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高考作文考前冲刺热点押题:继承发扬传统文化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
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高考以“文化”为立意方向的作文,可以把文化放到一个广阔深厚的文化背景上去审视、对比、碰撞,
或以文化的眼光打量事物;或以文化的心态叙述或议论自然社会之哲理;或以文化的理性批判时代的假丑
恶;或以文化的智慧表现真善美。
一、经典时评
1、守护“根和魂”,绽放中华文化“盎然春意”来源:人民时评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大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中
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牢牢守住“根和魂”,让中华文化永葆生机与活力,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是当代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使命责任,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以大大的话作为引入,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是中华民族必须要牢牢守住的“根
和魂”,做好保护、传承、利用与发展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另外,这里提到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发展其实
就是后面的四个对策型分论点的核心所在,大家可以记住这四个词语,作为以后寻找相关对策的一个方向。】
文以“留史”,保护文化的源流根基。(分论点 1:保护)与文相会,与史为友。文化是与过去的“对话框”,
既刻录着历史,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大大在北京考察时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
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资产。”(文化与历史的关系)一羽之轻无以飞,一足之力无以至,(化用古语“大鹏之动,非
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五千多年的深厚历史文化是祖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要妥帖地“收藏”
好这些“家珍”,把文化的源流根基保护好。(保护传统文化的意义)保护在心更在行,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让
保护传统文化成为自觉,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重要使命。惟其如此,才能让延展文化根系脉络的土壤更加坚实,让文
所留史,永绽光芒。(保护传统文化要落实为自觉行动)【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的沉淀,是岁月的陈酿,延续着一
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浓缩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本色。而我们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内化于心,外化于心,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必定让文所留史,永绽光芒。】
文以“接力”,传承文化的民族基因。(分论点 2:传承)文化是精神的宝库,滋养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也
是民族自信与自豪感的源流。顽强拼搏、奋发图强,是流淌在中华儿女血液中的民族基因。(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精
神)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向世界展现了泱泱大国的民族凝聚力和了不起的抗疫精神,英雄故事不绝于耳,民
族风采举世瞩目。(以疫情为例,疫情期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凝聚起 14 亿中国人民战胜
疫情的强大信心。举国上下,命运与共,中华儿女向着同一个目标,顽强斗争,无畏牺牲,携起手来铸就了抗击疫情
的钢铁长城。)我们的民族文化“可敬、可亲、可学、可用”,把民族精神的“活教材”学好,才能把文化的民族基
因传承好,借文化之力铸精神之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伟
大的抗疫斗争背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磅礴伟力,是坚定不移的中华文化自信。实际上,从抗疫到防洪,从复工复产
到“六稳”“六保”,在扬鞭奋进的征途中,文化始终催生出克服困难的巨大动能,成为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
文以“聚能”,发挥文化的资源优势。(分论点 3:利用)文化的多样性放射出巨大的魅力与能量。文化包括服
饰、习俗、饮食等多个方面,不同地区的文化各具特色。利用好各地区鲜明的文化资源优势,对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
兴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利用各地文化资源的意义)当前,文化旅游业已然成为社会经济活力的重要风向标。将文
化资源与当地旅游业深度融合,能够充分拓展旅游发展空间,让文化成为拉动地区发展的强动能,迸发出更大的辐射
能量。(文化旅游业的重要作用)通过跨要素融合和跨行业融合,推动文化要素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更广范围、更深程
度、更高层次的融合创新,推动业态裂变,实现结构优化,提升产业活力。(文化旅游业要实现融合发展)【在游山
玩水的过程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会更加凸显旅游的价值和意义。无疑,传统文
化拓展了景区的发展空间,赋予了景区更为动人的魅力,从而助力产业的发展。】
文以“载道”,丰富文化的实践形式。(分论点 4:发展)实践形式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中华传统
文化的生动载体,打造的是文化的亮丽“名片”。(实践对于传统文化的意义,是重要角色,是生动载体,是亮丽名
片,学习表达,免得只会干巴巴的说很重要)活泼有趣又多姿多彩的文化实践形式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视觉与
听觉的声色交织,让传统文化更“火”的同时,也让其更“活”。(语言表达新颖别致)中华文化底蕴深厚、意蕴深
远,要兼收并蓄丰富的实践形式,把中国故事讲得生动、说得细致。“老生常谈”而新意常在,声动华夏、道传四海,
老树抽新枝,枝上发新花,让中国的文化之“道”与时代活力并肩,走出“家门”,走得更远。(语言表达新颖别致,
其实也适用于文化创新)【文化的活力在于创造,文化的张力在于创新,文化的魅力在于变化。不能把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束之高阁”“藏在深闺”,要赋予其时代气息、社会价值。】
在新的奋斗征程上,我们要继续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扬好中华传统文化,致力于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让文化的“盎然春意”舞动四海,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总结展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绽放新的光芒,必将律
动时代脉搏,必将凝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精神力量”。】
结构思路
守住“根和魂”,绽放中华文化“盎然春意”
开头:大大的话引入,中华传统文化是“根和魂”,做好保护、传承、利用与发展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分析一:文以“留史”,保护文化的源流根基。(“保护”论点+解释+意义+对策)(解释:文化刻录历史,见证
时代的变迁)(意义:延续家国血脉,是祖辈的财富,要把文化保护好)(对策: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内化于心,
外化于形,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分析二:文以“接力”,传承文化的民族基因。(“传承”论点+分析+举例+意义)(分析:蕴含着民族与自豪)
(举例:疫情期间,凝聚起强大自信心,锻就了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意义:体现民族精神伟力,是坚定不移的中华
文化自信)
分析三:文以“聚能”,发挥文化的资源优势。(“利用”论点+意义+重要性+对策)(意义:利用好资源优势,
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重要:文化旅游业,拓宽了景区的发展空间,产生辐射能量)(对策:跨要素和跨行业融
合创新,结构优化,提升产业活力)
分析四:文以“载道”,丰富文化的实践形式。(“发展”论点+意义+对策)(意义:实践对于传统文化,是重要
角色,是生动载体,是亮丽名片)(对策:文化的活力在于创造,不能“束之高阁”,而要赋予时代气息、社会价值、
兼收并蓄,把中国故事讲生动、讲细致)
结尾:展望(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扬好传统文化,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2、让公众
感受历史的魅力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桂从路(题目即论点,发出呼吁,指明方向。)
1 一件件国宝中触摸文化的宝藏,于一封封家书中感受精神的传承……近年来,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走红,让观众
看到“历史原来这么有料”。透过影像化展示、故事化讲述,尘封的记忆被激活,历史的图景在人们心中铺展。
(列举当今热点历史文化现象,指出历史的魅力。)
②历史源于一代代人的书写,既有故事,又有遗珍,更沉淀出文化、闪耀着智慧。新时代领路人的“用典”,正是
一个感受历史魅力的窗口。用东汉杨震“四知拒金”说廉洁,引《晏子春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讲实干,以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谈信仰……信手拈来的精妙典故,让新时代领路人的讲话、文章充满魅力、引人入胜,也
让人看到历史中蕴藏着的智慧与力量。(借新时代领路人的“用典”初步说明了解历史的作用,强调其重要性。)
③古罗马学者西塞罗曾说,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出生以前的历史毫无所知的话,这个人就等于没有长大。的确,割断
了历史,“现在”就失去了纵深,成为一个单薄的平面。人们渴望走进历史、了解传统,正是希望于其中理解当下、
定位自身。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的纪录片,能让年轻人觉得很燃很感动;为什么公众排起长队,
只为一睹 2000 年前的西汉海昏侯墓文物。可以说,让公众更好地感受历史的魅力,不仅是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
图,也是回应公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借《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这个鲜活事例,进一步指出学习历史、了
解历史的必要性-走进历史、了解传统,理解当下、定位自身。)
④更好感受历史的魅力,需要让公众走进“历史的场景”。翻看《史记》《汉书》,能听见垓下的悲歌、看到绝域
的车骑,体悟到兴衰之理、人生奥义。看看长征路上无言矗立的红军墓碑,走进戈壁荒漠中连接天地的发射基地,
更能感受革命史的慷慨悲壮、奋斗史的荡气回肠。我们其实“去古未远”,每个人都生活在历史之中。国家史、地
方史、行业史、家族史,都在我们的衣食住行间活泼地呈现着。进入这样的历史场景,使得历史可触可感、宛在眼
前,才能打开人们的历史视野,激发人们的历史兴趣。(提出建议,指出感受历史魅力的方法、途径之一——需要
让公众走进“历史的场景”。)
⑤更好感受历史的魅力,也需要让历史走进“生活的场景”。近年来,引发收视狂潮的历史正剧、开启大众阅读的
大家小书、点燃观众热情的文化节目,这些作品赢得认可也正说明:历史不应曲高和寡,更不应远离生活,而应是
有温度、接地气、富于人情味的。不论是亮相北京、上海、深圳的“时光博物馆”,或是深受网友追捧的故宫文创
产品,它们打动人心的秘诀,就在于它们嵌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赋予了我们的生活以历史的景深。(提出建议,
指出感受历史魅力的方法、途径之二——也需要让历史走进“生活的场景”。)
⑥新时代领路人强调,“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历
史要“活起来”,也正需要发现生活的历史场景、创造历史的生活场景。在“活化”的历史中,让公众更好地感受
历史的魅力,定然能让更多人追寻悠久漫长的文明历程,洞察人群进化的内在奥秘,审视千百年的坎坷和辉煌,收
获“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的启迪,得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的滋养。(围绕新时代领
路人的重要论断,重点解释“活起来”,再次强调让公众感受历史的魅力的重要性。同时首尾照应。)
⑦历史学家说,往昔就是异乡。其实,对于公众而言,历史绝不是异乡,而是精神的原乡。研究历史、学习历史,
其实就是一种“精神还乡”。于汗青古籍中采撷智慧,在追昔抚今中神交千古,历史就一定能成为一道来自过去的
强光,照亮我们前行的征程。(收束全篇,发出号召。)
守护“根和魂”,绽放中华文化“盎然春意”来源:人民时评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大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发展,多次作出重
要指示。他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牢牢守住“根和魂”,让中华文化永葆生机与活力,绽
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是当代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使命责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以大大的
话作为引入,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是中华民族必须要牢牢守住的“根和魂”,做好
保护、传承、利用与发展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另外,这里提到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发
展其实就是后面的四个对策型分论点的核心所在,大家可以记住这四个词语,作为以后寻找相关
对策的一个方向。】
文以“留史”,保护文化的源流根基。(分论点 1:保护)与文相会,与史为友。文化是与
过去的“对话框”,既刻录着历史,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大大在北京考察时强调:“历史文化
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资产。”(文化与历史的关系)一
羽之轻无以飞,一足之力无以至,(化用古语“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
力也”)五千多年的深厚历史文化是祖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要妥帖地“收藏”好这些“家珍”,
把文化的源流根基保护好。(保护传统文化的意义)保护在心更在行,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
让保护传统文化成为自觉,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重要使命。惟其如此,才能让延展文化根系脉络
的土壤更加坚实,让文所留史,永绽光芒。(保护传统文化要落实为自觉行动)【中华传统文化,
是历史的沉淀,是岁月的陈酿,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浓缩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
化本色。而我们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内化于心,外化于心,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必定让文
所留史,永绽光芒。】
文以“接力”,传承文化的民族基因。(分论点 2:传承)文化是精神的宝库,滋养着世世
代代的中华儿女,也是民族自信与自豪感的源流。顽强拼搏、奋发图强,是流淌在中华儿女血液
中的民族基因。(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精神)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向世界展现了泱泱大
国的民族凝聚力和了不起的抗疫精神,英雄故事不绝于耳,民族风采举世瞩目。(以疫情为例,
疫情期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凝聚起 14 亿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强大信心。
举国上下,命运与共,中华儿女向着同一个目标,顽强斗争,无畏牺牲,携起手来铸就了抗击疫
情的钢铁长城。)我们的民族文化“可敬、可亲、可学、可用”,把民族精神的“活教材”学好,
才能把文化的民族基因传承好,借文化之力铸精神之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源源不断
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伟大的抗疫斗争背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磅礴伟力,是
坚定不移的中华文化自信。实际上,从抗疫到防洪,从复工复产到“六稳”“六保”,在扬鞭奋
进的征途中,文化始终催生出克服困难的巨大动能,成为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
文以“聚能”,发挥文化的资源优势。(分论点 3:利用)文化的多样性放射出巨大的魅力
与能量。文化包括服饰、习俗、饮食等多个方面,不同地区的文化各具特色。利用好各地区鲜明
的文化资源优势,对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利用各地文化资源的意义)
当前,文化旅游业已然成为社会经济活力的重要风向标。将文化资源与当地旅游业深度融合,能
够充分拓展旅游发展空间,让文化成为拉动地区发展的强动能,迸发出更大的辐射能量。(文化
旅游业的重要作用)通过跨要素融合和跨行业融合,推动文化要素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更广范围、
更深程度、更高层次的融合创新,推动业态裂变,实现结构优化,提升产业活力。(文化旅游业
要实现融合发展)【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会更加凸显旅游的价值和意义。无疑,传统文化拓展了景区的发展空间,赋予了景区更为动人的
魅力,从而助力产业的发展。】
文以“载道”,丰富文化的实践形式。(分论点 4:发展)实践形式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
要角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打造的是文化的亮丽“名片”。(实践对于传统文化的意
义,是重要角色,是生动载体,是亮丽名片,学习表达,免得只会干巴巴的说很重要)活泼有趣
又多姿多彩的文化实践形式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视觉与听觉的声色交织,让传统文化更“火”
的同时,也让其更“活”。(语言表达新颖别致)中华文化底蕴深厚、意蕴深远,要兼收并蓄丰
富的实践形式,把中国故事讲得生动、说得细致。“老生常谈”而新意常在,声动华夏、道传四
海,老树抽新枝,枝上发新花,让中国的文化之“道”与时代活力并肩,走出“家门”,走得更
远。(语言表达新颖别致,其实也适用于文化创新)【文化的活力在于创造,文化的张力在于创
新,文化的魅力在于变化。不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束之高阁”“藏在深闺”,要赋予其时代
气息、社会价值。】
在新的奋斗征程上,我们要继续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扬好中华传统文化,致力于扩
大中华文化影响力,让文化的“盎然春意”舞动四海,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总结展望,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必将绽放新的光芒,必将律动时代脉搏,必将凝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精神力
量”。】
结构思路
守住“根和魂”,绽放中华文化“盎然春意”
开头:大大的话引入,中华传统文化是“根和魂”,做好保护、传承、利用与发展工作,功
在当代,利在千秋。
分析一:文以“留史”,保护文化的源流根基。(“保护”论点+解释+意义+对策)(解释:
文化刻录历史,见证时代的变迁)(意义:延续家国血脉,是祖辈的财富,要把文化保护好)(对
策: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分析二:文以“接力”,传承文化的民族基因。(“传承”论点+分析+举例+意义)(分析:
蕴含着民族与自豪)(举例:疫情期间,凝聚起强大自信心,锻就了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意
义:体现民族精神伟力,是坚定不移的中华文化自信)
分析三:文以“聚能”,发挥文化的资源优势。(“利用”论点+意义+重要性+对策)(意
义:利用好资源优势,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重要:文化旅游业,拓宽了景区的发展空间,
产生辐射能量)(对策:跨要素和跨行业融合创新,结构优化,提升产业活力)
分析四:文以“载道”,丰富文化的实践形式。(“发展”论点+意义+对策)(意义:实践
对于传统文化,是重要角色,是生动载体,是亮丽名片)(对策:文化的活力在于创造,不能“束
之高阁”,而要赋予时代气息、社会价值、兼收并蓄,把中国故事讲生动、讲细致)
结尾:展望(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扬好传统文化,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铸就中华
文化新辉煌)
01
【精彩开头】类 型 1:欲 立先驳 ,观点 更明
有人说现实已被绚丽多姿的霓虹熏染的光怪陆离,早已丧失了五千年文化的厚重和亮节。其实,在摇头叹精粹的
流失的同时,不妨细心感受一下新风,说不定那些被认为早已失去的经典,正在以另一种形式普照大地。 (《苏三
起解》)
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学校里掀起一波又一波“洋节”的热潮,大家都热衷于过“洋节”。那
么,我们的节日呢?中华的文化有深厚的历史背景,那是几千年来的沉淀和积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风都有着其最独特
的传说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节目都有上古的史载和存在流传的价值。(《尊重传统》)
类 型 2: 现 象 引 题 , 引 发 思 考 网络上传得火热的恶搞杜甫的事件有如石子投入水中,打破了人们心头的宁静,
正如诗人赵丽宏的评价:中学生涂鸦杜甫出于游戏心理。然而被现代人玩弄的不仅是杜甫,更是厚重的中华文化。人们
对文化的不尊重,在她的脸庞抽了一记响亮的耳光。(《尊重文化》)
且看这样一种社会怪象: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而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知道“关之琳”的人
越来越多,而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知道“景冈山”越来越多,知道“井冈山”的越来越少……人们似乎面
对流行的、时尚的便趋之若鹜,而对民族文化却越来越淡忘。 (《铭记文化》)
【精彩结尾】类型 1:结 尾点题 ,水到 渠成
文化的创新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制意识,大大增强了人的综合素质,
使得人能够全面发展。所以我认为:文化同经济一样必须要开括创新。(《文化与创新》)
尊重五千年的历史,尊重五千年的文化。先人的智慧有希望在现代社会一展锋芒。而唯有尊重,方可使文化的灵
光慢慢闪现,唯有尊重,我们才找得到打开文化之门的锁眼。(《尊重文化》)
类型 2:含 蓄结尾 ,余音 袅袅
曾经那么美好而又璀璨的东西,却要被那写满功利的大楼与灯光所吞噬,她无奈焦急,却又无能为力……那本不
应被遗忘啊,她想唤醒,只不过却打不开厚厚的功利之墙。
老树随风摇曳:树下,只留下她悲哀的脚印……
(《文化的叹息》)
吟着“质本洁来还洁去”,梦中的我,逐渐幻化,化作一株绛珠草陪伴在林妹妹的身边……祖国的文化是这样的
精深,让我在梦中沉醉,不愿醒来。(《沉醉》)
【精彩片段】1.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浓缩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
被蒙上了历史的尘埃,将要被人们所淡忘。其中,以京剧,漆艺,老字号,杂技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更是在自身的优势
与劣势之间踌躇徘徊。如何复兴传统文化是当今高速发展的中国不容回避的问题。(《复兴传统文化》)2. 对于一个民
族来说,传统节日具有增强凝聚力、树立核心价值观、加深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集体的文化记忆。如何拯救这些流
传千年、意蕴丰富的文化记忆,让它们在新时代重现活力,是近年来包括专家学者、普通百姓在内的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节日文化》)【点亮素材】
1.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
治和经济(毛泽东)
2.所谓文化,比起文明开化往往不过是掩蔽愚昧无知的一层裱糊纸。(马洛利)
3.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爱献生)
4.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邱吉尔)
5.文化不能从上向下压,因为它应该是从下面高涨起来的。(里德)
6.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印度)
7.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
8.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毛泽东)
9.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毛泽东)
10. 人是人的作品,是文化、历史的产物。(费尔巴哈)
02
【精彩开头】
类型 1:追问开篇,扣人心弦
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脑海中不再有“文化”二字的出现?又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血液里流淌着的中华文化开始
一点点地消失?不经意间,文化丢了,它在霓虹灯闪烁的都市中迷路了,它在有着众多追捧者的奇异同类面前退缩了。
它悄悄地找了个隐蔽的洞穴,从此躲起来了。(《迷失的文化》)朋友,当你沉浸在“情人节”的玫瑰花香中的时候,
你可想过,牛郎织女正在一路奔波,在“七夕”时,即将相会在鹊桥之上? 朋友,当你头戴红色圣诞帽,挤在小教堂里
不亦乐乎的时候,你可记得,重阳那天携着双亲登高远望遍插茱萸时的一幕一幕?(《文化的追问》)
类型 2:假设开篇,反思引路文化处处都在,知识无限宽广。在浩瀚无边的知识世界里我们能做一些什么呢?写字、
画画还是读书?知识是我们处处需要的,每时每刻都要用到的。如果没有知识和文化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呢?人类会
怎么样呢?(《假如没有文化》)“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或许,那古老的铁血丹心的生活早已驾着
历史的战车悄悄逝去,但是,负载其上的中华民族灿烂而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否也一去不复返?(《守望·腾飞》
【精彩结尾】
类型 1、思想升华,引人深思
文化,只有我们用心去感受,才能发现其中独特的魅力。特别是民族文化,更是熔铸在我们骨血里的东西,是我们
精神上的支柱。如果只浮在表面,不去领悟其精髓,那民族的凝聚力便会渐渐消失,而这个民族也会变成一个名存实亡
的空盒子。当今的我们,不应该只追求物质的富足,而更需要去接受文化的熏陶,追求精神上的享受。(《遗失的文化》)
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有义务好好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那些并未了解的文化,应丢弃戒备之心,
尝试接纳和吸收其中的精华,将中国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子孙享受祖先留给他们的文化财富。(《中国文
化》)
类型 2 叙述作结,意蕴绵长
夕阳的余晖从天上洒落下来,洒落在这片已经历沧桑的古老城区,在夜幕来临之前,这由岁月沉积而成的城区还在
挣扎着发出微弱光芒。只是在老城区之外的新区,那无数的灯光似乎要将夜空照亮,而老城区,也似乎要被这新生的灯
光吞噬。(《守望》)我合上字典,唤来我的孙儿,将汉字这最古老的文化重新细细教与他们,让他们接下这接力棒,
将汉文化传承下去,让汉字洗净外来文化侵袭的铅华,让我们心里一直坚守汉字这片文化土壤并发扬光大。(《汉字·瑰
宝》)
【精彩片段】1. 那是《诗经》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华美的楚辞,闪闪发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
争鸣;那是大唐华章,仙乐飘飘;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那是岳麓书院的依依夕阳……漫步在中华的
文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归路,多少人沉醉于那泛黄的书页,将精华与糟粕统统吸收。(《中华文化》)2. 中国的节日
文化就是一曲唱不尽的民曲,品不够的香茗。新春佳节,寄意于合家团圆;清明节,着意缅怀故者,抚慰亡灵;中秋之
夜,明月高悬,清辉洒遍人间,亲人故友共婵娟;端午之晨,龙舟竞发,唱尽胸中豪情,祭奠古人之忠烈,继往开来……
(《节日文化》)
【亮点素材】莫言获得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莫言获得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
奖评审委员的颁奖词是: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这是继 2008 年成功举办奥运会、
2010 年上海圆满承办世博会之后我国的又一文化盛事。莫言得奖既改变了西方人的“中国想象”,也修正了中国民众对
诺贝尔文学奖以及中国文学的看法。
【点评】诺贝尔文学奖曾经就像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陀螺,莫言获奖,说明诺贝尔文学奖在坚持公正原则的基础上
有了新的活力和新的生机。亦有评论认为,莫言得奖象征着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对话交融的新时
代的来临。
03
【精彩开头】
类型 1:化大为小,以小见大
传统文化有很多种,每个地方都有它自己的传统文化。京剧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之一。(《京剧渊源》)茶,
是一种高雅的饮品。品茶,品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气质,一种修养。喜欢品茶,因为每一口茶中蕴涵的都是天地精华。
(《茶文化》)
类型 2:对照入文,启人深思
中国的历史长卷,群星璀璨:远古神话的浩大纯美,诸子散文的洋洋洒洒洒,辞赋经文的博大精深,唐诗宋词的经
典奇葩。辉煌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思如今,我们的心灵和眼球正在经历着怎样的浩劫呢?(《传统文化的继承》)知
道“马克”的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越来越少
了……(《文化反思》)
【精彩结尾】
类型 1:鼓舞号召,提出希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文化的
恢复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守护传统文化》)是追名逐利让我们遗忘了那些曾经的
艰苦沧桑,是利令智昏让我们抛弃了那些高雅的文化,是歌舞升平让我们失去了高雅的追求……被遗忘的文化在悄悄的
哭泣……回来吧,高雅的文化!回来吧,远离的文化!(《快被遗忘的文化》)
类型 2:指出教训,强调深意 曾经六角形的思念被母亲捏在手中,一缕清香,被一个童年将手指含在唇间,那是
文化的经久不息。如今,屈子唱着悲歌,卷起波澜,消失远方……(《屈子的悲歌》)我们生活在时下一个信息量大,
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时代,更可能陷入精神的空虚和灵魂的漂泊,只有用美来陶冶情趣,用传统文化来铸造性情,用人
文品格来指导人生,才能彰显生命的价值,呵护成长的旅程,规范发展的轨迹。(《成长需要悉心的呵护》)
【精彩片段】1.每一个字都是文化的精华,或轻叹,或悲号,或默然,也许这就是行走在消逝中的苦旅,归途无尽。
从渤海古国一路走来,承德,平遥,敦煌,一直到现在读到的鸣沙山,月牙泉,我一直固执地不作摘录,因为要让这些
香醇汇集于我的内心,历经时日,也许遂成文化的佳酿,经久愈浓。(《消逝的河流》)2.苍茫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
了;丝绸之路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
人生无再少”的旷达……(《消逝中的……》)3.当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当脚力被各种交通工具代劳,当传统文化在
濒临灭绝的边缘苦苦挣扎: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科技为上,传统靠边?还是传统为要,
科技为辅?(《发挥科技优势,弘扬传统文化》)
【亮点素材】
1.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出处】清·赵翼《论诗》【鉴赏】李白和杜甫的诗万口传诵。然而现在读起来已不觉得那么新鲜了。因为时间在
推移,事物在变化,时代在前进,诗歌也要随着进代的前进来表现时代的精神。表现了诗人反对泥古守旧,主张争新独
创的诗歌理论观点,这无疑是进步的。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处】南宋·朱熹《观书有感》【鉴赏】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
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朱熹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
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而文化的延续又何尝不是需要源头活水!
三、经典作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于斯,长于斯,你对中华文化怎样认知?文化学者余秋雨认为华夏文明是世
界上最长寿的文明,对比希腊、巴比伦等其他文明,只有华夏文明从未出现过历史断层与空白,以殷商甲骨文为代表的
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到今天。他说“中国文化有特殊生命力”“不管到哪一代,中华文化,总在”。英国学者罗素于 1920
年来到北京大学做了两年的客座教授,他预言中国人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掀起一场极端暴力的革命,然后认识到暴力不能
带来和平幸福,进而结合儒家思想和西方文明的优点,重新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另外一次很伟大的文明。从以下任务中任
选一个,以“振华中学”青年学子的身份完成写作。1.写一篇演讲稿,向来你校参观的外国中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特殊
生命力。2.写一份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发出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倡议。3.写一封信,向某位政要或长者讲述
你对“结合东西方优点、创造伟大新文明”的建议与思考。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
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切题立意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2.与时俱进 一脉相承。3.博采众长 兼收并蓄。4.继承发扬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5.执
中鉴西 贯通中外。
偏题立意
1.论述传统文化时只谈及文字、儒家文化。(片面理解材料) 2.文章中未有倡议、建议、思考等。(不符合作文
要求)3.只例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脱离任务和情境的写作)
优秀范文
文明常在 文化常新齐志伟老师各位亲爱的国外朋友们:你们好!欢迎来到我的学校——振华中学,振华中学是一
所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学校,一砖一瓦,都可看出传统文化的浸润,其实在中国,这种文化的延续处处可见。这就是我
今天演讲的题目:文明常在,文化常新。余秋雨认为“中华文化有特殊的生命力”,我想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就在于其强
大的生命力,世代延续,长存常新。那么,中国文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希望我接下来的演讲能让各位国际
友人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我想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同化力。历史上一种
文化被另一种文化取而代之的情况并非没有。随着文明交流的不断加强,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中国,但外域文化进入中国
后,大都会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如流传于印度、尼泊尔一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几百年的同化,一部分
变为中国式的佛教——禅宗,一部分消融于宋明理学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文化的这种同化力让其面对外
来文化时,能够保持文化底色,坚守中国特色,这种坚守的背后就是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自信
的一种表现。当然文化世代延续,不能只靠自身同化的力量,还应以其融合力来彰显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的文明并非
只有一种声音,不允许其他文明融入的文明很难孤岛式生存下来。千百年来,中华大地上一直绽放着不同文明之花。56
个民族能够和谐并存、长期发展,就在于中华文化所具有的融合力。中华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化,
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流域的文化,如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
这种融合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广博胸怀,在融合过程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一种自我更新式的扬弃精神,
让中国文化长存常新,博大精深。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国依然注重文化的延续、传播。大家可以发现近年来走红
的故宫文创、海外唱响的《茉莉花》、国外展出的中国国粹……如今联通世界的“一带一路”,汇聚世界合力的“人类
命运共同体”,这一切都在说明中国文化继续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
声音,文化自信中透露出中国文化勃勃的生命力。中国不但注重文化的延续、传播,更注重文明的交流互鉴。文化因交
流而繁荣,文明因互鉴而精彩。《诗经》有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哲学家冯友兰也说过:“在世界上中国是文
明古国之一,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新时期,我们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变,赋予其更
深厚的时代内涵,延续中华文化特殊的生命力。文化常新,文明常在,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每个时代,都在。我的演
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沉 睡 三千 年 , 一醒 惊 天 下。 3 月 20 日 , 三星 堆 遗 址再 曝 重 大发 现 , 新 挖掘 的 6 个 祭 坑现 已 出 土
金面具残片、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 物 500 余件。这些文物精美 奇谲,见证了 5000 年前古蜀王国
的鼎盛发展,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灿烂辉煌。从出土的青铜器、金杖、海贝中,我们可推断
彼时古蜀文化已与中原文化交流融汇,古蜀国先人与印度、中亚乃至两河流域的文明都有了接触。
参 与 此 次 三 星 堆 遗 址 发 掘 及 保 护 的 工 作 人 员 约 200 人 , 其 中 有 150 多 人 为 “90 后 ”。 这 群 年 轻 人
学养深厚,精力旺盛 ,不辞劳苦,展示出“新考古人”的风范 。此外,中央电视台对遗址挖掘连续 4 天
直播,各网络平台也开展立体式报道,网友的热情关注和激烈讨论让与三星堆有关的词条屡登热搜,
“三星堆表情包”“三星堆连拆六盲盒”等文创产品“反应”迅速、层出不穷……
2020 年, 钟芳 蓉以 676 分考 取北 大考 古系 ;假如 她刚 从三 星堆 遗址 挖掘现 场回 来, 要去 参加活
动,请你为她从下列场景中选择一个,完成写作。
①“三星堆•全球文化巡展”巴黎站,为全世界热衷于中国文化的观众做一场演讲。
②重回母校,在高三 50 天誓师大会上,以优秀毕业生代表的身份对高三学生做一个发言。
③“‘创意四川•文化中国’2021 云上文化产业博览 会”的活动现场,为现场及网上的小 伙伴儿做一个
演说。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例文:
考古带给青年人的思考
学弟学妹们:
大家好!我是钟芳荣,你们的学姐。
我有幸参加了三星堆遗址发掘,感触颇深。这是一次震惊世界的考古 ,继 35 年前震惊世界之后,
又一次惊艳了世界,让世人见识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被誉为“20 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 一”的三星堆遗址,从出土的黄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 、
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 ,不仅将中华文明史至少 提前了 1000 年,更重要的就是,我们从考古里
看到了民族复兴的渊源。
这次遗址发掘共 有 150 多“90 后”参与了考古工作,作为新一代考古 人,我有很多想法要 和学弟学
妹们交流,趁今天参加你们的 50 天誓师大会,我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作为青年人,我们要树立文化自信。
一个家族的兴衰,不是金钱,而是文化,如果家族的文化氛围好 ,那么,这个家族,不管处于任
何状态,都是自信的,也就是说,这个家族任何时候都不会差。
同理,一个民族如果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那么这个民族的文明是持久、厚重,有内涵,这样的
民族,每个人的内心都有鲜明的归属感,也就是超级自信。
不管遇到任何问题,从民族的文化中,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对于青年来说,三星堆考古发现,
就让考生看到我们民族文化的厚重,从而增强文化的自信,进而有意识提升自身文化的修养。
这是青年成长的一部分,也是伴随青年一生的意识。
作为青年人,我们要肩负起传承文化的重任。
文化是需要传承的,对于我们的历史来说,更需要传承,因为,只有一直探索民族的起源、发展,
然后在历史的基础上继承文化的精髓,这才能促进文化的进步,个人的成长,文化的富强。
同时,这里就需要青年人 ,对于我们民族璀璨的文化 ,有深入、深刻的理解,同时,对于我们历
史传承下来的精髓文化,要有义务承担,持续传承下去。
一个有文化的家族是兴旺的家族,一个有文化传承的民族是强大的民族。
更重要的就是一个青年如果懂得文化传承,他就敢于担负使命,直面困难,让自己优秀,为社会
进步作出贡献。
作为青年人,我们更要创新文化。
青年的未来,就是民族的未来,青年人在继承文化的基础上,更要创新文化,更要让文化发扬光
大 。比 如 这次 考 古, 考 古团 队首 次 使用 3D 打 印技 术 ,先 利 用 3D 扫 描仪 搜 集大 口 尊的 形 态数 据, 用
3D 打印出一模一样的石膏模型。
这是文化的进步,也是文化的创新,同时,也是社会的进步。
从这次三星堆考古,我们看到了更多人考古的热情、看到了对于民族文化的大议论、看到了对于
民族文化诸多的猜想,这些都是好事,因为,这些都是促进文化进步的开始。
学弟学妹们,希望你们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明。欢迎大家加入到考古大家庭,
我在北大等着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