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2020-2021学年高一3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西省南昌市2020-2021学年高一3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ID:703639

大小:215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1-05-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莲塘一中 2020-2021 下学期高一 3 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近,读到国内几位名师有关《红楼梦》的整本书导读,都不约而同地把人物命名方式以及相关判词, 当作理解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关键。 关于人物的姓名,他们或以为给小说中的人物取姓命名是一门十分讲究的学问。它往往起到点化人物、 暗寓褒贬、活跃气氛,甚至是提纲挈领的作用,《红楼梦》中的谐音正是“这样”,或认为“这 700 多个人 名,个个有讲究,个个凝结着作者的心血”。诸如此类的夸张说法,虽不必过于较真,但用以指导普通读 者和青年学生理解《红楼梦》,可能会出现某些偏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不错,《红楼梦》中部分人物的姓名,确实含有某种特殊功能,对理解作品或者人物有一定的指向性。 比如小说采用谐音方式,或者提示作者整体的创作原则,如甄士隐(真事隐)和贾雨村 (假语存),或者 点出了人物的特殊遭遇,如“娇杏”谐音“侥幸”,“冯渊”谐音,“逢冤”,“元、迎、探、惜''谐音“原 应叹息”等。虽然这似乎是小说中已然存在的事实,也是大家熟知的,但由此出发来理解人物。总有贴标 签的嫌疑,容易陷自己于教条主义的泥潭。 这里的关键在于,文学作品主要是以形象感人的,形象又是借助人物的生动具体的言行,通过展示特定 情境中的复杂人物关系表现出来的。对形象的鉴赏,哪怕用概念介入,也不能脱离形象,不能采用贴标签 的方式来对形象加以一一对应或寓意上的一一落实,即使《红楼梦》人物的姓名在谐音上给人以某种暗示 或寓意,但这种暗示和寓意仅仅代表着形象的某个侧面,况且也只是对部分人物形象的理解起指向性作用, 而对另一些形象的理解作用甚微,甚至根本不起作用。 总体来看,《红楼梦》对一些相对次要或者边缘化的人物,用名字谐音方式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以方 便读者阅读,而最主要、最关键的人物,则较少给人以谐音双关方面的联想,力图以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展 示出形象的立体性,这是作者在处理数以百计的人物时,采取的一种基本策略。诸如王熙凤、贾宝玉、林 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我们很难从谐音中找到某方面的符号性特征,道理正在此。即便在某些场合,脂 砚斋评语对有些人物的名字给出了意义的指向,比如把“元、迎、探、惜”谐音为“原应叹息”,但这种 带有倾向的抽象阐释之意义,并不能涵盖自然生命的 渐次推进,即从作为起点意义的元春,到阶段性的迎 春和探春,再到"三春去后诸芳尽”的惜春这一过程。当然,更不能涵盖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每一个 饱满的人物形象。在理解人物命名时,即便撇开具体人物的言行,仅仅是在抽象层面因谐音而引发一种符 号式把握,对有些人物也是不能作简单化处理的。比如“秦可卿”,究竟是“情可亲”还是“情可轻”, 或者是“情可倾”乃 至,“情可清”,从清代开始直到今天,有持续的争议。 所以,理解人物从形象本身的具体言行出发,即便某些人物的姓名谐音给人以意义的指向,但仅仅把 这种谐音作为理解的一个侧面,并通过自己阅读的具体感受,努力发现这一侧面所涵盖的以及不能涵盖的 其他方面,这才是阅读伟大作品的正道。因为,相比揭示名字的符号性功能来说,对人物具体形象的真切感 受,才是更为重要的。 (选自詹丹《猜谜不是理解〈红楼梦〉的正道》,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些名师的导读书籍把人物命名方式和判词当作理解《红楼梦》的关键,会使读者误入阅读歧途。 B. 少数人夸大《红楼梦》中人名寓意的作用,其影响并不大,但若用这些观点指导青年学生就要慎重了。 C. 曹雪芹处理《红楼梦》主要人物时,力图立体地塑造形象,很少使读者产生谐音双关方面的联想。 D. “原应叹息”的阐释,只能概括作为终点意义的惜春的命运,不能涵盖四个女性渐次推进的过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二两段从几位名师有关《红楼梦》的整本书导读的观点切入,引入论题,提出自己的 见解。 B. 第三段先肯定了部分人物的姓名有一定的指向性,然后指出由“谐音”解读人物的危害,体现了作者的 思辨性。 C. 第四、五两段,运用举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对人物形象不能用贴标签的方式加以分析的观点。 D. 末段收束全文,强化了“理解人物从形象本身的具体言行出发”,而不能依据人物的姓名谐音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过度地强调《红楼梦》人物姓名的符号性功能会误导普通的读者。 B. 甄士隐和贾雨村两人的姓名谐音暗示了他们未来命运的发展趋势。 C. 对《红楼梦》中次要人物,可以通过谐音的符号性特征去分析理解。 D. 秦可卿的姓名暗示了她生性风流的特点,是对其有关情节的映射。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 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D 项,“只能概括作为终点意义的惜春的命运,不能涵盖四个女性渐次推进的过程”错误,曲解文意,原文 是:比如把“元、迎、探、惜”谐音为“原应叹息”,但这种带有倾向的抽象阐释之意义,并不能涵盖自然 生命的渐次推进,即从作为起点意义的元春,到阶段性的迎春和探春,再到“三春去后诸芳尽”的惜春这 一过程。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 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 项,“第四、五两段,运用举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错误,没有用对比论证的方法。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 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 案。 B 项,“暗示了他们未来命运的发展趋势”错误,第三段是“或者提示作者整体的创作原则,如甄士隐(真 事隐)和贾雨村(假语存)”,可知是提示作者整体的创作原则。 C 项,“可以通过谐音的符号性特征去分析理解”错误,扩大范围,第五段“总体来看,《红楼梦》对一些 相对次要或者边缘化的人物,用名字谐音方式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可知比较原文缺少了“一些”的限 制。 D 项,“秦可卿的姓名暗示了她生性风流的特点,是对其有关情节的映射”错误,背离文意,从第五段“比 如‘秦可卿’,究竟是‘情可亲’还是‘情可轻’,或者是‘情可倾’乃至,‘情可清’,从清代开始直 到今天,有持续的争议”可知是有争议。 故选 A。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 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 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 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 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只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却不忘平生之志,这样的人方可谓 之“成人”。中国古代男子满 20 岁行冠礼,女子满 15 岁行笄礼,行礼后,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利, 并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1994 年,中共中央印发《爱 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倡导各地组织年满 18 周岁的公民举行对国旗宣誓的成人仪式。2001 年,中共中央 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倡开展成人仪式活动,引导公民提高道德修养。2000 年,浙江省把每年 12 月 9 日定为 18 岁“成人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随后,广州、南京、北京、上 海等地也以不同的形式确立了地方“成人节”。 2018 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政协委员建议以国家立法形式规范 18 岁“成人节”仪式,以加强学生 公民意识教育和国家观念教育,把仪式所特有的庄重感转化为感动和鼓励,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章正《代表委员建言:立法规范 18 岁“成人节”仪式》) 材料二: 在孩子 16 岁时,英国家长一般会为他(她)举办庆祝成年的仪式,就是“成人礼”。笔者曾参加一个 在祖辈安息地举行的成人礼。一阵音乐过后,年轻的主角神情严肃地面朝着祖辈的墓碑, 聆听父亲讲述家 族发展史:“我们家积累的这些财富,都是祖祖辈辈辛苦打拼得来的,你已经成年,要继承祖辈的优良传 统,努力拼搏,为整个家族争光。”随即,伯叔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共同的话题,最后年轻的主角也发 表了“成人誓言”。笔者的一位朋友也对他的成人礼记忆犹新:父母只给他买了往返法国和英国的船票, 而他在法国期间,几乎每天都在不同的餐馆、夜总会或城市环卫部门打工。 (摘编自曾祥伍《在英国参加成人礼》) 材料三: (摘编自沈慧《“成人礼”前后学生思想情感变化情况调查》) 材料四: 2016 年 6 月 9 日,安徽省教育厅、相关市区县教育局及高中的负责人观摩了省内某高中毕业典礼暨成 人礼活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也派出代表出席活动。该活动共有四个篇章: 拼搏、成人、感恩、飞翔。 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千余名毕业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步入校园,沿着呈现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活泼 可爱到风华正茂的 18 年生活轨迹照片的长廊步入典礼会场。 “我宣誓,从今天开始,我以孝心对父母,以诚心待他人,以热心对社会,以忠心对国家;我宣誓, 从今天开始,在新的起点我将更加努力!因为有我,人民将更加幸福;因为有我,家园将更加美好;因为 有我,祖国将更加昌盛……”千余名学生面对国旗庄严宣誓,宣誓他们已经成人,将离开父母的庇护,肩 负起社会责任。礼毕,学生们纷纷将鲜花献给身边的家长,并与家长紧紧拥抱。 (摘编自《合肥高中毕业典礼暨成人礼示范活动纪实》)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传统文化对“成人”十分关注,不仅理论上有所阐发,而且古代的“成人礼”活动从古至今延续不 断。 B.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立法形式明确要求各地举办成人仪式活动。 C. 成人礼的宣誓词能够让学生懂得回报父母和他人对自己的关爱,增强学生对家园和国家的奉献意识。 D. 从“成人礼”前后学生思想感情变化情况看,“孝敬父母、报效社会”等五个方面的比例都有明显提升。 5.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圣孔子认为“成人”应该见到财利不忘道义,面对危难勇敢担当,能够在困顿之中坚守人生志向。 B. “成人节”已经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地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 级立法。 C. “成人礼”不仅需要仪式,也对学生成长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如在成人之后应当具备一定的独立生活能 力。 D. “成人礼”不应该只是学校单方面举办的活动,也应该得到来自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6. 中英两国当代的“成人礼”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B 6. ①主办方:英国主要以家庭活动方式举行;中国则由政府、学校等组织以集体活动方式举行。②形式上: 英国较为多样化,更具个性特征;中国有相关法规、政策支持,更为规范统一。③内容上:英国强调家族 责任的担当意识和个人独立生活的能力;中国强调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从古至今延续不断”错误,根据原文材料一第一段“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可知,不是“从 古”而是“西周”开始。 B.“以立法形式明确要求”错误。根据原文材料一第一段“《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倡导各地组织年满 18 周岁的公民举行对国旗宣誓的成人仪式。”“《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倡开展成人仪式活动,引 导公民提高道德修养”可知,分别是“倡导”“引导”而非“立法”。 D.“都有明显提升”错误。根据材料三条形《“成人礼”前后学生思想情感变化情况调查》可知,“热爱 祖国”“敬爱师长”“关爱他人”提升不是很明显。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成人节’已经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地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错误。根据原文材料一第一段“2000 年,浙江省把每年 12 月 9 日定为 18 岁‘成人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随后,广州、 南京、北京、上海等地也以不同的形式确立了地方‘成人节’”可知,北京、上海等地是以“不同的形式” 确立,而并没有明确是“立法”形式,属于偷换概念。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1994 年,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倡导各地组织年满 18 周岁的公民举行对国 旗宣誓的成人仪式。2001 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倡开展成人仪式活动,引导公民 提高道德修养。2000 年,浙江省把每年 12 月 9 日定为 18 岁‘成人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 级立法。随后,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也以不同的形式确立了地方‘成人节’。”由此可见:中国 则由政府、学校等组织以集体活动方式举行,中国“成人礼”形式上有有相关法规、政策支持,以集体活 动方式举行,更为规范统一;内容上,中国强调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 材料二,“在孩子 16 岁时,英国家长一般会为他(她)举办庆祝成年的仪式,就是‘成人礼’。笔者曾参 加一个在祖辈安息地举行的成人礼。一阵音乐过后,年轻的主角神情严肃地面朝着祖辈的墓碑,聆听父亲 讲述家族发展史……随即,伯叔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共同的话题,最后年轻的主角也发表了‘成人誓 言’。笔者的一位朋友也对他的成人礼记忆犹新:父母只给他买了往返法国和英国的船票,而他在法国期 间,几乎每天都在不同的餐馆、夜总会或城市环卫部门打工。”可见,英国主要以家庭活动方式举行,在 形式上,英国较为多样化,更具个性特征;内容上:英国强调家族责任的担当意识和个人独立生活的能力。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 茹志鹃 1946 年的中秋,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被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 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团长叫一个年轻的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 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所以我们就得向老百姓去借。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一会,门帘一 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 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只好 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 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 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 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 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 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 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我看见他背的枪 筒里不知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走远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 风里一飘一飘。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那位新媳妇也来了。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乡干部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啊,中 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 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 锣买糖……”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从他们满身泥泞,极度疲 乏的神色上,甚至从那些似乎刚从泥里掘出来的担架上,大家明白,前面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样的战斗。我 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 上的污泥血迹。那些妇女又羞又怕,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 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 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新媳妇 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 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扇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 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 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 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 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 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 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 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 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 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 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青年人的脸。 (选自茹志鹃《百合花》,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通过神态动作描写刻画新媳妇形象,“不笑”“瞅着”两个细节,生动地刻画出新媳妇借与不 借被子的内心矛盾。 B. 文中插叙“我”对家乡中秋节的回忆,以习俗、童谣和想象等方式营造了和平生活的温馨美好,小说在 诗意抒情中更凸显战争的残酷。 C. 文章通过小说担架员的转述来交代通讯员为保护他人而牺牲的壮举,作者这样写有意识掩饰了战争的残 酷性。 D. 小说中被子上的“白色百合花”,既象征着通讯员和新媳妇纯洁高尚的人性美,又象征着军民之间纯洁 深厚的感情。 8. 文中画线的三处都写到了“撕挂下来的布片”,请分别简析其作用。 9. 试探究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 【答案】7. C 8. (1)第一次写出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和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2)第二 次写出了通讯员天真质朴的心理和回团部时快乐的情绪。(3)第三次印证了牺牲的就是通讯员,写出新媳 妇和“我”万分痛惜的心情,为下文新媳妇缝破洞做铺垫。 9. (1)“我”作为叙事的线索,串连起整个故事,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我” 是小说中的“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内心变化和性格丰富的见证者,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拉近与读者 的距离;(3)文中“我”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反映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使小说充满了抒情意味,更能凸显 主题。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 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 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C 项,“作者这样写有意识掩饰了战争的残酷性”错误。作者并非有意掩饰战争的残酷性,相反,以“担 架员”的反映更加凸显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文本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文 中画线的三处都写到了‘撕挂下来的布片’,请分别简析其作用”,需要立足文本内容,找到具体语境分 析作用。第一处,结合“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 挂下一片布来。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分析,由于羞涩、慌张,小通讯员在接过新媳妇递过来的新被转身走时,不小心,衣肩上挂破了个洞,而 且高低不肯让新媳妇缝补,这既照应了前文写的小通讯员的腼腆、憨厚,又表现了他的执拗,当然还带有 一点对新媳妇的愠意。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第二处,结合“走远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 在风里一飘一飘。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分析,第二次是小通讯员离开包扎所返回 团部时,“我”看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就让他走,现在至少要 裸露一个晚上肩膀了。”这一方面呼应前文,说明这个破洞确实不小,同时也说明“我”一直目送小通讯 员远去,加上对“我”后悔心情的描写,细腻地渲染了“我”对小通讯员的惦念、关怀,并且隐隐约约地 暗示小通讯员要出事,为下文写小通讯员负伤牺牲埋下伏笔。写出了通讯员天真质朴的心理和回团部时快 乐的情绪。第三处,结合“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扇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分析, 小通讯员躺在门板上,新媳妇看见衣肩上的破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发出惊叹,这不仅进一步证实担架 队抬回来的这个重伤员确实就小通讯员,又表现了小通讯员大公无私,一心扑在自己工作上的高尚品质, 使小通讯员的形象在读者的心目中愈加高大起来。 【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及分析作品的文学形象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 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试探究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常见的作用:衬托主要 人物,充当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使小说变得真实可信,同主要人物一起揭示主题;渲 染气氛,奠定基调等。“我”作为叙事的线索,串连起整个故事。“我”不仅是作品采用“第一人称”方 式的承担者,而且也是作品中的一个艺术形象。“我”与小通讯员去前沿包扎所的路上,主动找他搭话, 主动认老乡,甚至带着挑衅性地问他娶媳妇了没有言行,表现出一种战争年代革命队伍中的女同志特有的 “泼辣”,是一个具有着强烈性别意识的人物。作品不仅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微观察,使小通讯 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我”是见证者,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通过富于浪漫 气质的想象,使作品充满抒情的色彩。比如,“我”想象的小通讯员在家乡天目山拖毛竹时的情景:“我 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 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 哗哗作响。”语言不多,却充满诗情画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 大义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永平初,东平王刘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延英 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 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先 是扶风人苏朗伪言图谶事,下狱死。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 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 《世祖本纪....》。迁为郎,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起元高祖终于孝 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其行事凡百篇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 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及肃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数入读书禁中,或连日继夜。每行巡狩,辄献上 赋颂,朝廷有大议,使难问公卿,辩论于前,赏赐恩宠甚渥。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 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固议曰:“不若因今施惠,为策近长。”固后以母丧 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学诸子, 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 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 (节选自《后汉书·班固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起元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其行事/凡百篇/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 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 B. 起元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其行事/凡百篇/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 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 C. 起元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其行事/凡百篇/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 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 D. 起元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其行事/凡百篇/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 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古代,男子到了 20 岁时要行冠礼,后取表字,以示成人,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 “本纪”一般是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始于《史记》。文中“世祖”指东汉建立者光武帝刘秀。 C.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两汉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D.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单于”是匈奴最高首领的专称,“阏氏”是对匈奴王后的称呼。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班固聪慧博学,性情温和宽容。他年少时能著文诵诗作赋;为人谦和,不因自己有才华而高人一等,儒 生因此而仰慕他。 B. 班固刻苦研学,继父业却遭祸。他对诸子百家的言论刨根究底,成年后想把父亲所续前代史补充详尽, 却被人举报而遭遇了牢狱之灾。 C. 班固颇有才干,参与国家大事。当官员们不赞同与北单于和亲时,班固和其他官员意见不同;后以中护 军的身份随窦宪出征匈奴,参与议论军事。 D. 班固颇受恩宠,家教不严受害。他的文章受到肃宗认可,多次被召入宫陪读,却疏于家教,因子孙不守 法度,而被免官入狱,最后死在狱中。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 (2)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 【答案】10. A 11. C 12. D 13. (1)班固的弟弟班超恐怕班固被郡吏拷问,自己不能申辩清楚,便急驰赶到朝廷上书。 (2)(种兢)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但怀恨在心。到窦氏宾客都被逮捕拷问时,种兢趁机把班固逮捕拘 系起来。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 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 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判断的时候,可以先找出断句一致的地方,再利用断句规则分辨断句不一致的地方的 正误。 “终于孝平王莽之诛”,是说“到孝平王莽被杀为止”。可以排除 B 和 D 项; “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是说“班固从永平中开始接受诏书”,“自永平中”是“始受诏”的时间状语,中 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 C 项。 此句的完整翻译是“从高祖开始,到孝平王莽被杀为止,共十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合他们的行为举止, 共一百篇。班固从永平中开始接受诏书,潜心钻研二十多年,至建初中才完成”。 故选 A。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 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 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 答。 C 项,《汉书》记载的不是两汉,而是西汉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 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D 项,“因子孙不守法度,而被免官入狱”有误,原文是说窦宪兵败,而他受牵连被免官,他的家奴得罪 种兢,种兢心中记恨他,后借机将他逮捕入狱。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 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 逐字进行翻译。 第一句中,“为郡所核考”是被动句;“核考”应理解为“拷问”;“明”应理解为“申辩清楚”;“诣 阙”应理解为“到朝廷”。 第二句中,“发”应理解为“发作”;“衔”应理解为“怀恨”;“及”应理解为“等到”;“逮考”应 理解为“被逮捕拷问”;“因”应理解为“趁机”。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 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 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 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 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著文诵诗作赋,长大后,九流百家的言论,没有不作深入研究的。他所掌握 的学问不是向某一家某一人学的,不做一句一字的解释,只要指出大意就行了。(他)性情宽宏温和能容纳 他人,不凭借自己的才能出众而自觉高人一等,儒者们都因此敬慕他。永平初年,东平王刘苍因是天子非 常近的亲戚而担任骠骑将军辅佐政务,延请英雄。当时班固才二十岁,上书游说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 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父亲班彪去世,(班固)回到家乡。班固因为班彪所续的前代史不够详尽, 便精心钻研,想完成父亲班彪的事业。不久有人上书给显宗皇帝,控告班固私自修改撰写国史,天子下诏给 班固所在郡的郡守,将班固收捕到京兆狱中,将他家中的史书全部取走。在此之前扶风人苏朗谎称图谶之 事,被下狱处死。班固的弟弟班超恐怕班固被郡吏拷问,自己不能申辩清楚,便急驰赶到朝廷上书。受到 召见,(班超)具体说明了班固著书的本意,而(这时)郡府也送来班固所写的书。显宗认为他很有奇才, 任命为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同完成《世祖本纪》。被迁为郎,皇帝就 又让他完成他以前正撰写着的书。班固试着撰写前记,汇集所听所见,编为《汉书》。从高祖开始,到孝平 王莽被杀为止,共十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合他们的行为举止,共一百篇。班固从永平中开始接受诏书, 潜心钻研二十多年,至建初中才完成。当时人非常重视此书,学者们无不背诵朗读它。等到肃宗很喜好文 章,班固更加受宠幸,多次被召入宫读书,有时日夜伴天子读书。每次出外巡行,班固都有赋颂呈上,朝 廷有大事商议时,天子让他诘难公卿,在廷前论辩,赏赐十分优厚。当时北单于派遣使者来进贡,想请求 和亲,天子下诏征求众臣意见。议论者中有人认为“匈奴是善变猾诈之国,本无归顺之心,不能同意”。 班固议论说:“不如趁现在就对他们施以恩惠,于远于近都是一条良策。”后来班固因母亲去世而辞去官职。 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任命班固为中护军,参与军务。到窦宪败亡时,班固首先受到牵连并被 免官。班固不教育诸子,诸子多不遵守法度,吏民为此受了不少苦。当初,洛阳令种兢曾出行,班固的家 奴侵犯他的车骑,官吏捶打喝令他离开,家奴竟借醉酒大骂,种兢大怒,(种兢)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 但怀恨在心。到窦氏宾客都被逮捕拷问时,种兢趁机把班固逮捕拘系起来,班固最终死在狱中。时年六十 一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梦游三首(其一) 徐铉 魂梦悠扬不奈何,夜来还在故人家。 香蒙蜡烛时时暗,户映屏风故故斜。 檀的①慢调银字管,云鬟低缀折枝花。 天明又作人间别,洞口②春深道路赊。 【注】①檀的:古代女子脸上点饰的红点。②洞口:神仙所居的洞口,化用刘晨、阮肇入天台遇仙女的典 故。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诗开篇点题,魂驰故人之家,与思念之人相会,皆是梦游所历之境。 B. 承接首联点明的时间,颔联的“香蒙”和“蜡烛”营造出幽会的朦胧美。 C. 妆容精致,云鬟簪花,调弄着箫管,一位妙解音律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D. 诗歌采用虚实结合手法,虚写梦中与爱人相会,实写梦醒与爱人分别。 15. 诗的末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14. D 15. ①描写了神仙洞口分别后春意浓郁道路漫长的景象。②以景结情,暗示别后天上人间 后会难期。③表达别时的依依不舍和别后的相思之苦。 【解析】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 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 比选项得出答案。D 项,“虚实结合”“实写梦醒与爱人分别”不正确,此诗标题是“梦游”,意味着这是一 首记梦的诗,首联“魂梦悠扬”点明此 下文都是在写梦境,没有实写,都是虚写。结尾写的是天亮了,要与 梦中的爱人分别了。故此题答案为 D 项。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意境及语言的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结合诗句内容及表达技巧进 行分析。诗歌的尾句“洞口春深道路赊”,结合注释可知,“洞口”是化用了刘晨、阮肇入天台遇仙女的 典故,借指自己梦中与爱人分别的地方;“春深”意思是春色浓郁,“赊”是“长”“远”的意思,承接 上句“天明又作人间别”可知,尾句描绘了神仙洞口分别后春色浓郁道路漫长的景象。从手法上来看,尾 句是在写景,属于以景结情的手法,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可以拓展意境,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而此处用“洞 口春深”,也正暗示分别之后,二人就好比天上和人间,后会难期,照应了上文的“人间别”,透露出无限惜 别情意。 【点睛】第 2 小题有两问,第一问“诗的末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考查的是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这类 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二要用自 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 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最后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第 二问“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考查的是诗句的作用,解答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内容作用就是写 了什么,结构上的作用,则要关注诗句在诗歌的位置:首句多为渲染氛围,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中间多 为承上启下的作用;尾句以热情议论句作结多为点明主旨情感,若以景作结,则是为了收到含蓄蕴藉、言 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写蜀道中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景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表现了秋天的典型特征,也在写景 的同时,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3)白居易《琵琶行》中,以粗俗的乡野音乐来反衬琵琶女技艺高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飞湍瀑流争喧豗 (2). 砯崖转石万壑雷 (3). 无边落木萧萧下 (4). 不尽长江滚滚 来 (5). 岂无山歌与村笛 (6). 呕哑嘲哳难为听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中需注意“喧”“豗”“砯”“壑”“萧”“嘲哳”的书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鲁迅认为:“自有《红楼梦》出来以 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我们知道:封建社会把人不当人,尤其把女人不当人。《三国演义》是男人的世界,女人是附属品;《西 游记》中女子无非是些点缀;而《水浒传》中女人或淫荡如潘金莲或粗暴如母夜叉孙二娘。唯有《红楼梦》 让我们真正看到女人的精彩,领略什么叫作“水做的骨肉”。豪迈如史湘云,(①);稳重如薛宝钗,(②); 敏感如林黛玉,(③);而薄命如香菱,跟着黛玉学诗,竟取得突飞猛进的成绩,令人悲欣交织;即使风趣 诙谐如王熙凤,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势利狠毒都值得欣赏,甚至令人喜欢。 《红楼梦》与其他的作品相比绝对是____的。这部不朽的文学巨作,曹雪芹_____,“披阅十载,增删 五次”,才完成了前 80 回。我们在拜读时要认真研究,多方探讨,还要多读读红学家的言论,多看看其中 对诗词歌赋的解读,多想一想才能明白其中的主旨,对的就接受,不对的就抛弃,_____是要不得的。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即使势利狠毒如王熙凤,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令人喜欢,甚至值得欣赏。 B. 即使精明强干如王熙凤,她的势利狠毒、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值得欣赏,甚至令人喜欢。 C. 即使势利狠毒如王熙凤,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值得欣赏,甚至令人喜欢。 D. 王熙凤势利狠毒,即使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令人喜欢,甚至值得欣赏。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 ②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 ③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 B. ①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 ②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 ③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 C. ①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 ②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 ③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 D. ①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 ②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 ③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出类拔萃 呕心沥血 囫囵吞枣 B. 与众不同 处心积虑 生吞活剥 C. 鹤立鸡群 呕心沥血 囫囵吞枣 D. 卓尔不群 处心积虑 生吞活剥 【答案】17. A 18. B 19. A 【解析】 【分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文所给语句不合逻辑,“值得欣赏”的是王熙凤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而“势利狠毒” 则不值得欣赏,据此排除 B、D 项。 另外,“值得欣赏”与“令人喜欢”语序不当,应该先是“令人喜欢”,继而“值得欣赏”,两句形成递 进关系,据此排除 C 项。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解答时,要联系史湘云、薛宝钗、林黛玉的性格和故事。“醉卧芍药”体现湘云的“娇憨”,对应前面的 “豪迈”;“花间扑蝶”体现宝钗的“稚气”,对应前面的“稳重”;而黛玉葬花则是大家熟知的故事情 节,借花喻人,对应“幽情”,据此得出答案,只有 B 项语序最恰当。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卓尔不群:卓尔,突出的样子。不群,跟一般人不一样。优秀卓绝,超出常人。侧重指人的才华, 多用于书面语。与众不同:跟大众不一样。多用于口语。出类拔萃:指超出同类。可以形容物。鹤立鸡群: 比喻人的仪表才能超群脱凡。句中指《红楼梦》优秀非凡,不同凡响,故用“出类拔萃”更恰当,这样排 除 B、C、D 项。 第二空,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褒义词。处心积虑:形容千方百计地谋算。多含贬义。句中指曹雪芹 费劲心力创作,不能用贬义词,故用“呕心沥血”更恰当。 第三空,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等)。圆囵吞枣:把枣儿整个儿 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句中指拜读《红楼梦》时,不能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故用“囫 囵吞枣”更好。 故选 A。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围绕食物胆固醇,专家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它是极其有害、不能吃的东西,另一种观点认 为它是好东西,不能不吃。其实,①________。医学调查发现,胆固醇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它不 仅是身体的结构成分之一,还是合成许多重要物质的原料。过分忌食含胆固醇的食物,容易造成贫血,降 低人体的抵抗力;不过,②_________,会使血清中的胆固醇含量升高,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 ③________,也能有益健康。 【答案】 (1). 两种观点都未免片面 (2). 过量摄入也不利于健康 (3). 适量摄入既能满足食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找准话题,在文段所提供的语境中,陈述主体、 陈述内容、叙述角度应保持一致;其次考虑语境的和谐,一个文段所描述的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 格应和谐统一;再次注意逻辑事理,注意上下文、前后文之间的呼应,不能顾此失彼,自相矛盾。 本题所给材料谈的是食物胆固醇对人体的益处和害处。①处,上文列出了专家对食物胆固醇两种截然不同 的观点,下文分别分析了食物胆固醇对人体的益处和害处,说明上文的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故此处应填 “两种观点都未免片面”一类的内容。②处,上文说忌食含胆固醇食物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并用“不 过”进行转折,下文说的是血清中的胆固醇含量升高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故此处应填“过量摄入也不利 于健康”一类的内容。③处,上文有“因此”,表明此处应填总结性的句子,再结合下文“也能有益健康”, 可知应填“适量摄入既能满足食欲”一类的内容。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用四个短语概括“工匠精神”的内涵,不超过 20 字。 瑞士手表誉满天下,畅销世界,堪称经典,这得益于瑞士制表工匠具有的“工匠精神”。具有这种精 神的工匠有着精湛的技艺和高度的职业敬畏态度。在生产中,他们极度关注工作细节,严格依照操作流程, 认真完成每一道生产工序,对每一个零件、每一个产品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在工作中,他们不断追求 产品的完美和极致。在中国制造升级换代之时,我们也应该大力弘扬这种工匠精神,使中国成为制造强国。 【答案】①技艺精湛;②敬畏职业;③关注细节;④追求完美(极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此题属于提取关键词。语段共有五句话,其中,中间三句话是对“工匠精神”的具体阐释,故抓住这三句 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即可。如可抓住第二句“精湛的技艺和高度的职业敬畏态度”,第三句“极度关注 工作细节”,第四句“不断追求产品的完美和极致”中的关键词进行概括,概括时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 世纪 60 年代,雷锋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偶像,艰苦朴素、舍己为人、献身国家是他身上最突出的闪光 点;70 年代,陈景润怀着科技报国的激情投身科学研究,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成为那个时代的 偶像;80 年代,中国女排以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创下了世界排球史上的“五连冠”,成为了一代偶像;90 年代,微软公司的创始者比尔•盖茨成为了一代人的偶像……进入 21 世纪的今天,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一批 偶像。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有自己的偶像,这些偶像代表着各个时代的精神气质,闪烁着时代精神的光芒。 你觉得 21 世纪的偶像应具备怎样的时代精神?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心中的时代偶像 时代的陀螺飞速转动,在快与变之中,在速生与速朽之间,有一个坚定稳固的内核,经历时间的淬炼, 散发出属于一个时代的灼灼光芒,那就是对偶像的崇拜与敬仰。 一个时代的原貌,总是众生喧哗而又面目模糊。我们迫切的需要一份火种来划破长空,照亮迷途。他 们是黑暗道路的点灯人,是探索未知的先行者,他们是时代的偶像。让思绪随着演讲者的声音溯回历史—— 那个时代,艰苦奋斗,让铁人王进喜的闪光,明亮了无数人精神中的浩浩心火;那个时代,奋斗中的一剪 背影,让“当代保尔”张海迪的微光,荡开了无数人迷茫的雾霭…… 还有数不尽的时代,数不尽的偶像,他们的一次次闪光,对于每一个平凡如你我的人来说,都意味着 一次洗礼,一记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常思索,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成为偶像?才发觉,是我们从他们身上 看到了无数人的理想,是肩负的责任让他们成了时代的脊梁,原来是时代的刀刃雕刻出了偶像最生动的模 样。 属于 21 世纪的你我,必会难忘这 20 年间时代给予的馈赠与发出的挑战。2003 年的非典,他身着白衣, 心有锦缎,2020 年的新冠,他最美逆行,奔赴战场:他是我们毕生敬仰的偶像钟南山院士。17 年的时间, 社会的齿轮高速运转,世界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可当责任再次落在他身上,时代再次迫切的需要 他时,他依然毫不犹豫的挺身而出。我们称他为偶像,是因为在他身上闪烁着这个时代最耀眼的光芒,是 因为他的负重前行庇护了你我的岁月静好。 在这个浮躁的功利的社会之下,不忘初心的精神,缔造了每一个或伟大或平凡的偶像。是为武汉捐赠 两百吨大米的袁隆平,是坦言一包方便面也可以公示的韩红。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去诠释着这个时代最美好 的模样,用手中的画笔为社会涂上一抹众人期望的色彩。 在 2020 年抗击冠状病毒疫情的第一线上,我们惊喜地看见许多 90 后的身影。他们勇敢地接过使命的 接力棒,无比坚定,眼中饱含泪水的说道:“17 年前我们被全社会保护着长大,如今换做我们来捍卫大家。” 蓦地惊叹,这便是偶像的力量。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走出演讲者为我们搭建的群星璀璨的历史舞台,走向属于你我的早已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原来始终 有两种力量在我们一生中激荡。一种推着我们向外走,一种拉着我们向内收,一种力量让我们锐不可挡奔 向远方,一种力量,让我们不忘初心返还原乡,那是心中偶像源源不断输送的能量。 此刻,我想:偶像从不是专属于聚光灯下的产物,他们只是举起自己的炬火,照亮天地一方,予人无 尽希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表达应用的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对 21 世纪的偶像应具备怎样的时代精神发表看法。 分析材料可以发现,本次作文材料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偶像”这个话题的。理解作文材料的关键在于看清 “偶像”身上的“时代精神”:60 年代时代精神是艰苦朴素、舍己为人、献身国家;70 年代的时代精神是 投身科学、专心科研;80 年代的时代精神是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90 年代的时代精神是创新创造、敢为人 先。那么,写作之前要思考清楚两个问题:一是 21 世纪的偶像是谁?这需要将自己的个人偶像和世纪偶像 区分开来;二是 21 世纪的时代精神又是什么呢?这需要紧紧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立足当下,关注社会,关 注生活。如偶像可以是中外历史伟人,可以是中外作家文豪;可以是时代的学术大家,可以是时代的行业 标兵;可以是战争年代的英雄,可以是新社会的普通一兵;可以是文艺明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 者;可以是助人成功的事业上的导师,也可以是给予生命教人成长的父亲母亲……而这些偶像身上应该有 让人崇尚的精神信仰,如心怀天下,如无私奉献,如担起重责…… 立意:担当琢韶华,奉献铸精魂;心怀国人,担负责任;平凡亦也有时代偶像。 素材: 1.篮球明星姚明 (新时代的偶像) 雅典奥运会开幕前,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兼秘书长肖天第一次把姚明和偶像联系起来。他说:“国 内外许多青少年都很喜爱姚明,有的还把他当作偶像。可以说,他代表了中国青年的良好形象。” 姚明的长相算不上英俊,他不笑的时候看上去有点木,他的一只耳朵还有点残疾,有时候姚明说话带 些孩子气,他对不喜欢的人也许会有点不客气。但是,姚明高大、善良、正直、幽默、有勇气、有血性、 能挣钱,球技超一流,敢于捍卫自己的权益,并恰如其分地把国家荣誉、社会价值和个人利益完美地结合 在一起……制造一个偶像,一个可以触摸、亲近和超越的偶像,这些成分已经足够。 姚明的身上,既承载着东方人的美德,也散发着西方文化所崇尚的个性张扬。姚明这个时代偶像,是 中西方文化在 21 世纪碰撞和融合的产物。 姚明这个名字,正在通过篮球和 NBA 传遍世界。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希望像姚明一样成功,希 望像姚明一样获得社会的承认。 姚明是不凡的,但他又是我们身边的凡人。姚明这种时代偶像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对于需要寻找崇 拜者的中国年轻人来说,如果还没有找到崇拜者,那就崇拜姚明吧。 2.另类明星——孔庆祥(反偶像的偶像) 2004 年的一个另类明星——孔庆祥,一个长着龅牙、唱歌跑调、舞姿拙劣的 21 岁青年。他是几乎在一 夜之间声名鹊起的反偶像的代表。 2004 年的某天晚上,孔庆祥参加了美国一个娱乐选秀节目,他以不太标准的英语和僵硬笨拙的舞姿, 表情紧张地演唱了一首瑞奇·马丁的歌曲,没有唱到一半,台下已一片哄笑,一名黑人评委用纸遮住了脸, 以便躲过镜头无所顾忌地大笑,另一位评委干脆打断了孔庆祥的表演。 狂笑的观众们正等着孔庆祥羞容满面地退场时,孔庆祥却平静地说:“我已经尽力了,所以完全没有 遗憾……要知道,我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就是这两句冷静的回答让他成为了美国人眼中最流行最 热门的明星之一。一时间,媒体蜂拥而至,唱片公司也纷纷找上门给他录专辑。 电视机前的美国平民,在庆幸节目播出那天没错过这个可笑的噱头之余,他们又从孔庆祥身上,发现 了一种在自己心底一直被深深隐藏甚至倒塌的自信,那个在舞台上出丑的孔庆祥,似乎又是他们在生活中 奔走劳碌而常常碰壁的投影。 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明星梦,而大多数默默无闻的美国人,拉不下颜面到舞台上验证自己的 梦想,于是把鲜花和掌声给了孔庆祥。孔庆祥成了他们的实践者。 3. 谁是中国的“文化偶像” (网民心中的偶像) 2003 年,新浪网联合《南方都市报》等 15 家媒体在网上举办了一个“评选中国十大文化偶像”的活动。 这一活动的灵感显然来自国外。在这之前,美国的《男人》、《传记》等媒体已经联合评出美国人心目中的 十大文化偶像,并称这些人的“行为和思想曾经那么深刻地影响了美国历史的进程”,在某种意义上,他 们代表了美国的精神。 在这次候选人的名单上,除了我们熟悉的鲁迅、老舍等文化名家外,体育明星姚明、邓亚萍,演艺名 人李小龙、张国荣、王菲、周星驰等也名列其中。 对这次评选,网民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投票最终结果是:鲁迅、金庸、钱钟书、巴金、老舍、钱学森、 张国荣、雷锋、梅兰芳、王菲。文豪鲁迅和歌星分列十大文化偶像首尾,歌星张国荣高居第六,这个现象 耐人寻味。 其实没有什么必要大惊小怪,鲁迅代表了时代的深度,其魅力来自思想。王菲代表了时代的速度,其 魅力来自时尚,不管是思想还是时尚,都具备了在人们记忆中留下深深印迹的力量。 4. 钟南山,他以其战士的勇敢无畏、学者的铮铮风骨和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挺身而出,冒死犯险, 力挽狂澜。84 岁的钟南山,不惧年龄的界限,奔赴在疫情的第一线。而今,奋斗的交响曲从未停止,却愈 加浑厚、幽远…… 结构层次:首先拟定一个与材料密切相关的标题,如“心中的时代偶像”,然后围绕时代与偶像的关系开 篇,并进一步分析偶像之于时代的意义,接着结合新冠疫情分析时代偶像的精神意义,最后再一次阐述偶 像的意义,呼应开头。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