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湖南省长沙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湖南省长沙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ID:703643

大小:129.5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1-05-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高考模拟卷(一)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医药的传统是什么,这可以从中医的传统来说起。第一,中医的传统不是疾病医学。第二,中医不 是物质科学。第三,不是认识论上的知识论。中医关心的是从哪里寻找健康的钥匙。同样的“治病必求于 本”这几个字,在西医看来,着眼点在于对象性思维的“病”,问的是“病从何来”;而中医提这个问题 时重点在意向性思维的“治”上,问的是“治向何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东西方对“本”有 不同的理解和追求。西方的“本”是指物质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是对本质的认识,是知识论,是科学。 是什么科学观呢?是物质世界范围内的认识论、知识论的科学观。文艺复兴五百年来,它取得了巨大成就。 而中医不是这样提问题的。第一,它提出什么是“利”。什么是“害”,什么是“药”,什么是“毒”, 强调识别“利害药毒”的能力和取舍标准。第二,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医师的责任是“聚毒药以供医事”, 是把“毒”转化为“药”,把“害”转化为“利”,帮助人们养生、保健、治病。第三,医学与医生有三 等,上医医未病之病,对象是生命、养生;中医医欲病之病,对象是“健”,任务是保健;下医医已病之 病,对象是病。我们的误区就在这个地方,一百年来,我们中医就努力地去走这最后的一条路。 现代医学的科学化过程中要求的是对靶点的直接对抗,是对生命现象的抑制和阻断,广义地说,是“抗 生”的,而我们在理论上又要求“卫生”和“养生”,这是矛盾的。中医的优势和学术本质,第一是“人”, 第二是“生”。“生”是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认为人们应该“赞天地之化育”,追求的目标是“天人合 德”,也就是“你活我也活”,人要活,细菌病毒也要让它活,这就是生态,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与 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气度要有这么大。只有有了这么大的气度,才能把周围环境中的因素转化为有利 于“生”的因素。所以中医学的传统起码要回到《汉书·艺文志》,即“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所以中医 药是为人类生命的健康、发展、进化服务的方法、技术、工具。你非要扭转它,就变成两码事了。我的老 师一九五九年临终前就说过:“欲求融合,必先求我之卓然自立。”展开来说,就是欲求融合现代科学技 术的成就,必先求中医学自我的卓然自立。 (摘编自陆广莘等《中医药的传统与出路》) 材料二 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 括阴阳、五行、运气等学说,以及诊法、预防、养生等内容。它融合了哲学思想、医疗保健、植物学等多 种科学的思想,其丰富的内涵受到全世界的瞩目。但是,中医药在现实中处在边缘地位和附属局面。要摆 脱这一现状首要是加强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以现代化手段使中药质量可控,还要加大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 使百姓从内心接受中医药。 想要培养中医药的支持者,应该以中医药自身的内容特点为立足点,以中小学为切入点开始启蒙教育, 让传统中医药的种子在学生们的意识中生根发芽。下面对中医药走进中小学进行分析,希望为中医药的推 广和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首先,选择适合青少年的内容。中医药内容纷繁复杂,有些知识晦涩难懂,不适合青少年阶段的学生 学习,他们理解起来比较费动,而且不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 筛选,如可以选择中药的炮制、中药香囊制作以及常用中药饮片识别等内容。然后改变往日直叙式的教学 方式,理论知识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适应症等相关知 识。这样既可提高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他们对草药的认识和理解,并加深他们对中药的记忆。例 如在课堂上将中药山楂炮制品与生品煮水,让学生口尝并对其酸性进行比较,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感受到 炮制的作用。 其次,引导青少年走进中医药。通过建立“模拟中药房”,使青少年了解中药储存和归类方式。在手 摸口尝中,让青少年找草药、识草药、认草药,同时教授他们一些辨识药材真伪的方法和诀窍,让他们运 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样可以对中医药的延续与传承起到正面作用,也为他们今后掌握更多的中药知识打 下一定的基础。学习这些知识,即使他们将来不做医生,对于自己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使中医 药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摘编自薛海萍等《浅谈中医药走进中小学的意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非常强调“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病理念,其中“本”是指服务于生命的发展和 进化的方法。 B. 一百年来中医设法医治已病之病,而不是医治未病之病、欲病之病,这种想法偏离了中医传统,束缚了 中医发展。 C. 中医药的思想内涵丰富,包括养生、保健、预防等多项内容,也融入多种科学的思想,体现中医的意向 性思维。 D. 青少年走进“模拟中药房”,近距离接触中草药,这不仅有利于他们掌握一些知识,也有利于中医药的 传承与发展。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中医认知方式不同,西医强调从本质层面认识疾病,在物质世界范围内认识各种现象,具有科学性特 征,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B. 现代医学的发展涉及对生命现象的阻断,可以讲是“抗生”,而中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注 重的是“养生”“保健”。 C. 中医的价值追求不是人活病毒死的对立生态,而是“天人合德”的理念,这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 “生”的价值观念。 D. 目前我国百姓对中医药的了解不够,也没有完全接纳中医,原因是中医药的知识比较晦涩、中小学教育 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单一。 3. 下列经典语句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兴在趣方逸,欢余情未终。 B. 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尚有余温。 C. 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D.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4. 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中医药走进中小学”逐步展开论述的。 5. 就中医的出路问题,材料一与材料二分析的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A 2. D 3. A 4. ①先从中医药的特点、意义与现实困境说起,引发对中医药出路的探讨。②然后从中小学这个切入点引 出“中医药走进中小学”的话题。③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两条落实中医药走进中小学的具体建议。 5. ①材料一着重从认知层面(理论层面)分析,认为在西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下,中医学要卓然自立, 坚持“天人合德”的传统。 ②材料二着重从措施层面(实践层面)分析,提出两条措施,一是加强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以现代化手段 使中药质量可控,二是加大中医药宣传的力度,重点阐释后者。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本’是指服务于生命的发展和进化的方法”错误,中西医虽然都强调“治 病必求于本”,但二者对于“本”的理解是不同的。“服务于生命的发展和进化的方法”是中医的“本”, 而不是西医的“本”,所对应的原文是“所以中医药是为人类生命的健康、发展、进化服务的方法、技术、 工具”。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D.“原因是中医药的知识比较晦涩、中小学教育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单一”原因分析有误,原文的意思是 想要“加大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使百姓从内心接受中医药”,就要从对青少年的中医药教学内容和教学 方式方面着手,可见,选项的逻辑关系不符合原文。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 材料二观点是要让百姓从内心接受中医药,就要让中医药走进中小学,并指出了一些方法。 A.语句强调兴趣的重要性,最适合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B.这是说“历史价值”,与材料二关系不大。 C.这是说“敬畏与行动”,与材料二关系不大。 D.这是讲“学思并重”,与材料二关系不大。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材料结构,分析把握材料论证思路能力。 材料二第一段先指出中医药的特点,“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 五行、运气等学说,以及诊法、预防、养生等内容”,意义“融合了哲学思想、医疗保健、植物学等多种 科学的思想”,再指出其困境“中医药在现实中处在边缘地位和附属局面”,接着顺理成章指出“要摆脱 这一现状”的办法:“还要加大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使百姓从内心接受中医药”。 第二段则分析如何培养中医支持者,“应该以中医药自身的内容特点为立足点,以中小学为切入点开始启 蒙教育”,从而引出“中医药走进中小学”的话题。 第三四段则从实际操作上提出“选择适合青少年的内容”“引导青少年走进中医药”两个建议。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材料内容,归纳概括材料内容要点能力。 材料一介绍了中医的传统,中医的理念“治病必求于本”的“本”与西医的不同,以及中医“上中下”医 的区别,近一百年来的误区“下医医已病之病,对象是病”,以及中医“卫生”“养生”的价值观,称赞 其“是为人类生命的健康、发展、进化服务的方法、技术、工具”,总而言之,在现代医学科技的影响下, 中医不能一味迎合,而是“欲求融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必先求中医学自我的卓然自立”,可以说,该 选文主要从理论上分析了中医必须坚持传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材料二则侧重于从措施方法上分析摆脱中医药困境的路径,“首要是加强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以现代化手 段使中药质量可控,还要加大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使百姓从内心接受中医药”,并重点阐述了第二点, “想要培养中医药的支持者,应该以中医药自身的内容特点为立足点,以中小学为切入点开始启蒙教育, 让传统中医药的种子在学生们的意识中生根发芽”,并就此提出两条具体措施。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事下乡 [法]阿尔丰斯·都德 知事先生出巡去了,驭者导前,仆从随后,一辆知事衙门的四轮轻车,威风凛凛地,一径奔向那共阿 非,因为这一天,是个重要的纪念日,所以知事先生,打扮得分外庄严。你看他身披绣花的礼服,头顶折 叠的小冠,裤子两旁,贴着银色的徽带,连着一把嵌螺细柄的指挥刀。在他的膝上,正摊着一本皮面印花 的大护书。知事先生端坐四轮车内,面上堆着些愁容,只管向那皮面印花的大护书出神;他一路想,几时 他到了那共阿非,见了那里的百姓们,总免不了要有一番漂亮而动听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知事先生,把这两句话,周而复始地,足足念了二十余次,可是总生不出下文。 四轮车内的空气,热不可当!道上的灰尘,在正午的阳光下,兴奋奔腾地跳舞。道旁的树林,一齐遮 着白灰,只听得整千整万的蝉声,遥遥地在那里问答。 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儿,忽然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在山坡的脚下,招展着树枝,好像正笑嘻 嘻地欢迎他。 知事先生,居然中了诱惑了。他一面吩咐仆人们停车;一面从四轮车里,跳了下来,径自走进那片小 的槠树林里。 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有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淌;还有紫堇花,在旁边发香…… 他们瞧见知事先生,和他一条这样体面的裤子,一个皮面的印花的护书,登时大起恐慌。那鸟儿,一齐停 止了歌唱;那泉儿,也不敢再作声了;那紫堇花们,更是急得低着头,向地下乱躲……这些小东西们,自 从出世以来,从没有见过一个县知事,在这光景里,大家都私下地互通猜度:这样体面的裤子的主人,究 竟是一位什么人物? 知事先生,对于如此寂静而清凉的树林,头脑清醒不少。他撩起了衣裳,摘下了帽子,在一块草地上, 端端正正地坐下,把皮面印花的护书,张开了放在膝上,又向那护书里面,抽出一张四六开的大纸。 “这竟是一位美术家呀!”那秀眼鸟先开口说。 “否,否,”接着说的是一只莺鸟,“这那里会是美术家,你不看见他裤子上的徽带吗?照我来看, 十之八九,还是一位贵族哩。” “也不是美术家,也不是贵族,”一只老黄莺抢着来打断他们俩的辩论,他曾经在那知事衙门的花园 里,足足唱了一个春天的歌。“只有我知道,这是一个县知事呀。” 这时那些细微的语声,不知不觉地渐渐地放纵起来了。 “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 一会儿,紫堇花发问:“他可含有什么恶意?” “一点儿也没有。”那老黄莺儿接着答复。 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他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汩汩地流,那些紫 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他们的香气……在这喧哗而又恬静的林子间,知事先生,又起了念头,要继续 去筹备他的演说了。 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歇在他的帽子 顶上,嬉皮赖脸地,正向着他笑。知事先生,把肩胛一耸,露出不屑睬他的意思,回转头来,想继续去筹 划他的演说;哪知道那啄木鸟很不知趣,索性大声地唱将起来。 知事先生,气嘘嘘地涨红了脸,一面随手做个手势赶开那顽皮的畜生;一面加上些气力,回头来重新 干他的本行:“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但是事有不巧,那啄木鸟方面的交涉,才刚结束,一丛小弱的紫堇花们,觑着知事先生思绪缭乱的当 儿,也一起翘起了他们的梗儿枝儿,和着一种甜而且软的语气,沙沙地唱起歌来。于是一唱百和,那些泉 儿们,登时就在他的脚下,潺潺地奏起一种文雅的音乐;那些秀眼鸟儿,也在他头顶的树枝上,使尽毕生 的本领,唱出一阕优美的调子;其余树林周围、上下左右一切的东西,没有一个不是效尤着,全体一致地 来阻止知事先生演说的起草。 知事先生,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满了歌声;他未始没有意思,想摆脱这些妖媚的蛊惑,可是 他办不到了。他只得低下头来,继续去筹划他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 …… 此刻,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已被解去,他正打算把已成的演说, 艾艾……艾艾地,从头再述两三回: “诸位先生,诸位同事……”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描写知事出巡的衣着,隆重庄严,与后文知事解去华美装饰、随意洒脱的形象对比,说明知事已摆 脱烦琐礼仪的束缚。 B. 在槠树林间,知事跟动植物们进行了直接的对话和交流,他开始生气,后来受到熏染,灵感迸发,筹划 出了他的演说稿。 C. 小说主要借助排比、拟人、点面结合等手法对林间生物进行描绘,既生动优美,又特点鲜明,显示了作 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D. 文章以插叙的方式,借老黄莺亲身经历来点明知事先生的身份,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推动了情节发展, 可谓匠心巧运。 7. 文中四次出现“诸位先生,诸位同事……”的字样,分别表现了知事先生不同的心情,下列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第一次,局囿在四轮马车内,苦于无下文,心情气闷烦躁。 B. 第二次,进入林子,头脑清醒不少,但受干扰,恼羞成怒。 C. 第三次,置身树林,面对干扰,无可奈何,只得随遇而安。 D. 第四次,融入自然,获得灵感,筹划出演说稿,轻松愉悦。 8.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小说,虽也微波屡兴,但总体上平和推进,呈现出一种散文化、诗意化的美感。试结 合全文,分析这一特点。 9. 《知事下乡》虽是外国小说,但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哲学思想。请 据此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探究本文的主旨意蕴。 【答案】6. C 7. B 8. ①淡化故事情节。作者没有刻意构建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而以知事先生进入树林的见闻感受为行文脉 络,情节平和舒缓。 ②淡化人物性格。文中虽以知事先生为主角,但大量篇幅却放在对林中生物的描绘上,这种淡化人物性格 而着意氛围渲染的写法,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抒情容量和思想内涵。 ③营造诗化意境。对槠树林间各种生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生机盎然、愉悦美好、天人合一的意境,使人、 景、情相互交融,呈现出特有的诗情画意之美。(任答两点即可) 9. ①文中“天地”“万物”指的是自然界,我”指的是人类,作品旨在揭示“人与自然”共生合一的主题。 ②自然是善意包容的,对人具有浸化、熏陶作用。面对气闷的知事,小槠树林笑嘻嘻地欢迎他;对初入树 林的知事,林间生物虽有些恐慌,但--经老黄莺解释,立马将之视若朋友,甚至跟他开起善意的玩笑。林 中万物使知事由气闷心躁到最后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可见自然能使人卸下包袱、滤去尘俗、受到启迪, 让身心获得彻底的解放。③人类应该亲近、热爱、保护、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天人合一。 知事逐渐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感受美好点滴,最终获得了愉悦和灵感。老黄莺在知事的衙门花园里唱了 一个春天的歌,知事毫无恶意,所以林中的生物才敢亲近他,才会有和谐共融的局面。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说明知事已摆脱烦琐礼仪的束缚”过分解读,文中只是说“衣服上华美的装饰被暂时解去”。 B.人和动植物之间是不可能进行直接的对话和交流的,作者是借助拟人手法,通过知事自身的感悟,来展 示自然对人的浸染作用。 D.不是“插叙”,老黄莺的亲身经历是情节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心理的能力。 B.“恼羞成怒”指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知事先生受干扰,尽管气嘘嘘地涨红了脸,只是 “随意做个手势赶开那顽皮的畜生”而已,可见知事先生只是有些许生气而已,并非由于羞愧到了极点, 下不了台而发怒。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小说没有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而以知事先生进入恬静和谐树林的见闻感受为行文脉络:局囿在四轮马车 内,知事先生苦于没有下文,气闷烦躁;进入林子,头脑清醒不少,但受干扰,愠怒气恼;融入自然,身 心愉悦,筹划出演说稿,轻松自和。文章情节平和舒缓。 小说淡化了主人公的人物性格,而是将大量篇幅却放在对林中生物的描绘上。“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 儿,忽然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在山坡的脚下,招展着树枝,好像正笑嘻嘻地欢迎他”“于是那些鸟儿 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他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 着胆去发他们的香气”“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 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赖脸地,正向着他笑”,作者借助拟人手法,着意氛围渲染,体现环境对 知事先生的浸化及熏染,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抒情容量和思想内涵。 小说注重意境的塑造。“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有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淌;还有紫堇 花,在旁边发香……”“知事先生,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满了歌声;他未始没有意思,想摆脱这 些妖媚的蛊惑,可是他办不到了”“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已被解去”, 小说对槠树林间各种生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生机盎然、恬静和谐、天人合一的意境。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作答时,考生首先要理解“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含义,“天地”“万物”指的是自然界,如 同本文中的槠树林,而“我”指人类,本文中以“知事先生”为代表。 “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儿,忽然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在山坡的脚下,招展着树枝,好像正笑嘻嘻 地欢迎他”,面对气闷的知事,小槠树林笑嘻嘻地欢迎他;“‘他可含有什么恶意?’‘一点儿也没有。’ 那老黄莺儿接着答复。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他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 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他们的香气”,对初入树林的知事,林间生物虽有些恐慌, 但一经老黄莺解释,立马将之视若朋友,甚至跟他开起善意的玩笑: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 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赖脸地,正向着他笑。可见自然 对人类是善意包容的。 “此刻,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已被解去,他正打算把已成的演说,艾 艾……艾艾地,从头再述两三回”,当知事先生逐渐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感受美好点滴时,他终于获得 了愉悦和灵感,所以这启示我们:人类应该亲近、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此我们更应该保护、敬 畏自然。 纵观整篇文章,局囿在四轮马车内,知事先生苦于没有下文,气闷烦躁;进入林子,头脑清醒不少,但受 干扰,愠怒气恼;融入自然,身心愉悦,筹划出演说稿,轻松自和。这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合一的主 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 事居多。武王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衅社..,告纣之罪 于天释箕子①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 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 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爽曰:“我之所以弗避而摄行政 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 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 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 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 收殷余民。宁淮夷东上,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成王七年三月,周公往营成周洛邑,卜居焉,曰吉, 遂国之。 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七年 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匔匔②如畏然。 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毋逸》,以诫成王。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 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便百姓,百姓说。 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③, 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 (节选自《史记·鲁周公世家》,有删节) 注:①箕子,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地。②匔匔,恭敬的样子。③毕,地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B. 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C. 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D. 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衅社,是指杀牲取血以祭社神,“社”在古代常指五谷神。 B. 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可指婴幼儿时期。 C. 践阼,本义是走上庙寝堂前主阶,后来引申为帝王登基、即位。 D. 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见群臣皆面南而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公才华横溢。建典章制度。作《大诰》为兴师东伐作战前动员,恐成王淫佚,作《多士》《毋逸》以 诫成王。 B. 周公尊贤重士。在洗头时,多次捉起头发,吃饭时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急忙起来礼待贤士,怕失去了 天下的贤人。 C. 周公高瞻远瞩。虽然天下安定了,但周朝的官吏制度还未安排得当,于是他厘定了官吏职责,天下的百 姓为此很高兴。 D. 周公心怀天下。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周公担忧周朝天下不稳,代成王执政,待成王长大后又还政成 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之所以弗避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2)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14. 汉代贾谊评价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请结合文段,概括周公有哪些“大功”。 【答案】10. C 11. A 12. C 13. (1)我不避嫌疑代理国政的原因,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 (2)最后把周公葬于毕邑,伴随文王,来表明成王不敢以周公为臣。 14. ①辅佐武王灭商;②平定叛乱;③还政成王;④建章立制。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封”的对象是“武庚”,所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 AD;“蔡叔”是主语,“傅”是谓语,“之”是 宾语,句子结构完整,“之”后断句,排除选项 B。 故选 C。 句子翻译:向上天与殷民昭布纣之罪状。把箕子从囚禁地中释放出来。给商纣王儿子武庚封地,命管叔、 蔡叔辅助他,以承续殷的祭祀。遍封功臣、同姓及亲戚。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社’在古代常指五谷神”错误。“社”是指土地神。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 .“他厘定了官吏职责,天下的百姓为此很高兴”错误。由原文“作《立政》,便百姓,百姓说”可知,写 了《立政》,以利百姓,百姓欢悦。由此可知,应该是制定了《立政》,使百姓便利,所以天下百姓很高兴。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 (1)所以:……的原因。摄:代理。畔:背叛。无以:没法。告:向……交代。 (2)从:伴随。以:来。明:表明。臣:意动用法,以……为臣。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原文“武王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衅社,告纣之罪 于天”可知,武王十一年,讨伐商纣王,军队到达牧野,周公佐助武王,发布了动员战斗的《牧誓》。周军 攻破殷都,进入商王宫。杀了商纣王以后,举行衅社之礼,向上天与殷民昭布纣之罪状。由此可知,周公 辅佐武王灭商; 由原文“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 蔡叔。收殷余民。宁淮夷东上,二年而毕定”可知,管叔、蔡叔、武庚等人果然率领淮夷之人造反。周公 乃奉成王之命,举兵东征,写了《大诰》。于是诛斩管叔,杀掉武庚,流放蔡叔。收服殷之遗民。平定淮夷 及东部其他地区,二年时间全部完成。由此可知,周公平定叛乱。 由原文“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 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匔匔如畏然”可知,成王长大,能够处理国事了。于是周公就把政权还 给成王,成王临朝听政。过去周公代替成王治天下时,面向南方,背对扆壁(屏风),接受诸侯朝拜。七年 之后,还政于成王,周公面向北站在臣子之位上,仍谨慎恭敬如履薄冰。由此可知,周公还政成王。 由原文“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毋逸》,以诫成王。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 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便百姓,百姓说”可知,周公归国后,怕成王年轻,为政荒 淫放荡,就写了《多士》《毋逸》,用来告诫成王。当时天下虽已安定,但周朝的官职制度尚未安排得当, 于是周公写了《周官》,划定百官职责。写了《立政》,以利百姓,百姓欢悦。由此可知,建章立制。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 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 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 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 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 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 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 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文王还在世时,旦作为儿子非常孝顺,忠厚仁爱,胜过其他兄弟。到武王 即位,旦经常佐助辅弼武王,处理很多政务。武王十一年,讨伐商纣王,军队到达牧野,周公佐助武王, 发布了动员战斗的《牧誓》。周军攻破殷都,进入商王宫。杀了商纣王以后,举行衅社之礼,向上天与殷民 昭布纣之罪状。把箕子从囚禁地中释放出来。给商纣王儿子武庚封地,命管叔、蔡叔辅助他,以承续殷的 祭祀。遍封功臣、同姓及亲戚。封周公于少昊之墟曲阜,就是鲁公。但周公没有去自己的封国,而是留在 朝廷辅佐武王。 后来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为 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管叔和他的诸弟在国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诉太 公望、召公奭说:“我不避嫌疑代理国政的原因,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 文王交代。三位先王为天下之业忧劳甚久,现在才刚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 之大业,是我这样做的原因。”于是终究辅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鲁国受封。周公告诫伯禽说: “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多次握起 头发,吃一顿饭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 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 管叔、蔡叔、武庚等人果然率领淮夷之人造反。周公乃奉成王之命,举兵东征,写了《大诰》。于是诛 斩管叔,杀掉武庚,流放蔡叔。收服殷之遗民。平定淮夷及东部其他地区,二年时间全部完成。诸侯都宗 顺周王朝。成王七年三月,周公去洛邑营造成周京城,并进行占卜,得卦象大吉,于是就以洛邑为国都。 成王长大,能够处理国事了。于是周公就把政权还给成王,成王临朝听政。过去周公代替成王治天下 时,面向南方,背对扆壁(屏风),接受诸侯朝拜。七年之后,还政于成王,周公面向北站在臣子之位上, 仍谨慎恭敬如履薄冰。 周公归国后,怕成王年轻,为政荒淫放荡,就写了《多士》《毋逸》,用来告诫成王。当时天下虽已安 定,但周朝的官职制度尚未安排得当,于是周公写了《周官》,划定百官职责。写了《立政》,以利百姓, 百姓欢悦。 周公在丰京患病,临终时说:“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以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周公死后,成王 也谦让,最后把周公葬于毕邑,伴随文王,来表示成王不敢以周公为臣。成王特准鲁国可以行郊祭天和庙 祭文王之礼。鲁国有周天子一样的礼乐,是因为褒奖周公的德行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昌谷①北园新笋四首 李贺 其一 箨落②长竿③削玉开,君看母笋④是龙材⑤。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四 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⑥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注]①昌谷:李贺家乡福昌县(今河南省宜阳县),这一组诗为诗人任奉礼郎以病辞归昌谷时所作。②箨(tuò) 落;笋壳落掉。③长竿:新竹。④母笋:大笋。⑤龙材:成龙之材,比喻不平凡之材的⑥茂陵:地名。《史 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15.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箨落长竿削玉开”借物咏志,新笋晶莹透碧,像是刚刚经过刻刀雕琢出来的碧玉,晶莹如玉,茁壮挺 拔,是诗人理想化的形象。 B. “更容一夜抽千尺”,“更容”为“假如容许”之意,表现新笋不甘埋没于园泥,要冲上九霄的豪情壮 志,暗喻诗人未泯雄心壮志。 C. “茂陵归卧叹清贫”化用典故,诗人以因病免官、归卧茂陵的司马相如自况,慨叹自己家居昌谷时的失 意苦闷、贫困潦倒的生活。 D. “鸟重一枝入酒尊”,诗人发挥想象,言小鸟栖息枝头,其景却映入酒樽之中,表现了自己甘于清贫、 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心境。 16. 请简要赏析两首诗中“长竿”(新竹)与“古竹”这两个意象。 【答案】15. D 16. ①《其一》写新竹,将新笋比喻成削玉,新竹脱却尘泥,拔节千尺,诗人以新笋自喻, 表达了虽遭遇坎坷阻遏,也不泯灭凌云之志,希望成为治国安邦的龙材的雄心壮志。 ②《其四》写古竹,老竹虽老,仍矫天挺拔,梢可拂云,诗人以司马相如自况,对比老竹,表现了自己抱 守清贫的不甘与无奈,写出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万端。 ③两个意象都寓示着身处逆境而坚韧挺拔的品格。(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技巧的能力。 D.“想象”“淡泊名利、与世无争”错误,“鸟重一枝入酒樽”一句未采用想象的手法,诗人言鸟栖竹枝 之景映入酒樽,结合前一句可知,这两句写的是另外两种形态下的竹枝形象,是写实,表现的是静谧安闲 的心境,没有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之意。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考生需要结合两首诗歌中“长竿”(新竹)与“古竹”的特点来赏析。 先看《其一》中的“新竹”。 这首诗中,诗人把新笋描绘得非常美丽。竹壳一片片剥落下来,竹笋抽节上长了,它晶莹透碧,像是刚刚 经过刻刀雕琢出来的碧玉一般。这里的笋的形象,是经过诗人理想化、诗化了的形象。它晶洁如玉,生机 勃勃,茁壮挺拔;它要挣脱壳箨的束缚,要向上生长。这是写笋的外在美。后两句承接着上面写笋的生长 愿望,进一步刻画笋的内在美。“更容”是假设之词,假如容许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假如容许它尽 情生长,一夜之间拔节挺长千尺,它自然会脱却尘泥而直插青云之上。这里就表达了新笋冲上九霄的豪情 壮志,它不甘心于埋没园泥之中的现状。这是新笋的内美。诗人把新笋刻画得具有这般美好的形象和美好 的内心,是托物咏志,这新笋就是诗人李贺。诗人李贺虽然命途多舛,遭遇坎坷,但是他没有泯灭雄心壮 志。他总希望会实现自己的拔地上青云的志愿,所以借助诗中的“新竹”表达了虽遭遇坎坷阻遏,也不泯 灭凌云之志,希望成为治国安邦的龙材的雄心壮志。 再看《其四》中的“古竹”。 诗的开头两句“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意为老竹虽老,仍矫天挺拔,梢可拂云,而自己年 纪并不大老,却只能像家居茂陵时的司马相如一样,甘守清贫。“古竹”是相对新笋言之。“茂陵归卧”, 司马相如曾为孝文园令,因病免官,家居茂陵,而诗人自己也失意家居,贫困潦倒。“叹清贫”,并不见 于史书记载,但却是诗人自己处境的生动写照。“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樽。”这两句写的是另 外两种形态下的竹枝形象。其一是风吹雨啸之中。老竹叶坚硬而挺,相互碰撞,声音清脆。而风和景明之 日,一小鸟栖息枝头,其景却可映入酒樽之中,这又是何等静谧安闲。这情景于竹本身而言,却道出其一 个特点:坚韧,不管怎么弯曲也不易折断。诗人以此表明自己的坚韧,无论身处怎样的处境,都不会改变 自己为人品格。 由此可知,这两个意象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表现面对危山高耸,行人只好无可奈何地抚胸叹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 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____________”句直叙其事,将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答案】 (1). 扪参历井仰胁息 (2). 以手抚膺坐长叹 (3). 元嘉草草 (4). 封狼居胥 (5). 赢 得仓皇北顾 (6). 闻道龙标过五溪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如下字词:“扪”“胁”“抚”“膺”“嘉”“赢”“仓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所谓的国学热中, 的是孔子热。我经眼所及,最忌讳却最常见的这类著作的流弊往往有 二:一是作者或不具根底,缺乏诠释古典的基本常识,缺乏参照多种文献来理解孔子的起码能力,望文生 义、______的例子屡见不鲜;二是作者或________,沿袭旧来以孔说为宗教的惯例,借孔子的嘴传所需的 教,而一用如宗教,也就难逃“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的命数,最易带累孔子也成为让人们厌恶的对象 了。 ( )。他研习孔子与《论语》多年,在执教的学校与京沪电视台都讲授过孔子,出版了《论语导读》 《孔子传》等著作;他由农民的儿子成长为知名的教授, ,备尝艰辛,有深切的现实关怀,有鲜 明的是非观念。他在《孔子传》中声明,他的写作首先力求“知识正确”——对史实尽可能作客观的叙述; 其次力求“价值观正确”——对是非尽可能作明确的判断。他的这部新作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节选自《孔子如来》前言)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当其冲 邯郸学步 别有用心 纵横驰骋 B. 一马当先 郢书燕说 别有会心 纵横驰骋 C. 首当其冲 郢书燕说 别有用心 走南闯北 D. 一马当先 邯郸学步 别有会心 走南闯北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眼所及,最忌讳却最常见的这类著作的流弊往往有二 B. 我眼所及,这类著作最忌讳却最常见的流弊往往有二 C. 经我眼所及,最忌讳却最常见的这类著作的流弊往往有二 D. 我经眼所及,这类著作最忌讳却最常见的流弊往往有二 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鲍鹏山教授对于如何阐发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有着真知灼见,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规避这两种流弊的 有利条件 B. 鲍鹏山教授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规避这两种流弊的有利条件,也对这两种流弊保持了高度警惕 C. 鲍鹏山教授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规避这两种流弊的有利条件,对于如何阐发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也有着 真知灼见 D. 鲍鹏山教授对这两种流弊保持了高度警惕,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规避这两种流弊的有利条件 【答案】18. C 19. B 20. D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一马当先: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或带头。此处 根据后文内容,写的是“孔子热”遭受“流弊”,显然是遭受了“灾难”,故选“首当其冲”。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不成,反而失去了自己原有的长处。郢书燕说:指穿凿附会,曲解原意,以讹传讹。 此处要表达的不是“模仿”,而是解说经典时“望文生义”,穿凿附会,故选“郢书燕说”。 别有用心:另有某种不可告人的企图。别有会心:另外有一种独特的领悟。根据“借孔子的嘴传所需的教, 而一用如宗教”可见,是指这些人的目的不是为了传扬孔子学说,而是为了推广自己的学说,是“别有用 心”。 纵横驰骋:形容作战英勇,所向无敌;也比喻文学创作能尽情发挥,无拘无束或思想感情奔放自如。走南 闯北:形容到过很多地方,阅历丰富。这里是写他曾经的生活经历,既非作战,也不是文学创作,故选“走 南闯北”。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二,一为滥用介词,“经眼所及”中,“及”字缺乏主语,其主语应该是“眼”,本句在“眼” 前加上“经”,导致主语变成“我”,便搭配不当,应删去“经”,“我眼所及”是名词性短语,可做定 语;排除 CD。 二为语序不当,“最忌讳却最常见的”是形容词性短语,应直接修饰“流弊”,“这类著作”应调换到“最 忌讳却最常见”之前,排除 A。 故选 B。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括号中的句子应该是个过渡句。第一段重点写孔子热的出版物的两个流弊,第二段重点写鲍鹏山教授执教 研学和个人成长的经历,这也是其治学的有利条件。既然要承上启下,首先排除 AC,都没有承接上文对流 弊的态度,只提到下文其“真知灼见”和“有利条件”;其次排除 B,语序不当,应该先保持警惕,再说 起“具备了规避这两种流弊的有利条件”;据此看,需要 D 项更好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故选 D。 21. 根据流程图所提供的信息,在下面对话的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清晰,语言连贯得体(每 处不超过 15 个字)。 张生:你好,我正在罗马旅行,我的护照丢失了,我应该如何补办护照呢? 使馆客服:你好,①_____?不同的情况补办方式不一样的。 张生:噢,我是自由行旅客。我应该怎么办呢? 使馆客服:②______。 张生:我已经在当警察局报了警了,我现在要做什么? 使馆客服:③_____。 张生:好的,谢谢! 【答案】 (1). ①你是跟团旅行还是自由行呢? (2). ②在当地警察局报警备案开具证明 (3). ③带 着护照丢失证明来使馆办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补写语句和正确运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流程图所提供的 信息,整体把握,从所给信息中提炼出关键性词语、主要信息,根据具体的语境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 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如本题:查看流程图,“护照丢失”的分支有两个,一是旅行 团队成员,一是自由行旅客。再看文段中张生的回答“我是自由行旅客”,可知第一处应该补写“你是旅 行团成员还是自由行的旅客呢?”;第二处依据张生问“我应该怎么办呢?”客服的回答应该顺着“自由 行旅客”的箭头接着往下走,应该补写“应该在当地警察局报警备案并开具证明”;第三处依据张生问“我 已经在当警察局报了警了,我现在要做什么?”,再查看流程图最后两项补写“你带着护照丢失证明来使 馆办理,15 日后即领取”。 22. 观察下面这幅针对某市入学政策的漫画,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概述漫画内容,不超过 65 个字。 (2)结合漫画评价该市的入学政策。要求,体现画面内容,语言简洁流畅,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 过 75 个字。 【答案】(1)小河上,一写有“本市子女”的小船载着九个小孩轻快地驶行,其后是四个农民工子女扶着 两个写有“高额学费”的漂浮物艰难地划行。 (2)该市的入学政策好似一场不公平的渡河比赛,享受各种福利的本市子女好似坐着轻舟渡河,而被高额 学费拖累的农民工子女只能扶着漂浮物艰难划行。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1)仔细观察画面,标题为“上学去”,行驶在最前面的是一艘船,上面写着“本市子女”四个字,船上 的孩子坐得整整齐齐,他们前进得轻松而快捷;而落在后面的则是“农民工子女”,他们没有船,只能依 靠着两大捆钞票浮在水中,艰难划行,钞票上上书四个字“高额学费”。 (2)要求评价“该市的入学政策”,从漫画中,我们可以看出,某市入学政策对于本市子女有优惠,他们 可以乘着“本市子女”的快船轻松入学;而对农民工子女则十分不友好,他们必须缴纳高额学费,远远落 后于本市子女,漫画讽刺了这是一场不公平的竞争,也启示我们应该反思教育资源不公平的现象。注意使 用修辞,可采用比喻手法,增强表现力。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读书,古有“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劝读良言,今有“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 就是他的阅读史”的读书呐喊,而西方也有“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的传世箴言。 我校“白帆”文学社正举办“毕业寄语话读书”征文活动。请你结合自己最喜欢的一两本书,写一篇文 章投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读本好书如同拥有千钟粟 三年高中生活即将结束,临别之际,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我不知从何说起,还是谈谈如何读好一本书 吧。 谈到读书,可能有学弟或学妹微微哂笑:“这有什么好谈的,我们不是天天在读吗?”确实,在这个 信息化的时代,我们不缺阅读材料,特别是在智能手机大行其道的今天,很多人完全成了手机控手机奴, 成了低头一族,他们在看手机上的海量信息。这些信息,有很多是时效性很强的八卦新闻,有很多是低俗 的搞笑视频,有很多是标题党性质的拼凑文字,当然也有自己喜欢的上乘文章。然而,这些信息其实是碎 片化的,不成体系。读多了看多了,貌似什么都知道,其实深论起来,发现自己原来是半瓶醋,只知皮毛 而已。 不是说碎片化阅读不好,但如果成年累月只专注碎片化阅读,那就有问题了。不少人心浮气躁,连碎 片化阅读都做不到,看文章只看个题目和开头,手指轻轻一划直接看结尾。这样阅读,供娱乐和消遣可以, 要搞研究和做学问就难了。所以说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碎片化阅读,多认认真真地读纸质 书吧,踏踏实实地看完每本自己喜欢的书吧。只要你认真看完一本书,你会发现受益良多。 我每天很少碎片化阅读,床头放着我喜欢的书,只要有空闲时间,我会拿着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今 天没看完明天接着看。宋代赵恒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读本好书,如同拥有千钟粟, 如同拥有黄金屋,如同拥有颜如玉。 认认真真地读一本书,能感受书中的语言到底美还是不美。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共三厚本。 其文字,初读觉得朴实,细读觉得华美,再读觉得雅丽,久读觉得老练。这种感受的变化其实就是认真阅 读的结果,然后细细思考,你会不自觉的与莫言的小说进行比较,你会发现莫言的小说语言有点佶屈聱牙。 进而你就知道,路遥是科班出身,他懂得遣词造句的流畅性;莫言由于时代关系小学都没怎么读完,他驾 驭语言文句的能力是断层的。 认认真真读一本书,就能知人论世,就能认识世界感受生活。我们现在的生活,吃穿用应有尽有。读 了《平凡的世界》,你会发现,原来改革开放前的黄土高原是那么令人瞠目结舌的贫穷,贫穷得让人极度自 卑连美丽的爱情都不敢接住,一贫如洗的孙少安对当时的白富美田润叶的一往情深不敢接招;孙少平高中 毕业算是个文化人,因为贫穷只好上街摆摊卖苦力。那个年代,全中国都是这个穷样子,大多数人贫穷卑 微得如同蝼蚁。读完《平凡的世界》,会觉得好日子来得并不容易,要好好地活着创造更美的生活。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认真读好一本书,会让你的语言认知和生活认知更加全面。真的,读好一 本书,字字值千金啊。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1.找出任务,明确指令 (1)共性的写作任务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个性的写作任务 我校“白帆”文学社正举办“毕业寄语话读书”征文活动。请你结合自己最喜欢的一两本书,写一篇文章 投稿。 2.切分任务,逐个击破 (1)我校“白帆”文学社。这是投稿文章的主题方面的方向性引导。 (2)“毕业寄语话读书”征文活动。这是一个面向高三学子的专栏,那么这个准毕业生的身份,在行文当 中也应该有所体现。当然,既然是征稿,那么文体格式方面就没有很明确的要求了。 (3)结合自己最喜欢的一两本书。材料中由古到今,由中到外列举有关阅读的名言:古人认为“三日不读 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是说不读书的危害,劝人阅读;今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 阅读史”,这是说阅读对人精神发育的重要性,这是要求人阅读;西方“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 人谈话”,这是说读好书的意义价值。由此可知,本次作文与阅读、读好书有关。至于联系自己最喜欢的 一本书,就是要选择一两本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书,作为表达阅读的意义等主题的载体,其实就是 当成一个典型而具体的论据进行使用。 【立意】1.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2.让书籍成为远方最好的行囊; 3. 在阅读中追寻人生意义; 4.读本好书,如同拥有千钟粟。 【素材】1.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经典作品就是这样一些书,为读者提供一种宝贵的 生命经验;经典作品还是这样一些书,如人类精神世界里的灯塔,在关键时刻放出光芒,为人们提供慰藉、 鼓舞和希望。——《人民日报》 2.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 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 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林清玄 3 读书,我们可以了解骚赋之华美、唐诗之壮美、宋词之秀美。读书,我们可以知晓大夫屈原悲愤深沉的爱 国之心、魏晋名士饮酒谈玄的洒脱不羁、边塞诗人白日放歌的舒阔豪迈。读书,我们可以与各个朝代的人 对话,聆听先贤的教诲;也可以与不同国别的人沟通,领略别样的风情。《文心雕龙·神思》总结为“寂然 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