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名师课堂:如何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分析作文素材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名师课堂:如何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分析作文素材

ID:700254

大小:20.68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5-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名师课堂:如何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分析作文素材 一 我们可能都听过达·芬奇画蛋的故事,并且知道它的教育意义:做任何事都要先打好 基础。不过我们如果能完整地了解这一故事,就会发现这则故事还有另外一层更为深刻的 含义——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据说 14 岁的达·芬奇对日复一日反反复复地画蛋心生厌倦,便问他的启蒙老师——著 名艺术家维罗齐奥:“为什么老是让我画蛋?” 维罗齐奥告诉他:“蛋虽然普通,但天下没 有绝对一样的蛋。即便是同一只蛋,角度不同,投来的光线不同,画出来也会不一样。” 原来维罗齐奥并不是要达·芬奇“从一而终”——始终盯着一只鸡蛋以一种角度去反 复摹画,而是要他不断改变角度、变换照射光线去观察、分析、构图。这样,即便是同一 只鸡蛋,也会因角度和光线的差异而呈现出各种各样不尽相同的画面。这不仅是在培养 达·芬奇的绘画能力,更是在培养他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而这些技能对绘画更为重 要。 其实,多角度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不仅是一位绘画者的必修课,对世界上的每一个 人都特别重要。尤其是对于写作者来说,能做到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分析问题,可以让 我们把事物看得更透彻,对世界认识得更充分,表达自然也就会更科学、更精准、更全面。 这里,我只想由此出发来探讨一个问题:在很多中学生都为积累作文素材而费心劳力 的时候,我们能否在以“质”为标准精心选择素材的前提下,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分析、 探究这些素材的丰富意蕴,从而将所掌握的素材的使用价值最大化,同时又能收获视角独 特、解读独到的议论效果?也就是说,对各类素材含义的“充分挖潜”,可能要比我们一味 追求“量”的累积更有意义。 平素在作文中我们会发现,总有一些人、一些事反反复复地出现。比如忠贞不渝的屈 原、忍辱著述的司马迁、骄傲自大的项羽、悠然归隐的陶渊明、旷达超然的苏东坡……如 此熟悉的人物、如此程式化的评判、如此层出不穷的撞车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那 么,是不是这类被人们广泛使用过的经典素材就必须束之高阁,它们就不再具有积累和利 用的价值?绝非如此。 我们先来看看满分作文《文明的韧性》中的一个片段: 一场名为“新文化运动”的滔天洪水席卷而来,摧毁积弊的同时也动摇了千年传承的 根基。眼前的疮疤渐渐愈合,心头的鲜血却在不经意间悄然溢出。来自西方的各种观念一 时间泥沙俱下大行其道。“孔家店”被强拆,连带历经千年建成的文化圣殿转瞬间只剩下断 壁残垣。精华与糟粕同在泥瓦中苟延残喘,打碎的瓦釜瞧着同被毁弃的黄钟暗自欢喜。 在这段评述的结尾,作者对“五四运动”中的一些偏激的做法进行了个性化的反思。 在诸如“打倒孔家店”之类的“激情澎湃”的口号的驱使下,我们在历次“文化运动”中 曾出现过不少过激之举。这位考生能在一边倒的颂扬声中对“五四运动”中的某些偏激的 行为作出反思和评述,发人所未发,增添了文章的深度和新意,令人耳目一新。 其实,再旧的素材,只要静下心来,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我们总能发现其未被发 掘的内涵,既可以让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老旧素材“变废为宝”,更能增加文章的思辨性, 让阅读者看到你独到的分析评判的能力,让你的评说给人以新鲜感。 二 “旧材”新用,最需要的是学会辩证思考。譬如分析屈原,要看到他集忠君爱国、独 立不迁、上下求索、好修为常于一身,亦要看到他“凝滞于物、高傲迂腐”的性格缺陷; 分析项羽,要看到他刚愎自负、优柔寡断、多疑暴烈的不足之处,亦需看到他自信心强、 积极进取、重信守约的优点;分析陶渊明,既要看到他清高耿直、洒脱恬淡、质朴直率的 一面,亦需了解他逃避现实的性格。只有这样,我们的思维才不会被那些标签式的断语所 约束,分析古今人物、事件才不至于人云亦云一成不变,才能让黯淡的内容成为亮点。 请看一篇中学生优秀作文《心态与境遇》对屈原境遇与心态的深刻剖析: 文人往往带有一种难融于现实的倔强,在命运遭受挫折的时候依然执着地保留着善良 而易受伤害的人格。屈原在悲惨的境遇下选择投江,我们难道有理由、有资格责怪他不能 够调整心态吗?在他“宁赴湘流”的固执面前,无论是铁石心肠的将军还是看破红尘的高 僧,恐怕都要为之动容——为他的情感的烈度,为他的灵魂的光芒。 不过,无权责怪屈原的我们有心为他惋惜。当今世界每时每刻都有不堪心理重负的人 自戕。对于太多的不该逝去的生命,我们要做的恐怕绝不仅仅是惋惜,我想我们还应对轻 生者说声“强硬一点”或者“想开了就好”。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似乎不忍心苛责屈原备受屈辱的灵魂,而选择以一种委婉的笔触 去表达自己对屈原选择轻生的深深叹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骚人”,他的去世怎么 说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重创。他身上,正是缺乏了“坚强”和“豁达”这两个要素!更 可贵的是,作者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让议论不显得生硬,让观点易被人接受。 在一片颂扬声中“鸡蛋里挑骨头”,是需要勇气的,更需要智慧和见识。作者必须抓住 切入的“关键点”。在上面这篇文章中,作者抓住了屈原“凝滞于物”和不够豁达的性格缺 陷来评述,从反面强调了在恶劣境遇中拥有良好心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急流勇退归隐田园”的代表人物陶渊明,一直以来获得的几乎都是赞美。但是在《责 任与担当》这篇中学生优秀作文中,作者却对他做了这样的评价: 有人说,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彰显出的是读书人的尊严;他的退出官场回归 田园,是一种极富勇气和智慧的抉择——从此,中国黑暗的官场上少了一名“不合时宜” 的庸官,但中国文坛却诞生了第一位光耀千秋的田园诗人。 是的,从文学的发展和陶渊明的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他的退出官场回归田园或许称 得上是一件幸事。但若从中国的“政治气候”和“官场生态”来分析,少了这样一位有着 美好的政治梦想(从《桃花源记》中不难读出)和不屈的斗争精神(从《读山海经》中亦 可品味到)的参与者,让官场上“劣币驱逐良币”成为一种常态,只能使中国官场更为黯 淡,使人民的生活更加颓败。 从个人的职业抉择方面看,陶渊明也许是一个有智慧有勇气的人;若从社会责任与担 当的角度来评判,陶渊明身上却缺少了一种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意识。 这段分析,可谓有见识、有深度、有新意。作者借助辩证分析,先从文学和个人发展 的角度指出了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正面意义,但紧接着又将他的这种行为放到中国官场乃至 整个社会这个大背景下去分析,极富见地地提出了“陶渊明身上却缺少了一种社会责任感 与担当意识”这一观点。同样的事件,以不同的视角、在不同的背景下分析,就可以得出 迥然不同的结论——这样的翻新,要比时鲜素材更能引起读者思考,更有震撼力。 相对而言,“鸡蛋”里的“骨头”好挑,而“骨头”里的“鸡蛋”难找。我们要在那些 “反面人物”(至少是“争议人物”)身上找亮点,或是在负面事件中寻亮点,似乎是一件 很难的事。其实,只要本着客观求实、一分为二的态度,我们同样可以从中汲取营养。请 看满分作文《中国味》中的一个片段: 中国味是“死亦为鬼雄”的豪迈。乌江边,天空已被染成血红色,你身边的士兵一个 个先后倒下,爱妃的自刎更是让你怒不可遏。你和着四面的楚歌,在乌江边将自己的一腔 热血洒向那奔腾不息的江水。你知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但你亦知道, 跟随你的三千子弟已一去不复返。你自认为愧对江东父老,愿以一死来求得他们日后生活 的安定。 ——中國味是不惧生死的豪迈。 对于项羽的乌江之刎,很多人不以为然并多有贬斥,他们认为项羽缺乏隐忍之心,缺 乏东山再起的决心和意志——这当中以杜牧的《题乌江亭》为代表。但是,这位考生却从 “愧对江东父老”和“给天下一份安宁”这两个角度表达了对项羽自刎乌江这一行为的理 解和认同,并且盛赞项羽的“乌江之刎”是“不惧生死的豪迈”,是一种“中国味”。这便 是一种不愿拾人牙慧、不愿人云亦云的独立思考的精神的体现。这样的议论,力避陈言, 富有新意。 还有一种较常用的旧材翻新的方法——不是对已获得大众认可的解读或评议“翻案”, 而是从素材本身的叙述角度或情感因素出发进行商榷和质疑,从而解读出全新含义。 请看中学生优秀作文《问题的“障眼法”》中的一个片段,其分析可谓入木三分: 中国人素来有一种专为粉饰尊贵者所犯错误而设置的高妙的“障眼法”——不去探究 他们所犯错误的根源、危害和影响,而是转移公众视线,特别强调犯错者如何痛心疾首挽 回损失、恪尽职守收拾残局、兢兢业业消除影响……从而将一个“败军之将”塑造成“智 慧之神”。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失街亭一役,如果细加“问责”,首先应当归咎于诸葛亮 的用人失察,可是小说却重点渲染了诸葛亮事后精心表演的“空城计”和“斩马谡”,将一 个负有领导和用人责任的“第一责任人”打造成了一个不徇私情斩爱将、力挽狂澜于既倒 的“公正者”和“智慧者”。 以事后博人眼球的“补救”来冲淡事先捅下的“娄子”——多么绝妙的“障眼法”! 这段文字以犀利的笔触深刻揭露了自古而今人们生活当中和小说正史里层出不穷、花 样百出的“为尊者讳”“为尊者饰”的陋习,让典型的历史故事焕发出新意,颇耐咀嚼,发 人深思。虽然陈说的是一则古代小说中的故事,却让人浮想联翩,想到身边的人和事。 旧材翻新,不仅提高了老素材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更新了人 们的观念,延展了人们的思维,让读者在司空见惯的老旧素材中看到新鲜的东西,由此凸 显出作者高出常人的见识。 三 当然,旧材翻新是有原则的,违背原则可能会得不偿失甚至适得其反。 首先,我们不能为了翻新而去臆造历史、八卦历史人物。比如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 不入说成是因为夫妻矛盾,将屈原的被逐流放说成是因为他的“第三者插足”,将李白的被 逐出宫廷说成是因为他看上了杨贵妃……这类稗官野史式的“戏说”可以在电视剧中出现, 但用到作文中就很不严肃了。用作议论文论据的材料一定要言之有据,不宜使用那些“戏 说”历史、带有荒诞色彩的影视剧作品中的“狗血情节”,更不宜自己去胡编乱造哗众取宠。 其次,不能曲解经典,歪曲事实,片面偏执,强词夺理。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 尊重史实,尊重良知,尊重常识。比如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为“统一思想”之必需,批评 岳飞的行为不利于“民族大融合”,矮化一些民主人士、外国友人甚至对其持“阴谋论”…… 这类言论,或偏激,或褊狭,意气用事,在论证中很难站得住脚,自然也就没有说服力。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违背原则、突破底线。特别是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不能 出现偏差:不能为了刻意求新而发表有悖于传统的是非观、挑战道德底线的言论。比如美 化近现代史上的外国入侵者的行为,重议为国捐躯者死得值不值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作 文当中必须避免的。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