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教材解读:《故都的秋》的情感“悲凉”吗?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语文教材解读:《故都的秋》的情感“悲凉”吗?

ID:700256

大小:17.68 KB

页数:3页

时间:2021-05-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语文教材解读:《故都的秋》的情感“悲凉”吗? 作为入选教材的散文名篇,大家对《故都的秋》都非常重视。然而,教学过程中,不 少老师和学生对这篇文章情感特点的认识却产生了明显的分歧。 很多师生认为,文章第一段说得很明白:“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 悲凉。”而且,文中之景的确都扣住了“清、静、悲凉”来写。比如,在景物的色彩上,都 是冷色调为主,如天是“很高很高的碧绿的”,牵牛花是“蓝的”,枣子是“淡绿微黄的”, 连都市闲人穿的都是“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景物的状态都以旧败、普通、萧瑟为主。 如租的院子是“一椽破屋”,牵牛花是“破壁腰中”的,秋草是“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 的”,槐树写的是它的“落蕊”,秋蝉写的是它的“衰弱的残声”,雨是“一层秋雨一层凉” 的秋雨,就连枣子都是“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枣子颗儿”:写景大 多透露出易逝、衰残、没有生机的信息。在景物的动静上,都以静景为主,如“听得到青 天下驯鸽的飞声”,听得到“息列索落”的雨声,听得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采用反衬 的手法,写出秋天的幽静。可见,全文五幅画面都是扣住了“清、静、悲凉”的特点来写 的。而一般情况下,正因为作者的内心是“清、静、悲凉”的,所以笔下的景物才会呈现 出“清、静、悲凉”的特点,这样写景才会做到景随情生、情景交融。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文学作品中的写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这是最常见的艺术手法。然而,特定景物 背后蕴含的情感到底怎样,需要结合写景的具体语言去仔细品味,不能仅仅凭借表面的景 物特点就去做常规推断。《故都的秋》中,如果我们细心走进文本的深处,咂摸具体语句, 体会作者心灵,领悟作者情感,就会奇怪地感到:文中作者的情感不但不是“悲凉的”,反 而是“欣赏的”“喜悦的”,这不能不说是写景散文中非常少见的例子。 从写景的具体语言分析 比如第一幅“秋院图”。“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透露出了作者的不急 不忙、闲适恬淡。“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天空的高远碧绿,给人一种“清 爽感”;更要注意这句话中的“也”字,意思是即使租的是破屋、即使是个小小的院落,仍 然不妨碍欣赏到高远的碧绿的天色,其内心的喜悦、欣慰不言自明。“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 飞声”,“飞声”在辽阔的故都上空一定不会响亮,连这么细小的“飞声”都能听见,显然 衬托出了环境的静谧,也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平静、专注和淡然;如果一个人内心是愁苦、 悲凉的,是无法如此入神地、心神合一地去捕捉这个细微的声响的。“从槐树叶底,朝东细 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这个细节更写出了作者当时心态的悠闲和对景物的喜爱。没 有这样的闲情逸致,没有对景物的亲近喜欢,谁会注意到日光是“漏下来的”,谁会对这个 最普通的日光去“细数”呢? 又如“秋槐图”,作者选取的是“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而且“铺得满地”, 这的确令人伤感。但是作者是不是也同样很“伤感”呢?“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 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仔细揣摩,这一个长句很有意蕴:“脚踏 上去”,真的对落蕊同情、伤感,还会“踏上去”吗?这岂不太残忍了?“声音也没有,气 味也没有”,这说明作者在细细地听、细细地闻,哪有觉得景物很“悲”,还要细细地“听” “闻”的?“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如此极易忽略的感觉都能捕捉到,其 精神该是多么的集中,其心思该是多么的专注!他显然是在细心地品味、感受着故都秋天 的落蕊带给自己的那份非常细腻而独特的感觉。 又如“秋蝉图”。本来,“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听来应该是凄凉的,让人联想起《雨霖 铃》中的“寒蝉凄切”。但是作者接下去用的却是“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注意这里用的是“啼唱”,这显然寓欣赏之意;作者还把秋蝉比作“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 家虫”,“养在家里的”“家虫”,都写出了舍不得赶走之意,写出了对秋蝉的亲近、喜爱之 情。 又如“秋雨图”。“还有秋雨哩”,这个“哩”字就颇值得玩味,写出了对故都有多种好 景的兴奋和自豪。“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个 “也”字同样写出了喜欢和自豪。“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 去一立”,一个“咬”字,一个“立”字,寥寥数语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都市闲人的悠闲和 随意,也写出了作者对这种悠闲、随意的生活方式的赞赏。 至于“秋果图”,短暂的繁盛之后是“沙尘灰土的世界”,这固然是令人“悲凉的”。但 是“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正是秋的全盛时期”,这些句子透露出的“赞 赏”之意就再明显不过了。 所以,全文五幅图画,景悲,但文字背后的情感却并不悲。 从全文的行文脉络分析 全文“赏秋”的情感,不仅能从写景的语言中品味出来,在全文的行文脉络中,表现 得更加明显。 比如第一段中,“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无论”“总是”显然是 说所有的秋天都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 句话看起来和上文在语意上是转折,其实表达的意思是:故都的这个特别的秋,在所有的 “秋”中更好、更有味。 第二段中,谈到江南的秋时,提到江南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 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这里特别要注意“赏玩”这个词语,很明显,作者的潜台 词是:只有“故都的秋”的秋意、秋味才能“赏玩”十足。 第十一段中,描绘完了“秋果图”后,作者更是直接赞赏故都的秋:“只有这枣子、柿 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 Golden Days。”这已经是在不加任何掩饰地赞赏秋天了。 第十二段中说:“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 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这里的“颓废”不是现代汉语“意志 消沉、精神萎靡”的意思,而是“以悲凉为美”的意思。作者说“中国的文人,都会‘以 悲凉为美”,其言外之意,就是说自己作为中国文人学士的一员,也带着浓厚的“以悲凉为 美”的色彩,这也就有力地说明这篇文章同样是“赞颂秋的文字”中的一篇。 第十二段:“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最 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 分之一的零头。”这些句子直抒胸臆,直白而鲜明地表達了对故都之秋的留念、欣赏之情。 所以全文从开头到结尾,作者的情感表达,或直接流淌,或用写景含蓄表达,整体而 言相互照应、浑然一体,都明显说的是“赞颂秋天”。 为什么郁达夫会“以悲为美”?这除了有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悲为美”的审美传统和 审美意趣的原因,也有郁达夫本人的性格、个性,以及在日本留学时深受日本“物哀美” 美学传统等影响的因素。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