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大报时评之执政党俯首甘为孺子牛
目录:
1、 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2、 培养更多社会所需的护士人才
3、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4、 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教育
5、 以科技创新应对老龄化挑战
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近日,云南漾濞彝族自治县发生 6.4 级地震,青海玛多县发生 7.4 级地震。地震发生后,
落实党中央要求,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迅速部署,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立即行动,共计
派出 10 个工作组深入重灾区,应急管理部连夜派出两个工作组分赴云南、青海震区。从西
南山区到雪域高原,抗震救灾的合力迅速形成。
全面摸排搜救受困群众,确保不漏一村一户一人;尽最大努力救治伤员,最大限度防
止因伤死亡;及时疏散转移和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疫情防控、医
疗需要……这些务实举措,展现出云南、青海抗震救灾工作统筹有力、协调有序,突显了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经过努力,青海玛多震区学校已经陆续复课,184 个“帐
篷教室”传出琅琅书声;曾是茶马古道的漾濞县,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临时安全
住所、有干净水喝。短时间内取得的这些成效,既体现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抗震救灾的
新优势,更彰显了我们党尊重生命、情系民生的执政理念。
在灾难面前,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坚定承诺。
汶川地震发生时,一张救援战士救出婴儿的照片感动了整个中国,孩子清澈的眼神、救援
战士救出新生命的喜悦微笑,至今仍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从芦山到鲁甸、从九寨沟到长
宁,每当地震灾害发生,救援队伍总是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发出“快跟我去救人!”的呼吁;
党员干部总是冲锋在前,践行“大灾面前,是共产党员,就冲到最前”的铮铮誓言。面对
灾难,党和政府总是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最高位置,只要有一线希望就拼尽全力,汇聚
成一股坚强有力而又绵延不绝的暖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上至 108 岁的老人,下至
出生仅 30 个小时的婴儿,不放弃一名患者,不放弃任何希望,为生命至上写下了最坚定、
最温暖的注脚。在去年南方防汛中,以层层压实的“责任链”锻造环环相扣的“防汛链”,
目的也是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风雨考验面前的抉择,深刻证明
着这样的结论: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
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
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一国际知名公关公司发布信任
度调查显示,中国民众对本国政府信任度达 95%,在所有受访国家中高居第一。事实充分
表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风雨
过后,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拥护和信赖,对中国制度更加充满信心。各级党组织贯
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更加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就能最大程度激发斗志、最大
范围凝聚力量,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刻写在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
中。
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只要我们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一定能激
发出无往而不胜的力量,实现既定奋斗目标。
培养更多社会所需的护士人才
李红梅 人民日报评论
近几年,我国护士数量一直保持增长势头。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 年底,
全国注册护士总数 470 多万,较 2015 年增加 146 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从 2015 年的 2.37
增加到 2020 年的 3.35。坚持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大力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推动护理
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重要的基础工作。
护士是从事护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以无私、奉献、博爱的精神,坚守在救死扶伤
第一线。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广大护理工作者不负党和人民重托,白衣为甲、
逆行出征,舍生忘死、奋力苦战,与各界人士一起,推动疫情防控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也赢得了群众由衷点赞。
今天,护士的工作内涵不断发生变化。护士不再只是打针发药,而是更多参与患
者的病程管理、健康管理;一些高级别的护士还有处方权、医保基金监督审核权等。从护
理疾病到护理健康,从医护不分到专科护士,从医院到家庭、“互联网+”护理……护士种
类越来越多,懂专业、做研究、懂得医护药配合的护士越来越受到欢迎。当前,由于疾病
治疗模式的转换,人们日益重视慢性病的治疗,这更多地需要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管理,
与药物一起控制、延缓病情进展。这种治疗模式需要大量的随访和管理,而这恰恰是护士
尤其是家庭医生团队中护士的重要职责。他们经过专业培训,在社区、基层、患者家中,
通过各种检查、随访工具进行慢病管理,从而帮助患者延缓、控制疾病。
护理需求的变化,要求护理人员不断提高素质。当前,我国护士群体总体学历水
平不高,对所在科室的专业了解、研究不够,与医生的配合有限。这与护士工作繁忙、常
常陷于大量非医疗护理事务有关,也与医院重视程度不够有关。不少医院不愿花时间培养
护理人员,更不会去发挥护士和医生协同配合的作用。同时,大量护士留在大医院科室,
在社区、基层的护士数量较少,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中的护士更是少之又少,难以充分满足
需求。
更好满足社会需求,就要培养更多符合时代需要的护士人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
查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量为 2.64 亿人,已占到总人口的 18.7%。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护士总体数量要增加,结构上也要调整:应培养更多高学历、
高素质的护士,懂病程管理、医学临床的护士,在社区、进家庭工作的护士。这些工作需
要有关部门结合实际,优化护理人员的培养结构、职业规划、薪酬待遇等,给予其合理的
职业预期、待遇水平,更好体现劳务技术价值。同时,全社会也要改变观念,了解护士的
专业技术价值,尊重护理职业,让他们体面而安心地工作。
当前,专门应对长期护理状况的长期护理保险已在全国 49 个城市开展试点,居家医疗
服务也开始推开,急需更多护理人员尤其是护士这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希望全社会一
起重视和关爱护理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护士人才,携手助力健康中国、保障人民健康。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本报评论部 人民日报评论
近期,航天领域捷报频传: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为我国空间站的“太空
施工”交出完美第一棒;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
一步。通往宇宙的征途,凝聚着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智慧和汗水,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
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更增强了亿万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坚定着我们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一百年披荆斩棘,一百年沧桑巨变。从当年的积贫积弱、受人欺凌,到现在的国强民
富、屹立东方,从曾经“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到如今
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百年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让世界
震撼的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成就,最重要的一条经验
就是我们坚持立足本国国情,坚持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决
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百年辉煌成就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
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但都没能
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近代
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
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1921 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
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
上由被动转为主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
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
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
了才知道;道路好不好,自己走了才知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
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一百年来,正
是因为我们都反复比过了、试过了,正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得通、走得对、走
得好,我们才认定了这条道路,认定了只有这条道路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认定了这
条道路是通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
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站上新起点、迈步新征程,
我们更加深切体会到,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我们更
加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
来的根本保证。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坚持农业
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抑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完成
新征程上的各项目标任务,都要求我们必须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毫不动摇走
下去。
大道之行,壮阔无垠。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
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战胜了一个个艰
难险阻,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今天,走在大路上的我们,有着无比的自信,沿着这条
道路意气风发继续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 960 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6 个民族,我们能照谁的
模式办?谁又能指手画脚告诉我们该怎么办?”中国之事,无论多难,只能靠自己;中国
之路,看准了、认定了,就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砥砺奋进再向前,敢问路在何方?路就
在脚下。
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教育
张烁 人民日报评论
“培训乱象,可以说是很难治理的顽瘴痼疾。家长们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
有个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唯恐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别的孩子都学那么多,咱
们不学一下还行啊?于是争先恐后。这个问题还要继续解决。”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看望
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讲话发人深省。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超前教学、价格虚高等问题引发了很多社会讨论。
前不久,因在收取费用、广告宣传等方面存在问题,北京、重庆等地接连通报多家校外培
训机构。校外培训机构,本应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者”,有助于满足孩子们差异化、多
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但如果失范失序,就会成为“教育焦虑制造者”“教育秩序干扰
者”甚至“教育公平破坏者”,导致“校内减负、校外增负”。
近年来,在各种校外培训机构的营销中,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制造焦虑,打出
“你来,我们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我们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的口号;饥渴营销,
“高端班”考上才能报名,针对报名考试还有辅导、押题,好老师的班级名额要“拼手速”
甚至“找关系”;贩卖概念,如“全脑开发”“右脑开发”“三维平衡”甚至“量子速读”,
利用家长一知半解的心理,提出似是而非的“教育理论”;虚假营销,打出“价格 799 元,
促销价 20 元”的广告,而原价 799 元在销售活动前从未实际成交过,为虚构原价……这些
行为,从市场角度而言,破坏市场正常秩序,增加家庭经济负担;从行业规范而言,滋生
行业乱象,挑战监管底线;从教育角度而言,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违背教育规律
和儿童成长规律,造成学生课外负担过重。
治理行业顽疾,大力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特别是从孩子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引
导各教育主体为孩子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政策制定的着力点。这
段时间以来,从出台《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严格禁止家长批改家庭作
业,要求家庭作业充分体现“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到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
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以体育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着力保障学生
每天校内、校外各 1 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出台,均是从成长规律和教育
规律出发,为孩子们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建构科学、理性的教育理念与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如今,“建
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写进了“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
向。一方面,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扫除唯分数、唯升学等顽瘴痼疾,从根本
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制造教育焦虑的土壤,也为减轻学
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要在全社会营造对待教育的理性平和心态,
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成长规律,让孩子在没有超前教学、过度负担的情况下,获得更高质
量的教育和成长。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我们把教育办得更好,以高质量教育体系
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能为明天的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以科技创新应对老龄化挑战
田轩 人民日报评论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 18.70%,与 2010 年相比上升
5.44 个百分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深刻持久的。”
从全球视野来看,人口增长减速并非中国独有,人口老龄化是世界趋势。根据联合国的测
算,到 2050 年,全球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上升至 16%。面对现状,我们应该跳出“站
在当下看当下”的思维,向调整发展思路求出路,告别以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为主要驱动力
的增长思路,谋求更可靠、更可行、更可持续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依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一国的产出由人口、资本和生产效率决定。伴随着我国
目前劳动人口减少、人口红利边际递减,如果人口质量和素质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如果生
产效率不能因为科技创新而得到提高,就难以适应改革发展的需求,对供给和产出造成消
极影响。因此,一方面要拓展人口质量红利,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另
一方面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通过这两个方面来提质增效,能更好对冲人口红利
变化的影响,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坚实基础。这说明,应对人口老龄化除了在需求侧
抓住“银发市场”的新机遇之外,更深层次的方法应该是在供给侧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科
技创新能力。
也就是说,应对人口老龄化,我们需要告别依靠大量粗放、低附加值人力投入获
得收益的发展老路,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走
上一条经济社会在老龄化趋势下依然可以保持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发展道路。我们要通过生
产要素“质”的系统重塑,着力提升效率,来对冲人口红利变化“量”的风险。应当看到,
生产要素的系统化重塑,最关键的是要打好科技创新引领的根基。由此,我们更要深刻理
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判断:“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
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自主创新对于经济体系畅通运行十分重要。只有真正补齐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
短板,才能打通经济发展的堵点,形成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为此,一方面要发挥制
度优势,用好新型举国体制,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另一方
面需要牢牢把握“人”这个核心要素,通过创新人才建设,推动“人口红利”向“人口质
量红利”转变,营造吸引人才、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创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