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高考语文冲刺卷
(2021.05)
(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
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
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
齐而后国治”,以及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
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部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
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
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
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
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
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包括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父母
对孩子的恩爱与尊重,以及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尊重——这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
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
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
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
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
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他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
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就
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道德意义。因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
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
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
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家”不再是宗法式的共同体,“家”作为专制温床的时代,也早已过
去。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
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
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
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
会的基础。
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
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
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
(节选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材料二:
“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
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
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
统若合符节,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
即民情的基础。即使 20 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
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
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
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
其次,“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
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
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
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
间开展共情的研究。
(节选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也就是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B. “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常常成为人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例证之一,认为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
伦理观导致了政治上的专制。
C.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扩展到整个社会,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
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
D. 20 世纪初以来,由国外传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传统家国关系受到挑战,“家”的地位受
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
B.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
C. 由儒家文明发展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
D. 其他文明要研究中国文明,必须认识“家”是中国人情感与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需求的港湾。
3. 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在材料一作为论据的一项是( )
A. 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 B. 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
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C. 《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D. 《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
者必谋之。
4. 简要分析材料一引用霍耐特话的作用。
5. 对于“家”,选文两则材料以及下文三者的认识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应该如何重构现代“家”的意义?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
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
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答案】1. B 2. A 3. C
4. (1)第一处,揭示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思想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存在盲区,证明“在现代社
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的观点;第二处,指出在现代社会中“家”
具有政治—道德意义,并得出“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
基础”的结论。(2)引用西方名家的观点,指出西方自由主义者观点的错误,有针对性;用以推断出自己
的结论,有说服力。
5. 材料一强调“家”的教化作用,在现代社会有积极意义;材料二则强调“家”对于现代中国人的意义,
认为“家”是“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是中国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是现代中国人情感需求的港
湾;《乡土中国》则是揭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性,即以“己”为中心、以家庭为本位,关系向外渐次淡薄的
“差序格局”。构建相互尊重的家庭成员的关系;充分发挥“家”的教育作用,培养有德性之人,把以己
为中心的“私”变成以“己”及人的爱,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家庭关系;认识“家”作为中国人情
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港湾的意义,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体现其成为“中国人的社会
生命”之源的事实。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颠倒了
因果关系。原文“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
‘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
C.“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理解错误。据原文“在中国文化传统中,
‘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
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可知,原文中“家”是指“价值观念”之下,选项中
扩大了范围;后半句是“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
D .“20 世纪初以来,…… ‘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理解错误。原文:“即使 20 世
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
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
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原文运用了“即使”,表示假设,而且“家”是“重建”这些思
想的依据,逻辑混乱。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理解
错误。原文:“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
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部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
‘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家”是在“生存论上”“‘修齐治平’层面上”
处于核心地位;“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而不是“难以进入公共领域”。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论述的是“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
A.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意思是天地、百姓、万物,都与自
己息息相关,理应勇于担当责任;时间、空间、过去、未来的发展规律,都要在心中融会贯通。体现了家
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
B. 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意思是在社会上尽力尽责,才不愧是我的儿
子。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
C.《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意思是人们都有祖宗,就像流水有源、树木有根
一样,不可忘本。这句话是说人不能忘本,不是说家国同构关系,不能作为材料一的论据。
D.《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意思是如果利益只有你一个人享受,不要谋划得到
它;如果利益天下享之,就一定想办法得到它。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及引用论证作用的能力。
(1)第一处,由原文“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
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
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
的盲区”可知,引用霍耐特的话,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
所存在的盲区;更能证明本段的观点“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
‘家’的作用”。
第二处,由原文“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
合作的个人主义,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道德意义。因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
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
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
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可知,引用霍耐特的话,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
“家”的政治—道德意义;并在本段段末得出“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
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的结论。
(2)引用名家的观点,可以更具权威性,更具说服力。故结合两处引用可以概括为:引用西方名家的观点,
指出西方自由主义者观点的错误,有针对性;用以推断出自己的结论,有说服力。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据材料一中“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
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
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中国
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
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可知,材料一强调“家”的教化作用,
在现代社会有积极意义。
据材料二“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
迁”“‘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
实。……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
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
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可知,材料二则强调“家”对于现代中国人的意义,认为“家”是“中国
人的社会生命”之源,是中国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是现代中国人情感需求的港湾。
由“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
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
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可知,《乡土中国》则是揭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性,即以“己”为中心、以家庭为
本位,关系向外渐次淡薄的“差序格局”。
(2)由材料一“因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
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可概括为:构建和谐的、
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关系。
由材料一“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
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
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可
概括为:充分发挥“家”的教育作用,培养有德性之人,把以己为中心的“私”变成以“己”及人的爱,
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家庭关系。
由材料二“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
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
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
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可概括为:认识“家”作为中国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港湾的意
义,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体现其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的话题
铁凝
5 月 2 日,省报在头版右下角,刊出一封读者来信。信中揭发 S 市文化局四位局长借现代戏调演之机,
大搞不正之风。来信者署名:S 市文化局莫雨。
当 S 市文化局传达室的达师傅把这天的报纸分送到各个办公室后,局内不免出现了一阵不大不小的骚
动。
S 市文化局没人名叫莫雨。这一点达师傅比谁都清楚。可这位写信人莫雨,对当时的一切却了如指掌。
哪位局长携同夫人在宾馆住了多少天,哪位局长驱车游山玩水,甚至哪位局长少交了几顿饭费他都一清二
楚。很快,省里派来了调查组,局长们在“铁的事实”面前,不仅做了检查,还掏出自己腰包补缺。
事情了结后,局里表面上安静了下来。可又分明感到一种压抑着的激动,都在互相打听:谁是莫雨?
莫雨是谁?
莫雨自然是化名,这一点达师傅也不比别人傻。解放前他在城里做过地下党的交通员,比一般人更懂
得化名在非常时期的重要意义。
6 月 2 日,达师傅收到一张报社寄给莫雨的稿费汇款单。按惯例,达师傅接到汇款单后,应在小黑板上
写明:“某某取汇款”,然后将汇款单贴着玻璃靠在传达室窗台上。这次,他迅速塞进了抽屉。锁子咔嗒
一响,达师傅留心了一下四周,传达室只有他一人。
晚上,达师傅躺在床上翻身。翻一次身,眼前出现了一个莫雨,那是司机大刘。那次调演,从头至尾
他都是局长们的司机。
达师傅又翻一次身,眼前又出现一个莫雨,这次是财务科长杜彦荣,账面上的事她最清楚。调演,什
么开支不下账?
达师傅不断翻着身,眼前不断出现着莫雨。他愿意凭自己这双老眼,不动声色地认出莫雨,又不动声
色地把汇款单悄悄塞给他(或她)。就像当年搞地下工作那样,他的任务是传递,临走连个眼神都不须留下。
第二天一上班,达师傅心中的莫雨一个也没出现,主管文物的副局长史正斌却破例来到传达室。他漫
不经心地扫了一眼靠在窗台上的信件说:“今天的信好像比昨天来得早呵。”
“那是昨天的。今天的还没到,得九点钟。”
史副局长走了,达师傅觉得他出门时分明又扫了一眼那只带锁的抽屉。难道他发现了什么?发现了达
师傅把通常都靠在窗台上的东西锁进了抽屉?如果那样,在史副局长眼里,达师傅岂不成了莫雨?
达师傅不是莫雨,也从来没有充当莫雨式人物的打算。如果领导真盯住你的抽屉,那就是对你的怀疑,
七怀疑八怀疑,就可能把自己的饭碗葬送。想到这些,达师傅还是从腰里拽出了开抽屉的钥匙。
九点钟,传达室门口挂出了人们熟悉的那块小黑板。在几个领挂号、汇款的人名中,也排列着莫雨。
五十九天过去了,小黑板上的名字更换了五十九遍,只有莫雨的名字凝结在那里。
传达室本是人们过路留步的小天地,但在这五十九天里,传达室突然变得冷清起来。常找达师傅“杀”
两盘的研究室主任不来了。那个头发剪得短短的、最爱跑传达室的打字员孔令兰也有意无意地躲着达师傅。
日月如梭,明天,是汇款单抵达文化局两个月整。汇款单上写得明白,两个月不取汇款,邮局就要退
回寄款人。一想起明天,达师傅忽然一阵焦躁不安。他关掉半导体,长久地注视着窗台上那张小纸片。他
抱歉地瞧着它,懊悔两个月来自己对它的疏远、畏惧和冷落。
……
第二天早晨八点钟,当人们陆续走进文化局大门时,几乎同时发现传达室的玻璃窗忽然变得敞亮起来。
那张焦黄的小纸片不翼而飞了。一方薄纸的消失,使大家不约而同地松了一口气,现在人们最关心的一件
事是问清谁认领了汇款单。
达师傅出现了,他蹬着一辆平板三轮进了大门,车上装的是一车擦地板用的墩布。他把车停在传达室
门口,看看众人,立刻明白了大伙围在这里的意图。他跨下车座,不慌不忙地掏出一块灰不溜秋的小毛巾
擦着汗,只等人们发问了。
“达师傅,汇款单有人取走了?”还是史副局长先开口,他一字一板地问道。“不错,领走了。”
“那,莫雨……”
“莫雨就是我,我就是莫雨。”达师傅说完,靠在身后毛茸茸的墩布上。
人群一阵骚动,各种眼光纷纷落在达师傅身上。史正斌也久久盯住达师傅,但谁也没有觉察到他眼光
的异常。
当人们散尽后,史副局长才又悄悄问达师傅:“那……信是你写的?”
“你怎么还不信,看我文化浅是不是?不客气说,当年教我文化的那个排长,现今在中央当部长。”
“是你写的,可那信的笔体……”
“你见过?写给报社的信,莫非也会落到你手里?那可真成了大怪事儿。”
达师傅从车上抽出一把墩布塞进史副局长手里。史正斌没再说话,接过新墩布,向办公楼走去。本来,
这些天他最忌讳人们说笔体。
10 月,几位老局长离职另作安排,史正斌被任命为 S 市文化局正局长。上任以来,他总想再找达师傅
深谈一次,但总是被一件更重要的事情所耽误。他找他谈话,是想就势向他说明,写信人不是达师傅,是……
是谁?他又觉得已经失去了在全局披露那次事件真相的必要,他现在是局长。
勇士身上常常存在着懦夫的弱点。史正斌不相信这个不能称为逻辑的逻辑,可每天路过传达室的窗口
时,他心中还是常常泛起这个不伦不类的逻辑。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局里压抑着的激动的氛围,表明人们对莫雨真实身份的好奇,大家纷纷想要当面表达对莫雨举报行为的
赞赏与崇敬。
B. 史正斌破例出现在传达室,是因为他按照寄信时间推算到汇款单到达的日期,当达师傅说没有时,他还
疑惑地看了看抽屉。
C. 研究室主任和打字员孔令兰不太愿意去传达室,是因为他们多少猜测出达师傅就是莫雨,减少与达师傅
的接触,避免日后惹麻烦。
D. 史正斌作为副局长,却暗地搜集其他四位局长的罪状,并化名揭露,最终如愿当上局长。这体现了他工
于心计、擅用权术的形象。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一开头交代了文化局四位局长被揭发的事件,不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后文收到报社汇款
单等情节做铺垫。
B. “汇款单”是全文线索,围绕“汇款单”对各色人物进行描写,表现了史正斌的怯懦、达师傅的勇敢、
围观人群看热闹的心理。
C. 小说以“勇士身上常常存在着懦夫的弱点”一句收尾,既高度提炼了史正斌、达师傅的形象特征,也给
人思考的空间,含蓄蕴藉。
D. 文章语言充满暗示意味,不论是“他眼光的异常”,还是“他最忌讳人们说笔体”,这些反常言行暗示
史正斌莫雨的身份。
8. 请简要分析达师傅对莫雨的态度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9. 请阅读下面关于圆形人物的论述,据此标准,判断“达师傅”是否为圆形人物,并阐明理由。
检验一个人物是否圆形的标准,是看它能否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意外。如果它从不让我们感
到意外,它就是扁的。假使它让我们感到了意外却并不令人信服,它就是扁的想冒充圆的。
——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答案】6. B 7. B
8. 从拿到汇款单时的偷偷藏匿,体现出达师傅对莫雨的理解和关切;
从把汇款单晒出 59 天,体现出达师傅对莫雨的疏远、畏惧和冷落;
从冒充莫雨的大义凛然,体现出达师傅对莫雨认同与钦佩。
9. 答案一:是圆形人物,他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意外。
感到意外:
①达师傅没有把汇款单放在窗台,却锁紧了抽屉;
②达师傅担心自己的饭碗,却又承认自己是“莫雨”。
令人信服:
①达师傅曾是地下党的交通员,有着老一辈革命者的光荣品质;
②达师傅一开始就对“莫雨”有好感,两个月来的冷落让他懊悔,也让他增添了力量。
答案二:不是圆形人物,他让我们感到意外却不令人信服。
感到意外:
①达师傅没有把汇款单放在窗台,却锁紧了抽屉;
②达师傅担心自己的饭碗,却又承认自己是“莫雨”。
不令人信服:
①地下党交通员的身份不够真实,和达师傅传达室收发员的身份反差太大;
②达师傅害怕惹麻烦,又感受到众人对汇款单避之不及,却大胆认下“莫雨”,没有征兆。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大家纷纷想要当面表达对莫雨举报行为的赞赏与崇敬”表述错误,文中写道“事情了结后,局里表面
上安静了下来。可又分明感到一种压抑着的激动,都在互相打听:谁是莫雨?莫雨是谁”,可见大家只是
好奇,并没有“当面表达对莫雨举报行为的赞赏与崇敬”的意思。
C.“研究室主任和打字员孔令兰不太愿意去传达室,是因为他们多少猜测出达师傅就是莫雨”表述错误,
研究室主任和打字员孔令兰不太愿意去传达室,是怕大家误以为他们之中的一位是莫雨。
D.“这体现了他工于心计、擅用权术的形象”表述错误,史正斌暗地搜集其他四位局长的罪状,并化名揭
露体现的是其正义的一面。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汇款单’是全文线索”错,线索应是贯穿文章始末的,但文章前五段并未出现“汇款单”,因此,
不能说它是全文的线索。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的心理动态的把握能力。
由原文“按惯例,达师傅接到汇款单后,应在小黑板上写明:‘某某取汇款’,然后将汇款单贴着玻璃靠
在传达室窗台上。这次,他迅速塞进了抽屉……”可看出,此时的达师傅,出于对莫雨的理解和关切而想
保护他,不想让周边的人发觉此事。
由原文“如果领导真盯住你的抽屉,那就是对你的怀疑,七怀疑八怀疑,就可能把自己的饭碗葬送……”
可见,此时的达师傅,对莫雨疏远、畏惧和冷落,怕因自己偷偷藏匿汇款单让自己的工作不保。
由原文“他抱歉地瞧着它,懊悔两个月来自己对它的疏远、畏惧和冷落”、“莫雨就是我,我就是莫雨”
等内容可以看出,此时的达师傅大义凛然,从内心深处对莫雨表示认同与钦佩,所以他才冒充莫雨。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结合题目要求“判断‘达师傅’是否为圆形人物,并阐明理由”可知,对此类题作答可谓“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只要表述得当,即为正确。
若认为达师傅是圆形人物,要根据文章的相关情节加以阐述。由原文“按惯例,达师傅接到汇款单后,应
在小黑板上写明:‘某某取汇款’,然后将汇款单贴着玻璃靠在传达室窗台上。这次,他迅速塞进了抽
屉……”可看出,此时的达师傅,出于对莫雨的理解和关切而想保护他,不想让周边的人发觉此事。之后
怕因自己偷偷藏匿汇款单让自己的工作不保,达师傅把汇款单展示出来,但后来他从内心深处对莫雨表示
认同与钦佩,所以冒充莫雨。从拿到汇款单时的偷偷藏匿,到把汇款单晒出 59 天,再到冒充莫雨的大义凛
然,体现出达师傅作为曾经的地下党交通员,有着老一辈革命者的光荣品质。而两个月来传达室的冷落让
他懊悔,也让他增添了力量。总之,达师傅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意外,因此说他是圆形人物。
若认为达师傅不是圆形人物,也要根据文章的相关情节加以阐述。由原文“按惯例,达师傅接到汇款单后,
应在小黑板上写明:‘某某取汇款’,然后将汇款单贴着玻璃靠在传达室窗台上。这次,他迅速塞进了抽
屉……”,又因为对莫雨的疏远、畏惧和冷落,把汇款单晒出 59 天,这些做法都不够磊落,不令人信服。
而此时达师傅的身份是传达室收发员,这个身份与地下党交通员反差太大,不令人信服。再者,达师傅害
怕惹麻烦,如文中写道“如果领导真盯住你的抽屉,那就是对你的怀疑,七怀疑八怀疑,就可能把自己的
饭碗葬送”,又感受到众人对汇款单避之不及,却大胆认下“莫雨”,毫无征兆。因此,达师傅没有以令
人信服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意外,所以,他不是圆形人物。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璟,邢州南和人,耿介有大节,好学,工文辞,举进士中第。调上党尉,迁凤阁舍人。居官鲠正,
武后高其才。张易之诬御史大夫魏元忠有不臣语,引张说为验,将廷辩,说惶遽,璟谓说曰:“名义至重,
不可陷正人以求苟免。缘此受谪,芬香多矣。若不测者,吾且叩阁救,将与子偕死。”说感其言,以实对,
元忠免死。
璟后迁左台御史中丞,会飞书告张昌宗引相工观吉凶者,璟请穷治,后曰:“易之等已自言于朕。”
璟曰:“谋反无容以首原,请下吏明国法。易之等贵宠,臣言之且有祸,然激于义,虽死不悔。”后不怿,
敕二张诣璟谢,璟不见,曰:“公事公言之,若私见,法无私也。”顾左右叹曰:“吾悔不先碎竖子..首而
令乱国经。”中宗嘉其直。
睿宗立,玄宗在东宫..。太平公主不利东宫,尝驻辇光范门,伺执政以讽。璟曰:“太子有大功,宗庙
社稷主也,安得异议?”乃与姚崇白奏出公主、诸王于外,帝不能用。贬楚州刺史。
开元初,进御史大夫,坐小累为睦州刺史,徙广州都督。广人以竹茅茨屋,多火。璟教之陶瓦筑堵,
列邸肆,越俗始知栋宇利而无患灾。召拜刑部尚书。四年,迁吏部兼侍中。
帝幸东都,次崤谷,驰道隘,稽拥车骑,帝命黜河南尹李朝隐、知顿使王怡等官。璟曰:“陛下富春.
秋.,今始巡守,以道不治而罪二臣,繇此相饬,后有受其蔽者。”帝遽命舍之。璟谢曰:“陛下向以怒责
之以臣言免之是过归于上而恩在下姑听待罪于朝然后诏还其职进退得矣。”帝善之。累封广平郡公。二十
年,请致仕,许之,仍赐全禄。二十五年卒,年七十五,赠太尉,谥文贞。
璟风度凝远,人莫涯其量。始,自广州入朝,帝遣内侍杨思勖驿迓之,未尝交一言。思勖自以将军贵
幸,诉之帝,帝益嗟重。璟为宰相,务清政刑,使官人皆任职。
圣历后,突厥默啜负其强,数窥边,侵九姓,为其狙击斩之,入蕃使郝灵佺传其首京师。灵佺自谓还
必厚见赏。璟顾天子方少,恐后干宠蹈利者夸威武,为国生事,故抑之。张嘉贞后为相,阅堂案..,见其危
言切议,未尝不失声叹息。
(选自欧阳修《新唐书·姚崇宋璟列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陛下向以怒/责之以臣言/免之/是过归于上而恩在下/姑听待罪/于朝然后诏/还其职/进退得矣
B. 陛下向以怒责之/以臣言免之/是过归于上而恩在下/姑听待罪/于朝然后诏/还其职/进退得矣
C. 陛下向以怒责之/以臣言免之/是过归于上而恩在下/姑听待罪于朝/然后诏还其职/进退得矣
D. 陛下向以怒/责之以臣/言免之是过/归于上而恩在下/姑听待罪/于朝然/后诏还其职/进退得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竖子:古代对人的蔑称,相当于小子。宋璟痛恨于二张凭借贵宠身份,招相工观吉凶,扰乱了国家纲纪,
故出口痛骂。
B. 东宫:古代中国储君居住的宫殿,常代指太子。太平公主曾在执政掌权者面前含蓄指摘已为太子的玄宗,
她已有了对东宫不利的心思。
C. 春秋:我国古代编年体的史书,传为孔子修订,常为史书代称。文意是玄宗饱读史册,应知因路不修而
归罪二臣,必为后人诟病。
D. 堂案:唐代宰相处理地方府州事务之公文称堂案。宰相张嘉贞看到文书档案后,明白了宋璟良苦用心,
为之慨叹不已。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璟居官刚正,痛恨张易之诬陷魏元忠造反,用如有不测,陪他一起赴死的话来鼓励张说,打动了张说,
最终阻止了这起阴谋。
B. 调任广州都督期间,宋璟教当地人用陶瓦建屋筑墙,避免了竹子茅草建房多火灾之患,懂得栋宇之利的
越人为他立碑颂德。
C. 宋璟举止仪态凝重深远,人们无法窥测其度量,皇帝曾派内侍到驿站迎接他入朝,他不曾与之交谈一句
话,使得皇帝嗟叹不已。
D. 宋璟为人耿介,居官正直,武后看重他才华,中宗嘉奖他正直,玄宗重用他;但也因坚持国家利益或受
其他连累而被贬官。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易之等贵宠,臣言之且有祸,然激于义,虽死不悔。
(2)璟顾天子方少,恐后干宠蹈利者夸威武,为国生事,故抑之。
14. 古人史传末尾常有赞语,用以评价人物、议论史事、表达思想。如果请你代史官为《姚崇宋璟列传》
中的宋璟写赞语,你准备从哪几方面入手?
【答案】10. C 11. C 12. B
13. (1)张易之等人显贵受宠爱,我说彻查这事将有灾祸,但被大义所激励,即使是死也不后悔。
(2)宋璟看天子正年少,恐怕后有求取宠爱追逐利的人夸耀武力声势,替国家制造事端,就有意识
压制这件事。
14. 角度示例:守文持正,为民兴利,有先见之明,与皇帝投合等。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陛下向以怒责之”的意思是:陛下先前因为愤怒责罚他们。主谓宾俱全,此处应断开,排除 AD;“姑听
待罪于朝”,介词结构后置,应为“姑听于朝待罪”,意思是:姑且听任他们在朝廷待罪,中间不能断开,
排除 B;“然后诏还其职”的意思是:之后再下诏恢复他们的职位,语意完整,此处应断开。整句话的意
思是:陛下先前因为愤怒责罚他们,因为我的话免他们的罪,这是过错归于皇上而恩惠出于臣下。姑且听
任他们在朝廷待罪,之后再下诏恢复他们的职位,这样进退适宜了。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文意是玄宗饱读史册”表述错误,原文是“陛下富春秋,今始巡守,以道不治而罪二臣,繇此相饬,
后有受其蔽者”,意思是:陛下正当壮年,如今刚开始出行视察,因为道路不整治而治两个大臣的罪,大
臣们因此相互告诫,今后恐有受此事蒙蔽的情况。这里的“春秋”指年龄,而非“史册”。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调任广州都督期间,宋璟教当地人用陶瓦建屋筑墙,避免了竹子茅草建房多火灾之患,懂得栋宇之利
的越人为他立碑颂德”中“为他立碑颂德”无中生有,原文是“璟教之陶瓦筑堵,列邸肆,越俗始知栋宇
利而无患灾”,意思为:宋璟教他们制作陶瓦造房筑墙,排列住宅店铺,越地的风俗才知道高大栋梁之房
的利处,从而不再担心火灾。文中未提及要“为他立碑颂德”。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宠:受宠爱;且:将;于:被;虽:即使。
第二句中,顾:看;干宠蹈利者:求取宠爱追逐利的人;生:制造;抑:压制。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宋璟守文持正。从文中“璟后迁左台御史中丞,会飞书告张昌宗引相工观吉凶者,璟请穷治”可见,宋璟
为人正直,坚守法度,对张昌宗引相工观凶吉之事,他要求朝廷把张昌宗交给官吏以正国法;由“敕二张
诣璟谢,璟不见”可以看出:张易之、张昌宗两人奉武后圣旨前来谢罪,他却避而不见。
宋璟为民兴利。由原文“广人以竹茅茨屋,多火。璟教之陶瓦筑堵,列邸肆,越俗始知栋宇利而无患灾”
可以看出:宋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担任广州都督期间,教广州人烧瓦筑墙建房子,改变广州人以竹
茅建屋的习俗,减少了火灾。
宋璟有先见之明。原文“璟顾天子方少,恐后干宠蹈利者夸威武,为国生事,故抑之”,意思是:宋璟看
天子正年少,恐怕后有求取宠爱追逐利的人夸耀武力声势,替国家制造事端,就有意识压制这件事。可见
宋璟有先见之明,为天子着想。
宋璟与皇帝投合。原文有“陛下向以怒责之,以臣言免之,是过归于上而恩在下。姑听待罪于朝,然后诏
还其职/进退得矣”,可见,在玄宗准备赦免李朝隐等人时,他忙谢罪,不归恩于已,不归过于上。因此,
“帝善之”。
【点睛】参考译文:
宋璟,邢州南和人,刚正廉洁有高尚的节操,爱好学习,擅长写文章,考进士及第。调任上党县尉,
升任凤阁舍人。为官正直,武后高看他的才华。张易之诬陷御史大夫魏元忠有不合臣道的言语,让张说来
做证,将要在朝廷辩论,张说惊恐慌张,宋璟对张说说:“声名和大义非常重要,不可以陷害正直之人来
求得苟且免祸。因为这个而受贬谪,美德增色很多。如果有不测之事,我将求见皇帝救你,将和你一起死。”
张说感动于他的话,廷辩时拿实情对答,魏元忠免于死罪。
宋璟后来升任左台御史中丞,恰逢有匿名信控告张昌宗招来相工观察吉凶的情况,宋璟请求彻底查办,
武后说:“张易之等人已经自己向我说了。”宋璟说:“谋反是无法容忍因自首而宽容,请求交付司法官
员审讯来彰显国法。张易之等人显贵受宠爱,我说彻查这事将有灾祸,但被大义所激励,即使是死也不后
悔。”武后不高兴,命令二张到宋璟家谢罪,宋璟不肯见他们,说:“公事就应正大光明地说,如果私下
见面,法律是不容私情的。”回头看看身边人叹息说:“我后悔没有事先敲碎这两小子的头,从而使他们
扰乱了国家纲纪。” 中宗嘉奖他的正直。
睿宗即位,玄宗在东宫做太子。太平公主想对太子有不利举动,曾经在光范门中途停辇车,等候执政
掌权的大臣,用含蓄的话语指摘太子。宋璟说:“太子对国家有大功劳,是国家江山的主心骨,怎么能够
有不同的意见呢?”于是和姚崇一起禀告启奏外放公主诸王出京城,皇帝没有采纳。宋璟被贬为楚州刺史。
玄宗开元初年,进封御史大夫,因为小的连累担任睦州刺史,调任广州都督。广州人用竹子、茅草盖
房子,多发生火灾。宋璟教他们制作陶瓦造房筑墙,排列住宅店铺,越地的风俗才知道高大栋梁之房的利
处,从而不再担心火灾。朝廷召他回京授官刑部尚书。开元四年,升任吏部兼侍中。
皇帝驾临东都洛阳,驻扎在崤山山谷,天子所行的道路很狭隘,车马停留拥挤。皇帝命令罢黜河南尹
李朝隐、知顿使王怡等官员。宋璟说:“陛下正当壮年,如今刚开始出行视察,因为道路不整治而治两个
大臣的罪,大臣们因此相互告诫,今后恐有受此事蒙蔽的情况。” 皇帝急忙命令宽免他们。宋璟谢罪说:
“陛下先前因为愤怒责罚他们,因为我的话免他们的罪,这是过错归于皇上而恩惠出于臣下。姑且听任他
们在朝廷待罪,之后再下诏恢复他们的职位,这样进退适宜了。”皇帝认为很好。多次封爵至广平郡公。
开元二十年,请求告老还乡,获得批准,仍然赐给全额俸禄。开元二十五年逝世,年七十五岁,被赠封太
尉一职,谥号文贞。
宋璟举止仪态凝重深远,人们无法窥测其度量,起初,从广州入朝,皇帝曾派内侍杨思勖到驿站迎接
他,他不曾与之交谈一句话,杨思勖自认为是将军显贵受宠幸,就向皇帝控诉,皇帝更加嗟叹敬重。宋璟
担任宰相,致力于政事刑罚清简,使得官吏百姓都能尽自己的职责。
圣历年间后期,突厥默啜依仗他的强大,多次伺机进攻边境,侵犯回纥九个部落的地盘,被他们狙击
斩杀,入蕃使郝灵佺送突厥默啜的头颅进京传看。郝灵佺自己认为回去时一定会厚加赏赐。宋璟看天子正
年少,恐怕后有求取宠爱追逐利的人夸耀武力声势,替国家制造事端,就有意识压制这件事。张嘉贞后来
担任丞相,翻阅文书档案,看见他的正直恳切的议论,没有不为之失声叹息不已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其一)
杜甫
四镇富精锐,摧锋皆绝伦。
还闻献士卒,足以静风尘。
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
临危经久战,用急始如神。
[注]本诗为乾元元年秋在华州时作。《资治通鉴》载,乾元元年六月,李嗣业为怀州刺史,充安西节度使,
统帅安西四镇之兵。八月,同郭子仪等率领步骑二十万讨安庆绪。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赞叹安西四镇兵士具有无与伦比的挫败敌军的锐气,是真正的精锐之师。
B. 颔联承接首联,这些安西派出的士兵足够用来平定战乱,表现诗人深深的期许。
C. 老马般惯战,饥鹰般勇猛,临危能久战,关键时如神兵,这是一支值得信赖的军队。
D. 诗歌围绕“安西兵”形象的塑造展开,赞美了他们在疆场勇猛杀敌、报效国家之举。
16. 古人评此诗“见安西兵过,而归美李公”,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将“美”“归”于李公的。
【答案】15. D 16. 直接评价四镇兵“精锐”“绝伦”,“饥鹰”喻战士勇猛,正、侧面结合,突显统
帅李公治兵有方;用“献”“静”动词,表现李公的报国忠心和战力;用“老马”作比,表现李公自身能
征惯战;临危久战,用急如神,直接赞美李公用兵奇勇。(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思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围绕‘安西兵’形象塑造”错,还写了主帅;后半句“赞美了他们在疆场勇猛杀敌、报效国家之举”
也有错,诗歌题目为“待命”,说明他们还未上疆场,故表达的是期许之意。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和评价表达技巧的能力。
运用了正面和侧面形结合的手法。“四镇富精锐,摧锋皆绝伦”一句直接正面评价四镇兵“精锐”“绝
伦”,而“苍鹰饥著人”中“饥鹰”一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以“饥鹰”喻战士勇猛。由此,正、侧面
结合,赞叹安西四镇兵士具有无与伦比的挫败敌军的锐气,是真正的精锐之师,突显统帅李公治兵有方;
运用了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还闻献士卒,足以静风尘”中,运用“献”和“静”两个词,表现了
李公的报国忠心和战力,也表现了这些安西派出的士兵足够用来平定战乱,表现出诗人深深的期许,这里
“静”为形容词使动用法,与前句动词“献”相照应。
运用比喻的修辞。“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一句中,以“饥鹰”喻战士勇猛,用“老马”作比,写出
将士们如老马般惯战,如饥鹰般勇猛,临危能久战,关键时如神兵,是一支值得信赖的军队。也表现李公
自身能征惯战;临危久战,用急如神,直接赞美李公用兵奇勇。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处作答)。
从孔子在川上感叹“逝者如斯夫”的那一刻开始,对宇宙无穷和生命短暂感慨,便成了中国文学不尽
的母题。“_______,______!”(《短歌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用酒来发抒人生苦短之叹。
王羲之“________,______”(《兰亭集序》)清醒地认识到长生不老只是个神话,这与王勃“天高地迥,
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滕王阁序》)异曲同工,充满无奈与悲凉。一向放达的苏轼
荡舟长江,面对沧海一粟般的生命,也只能发出“_______,______”(《赤壁赋》) 的喟叹。只有张若虚
“________,________”(《春江花月夜》)从澄明透彻、永恒的江月中悟到人类的永恒,才为中国文人找
到了突破个体生命的限度而达宇宙永恒的一条情思寄托途径。
【答案】 (1). 对酒当歌 (2). 人生几何 (3).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齐彭殇为妄作 (5). 哀
吾生之须臾 (6). 羡长江之无穷 (7). 人生代代无穷已 (8). 江月年年只相似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书写:“固”“诞”“殇”“臾”“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这次回来,我想你陪我久一点”“同学们,欢迎回家考上学期的试”……久别重逢之后,高校校园
里这些开学季暖心的横幅刷屏了。于平实动人中略微抖一点小机灵,是专属于这代年轻人的 ,难怪
有学生称每一句标语都戳中了自己的小心脏。
其实,标语本就是为了有效表达初衷,只是很多时候,校园标语过于机械、万年不变。学生们习惯性
常常忽略复制粘贴式的标语,年轻人的共鸣已然难以引起。于是,近几年一些高校积极创新,努力改变传
统标语刻板、生硬的形象,尝试以更加灵动、更具创意的方式实现贴近学生表达。
同样是一个意思,“热烈欢迎学生返校”的标语往往会被 ,而“新学期拍了拍你并说‘你回来
啦’”的说法则因吸引眼球、戳中内心温暖而轻松“出圈”。从传播效果上说,后者让人耳目一新,显然
更胜一筹。
这些标语,从表达上看,更显平等、亲切、活力之感。不要以为这一变化 ,一所大学的办学理
念、精神气质和文化氛围,往往就 在这些细节之中。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准确而有表达效果的一项是( )
A. 口味 司空见惯 无足轻重 隐含
B. 味道 熟视无睹 无足轻重 隐藏
C. 味道 熟视无睹 可有可无 隐含
D. 口味 司空见惯 可有可无 隐藏
19. 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学生们习惯性常常忽略复制粘贴式的标语,年轻人的共鸣已然难以引起。
B. 复制粘贴式的标语被学生们常常习惯性忽略,年轻人的共鸣已然难以引起。
C. 复制粘贴式的标语常常被学生们习惯性忽略,已然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D. 学生们常常习惯性忽略复制粘贴式的标语,已然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20. 写作的对象是指交流的对象,请以“标语创作要有对象意识”为起始句或关键句,在上文中任选一条
标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 B 19. C
20. 示例 1:标语写作要有对象意识。“热烈欢迎学生返校”未能突出言说对象的特点。从内容上不能进入
大学生内心,不能引起年经人情感共鸣;从形式上看千篇一律,机械刻板,不受喜欢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欢
迎。
示例 2:校园标语的言说对象是年轻的大学生。“这次回来,我想你陪我久一点”,从内容上契合因疫情而
很长时间未线下开学的实际;形式上契合年轻人的话语风格,容易走进大学生内心,充分体现了标语写作
要有对象意识。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口味:释义为美味,珍馐;食品的滋味;各人对食品味道的爱好;比喻个人的爱好。味道:指鼻
子舌头等味觉所体会到的滋味;情味;意味。由“于平实动人中略微抖一点小机灵”可知,这是体现了年
轻人的情味,故选“味道”。
第二空,熟视无睹:看惯了却像没看见一样。形容对事物漫不经心或不重视。人作主语。司空见惯:指某
事常见,不足为奇。事或某种现象作主语。由“‘热烈欢迎学生返校’的标语往往会被……”中“被”可
知,应选“熟视无睹”。
第三空,无足轻重: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 可有可无:可以有,也可以没有。
由“不要以为这一变化……”可知,强调这一变化不是无关紧要,故选“无足轻重”。
第四空,隐含:隐约含现。隐藏:把事物刻意遮盖使之不外露。根据句意,“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精神
气质和文化氛围”和“在这些细节之中”间,应选“隐藏”。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常常”语序不当,“常常”作为副词,应放到“习惯性”前面。
B.“常常”语序不当,“常常”作为副词,应放到“被”前面。
D.“已然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偷换了主语,其主语为“标语”,而不是“学生们”。
故选 C。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选择以“标语创作要有对象意识”为起始句或关键句;然后,从文中任选一条标语,从标语的内容、
标语的形式风格两方面,分析标语表达效果。
示例 1:标语写作要有对象意识。“热烈欢迎学生返校”未能突出言说对象的特点。从内容上不能进入大学
生内心,不能引起年经人情感共鸣;从形式上看千篇一律,机械刻板,不受喜欢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欢迎。
示例 2:校园标语的言说对象是年轻的大学生。“这次回来,我想你陪我久一点”,从内容上契合因疫情而
很长时间未线下开学的实际;形式上契合年轻人的话语风格,容易走进大学生内心,充分体现了标语写作
要有对象意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8 个字。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于青年人的数字阅读充满偏见。在他们看来,①_______。耐人寻味的是,
对于青年人数字化阅读持批评态度的多是中老年,他们的忧心忡忡俨然流露出“一代不如一代”的喟叹。
平心而论,青年人的数字阅读固然有碎片化、娱乐化的倾向,但对于读书而言,这并非问题。不论是纸质
阅读还是数字阅读,②_______,与阅读格调的高下、年龄大小没有必然联系。只有阅读者本身的选择,才
最终决定了自己使用何种阅读方式。将阅读的负面性存在一股脑儿地推给青年人和数字阅读,③_______。
【答案】 (1). 青年人数字阅读是一种肤浅的阅读消费(青年人数字阅读有碎片化、娱乐化的倾向) (2).
都只是一种阅读方式 (3). 显然有失公允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处,由上文“人们对于青年人的数字阅读充满偏见”和下文“平心而论,青年人的数字阅读固然有
碎片化、娱乐化的倾向”可知,青年人的数字阅读有碎片化、娱乐化的倾向,所以人们对于青年人的数字
阅读充满偏见。所以此处应该填写“青年人数字阅读是一种肤浅的阅读消费”。
第二空处,由上句“不论是纸质阅读还是数字阅读”可知,不论是纸质阅读还是数字阅读,都只是一种阅
读方式,所以此处应该填写“都只是一种阅读方式”。
第三空处,有上句“将阅读的负面性存在一股脑儿地推给青年人和数字阅读”可知,将阅读的负面性存在
一股脑儿地推给青年人和数字阅读,这是不公平的,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显然有失公允”。
阅读下面漫画,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图 1 图 2
22. 为图 1 或图 2 拟标题。不得照抄图片中的原文,不超过 10 个字。
选择图( ),标题:
23. 这两幅漫画反映了同样的社会问题,你更喜欢哪一幅?请说明理由。
【答案】22. 示例:图 1《有门难入》,图 2《碰壁》(嵌入“门”“墙”等词语皆可,而写“老人”“脚印”
等不能突出问题)
23. 提示:图 1 设计了一组二维码屏幕围起来的背景,屏幕上显现“扫码入内”字样,而老人无法入门,困
在其中。此画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现代科技的强大以及老人的弱势,聚焦现实问题,引发读者深思。
图 2 设计了一方形二进制屏幕,屏幕上显现“扫码进门”字样,而老人脑海中浮现出墙壁模样,无奈地转
身离开。此画运用对比手法,将大门与墙壁同时呈现,揭示了现代科技让老年人碰壁的现象,具有更强烈
的讽刺意味。
【解析】
【分析】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给漫画拟题的能力。
图 1 设计了一组二维码屏幕围起来的背景,屏幕上显现“扫码入内”字样,而老人无法入门,困在其中。
根据漫画显示的内容可以拟题为:“有门难入”。
图 2 设计了一方二进制屏幕,屏幕上显现“扫码进门”字样,而老人脑海中浮现出墙壁模样,无奈地转身
离开。根据漫画显示的内容可以拟题为:“碰壁”。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观点,根据漫画内容分析漫画反应的社会问题,阐明理由。
我喜欢图 1,图 1 设计了一组二维码屏幕围起来的背景,屏幕上显现“扫码入内”字样,而老人无法入门,
困在其中。此画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现代科技的强大以及老人的弱势,聚焦现实问题,引发读者深思。
我喜欢图 2,图 2 设计了一方形二进制屏幕,屏幕上显现“扫码进门”字样,而老人脑海中浮现出墙壁模样,
无奈地转身离开。此画运用对比手法,将大门与墙壁同时呈现,揭示了现代科技让老年人碰壁的现象,具
有更强烈的讽刺意味。
四、写作(60 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某校小李同学从 3 岁开始加入“考证”大军,至高三时已拥有 44 份证书。这里有绘画比赛的,
有钢琴演奏的,有数学竞赛的,有作文比赛的,甚至还有英语四级证书。
(2)陈女士给就读小学五年级的女儿报了 9 个培训班,包括作文、书法、奥数、篮球、舞蹈、画画、
英语,其中英语都报了线上、线下两个培训课程。陈女士说:“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请你就上述材料写一篇时评,给《家长导报》投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在早教界流传甚广,于是一些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便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满灌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某校小李同学从 3 岁开始加入“考证”大军,
至高三时已拥有 44 份证书。这里有绘画比赛的,有钢琴演奏的,有数学竞赛的,有作文比赛的,甚至还有
英语四级证书。陈女士给就读小学五年级的女儿报了 9 个培训班,包括作文、书法、奥数、篮球、舞蹈、
画画、英语,其中英语都报了线上、线下两个培训课程。陈女士说:“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广泛培养孩子的爱好兴趣,让他们能够比同龄孩子多种技能当然没错,但是,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度”,
否则过犹不及,导致孩子过早地丧失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热爱,反倒是好心办坏事,欲知急功近利可能会欲
速则不达。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
车以后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假
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
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中国人自古即有“神童情结”,但神童大多未必成才。东汉孔融,10 岁与士大夫论老子、孔子,长大
后当官主政,却弄得民不聊生,最后抛妻弃子独自逃跑,应验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南朝江淹,少
年成名文采风流,几年后文章就写得干巴巴,落得个“江郎才尽”的名声。
北宋方仲永,5 岁无师自通能作诗,20 岁却“泯然众人矣”,徒留“伤仲永”。如今,就连风靡一时
的中科大少年班,培养出的“中国第一天才少年”宁铂,最后也在 2019 年出家为僧。
傅聪三四岁时就已能感受音乐的强大吸引力,但他是直到 17 岁才立志终身投身音乐的。傅聪坦言“从
未做过一夜成名的明星梦”。直到他 19 岁以后在国际比赛上拿了奖,父亲傅雷还一直劝他“不要一直埋头
练琴,多去森林里散步思考、去博物馆和美术馆吸收营养……”
2019 年,10 岁的张炘炀以 510 分的成绩考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2019 年
夏天,13 岁的张炘炀通过北工大硕士研究生的复试,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研究生,再次成为众人瞩目
的焦点。2019 年,16 岁的他成了最小的博士生,被北航数学专业录取。2019 年 10 月,央视《看见》栏目
对他进行专访时,他先是要求父母全款给自己在北京买房,并且声称这样做只是“希望活得有尊严”,继
而直指“白领对北京毫无建设”。
当火箭升空加速时,会出现超重,航天器里的人会有严重的压迫感,这是速度带来的后果。张炘炀十
六年来,以异乎寻常的速度赶超他人,这个孩子的内心也承受着必然会有的巨大压力,他的成绩、挣扎、
狂妄和脆弱,都是这个压力的后果。
解放孩子们的手吧,让他们尽情去玩;解放孩子们的脚吧,让他们到处去跑;解放孩子们的脑吧,让
他们自由去想。还孩子一个愉快幸福的童年,发展他们自由自在的天性吧!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能输掉人生。欲将取之必先与
之,此大智慧也。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性质属于时评类。写作时一定要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注意任务要求:请
你就上述材料写一篇时评,给《家长导报》投稿。评论的焦点问题源自所给材料。两个材料提供了两个典
型事例,属于性质相同的内容,均为小学生,均由家长操控,一个从 3 岁开始加入“考证”大军,至高三
时已拥有 44 份证书。五年级的小学生上 9 个培训班。从所学内容来看,有课内知识性质的辅导,也有课外
拓展,即开发兴趣增长技能的。可以借助提取关键句子的方法确定立意为:“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当然出题者并未给明显的倾向性,从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写作也不能算错,但结合当前实际,教育体质是
反对家中孩子课业负担的,三令五申禁止各种辅导班,希望孩子们拥有快乐幸福简单纯粹的童年生活,故
站位反对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为上。
【立意】1.尊重生长规律,欲速则不达;
2.切莫让兴趣班夺走孩子的学习乐趣;
3.成长有规律,输赢看长远。
【素材】1.著名传媒人杨澜在养育孩子时有一个观点,“孩子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长大”。她的观点
就是对“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否定。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独立发展过程,一旦孩子能够离开父母,到外
面独立生活了,就表示他们已经长大成人了。父母的任务就是创造条件,协助孩子自我成长。这其中起决
定因素的是孩子内在成长的动力,而不是父母的推动。而自信就是最主要的内在动力。若孩子生下来就处
于竞赛状态,就要比出个输赢,那么就要比别人多背一个“不能输”的负担成长着,怎么可能会轻松快乐
呢?
2.很多学生家长笃信一句话,“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给孩子报了很多补习班、才艺班,孩子像
陀螺转个不停,家长也忙得头昏脑胀。殊不知,这就是个伪命题,是社会上的一些培训机构想出来的,结
果是家长大把花钱,培训机构赚得盆满钵满。2021 年 5 月 21 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
议强调,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校
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
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全面压减作业总量,降低考试压力。要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满
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会议还强调,要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坚持从严治理,对存在不符合资质、
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问题的机构,要严肃查处。这说明,中央非常重视学
校教育和整治校外培训问题。
3.教育乱象,是学生家长屡屡吐槽的问题。对学生的培养,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在于学养。在中
小学阶段,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大学阶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方法。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和
学习方法,学养才会有所精进,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所谓“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一个有害的伪
命题。哪所学校都出好学生,不必过分追求进名校。如若进得名校,总是排名队尾,可能会让孩子失去自
信而导致厌学,结果适得其反;如若进一个适合的学校,可能如鱼得水,越学越有兴致,越学越自信,反
成就一个人才。
那种深恐输在根本不存在的“起跑线”上的家长,只会让自己的孩子奔波在满堂灌、超量题海之中,疲于
应付而缺乏思考,最终与教育的初衷相左。所以,学生家长不要被伪命题所惑,对自己的孩子要有信心。
既然每个孩子各有所长,家长就要善于当伯乐,去发现孩子的长处,寓教于乐,因材施教,孩子终会学有
所成,这才是真正的不负孩子,不负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