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ID:701521

大小:66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1-05-2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和平区 2020——2021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调查 语文学科试卷 第 I 卷(共 33 分) 一、(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21 年年初,河南卫视春晚上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登上微博综艺榜晚会栏目类第 一,该节目不仅令亿万观众 ,更重要的是把国人印象中的传统文化在台上“舞”活了,它用 5G、 AR 技术展示虚拟场景,力求将盛唐的风采和少女的灵动搬上舞台,再现盛唐时期的大国气象和以“唐三彩” 为代表符号的唐韵之美,从而为大众展示出一幅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文化画卷。( ) 曾几何时,传统文化传播 ,如此突然 、接二连三地破圈而出,令人振奋和欣慰。 信息时代背景下,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亦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以更理想的荧幕呈现实现了 “1+1>2”的综合效应。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 、 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 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力求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锻造现代文艺的精彩。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喜闻乐见 式微 否极泰来 简明扼要 B. 耳目一新 衰败 否极泰来 简明扼要 C. 耳目一新 式微 峰回路转 言简意赅 D. 喜闻乐见 衰败 峰回路转 言简意赅 2. 在选文括号内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舞蹈表现了赴宴宫女灵动机巧的梳妆打扮以及宫廷夜宴的厚重瑰丽,还以两幅传世名画为背景,达 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 B. 舞蹈不仅表现了赴宴宫女梳妆打扮的灵动机巧以及宫廷夜宴的厚重瑰丽,还以两幅传世名画为背景,达 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 C. 不仅舞蹈表现了赴宴宫女灵动机巧的梳妆打扮以及宫廷夜宴的厚重瑰丽,还以两幅传世名画为背景,达 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的效果。 D. 舞蹈不仅表现了赴宴宫女梳妆打扮的灵动机巧以及宫廷夜宴的厚重瑰丽,还以两幅传世名画为背景,达 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的效果。 3.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出圈”一词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行动的写照。 B.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 都的秋味。 C. 青藏高原是内陆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D.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答案】1. C 2. D 3. B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粽叶飘香,雄黄酒浓,又是一年端午到。近年来,担忧“端午节”成为“粽子节”的声音不时出现。 的确,端午节吃粽子,这是千百年来的民俗传统,但如果把端午节等同于吃粽子,则可能在“除了吃还是 吃”的单调活动中遗忘了文化内涵、丢掉了精神价值。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泥沙的历史河床。端午节是除秽驱病的卫 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回娘家探亲,喝雄黄 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举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 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 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 化符号。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他的爱国情怀、执着刚毅如 黄钟大吕,穿越漫长的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 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词人苏轼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 蒲青翠,天淡纸鸢舞”;诗人陆游则用“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表达雅兴。这些细节,让日常生活有 了更多仪式感,也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不 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 统节日就会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摘编自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 材料二: 二十世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时期,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 是我国,在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 击。 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愿望 是理想主义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理想的;愿望是情感化的,所以节日习俗也是情感化的;愿望是美好的, 所以节日习俗也是美好的。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 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 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 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摘编自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 材料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 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 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 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 享受亲情、体验传统、心存敬畏,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 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满足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 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 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 节流行的对联、年画、窗花,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这些 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产 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程序依次展开,代表着节日文 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烦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 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 (摘编自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4. 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节日习俗是祖先从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创造出来的习惯风俗,承载着珍贵的文化财富。 B. 在我国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冲击着节日习俗,使之日趋淡薄,这种变化导致 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 C. 节日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意,也让日常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 D. 文化是内核,习俗是外化,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 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随着现代生活越来越富足安乐,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 成了必然趋势。 C. 苏轼词中提到的端午节在胳膊上缠虎符、放风筝,陆游诗中提到的包粽子、插艾草等习俗细节,为端午 节增添了更多雅趣。 D. 生活体验可以帮助人们领悟节日真意,让人们体悟到节日中天人和谐的态度和美感,使人们获得心灵的 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6.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三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阐释了只有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地挖掘、整 理,才能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 B. 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有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的企望等等。 C. 我们不断地挖掘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 争力。 D. 所选材料从人的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和国家层面论述了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必要性。 【答案】4. B 5. C 6. A 三、(15 分, 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宋通直郎苏过叔党,东坡先生之季子也。母同安郡夫人王氏。元祐五年,先生知杭州,叔党年十有九, 以诗赋解两浙路①,礼部试,下。元祐七年,先生为兵部尚书,任右承务郎。明年,先生出帅定武,即谪知 英州,继贬惠州安置,三年,迁儋耳安置。既四年,渐徙廉州、永州居住。邈乎.万死不测之险也,独叔党 侍先生以往来。或曰先生南居而乐焉,非也。先生忧国爱君之心日加,循省而郁结,则何敢乐?惟是叔党, 于先生饮食服用,凡生理昼夜寒暑之所须者,一身百为,而不知其难。翁板则儿筑之,翁樵则儿薪之,翁 赋诗著书则儿更端起拜之,为能须臾乐乎先生者也。其初至海上也,为文一篇曰《志隐》,效.于先生前,先 生览之曰:“吾可以安于岛夷矣。”当是时,叔党之风,使蛮蜑夷獠若可以语礼义。其传而北也,霈然起 天下父子之性。 先生还,至永州,稍还仕版②,居阳羡,不幸疾不起。叔党兄弟得吉地于汝州郏城县之小峨眉山以襄事, 遂家于颍昌。叔党偶从湖阴营水竹可赏者数亩,则名之曰小斜川,自号斜川居士,以视终焉.之志。曰:“吾 未即从先大夫于地下,则生也何事为?”泯泯浮沉里巷,或时一至京师,自得于醉醒而徜徉一世之外。后 暴疾卒于镇阳行道中,年五十有二。时宣和五年十二月乙未。 悲夫诸葛亮初不得申甚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崎岖巴蜀也。幸而有子曰瞻,可以肆.其志,而无邦家以容, 瞻则赴魏军以死耳。若嵇康之志气尤异,而曾不得一席以全其躯,而子绍身血亦何益于邦家?古之父子有 如此忠孝两全而可恨者,天曷不寿叔党于盛世而光先生之志耶?叔父每称其孝以训.宗族,且言:“吾兄远 居海上,无他,惟成就此儿能文也。”有《斜川集》二十卷,其《思子台赋》《飓风赋》 则早行于世。而 书画之胜,亦克效似先生。人称之曰“小坡”。 ——宋·晁说之《宋故通直郎眉山苏叔党墓志铭》(有删改) 苏过字叔党,轼季子也,与.迨同母生。性至孝,母卒未免丧,从轼迁岭海,以远去母殡为恨,手书经 藏申.罔极之痛,轼记其事。及赴儋耳,市无肉或至累日,轼惟食芋饮水,杜门送日。过无以为养,乃变煮 芋法为玉糁羹,轼甘之而喜为赋诗,其能养老类如此。又尝叹过夫妇孝,亦见于诗也。后知郾城令,以法 令罢。起为中山倅,从其帅陈公游天宁寺,题名寺壁,作《登城口号》诗。时宣和五年九月七日也。迈、 迨为诗,文字皆有家法。过于画亦续一灯。及卒,晁说之志其墓。过有传,此乃补史所不备云。 ——摘自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 注:①两浙路:北宋时期的一个地方行政区。②仕版:旧指记载官吏名籍的薄册,亦借指仕途、官场。 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效.于先生前 效:模仿 B. 可以肆.其志 肆:发扬 C. 叔父每称其孝以训.宗族 训:教诲 D. 手书经藏申.罔极之痛 申:表达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邈乎.万死不测之险也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 循省而郁结,则何.敢乐 何.以汝为见 C. 以视终焉.之志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D. 与.迨同母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9.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能够直接表现苏过至孝的一组是( ) ①独叔党侍先生以往来 ②翁樵则儿薪之 ③遂家于颍昌 ④而书画之胜,亦克效似先生 ⑤以远去母殡为恨 ⑥乃变煮芋法为玉糁羹 A. ①②⑥ B. ②③⑤ C. ①④⑤ D. ③④⑥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悲夫/诸葛亮初不得申/其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崎岖巴蜀也 B. 悲夫诸葛亮/初不得申/其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崎岖巴蜀也 C. 悲夫/诸葛亮初不得申其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崎岖巴蜀也 D. 悲夫诸葛亮/初不得申其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崎岖巴蜀也 1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苏过的人生与其父苏轼的经历密切相关,元祐五年苏过参加礼部试,未能考取,元祐七年,苏轼官拜兵 部尚书的时候,苏过任右承务郎。后来苏轼被贬偏远之地,苏过也跟随而去。 B. 苏过追随父亲到了海岛,不仅在生活上细心照料父亲,而且给了父亲极大的心灵慰藉,甚至影响了海岛 上的民风。 C. 晁说之在文中提及了诸葛亮及其子诸葛瞻,嵇康及其子嵇绍,借此来与苏氏类比,表达了对苏氏父子的 经历的遗憾。 D. 通过苏过与其父在海南的经历,我们能体会到苏氏父子的心境,难怪苏轼在海南写下了“人生如梦,一 尊还酹江月”的名句。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曷不寿叔党于盛世而光先生之志耶? (2)轼甘之而喜为赋诗,其能养老类如此。 13. 眉山试院有对联一副:“千载诗书城,坐修竹林中,尽饶佳士;四贤桑梓地,问斜川集后,谁嗣高文?” 其中“四贤”,即指“三苏”和苏过。请结合选文分析苏过之“贤”。 【答案】7. A 8. A 9. A 10. C 11. D 12. (1)上天为什么不在盛世延长苏过的寿命来广大先生的精神呢?(2)苏轼很喜欢吃并高兴地为此写了 一首诗,他能很好的赡养老人大都像这样。 13. (1)品行高洁,志向高尚;(2)在文章、绘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第 I 卷(共 117 分) 四、(27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遇樵川林时中① 南宋 赵若槸 建水樵川隔几重,相逢孰意大江东。 客行芳草垂杨外,春在柔桑小麦中。 细雨疏田流水碧,残霞拥树远林红。 浮生聚散浑无定,有酒何妨一笑同。 注:①亦有版本题目为《过樵川林时中》。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从体裁上来看,属于七言律诗,律诗定型于初唐,与绝句同属近体诗。 B. 首联写建水与樵川相隔一段距离,没想到作者与林时中会在大江东相遇。开门见山,点出人物与地点, 照应题目。 C. 第二联以“客”自称,“春”字点明季节,乡间路上,芳草萋萋,垂杨掩映,柔桑和小麦充满了盎然的 春意。 D. 本诗最后提到了“浮生”,这一出自《庄子》的典故常被后人引用,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 也写到“浮生若梦”,两篇作品都是借此表达对“聚散”的感慨。 15. 请赏析诗歌的颈联。 16. 尾联中“有酒何妨一笑同”中的“笑”蕴含了哪些情感? 【答案】14. D 15. (1)采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远景如“疏田”“远林”,近景如“流水”“树 木”等,远近结合,富有层次感;动景如“细雨”“流水”,静景如“残霞”“远林”,动静结合,富有 生机;(2)运用色彩词,画面色彩艳丽,赏心悦目。如“碧”“红”,写出流水的颜色和霞光的颜色,画 面鲜艳美丽;(3)运用拟人手法,“拥”字写残霞拥抱树木,景中含情。 16. (1)“笑”包含看透人生的潇洒,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虽然人生聚散无定,但只要能相逢,就 值得庆贺;(2)“笑”包含对朋友相逢的喜悦,也包含与朋友心心相印的情谊:尽管相聚很偶然,也很短 暂,但只要心在一起,走到哪里都无妨;暂且尽情享受这把酒言欢的幸福时光吧。 17. 按序号在对应的横线上补写空缺部分。 (1)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________ 》) (2)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3)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岩扉松径长寂寥,_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5)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于诗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答案】 (1). 环珮空归夜月魂 (2). 咏怀古迹(其三) (3). 响穷彭蠡之滨 (4). 尽吾志也而不 能至者 (5). 惟有幽人自来去 (6). 座中泣下谁最多 (7). 江州司马青衫湿 五、(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窗花舞 张金凤 ①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 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是窗花。 ②我去赶年集,总是特意寻找窗花。那手工剪出的红窗花,每一幅都经由一双灵巧的手抚摸过,充满 智慧和爱意;剪刀裁出的线条简约而质朴,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 ③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彤彤的炭火盆旁,女人守着针线笸箩,用小剪刀在 红纸上勾画自己的梦。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奶,头白了,耳背了,眼花了,可仍能剪窗花。她说,剪刀有 眼睛,心里有图谱。她戴着花镜盘腿而坐,小巧的剪刀在指尖轻盈地旋转、舞蹈。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 美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牡丹花团硕大、富贵华美;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鲤鱼蹦出水面; 怀抱大鲤鱼的胖娃娃,肉嘟嘟的脸上带着笑;园圃中,菜花尖上有蝴蝶、蜻蜓生动地伫立……剪着剪着, 奶奶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光,勾起了她对劳动岁月的记忆,嘴角笑起两朵花儿。她剪出肌腱有力的农 夫扬鞭驱健牛耕田,剪出忙于秋收的老者赶着满载的马车走在回家的路上。她也剪出悠然自得的休憩场景: 戴斗笠的老人垂钓于湖畔,一圈圈细红的曲线就是湖水的涟漪;摇蒲扇的奶奶、纳鞋底的妇人在大树下安 详地微笑,用故事拴住一帮穿肚兜的娃娃…… ④日头升上来又落下去,窗棂纸暗下去又亮起来。那些盛开在笸箩里的窗花,耐心地等着好日子到来。 除夕的日子要重新封窗。棂子窗的木头骨架早被烟火熏染得结实而黝黑,初秋封上去的窗纸已经泛黄。它 们被风摩挲过,被寒雨拍打过,被麻雀的嘴啄过,被小孩子的手指尖捅破过,一个个生动的日子都在它们 身上留下痕迹。到年关,女人们刮掉旧窗纸,给窗棂掸去尘埃,贴上崭新的白纸。那雪白的新窗纸,将覆 盖过往日子里的辛劳,给平实的生活增添浪漫。 ⑤新封的窗太素淡了,像茫茫的雪野,要开些花儿才有生机。过了年,春天就到了,是应该红红火火 地开着花迎接它。于是,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年轻人的新房窗上贴的是喜鹊登枝、 麒麟送子,从晨曦微明到月笼西窗,每一次抬眼看,窗上都流淌着幸福。姑娘们的窗上贴着嫦娥奔月、百 鸟朝凤,这是她们自己剪的,把自己的心气和期盼都张贴在窗上。住着学生娃的屋子,窗子常常是无形的 教科书,窗花有闻鸡起舞,有精忠报国。老人居住的窗上则贴着桃园结义、孟母三迁,老故事里的人生哲 理,是一辈子的念想。 ⑥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窗花是枝头飞 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 ⑦每年春节前,我都抽空剪几幅自己的窗花。如今的窗已经是宽大明亮的玻璃窗,窗花也由方寸宽窄 发展到锦绣花团。 ⑧我的窗花师父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每年在老城区的石桥边卖窗花。十几年前她全家从农村迁到城 里,离了土地,就在家剪窗花分给亲戚朋友。后来不断有人联系购买,这乡村里的老手艺竟然被城市人接 纳和喜欢,于是她把剪窗花做成了自己的事业。平日里订购大图的居多,比如给老人祝寿的“松鹤图”, 挂新屋的“大吉图”(雄鸡)、“百财图” (白菜)等。过年的窗花大多小巧,但是她最愿意剪这一类,边剪 边想着一幅幅“喜鹊登枝”“狮子把门”“生龙活虎”都会贴在什么样的窗上,祝福什么样的人家,心里 就欢喜。 ⑨老人的窗花有传统的样式,也有女儿给设计的新颖花样。我买窗花都是买双份,一份贴在窗上,一 份收藏。慢慢地,自己也学着剪。从最简单的花样开始,从笨拙渐渐娴熟,线条由粗陋渐渐圆润,有一年, 竟也剪出几幅颇为满意的白莱图,过年前分给亲友们张贴,皆大欢喜。 ⑩去年我买了一套胶州秧歌人物的窗花,共十二张,有小嫚、扇女、翠花、鼓子等,人物栩栩如生, 动作鲜活动感。把它们一一张贴到窗上,屋里登时热闹起来。新年的阳光里,这些窗花就像活的一样,彩 绸飞舞,扇子翻飞,耳畔似乎响起锣鼓唢呐的欢畅曲调。 ⑪不经意抬头往外看,见对面人家的玻璃窗上也贴着这种窗花。小区喇叭里响着热闹的《春节序曲》, 屋角的红灯笼在风里晃动着。那一刻,我感觉窗花上的舞者都在舞动,舞得旖旎多姿,舞得虎虎生风。团 团祥和的喜气笼罩着家家的春节。 (摘自《人民日报》,2021 年 2 月 11 日) 18.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第二段写红窗花充满着智慧和爱意,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既点明了作者特意寻找窗花的原因,又写出 了窗花的文化内涵。 B. 新婚的年轻人、待嫁的姑娘、学生、老人选择不同的窗花,意在表明人们对窗花的喜爱,窗花已然是最 富有烟火气息的艺术品。 C. 文中写“我”的窗花师父从乡村到城市,把剪窗花的老手艺做成了事业,表明新时代中越来越多的人更 加注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 作者写自己学习剪窗花的过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窗花艺术的深深喜爱之情,也显示出窗花艺术的巨大 魅力。 E. 本文始终围绕窗花之美选材,将回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既写出了历史的沧桑与沉重,又歌颂了现实的 美好与幸福。 19. 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0. 请结合第三段内容简析奶奶的形象。 21. 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2. 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标题中“舞”字的理解。 【答案】18. BE 19. 第一段运用设问和排比,引出全文的写作对象——窗花,描绘出窗花富有生机的美 好画面,为全篇奠定了情感基调。 20. 第三段刻画出奶奶心灵手巧、热爱生活、可亲可敬的形象。 21. (1)“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中的“搬”字运用拟人修辞,把无生命的窗花写活 了。(2)句中把“窗花”比作“诗歌”和“薪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窗花在人们心中的意义和价值。(4) 句式上整散结合,朗朗上口。(3)既总结了上段描写的窗花内容,又引出了下文对窗花变迁和传承的叙写, 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2. (1)“舞”字化静为动,赋予了窗花勃勃生机。(2)“舞”字表现出了剪窗花人动作的轻盈优美及其 内心的愉悦。(3)“舞”字将窗花上的人和生活中的人融为一体,彰显出新时代生活的美好幸福。 六、(10 分) 23. 林语堂说:“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在第 26 届世界读书日期间,某校团委组织开展“诵读经 典,薪火相传”读书活动,请从《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中任选一部书,从“明志崇德”的角度 写一段文字,谈谈它对你人生的影响,120 字以内。 【答案】示例:《论语》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告诉我们向身边那些优秀的人学习,这些优 秀的方面不仅包括,学习上的,工作上的,还有个人品质与做人的态度与方法,多向那些比自己才华出众 的人学习,常常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使自己更快的成长,成长为更加优秀的自我。在生活中需 要我们时时省心向善去恶,不断完善自己。 24. 请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在括号里填写合适的选项,使文段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任何劳动成果都不是凭空而来的, 。我们应当传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引导广大人 民群众把奋斗作为一种人生追求和生活习惯,把奋斗贯穿于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让奋斗成为人 生永不褪色的主题,用踏实的劳动丰富人生经验、实现入生目标、彰显人生价值,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 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奋斗是梦想的阶梯,幸福的人生也是靠劳动来书写的。我们应把 攻坚克难作为一种责任担当,激励广大人民群众( ),( ),( )。 A.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追梦者和引领者 B.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炼意志、彰显担当 C.敢于啃硬骨头、 敢于涉深水区、敢于逆流而上 【答案】都需要依靠辛勤的努力奋斗;C 七、(60 分) 25.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作文。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从诸子百家到琴棋书画,从笔墨纸砚到诗词歌赋,从饮食服饰到建筑 民俗……这些文化基因已经渗透到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塑造着我们的性情和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身成长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谈谈如何更好地理解、传承文化自信。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 不得套作。 【答案】例文 新时代的精神之钙 若将国家比作一个人,那么文化自信即如人的精神之钙,你无法从身体发肤间捉摸到它的踪迹,然而 一旦缺乏,则顿见其形神萎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远古至今,历史见证了无数繁荣文化的覆灭,四大文明古国,何以唯华夏文化能泱泱五千年,弦歌不 绝? 中华文化,有容乃大。唐朝儒释道三教合一,汉人积极吸纳胡人文化,遂成就了一代六国来朝、八方 觐见的文化盛世。近代蔡元培兴办北大,实行“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方针,于是有大师辈出,见证了 北大最辉煌的历史。正所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文化自信,不 是唯我独尊的高处不胜寒,而是在心怀自豪的同时,仍能辩证地看待外来文化。唯有兼容并包、博采众长, 文化之长河才能汇入新鲜的支流,绵延不绝。 中华文化,穷且益坚。清末,不平等条约的签署、列强疯狂的瓜分与掠夺,使曾经那傲立东方的雄狮, 顷刻化作他人刀下的鱼肉。可这雄狮纵然遍体鳞伤,也不曾放弃生的希望。反观同样遭遇殖民的印度,却 在外来文化的入侵下丧失了信仰、丢失了语言和文字,最终被彻底改造。评价一种文化是否伟大,固然要 看它创造了怎样的辉煌,但更应看它能承受怎样的黑暗。 正是这样一种中国文化,鲜活在从古自今的中国人心中,生生不息,正如陆放翁那一声长啸:“岂有 堂堂中国空无人!”震彻古今。而新时代的到来,也赋予了文化自信更加重要的意义。随着全球化的加速、 两极化的加深,经济是发展的手段,而文化是立足的根本,唯有在这空前的文化大融合中坚守自我,才能 和而不同,彰显大国本色。 令人欣喜的是,当今社会并不缺乏文化自觉。君不见那层出不穷的文化节目,如《国家宝藏》《信·中 国》,都洋溢着中国文化的自信?更有以余秀华、赵日初为代表的很多农民们,也开始积极投身入诗歌、绘 画等文化事业,自下而上,颇有“洛阳纸贵”之气象。正如建大楼要先打好地基,下层才能作用于上层, 文化自信的建设,也应如是。文化自信不是少数知识分子对前沿理论的自信,而是广大群众对自身所处文 化环境的认可与热爱,文化不仅是诗词歌赋,也是黄土和青天。 精神之钙,铸就中华脊梁。文化自信,看似宏大,实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热爱。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