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湖北省黄冈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湖北省黄冈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ID:703645

大小:101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1-05-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审校:高三语文组 考试时间:2021 年 5 月 24 日 9:00-11:30 试卷满分:150 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 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 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和意义的模糊性、朦胧性,古人早就意识到了。如谢榛在《四溟诗话》中就说:“凡作诗不宜逼 真,如朝行远望……远近所见不同,妙在含糊。”所谓“妙在含糊”就是说不要把有些东西写得太过真切, 因为某些情景本身就是模糊的,你把它分辨得过于清晰,界限过于分明,反而失去了原貌。要想做到别出 境界,“境外生意,境外见境”,就要“语少”,如果语言太多,处处塞满,过于具体,不给人留下一点 想象余地,就难达到“意多”的效果。同时,“语少”意味着可能会产生语言的模糊和朦胧,更易于增加 “言”和“象”的多义性。 从接受美学来看,也可以解释这种现象。波兰学者罗曼·英加登撰文指出:文学作品的文本只能提供 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中留有许多未定点,只有在读者一面阅读一面将它具体化时,作品的主题意义 才逐渐地表现出来。这种“未定点”,实与中国文艺理论所言“模糊性”相关;而接受者由于具有不相同 的情感体验的私密性,所以可以从中体味出不相同的内在意蕴。下面举几首诗例,稍作分析。 张籍的《秋思》就将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得非常细微: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见秋风而生归意,是仕宦或漂泊中的文人的惯常心态。据载:西晋张季鹰在洛阳见到秋风吹拂,顿生 叶落归根之意,因思家乡吴中菰菜羹和鲈鱼脍而命驾便归。张籍此诗的首句就暗含了这一典故。同在洛阳, 都因秋风起而兴归欤之情;所不同者,张季鹰是乘着秋风“命驾便归”,而张籍却难以归去,只能望秋风 而兴叹,寄封家书给亲人。一个“意万重”,极写意绪的纷繁杂乱,突出了作者矛盾复杂的心理。“复恐 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采用递进法,将这种复杂的心理再向前推进一步,在信已经封上、捎信人 即将出发的时候,把信封重新打开,补写上未尽之意。不是不想说,而是感觉难以说出、难以说尽,想说 的在“又开封”中,模糊、隐约地表现出来。 细味此诗,写法巧妙而真切,在语言、意象上都无模糊之处,他的模糊重在借助直说和描写,生动、 深刻地表现出多重意绪。这在当事人那里是非常复杂、难以理清的,但作者仅用了 28 个字就将此意绪的纷 杂淆乱反映出来,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未定点,并对此“万重意”作多方面的联想,于是诗歌的空间意义 获得拓展。与此相类的古诗词句不在少数。 此情形向前推进一步,我们找到了李商隐的《锦瑟》。它的含义实在太幽微了。这首诗主要是用典故和 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作者内在的情思。凡是用典的诗,往往比那种直白的议论和描写来得隐微含蓄。典故可 以增加诗歌的意义内涵,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同时具备的历史感、文化意味、象征意义,却可能制造一 种阅读的障碍,用典越多,障碍越大。读《锦瑟》,你先得把典故搞懂,然后还要将典故所要表达的象征意 义搞明白,再下来还要索解作者斯时斯地用这些典故所要表达的独特意绪,这就多了几层曲折,它的含义 就模糊朦胧了。就语言表现来看,其实没有多少阅读障碍的,感觉整首诗读起来很流畅。这样一来就出现 了一个很悖反的现象:阅读不困难,但理解有难度。因了前者,它具有形式美感,吸引了古今中外众多读 者;因了后者,它内涵深隐,朦胧模糊,导致了一批批破解密码的索隐派。 与李商隐不同,李贺属于另一种情况。李贺诗爱用一些生新独特的词语,营造了不少个性色彩很强的 象征性意象。如这样一些诗句:“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这是《罗浮山人与葛篇》中的两 句,这两句究竟写的是什么,不清楚。注家的解释也五花八门,王琦说:“蛇因湿闷薰蒸而毒气不散,江 鱼因水热沸郁而静伏不食,极言暑溽之象,以起下文命人剪葛制衣之意”;姚文燮说:“葛多生于深谷, 或垂于江边,故蛇凭鱼依焉”;方扶南解释说:“此二句言葛之难得,申上出洞之致”。这三个人的说法, 令人莫衷一是。 实事求是地讲,李贺的一些诗、一些意象极具独特性,可谓天才般的创造,反复推敲获得真解后,你 会拍案叫绝的;但他的诗中不少意象过于诡谲、怪异,想象超越常人,个别词句晦涩难解,由此形成的模 糊性、晦涩度便将相当一批读者挡在了门槛之外。一首优秀的诗作应该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不能一会儿明 朗、一会儿晦涩。相比之下,李商隐诗的字句平易流畅,全诗意境浑成,难于蕴涵的模糊、朦胧、不确定, 但这不妨碍你对全诗的阅读和喜爱。 宋代以前,人们更重视的是言、意关系;宋代以后,关注的焦点则多集中在情、理方面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宋以前诗中就没有情、理,实际上情、理是言、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他们之间存 在一种引申、派生关系。唐诗中,就有不少情、理相互交融的佳作,特别是无理而又深情、痴情的诗作, 达到了一种无理而妙的美好境界。如李益《江南词》、金昌绪的《春怨》都是如此。好的唐诗都能处理好言、 意之间的关系,所以就产生了隽永的情趣。 (选自尚永亮《说言意》,有改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读者一面阅读一面将作品中的未定点具体化,作品的主题意义就会表现出来。 B. 作者认为李贺的诗歌算不上多么优秀的诗作,他对李贺的诗歌完全持否定的态度。 C. 虽然典故不一定能增加诗歌的意义内涵,但是可以使得诗歌充满文化气息和历史感。 D. 宋代以后诗人更重视作品蕴涵的情、理关系,而之前多聚焦于作品的言、意关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想做到“境外生意,境外见境”,就要“语少”。“语少”可能会产生语言的模糊和朦胧,这样更易 于增加“言”和“象”的多义性。 B. 因见秋风起而萌发一种归隐之意,是仕宦或漂泊中的文人的惯常心态。张籍和张季鹰都是在洛阳那个地 方,都是因秋风起而兴归隐民间之情。 C. 《锦瑟》具有形式美感,阅读起来也不困难,吸引了众多读者;但其理解起来有难度,内涵深隐,朦胧 模糊,导致了不少破解密码的索隐派。 D. 李贺诗爱用一些生新独特的词语,营造了不少个性色彩很强的象征性意象,一定程度上导致三位注家的 解释不同,这令人无法得出一致意见。 3. 结合材料内容,选出下列各项中与所给例句在写法上并不类似的一项是( ) 例: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A. 含情两相同,欲语气先咽。(孟郊《古怨别》) B.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 C.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D. 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4. 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1. D 2. B 3. B 4. ①举例论证。本文例举张籍的《秋思》、李商隐的《锦瑟》等诗论证了诗歌言意的模糊性;②对比论证。 通过李商隐和李贺诗歌的对比,指出了二者在模糊朦胧上的细致区别。(亦可分析张季鹰和张籍情形的对 比);③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本文多处引用著作和注家注解,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5. ①本文首先从中国古代诗论和西方接受美学两个方面,结合诗例揭示了语言和意义存在模糊性、朦胧性 的特征;②接着分别论说二李诗歌的模糊性特点,并做出比较;③最后以宋代为界,谈不同时期诗歌对言 意或情理的侧重,阐明了言意与情理的关系,并提出“无理而妙”的美好境界。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只要读者一面阅读一面将作品中的未定点具体化,作品的主题意义就会表现出来”表述错误。根据原 文是“只有在读者一面阅读一面将它具体化时,作品的主题意义才逐渐地表现出来”可知,原文“只有…… 才”讲的是必要性,该选项的表述为“只要……就……”,讲的是充分条件。 B.“他对李贺的诗歌完全持否定的态度”表述错误。根据原文“李贺的一些诗、一些意象极具独特性,可 谓天才般的创造,反复推敲获得真解后,你会拍案叫绝的;但他的诗中不少意象过于诡谲、怪异,想象超 越常人,个别词句晦涩难解,由此形成的模糊性、晦涩度便将相当一批读者挡在了门槛之外”可知,不能 笼统地说是否定的态度,作者对李贺诗既有肯定也有否定,否定的只是李贺诗歌的晦涩度,认为其晦涩度 影响了李贺诗成为优秀诗作; C.“虽然典故不一定能增加诗歌的意义内涵,但是可以使得诗歌充满文化气息和历史感”表述错误。根据 原文“典故可以增加诗歌的意义内涵,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可知,题干曲解文意,表述错误;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张籍和张季鹰都是在洛阳那个地方,都是因秋风起而兴归隐民间之情”表述错误。张季鹰是思念家乡 美食而归乡,张籍也是思念家乡亲人而盼归,二人都有归乡之情,而不是厌恶官场、归隐民间。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根据文本“‘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采用递进法,将这种复杂的心理再向前推进一步,在信 已经封上、捎信人即将出发的时候,把信封重新打开,补写上未尽之意。不是不想说,而是感觉难以说出、 难以说尽,想说的在‘又开封’中,模糊、隐约地表现出来”。 而 ACD 也都采用了模糊化的写法。三种情况都不是不想说,其实心头有万千话语想向对方倾诉,却难以说 出、难以说尽,想说的在“气咽”、“凝噎”、“执手”、“千行泪”和“又开封”中,模糊、隐约地表 现出来,想象空间得到了一定拓展。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证方法的分析能力。 ①举例论证。根据文本“张籍的《秋思》就将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得非常细微”“情形向前推进一步,我 们找到了李商隐的《锦瑟》”可知,本文列举张籍的《秋思》、李商隐的《锦瑟》等诗论证了诗歌言意的模 糊性; ②对比论证。根据文本“与李商隐不同,李贺属于另一种情况。李贺诗爱用一些生新独特的词语,营造了 不少个性色彩很强的象征性意象”可知,通过李商隐和李贺诗歌的对比,指出了二者在模糊朦胧上的细致 区别; ③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根据文本“方扶南解释说:‘此二句言葛之难得,申上出洞之致’。这三个人 的说法,令人莫衷一是”可知,本文多处引用著作和注家注解,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根据文本“语言和意义的模糊性、朦胧性,古人早就意识到了”“从接受美学来看,也可以解释这种现 象”“细味此诗,写法巧妙而真切,在语言、意象上都无模糊之处,他的模糊重在借助直说和描写,生动、 深刻地表现出多重意绪”可知,①本文首先从中国古代诗论和西方接受美学两个方面,结合诗例揭示了语 言和意义存在模糊性、朦胧性的特征; 根据文本“此情形向前推进一步,我们找到了李商隐的《锦瑟》”“与李商隐不同,李贺属于另一种情况。 李贺诗爱用一些生新独特的词语,营造了不少个性色彩很强的象征性意象”可知,②作者接着分别论说二 李诗歌的模糊性特点,并做出比较; 根据文本“宋代以前,人们更重视的是言、意关系;宋代以后,关注的焦点则多集中在情、理方面了”“当 然,这并不是说宋以前诗中就没有情、理,实际上情、理是言、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他们之间存在一种 引申、派生关系”可知,③最后两段以宋代为界,谈不同时期诗歌对言意或情理的侧重,阐明了言意与情 理的关系,并提出“无理而妙”的美好境界。 (二)现代文阅读 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胡博士 张中行 博士是个有大名的人物。可是以他为话题却很不合适。一是他的事迹,几乎尽人皆知,“五四”时期 的文学革命不用说了,其后呢,作了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校长,渡海峡东行,作院长、大使等等,所谓事 实俱在,用不着述说。二是关于学术成就,他是经史子集无所不问,无所不写,大兼早直到老庄和孔孟, 小(当然是按旧传统说)兼晚直到《红楼梦》和《老残游记》,所谓文献足征,也用不着述说。可是我这琐 话有不少是涉及北京大学的,胡博士是北京大学的重要人物,漏掉他,有人会怀疑这是有什么避忌。不得 已,只好借用孔北海让梨的办法,拿小的,谈一些琐屑。 到我上学时期,论资历,他已经是老人物了,可是年岁并不很大,不过是“四十而不惑”。中等以上 身材,清秀,白净。永远是“学士头”,就是头发留前不留后,中间高一些。永远穿长袍,好像博士学位 不是来自美国。总之,大家共有的印象,是个风流潇洒的本土人物。 形貌本土,思想有不少来自异国的东西。我们本土的,有时候谈阴阳,说太极,玄想而不顾事实。科 学方法则不然,要详考因果,遵循逻辑,要在事实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系统。这比较切实,所以有力量。初 露锋芒是破蔡元培校长的《石头记索隐》。蔡先生是猜谜,甚至作白日梦,经不住科学方法的事实考验。在 红学的历史上,胡博士这篇《<红楼梦>考证》很重要,它写于 1921 年,此后,大家对索隐派的猜谜没有 兴趣了,改为集中力量考曹府,以及与之有关联的脂砚、敦敏等。也是用此法,他还写了不少书和文章, 得失如何可以从略。 “五四”前后,胡博士成为文化界的风云人物,主要原因是触及当时文化方面的尖锐问题,这就是大 家都熟知的文学革命。也是因为他喜爱社交,长于社交。在当时的北京大学,交游之广,朋友之多,他是 第一位。即使是学生,去找他,他也是口称某先生,满面堆笑;如果是到他的私宅,坐在客厅里高谈阔论, 过时不走,他也绝不会下逐客令。这种和易的态度还不只是对校内人,对校外的不相识也是这样,凡是登 门必接待,凡是写信必答复。这样,因为他有名,并且好客,所以同他有交往就成为文士必备的资历之一, 带有讽刺意味的说法是:“我的朋友胡适之。” 要上课,要待客,要复信,要参加多种社会活动,还要治学,写文章,其忙碌可想而知。可是看见他, 总是从容不迫的样子。当时同学们都有个共同的感觉,胡博士聪明过人,所以精力过人。三十年代初,他 讲大一普修的中国哲学史,我总是去听。现在回想,同学们所以爱听,主要还是话讲得漂亮,使发困的人 不想睡。1946 年,清华大学校庆,我参加了。其中有胡博士讲话,谈他同清华大学的关系,是某年,请他 当校长,他回个电报说:“干不了,谢谢!” 以下他加个解释,说:“我提倡白话文,有人反对,理由之一是打电报费字,诸位看,这用白话,五 个字不是也成了吗?”在场的人都笑了,这口才就是来自聪明。 以上谈的偏于“外面儿”的一面。外面儿难免近于虚浮,一个常会引起的联想是风流人物容易风流。 胡博士像是不这样,而是应该谨严的时候并不风流。根据道听途说,他留学美国的时候,也曾遇见主动同 他接近的某有名有才的女士,但结果是他还是回到老家,同父母之命的江夫人结了婚。旧式的江夫人来了 北京,不能跳舞,更不能说 yes、no。这期间还流传一个小故事,某女士从美国回来,北大聘她教外语,因 为家长与胡博士有世交之谊,住在胡家。我听过这位女士的课,一口流利的好莱坞。她说惯了,不三思, 下课回寓所,见着胡博士还是一口好莱坞,胡博士顺口搭音,也就一连串 yes、no。江夫人不懂,自然不知 道说的是什么,也自然会生疑。胡博士立即察觉,并立即请那位女士迁了居。 闲谈到此,本可结束。继而一想,不妥,谈老师长辈,用夫人和女士事件结尾,未免不郑重。那就再 说一件,是他对朋友能爱人以德。那是 1938 年,中国东、北半边已经沦陷,北大旧人还有住北京的,其中 一位是周作人。盛传他要出来做什么,其时胡博士在伦敦,得知后就给周寄来一首白话诗,用诗的形式劝 勉:“谁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情很深;“智者识得重与轻”,意很重。可惜收诗的人没有识得重与轻, 辜负了胡博士的雅意。 说起北大旧事,胡博士的所为,也有不能令人首肯的,或至少是使人生疑的。那是他任文学院院长兼 中文学系主任,立意整顿的时候,把系里多年的教授林公铎解聘了。林先生傲慢,上课喜欢东拉西扯,骂 人,确实有懈可击。但他发牢骚,多半是反对白话,反对新式标点,这都是胡博士提倡的。自己有了权, 整顿,开刀祭旗的人是反对自己最厉害的,这不免使人联想到公报私仇。如果真是这样,林先生的所失是 鸡肋,胡博士的所失就太多了。 (选自《负暄琐话》,有删改) 文本二: 其实写作就是写真实,写真话,写心里话。初学者不妨用笔说话,怎么想就怎么写,时间长了,就知 道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哪些话该多说,哪些话宜少说。 真正的好文章,内容要深刻,表达要平实自然。写作要学会去雕饰,有人写文章,全文七八百字,扭 扭捏捏,全是形容词,删掉虚空的文字,只能剩下百十来字。现在不少年轻人不屑于书写平凡、小事,写 文章喜欢弄些新术语,弄点玄虚,自认为高大上,有的标题也看不懂,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观念问题; 有的刻意向“大众化”靠近,但又往往写些老生常谈、众人皆知的东西,大写特写,简直浪费笔墨。 (选自张中行《写作的三个层次》,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闲谈”的方式娓娓道来,给人举重若轻之感。文中写胡适之先生的轶事,简淡中有深情,字里 行间多含有一位学生对老师的敬意。 B. 作者在文中鲜明地说他写胡博士的办法是“孔融让梨”,专拣胡博士一些琐屑小事来谈。但文章读来不 仅不乏味,反而真切动人,不仅弥漫着生活气息,还富有趣味性。 C. 即使是学生去找胡博士,他也是很谦和,满面堆笑。作为校长,他凡是登门必接待,凡是写信必答复。 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他这样多少有失体统,会影响到公务和学问。 D. 倒数第二段,作者说“闲谈到此,本可结束。继而一想,不妥,谈老师长辈,用夫人和女士事件结尾, 未免不郑重”,足见作者思虑之深细,由其为文见其为人。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也可指老庄学说。《庄子·逍遥游》中蜩与学鸠称自己腾跃而起,“不过 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B. 在儒家传统中,尊孔子为至圣,尊孟子为亚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一句体现了亚圣孟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 C. 《老残游记》被鲁迅列入“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通过他的见 闻感受来深入开掘社会的矛盾。 D.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书中所言“金玉良缘”是指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情缘。索隐派是关于该 书的众多研究流派中的一支,探幽索隐,发掘本事。 8. 请简要分析胡博士的形象特点。 9. 结合文本二中作者的创作观简析《胡博士》一文的写作特色。 【答案】6. C 7. C 8. ①治学上,重科学考证。用科学方法影响了红学研究方向; ②为人上,平易有德。胡博士善社交,对任何人都很平易,爱友以德; ③处事上,从容聪明。胡博士事务繁多且不乱,说话聪明,精力过人; ④情感上,谨严不风流。能及时消除夫人疑虑。 9. ①书写真实,懂得分寸。文章既写了胡博士治学、待人等方面的风范,也写了他“不能令人首肯”解聘 教授的事。每件事的叙说恰到好处,不该说的则不说。 ②务去雕饰,不弄玄虚。对胡博士潇洒外貌的描写近乎白描,叙事也干净利落,没有虚空之言。 ③选材典型,不落流俗。对胡博士在文学革命、担任北大校长、研究经史子等“尽人皆知”的方面,采用 简笔;在以德待友、情感谨严不风流、聪明过人等方面则不惜笔墨,直接展现了人物风采。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C.“他这样多少有失体统,会影响到公务和学问”错。胡博士作为校长,凡是登门必接待,凡是写信必答 复,反映的是其平易近人,而非“有失体统”,由文中“总是从容不迫的样子”“精力过人”可知胡博士 从容有余,不会“影响到公务和学问”。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蜩与学鸠称自己腾跃而起”错。称自己腾跃而起的不是“蜩与学鸠”,而是“斥鴳”。 B.“体现了亚圣孟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是孔子说的话,体现的是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 D.“是指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情缘”错。“金玉良缘”是指薛宝钗和贾宝玉之间的情缘。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科学方法则不然,要详考因果,遵循逻辑,要在事实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系统。这比较切实,所以有力 量”“初露锋芒是破蔡元培校长的《石头记索隐》。蔡先生是猜谜,甚至作白日梦,经不住科学方法的事实 考验。……,胡博士这篇《<红楼梦>考证》很重要,它写于 1921 年,此后,大家对索隐派的猜谜没有兴 趣了,改为集中力量考曹府,以及与之有关联的脂砚、敦敏等”,治学方面,胡博士重科学考证,用科学 方法影响了红学研究方向。 “那就再说一件,是他对朋友能爱人以德”“他喜爱社交,长于社交。在当时的北京大学,交游之广,朋 友之多,他是第一位”,为人方面,胡博士平易有德。胡博士善社交,对任何人都很平易,爱友以德。 “可是看见他,总是从容不迫的样子”“胡博士聪明过人,所以精力过人”,处事方面,胡博士从容聪明。 胡博士事务繁多且不乱,说话聪明,精力过人。 “胡博士像是不这样,而是应该谨严的时候并不风流”“江夫人不懂,自然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也自然会 生疑。胡博士立即察觉,并立即请那位女士迁了居”,情感方面,胡博士谨严不风流。当夫人有疑虑时, 能够及时消除夫人疑虑。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写作特色的能力。 书写真实,懂得分寸。“要上课,要待客,要复信,要参加多种社会活动,还要治学,写文章,其忙碌可 想而知”,文章写了胡博士治学、待人等方面的风范;“说起北大旧事,胡博士的所为,也有不能令人首 肯的,或至少是使人生疑的。那是他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学系主任,立意整顿的时候,把系里多年的教授 林公铎解聘了”,文章也写了他“不能令人首肯”解聘教授的事。每件事的叙说恰到好处,不该说的则不 说。 务去雕饰,不弄玄虚。“中等以上身材,清秀,白净。永远是‘学士头’,就是头发留前不留后,中间高 一些。永远穿长袍,好像博士学位不是来自美国。总之,大家共有的印象,是个风流潇洒的本土人物”, 对胡博士潇洒外貌的描写近乎白描;“他留学美国的时候,也曾遇见主动同他接近的某有名有才的女士, 但结果是他还是回到老家,同父母之命的江夫人结了婚……”,相关叙事也干净利落,没有虚空之言。 选材典型,不落流俗。文章在对胡博士在“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作了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校长、研究 经史子等“尽人皆知”的方面,采用简笔,只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寥寥数语一笔带过;在以德待友、情感 谨严不风流、聪明过人等方面则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写了他和周作人的交往故事、及时消除夫人疑虑的故 事、聪明过人的故事,通过这些情节直接展现了胡博士的人物风采。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 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 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时当职吏以蒙年小轻之,曰:“彼竖子何能为?此欲以肉喂虎耳。” 他日与蒙会,又蚩辱之。蒙大怒,引刀杀吏,出走,逃邑子郑长家。出因校尉袁雄自首,承间为言,策召 见奇之,引置左右..。 数岁,邓当死,张昭荐蒙代当,拜.别部司马。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逆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 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权曰:“事之克,由陈就先获也。”以蒙 为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 “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 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 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后羽讨樊,留兵将备公安、南郡。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 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 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羽府 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荆州遂定。 (节选自《三国志·吕蒙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 /遂垂涕斩之 B. 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 垂涕斩之 C. 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 遂垂涕斩之 D. 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 遂垂涕斩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拜”,授予官职。此外,表升官或加封之意的词语还有晋、进、擢、陟、拔、升。 B. “左右”,文中意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立侍左右”的“左右”意思相同。 C. “中郎将”,官名。《苏武传》“武以中郎将使”的“中郎将”职责是专门出使他国。 D. “耆老”,六十曰者,七十曰老,原指六七十岁的老人,现用来特指德高望重的老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吕蒙出身低微。小时候,他为了出人头地,偷偷跑到姐夫邓当的手底下去打仗,即使被姐夫邓当呵斥也 不改变。 B. 吕蒙轻率莽撞。年少时,邓当手下小吏轻视侮辱他,吕蒙非常愤怒,拔刀杀了小吏,然后逃跑到同乡郑 长家里。 C. 吕蒙作战勇猛。带头冲锋陷阵,杀死陈就,黄祖听说陈就被杀,弃城逃跑,被士兵捉住,吕蒙因此得到 孙权赏识。 D. 吕蒙严明宽厚。攻占南郡后下令军中不得干扰、冒犯百姓。他早晚亲自慰问、抚恤老人,生病的给医药, 挨饿受冻的送衣粮。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2)“君受重任,与关羽 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 14. 成当、宋定、徐顾三将死后,吕蒙为什么不愿收纳他们的部众?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 11. C 12. D 13. (1)鲁肃心里还轻视吕蒙,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功名日益显赫,可不能用旧眼光看待他啊,您应 当去拜访他。” (2)吕蒙问鲁肃说:“您接受重任,与关羽防区相邻,打算用什么策略,防备意料不到情况发生呢?”鲁 肃很仓促回答说:“根据情况临时采取适当的措施。 14. ①怜悯三将的子弟;②吕蒙待人仁爱宽厚;③对三将心存敬佩。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不可”:不能,是一个表示否定的副词,和后文联系紧密,不能单独成句,故排除 A、C;“以乡里故” 做状语修饰“而废法”,故不能断开,排除 D。 故选 B。 翻译:吕蒙帐下有一个兵士,是汝南人,拿了百姓家一个斗笠,用来覆盖铠甲,铠甲虽是公家物品,但吕 蒙仍然认为他违犯军令,不能因同乡的关系而废除法令,于是流着泪杀了这个兵。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C.“‘中郎将’职责是专门出使他国”说法错误。“中郎将”非专职使臣。西汉时,宿卫宫中的中郎分属 五官、左、右三署,各设中郎将统率之。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他早晚亲自慰问、抚恤老人”理解错误。据原文“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可知,是吕蒙让亲近的人 早晚慰问。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轻”:“轻视”;“故”:“过去或者旧的”;“顾”:“拜访,看望”。 (2)“不虞”:“意料不到,没想到”;“造次”:“仓促、随便”;“施宜”:“采取适当的措施”。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三将死,子弟幼弱”“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可知,三将死后,三将的子弟幼弱,吕蒙给三位 年幼的将领选择老师,对他们进行辅导,体现了吕蒙怜悯三将的子弟及待人仁爱宽厚。 由“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可知,吕蒙坚决推辞,并上书给孙 权说徐顾等人都为国事辛勤劳苦,他们的子弟虽然幼小,不应该废除他们子弟继承统其军队的权利,前后 三次上书。这些都是因为吕蒙对三将心存敬佩。 【点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 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 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文言文 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 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 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吕蒙字子明,是汝南富陂县人。年轻时南渡长江,投靠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的部将,多次领兵讨伐 山越。吕蒙十五六岁时,暗中跟随邓当攻打山贼,邓当回头看见吕蒙,大惊失色,呵斥也不起作用。邓当 回去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吕蒙的母亲,母亲很生气,想处罚他,吕蒙说:“贫穷卑贱的地位实在不能久居, 我这样万一立下功劳,便可获得富贵。而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吕母也感到悲哀而没有处罚他。邓当手 下的小吏因吕蒙年纪小而轻视他,说:“那个小子能有什么作为呢?不过是想拿肉来喂老虎罢了。”有一天 和吕蒙相见时,又拿言语侮辱他。吕蒙大怒,抽出刀来杀了那个小吏,因此逃亡,逃避到同乡郑长的家里。 后来通过校尉袁雄自首,袁雄又趁机向孙策为他求情,孙策召见吕蒙,觉得他是个人才,把他留在自己身 边。 几年以后,邓当死了,张昭举荐吕蒙代替邓当领兵,任命为别部司马。吕蒙跟随孙权征讨黄祖,黄祖让都 督陈就率水军迎战孙权。吕蒙指挥前锋部队,亲手杀了陈就,将士乘胜进攻黄祖镇守的江夏城。黄祖听说陈 就被杀,弃城逃跑,士兵追击捉住了他。孙权说:“这次战事能够取胜,是由于先捉住陈就的缘故。”任命吕 蒙为横野中郎将,赏钱一千万。 鲁肃代替周瑜,将去陆口驻防,路过吕蒙的军营。鲁肃心里还轻视吕蒙,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功名 日益显赫,可不能用旧眼光看待他啊,您应当去拜访他。”于是鲁肃前去拜访吕蒙。酒喝到兴头上,吕蒙 问鲁肃说:“您接受重任,与关羽防区相邻,打算用什么策略,防备意料不到的情况发生呢?”鲁肃很随便 地回答说:“根据情况临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吕蒙说:“现在东西两方虽然结成同盟,而关羽实在是一员 虎将,怎么能不预先计划好应对的谋略呢?”因此他给鲁肃提出了五条策略。鲁肃当即离开自己的座位,靠 近吕蒙,轻拍吕蒙的背说:“吕子明,我想不到您的才能计略竟达到这样的水平。”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 与他结成朋友后告别。 当时吕蒙与成当、宋定、徐顾的军营相邻很近,这三位将领死后,他们的子弟幼小,孙权准备把他们 的兵马全部交给吕蒙统领。吕蒙坚决推辞,并上书给孙权说徐顾等人都为国事辛勤劳苦,他们的子弟虽然 幼小,但不应该废除他们子弟继承统其军队的权利。前后三次上书,孙权才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吕蒙又 给三位年幼的将领选择老师,对他们进行辅导,吕蒙的操守心志大都像这件事一样。 后来关羽征讨樊城,留下部分兵力驻守公安、南郡。吕蒙进据城中,尽得关羽和其他将士的家眷,对 他们进行安抚慰问,约定吴军不得干扰百姓,不能索要任何东西。吕蒙帐下有一个兵士,是汝南人,拿了 百姓家一个斗笠,用来覆盖铠甲,铠甲虽是公家物品,但吕蒙仍然认为他违犯军令,不能因同乡的关系而 废除法令,于是流着泪杀了这个兵。于是全军震惊,做到路不拾遗。吕蒙日日派出亲近的将士去慰问抚恤 老年人,询问他们缺少什么,有病者给他派医送药,饥寒者给他送粮送衣。关羽府中所藏的财货,都封存 起来等待孙权前来处置。于是吕蒙平定了荆州。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吴淞江 蒋堂 江人见我谓谁何,行李无羁野意多。 六幅青帆趁潮去,一樽白酒扣舷歌。 沙边历历辨云树,岛外溅溅弄月波。 兴尽归来还更喜,舞鸥相送入烟萝。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作者来到吴淞江,卸下了行李对自我的羁绊去追求山野意趣,体现了作者的率性洒脱。 B. 颔联对仗工整,进一步写作者乘船出游:乘着涨潮扬帆游玩,边喝酒边唱歌,追求自由的生活乐趣。 C. 尾联整联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抒发了旅途兴尽归来的愉悦,而海鸥伴舞相送则更是令作者感到欣喜。 D. 整首诗从早出写到晚归,作者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纵情享受自然山水之乐,向往归隐生活的形象。 16. 诗歌颈联写景造境独居匠心,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5. C 16. ①写景视角由近及远,远近结合。“沙边历历辨云树”写近景,“岛外溅溅弄月波” 写远景,层次安排井然有序。 ②运用叠词的修辞手法。“历历”写出了周围树木的茂盛,“溅溅”写出了月光洒在水面上,水面在微风 吹拂下银光闪闪的优美景象。 ③动静结合。“历历”所述之景为静态景,“溅溅”所述之景为动态景,通过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写晚归 所见的吴淞江之景,表现了吴淞江环境的优美、宁静,映衬出作者恬淡的心境。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尾联整联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错误,诗歌尾联前一句作者通过“兴尽”、“更喜”等词,直接表达 了游玩晚归的愉悦心情,但后一句“舞鸥”“烟萝”等景象则采取以景作结的抒情方式来渲染和烘托此时 作者的心情,间接表达了游玩晚归的愉悦心情。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沙边历历辨云树,岛外溅溅弄月波”,意思是吴淞江边树木茂盛,月光之下江面波光粼粼。 写景视角由近及远,远近结合。“沙边历历辨云树”,写江边的树木是近景;“岛外溅溅弄月波”,写广 阔的江面上空月光明亮,月光之下,江面在流水在闪动,这是远景,从近到远,层次安排井然有序。 运用叠词的修辞手法。“历历”,意思是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写出了月光明亮,树木茂盛; “溅溅”写流水,写出了明亮的月光洒在水面上,水面在微风吹拂下银光闪闪的优美景象,叠词使句子不 仅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突出表现了树木和水面的状况。 动静结合。“历历”所述之景是茂密的树木,为静态景;“溅溅”所述之景为江水,是动态景,通过动静 结合的表现手法写晚归所见的吴淞江之景,因为内心轻松愉悦,所以所看之景也充满了灵性,表现了吴淞 江环境的优美、宁静,映衬出作者恬淡的心境。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以月亮圆缺增减的辩证关系为例,形象地揭示了世间万物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陶渊明《归园田居》中,妙用叠词,描写乡村寻常景象,展现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状态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是当代戍边将士的报国宣言。其实,家国情怀一直在我们的文化中流淌,无 数诗人用诗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屈原就曾写过许多饱含爱国热忱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答案】 (1). 盈虚者如彼 (2). 而卒莫消长也 (3). 暧暧远人村 (4). 依依墟里烟 (5). 长太息以掩涕兮 (6). 哀民生之多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盈,卒,暧,墟,哀,艰。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一株中草药都是大自然之子,内敛含蓄,仿佛守护着一个个古老的秘密。看似一株普通的植物,它 的四气五味却隐藏着生命的奥秘。普通常见的茎叶花果,妙手配置,熬出一碗药汁,便是痼疾克星。看似 娇小柔弱的金银花能粗暴地消灭热毒疮痈,多么奇妙的存在!那些穗状花序的一串串紫花,不起眼地开在 路边,俗名鼠尾草,中药却称丹参,能活血祛瘀,防血栓。“沉香..”是我最喜欢的一味中药名。它具有镇 静、麻醉、止痛等作用,让我想起写作,令人解忧去烦,意犹未尽。 它们采摘熬制成汤,做成药丸,从辽阔山野走入摇摇晃晃的身体,抚慰人类,疗愈身心。它们又是慢 生活的文化符号,不装腔拿调,不张扬喧嚣。它们不像西药那么热情直率,单刀直入,唯有微火慢熬,才 能散发出升降沉浮的药性。 想象古代中医看病,端坐于一排排中草药中间,望闻问切,目光纯净,于病人如春风拂过。拿一根细 长的银针,轻轻一扎,通经脉阻塞,除沉疴痼疾;几味草药喝下,补气血亏虚,增浑身气力……标本同治, 驱邪祛病。中医的神奇在于博大精深,也在于简便廉价,于无声中润万物,那是古老东方的智慧,也是一 种民族精神。 18.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上文中“沉香”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B. 他平日里特别喜欢占小便宜,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为好。 C. “小”的哲学并非是小器或者吝啬,而且是小巧而精致的艺术境界。 D. 自然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源头活水,正如古人所云“天地有大美而无言”。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B.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C.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D.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C 19. D 20. 它们被采摘熬制成汤,做成药丸,从辽阔山野走入摇摇晃晃的身体,疗愈身心,抚慰人类。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沉香”的引号作用是强调。 A.“招牌”引号作用是特殊含义; B.“聪明人”引号作用是反语; C.“小”引号作用是强调; D.“天地有大美而无言”引号作用是引用。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中草药”拟人化,“不装腔拿调”“不张扬喧嚣”。 A.借代,“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 B.比喻,将洞庭湖水比作银色的盘子,将洞庭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 C.双关,“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 的隐语,“晴”和“情”谐音双关。 D.拟人,“桃花”拟人化,赋予桃花人的动作“笑”。 故选 D。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它们采摘熬制成汤”错误,不合逻辑,它们不能采摘,它们只能被采摘,改为“它们被采摘熬制成汤”; “抚慰人类,疗愈身心”错误,语序不当,先“疗愈身心”再“抚慰人类”。 即它们被采摘熬制成汤,做成药丸,从辽阔山野走入摇摇晃晃的身体,疗愈身心,抚慰人类。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构 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 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 大,就可以有多大。 ①_______,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 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有各 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②_________。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 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 微妙的平衡。 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消耗作用,于是即使地震来袭,③________。 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 1056 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 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榫卯的功能极其简单,即两个部件的组合。但越简单,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最终它让你中 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中最终如同一体。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 15 个字。 【答案】 (1). 榫卯的功能不仅仅是连接 (2). 缺点就成了优点 (3). 也自岿然不动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个空根据“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可知填入 榫卯的功能,以及和“还”搭配的关联词语,即“榫卯的功能不仅仅是连接”; 第二个空根据“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有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特别是“看似缺 点”“但”,可知填入不是真正的缺点,即“缺点就成了优点”; 第三个空根据“于是即使地震来袭”,可知填入对榫卯做成的物品没什么影响,即“也自岿然不动”。 注意字数限制。 22. 阅读下面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1)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不超过 45 字。 (2)请简述此漫画的寓意,不超过 45 字。 【答案】(1)两匹大汗淋漓的黑色的马在努力向前奔跑,下面是“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几个字。 (2)这幅漫画告诉人们:事情未结束之前,一切都有可能。相信自己,勇敢前行,永不放弃。 【解析】 【分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仔细观察画面,抓住画面中关键事物,进行分析描述,描述时注意顺序,文字也不能漏掉。 画中两匹黑色的马满头大汗,正在拼尽全力赛跑,下面写着“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几个字。 (2)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之解读漫画寓意的能力。 漫画寓意可联系“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进行解读。“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出自《菜根谭》,原 文:“乾坤未定,你我皆黑马,莫以一时得失定天下。”释义:胜负还没有分出来的时候,你跟我都有可 能赢,在这个生活中,永远不要轻易的小瞧任何人,因为大家永远不知道,在生活的下一个转角处,这个 人会有什么样出彩的举动,不要因为一时的得意而觉得自己是最厉害的,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而觉得自 己是弱的。故此漫画告诉人们:事情未结束之前,一切都有可能。相信自己,勇敢前行,永不放弃。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穆罕默德 美育是一种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蔡元培 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马克思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所给身份完成写作。 (1)班级计划举行“美育是一种刚需”主题演讲活动,请以发言同学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 (2)学校校报“美育”专栏向同学们征稿,请你用笔名“子任”写一篇文章向该专栏投稿。 要求:任选一个写作任务,结合材料,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范文】 美育是一种刚需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美育是一种刚需”。“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是久别 重逢之美;“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是典雅含蓄之美;“生命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 用它寻找光明”,这是求真理之美。而我们要能体会这种美,就要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不美,这就需要 美的教育。换句话说,美育是一种刚需。 美育是一种刚需,它能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经历了美的教育,我们就更能体会到生 活中的种种美好。春天的花,夏天的雨,秋天的月亮,冬天的雪,自然万物,无一不美。东晋的谢安一日 在雪际举行家庭聚会,便问子侄:“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哥哥的儿子胡儿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而哥哥的女儿回答:“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个女子就是后来著名的女诗人谢道韫。试想,由漫天白雪而 想到春日飞絮,若非经历了美育的熏陶,又怎会如此诗意盎然呢。因而,我们需要美育,美育可以让我们 在未来庸俗的生活中留一点浪漫想象。 美育是一种刚需,它能给我们更加健康的人生和健全的人格。 与美相对的是丑。一个人如果能从小接受关于美的教育,那么它大概率会成为一个正直、善良、有责 任心的人,成为一个心怀理想和理想主义的人。相反,一个人如果生长在诸如自私、野蛮、剥夺遍地的环 境里,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那么他大概率会成为一个坏人,给社会的安宁 和谐带来隐患。孟子的母亲就知道学人哭丧是不美的,学人做生意是不优雅的,而学人读书是美的。所以 她在学堂边定居,让孟子学习礼义教化,经历美育的熏陶。在这种过程中,孟子慢慢成为一个具有高贵人 格的大丈夫,“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美育是一种刚需,它有利于社会正能量的积聚与传播。 当今社会,相比于“正能量”,人们似乎更加喜欢“毒鸡汤”。但我仍然要诚恳地说,我们这个社会 需要美育。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我们需要知 道,用地沟油是丑,卖假药是丑,给孩子打毒疫苗是丑,官员贪腐是丑;我们需要知道助人为乐是美,恪 尽职守是美,为正义呼喊是美,为人民服务是美……有这样一个结论:坏人不觉得自己是坏人。经过美育, 让人得以知是非善恶,真假美丑是当今社会的刚需。 于个人,美育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命,留恋这个世间的美好。培养我们健全的人格,有独立的精神; 于社会国家,美育能够让社会正气安然,安定祥和。因而,美育是对人进行的一切关于美好的教育,是一 种刚需,于人于己,于国于家。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1.分析材料。 材料中的第一句话,“面包”是用来吃的,维持身体的需要;水仙”是用来看的,让人精神愉悦、心情舒 畅。“水仙花”指的是“心灵和精神追求”;“面包”指的是人的物质需求。在拥有两块面包的前提下, 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有两层意思:用一块去换而不是用两块去换,就是说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 吃一块面包,用另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就是说人在拥有了一定的物质生活后,还要有高质量的精神生活。 即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生活之后,一定要有精神生活。用一块面包去换一朵水仙花形象地表达了在物质追 求的同时,不能缺少精神层面的美的感受与追求这一观点。 第二句强调美育对人的成长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第三句直接讲述了美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到重要作用。从材料的指向来看,显然是倡导全面推广美育。 由此可知,这三句名言的中心词是“美育”。 2.分析任务。 二个写作任务带有各自的情景要求,学生可以结合材料及自身经历谈美育的作用或意义,提倡或肯定全面 推广美育。因为“美育”是一个统笼的概念,在写作时特别需要对“美育”概念进行分解或具体化,这样 才能有针对性地阐明其作用或意义。 任务(1)设置的情境是“班级主题演讲活动”,考生的身份是“学生”,文体是“演讲稿”,演讲稿的主 题是“美育是一种刚需”。 任务(2)设置的情境是“学校‘美育’专栏征稿”,考生的身份是笔名为“子任”的学生,要求向专栏投 稿。 【立意】1.美育是一种刚需; 2.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 3.人生路上携美同行; 4.用美育为人生铺底; 5.以美育人 时代所需。 【素材】1.美好的事物人人向往,若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它也容易被遮蔽。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位小朋 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 孩子的答案,耐人寻味。如何擦亮发现美的眼睛,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去回答的课题。 2.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 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 人生观教育”。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 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然而,如何在教育体系中赋予美育应有的位置,以更有力的抓手、更具体的评价机制,去培养和提升每一 个人的审美能力,却长期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 3.这或许是因为,社会上并没有形成对审美能力的饥渴感。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美感的存在。 美术馆内,许多人驻足于一幅名画前,凝神欣赏;音乐厅内,观众为一首乐曲微笑、颔首、动心;街头驻 足,白发苍苍的老人,衣着得体、妆容精致地在你身边神采奕奕地走过,这些都是美的窗口。可是,肯定 也有不少人认为,美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养家糊口,不懂审美也没什么大不了。只是,在物质供应日益丰 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个人来说,它 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我们每个人身处相同的世界,但是对于美的理解不同,打量世界的视角不同,感 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不同。难怪有人说,“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