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掌握一些文言词的词义。 2、正确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动。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2、难点: 学习评述荆轲这一历史人物。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四、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导语: 我们学过《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背景简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par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课文分析: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1),尽收 其地,进兵北略(2)地,至燕南 界。 占领 南部边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3)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4),则虽欲长侍(5)足下, 早晚 经常侍奉 卿: 对人的尊称。 旦暮: 形容时间短。岂 可得哉? ”荆卿曰: “微 太子言,臣愿得谒 之(6)。今行 而无又怎么 能 不用 说 也要请求行动 空手前去 没有 微同非信, 则秦未可亲也(7)。 夫今 樊将军(8),秦王购 之 (以)金千斤,凭信之物 没有办法接近秦王 的 购取他的头 亲: 亲近,接近。邑万家(9)。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1)之地图(于)献秦王,秦王必一万户人口的封地 果真 给 一定邑: 聚居地。说见 臣,臣乃得 有以 报太子。”太子曰: “樊将军以 穷困 来归丹, 接见 就能够有办法来报答 因为走投无路 归附说同悦 有以: 有所以,有用来……的。丹不忍以 已 之私, 而伤 长者之意, 愿足下更 虑 之! ” 为了自己的私事 辜负了 心意 另外考虑对策吧 伤: 伤害,辜负。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 私见樊於期,曰: “秦之遇 将军,可谓深(2)矣。 同义复词 对待 刻毒 之: 助词,无实义,用在主谓短语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父母宗族, 皆为戮 没(3)。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同族的人 被杀戮和没收 (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 天 太 息流涕曰: “吾每 念, 常痛于骨髓, 顾计不知 仰面朝天长长地叹息 每当想到这些 到 去了 不过想不所出耳! ”轲曰: “今有一言, 可以(之)解 燕国之患, 而报将军之仇者,到什么计策 一种办法 用(它)解除 忧患 并何如?”樊於期乃前 曰: “为之奈何?” 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怎么样 上前 对它怎么办呢 秦王 之: 代“可以解……之仇者”。王必喜而善 见臣。臣左手把(4)其袖,而右手椹(5)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 好好 抓住 刺燕国见陵 之耻 除 矣。将军岂 有意 乎?”樊於期偏袒 扼腕 被欺凌 耻辱除掉 是否 想法 脱下一支衣袖,左手握着 而进(6) 曰:“此臣日夜切齿 拊心(7) 也,今 乃得闻教!”右手腕, 走近一步说 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 如今才得到你的教 遂自刎。诲 就 太子闻之,驰 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 无可奈何,乃遂收 盛(8) 驾车前往 (事)已至此 收起来装 樊於期之首, 函 封之。好 首级 用匣子封闭起来 函: 名作状。 于是太子预 求 天下之利 匕首,得赵人徐夫人(9)之匕首,取之(以)百金, 预先寻求世上 锋利 买到 徐夫人:姓徐名夫人。使工 以药淬(1)之。乃为 装 遣荆轲。 工匠 准备行装 (使秦)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之)忤视(2)。乃令秦武阳为副。 同(他)正眼看 (3)作助手 忤: 逆,相对。 荆轲有所待, 欲与(之)俱(4),其人居 远 未来,而为(之)留待。 等待一个朋友 一起去 住在远处 因而 留下来等待 顷之 未 发,太子迟之(5), 疑其有改 悔, 过了些时候(荆轲)还没动身 嫌他动身晚了 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 迟:形作意动,以……为迟。乃复请 之曰:“日 以 尽矣, 荆卿岂 无 意哉? 丹请 先 又请求他 太阳已经完全落下去了 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 请允许我先遣秦武阳!”荆轲怒, 叱 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 竖子也(6)! 派 发怒 斥责 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今提 一匕首入不 测 之强秦,仆所以留者, 待吾客与(之)俱。今太子迟 拿着 不可预料 停留下来的原因 之,请 辞决矣(7)!”遂发。 请允许我辞别 决同诀 太子及宾客 知其 事者,皆白 衣 冠 以送之。 中 这件 穿上白衣戴上白帽来 衣冠: 名作动 至易水上,既 祖, 取道(8)。高渐离(9)击 筑,荆轲和 而歌, 祭过路神 就要上路 敲着 和着节拍 唱歌 祖: 这里是祭名,古时出行先祭路神称祖,亦称“祖道”。 为 变徵之声(10),士皆 垂 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 曰:“风萧萧发出 声音 送行的人流着泪小声哭 (荆轲) 上前 作歌唱到 风声萧萧 涕: 泪水,名作动,哭。泣: 小声哭。 兮易水寒, 壮士 一去 兮 不复还!”复为 慷慨 羽声(1), 悲鸣啊 彻骨寒冷 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来 又发出声调激愤的士皆 目, 发 尽上 指 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2)。 睁大眼睛 头发都竖起来顶着帽子 坐 始终 回头看一眼 终已: 同义复词 既 至 秦,持 千金之资 币物(3),厚 遗 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已经到了 拿着价值千金的钱财礼物 优厚地赠送给 (4) 币: 礼品。 中庶子: 官名。蒙嘉: 人名。 第 二 课 时 嘉为(之)先 言 于秦王曰:“燕王诚 振怖(5)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 替(他)事先进言向 确实惧怕 威势 出 抵抗大王,愿举国为内臣, 比(6)诸侯之列, 给贡职如郡县(7), 而 全 做秦国的大臣 排在 行列里 象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税赋 内: 国内。 给: 供。给贡给职:交纳贡赋和供职得奉 守 先王之宗庙(8)。恐惧不敢自 陈, 谨 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 能侍奉守住祖先 自己来陈述 恭谨地 并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使使以闻 大王。唯大王命 在朝庭上行跪拜大礼送出去 禀告 希望听凭 之(9)。”大王的吩咐 之: 代燕使来见一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 设 九宾,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穿起上朝的礼服 安排 的礼仪 荆轲奉 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 进。 至陛(10)下, 捧着装着 按次序进宫 殿前台阶下 奉同捧 秦武阳色 变 振恐, 群臣怪之, 荆轲顾笑武阳, 前为(之) 脸色变了害怕起来 对此感到奇怪 回过天对秦武阳笑了笑 替(他) 怪: 以……为怪,意动用法。 谢 曰:“北 蛮夷 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 假借之(1), 谢罪 北方边远地区的粗鄙人 稍微原谅他些 使(之)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 取 武阳所持图!”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来 取来 拿的 轲既取图奉 之,发图,图穷 而匕首见。因 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 献给秦王 全部打开 于是手持匕首椹之。未至 身,秦王惊, 自 引而起, 绝 袖(3)。 拔剑, 刺到 惊骇 自己挣着站起刺 扯断 (秦王)剑长, 操 其室(4)。时 恐 急,剑坚(5),故不可立拔。 太长 握住 剑鞘 当时(秦王)又怕又急 插得紧 立即拔出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6)柱而走。群臣惊愕, 卒 起 不意, 绕着 (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 还同环 卒同猝尽失 其度(7)。而 秦法, 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8);诸郎中(9) 都失去 常态 按照 法律 侍立在 的 能带一点兵器 许多侍卫失:使……失态,使动用法。 尺:尺寸,极言少。执兵,皆陈(于)殿下,非有诏 不得上。 方急 时, 不及召 下 排列 君王的命令 上殿 正危急 来 召唤殿下的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而卒惶急 无以(之) 击 轲,而乃以手 共侍卫 (大家) 惊慌失措没有武器来击杀 就用空手一起 无以: 没有……用来。搏之。同荆轲搏斗 是时,侍 医 夏无且以其 所奉 药囊提(10)轲。秦王方 还柱走,卒惶 这 随从医官 用自己捧着的药袋朝荆轲掷去 正在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 王负剑!”遂拔剑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怎么办 就 把剑背在背上荆轲废(11),乃引(12)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 八创(13)。 残废了 举起 受了 创伤 轲自知事不就, 倚柱而笑,箕踞(1) 以骂曰:“事所以 成功 靠 象撮箕一样,张开两腿坐着 箕踞:名作状。不成者, 乃 欲以生 劫(2)之,必得 约契以报 太子也。” 的原因 就是 活生生地劫持 你 得到 来回报 左右既前, 斩荆轲。秦王目眩 良久。 上前 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第 三 课 时课文分析:一、本文结构: 按故事情节分为三部分。 1、准备。(1--6) (1)、简介背景。(1节) (2)、准备“信物”。(3--4) (3)、准备武器。(5节) (4)、配备助手。(6节) 2、诀别。(7--10) (1)、怒叱太子。(7--8) (2)、易水悲歌。(9--10) 3、刺秦。(11--19) (1)、计见秦王。(11--13) (2)、勇刺秦王。(14--18) (3)、壮志未酬。(19)二、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叙述,赞扬了荆轲机智勇敢和扶弱救困,反抗侵伐的侠义行为,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三、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四、表现方法上的主要特点: 1、善于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2、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3、善于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就创造出一个悲壮感人的场面。 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 目,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为强烈的感人力量。这是刺秦前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也是这篇文章感人肺腑,千古传诵的闪光章节。在这一情节中,荆轲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面对浑身着素的送行的人们和风寒水冷的自然环境,荆轲用慷慨悲歌来表达自己对于高渐离等知己者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荆轲在太子丹对他缺乏足够的了解、信任和尊重的情况下仍然决心履行自己的诺言,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这一情节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献身刺秦的征途。“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又如,刺秦王时,荆轲的动作,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庭上下的情状,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作业:[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