这地方都是湖岸荒滩之地,十有八九被水浸没,百姓不懂得按先例请求减免赋税。 应当准许湖乡按下等地来征收赋税,一亩地只收一升粮。县官相信先生向来是德高望重之人,了解到他反 映的民情属实,无其它(隐情),最终按他说的(办了)。华容人至今还受用他给大家带来的利益。先生名 召华,字君实。评论说:先生在官府任职前后只有四年,但是他造福利于民的事却很多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即事 夏完淳① 其二 战苦难酬国,仇深敢忆家? 一身存汉腊②,满目尽胡沙。 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剑花。 六军浑散尽,半夜起悲笳。 其三 一旅同仇谊,三秋故主③怀。 将星沉左辅,卿月隐中台。 东阁尘宾幕,西征④愧赋才。 月明笳鼓切,今夜为谁哀。 注:①夏完淳,明末诗人,14 岁随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从军征战抗清,其父其师先后殉国,自己也兵 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 17 岁。②腊,从周代开始的一种岁中祭祀活动。③故主,指明思宗崇祯皇帝。④ 西征:潘岳曾作《西征赋》。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二》选取了具有边塞特色的意象如胡沙、悲笳等,描绘出一幅边塞特有的苍凉画面。 B. 《其二》颈联是战斗生活的写照,“落月、旗影、清霜、剑花”等营造出战斗的惨烈氛围。 C. 《其三》颔联以“将星沉”“隐中台”等星相喻指史可法殉国,朝纲败坏,贤良不被重用。 D. 《其三》中颈联批判幕僚没有潘岳那样的才能,愧对东阁之位,尾联以设问作结,引人深思。 16. 两首诗分别以“悲”“哀”作结,诗歌抒发了哪些悲哀之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15. D 16. ①为深重的国恨家仇而悲愤;②为山河沦陷六军尽散而悲哀;③为将星殒落,朝纲败 坏,贤良不得重用而悲哀;④为自己才能有限无力救国而悲伤。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D.“颈联批判幕僚没有潘岳那样的才能,愧对东阁之位”理解错误。颈联中,东阁,语出《汉书·公孙弘 传》:“于是起宾馆,开东阁,以延贤人,与参谋议。”尘:玷污。宾幕:即幕宾。“东阁”是延请贤才的 地方,自己能力差,惭愧自己没有像潘岳一般的才能。不能胜任义军的参谋。 本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其二着重写斗争的艰苦。诗人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实际上诗人写的是起义军艰苦的抗清复明的战斗生 活。首联把战斗和思乡结合起来,突出了仇之大且深。颔联表达了忠于国家的决心,但明王朝大势已去, 清军入侵,山河沦丧、满目荒凉,诗人痛惜而无奈的心情跃然纸上。颈联是艰苦的战斗生活的写照,“翻 旗影”“冷剑花”高度概括了刀光剑影的惨烈战斗;“落月”“清霜”等典型意象,象征诗人思念故国的 拳拳情怀。尾联把诗人无比痛惜、悲愤,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推向高潮:起义军全军覆没,悲凉的胡笳之 音在夜空中回荡。 其三,写同仇敌忾的精神。首联表达对明思宗崇祯皇帝的怀念。颔联写史可法这样的“将”“卿”蒙难, 扬州城破,是各镇不听调动,福王政权腐败无权威的结果,叙述中有揭露,有批判,有深沉的感慨。颈联 惭愧自己身为幕宾而没有潘岳那样的才能,这是作者的自谦。尾联以设问作结,强调“悲哀”,引人深思。 两首诗以悲哀为情感基调,因国仇家恨深重而悲哀,因国仇家恨未报而六军散尽而悲哀,为将星卿月沦落 而悲哀,也为自己没有才能救国而悲伤。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蒹葭》中写河边芦苇繁密,清晨露水还未被晒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对秦统治者搜刮百姓的行为和奢靡的生活进 行了质问。 (3)古人常在诗词中使用“流水”这一意象来表达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人生虚幻的感慨,“_________, ___________”就是这样的经典名句。 【答案】 (1). 蒹葭萋萋 (2). 白露未晞 (3). 奈何取之尽锱铢 (4). 用之如泥沙 (5). 世间行 乐亦如此 (6). 古来万事东流水(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六朝旧事 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帘外 雨潺潺》)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蒹葭”“萋”“晞”“锱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阳明,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一生经历起伏跌宕,从进谏下狱,龙场悟道,再到远征戡乱, 平定叛贼,经历别人未曾经历之事,最终得出不同凡响的哲学之思。1508 年,被谪到贵州龙场的阳明先生, 于半夜呼跃而起,道出了____18____的话“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阳明心学的 大旗树立起来。阳明心学有三大重要观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即你有怎样的心,就 有怎样的理。假如我们的心灵品质在庸人层面,所体会到的天理就是“最好是多拿钱、少干事”,依照这 样的指导方针,我们会 ____19____ 地度过一生。若我们的心灵品质提升到了士人、君子层面,就能体会 到脚踏实地、忠于职责的士人之心,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君子之心,____20____,就会依照这个层面的 天理度过一生。王阳明“左手不释卷,右手不离剑”,事功同哲理____21____。 就王阳明的一生来说,后人的称赞在其故居的楹联中可以体现,说明了他已经具有的影响。对联写道 “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他的心学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建立了举足轻重的地 位,对世界乃至中国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18. 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石破天惊 平平常常 从而 相得益彰 B. 石破天惊 庸庸碌碌 进而 交相辉映 C. 惊天动地 庸庸碌碌 进而 交相辉映 D. 惊天动地 平平常常 从而 相得益彰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A. 海伦如饥似渴地拼命摸读盲文,她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B. 后人称齐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 C.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D. 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B 19. C 20. 两处改动:①“建立了地位”搭配不当,把“建立了”改为“具有”②“世界乃至中国”改为“中国乃 至世界”。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石破天惊:山崩石裂,惊天动地。形容不同凡响,也形容令人吃惊。惊天动地:使天地都受到震 动。形容影响或声势很大,令人震惊或感动。这里形容王阳明的话不同凡响,应用“石破天惊”。 第二处,庸庸碌碌:形容才能平凡,没有志气,无所作为。平平常常:为普普通通,不值得注意,缺乏魅 力。前面说到“假如我们的心灵品质在庸人层面”,这里强调无所作为地过完一生,碌碌无为,应用“庸 庸碌碌”。 第三处,从而:连词,重在表目的和因果。进而:连词,重在表递进关系。这里后文得出“就会依照这个 层面的天理度过一生”,前后文是递进关系,应用“进而”。 第四处,交相辉映: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相得益彰:两者相互配合协 助,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这里形容事功同哲理相互映照,没有相互配合之意,应用“交相辉映”。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C.表示直接引用,和题目引号的作用一致。 A.表示特殊含义,“说话”指的是交流。 B.是特定称谓。 D.是表讽刺或否定。 故选 C。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建立了……地位”动宾搭配不当,要把“建立了”改为“具有”;“世界乃至中 国”语序不当,“乃至”表示更进一步,要改为“中国乃至世界”。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蔬菜营养丰富、热量少,① ,如生吃、蒸着吃、炒着吃、烤着吃……竟哪种吃法更健康?越 来越多的研究认为,② ,吃烹饪过的蔬菜健康益处可能更多一些。可见,③ ,会影响蔬菜营养 物质的含量。 2007 年《农业食品化学》上的一项研究比较了选择不同烹饪方式对胡萝卜、西葫芦和西兰花中抗氧化 剂的影响。结果发现,蒸和煮的烹饪方式可以更好地保留蔬菜中的化合物。无论生熟,只要多吃蔬菜,就 可有助于降低人类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从而改善健康状况。生蔬菜和熟蔬菜的营养成分各不相同,所以 搭配食用更合理。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8 个字。 22. 请对上文第二段话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40 个字。 【答案】21. ①它有很多种吃法②相较于吃生蔬菜③烹饪方式的选择 22. ①研究表明,蒸和煮更有营养;②只要多吃蔬菜;③生熟搭配;④就能改善健康状况。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处,由下句“如生吃、蒸着吃、炒着吃、烤着吃……”可知,是在讲蔬菜的各种吃法,所以此处应 该填写“它有很多种吃法”。 第二空处,由下句“吃烹饪过的蔬菜健康益处可能更多一些”可知,应该是和吃生蔬菜比较吃烹饪过的蔬 菜健康益处可能更多一些,所以此处应该填写“相较于吃生蔬菜”。 第三空处,此处为总结性的句子,由下句“会影响蔬菜营养物质的含量”,再结合上文讲的各种吃法,此 处是在说烹饪方式的选择会影响蔬菜营养物质的含量,所以此处应该填写“烹饪方式的选择”。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由句子“2007 年《农业食品化学》上的一项研究比较了选择不同烹饪方式对胡萝卜、西葫芦和西兰花中抗 氧化剂的影响。结果发现,蒸和煮的烹饪方式可以更好地保留蔬菜中的化合物”可概括“研究表明,蒸和 煮更有营养”;由句子“无论生熟,只要多吃蔬菜,就可有助于降低人类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从而改善 健康状况。生蔬菜和熟蔬菜的营养成分各不相同,所以搭配食用更合理”可概括“只要多吃蔬菜,生熟搭 配,就能改善健康状况”。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6 年 8 月,李大钊在《晨钟报》创刊号发刊词中写下“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 无‘障碍’之语”。 2019 年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奋 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2020 年,《人民日报》点赞了 9 位当代青年:“冲得上,打得赢,素质过硬”的 24 岁文昌发射场最年 轻的女指挥员周承钰;“咬牙跺脚,也会坚持”的 19 岁参与雷神山建设的长安大学学生徐卓立;“尽己之 力,照亮他人”的在特岗教师服务期满选择继续留任的 90 后山区教师研究生赵鹏菲…… 2021 年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说:“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 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晨钟报》创刊后的第三年,五四运动爆发。请以当时爱国进步青年的身份写一份倡议书,倡议青年投 身五四运动。 ②《人民日报》“今日谈”栏目开展“青年·国家·时代”主题讨论,请写一篇讨论稿参与讨论。 ③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复兴中学振华班举办主题为“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班会,请写一 篇发言稿在班会上发言。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学史崇德,以德践行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学史崇德,以德践行”。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也不是为了回避面临的困难,而是 要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力量,从历史中探寻发展方向。我们往历史的纵深看多远, 对未来就能看多远,只有懂得尊重历史才能赢得历史尊重,只有把握历史规律才能看清事物本质,只有善 于运用历史才能创造新的历史。 学习吃苦的精神。年轻人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 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生匆匆数十年,当你想做成件事情的时候 ,难免是孤独的。 套用首经 流行的一句话,名为“孤独寂寞冷”。也许这是富有讽刺意味的玩笑话,但也揭示了一个真理,那便是, 所有成功的背后都是苦难。正如当年的开国将军甘祖昌以及她的妻子龚全珍,夫妻二人始终保持艰苦奋斗 的精神,无愧为开国将军,道德模范。虽然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的彷徨、踌躇、困惑可以被称之“苦难”, 却 也远不及革命先辈所遭受的磨难。这是长辈们经常强调的一句话。当下的中国社会,特别是新生代的年轻 人,所处的环境是无比优越的。既然灿烂的春光已经洒向了年轻一代,那么就要有所作为。要养成能吃苦 的性子,锤炼坚韧的品格,增强干事的专注度、持久度。但行好事,无问西东,用自己默默的努力,于无 声处绽放,然后惊艳众人。 学习公私分明的精神,年轻人要坚守底线、忠诚可信。 党的历史上从来不缺少公私分明的优秀党员,过去有背着金条乞讨的刘启耀,后有坚持原则的陶行知。 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在工作中经常告诫支配公款和管理财务的工作人员要“点滴为公”。育才 学校所有经费都是他争取及募捐得来,但他从不为办私事花一分钱,就算一些因公应酬也坚持自己开支。 有一次,周恩来和邓颖超到育才学校检查指导,陶行知招待他们吃饭。第二天,他告诉财务人员:“昨天 请客一切费用,连酒菜饭食,滑竿船钱,都开在我的暂记账上,并请立即清算,以便照付。学校经费不宜 动用一文。”让那些为了私利失去人格的人看看吧,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共产党员。作为年轻人,我们要从 现在起,时时处处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培养崇高的思想境界,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做到公私分明,无 愧于一个大写的人。 学习敢于斗争的精神,年轻人要坚定方向、勇敢无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 骇浪。面对长期复杂的风险挑战,必须切实增强斗争意识和斗争自觉。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的发展成就获得世界公认,但也迎来了更多“成长中的烦恼”,各种风险挑战叠加。在党言党爱党忧 党护党。党员干部要观大势、识大局,善于从历史昭示、现实挑战与未来发展的视角,清醒认识和把握我 们党当前面临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和“八大斗争”。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新。回首往昔,历史不会忘记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实现民族独 立的筚路蓝缕;还看今朝,时代不会忘记党带领人民建设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丰功伟绩。让我们学史崇 德,以德践行,为中国梦的实现努力奋斗吧。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1.分析材料。 所给材料中列举了四个事例,第一个事例“1916 年 8 月,李大钊在《晨钟报》创刊号发刊词中写下‘青年 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呼吁青年要披荆斩棘,有战胜困难之决心。第二个 事例“2019 年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希望青年要有责任与担当,勇于奋斗。第三个事例为“《人民日报》点赞 了 9 位当代青年”,说明青年都秉承奉献之心,为祖国做出了的贡献。第四个实例是 2021 年习近平在党史 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希望青少年要传承中国精神,砥砺前行。结合四个事例,体现了中国历来秉 承的红色精神:担当、责任、奉献、不畏艰险、传承历史…… 2.分析任务。 题目给了三个任务,要求学生选择其一进行作文。第一个任务“《晨钟报》创刊后的第三年,五四运动爆 发。请以当时爱国进步青年的身份写一份倡议书,倡议青年投身五四运动”,学生要掌握倡议书的格式, 并重点阐述倡议内容。第二个任务“《人民日报》‘今日谈’栏目开展‘青年·国家·时代’主题讨论, 请写一篇讨论稿参与讨论”,同样要求学生把握讨论稿的格式,明确立意。第三个任务“为庆祝中国共产 党成立 100 周年,复兴中学振华班举办主题为‘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班会,请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上 发言”,此任务立意明确,容易把握。题目还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 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学生应自拟题目并达到 所要求的字数。 【立意】1.践行时代长征路,爱国精神伴我行; 2.山河无恙,人间有情; 3.寄一段家国梅香,谱一曲时代长歌。 【素材】1. 用生命拥抱理想,用热血写出不屈。瞿秋白用自己短暂的一生向人们证明了何为壮志、何为爱 国。中央红军离开苏区长征后,瞿秋白因自身的病情选择留在江西瑞金继续开展游击战争。后来因病情加 重,中央派人护送瞿秋白转道去上海就医,然而他们在途中被反动势力发现,最终瞿秋白一行人突围失败 而被捕获。瞿秋白被俘后,反动势力的长官考虑到他的重要身份及影响力,于是用尽各种手段逼迫其投降, 他们为了达到目的甚至在投降条件上妥协。面对敌人的诱降,瞿秋白断然拒绝:“我青年时期已走上马克 思主义道路,无从改变。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就是国家前途的光明。 2.“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中华民族向来重视历史,并善于从历史中总 结经验、汲取智慧。作为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 富。在庆祝建党百年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 教育,将进一步坚定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决心和信仰,并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 克敌制胜的法宝,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3.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梁启超 我们不是为自己而生,我们的国家赋予我们应尽的责任。——西塞罗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余光中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