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人物素材:孔子的君子风范
春秋末期,距今 2500 多年前的一天,孔子对着年轻的弟子子夏,缓慢却坚定地说:“女
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从此,这句话就一直回荡在历史的天空,萦绕在中华民族的耳边。
几千年的中华历史证明,孔子无疑是君子中杰出的代表,他集诸多美德于一身,孔子
的品格就是君子美好的品德。
01
君子好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热爱学习,从来都是君子的底色。好学,
恰恰是孔子最突出的特点。他“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个博学的人,他
“入太庙,每事问”,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他学琴于师襄,学乐于苌弘,问礼于老聃,
向郯子请教官名,晚年喜《易》,韦编三绝。
他一向谦虚,但对自己的好学却充满自信。他这样描述自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
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是终身学习的
典范,“朝闻道,夕死可矣”。他把学习融入生命的全过程,这成为他生命持续成长的不竭
动力。
什么是君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君子最快乐的事情,君子以学益智,
以学修身,以学悟道。
02
君子求道
道和术是古代两个重要的概念,道是哲学,是指导思想,是三观总和;术是具体行动
或者具体方案,是技艺和实践能力。
正确的行动要有正确的思想,否则就会南辕北辙。道,是君子终身追求的目标。孔子
为道而生,终身追求,矢志不移。
孔子所追求的道不是个人私利,而是天下大道。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他忧心如
焚,于是他高高扬起仁爱的大旗,奔走游说于诸侯列国。他想铸剑为犁,为天下黎民百姓
建立一个礼乐和序的大同社会。
“君子谋道不谋食。”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他毫不犹豫地辞去鲁国大司寇行摄相事的
官职,抛家别子,背井离乡,带着他的理想和一帮弟子周游列国。十几年间,游说国君大
臣 70 余人,奔走辗转近 10 个诸侯国。可是,他所讲的“仁”和“礼”,在刀光剑影的征伐
厮杀当中,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他吃闭门羹,受冤枉气,风餐露宿,居无定所……这都不
算什么,关键是,不被世人理解,他被讽刺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累累若丧家之狗”,
但他坚定不移。“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是君子与生俱来的使命担当。
03
君子尚义
君子“义以为质”。义,是君子的本质。孔子把对待义与利的态度视为区别君子与小人
的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于不义得来的富与贵,孔子视为天上的“浮云”。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孔子的义利观建立在人性基础之上。“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
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追求富贵是人之
常情,孔子自己也喜欢,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的义利观,从此奠定了中国社会先
义后利的价值取向。
什么是君子?当义与利产生冲突时,君子先义后利。
04
君子有爱
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不是情感的枯竭,恰恰相反,而是情感的充盈和敏锐。孔子仁爱
善良,是一个非常容易动感情的人。颜渊死的时候,“子哭之恸”,冉伯牛得了麻风病,孔
子亲自去探视,他难过得不能自已。孔子是一个深深爱着学生的老师。“仲尼多爱”,孔子
心里有大爱,是有情有爱的大丈夫。
有大爱的人必有大恨。孔子爱憎分明,该发怒时就发怒。弟子冉求做鲁国贵族季氏的
家臣,帮着季氏敛财,盘剥百姓。孔子知道后勃然大怒,当着众多学生的面怒斥冉求:“非
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恪守忠恕之道,待人一向宽厚,但对于伤害民众利
益的人和事决不容忍。哪怕是自己的学生,他也不能放过。
什么是君子?君子心里装的是公平和正义,君子没有私仇,只有公愤。
05
君子有趣
在人们的印象中,好像孔子是个严肃的不苟言笑的人,其实不然。“子之燕居,申申如
也,夭夭如也。”闲居中的孔子很放松,很舒展。
孔子兴趣广泛,尤其喜欢自然界的山水。他喜欢山的厚重,也欣赏水的灵性,面对川
流不息的河水,他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都给他启迪,
令他欣喜。他把生命与自然完美地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圆融境界。
美好的春天他一定不会辜负。暮春时节,他像过年的小孩子一样,高高兴兴穿上新衣,
带着弟子,在和煦的春风里,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在舞雩台上唱唱歌,然后再到沂河岸边
戏个水,最后,满心欢喜地吹着口哨唱着歌——“咏而归”。
孔子爱自然,也爱艺术。他酷爱音乐,最喜欢弹琴,一把古琴走列国。匡地被围五天,
陈蔡绝粮七日,生命危在旦夕之际,“从者病,莫能兴”,他依然“讲诵弦歌不衰”。
什么是君子?于兵荒马乱之中,大难临头之际,依然保持内心的笃定和从容。孔子用
实际行动诠释了君子真谛:“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的君
子风范,山高水长,万古流芳!
灵活与变通,孔子讲求辩证
在人们心目中,孔子似乎是循规蹈矩、严肃的老学究,其实这是一种刻板印象。读读
主要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以及其他一些关于孔子言行的文本,就会发现孔子并不呆板
拘泥,相反他在思想与行为方式上很是权变灵活、机智辩证,特别善于审时度势,因地制
宜,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合理的选择,体现出鲜明的灵活与变通的特点。
推崇孝,却不提倡愚孝。孔子非常重视孝道,将孝视为为人之本。《论语》第二章引弟
子有子的话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他将孝视为人之道德品质的根本,对父母孝
的人也会忠君爱国,如果人人为孝,则天下大治。可见,他认为孝是治国的根本,不可谓
不重要。但是孔子并没有将孝绝对化、极端化,为人子女不见得要无条件服从父母,需要
看父母有没有道理,如果父母无理要求也可以不服从。
《荀子·子道》记载鲁哀公与孔子的一段对话,鲁哀公问: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
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吗?一连问了三次,孔子都不回答。因为他不
同意这种说法。他后来跟子贡说,国家如果有敢于谏诤的臣子,那么就不会出现大问题;
一个家庭也是如此,“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即父亲有直言规过的儿子,就不会做出不合
礼制的事情。孔子认为,不能一味盲从父辈,置大是大非、大义大理于不顾,单纯为了成
就孝名,有可能陷父于不仁不义之中。正确的做法是敢于劝谏,据理力争,一切以是否合
乎道义为准则。
重友情,却不主张过分亲密。孔子很重朋友与友情,《论语》开篇即提到“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把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视为快乐的事情。他对朋友的要求首先是正直,
其次则诚实,再次是见闻广博,交到这样的朋友就会得益;相反与那些谄媚奉承、口蜜腹
剑、夸夸其谈的人做朋友,就会有害。他还提到“乐多贤友,益矣”,以拥有很多德才兼备
的朋友为乐事。但孔子的交友态度非常理智化,他提醒人们交友要慎重,说:“主忠信,毋
友不如己者”,强调交友要遵循忠信之道,不要与德性修养不高、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
孔子认为朋友之间应坦率真诚,光明磊落,真心相待,认为那些把怨恨装在心里,表
面上却装出友好样子的人与行为,是可耻的:“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左丘明为鲁国太史,以秉笔直书、褒贬善恶著称,孔子认为交友之道也应如此。还有,孔
子认为朋友之间也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能不分你我,取消界限,甚至将自己的想法强加
于朋友。“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就是说要尽心尽力
为朋友提供必要的忠告,引导他向善,如果他不听从,也就罢了,不要自讨没趣。朋友是
五伦之一,朋友之间讲求一个“信”字,劝善规过,是朋友的道义责任,但如果朋友听不
进忠告,也就适可而止,否则有可能伤感情,甚至会自取其辱。
好勇,却不主张无谓的莽勇。孔子毫无疑问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同时
孔子也是一个十分有血性的人,他有许多令人激情澎湃的话语:“见义不为,无勇也”“勇
者无惧”“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等等。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激励鼓舞了
后世多少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无畏,奋斗牺牲。但孔子对勇的态度非常冷静理性,
他时常提醒弟子们不要意气用事,而要仔细谨慎,做到有勇有谋。
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意谓
那种空手搏虎、赤足过河、盲目冒险、连死都不怕的人我是不跟他共事的。什么样的人合
适?一定是遇见事情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唯恐有失,因此精心谋划,充分准备,最后获
得成功。他这番话是针对子路说的,子路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之一,他曾给予子路很高的
评价,说他颇具治国之才,但子路有一个性格特点就是好勇逞强,伉直鲁莽。对此,孔子
不以为然,经常批评子路“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可见,孔子不赞成莽夫之勇,凭一时头
脑发热,不讲智慧不计后果,极有可能造成无谓的牺牲,这样的人与行为不可取。
不鄙视财富,也不刻意追求。孔子向来不重物质利益,名利心淡泊,“子罕言利”。他
将对待义与利的态度视为区别君子、小人的标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对感官
享受看得很淡,认为作为一名君子应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主张“饭
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但他绝不反对物质利益与财富,认为求富求贵、
嫌贫恶贱是人的本能,无可厚非。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
也”。如果通过努力能够获得财富,即使很普通的、一般人以为很低下的事情他也愿意去做,
比如为人驾车,“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孔子特别注重获取富与贵的手段,一定是正当的、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与汗水付出得
来的,否则坚决不会去占有享受,所谓“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他还义正词严地宣称“不
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没有任
何意义。
总之,正如《论语》所言,“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用今天的话说即
是孔子不凭空臆测,不绝对武断,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其实,灵活变通、不拘泥、
不古板之特点体现在孔子思想与行为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