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附英豪 2020-2021 上学期高一 12 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材料一: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
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2000 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
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也被称为“乐”。那么,
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
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
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
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
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
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
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
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
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
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
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
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
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
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
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
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
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
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材料二: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
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
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
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这两种幸福观自古以来就存在,它们虽然在人性中有其根源,但受到市场经济利益驱动机制的激发,
从过去的羞羞答答走向了今天的大胆直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谋求利益最大化成为人们行为的普遍动机。
所有社会资源本身都是利益,而且可以作为带来更大利益的资本。于是,在不少人那里,占有资源便不再
是作为幸福的必要条件,而成为人生的目标,成为自我实现的标志。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后果是消费
主义盛行。市场主体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不断刺激和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给人们欲望的满足提供了目
不暇接、花样翻新的产品和服务。在这种消费主义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很容易以为欲望得到越多满足、得
到越高层次的满足就越幸福。于是,物质享受幸福观便流行起来。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
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
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
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
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易
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
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之上的自我实现需要。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
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发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
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得到
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追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
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
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
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
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节选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2017 年 1 月 23 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最近相继召开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纷纷透出“幸福”信号,构建幸福城市、提高国
民幸福指数被各地列为主要奋斗目标。它意味着不少地方正从见物不见人的 GDP 崇拜,逐步向见物更见人
的“以人为本”转变。
对于提升公众幸福感,如果政府和公众对幸福的理解有差异甚至有天壤之别,会不会出现政府所致力
于提升的幸福,不过是强加于公众但实质上公众并不能感受到的“幸福”呢?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其实没
那么难。评判幸福固然很难,但评判不幸福却很容易。比如说,机会不公平就是一种不幸福,不能给人以
稳定预期人就会有不幸福感,等等。我们不敢肯定什么是幸福 ,但我们肯定有能力消除这些不幸福因素。
当越来越多的导致不幸福的因素被消灭,幸福感必然会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
在公众手中。虽然有评判权的公众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但如果公众手中的权利无法约束政府的权
力,那公众一定不幸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内容,而精神层面的快乐则是必须的,是更应该看重的内容。
B.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中提出的观点说明个人的发展终究
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C. 物质享受幸福观把物质欲望的满足当作幸福,错误地以为获得物质享受越多就越幸福,但其危害程度小
于资源占有幸福观。
D. 作者认为,幸福不是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一个人如果达到这
一状态,就是幸福的。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幸福的看法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谈论的角度不完全相同。
B. 孟子主张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在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面有重要意义。
C.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人把占有更多资源当作人生目标与自我实现的标志。
D. 要想真正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政府的施政目标,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政府积极推进“精准扶贫”政策,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就会幸福。
B. 让个体通过奋斗实现人生价值,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活快乐,就是幸福。
C. 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将来有一个好工资,家庭就会幸福。
D. 大幅度提高国民的工资待遇,国民就会幸福。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
【答案】1. D 2. D 3. B
4. (1)采用引证法。材料一谈的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文中引用了
先秦诸子(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庄子、墨子)和《大学·礼记》中的很多名言警句,来证明自己的
观点,既增添文章的文化色彩,也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2)论述层次清楚。文章设置了三个小分论点:“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将自身幸福与他
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层层深入,论述很有条理。
5. (1)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2)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3)敢
于担当,奉献社会;(4)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5)让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生活充满乐趣;(6)享受
到社会公平、自由;(7)手中的权利能够约束政府的权力;等等。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内容”理解错误。材料一原文是“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
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
B.“《礼记》中提出的观点说明个人的发展终究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无中生有。材料一原文说的
是“《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
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
C.“但其危害程度小于资源占有幸福观”理解有误。原文并没有将两种幸福观的危害程度进行比较。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要想真正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政府的施政目标,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
比”说法错误。材料三说“评判幸福固然很难”,因此说“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并不现实。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举出了我国公民持有的两种确的幸福观,一种是资源占有幸福观,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
质欲望)的满足;材料二否定了这两种幸福观,分析了其危害,指出其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
所以,材料二最后得出结论:人的自由而全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A.国家推出的“精准扶贫”政策,主要是小老百姓的物质生活,不能体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B.让个体通过奋斗实现人生价值,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符合材料二的观点,可以作为论据。
C.考上好大学,将来有好工资,也是物质万面的满足,也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D.提高工资待遇,仍然是停留在物质层面,也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手法及论证结构的能力。
首先通读材料一,明确本部分的中心话题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大量运用了例证法,先
后列举了先秦诸子中的孔子、老子、孟子、墨子、庄子、荀子等名言,这些名言警句证明自己观点,会增
强文章的说服力。
文章设置了三个小分论点:①“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从物质享受和精神快乐两个方面来
审视幸福,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精神快乐这一方面;②“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
③“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对于幸福真谛的探寻,文章先从先秦诸子的典籍中列举了
幸福具有的内涵,再到结合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的关系,最后得到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
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的结论。层层深入,论述很有条理。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材料一在第二段非常明确地提出“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的“幸福”看法;
材料一第三段提出“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的“幸福”看法;
材料一第四段提出“以坚守志向为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的“幸福”的看法;
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
力奋斗逐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点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
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可以得出,幸福就是努力奋斗,实
现人生价值;幸福就是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生活充满乐趣;
据材料三最后一段“机会不公平就是一种不幸福,不能给人以稳定预期人就会有不幸福感”可以得出,幸
福就是享受到社会公平、自由;
据“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虽然有评判权的公众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但如果公众手
中的权利无法约束政府的权力,那公众一定不幸福”可以得出,幸福就是手中的权利能够约束政府的权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拜年
李国明
整个夜晚,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就没有停歇。看完春晚,一家人都睡下了,他一个人倚在被子上想心事:
上一年和四叔打下的心结,一定要借拜年时解开,重新看见四叔脸上的笑容。
大年初一,李家屯时兴拜年仪式。年少的给年老的磕头,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的队伍浩浩荡荡,行
进在村子的大街小巷。有道是初一的头,遍地流;见面无语,先叩头。“今年你还想给四叔拜年?门儿都没
有!”刚进腊月门,他妻子就约法三章。妻子说这话时,言辞坚决。
妻子说完,他说:“不过,这事儿,得让我想想,到时候再做定夺。”
“有啥好想的?以后在我们这个家,就不能提‘四叔’这个字眼儿。”
他说:“这是干吗呢?别忘了,打我的是四叔,又不是洋鬼子,别太无情。”他夺门而出,故意把门摔
得山响。
夜里,妻子又堵在他耳边叨叨:“四叔就算是长辈,你也是四十大几有儿有女有孙子的人了,他抬手
就把你打个超起,这算啥?初一不能给这号人拜年!”
他转过身,说:“这事你还是少掺和,拜年和四叔打我,本来就是两码事。咱爹去世早,四叔毕竟是
我家长辈,一家人意见不合,打打闹闹,就像两口子过日子,勺子碰碰锅沿儿,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你刚选上村主任就挨了打,这都能得过且过?以后在李家屯,连孩子都敢冲你扔砖头。”
“没那么严重吧!任何事你都要往长远看,往大处想。四叔为啥打我?还不是他那炮仗脾气被我点燃啦?
有句话说得好,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万事皆有因果。当初,四叔来找我要宅基
地,我要是把他门前长春大爷那块耕地许给他,他肯定就得意了。他高兴了,可长春大爷又火了,他会骂
我这昏官,叫镇长来评评这个理儿。那我这个村干部营私舞弊,给亲属谋利益,被撒了不说,四叔多占的
耕地还得如数退还。可四叔偏偏一根筋,油盐不进。他以为我当了村主任,他就能横着走路,好像集体的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就全归了李家似的。”
唉!在李家屯,偏偏就出了这么一个搅局的四叔。
初一到了,来拜年的人一拨儿接一拨儿。妻子用异样的眼神看着他说:“今天,你走到哪儿,我跟到
哪儿,就是不能给四叔拜年。”
他说:“听你的还不行呀!我不给四叔拜年,可总得给二叔,三叔拜年,总得叫我出门吧!”
给三叔拜年的路上,他猛回头,见妻子紧跟其后。他就寻思,用啥办法才能把这个熊娘儿们给甩了。
他看到有两支拜年队伍迎面走来,一支是女子方队,一支是男子方队。他对妻于说:你瞧瞧,就算是咱当
上了村主任,也不能搞独立吧?本来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让你这一弄,咱们被分离出来,你猜这叫啥?”
“叫啥?”
“往小里说,叫不随群:往大里说,叫脱离群众。两顶帽子,哪一顶都不能戴不是?”
“那你也不能去给四叔拜年!”
他说,“你赶紧随女子方队去吧,再晚了,你就真的被孤立了。我随男子方队给二叔、三叔拜完年就
回家。”
妻子望望他:“哼!看你这膝盖长没长骨头!”
他冲她使个鬼脸,一转身就混入了拜年的大军。
借着路两旁灯笼的亮光,只见拜年的队伍绵绵长长,路上尘土飞扬。踏进四叔的院子,庭院被人们塞
得满满当当。“四叔,给您拜年啦!”喊声落地,“扑通”一片。
四叔忙在众人中寻找着什么。突然他的手机响了,四叔循着手机铃声把他从人群中提溜出来笑着说,
“你小子藏起来,以为我就找不到?我早给你烫好一壶好酒,等你小子来呢!”
四婶说:“你四叔这几天茶不思饭不进,后悔拉了你的后腿,还打了你。”四叔冲四婶脸一沉,说“哪
个后悔?从小我不知打过俺侄儿多少次屁股蛋子呢,你说是吧?”
他说,“俺哪能忘呢?打小你就疼俺。俺偷吃过四叔晒的腊肉,四叔提鞋子追俺,四叔哪有俺跑得快,
追了几步,就被玻璃扎了脚。还是俺跑去卫生室,给你买来的创可贴呢。”
四叔点着头,眼里湿漉漉的。初一,他在四叔家喝高了,回到家时,妻子横眉冷对地望着他。他吞吐
吐地检讨:“都磕头那会儿,俺藏在队伍里,额头都挨着地皮了,要不是你打那个电话响铃,说啥俺也不
让四叔寻见呀!”
他脑门子被妻子的食指猛戳了一下:“你呀你,再抵赖也是磕了!”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道是初一的头,遍地流;见面无语,先叩头”反映了这里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相处虽难免发生矛
盾,但讲究和睦友好。
B. 文章面线句子表明“他”也认识到自己不该惹四叔生气,塑造出“他”敢于担当、勇于承认错误的形象。
C. “我早给你烫好一壶好酒,等你小子来呢”表明四叔心中早已消除对侄子的不满,期待叔侄之间的和好。
D. “你四叔这几天茶不思饭不进,后悔拉了你的后腿,还打了你”借四婶的话侧面表明四叔认识到了自己
的错误。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开头“上一年和四叔打下的心结,一定要借拜年时解开”一句以既点明了丈夫的心理活动,又设
置了悬念。
B. “大年初一”是小说放事发生的特定时间,而“李家屯时兴拜年仪式”既是社会环境,又是文中各个人
物的联系纽带。
C. 小说以人物之间的对话为主,在人物对话中完成了故事情节的构建与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极具口语化。
D. 小说结尾很简洁,但画面感强,“猛戳了一下”这一对妻子动作的描写表现了妻子对“他”不遵守诺言
的真切的愤怒。
8. 小说中“妻子”这一人物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小说离不开情节,情节离不开矛盾冲突。这在本文中也有鲜明的体现,请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D
8. 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妻子三番五次不赞成丈夫给四叔拜年,并且一再告诫丈夫,于是丈夫想方设法摆
脱妻子的监视给四叔拜年,从而丰富了小说内容,使情节进一步发展。②烘托了人物形象。妻子不同意丈
夫给四叔拜年所体现出来的固执烘托了丈夫的宽容大度等优秀品质。
9. ①妻子找出各种理由再三要求丈夫不准去给打他的四叔拜年,还一整天跟着丈夫;而丈夫则极力说服妻
子好让其同意自己去给四叔拜年,最后不得不心生一计摆脱妻子的监视达成愿望。一个不准,一个想去,
针锋相对,冲突不断。②四叔因为地基事情让当村主任的侄儿徇私为其要门前长春大爷那块耕地,侄儿不
同意,于是四根打了侄儿。作为村主任的他虽是四叔的侄儿,但坚决不同意,于是两者产生了冲突,二人
心中有了心结,而妻子对于这件事更是恼怒。坚决不同意与四叔和好。③这两个冲突构成了小说的主体内
容,在冲突中也完成了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从而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
B 项,“认识到自己不该惹四叔生气,塑造出‘他’敢于担当、勇于承认错误的形象”分析错误,理解小
说内容要结合具体情节,这是对妻子的劝导话,因而不能说是“认识到自己不该惹四叔生气”及“勇于承
认错误的形象”。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 项,“表现了妻子对‘他’不遵守诺言的真切的愤怒”分析错误,“愤怒”语意过重。从下文“你呀你”
的语气以及全文夫妻之间的表现来看。这一动作应是妻子对丈夫低头服软的埋怨与嗔怪以及对丈夫挨了打
还服软的心疼。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的能力。
首先,从故事情节上来分析,“妻子”从进入腊月就开始“约法三章”,“今年你还想给四叔拜年?门儿都
没有!”到后来拜年时“今天,你走到哪儿,我跟到哪儿,就是不能给四叔拜年”还有中间的不间断的劝
“他”不给四叔拜年,以及后来“他就寻思,用啥办法才能把这个熊娘儿们给甩了”,由此可知,“妻子”
这一形象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其次,从人物形象上分析,“妻子”的坚决不让“他”给四叔拜年的种种表现反衬出“他”作为一个村主
任的识大体、顾大局又宽容大度的优秀品质。
最后,从主题上分析,“妻子”的所作所为明显的带有狭隘性,没有全局观念,文章通过“他”对“妻子”
做法的劝导、思想的开导,表现出“他”作为村干部在处理当亲情与村民利益发生冲突等事件时应有的处
理能力和领导才能,由此揭示小说主题。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把握作品结构的能力。
小说中的矛盾冲突设计得好,既能引人入胜,又能起到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及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
本文矛盾冲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他”和“妻子”的关于给不给四叔拜年的矛盾冲突,另一方面是
“他”和“四叔”的关于宅基地事情的矛盾冲突。
首先,“他”和“妻子”之间关于给不给四叔拜年的矛盾冲突,“妻子”在拜年前三番五次不赞成“他”
给四叔拜年,甚至初一拜年时给“他”说“今天,你走到哪儿,我跟到哪儿,就是不能给四叔拜年”。而
“他”却想与四叔的心结“一定要借拜年时解开”,当“妻子”不让给四叔拜年时,“他”却说“这事儿,
得让我想想,到时候再做定夺”“打我的是四叔,又不是洋鬼子,别太无情”,在初一拜年时,“他就寻
思,用啥办法才能把这个熊娘儿们给甩了”,最后“他”劝“妻子”说“你赶紧随女子方队去吧,再晚了,
你就真的被孤立了”,而自己“一转身就混入了拜年的大军”。
其次,“他”和“四叔”的关于宅基地事情的矛盾冲突,“四叔”想通过当村主任的侄子——“他”把“门
前长春大爷那块耕地许给他”,但作为村主任的“他”却没同意,“四叔”因为此事还打了“他”,于是
“他”和“四叔”结下了心结,而“妻子”对“他”挨打更是恼火,坚决不同意和“四叔”和好。
这两个矛盾冲突构成了本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在矛盾冲突中也完成了对主要人物“他”识大体顾大局又宽
容大度形象的塑造,从而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化龙,字于田,长垣人。万历二年进士,除嵩县知县。年甫二十,胥吏易之。化龙阴察其奸,悉召置之
法,县中大治。二十七年三月,化龙起故官,总督..湖广、川、贵军务兼巡抚四川,讨播州叛臣杨应龙。应龙性
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帝闻綦
江破,大怒。赐化龙剑,假便宜讨贼。诸军大集,化龙先檄水西兵三万守贵州,断招苗路,乃移重庆,大誓
文武。明年二月分八道进兵,川师四路,黔师三路,楚师一路分两翼,化龙自将中军策应。应龙以劲兵二万
属其子,比抗诸路兵,皆大败,应龙顿足叹日“吾不用时泰计,今死矣!”六月,刘鋌破土、月二城,应龙窘,
与二妾俱缢。诏磔应龙尸并子朝栋于市。化龙初闻父丧,以金革起复,至是乞归终制..。三十一年四月,起工.
部.右侍郎,总理河道,与淮、扬巡抚李三才奏开淤河,由直河入洳口抵夏镇二百六十里,避黄河吕梁之险。再
以忧去,未代。叙前平播功,晋兵部尚书,加少保,荫一子世锦衣指挥使。三十五年夏,起戎政尚书。化龙以
京营根本,奏陈十一滥、十二苦、十九宜,皆置不理。兵部自二十七年后,左、右侍郎皆空署。未几,尚书萧
大亨亦致仕,化龙掌部事。三十七年正月,京师讹言寇至,民争避匿,边民逃入都门者亦数万。辅臣言兵部尚
书惟一人,何以应猝变,帝亦不报。辽战士二万余皆老弱,而税监高淮肆虐,辽人切齿。化龙请停税课且增兵
万人,又条上兵食款战之策,帝皆不报。卒官,年七十。谥.襄毅,赠少师,加赠太师。
(节选自《明史·李化龙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
谬为好语縻之/
B. 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
谬为好语縻之/
C. 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
谬为好语縻之/
D. 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
谬为好语縻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总督,与巡抚皆为地方军政大员,合称督抚,总督权力较巡抚大,巡抚位于总督之下。
B. 终制,古代礼制,父母死后,子女持丧三年,期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但官员无须离职。
C. 工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央机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工程、交通、水利和屯田等。
D. 谥,即谥号,封建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去世后,依据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化龙奉命讨逆,不辱使命。他巡抚四川,征讨叛臣杨应龙;皇帝赐他尚方宝剑,充分放权;他用先利诱后
攻打的计策,在两年之内,平定杨应龙之乱。
B. 李化龙尽心为政,建言献策。他在工部任职时,与淮、扬巡抚李三才一起奏请疏通河道,以避吕梁之险;担
任戎政尚书,奏陈十--滥、十二苦、十九宜。
C. 李化龙体恤下情,条陈进谏。辽地不少战士老弱贫残,但税监残暴,李化龙便请求停止收税、增加兵士数
万人,又逐条上奏兵士粮食、和议、战斗之策。
D. 李化龙官高权重,赠谥美显。他二十岁便出任知县,后官至巡抚、总督,因功被提拔为兵部尚书,加封少保,
去世后,被追封为少师、太师,赐谥襄毅。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化龙阴察其奸,悉召置之法,县中大治。
(2)辅臣言兵部尚书惟一人,何以应猝变,帝亦不报。
14. 李化龙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为什么没有立即请求回家守丧?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C 11. B 12. A
13. (1)李化龙暗中访察到他们所做的坏事,将他们召来全部法办,(从此)县里治理得非常好。
(2)辅臣说兵部尚书只有一个人,拿什么应付突然的变化,皇上也没有回复。
14. ①李化龙起初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本来应赴丧。②因为李化龙是为了征讨播州叛臣杨应龙被起用的,
他应该以国事为重,所以等平息了叛乱后,才请求回家守丧。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
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
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判断的时候,可以先找出断句一致的地方,再利用断句规则分辨断句不一致的地方的
正误。
如本题中,句中“应龙性猜狠嗜杀”,是说“杨应龙性格猜忌、凶狠、嗜杀”,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 D
项;
“阴有据蜀志”是说“暗中有占据蜀地的打算”,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 B 项;
“化龙至成都”是说“李化龙到成都”,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 A 项。
此句的完整翻译是“杨应龙性格猜忌、凶狠、嗜杀,数次跟从征集调遣人员物资,凭借功劳骄恣傲慢。知道
川兵力量不足,暗中有占据蜀地的打算,秘密出去剽掠州县。李化龙到成都,征讨的军队却未到,他就假意
与杨应龙好言好语,以牵制杨应龙”。
故选 C。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
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
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
答。
本题 B 项,“官员无须离职”错,“终制”规定官员需要离职。但特殊情况下,朝廷强令丧服未满的官员
出仕,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
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本题 A 项,“他用先利诱后攻打的计策”于文无据。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
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
逐字进行翻译。
本题中,第一句中,“阴”应理解为“暗中”;“奸”应理解为“坏事”;“悉召(之)置之(于)法”
是省略句;“置”应理解为“处置,处理”;“大治”,应理解为“治理得非常好”。第二句中,“惟”
应理解为“只有”;“何以”是宾语前置句,应理解为“以何,拿什么”;“猝”应理解为“突然”;“报”
应理解为“回复”,句意。
【14 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材料、圈出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整合概括。
本题要求是“李化龙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为什么没有立即请求回家守丧?请简要说明”。从“化龙初闻父
丧,以金革起复,至是乞归终制”可以看出,李化龙起初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本来准备赴丧,但因军务需
要被起用,他以国事为重,所以等平息了叛乱后,才请求回家守丧。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
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
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
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
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李化龙,字于田,是长垣人。万历二年进士,授职嵩县知县。年龄刚二十,胥吏很轻视他。李化龙暗中
访察到他们所做的坏事,将他们召来全部法办,(从此)县里治理得非常好。万历二十七年三月,李化龙被起用
为原官,总督湖广、川、贵军务兼巡抚四川,征讨播州叛臣杨应龙。杨应龙性格猜忌、凶狠、嗜杀,数次跟
从征集调遣人员物资,凭借功劳骄恣傲慢。知道川兵力量不足,暗中有占据蜀地的打算,秘密出去剽掠州县。
李化龙到成都,征讨的军队却未到,他就假意与杨应龙好言好语,以牵制杨应龙。皇帝听到綦江被攻破的消
息,大怒。赐给李化龙尚方宝剑,为他征讨叛贼提供方便。各军大规模集结,李化龙先令水西兵三万守住贵
州,截断杨应龙征召苗人的道路,之后他移兵重庆,大会文武官兵。第二年二月分兵八路进攻,川兵分四路,
贵州兵分三路,湖广兵一路分为两翼,李化龙亲自率领中军策应。杨应龙以劲旅二万交给他的儿子,等到抗击
诸路官军,都大败,杨应龙跺脚叹息说:“我不用孙时泰的计策,今天死定了!”六月,刘鋌攻破土、月二城,
杨应龙走投无路,与二妾都上吊自尽。皇上下诏将杨应龙的尸体和他儿子朝栋在市中肢解。李化龙起初听
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准备赴丧,但因军务需要被起用,到这时乞求回家守丧。万历三十一年四月,被任命为工
部右侍郎,总管黄河水道,他与淮、扬巡抚李三才奏请开通淤塞的黄河,由直河入洳口抵达夏镇二百六十里,
避开黄河吕梁险峻地带。因为母亲去世再次离职,没有人代替他。朝廷品评他从前平定播州的功劳,晋升为
兵部尚书,加少保官,庇荫一个儿子世袭锦衣指挥使的职位。万历三十五年夏天,被起用为戎政尚书。李化
龙认为京营是根本所在,上奏陈述有十一滥、十二苦、十九件宜做之事,都被朝廷置之不理。兵部从万历二
十七年后,左、右侍郎都是虚设。没有多久,尚书萧大亨也退休了,由李化龙掌管部里之事。三十七年正月,
京师讹传盗匪将到,老百姓争着逃避,边塞百姓逃入都城的也有数万人。辅臣说兵部尚书只有一个人,拿
什么应付突然的变化,皇上也没有回复。辽地战士二万多人都是老弱之人,而税监高淮残暴,辽人恨得咬牙切
齿。李化龙请求停止收税、增加兵士数万人,又分条上奏兵士粮食、和议、战斗之策,皇上都没有回复。
李化龙死在官任上,终年七十岁。谥号襄毅,赠少师,加赠太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②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秋天。这年夏季,诗人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
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
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联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节。从律诗的结构来看,这一联是起,以写景起头,是诗歌创作常见模式。
B. 颔联中“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处指秋霜很浓。“塞”指边塞,“河”指黄河。此联直接描写了太原
的自然气候。
C. 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递进,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
域他乡。
D. 诗人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后半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
直。
16. 本诗尾联颇受称道,尤其“悠悠”二字更佳,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15. C 16. ①“悠悠”本是忧郁的意思,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
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②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以水喻情。大意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
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③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
不停流淌,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
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
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
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C 项,“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
异域他乡”分析错误。颈联从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梦绕边城月”写的是
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
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
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注意从“比喻的修辞手法”“叠词的运用”
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分析。“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
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啊。所以这两句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以水喻情,生动
形象地把抽象的思归之情形象化。此处的“悠悠”要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有连绵不断的意
思,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不断的情怀。
【点睛】炼字的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注:含手法语法现象以词类活用为主。修辞手法则以拟人,比喻,通感等为
主。当然还可能出现化动为静等表达技巧。)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开头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其中写月亮升起时的美妙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与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观点相同。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刘义隆的典故,指出如果不做好充分准备,即使有
____________的雄心,也难免落得____________的结局。
【答案】 (1). 月出于东山之上
(2). 徘徊于斗牛之间
(3). 青取之于蓝
(4). 而青于蓝
(5). 气吞万里如虎
(6). 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需注意以下字的书写:“徘”“徊”“蓝”“赢”“仓”“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紫禁城,就是一个巨大的乐器。这乐器,与季节、气象相合,风声雨声、
帘卷树声,落在建筑上,都成了音乐,而且,从不凝固。因此,营建紫禁城的人,是建筑师,也是音乐家。
一座好的建筑,不仅要容纳四时的风景,还要容纳四时的声音。紫禁城的节气是有声音的,熟悉宫殿的人,
可以从声音里辨认季节、犹如一个农夫,可以从田野自然的变化里,准确地数出他心里的日历。
很多人都知道紫禁城宜雪,大雪之日,宫殿上所有的坡顶,都会盖上松软的白雪,把金碧辉煌的皇域,
变成“一片孤城万仞山”——那飞扬高耸的大屋顶,已经修涂改成雪山的形状,起伏错落、重峦叠嶂。其
实,紫禁城不只宜雪,也宜雨。它的设计里,早已纳入了雨的元素。宏伟的大屋顶,在雨季里,成了最适
合雨水滑落的抛物线。雨水那一天,我见证了紫禁城的雨。或许紫禁城的空间太过浩大,雨点是以慢动作
降落的,似从天而降的伞兵。在紫禁城宏大的背景下,雨点迟迟难以抵达它的终点。
18.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项是( )
A. 她的坚强,她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所有这一切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B. 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C. “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D. 亲爱的妈妈,你不知道我多爱您。——还有你,我的孩子!
19.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在紫禁城空旷浩大的空间中,雨点慢慢地降落,从天而降。”从语
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 B 19. (1)句中把以声音辨别紫禁城的季节比作农夫通过田野自然的变化区分时间,体现了
比喻的相似性;
(2)宫殿的人和农夫对对象的熟悉程度相似,紫禁城的节气和自然的变化相似,从声音里辨认季节和数出他
心里的日历相似
20. (1)原文中“或许”是一种主观感受,增添了可能性。(2)原文中的“慢动作”凸显了雨点降落的姿态,
与空间的宏大有关。(3)原文运用比喻,将雨点比喻成伞兵,生动形像。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
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这道题具体考查破
折号的作用,主要有(一)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二)表明声音的延长;(三)表示意思的转换,
跳跃或转折(四)表示意思的递进(五)分行举例;(六)用在副标题前(七)表示总结上文;(八)表示
插说;(九)表示转换话题或说话对象。
原文:表示解释说明;
A 项,表示总结上文;
B 项,表示解释说明;
C 项,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D 项,表示转换话题或说话对象。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能力。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写作时语言
表达方法的集合,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这道题具体考查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
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本体:熟悉宫殿的人从声音里就能辨认季节;喻体:农夫可以从田野自
然的变化里,准确地数出心里的日历;二者的相似点为:熟悉程度。熟悉程度具体分析,一是宫殿的人和
农夫对对象的熟悉程度相似,二是紫禁城的节气和自然的变化相似;三是,从声音里辨认季节和数出他心
里的日历相似。所以二者之间有很多相似点,通过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从修辞的角度和词语运用的角度两方面来分析,修辞上
一般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使句子更生动具体,词语运用上可以主要抓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或
一些带感情的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
原文内容上“或许”一词表揣测,是一种主观感受,更能体现一种禁城的空间的浩大,更能突出事物的特
点,而改后的句子就是一个肯定句,起不到突出的作用;原文内容上“慢动作”一词,使用了拟人的修辞
手法,赋予了人的动作,使画面更富有立体感;原句“似从天而降的伞兵”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
形象的写出了雨点的状态,也更能衬托空间之大。因此整体来看,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点睛】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常用的标点符号有 10 种。点号的
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又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句末点号用在句末,有
句号、问号、叹号 3 种,表示句末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句内点号用在句内,有逗号、顿号、分
号、冒号 4 种,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目前还没有能够消灭新冠病毒的特效药,现有的药物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或是增加人体的免疫力来
抗击新冠病毒的。②感染了新冠病毒的患者之所以能痊愈,是因为自身的免疫系统对病毒发起了攻击造成
的。③新冠病毒之前从未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所以人体的免疫系统并不认识它们。④一开始进入人体的
病毒数量通常很少,并不会立即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而且免疫系统也需要时间才能辨识这一新的病毒。
⑤当病毒达到一定的数量不断自我复制时,其对人体细胞的伤害会越来越显著。⑥免疫系统这时才会意识
到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对新冠病毒进行大规模的“剿杀”。
【答案】①“增加人体的免疫力”改为“增强人体的免疫力”。②“是因为自身的免疫系统对病毒发起了
攻击造成的”改为“是因为自身的免疫系统对病毒发起了攻击”。⑤“当病毒达到一定的数量不断自我复
制时”改为“当病毒不断自我复制达到一定的数量时”。⑥“目前的当务之急”,去掉“目前”。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增加人体的免疫力”中“增加”“免疫力”搭配不当,“增加”可改为“增强”。
②“是因为自身的免疫系统对病毒发起了攻击造成的”句式杂糅,由句式“是因为……”“是由……造成
的”杂糅而成,可改为“是因为自身的免疫系统对病毒发起了攻击”。
⑤“当病毒达到一定的数量不断自我复制时”中“不断自我复制”和“达到一定的数量”语序不当,从语
意上看,只有“不断自我复制”才能“达到一定的数量”,可改为“当病毒不断自我复制达到一定的数量
时”。
⑥“目前的当务之急”重复赘余,“当务之急”当前任务中最急切应办的要事。“目前”和“当”重复,
去掉“目前”。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
2019 年 12 月 17 日,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
舷号为“17”,正式入列中国海军。与辽宁舰利用重型载机巡洋舰“瓦良格”号改装的总体设计不同,山
东舰按照航空母舰的标准进行的设计,结构设计更适合舰载航空兵作战需求,内部也有更大空间来装载舰
载机。山东舰选择安装相控阵雷达,可以弥补暂时没有舰载预警机的短板,简化雷达数量,相控阵雷达作
为重要的传感器可以为航母编队指挥提供更好的感知能力。
【答案】①2019 年 12 月 17 日②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入列③其结构设计更适合作战需求④安装相控
阵雷达,提供更好感知能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内容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
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
压缩新闻稿语段,可根据新闻六要素来提取关键信息再整合成句。
时间:“2019 年 12 月 17 日”;地点暂无;陈述对象:“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事件:“正式入列中国
海军”。
字数要求不超过 60 字,以上字数偏少,可从后文再继续筛选关键信息如对山东舰功能的介绍,“山东舰按
照航空母舰的标准进行的设计,结构设计更适合舰载航空兵作战需求,内部也有更大空间来装载舰载机”,
可概括为“结构设计更适合作战需求”;“山东舰选择安装相控阵雷达,可以弥补暂时没有舰载预警机的
短板,简化雷达数量,相控阵雷达作为重要的传感器可以为航母编队指挥提供更好的感知能力”可概括为
“安装相控阵雷达”“以为航母编队指挥提供更好的感知能力”。
提取完毕进行整合,再根据字数要求,适当增删字词已达到要求即可。
【点睛】概括语段要点技巧点拨
1.摘取连缀法。提取句子主干,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照题干要求进行连缀,此法
适用于封闭性语段,以及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的材料。
2.分层概括法。这是压缩语段时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考生答题时要有整体意识,不可疏漏或断章取义。
考生在通读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语段的层次,概括层意,抓住重点;再将概括、归纳的信息进行提炼、筛
选,保留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将提炼、筛选的主要信息用简练、连贯的语句表
达出来。此步骤可简单概括为: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分清主次—去次存主—连缀语句。
3.语意并取法。即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考生在做题时可通过跳读或浏览的方法
阅读全文,迅速把握材料的思路和整体结构,找出内容的要点和重点。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
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
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
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要
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答案】教书育人也应有“新招”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
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师生认可,又在社会上引发了争议,还有家长认为
这样会使教育变味。我认为,焦老师是个敢于创新的老师。
在如此沉闷的教育背景下,教书育人也的确应该有新招,才能激活教育的正能量。首先,传统的育人
方式是以班级集体授课制为主,以灌输为主的应试教育让学生们抵触厌烦,远远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在这
样的情况下,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采用一些新的顺应时代的招数,本是理所应当的,只有不
断更新方法,才能不断激活学习的动力。其次,微信发红包的新招效果明显。大焦老师的课没有一个逃课,
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很好。暂且不论其效果的持久性,但就这点,已经证明新招的可行性。其三,如
果能把“发红包”这种新事物与传统的教书育人方法有机整合起来,还可以给人们提供一种新的思维和教
育理念。如在互联网时代,用好移动技术,对学生进行时时处处地引导与教育,定能激发出无数的能量。
因此,焦老师的新招肯定能在教育界激发波波涟漪。
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的确,
现代学生本就生长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中,一味用钱去引导学习,极有可能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但
是,教育不能因存在某种风险而畏首畏尾或举步不前。只要是“在课后”,“用小钱”,方式恰当,不变
本加厉,在红包激励的同时仍以精神感化、正面教育为主线,发红包这样的新举动一定能在教育中起到重
要的激活辅助作用。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发红包能让学生更亲近其师,“信其道”就不言而喻了。又云:教学相长。
学生的学习热情因红包而唤起,那么,学生的热情必然会影响老师的激情,终将达到“相长”的目的。教
师的魅力关键在于学术与人格。一个教师若能紧紧依靠自身的学术与人格魅力,辅以新巧的方法,定能让
各种因素相得益彰,形成合力,促进教书育人功能的巨大提高。如今,我国的教育因各种原因而困难重重,
多几个像焦老师那样不甘平庸、敢于创新的老师,拿出更多的新招,必然能冲破重重阴霾,走向教育强国
的康庄大道。
【解析】
【详解】一、观点梳理
中肯肯定之:“红包奖励”传导正向教育理念、红包新招符合教育原味、红包只是“小红花”式的游戏
化象征、无奈的物质奖励不该被苛责
严厉批判之:勿让立人教育染上“利人”的铜臭味、“哄孩子”式课堂是对学生的黑色嘲讽、出勤率
岂能靠红包保障、你的求学岂能老师买单、花式渠道贿赂学生实在悲哀、要励志不要励欲、莫让教育用上
利益的“偏方”、“中国式焦老师”可悲可哀、“红包”给教育抹黑、拒绝“红包课堂”,还我纯真教育
温和批评之:“受益终生”的教育才是“治本”的改革、红包奖励引发教育功利化属杞人忧天、“红
包妙招”不具推广价值、长远来看“红包课堂”隐忧不少、偶尔用用尚可,反客为主危险、以“钱”促学
未若以“奖”促学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文同过去非全国卷考查的作文有明显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
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而非全国卷或是一句名言、或是一个寓言、或是一首诗,里面蕴含一些
道理。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公理婆理众说纷纭,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
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而过去的非全国卷考生只要从材料中提出观点,材料再无它
用,这样易造成套作。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
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
具体做法:一、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在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时,考生要细读材料、细读题目要求,
完成写作任务。二、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四、围绕材料
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