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解题秘籍) - 打印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解题秘籍) - 打印版

ID:701082

大小:97.73 KB

页数:33页

时间:2021-05-2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年高考语文考前指导(解题秘籍) 一、总原则 仔细审清题意,细心周全答题,认真检查,做到志在必得。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开拓思维,善于左右联系,争取超常发挥。 【整体统筹】 论述类阅读 3 题 12 分钟左右 实用类阅读 3 题 12 分钟左右 文学类阅读 3 题 15 分钟左右 文言文阅读 4 题 22 分钟左右 古诗鉴赏 2 题 12 分钟左右 情境默写 6 句 5 分钟左右 语言文字运用 5 题 12 分钟左右 作文1 题 50 分钟左右 机动、检查 5 分钟左右 切记:别在某一题上超时过多! 【友情提醒】 以上时间安排仅供参考,个人也根据自身情况略作调整。但原则上上述时间分配是答题的底线时间,超过则不妙。 记住:考场上的时间是“一寸光阴一寸金”,你必须精打细算,时间安排大致可以是这样的:每一分钟做 1 分的题目;1— 21 题 90 分钟左右完成 90 分钟的题目,作文 60 分原则上不得少于 50 分钟。 【答题要义】 要注意,对熟题要千万小心,不可大意。回答问题时不仅要善于回忆,更要懂得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组织答案。在组织 答案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句子的简明连贯得体,注意保留命题者的原意,注意满足题旨,注意书写的规范和工整。同时要明 白解题技巧是在难以解决或直观解决不了的选项题目情况下运用的。 【具体要求】(1)保持状态,天天语文,温故而知新,每天都要进行语文基础复习。(或背或练或互考或自测或回顾或查 漏补缺) (2)合理用时,选择题稍快点,保证有 50 分钟写作文。 (3)缓解情绪,冥想放松 。进入考场,尚未答题前,运用冥想的方式,通过短暂的想象或联想,使自己的情绪缓解下来。 (4)强化信心,适度亢奋。语文考试跟文学创作具有某些相似性,它必须保持适度的亢奋心理,才容易激发灵感,激活思 维,要找到情绪的最佳点。 (5)心无旁骛,置身文本。和语文教材一样,语文试卷也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自由的、审美的天地。考生心无旁骛的进入 到文本之中,进入到试题的审美境界之中,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6)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尽可能在试卷上将自己思考的痕迹写下;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绝对不轻易留下空白; 切记“整洁、美观、有效”的原则。 【考试中的不良答题习惯 】 一、验收试卷不认真,匆忙作答。 二、分配时间不适当,书写潦草。 三、阅读题面不仔细,定势思维。 四、答题程序不熟悉,懒打草稿。 五、答题规范不遵循,答非所问。 六、自身特点不了解,扬短掩长。 七、检查试卷不细心,随意修改。 【各类题型的应考策略】 一、语言文字运用 近义成语辨析:结合语境、依靠积累——读完略加分析即可答题 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第三、要注 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②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 ③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一般是选择正确的一项,但也得注意是不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④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⑤注意语义重复。 ⑥主要抓“合乎语境”。成语考查重点可以概括为“合不合语境”。 ⑦若仍选不出答案就要运用六大类成语误用类型来推导。望文生义:登堂入室;褒贬误用:满城风雨;语意重复:被人贻笑 大方;敬谦失当:抛砖引玉;形近义混:宛然在目、历历在目;张冠李戴(适用范围):珠圆玉润;自相矛盾;不合语境 【复习指津】 1.在复习中,应多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等有关工具书,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这是正确使用成语的基础。平时要注意 积累。 2.理解、把握和运用成语,要体会成语的语境义,有时需要考虑文段的主旨。当然,还应该注意句子的逻辑关系和成语 的意义、色彩的谐调搭配。加强积累,扩大知识面。注意按词义、用法、例句的方式进行积累。准确把握词义,避免望文生 义。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着重结合语境来分析熟语,既考虑成语的基本义,也要结合上下文瞻前顾后地考虑它的感情 色彩、范围大小、词义轻重、词义侧重及与上下文的搭配。平时要养成查词典的好习惯,多留心、多积累、多归纳、多整理, 不放过所遇到的任何一个拿不准的成语,对多义成语尤其要注意比较分析,全面、准确地理解,既要掌握其常用义,又要了 解其非常用义;既要掌握其常规用法,又要了解其非常规用法。 3.不死记硬背词性、词的结构等词汇知识,强调理解和体会;加强诵读,注重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记忆词汇。 4.体察具体语境,应高度重视词语使用的对象、场合、氛围,要强调其感情色彩。 5.这类题考查记忆力,诀窍在于熟能生巧,建议考前一个星期内要专门用三十分钟进行强化记忆本学期各次试卷或积累 本中自己出错的成语,并注意把握规律。 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 ◎语序不当:1、 名词附加语:多项定语次序不当。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一般顺序:谁的 +多少+动词短语+形容词+名词〗;2、定语和中心词位置不当;3、动词的附加语。多项状语次序不当;4、定语与状语混 淆,位置不当;5、副词位置不当;6、关联词语的位置(注: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 主语前边。)7、并列词语排列顺序不当;8、分句间次序不当;9、主客体颠倒。 ◎搭配不当:1、主谓搭配不当;2、动宾搭配不当(1)动词和宾语在语义上不相配(2)带宾语的成分是并列成分时要格 外注意,每一项要对应搭配;3、主宾搭配不当;4、修饰成分和中心词不搭配;(1)定语和中心词不搭配(2)状语和中心 语不搭配(3)补语和中心语不搭配;5、关联词语不搭配;6、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7、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成分残缺或赘余:1、缺少主语(1)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2)暗中更换主语造成主语残缺(3)滥用省略使分句中的主 语残缺;2、缺少谓语;3、缺少宾语;4、缺少修饰成分; 成分赘余主要有下列类型:堆砌、重复、可有可无、应删去“的”字。(1)字面上重复(2)语意上重复(3)应删去“的” 字(4)可有可无。 ◎结构混乱: 1、两种句式搀杂(表达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如果把不同的句式搀杂在同一个句子中就犯了杂糅的语法错误。) 2、前后牵连,主语暗换(一句话的结构已经完整了,却把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不仅前后牵连、结构不清,还可 能造成主语暗换,使复句不连贯。) ◎表意不明: 1、费解(这种错误在于字面上并无歧义,但是作者的本意跟字面上的意思不同。如果按照字面讲,就是误入歧途。) 2、歧义(一个句子在文中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这就是歧义。)(1)多音、多义词在语境不充分的情况下产生歧 义。(2)指代不明,产生歧义。(3) 句子词语间的停顿不同、层次划分不同产生歧义。(4)承接不明,指代不清。(5) 两个解 释都可能。 ◎不合逻辑:1、自相矛盾2、种属概念并列交叉3、强加因果6、一面与两面4、否定与肯定 【应试技巧】 1、常见的辨析病句方法: ⑴跟着语感走。即通过语感进行检测,可很容易地审出杂糅、赘余、语序不当等语病。 ⑵主干压缩法(即划分主谓宾法)。此法可很容易地解决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问题。 ⑶同类比较法。感觉拗口而查不出病因时,可举几个相类似的句子或短语进行类比,从而找出病源。 ⑷特征标志法。掌握一般病句的基本症状,找出病源的出现规律。如句中的并列成分,非常值得注意。要梳理整体框架结构, 有时要细研到各词的关系。杂糅要理清两种结构。正确项有时也较为模糊,需用排除法才能确定。 ⑸逻辑分析法。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句子是否得当,句间关系、前后顺序等是否合理。 “病句”,是指因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不合逻辑事理。修辞不当而造成的“不通顺的语句”。不通顺的语句可以分 为两类:一是结构不当,二是表达不当。 2、做题思路通常是:先检查句子的主干,看是否缺成分→ 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 → 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 用 → 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特别注意常见的典型病症。 3、病句答题技巧: 成分残缺——一看全不全(主谓宾等) 搭配不当——二看配不配(主谓宾等) 语序不当——三看顺不顺(词序、句序) 成分赘余——四看赘不赘(重复、多余) 结构混乱——五看混不混(杂糅、混乱) 表意不明——六看歧不歧(歧义、不清) 不合逻辑——七看符不符(逻辑、矛盾) 4、病句标志法 (1)句子中出现了并列短语时 句子中出现了并列短语时,一般情况下要条件反射似的考虑是否要考查三种情况。 第一种可能性:考查并列成分的包含问题。如“我上街买了些蔬菜、花菜和小白菜”,“蔬菜”和“花菜、小白菜”之 间有包含关系,不能并列。 第二种可能性:考查各并列成分的语序问题。这是一个常考的问题,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童年、中年、少年、青 年和老年几个阶段”,那“中年”就只能放在“青年”之后。 第三种可能性:考查并列短语前后搭配的当否问题。这是高考中关于并列短语考法中的最重要的一种考法。 (2)句子中出现正反两方面的词语时 句中有“是否”、“能否”、“优劣”、“好坏”、“成败”等肯定与否定、正面与反面相叠的词时,可能要考正反两 方面的前后呼应的当否问题。句子中的正反两方面的词语一般要讲求呼应,否则将视为病句。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呼应有 明呼应和暗呼应之分。明呼应就是指前后都出现正反两方面的词语,暗呼应就是后面不出现正反方面的词语,但是能从语意 上体会出正反两方面的含意。 (3)谓语是“是”、“成为”时,如果句子的谓语是“是”、“成为”时,要考虑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是否一致。一般的规 律是:主语和宾语应该都表示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或都表示某行为活动。看“是”作判断词的判断句:其主语和宾语之间 若没有同一关系或从属关系,就会造成搭配不当或残缺等。“是”“成为”前后是否一致。“原因是…在作怪”、“原因是… 造成的”、“被…所”、“是因为…的结果”“受…所” (4)句子的开头出现了介词时,如果句首出现介词,可能要考主语残缺的问题,可能因此而全句无主语而成病句。这种句 子一般有两种修改方法,一是去掉介词,让本该做主语的成分作主语,二是保留介词,在后面的句子中去掉某一个词,从而 另外找一个适合作主语的词来作主语。 看虚词或介词短语:其语言标志是介词“对”、“在……中”,副词“没有”,连词“虽然……但是”等,误用、混用、 滥用、错位易造成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残缺和赘余等。“从、在、经过、通过”易缺主语。代词指代不明。 (5)句子有多层定语和多层状语时,如果句子中有多层定语和多层状语时,就要条件反射似的考虑两种情况。一是语序是 否不当,二是是否产生歧义。 看多项修饰成分:句子的修饰成分过长,易导致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或成分残缺等语病。 (6)句中出现“与”、“和”、“对”、“对于”时,要考虑主客位置是否倒置。 (7)句子中出现多个否定词时 如果句子中出现两个以上的否定,我们要条件反射似的想到可能要考查多重否定的当否问题。首先应该明确一个问题, “否定”不仅包括否定副词不、非等,还包括两类比较特殊的形式:一是反问句,二是表示否定意义的动词、名词、形容词 等,如禁止、忘(记)终止、否认、否定、推翻、排除、免去、取消、禁令、忽视、忌、忌讳、放弃、难以、拒绝、避免、 预防、仿造等。另外类似“无时无刻”“不明不白”等格式的词表达一重否定的意思。 (8)句子中出现代词时 如果句子中出现了“这”“这些”等代词时,一看到句子就要条件反射似的考虑代词是否指代不明。 (9)句子中出现了关联词时,一般要考虑三种情况。 第一种可能性:考查关联词是否搭配。这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关联词要成套使用。 第二种可能性:考查是否使用该套关联词。也就是要考虑分句间语意自然形成的关系是否与关联词所表达的关系相符。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该用“因为……所以”而用成了“不仅……而且”,当然错了。 第三种可能性:考查关联词的位置的当否。这是高考常考的一种方式。一般情况下,如果前后分句主语相同(后分句主 句往往承前省略),这时将第一个分句的主语置于句首,关联词上半部分放在主语的后边;如果前后分句主语不相同,这时 每个分句都有各自的主语,这时关联词分别置于前后分句的句首,各主语放在关联词的后边。 (10)句子出现谦辞或敬辞时,考虑是否用错对象。 (11)句子出现数词和集体概念的名词时,如果句子中出现数词和集体概念的名词时,要考虑是否搭配。看数量短语:其语 言标志是“百八十”、“将近”等表数量或范围的词,表数量减少误用倍数(只能用分数、百分数)和数量短语与表数量、 范围的副词、代词连用,易造成搭配不当、前后矛盾或赘余等。“约…左右”、“近…左右”、“余…左右”、“达…多”、 “达…以上”、“超过…以上”、“不少于…以上”。 (12)句子有“关于”、“对于”、“对”时,要考虑是否混淆了三个词的用法。一般情况是这样的:“对于”,介词,引 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对”和“对于”的用法差不多,但是“对”所保留的动词性较强,因此有些用“对”的句子不能 改用“对于”;“关于”,表示关涉,有提示性质。另外,①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②带有大约、 左右、最多、至少等词语的看是否符合逻辑。 (13)看否定词:其语言标志是否定词“不”、“否则”、“杜绝”、“避免”、“预防”、“防止”、“忌”、“难道” 等,否定副词的连用及其与反问、有否定意义的动词、形容词连用,易造成逻辑错误或赘余。 (14)看动态助词:时间副词“已经”、“将要”等与时态助词“着、了、过”连用,易出现前后矛盾的逻辑错误。 (15)看赘余词:前后两个词语在词义上重复或叠加,易导致重复啰嗦。“过分多虑”、“极大悬殊”、“早已久仰”、“得 到惠赠”、“目的是为了”、“围绕以…为中心”、“大多以…为主”、“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 【复习指津】 (1) 、 熟 悉 病 句 六 大 类 型 并 识 记 相 关 典 型 病 例 (2) 、 强 化 病 句 练 习 题 的 归 类 分 析 总 结 和 回 做 错 题 表达连贯题(不求最妙,但求恰当!) 【应试技巧】 1、⑴找准起始句和总结句。⑵发现句中暗示性词语的作用:代词,关联词,重复出现的词和体现语段层次的其它词。⑶尤 其注意句子之间的时间,空间和逻辑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2、答题技巧: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 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 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关键词、关联词等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一般是每句有两种选择,所以每题做 对的概率至少50%。总之,语段衔接,要前瞻后顾,注意上下文主语的承接及逻辑的内在联系。找突破口,用排除法。 3、做题思路:考查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话题是否一致 → 前后句式是否一致→ 情境是否吻合→ 音节是否和谐等。 【复习指津】 1、训练和重做排序题:找基准句(中心句、有代词句),两两联系,按序整理(1)看清题干要求,明白答题方向;(2) 寻找题中暗示,找准突破口(解题关键处)。 2、熟悉和总结知识连贯的归类: A、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B、句式是否统一 C、语序是否是合理 D、照应是否周全 E、色调是否相融 F、音节是否和谐 G、过渡是否承启 H、暗示是否回应。 [语句补空三步骤] 1.通读文段,把握观点与层次 语句补空题虽说考查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拿到题目后,首先要阅读语段,看看其中心是什么, 大致有几个层次;其次,把握文脉,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 2.因文推导,注意逻辑与形式 结合文意,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 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写后检查,保证连贯与简洁 补写后要检查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力 求补写的内容连贯、贴切、严密。 【高考考纲】阅读浅易的古文。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应试技巧】 建议在考前仔细翻译领会几篇考过的文言传记文,了解文言用法,熟悉知识考点,避免临场发挥失常。关键在翻译:回 归语境,理解大意,补充省略成分,画出得分点,翻译后读一遍,确保通顺。操作时要打草稿,由于文言句语言障碍较大, 难以一锤定音,如果一下子写在试卷上,然后再改,造成卷面邋遢,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差。 (1)材料多为短小的传记,记述的是传主的为官、为人、事君、待人接物之道,应首先对此心中有数。解答时可先扫读 第 10、11 题,大致清楚要考察那些词句;较细致的阅读第 12 题,以作为理解文段的参考,即一定要利用好第 12 题,帮助 阅读全文,进而帮助做翻译题题; (2)然后阅读文段,按人、时、地、事、理、官职变化划分事件,标出人物的全称,细致理解文段。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 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年代、官名、物名、典章等要用笔画起来,可 很好地帮助你阅读。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划线和加点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概 括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如有难点一时难以解决 的,可以跳过,继续阅读。 (3)文言断句题答题技巧:先疏通文意,然后利用选项特点和标志法进行排除缩小范围,再依据断句技巧确定选项。 ☆断句答题技巧:读文段→辨句式(寻标志)→看谓语→找名词代词→看虚词(句首句末语气词)→察对话→依总分→ 据修辞 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法断句:①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 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②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 “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语,之后找宾语。③修辞标志 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 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④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 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⑤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 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4)加点词语(文化常识)解说题答题技巧:结合原文语境和自己识记理解的文化常识储备进行思考,平时要善于从文 化常识的六大类进行查漏补缺的收集: 人物称谓:古代称谓的习惯,敬称、谦称等; 古代官职:中央官职、地方官职及 其任免的有关习惯说法; 科举制度; 行政区划和地理名称; 纪年月日的方法: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干支年号混合纪 年; 典章制度体例; (5)内容分析概括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 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时空错位、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因果颠倒、已然未然等 错误类型。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是 “忠臣”,还是“不是忠臣”。 总之,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 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 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 ★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是否通假或者词类活用。 客观题做完了,可以把答案填入指定位置(注意一下时间!)。填完后,拿出草稿纸,准备进入第二卷主观题的作答阶段。 深呼吸之后,就开始吧!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打草稿。 (5)翻译题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 好留、增、换、删、调、贯。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确定哪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语、成语推导 字词在文中的含义。先看有没有五种特殊句式、如没有再看有没有词类活用、通假等。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 干,注意句间的逻辑关系。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 译。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雅”)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复习指津】 1、 做好以下相关的分类整理和理解记忆 ◇高考文言阅读高频词语归类整理:表被任以官职的;表官职变化的;表人物个性的;表人物品行的;与科考有关的;表少 数民族的;表拜访的;表年龄的等等。 ◇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同义复词;词类活用;通假字。 ◇高考常见 18 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高考中常见常用(120 个)及次常用文言实词(180 个) ◇人教版语文必修选修古文中相关的文化常识和平时试题中查漏补缺的文化常识清单 10.古诗词鉴赏 【高考考纲】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应试技巧】 1、原则:忠实于题干,“问什么,答什么”, 忠实于文本,“要什么,给什么”。 2、怎样读懂一首诗: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分析诗题中带有情感词的人、事、物、景。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 的大意。诗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诗题、描述、议论、抒情一致。 3、古诗鉴赏规范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法)艺术手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 特点,营造了(某某)意境,表现了(突出了、表达了、抒发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4、意象有: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语言特点有: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7、作用有: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回答。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8、问表现手法从以下四方面考虑: (1)修辞手法有:比拟(拟人、拟物)、比喻、夸张、排比、对偶、反问、引用、对比、反复、通感、双关、借代等 (2)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描写手法分类)、抒情(间接抒情种类)、议论。 (3)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注意各种交叉重复的手 法) (4)结构特点有:开门见山、首尾照应、伏笔照应、曲笔入题、欲扬先抑、层层深入、先总后分、总分得当、先景后情、 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视觉听觉关系、前后转折对比、以小见大、语序颠倒。 【注意事项】 ①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②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③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尤其是比喻)。 ④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 ⑤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要敢于大胆使用,不懂也要装懂。 ★有千古名句的要注意名句对全诗的作用及其在全诗中的分量; ★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明末清初的抗清复明等); ★注意前后期风格变化大的作家(如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 【主要题型及答题思路】 备考建议:复习时一定要全面了解高考试题的命制类型和出题设问的角度等,对分析思路和答题思路做到心中有数。该 题可先读题干,带着问题读古诗词,一时不能完全理解,可以考虑这首诗的类型,借助同类型作品尤其是教材中出现的作品 加以分析。 1.解诗:诗题(判断诗歌内容、情感、题材)作者注释(判断情感倾向、风格)诗词本身(抓意象、情语;分句、片理 解内容,把握意境) 2.解题:分析问题,明确问点,揣摩命题者意图及答题指向。(再现诗词意境、理解作者情感、分析手法特点) 3.答题:分层分点回答,不忘主旨。 问语言:炼字题,点出它的妙处,即技巧。问语言风格。 问意象(景物):本诗通过哪些意象运用哪些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问意象句在文中具 有怎样的作用。 问情感:本诗通过哪些景物写出了怎样的生活感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问手法:本诗描写景物综合运用了哪些手法,在诗中用什么比(拟)什么,先虚写什么,后实写什么,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地写出了怎样的愿望,从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问结构:诗句在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如何围绕某句或字(在诗题里或开头语句里) 展开的。(线索题) 切记: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 ◆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 理)。(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 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 目的类型有机组合。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诗歌鉴赏简答题设题目类型】 ㈠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 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 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 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 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 身自好) (二)赏析诗中的关键字词 命题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命题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 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赏析诗中的重要语句 命题方式:这句诗有何特殊含义或深沉含义? 命题变式:这句诗最具表现力,试简要分析。 解答分析:先解释清这句诗的字面意义,然后或扣语言特点或扣思想情感作具体分析。 (四)赏析诗歌的艺术技巧 命题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命题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修辞手法(比 喻、夸张、拟人、通感等)、表达方式(抒情、议论、描写等)、艺术技巧(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衬托、用典 等)、结构特点四大类。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 样的感情。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 4 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修辞手法:(比喻 对比 夸张 比拟)(高考常考)借代 双关 反问 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 对比 渲染 烘托 引用 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五)赏析诗歌的意境 命题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命题变式: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 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 要答具体。 A.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 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五)赏析诗歌的思想情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或对于本诗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能 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壮志未酬、报国无门、闺中怨恨、念远思家、忠贞爱国。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思想情感。(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作者这种感情。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 8 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 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 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 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 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考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六)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 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沉郁顿挫、华美绚丽、明白晓畅、 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或结合全诗分析某句诗的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 【高考考纲】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应试技巧】 (1)①题干直接体现所填写名句关键意象的信息———紧扣“意象”组答案:这类信息往往就是所填写名句中的词语,默 写时要紧扣此类信息联想相关诗句。 ②题干直接表述所填写名句意思的信息———巧借“还原”定答案:这类信息有时就是对名句的翻译,因此,我们在默写时 只要把“现代文”还原到“古文”中即可。 ③题干提示所填写名句位置的信息———检索“定位”寻答案:这类信息中往往有表明所填名句位置的词语,比如“开头” “结尾”“收束”等。 ④题干提示所填写名句手法的信息———学会“联想”找答案:这类信息往往明示应填写名句所运用的手法和效果,比如“夸 张”“侧面描写”“对偶”等。 (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要像小学生一样一笔一划写字,切勿卖弄。 (3)脑子里根本没有印象,则不必苦思冥想,浪费时间,要把时间用在能够挣来分数的句子默写上,要注意养成“一字不 差”的习惯。 一时出现思维短路,想不起来的句子,暂时放过,有时间再回头想,回想时尽量朝前背诵段落。 【复习指津】 1.该题不允许有错别字、漏字、添字。因此,考生一定要一笔一画的书写。书写模糊,也会被认定为错别字。 学生复习的时候,以高考指定背诵的名篇名句为主,采用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 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可能做完其他题后 又会突然回忆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要包括引导句在内作“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 都可以发现并纠正。 2.在复习和应试时还应注意: (1)要突破生僻难写字 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 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咏怀古迹》);以上 三句中的“羁”“鹜”“壑”就极易写错,必须在复习中多写几遍,达到熟能生巧、强化记忆的目的。 (2)要注意同音异义词 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存在,这也是命题人设置陷阱的热点。复习中应该特别注意这些 同音异义词,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更知其义。 (3)要注意同义异形词 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类词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是考试得分的“盲点” 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4)要留意具体环境 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 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5)要留心语句顺序 有不少名句的语句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一部分学生不知就里,往往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导致把语句 顺序颠倒,白白丢了分。 (6)要注意语句出处 很多名句经过长期流传,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大众名言”。但是,在演变流传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名句发生了很 大变化,甚至有了新的说法。这样答题时,就一定要看清句子后面的出处。 【高考考纲】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整体阅读】 一、三重比对法 (一)比对句中词语 1.表示范围的词语 如表示全部范围的有“全”“都”“所有”“囊括”“共”“统统”“一概”等,表示大部分范围的有“大多”“多数”等, 表示范围限定的有“只”“仅仅”“光”等,表示范围涉及两种及以上对象的有“以及”“及”“和”“也”“又”等。此 外,要特别注意对对象进行修饰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圈定了范围。 比对时,要注意是否有扩大或缩小范围的表述。 2.表示程度的词语 如表示程度高、深的,有“很”“挺”“怪”“更”“最”“太”“非常”“十分”“特别”“极其”等;表示程度一般、 适中的,有“较” “比较”等;表示程度轻的,有“稍微”“不大”“有点儿”“有些”等。 比对时,要注意加重或减轻 程度的表述及轻重倒置的现象。 3.指代词 如“这”“其”“它”等。 比对时,要注意指代对象是否一致,特别要注意是否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等错误。 4.表示时间或时态的词语 如“后来”“最早”“近来”“正在”“日前”“一旦”“立即”“马上”“目前”“已经”“早已”“曾经”“刚刚”“即 将”“就要”“了”等。比对时,要注意是否有时间先后错乱、混淆已然与未然的错误。 特别要留心是否有故意将“即将 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发生的情况”的内容。 5.表示语气的词语 如表示肯定的有“必定”“必须” “一定”“的确”“就可以”等,表示揣测的有“或许”“大概”“可能”“似乎”“也 许”等。比对时,要注意是否有混淆或然与必然、说法绝对化的错误。 (二)比对句间关系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键词),一般有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重点是 因果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思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看 是否存在强加因果、因果倒置等问题。 (三)比对依据和结论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 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指推断想象的 结论)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八大设题陷阱 设题陷阱一:偷换概念 主要指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 属 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设题陷阱二:张冠李戴 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将此事物表述为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为彼方面,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 或者将原文中甲的观点态度(行为状态)说成是乙的观点态度(行为状态)。 设题陷阱三:指代有误 选项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表述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或是范围上的。 设题陷阱四:无中生有 指原文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时,无端地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 完全找不到根据。 设题陷阱五:混淆时态 指选项故意在时间上对原文内容做了提前或滞后,即把未发生的事情(“未然”)判断为已发生的(“已然”),或把已发 生的事实判断为未发生的。 设题陷阱六:混淆是非 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 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 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 设题陷阱七: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 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 设题陷阱八: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 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学类文本阅读) 【高考考纲】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 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 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高考考纲】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 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 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 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应试技巧】一是要全面审题,二要规范答题,三要完整表达。 1、现代文阅读题三步走及牢记事项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 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 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 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 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 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 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 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 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 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 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 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 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①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 答题方式。 ②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③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 条件的作用。 ④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 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 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 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⑤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 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 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2、如何进行全面的解答? 强调三点:①回答问题,不能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②综合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要有适当而具体 的分析;③对应题旨,不能遗漏答题要点。 A、认真读懂题干,利用好题干中包含的信息揭示。读懂题干,有效地利用题干中的信息提示,方能回答得全面。 B、查语境。把命题所涉及到的内容放回到原文中找准相关的信息区,然后还要认真搜索相关信息区的前后,看是否有与 之有并列或承接或递进等关系的语句、段落。 C、看赋分,配答案。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 4 分以上,这也决定了每个题目的答案要点一般不可能只是 一点。一般情况,4 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 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如果命题人在作答处已标明(1)、(2)之类序号,则 按序号答够要点。如果未标明序号,考生也应该心中有数,不可只答一点了事。如果题干中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 “哪些”等提示,更要认真把握住。 3、如何有效地组织语言 A、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很多 考生只知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虽然摘录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要的内容,但不是从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的,致使回 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因此,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应该严格紧扣题干要求,抓住问题的陈述对象,对准文中 有效信息,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契合要求的标准答案。 B、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如题干中的名词、修饰陈述对象的形容词等)、 句子(中心句、例子前的观点句等)就在原文中,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 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考生如果弃文中的重要词句不用、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绝对是不可取的,那样的回答 距标准答案都有一定的距离,有时甚至相距甚远。 C、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 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 需答案。 【复习指津】 1.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 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 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3.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总体建议:先通读全文,标好层次,划出关键词句,初步掌握全文意思;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尽量在原文中找,不提 倡自作聪明,勉强用自己的话概括;实在要概括的题目也请注意分析题干及分值设置,推断得分点。找到原文中出处,前后 兼顾,整体把握;字迹工整。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 ☆散文阅读 一、考场散文整体阅读的要求和方法 考场阅读与平时阅读有所不同,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整体阅读,第二步是带题阅读。第一步的整体阅读至关重要,直接 影响下一步带题阅读乃至准确答题的成败。整体阅读的要求在于:快速阅读,整体把握。 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简单地说就是两个问题:(1)内容——文章写了什么?基本把握文章内容 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形式——文章是怎么写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 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思路层次的方法有: 1.寻找关键词句,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连续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以及画 龙点睛的句子,再将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 2.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情感的语句,从而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 3.逐段归纳要点,把各段要点合并起来思考,不仅能把握文意,还能找出文章的思路脉络。 4.根据文体特征来理清思路结构。不同形式的散文,它的思路结构是不同的。根据文体特征,也能较快地理清文章的脉络。 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文意的方法有: 1.关注标题,揣摩文意。 标题往往蕴含一些重要的信息,有时甚至集中反映文章意旨。 2.观察首尾,整合信息。 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表达意图或情感倾向。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思考,揣摩作者的 想法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3.扫描全文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 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往往与文章的中心主旨有联系,有时就是文章的中心。找到这样的词语、 句子,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捕捉了。 4.概括内容和主旨。 阅读时能够逐段逐层地归纳内容要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作者对人、事、景、物的感悟和观点态度,进而把握全文主旨。 二、考点应试技巧 考点一、分析行文结构 (1)分析行文思路或线索 [设问示例] ①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概括。 ②文章写了……,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③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的? ④本文××反复出现,有何作用? ⑤综合全文,分析××的心理(情感)变化。 [答题步骤] 第一步粗读全文 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什么事情。 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 第二步审读段落 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 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使文章的脉络明晰。 第三步划分层次 寻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总起句、中心句、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 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段落中的 议论抒情句往往有助于我们理解段意。 第四步合成段意 找出概括性语句、关键词语合成段意。 要考虑句间关系,先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再综合成段意。 [答题模板] ①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一次次出现,一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高潮。 (2)分析语段作用 [设问示例] ①文中画线句子(或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好处)? ②文章开头为什么从……写起? ③文章写……有什么作用(用意是什么)? ④如果将最后一段(或某一段)删去好不好? ⑤文中画线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文中描述了……景色,请加以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解答此类题,一般从以下三个角度切入: 1.内容角度 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了……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 2.结构角度 开头段:①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交代思路; 等等。 中间段: ①过渡;②照应(呼应);③转折;④总结;等等。 结尾段:①点明中心;②升华主题;③呼应开头;④收束全文;⑤引人深思;等等。 3.表达效果角度 比喻拟人,表现手法上的对比反衬,则要考虑其表达效果。 [答题模板] 关键句或段 作用 首句或段 首段首句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点明题旨;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或“奠 定感情基调”)。 首段末句 引起下文;与下文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下文做铺垫。 首段写景 结构上有铺垫、烘托、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的作用。 中间句或段 结构上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表达上起衬托(正衬或反衬)作用;内 容上扩展思路,丰富内涵。 结尾句或段 总结全文,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或前 文,结构严谨;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回味。 中心句或段 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或段 点明全文中心;句子含意深刻,引人思考,读后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或段 抒发强烈的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串联句或段 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紧凑,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反复句或段 内容上,有突出主旨、强化情感的作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 应等作用;表达上,有一唱三叹之效。 考点二 概括要点 (一)局部概括 [设问示例] ①请概括某一段的内容要点。 ②文章第×段写了……内容,请加以概括。 ③文章多处描述了……,请从××、××、××几方面加以概括。 ④从文中看,……内容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加以概括。 ⑤××具有怎样的特点? (请概括××的特点) ⑥纵观全文,概括……的原因。 (作者为什么写……?请分点概括) [解题思路] 1.特点概括题解题思路 (1)特点概括题“三步走” ①审读题干,明确方向明确题干指向,确定回归原文筛选的方向。 ②梳理原文,确定区域标示题干所涉及的关键词句。 ③概 括区域内的文字抓其本质,分点概括。 (2)特点概括题的解答方法 ① 直接摘录词句法 摘录原文词句来作答的一种方法。 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词句,确定题目的答案在文中的具体呈现,其答案 一般是文中的原句或从文中摘取的重要词语的组合。 ② 拼接改写法 提取文章中的一些词句,通过拼接并改写的方式重新组合来回答问题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要从文中筛选信息要点, 但不能直接作答,其答案一般是文中词句意思的组合变换。 ③综合句意(层意)法 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段),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的句意或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 “公因式”,概括出内容要点。 a.分析句子关系,理出答案要点。 在确定答题的大致区间之后,对相关内容的句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按要求从中提 取答案要点。 b.研读意义(象)组合,概括文段大意。就是要研究段落内容的意义(象)组成,对文段的信息进行抽象归纳。 2.层(段)意概括题解答思路 ①摘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 在文章或段落的首尾或中间。尤其要注意其中抒情或议论性(表明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 归纳时需把这些词语 或句子摘录出来。 ②合并法: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③舍取法 ①需要归纳的内容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 ②文段中所说的内容较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 3.因果探寻题解题思路 ① 辨明因果关系 很多散文作家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种道理,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这个“果”从何而来? 就 是前后的叙事、描写、回忆等。 ② 近远结合原则 就是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 凡是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案要点密集的地方,所以要“就近”。其他一两点 分散在离题干语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就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 ③ 显隐结合原则 既要注意显性要点,又要注意挖掘隐性要点。隐性要点往往隐含在较含蓄的叙述和描写之中。 因题干问法灵活,此类题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答题时将原因陈述全面即可。 (二)整体概括 [设问示例] ①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文章是怎样逐层表现主旨的? ②文章表现了什么感情? 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 [解题思路] 主旨概括三法 ① 解读题目法 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有的题目即使没有点明主旨,也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② 分析首尾法 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揭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重点品悟,这样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③ 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 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 [答题模板] 本文通过记叙(或描写)……内容(或形象),表现了……特点(或性质),表达了……思想(或感情),揭示了……主题。 【特别提醒】 1.咬文嚼字审读题干,圈出关键词,明确题干要求。 2.答题要树立要点意识,看赋分定要点,用序数标明要点。 3.优先考虑利用原文的关键词句组织答案。 4.答案要有关键词意识,写出切中问题的关键词或短语。 5.答案内容较多时,建议先打简要草稿,答案尽量简洁,书写保证整洁易辨读。 考点三 理解词句意思 (一)理解词语的含义 [设问示例] ①纵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的内涵。 ②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解题思路] (1)理解词语含义的基本要求 ①以该词语的本义为基础,推及文中含义。 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③以文解文。 一个词语有了临时含义,作者都要在其前或后进行比较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来揭示其内涵,以便使读者 明白其意思。 (2)理解词语含义的基本方法 ① 审视词语 一看其自身(内部),看其词性、意义、有无修辞、内部结构(针对短语而言);二看其外部环境,看其在句中的搭配、 出现在文段中的位置和次数、上下文有无提示。 ② 理解语境义 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理解其在文中的语境义。几乎所有的重要词语,其前后都有比较具体的阐释,理解词义就 要找到这样的阐释文字。 [答题模板]词语含义=词语本义+语境义+在情感、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二)理解句子的含意 [设问示例] 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意?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③根据文意,解释或分析某句话的含意。 [解题思路] 理解含蓄句的方法: ① 联系语境, 揣摩句意:这类句子由于某种需要,故意不直说,而运用双关、暗示等手法含蓄地表达句子含意。 故需联系 上下文语境,更好地理解句子。 ② 联系主旨, 分析句意:揣摩语句的感情色彩,需要联系文本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态度。 ③ 由表及里, 整合答案:具体分析含蓄句的外在形式,特别是语句中的关键词,再由表及里,整合答案。 体会修辞句的方法: ①确定修辞手法: 要明确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② 抓住关键词:抓关键词,结合文意,理解语句内容。 ③语句“还原”将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还原成没运用修辞手法的直白语句。如比喻,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象征,要透过 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 [答题模板]句子含意=内容+手法+在修辞、情感、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考点四 鉴赏表达技巧 从考生作答这类题的实际情况看,有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答题没有明确的思考方向,做题比较随意;二是赏析角度不 全面。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做好描写性句段赏析题呢? 1.从描写角度切入进行赏析。 首先要分清是人物描写还是景物描写。是人物描写,则考虑是哪种描写(如动作、心理等); 是景物描写,则要考虑其描写的角度和方法(如抓住景物特征,从形、声、色等角度来赏析)。 2.其他切入角度有: (1)修辞手法 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2)表现手法 多是联想想象、对比烘托等,不大涉及赏析整篇文章用的象征、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 (3)语言表达 如某段文字语言有特色,就应从这个角度考虑。至于表达方式,则需要较大篇幅的文字才可考 虑。 [设问示例] ①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②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③作者是如何写××的?④画线句子描写了××的景象,请分析其表达特色。⑤文章运用××手法,有什么好处(效果、作 用)? [解题思路] 1.答前要“3 审” (1)审题型:即审表达技巧赏析题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 所谓明考型,即在题干中直接要求分析其表达特色,如“请分析 其表达特色”;所谓暗考型,即题干中带有“赏析”或“如何描写(表达)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审范围:即审所给的材料是片段、局部的(如一段或几段、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还是全文、整体的。 审清这一点对 答题尤为重要。行话有“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说的就是如果赏析的是全文,则首先要考虑表现手法;如果是局部, 则首先看修辞手法。“首先”就是优先,并不是说其他角度不考虑。 (3)审角度:即审题干要求赏析的角度是定向的还是多向(多角度)的。所谓“定向”,就是题干明确规定了赏析的角度, 如从“修辞手法”角度。 “定向”一般为单一角度,当然,单一角度还可细化为更小的角度。散文赏析题多是多向(多角 度)的。 2.作答“3 步法” 考点五:分析语言特色(风格) 品味语言艺术重在理解散文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行文的风格,咀嚼语言的韵味。 【答题模板】 鉴赏角度 特点或作用 用词之 美 动词、形容词 ①准确;②精练;③生动、形象、传神。 叠字、叠词 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②韵律铿锵悦耳,使语言富有 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具有建筑美;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 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使文章有一气呵成之感。 反复 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化用成语或古 语 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句式之 美 长句短句结合 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整句散句结合 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风格之美 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 朴素、活泼、诙谐等。 手法之 美 修辞之美 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 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描写之美 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 渲染,等等,使描写细致生动,形象鲜明 常用术语 特点 平实质朴、 朴素自然 直接陈述,不加修饰,真切深刻,平易近人。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 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含蓄隽永、 含蓄委婉 字里行间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含有深意,藏而不露。往往不把意思 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多用象征、双关等手 法。 【语言特色常用术语】 ☆小说阅读 考点一 小说阅读选择题 小说阅读选择题的几个选项涉及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故事情节的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主旨的概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等 方面。 [设问示例]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设误类型]小说阅读选择题设错类型 1.情节设误:情节设误是指选项曲解某一情节的作用,颠倒情节顺序或夸大某个情节。 2.人物形象设误:人物形象设误是指选项对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错误解说。 3.环境设误:环境设误是指选项对环境的特点、作用等进行错误理解分析。 4.艺术技巧和语言设误:艺术技巧和语言设误是指选项对塑造人物、设置情节、描写环境等方面所用手法的判定或解说错 误;对小说叙述语言、人物语言的特点、风格、作用的判定或解说错误。 清新明丽、 清新雅致 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用语 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形象生动 语言活灵活现,具体形象,包括①人物语言个性化,言如其人;②描写逼真,绘声绘色, 惟妙惟肖;③运用多种辞格,新鲜活泼;④注意词语选用,注意句式变换。 绚丽飘逸 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婉约细腻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幽默讽刺 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运用夸张、反语、仿词、双关等手段,突出事物 特征,揭露事物本质,富于讽刺意义,增强批判性和说服力,令人轻松愉快,忍俊不禁。 雄浑 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吞宇宙,气 度豁达,气概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 豪放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 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 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 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 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 沉郁 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 悲慨 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 俊爽 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 冲淡 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 旷达 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 音律和谐 语言具有音乐美。合辙押韵,节奏匀称,平仄调配,抑扬顿挫,音律讲究;多用叠词、 回环、顶真修辞和象声词,多用整句,多用四字短语。读来朗朗上口,听来悦耳动听, 富音乐性。 整散结合 整句(对偶、排比等)与散句错杂。语言具有整齐美、对称美、复叠美、回环美、错 落美,活泼多致,丰富多彩,显得富有文采,情浓意满,酣畅淋漓。 率性 其率直如流,彻悟通达。特点是不加任何修饰,好像作者直接把心掏给你,易引起读者 们的感情共鸣。 5.主旨(情感)设误:主旨(情感)设误是指选项对小说的主旨(情感)曲解或拔高,甚至无中生有。 [解题思路]小说阅读选择题解题三步骤 第一步:标注选项敏感点题干中已经明确了各个选项的敏感点(考查点),即“相关内容”“艺术特色”,快速浏览各选项, 把与它们相关的核心词语标注出来。 第二步:回归原文找依据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筛选信息类的选项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意,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 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能在原文找到依据。 第三步:比对分析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考虑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 确定答案。 考点二 概括分析小说情节 (一)情节梳理 [设问示例] (1)请围绕主人公梳理小说的基本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 请依次加以概括。 (3)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4)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 [解题思路]情节梳理的三种思路 思路一:根据结构来梳理。 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 思路二:根据场景来梳理。 一般一个场景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小说中的场景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 思路三:根据线索来梳理。 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 时间、空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 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高考考查的小 说往往较简单,线索也趋向于单线式结构。 [答题模板]情节梳理的两个模板 模板一:完整叙述的答题模板。 按照“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尤其是“何人” “何事”不能少。“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模板二: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的答题模板。 按照“某人做了什么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当文本故事较复杂、关涉人物较多 时, 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注意把握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括,做到前后贯通。 (二)情节作用 [设问示例] (1)文中的某一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文中多处写到某一细节,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3)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 请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解题思路和答题模板] 分析情 节 作用的 两 个角度 结构上的作 用 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 铺垫,推 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 (关键术语:照应、悬念、伏笔、铺垫) 内容上的作 用 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或精神,刻画了 人 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丰满。 对环境氛围营造的作用:突出/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 性。 对小说主题表现的作用:揭示/ 表达/ 寄托/ 暗示了……的主题,深 化主题,突出主题, 丰富主题。 对 对读者感受激发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 趣,引发读者思考。 考点三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一)分析概括主要人物形象 [设问示例](1)×××是一个怎样的人?(2)×××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3)×××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 析。 [解题思路]概括与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六角度 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 物的形象(性格)特征。这是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时最需关注的一点。 3.从分析情节入手:在情节的展开中,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反映了人物的鲜明个性。 4.从分析环境入手: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 典型性格。 5.从人物关系入手:许多小说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 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6.从作者或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作者或其他人物的评价是人物性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答题模板] 题干设问: × × × 是 一 个 怎样的人?×××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具有怎样 的性格特点?×××的性格特点是:①……②……③……。×××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①概括—分析式:先给出一个总的评价,即用几个关键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 进行分析。 ②分析—概括式: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谈举止,后概括人物形象(性格)特点。 (二)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设问示例]本文的主人公为×××,那么另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四角度 1.牵线搭桥,推动情节 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 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 次要人物往往担当着特定的角色,有一定的 叙事功用,起到线索作用。 2.侧面衬托,凸显主要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显主要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 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 体人物。 4.揭示主题,增添魅力 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 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 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附:分析事物形象的作用 [设问示例] (1)小说以××(物象)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2)小说多次写到××(物象),有什么意图? 请简要分析。 (3)小说用不少笔墨写××(物象),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分析事物形象的作用四角度 1. 从人物方面思考: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 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做了映 衬。 2. 从情节方面思考: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 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使 结构更加严谨。 3. 从环境方面思考:物象对时代特色做了揭示或暗示,反映了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4. 从主题方面思考: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考点四 赏析小说的艺术技巧:更突出叙事(记叙)技巧、描写技巧和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 (一)赏析小说的叙事技巧 [设问示例] (1)小说以某一事物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3)小说是怎样叙述故事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5)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赏析。 [解题思路] 1.叙述手法 (1)叙述人称类别和特点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 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 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2)叙述方式 顺叙→ 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制造悬念,引人 入胜。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 叙 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 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补叙→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交代,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平叙→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2.情节安排技巧 悬念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 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 人入胜。 抑扬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这种陡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 起伏的效果,增强可读性。 照应又叫呼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 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使形象更突出,加强艺术效 果和感染力。 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 突出,主题更鲜明。 铺垫指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运用铺垫能使情节更合理。 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手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 剧改变”。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 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 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①小说线索安排的作用:可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 ②小说的明线与暗线 明线: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 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答题模板]点出情节安排技巧+结合文本分析+技巧效果。 (二)赏析小说的描写技巧 1.赏析人物描写技巧 [设问示例](1)指出小说画线处所用的描写手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2)小说第×段的细节描写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有怎样的作用? [解题思路]赏析人物描写技巧两角度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作用阐释 直接描写 (正面描 写) 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 格。①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促进故事情节发 展。 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 上。 交代人物,突出特点, 展现人物性格品质 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 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推动情节发展。 细节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格;②深化主题;③推动情节发展; 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渲染人物心情、心理 活动。 间 间接 描写(侧 面描写) 借助其他人物 对比衬托 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 借助物象衬托 借助环境烘托 2.赏析景物描写技巧 [设问示例] (1)概括某段的写景特点并简析其作用。(2)请从写景的顺序和写景技法上赏析某段。(3)某句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写景的? [解题思路]赏析景物描写技巧三角度 表现手法角度: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结合、点面结合、铺垫、衬托等。 修辞角度: 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写景角度 ①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角度);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等; ③写景顺序———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 [答题模板]景物描写手法+景物描写特色+景物描写作用 考点五 概括分析小说环境 (一)概括环境的特点 [设问示例] (1)概括第×段景物的特点,并简要分析。 (2)……这一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3)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解题思路]概括环境特点五角度 1.从 “ 时” 的角度思考:“时”泛指时间,具体指时代背景、写作时间,比如“抗战时期”,也指自然环境中的时令节 气。 2.从 “ 地” 的角度思考:“地”泛指地点,具体指“场所”“场合”“地域”等。 3.从 “ 人” 的角度思考:“人”指人物,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而且十分虚化的社会环境, 通过理清人物之间的交往,判断人际关系是友善的还是冷漠的。 4.从 “ 事” 的角度思考:“事”指事件、情节,主要从情节发展过程中、生活工作的状态中分析概括,比如“激烈残酷”。 5.从 “ 景” 的角度思考:“景”指“景物”,主要指从景的“形、声、色”等角度分析概括环境特点,看看这些景物有 什么共同特征,尤其关注文中描写这些景物的修饰词。如果文中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来概括,比如““春意 盎然、生机勃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据题干要求,分清环境描写类型,是社会环境描写还是自然环境描写。 第二步:找描写句段,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话、情节发展的过程以及写作的时 间等。 第三步:重新组合画面,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 第四步: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设问示例] (1)文章第×段(多是开头和结尾)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本文多次出现……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3)阅读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说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4)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对表现人物有何作用? [解题思路]分析环境描写作用四角度 分对环境自身的作用 ①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点明时间、季节等,突出了……环境特点,营造了……意境。 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 ③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 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气氛(或喜庆,或冷清,或悲凉),用以感染读 者或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对人物的作用 ①交代了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人物性格、衬托人物情感,促使人物思想情感转变。 对情节的作用 交代故事背景、暗示情节、为下文做铺垫等。 对主题的作用 表达(揭示、暗示、深化)……主题。 [答题模板]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 →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考点六 小说阅读探究题 小说考查的探究题主要有这样几类: ①人物形象类探究;②情节类探究;③标题意蕴类探究;④艺术特点类探究;⑤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类探究。试题带有较强 的综合性,考生得分普遍较低。 [解题思路] 1.如何“多角度”“深层次”地展开探究 (1)多角度 ①大角度: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及艺术手法。 无论探究点指向哪个方向(如情节、人物等),都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展 开。 ②大角度中的小角度 在上面提到的五个大角度中,任何一个角度又可展开为一个个更小的角度。 如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 段。人物又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重要人物、线索人物之分。 (2)深层次:这个深层次,就小说而言,主要有两个层次: ①人文精神。 包括三个元素:一是人性,即对人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实际上就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是理性,即 对真理的追求,对真理的思考,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是超越性,即对生命意义的追求。通俗地讲,就是以人为中心,关心 人,爱护人,用普遍的一句话说就叫人类关怀、生命关怀,这应是人文精神的核心问题。 ②审美取向。 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摒弃;对正义光明的歌颂赞美,对黑暗邪恶的鞭挞批驳; 对弱小者的悲悯,对恃强者的憎恶;等等。 1.依“多点”和“深点”组织答案 (1)“多点探究”的答案组织要求:答案至少有三个点,这三个点就是三个角度和层面,各角度、层面间不能交叉,角度 不要太大或太小,每个“点”(角度、层面)都由“依据(对文本的分析)+结论”(或“结论+依据”)组成。其组织形 式为:①要点一:结论+依据 ②要点二:结论+依据 ③要点三:结论+依据 一般而言,考生只能探究出两个“点”,第三个“点”需要借助较厚实的文学素养和对文本的深悟才能探究出。 (2)“深点探究”的答案组织要求:可以就任何一个“点”深入探究;答案一般由“观点+理由”组成,重点在阐述“理 由”上;“理由”可以在文本内多角度展开,也可以“内引外联”,联系个人或现实进一步展开,理由要有理有据、充分且 层次分明。其组织形式为:观点+理由。文本内理由①+文本外理由①(联系个人或现实) 文本内理由②+文本外理由② (联系个人或现实) 3.解答探究题应注意: (1)探究题的答案一般要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做合理分析。 通常采用“述”和“评”相结合的形式。 (2)强调个性阅读,并不是任由考生脱离文本做天马行空式的发挥;观点要立足文本,阐述要结合文本,结论要回归文本。 (3)探究题一般的答题流程是:亮出自己的见解—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观点进行分解式分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 【非连续文本阅读】 考点一 理解、分析、概括文本内容(客观题) 【应试步骤 】 第一步:细读 就是细读文,细读图,细读选项。 细读文指在读文时能读出文本的陈述重点,读出文本的细节之处;细读图就是能读出各 类图表中蕴含的各种信息点;细读选项就是能读出选项的命题侧重点。 第二步:细对 就是精细对点。 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 因为“四选一”这道客观选择题四个选项涉及 的答题区域比较单一,命题者命题时会从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找准信息点和命题点。 第三步:细查 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细致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而确定答案。 考点二 筛选归纳信息 【设问方式】 1.材料×报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2.材料×和材料×反映了哪些问题? 请简要分析。 3.阅读材料×,试概括说明材料传递的重要信息。 【答题技法】 【答题模板】 考点三 比较材料 【答题技法】 【答题模板】 考点四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的图表题 【客观题】 1.读表:弄清图表统计对象,抓住图标变化规律,了解图表信息。 2.读题:弄清选项陈述对象,把握数据变化、信息表述的关键。 3.对比:将选项关键词与图表相对应内容进行比较,确认正误。 【主观题】 1.审题:明确图表统计对象,认识图表数据变化规律。 2.比较:一是将图表中某一对象自身变化的不同阶段进行比较,找出自身变化的规律;二是将图表内不同对象发展 变化的情况进行比较,找出二者的不同,思考其反映的本质,分析其原因。 3.作答:根据比较分析,有序规范地书写答案。 考点五 探究材料 1、不同材料相异观点的分析 【设问方式】 ①甲认为……,乙认为……,你赞同哪种? 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现实阐述你的理由。 ②材料×和材料×对……的看法有共同之处,但二者在……方面有明显的不同,请指出来,并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模板】①观点(我赞成××,或不赞成××)+分析 ②不同点(材料×:……。材料×:……)+分析 2.对材料问题的深入思考 【设问方式】 ①材料×就某个问题、现象提出了……的看法,你是如何理解的? ②有人说……。 请结合材料×找出其原因并谈谈你的理解。 【答题模板】我认为……+理由(分点列出事实依据) +结合文本分析+回扣观点。 语言表达综合运用 【高考考纲】表达应用 E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复习指津】 1、语言运用的题型比较灵活,每年高考的新题型都出现在这个地方。首先把近段时间各地模拟题中的第 22、23 题翻一遍, 熟悉题型是答题的关键。其次,看到新题型不要慌,慢慢看题目要求,总能有收获。 2、牢记三个意识:目的意识;语境意识;连贯意识。 ①审题要仔细:仿句要细到标点符号;概括要注意信息点的把握。 ②条件要符合:如果是一句话新闻的概括,注意“报喜不报忧”的特点。 ③形式要限制:仿句要注意修辞及字数的规定;概括要注意字数。 ④内容要创新:不要照搬照抄,开拓思维,注重积累。 ⑤上下要协调:尤其是结合语境的句子,一定要注意上下文的暗示,使上下协调。 ★如果有对话,要注意谦敬词的使用。 【语段压缩题】答题技巧: 1.要注意把握不同文体文段的主要信息。 ☆议论方式为主的语段,其主要信息是①议论的话题,中心句、观点句,结论等。次要信息包括论据、论证。运用“关键语 句突破法”,有中心句,中心句即是语段的内容;没有中心句,就必须找出能对语段内容起概括作用的关健句,再进行“翻 新改造”。 ☆说明方式为主表达的语段,其主要信息是①被说明的事物;③被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③说明的目的等。次要信息包括举 例、描写、修辞等方面的句子。运用“层次切分法”,把语段的层次划清后,提炼各层次的要点,然后把各要点“相加”, 最后进行比较整理,使之符合题干的要求。 ☆描写方式为主的语段,其主要信息是:①描写的景物②景与物的主要特征;③描写的角度及目的、感情等。 ☆叙述方式为主的语段,其主要信息是:①叙述的主体;②主体的经历及特征;③叙述意义及目的。次要信息包括详细情节、 背景材料等。 2、压缩文段时要注意①整体性原则。②倾向性原则。不少阅读材料(尤其是记叙描写类材料)体现着作者褒贬的感情色彩, 如果没有看准作者感情倾向,就难以把握概括的角度。 3、分析文段时要学会结构解剖法。结构是思想内容的载体,是作者思路的体现。通过解剖结构,弄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 之间、层与层之间、层与全文之间的关系,才能看清作者的思路。 4、要注意吃透题目的规定。题目中要求的知识点一定要在答案中体现出来,须知评分标准。 常常是按信息点给分的。如高考题目,就有一个明确的要求,要求考生的概括中要包括价格变动情况,很多人忽视了这一点, 导致了无谓的失分,十分可惜。 △具体步骤:①反复审题,看清具体要求;②辨明类型,确定压缩角度;③辨明主次,决定如何取舍;④考虑连贯,表达力 求恰切;⑤回顾检查,确保万无一失; △解题思路:首先抓住三词、三句找出文章的中心所在;(一般是有解释的或重复较多的),其次去掉肯定不要的信息,包 括原因、论据、过程等,其次换(调换、转换),其次数(数字数),其次对(与题干要求对应),最后是理(整理使之有 条理)。 △压缩语段考查方式:①给事物下定义 ②新闻类语段压缩 A、加标题;B、加导语; C、改写为一句话新闻; ③概括语段 内容 △下定义四部曲: ①明确概念,掌握形式:“特征”+“属概念”=“被定义概念(种概念)”即“A 是 B”;或“……叫做 A”。 ②分析材料,确定属概念; ③筛选信息,分析特征; ④整合信息,合理表达 【语句扩展题】答题技巧: 情景式扩展:抓住主题词,突出重点,有景有情,生动形象。 事理式扩展:围绕中心,分析论述,正反多角度分析论证此类题关键是要注意题目中的“以……重点”的要求。一般情况下, 以“……”为重点,有两种做法,其一,以重点词为主语;其二,在重点词前加上复杂的定语,在重点词后写一串话(最好 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丰富文采)具体解释“……”的内涵。 【句式仿写题】 答题技巧:一仿句式(留骨架);二仿内容。看清列出题干几点要求,分析仿写句,琢磨句式特点及表现 手法,注意材料中的思想内容,搜索仿写材料,展开联想和想象,按要求仿写,仿写句子与例句一一对应,尽可能使句子写 得新颖,有深意。注意要求,抄录句式,寻找对象,遣词造句,连贯得体。注意仿写对象要同类,修辞手法要符合事理和情 理。 【句式变换题】 答题技巧:看清题干要求,变短要先提出主干,修饰语按顺序变为分句;变长要确定陈述对象,将短句按 顺序变为修饰语。先写出几个句子,后选出符合要求不出语病的句子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 【对联题】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A.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B.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C.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D.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编写公益广告题】方法讲解:A. 主题鲜明,B.运用修辞(比喻、夸张、双关、对偶), 讲究押韵,C. 力求简洁 【图文转换题】 1、说明画面:围绕寓意,标题+画面内容;说明顺序(上→下、左→右、中间→四周等) 例如:画面左下角是一只老鼠,中间墙上有一张画着猫的图,右边一个手拿毛笔的人。下边是标题:措施。 2、描述画面:标题+画面内容;形容词、修饰语、修辞。例:夜晚,弯月如钩,星斗满天,主人带着宠物狗在星空下望着美 好的夜景,主人头脑中浮现出的是钱,小狗头脑中浮现的是骨头。一如标题所说的“各有所思”。 2、揭示寓意——议论性语言。可选用“反映”“讽刺”“揭露”“批评”等词语作为概括寓意的谓语中心词。常用句式: 讽刺社会上……现象。讽刺社会上(假公谋私的)现象。 讽喻社会中……的弊端。讽喻当今社会中因过度呵护溺爱而导致的弊端。 揭示了社会上……的问题。揭示了社会上对人才的严重浪费的问题。 3、拟写标题——揭示寓意。可采用中心事件描述法、引用画中人物语言法、比喻法等拟写标题。 【表文转换题】 1、 认真审题,明确要求。审题时,要注意表头和表脚的文字,弄清楚图表说明的对象和比较的角度;还有题干中句式表达 的要求(单句还是复句)和字数的限制,有的题目还限定了以某个具体对象作为答案的主语,类似句子的重组题型,要求你去 续写。 2、 仔细认读图表,全面准确捕捉信息。对图表,要认真观察,找出图表中所含的信息,比较对象、比较角度及项目、各种 数据及变化特点等,抓信息要全面准确。 图表式: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 坐标曲线图: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规律; 柱状饼式图: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变化情况; 生产流程图:要抓住事理的时空、先后逻辑顺序等。 3、 依据题干要求,规范作答。不能出现语病,在反映事物变化或规律时,选用词语要准确。如表明增长趋势的,可用的词 语有:“增长(加)了”“增加到”“增长了××倍”,“与同期相比,增长……”等;表明下降趋势可用的词语有:“减少 了”“减少到”“减少了(百分数、分数)”,但其后不能用倍数。又如表示程度范围的概念:“近一半(约 50%左右)”“大 部分(比例约在 55%—70%)”“绝大多数(比例占 70%以上)”“所有”“约几成”等。总之,要根据图表数据变化规律来选用 词语表达。 4、注意题中限制。一是句式的限制,用单句表达只能含有一组主谓宾成分,用复句要标明句间的逻辑关系;二是字数的限 制,在表达时要注意年号和数字的规范。 5、根据题目要求和图表内容复核答案,看有无遗漏、多余、误推或表述不详等错误。 【流程图】 【表达得体】 方法 1:分清对象:所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同一个意思,对不同的人就应有不同的说法;同一个内容,对不同 的对象,说话时的重点也应不同。 方法 2:分清场合: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说的就是要注意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一般来说,在庄重 场合,要求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话题集中,语气庄重,而不能用拉家常的口吻。 在其他场合,则使用口语多一些,如在公 园里,说话就可随意、自然一点。 方法 3:分清语体:不同的语体,往往运用不同的语言材料,适应不同的语境和交际需要,具有不同的语言特点。比 如,文言词语典雅、简洁、庄重,在比较庄重的书面语体如公文事务语体中经常使用;方言词语、俗语等简明、通俗、易懂, 在口语体或书面语体中的文艺语体中经常使用。 又如,书面语体中的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常常使用长句、常式句、完全句 等,而口语体、文艺语体则常常使用短句、变式句、省略句等。如果在口语性较强的文章里硬要掺杂一些书面语就会影响对 方的理解,如果在书面性较强的语体中硬要掺杂某些口语就会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些,话题分散一点儿;在与人促膝谈 心时,不宜用外交辞令,故弄玄虚;在娱乐场合,用语要有趣、生动。 方法 4:分清谦敬:敬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对方,而谦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己方。谦敬辞可归纳为一句话———“家 大舍小令他人”,即对别人称自家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对 别人称自家比自己小的人时则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称别人家中的人,则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 尊、令郎、令爱等。除“家” “舍” 外,谦辞还有“小”(如“小女”,称自己的女儿)、“拙”(如“拙见”,称自己 的见解)、“鄙”(如“鄙见”,称自己的意见)等。 敬辞只能用于称对方,而谦辞只能用于称己方。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闹出笑话。 常见的敬辞还有“贵”(如“贵庚”, 多用于问别人的年龄)、“大”(如“大作”,称对方作品)、“高”(如“高见”,称对方见解)、“贤”(如“贤弟”, 称比自己小的男子)、“尊”(如“尊姓”,问对方的姓)、“光”(如“光临”,称别人的到来)、“拜”(如“拜托”, 托人办事)、“赐”(如“赐教”,请对方给予指教)、“雅”(如“雅正”,请对方指教)、“惠”(如“惠顾”,多用 于商店对顾客)、“鼎”(如“鼎力”,称对方对自己的帮助)等。 方法 5:分清目的:由于交际目的不同,我们即使说同样的内容,说话的角度、重点等也应有所不同。同样的意思, 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给听众(或读者)的感受也会不一样。 我们说话或写作时,要根据自己的表达目的,尽可能选择 对方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 作文(60 分) 【作文基本要求】 1、时间控制:50 分钟 2、题型设置:任务指令驱动型作文(单则材料作文、多则材料作文、多个关键词或关键句材料作文)。 3、考前准备:不同类型作文不同写法心中有数;作文重点环节能对照已写作文和范文心里有底。 书写是颜值(字迹工整、严禁涂画、格式整齐、分段过渡合理); 题目是眼睛;开头是头脑(简、美、明); 结构是骨架(并列、递进、正反辩证、引议联结); 语言是风采(善用修辞、句式整散、名人名言、准确用词、巧用关联词、叙议搭配、形象说理); 材料是血肉(定位选用原材料、抓关键要素、灵活详略取舍、类比事例同类同质、理论论据引用释相结合) 4、考试思路: (1)审题立意:材料倾向、题目要求、适合文体、拟写中心、明确文题 (2)列提纲:段落层次、段落大意、素材性质和归类、论据运用、过渡语设计、首尾段设计、亮点设计、字数详略安排。 (3)写作过程:按提纲写作,拟题扣题点题,不断回头看,事例全面辩证分析,古今中外结合,分段合理适中,小心书写 与卷面。论证过程以事例、数字、理论等论据,按演绎、归纳、引申、析例、对比等方式论证。 (4)中间部分: ①熟悉中间段五种句子类型【观点句、阐释句、(衔接句)、材料句、分析句、总结句】 ②段落首尾要见“词”见“料”,行文过程中要扣题见“料”。 材料作文写作过程中的扣题,首先要扣材料,然后才是扣 中心论点。扣题的具体办法:围绕材料中的关键词,采用“原词重现”“近义替换”“比喻替换”“内涵诠释”等方式,在 标题、首段、段首段尾、文末、事例分析等关键处反复强调关键词,能给人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大大提高切题的准确度。 ③(1→2→3→4→5→6→7→8) 1 个中心观点(话题) 2 个基本点(书写工整,文体明确) 3 个层次 (三个主体段落,不包含过渡句、分行段) 4 种论证手法(因果,假设,对比,例证……) 5 个素材(考前要熟记 20 个不同主题的时鲜素材,只需抓人事关键要素即可) 6 个段落(详略得当、五种句子控制句数) 7 次点题(首尾段必须扣题点题、中间段点题位置要明显) 800 字 (最好写到 810 字以上,学会分段空行) ④善于从已写作文中进行专项薄弱环节升格修改训练 ⑤中间段首尾处如何出彩,赢得评卷老师的欢心。 5、着重素材积累。以下是整理的是高考作文备考清单的内容纲要: 《高考优秀作文示例(一)》近三年高考典型的具有思辨性的时评文示例 《高考优秀作文示例(二)》2018 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全国卷)作文题型示例分析 《高考优秀作文示例(三)》2019 年高三第一、二、适应考、三模拟考优秀作文示例 《高考优秀作文示例(四)》2019 年时鲜素材专刊 1-10 《高考优秀作文示例(五)》2019 年任务驱动型作文精彩开头与结尾及七种写法 【文体写法】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总的来说,就是通过事件表现人物和中心思想。写法上主要是 情节要有起伏。 2.议论文: (1)提出观点,正反对比论证,联系自己,总结观点。【引、议(点)、联、结】 (2)提出观点,摆事实一、分析一,摆事实二、分析二,总结。 (3)提出观点、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 3.议论性散文:确定中心论点、分解分论点,拟定层次。散文式的开头结尾扣点题,议论式的分层阐述。 【考场作文提别提示】 1、记住考场作文的“三三四四”: 强化三种意识:强化审题立意构思列提纲意识;强化点题意识;强化文体意识。 体现“三个基本点”:主旨明确符合题意;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语言流畅。 遵循“四先四再”:先审题目再立意,先想材料再定体,先选写法再构思,先列提纲再动笔。 2、牢记“四句话”: ⑴入题要快,点题要亮; ⑵结构要清晰,思路要明示; ⑶内容要具体细致,角度要小而巧; ⑷开头要新鲜美丽,结尾要简短而有力。 3、写作中的具体要求 ☆言之有理,我们说写作时评要“以道理为准绳”,就是要敢于并善于亮明你的观点,说出你的道理。并 且要说得有道理,才能以理服人,这叫做“有理走遍天下”。 ☆言之有据,就是时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中的“论据”,是“以事实为依据”“事实胜于雄辩” 的要求和过程,是使时评写得有理有据、不容置辩、令人信服的必然要求。 ☆言之有序,是指行文的秩序,是起、承、转、合的规范与要求。就是说话要有章有法,讲究规矩,符合 逻辑。即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的次序;可以不一定非常讲究,但一定不可以乱来, 语无伦次,乱了章法,文则不文,是不能让人信服的。 ☆自圆其说,就是说自己先要能说服自己,要自己先把道理想周全(正反、内外、主客观、因果、过程结果、 整体部分、现象本质、主次)了,想明白了,想仔细了,才可能说得清楚,说得明白,说得周全,才可能说 服别人。这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是要见一点枕戈待旦、倚马可待的真功夫的。这里,要做到简短、简洁, 才可能获得便捷的效果。而不是短而无物,短而无效。讲求的是如同郑板桥说的“删繁就简三秋树”似的 简约便捷。 【友情提醒】 一、理清试卷思路、做好时间分配、文具准备。二、多记多读、不要意外失分。三、考前静心、不要患得患失。四、最后一 周自习时间,复习有以下注意: 1.不要贪多,抓住能增分的内容复习。 2.不要求全,抓住重点复习,其余明白基本技巧和答法即可。 3.不要恶补,细水长流,适量适时复习,追求实效。 4.坚持阅读,一则开阔视野、增加素材,二则活跃大脑,有利复习记忆。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