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教材文本解读:经由地坛,探究史铁生的精神跨越史
《我与地坛》,作为经典的哲思抒情散文,出现在了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的第七单
元。单元的教学目标论及景物赏析及对自然的热爱。由此,我以咬文嚼字的方式,赏析地
坛风景,来探究史铁生的精神跨越史。
一、无可奈何的遇见
虽然,地坛是失去双腿的史铁生逃离大千世界的精神避难所,但是,起初,他对地坛
的感情也是非常复杂的。对于“地坛离我家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种双向叠加、
撕扯不掉的关系,他说,“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一个“只好”,有多少不情不愿在里
面。对于地坛离自己家越来越近这种事实,他说,“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什么是宿命?
是生来就注定的命运。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论及命运?俄狄浦斯王与预言抗争,最终还是杀
父娶母,刺瞎双眼选择放逐,会论及命运;周朴园失去孩子,守着疯了的鲁侍萍和繁漪,
会论及命运;祥林嫂在改嫁后,失去丈夫和孩子,又遭遇了世间的言语冰霜和蒙昧的洗礼,
也会论及命运。总之,人在无力改变现实的时候,都会想到“这就是命”。而作者在谈及“宿
命”的时候,也会有很多的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在里面。
带着这样的心绪,史铁生看到了这样的地坛:“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
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
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里面多多少少也染上了史铁生
自己的主观色彩。
而孙绍振教授曾言,“一切经过陈述的现象都是主观的、观念化、价值化了的。因而要
进行自由的研究,把它的原生状态还原出来”。那么,地坛的样子如果还原出来,应该是:
“古殿檐头的琉璃被剥蚀了,门壁上的朱红淡褪了,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散落了,祭坛
四周的老柏树一片苍幽,野草荒藤也很茂盛”。从地坛还原后的状态,我们可以看出,它已
经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呈现的是一种静止的状态。但是作者把“剥蚀”“淡褪”“坍圮”“散
落”提前,把地坛经历的风霜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同时也和作者“残废了双腿”这种际遇
在句式上相映,暗示了命运的相似性。但是,地坛和作者又是不同的。在作者的主观世界
里,地坛曾有“浮夸的琉璃”,“炫耀的朱红”,只是地坛会浮夸吗?会炫耀吗?地坛一直在
那里不声不响、不言不语。所以这里的浮夸和炫耀,与其说是地坛的,倒不如说,是作者
遇到了曾经的自己,是对自己过往风华岁月的嘲笑。想想,曾经的史铁生,是妥妥的学霸,
还是跨栏高手,那浮夸和炫耀不就是作者对曾经狂妄的自嘲?另外,不同的地方还有,地
坛“坍圮了一段段高墙”,“淡褪了朱红”,这里面的“一段段”和“淡褪”都有时间的感觉
在那,地坛的改变是非常漫长的,它古殿檐头的琉璃,门壁上的朱红,玉砌雕栏渐渐改变,
野草荒藤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它的生命已经由外在风光转到了内在的丰盛。而作者是在最
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一个“最”,一个“忽的”有多少猝不及防的伤痛,无法抵抗
的命运在里面。并且作者是“逃”到地坛来的。就这样,饱经风霜、内在丰盛的地坛像母
亲一样接纳那个内在痛苦、不愿与之相遇的史铁生。
图片
二、生生不息的启示
地坛除了历经沧桑、内在丰盛,也向作者展现了自己富有生机的一面:“蜂儿如一朵小
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
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
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
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对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继续咀嚼:蜂儿已然像一朵小雾,为什么还要它稳稳地停在
半空?是不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它像朦胧小花一样的美好姿态?蚂蚁已经摇头晃脑灵动可
掬 ,为什么还要它思考一番疾行而去?是不是为了和上文“驱赶那些和自己一样不明白为
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相照应,来暗示作者也逐渐开始思考人生?还有留在树干上的
蝉蜕,为什么还要写它寂寞如一间空屋?是不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蝉的新生?还有露水的坠
落,为什么是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是不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积聚的力量,展示它的玲
珑剔透和动人心魄的壮美?还有,园子里的草木竞相生长,为什么还有响声?还窸窸窣窣
片刻不停?是不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草木的活力,突出它们拔节的声音?
是的,就是这个虽饱经沧桑却富有生命力地坛,还有这些虽卑微无闻却散发生命光彩
的小生物,还有那些年年岁岁,让作者不再抗争,而是开始臣服于命运的安排。他说,“一
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死是一
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而臣服,正是生命发生蜕变的开始。
三、苦味人生的跨越
当臣服于命运的安排之后,人自然而然地就开始思考关于活的问题了。关于这个问题,
史铁生没有明说,只是写了一段含蓄隽永的文字,让我们去推测,去猜想。去体会一下其
中的真味。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
烂”,试问,地上的坎坷可以被照得灿烂吗?很难。所以这里的坎坷,更是人生命中的磕磕
绊绊。那么,这些磕磕绊绊如何变得绚烂?史铁生认为是在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也就
是在内在平静,对外不偏不倚,无私接地气的时候,才能真正参悟到坎坷的意义,生命才
会发生转变。
“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这里的
“最”和“便”放在一起如何理解呢?其实,它写出的是物极必反、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
处于变化之中这样的规律。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
都到哪儿去了”,为什么是冬天雪地上而不是雨天泥泞中孩子的脚印?冬天雪地给人明朗的
感觉,也会给人快乐的想象。而这些孩子是希望,是未来。让人不禁想到史铁生的《命若
琴弦》,希望和未来是遭遇不幸的人活着的良药和动力。
“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
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
的时候”,为什么反复的写古柏的镇静和一直在那?其实是想告诉我们,自然的永恒,人类
的渺小,还有我们的喜悲在外物面前,并不重要。
“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
夏天的事件”,为什么谈及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气息?它更像青春给人的感受,回忆中
的美好,值得我们永久追忆。
“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
微苦的味道”,对于树叶,秋风和早霜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但是它仍选择了美
好的状态,飘摇歌舞,坦然安卧,也许我们改变不了外界,但是面对微苦的人生,我们可
以改变人生的姿态。
细细品味这些,或许,我们就明白在微苦的人生中,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活。而史铁生
也实现了生命的跨越。52 岁时,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当时的颁奖词中有这样一段话: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
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让我们向
史铁生致敬,同时感恩坎坷,臣服于命运,努力绽放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