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下)高 2019 级半期试题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本堂考试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 2B 铅笔填涂。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
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黑色方框以内,否则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众所周知,北宋词和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而在写到水的词作中,大运河(汴水),占据着十分突出的
位置。它在众多作品中,都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或显豁或隐晦地存在着。
这种存在,是多方面的,如歌咏城市繁华,是北宋词的一大特点。翻检《全宋词》可知,除少量作品
歌咏成都、太原、洛阳外,北宋词歌咏的城市都集中在大运河一线。开封、淮安(楚州)、扬州,仪征(真
州)、苏州、杭州,这是北宋最繁华的六座城市,无一例外,也都在大运河一线上。再如,在北宋词中,会
高频率地出现一些专门的词汇,像“隋堤”“楚天”“汴堤”“淮水”“清淮”“楚山”“楚岫”,甚至
“河桥”“长堤”“柳堤”“柳岸”“柳边”等。这实际上是和北宋词经常以大运河为背景来写各种题材
的内容有至深的关系。
最重要的是因大运河的关系,北宋词以送别为内容的作品中,送别方式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化。贺铸曾
用《醉春风》词调填过一首伤春怀远的作品,词中的“隋岸伤离,渭城怀远”两句,就高度概括了唐代与
宋代送别方式的不同。
唐代的长安,既联系西城,又联系关东,所以送别地点主要有二:一是渭城(今咸阳东)附近的西渭
桥,一是灞陵(今西安东南)附近的灞水桥。两桥分别送西行与东行之人。所行之人主要借助陆路。所以,
唐人送别诗,除长安之外的送别可能会写到水、写到舟船外,写长安的送别,一般多写的是陆地出行。因
是陆地出行,这些作品中往往离不开马。
北宋以开封为都域。而开封与外地,尤其是东南,并进而与南方各地相联系的一条最重要的通道是大
运河,所以北宋人送别地点多设在都门外的运河(汴水)岸边。北宋最著名的两首送别词即柳永的《雨霖
铃》与周邦彦的《兰陵王)中,送别地点都是如此。而被送之人,一般需乘船离开开封。所以无论是“兰
舟催发”,还是“一箭风快”,说的都是离开开封时,在适河(汴水)上乘船而去的情景。
因是水路出行,北宋的送别词中就处处离不开船。如郑文宝的《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
人酒半酣。”柳永的《采莲令》:“一叶兰舟,便急桨凌波去。”都是写的这种送别情景。
为突出水路出行,北宋送别词在写到送别结束后,往往会有送的人回程骑马,被送的人离程乘船的提
示:“居人四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晏殊《路莎行》)而北宋送别词中所言说的这些水道,很多
情况下,指的都是大运河一线。流水和舟船、归棹、轻帆和夕阳等,在北宋送别词中就构成了一幅丰富、
温美、柔润、婉转、细腻的水路出行图。这既真实地反映了北宋人对水路出行方式的一种侧重,也显现了
宋词的婉约风格。
(摘编自苗菁(北宋词与大运河——兼论唐宋送别方式的差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和北宋词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汴水,它在众多作品中存在的方式都不相同。
B. 《全宋词》中有不少是歌咏城市的繁华的,而这些繁华的城市都集中在大运河一线。
C. 北宋词题材多样,但经常以大运河为背最,因此会高频率地出现一些专门的词汇。
D. 北宋词中的水路出行图丰富、温美、柔润、婉转、组腻,是由它的婉约风格决定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并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其间与唐代作了比较分析。
B. 文章列出对《全宋词》的考察情况,主要目的是为了证明“歌咏城市繁华,是北宋词的一大特点”。
C. 文章通过对唐代都城地理位置的考察,得出唐人长安送别多从陆路而其诗多离不开马的结论。
D. 文章用郑文宝《柳枝闻》、柳永《采莲令》证明,北宋因水路出行。送别词中就处处离不开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送别地点主要是西渭桥、灞水桥,而北宋人送别多在运河岸边,因为大运河是当时的一条最重要的
通道。
B. 从贺铸词“隋岸伤离,渭城怀远”两句词中,我们可以直接看出唐宋两代送别一从水路、一从陆路的不
同。
C. 唐代和宋代的送别词,由于它们送别的方式不同,二者选用的意象全不同,因而造成了二者的风格也不
同。
D. 《踏莎行》中“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两句,写的是送别时的情况,也显现了宋词的婉约
风格。
【答案】1. C 2. B 3. A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原文重要的能力。
A.“存在的方式都不相同”错误,原文是“大运河(汴水),占据着十分突出的位置。它在众多作品中,
都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或显豁或隐晦地存在着”,这就是说大运河在有些作品中同为“明”,有些
作品中同为“暗”……,所以,它在众多作品中并非存在方式不相同。
B.“《全宋词》中有不少是歌咏城市的繁华的,而这些繁华的城市都集中在大运河一线”错,原文是“除
少量作品歌咏成都、太原、洛阳外,北宋词歌咏的城市都集中在大运河一线,所以,应是“除少量作品歌
咏成都、太原、洛阳外”。
D.“是由它的婉约风格决定的”错。原文是“流水和舟船、归棹、轻帆和夕阳等,在北宋送别词中就构成
了一幅丰富、温美、柔润、婉转、细腻的水路出行图。这既真实地反映了北宋人对水路出行方式的一种侧
重,也显现了宋词的婉约风格”,所以,这体现了婉约风格,但并非由它决定。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主要目的是为了证明‘歌咏城市繁华,是北宋词的一大特点’”错。文章列出对《全宋词》的考察情
况,主要目的是为了证明“写到水的词作中,大运河(汴水),占据着十分突出的位置”。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我们可以直接看出唐宋两代送别一从水路、一从陆路的不同”错。原文说“贺铸曾用《醉春风》词调
填过一首伤春怀远的作品,词中的‘隋岸伤离,渭城怀远’两句,就高度概括了唐代与宋代送别方式的不
同”,可见,贺铸词中的两句只是概括了唐代与宋代送别方式的不同,并不能直接看出唐宋两代送别一从
水路、一从陆路的不同。
C.“选用的意象全不同”“因而造成了二者的风格也不同”均错误。原文是说“唐人送别诗,除长安之外
的送别可能会写到水、写到舟船外,写长安的送别,一般多写的是陆地出行。因是陆地出行,这些作品中
往往离不开马”“因是水路出行,北宋的送别词中就处处离不开船”,所以,唐人送别诗中也有“船”的
意象,这与北宋的送别词的意象是一样的,二者造成的风格也有相同的。
D.“送别时”错误,原文,“为突出水路出行,北宋送别词在写到送别结束后,往往会有送的人回程骑马,
被送的人离程乘船的提示:‘居人四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可见《踏莎行》中“居人匹马映林
嘶,行人去棹依波转”两句写的应为“送别后”。
故选 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 月 25 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经过 8 年持续努力,我国现行标准下
近 1 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这个过程
中,中国积累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的经验做法,包括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
帮扶等制度,凸显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优势,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为全球
减贫脱贫事业贡献了中国经验。
展望未来,中国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适时组织开展巩
固脱贫成果后的评估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把推进共同富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摘编自《脱贫攻坚中国说:消除绝对贫困目标达成,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腾讯网 2021 年 2 月 25 日)
材料二: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脱贫攻坚改变了教育,而教育又以在脱
贫攻坚之战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改变着奔腾的中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有学上”是起点公平。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台账建立之初的 60 多万人降至 682 人,20 多万建档
立卡服学学生动态清零,是“一人一策”精准关照每一个个体的突出成果。“上好学”指向教育提质。乡
村教师“特岗计划”“银龄讲学计划”以及万名救师援藏援疆等一系列好政策,让一批批好校长好老师跨
越山海,扎根乡村,倾情教育。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教育在脱贫攻坚路上为贫困群众文化素
质、就业能力的提高打下了扎实基础,也为精准扶贫贡献出无穷的教育智慧。“扶贫必扶智”“把发展教
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扶知、扶智、扶志,教育脱贫攻坚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
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扶贫既要扶智又要扶志,
既要送温暖又要送信心,既要扶教育之贫又要通过教育扶贫。
扶贫不再是简简单单投入资金、改造硬件、升级配套,而是从人开始,在“志”上帮助贫困户转变思
想,从内心树立起摆脱贫困的坚定信念;在“智”上帮助人们提高致富能力。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集中
了全党的智慧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探索了教育与乡村治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为今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
略给予了重要保障。
(摘编自钟曜平《教育脱贫攻坚筑基伟大复兴》,《中国教育报》2021 年 2 月 25 日)
材料三:
美国彭博通讯社报道称,过去 8 年来,中国在扶贫方面投入了近 1.6 万亿元。在 2 月 21 日发布的 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中国表示要坚持扶贫政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时实现与“乡村振兴”政策的
有效衔接。
“在过去 40 年里,中国的经济增长使 8 亿多中国人摆脱了极端贫困……这是一项非凡的成就。”世界
银行中国区主管马丁·雷泽对法新社表示。
法新社称,根据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数据,中国的极端贫困率从 1990 年的 66.3%下降到 2018
年的 0.3%。现在,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完成了义务教育,达到了全球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印度最大的通讯社印度报业托拉斯(PTI)报道称,中国提前 10 年实现了《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
议程》减贫目标,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摘编自《外媒:中国吹响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号角》,《中国青年报》2021 年 2 月 25 日)
4. 下列对脱贫攻坚战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脱贫攻坚战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近 1 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这得益于精准扶贫
的做法,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并不意味着战斗的结束,还要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衔接、开展评估
等工作,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
C. 脱贫攻坚战包含了教育脱贫,脱贫攻坚与教育发展相互作用,一方面脱贫攻坚促进了教育发展,另一方
面教育又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
D. 脱贫攻坚战使中国提前 10 年实现《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全球脱贫事业提供了
中国经验,获得多家外媒的高度评价。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等制度的实施,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效,但
这些精准扶贫的经验不能够生搬硬套。
B. 摆脱贫困包括摆脱物质的贫困和摆脱意识、思路的贫困,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更重要,更值得重视,
因为“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
C. 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与人民群众的正确实践相结合,使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伟大胜利,这会为打赢乡村
振兴战役提供宝贵的经验。
D. 从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数据得知,中国的极端贫困率在 28 年间下降了 66% ,取得这一成效
的根本原因在于义务教育的普及。
6. 我国在教育脱贫攻坚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答案】4. A 5. D
6. (1)“一人一策”的精准关照,使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有学上;(2)乡村教师“特岗计划”“银龄讲
学计划”等一系列好政策,让一批批优秀教育工作者扎根乡村教育;(3)通过教育,在“志”上帮助贫困
户转变思想,树立摆脱贫困的坚定信念或者通过教育,在“智”上帮助贫困群众提高就业能力、致富能力。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近 1 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错误,材料一说的是“经过 8 年持续努力,我国现行标准下近 1 亿农
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选项忽略了限定性内容“我国现行标准下”。
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取得这一成效的根本原因在于义务教育的普及”错误,这一信息于文无据,材料三只是说“根据美国
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数据,中国的极端贫困率从 1990 年的 66.3%下降到 2018 年的 0.3%。现在,几
乎每个中国人都完成了义务教育,达到了全球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现在”后面是陈述事实,前后
内容之间无绝对的因果关系。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文中找到我国在教育脱贫方面的有效的具体措施,并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本
题的答案主要在材料二中。
由“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台账建立之初的 60 多万人降至 682 人,20 多万建档立卡服学学生动态清
零,是‘一人一策’精准关照每一个个体的突出成果”可知,“一人一策”的精准关照,使义务教育阶段
辍学学生有学上;
由“乡村教师‘特岗计划’‘银龄讲学计划’以及万名救师援藏援疆等一系列好政策,让一批批好校长好
老师跨越山海,扎根乡村,倾情教育”可知,乡村教师“特岗计划”“银龄讲学计划”等一系列好政策,
让一批批优秀教育工作者扎根乡村教育;
由“在‘志’上帮助贫困户转变思想,从内心树立起摆脱贫困的坚定信念;在‘智’上帮助人们提高致富
能力”可知,从“志”和“智”两个方面帮助贫困群众。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被施了魔的花园
[意]卡尔维诺
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在路上走着。底下是鳞光闪闪的大海,上头是白云隐约浮现的天空。他们之前去
捉过螃蟹,现在决定勘探一下没走过的路。
往海边去的路上有着无数大株龙舌兰.往山上跑着一排甘薯的篱笆,上面重压着没花的叶子。乔瓦尼诺
在篱笆间找到一处裂口,两人毫不犹豫地钻了进去。
他们来到了花园一角。四周一切寂静无声,树叶都不会动一下。那里有棵高大古老的桉树,还有砾石
铺出的小路。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踮着脚尖在小路上走着,小心不使脚下的砾石发出寒窣声。
一切是如此的美丽:被拳曲的桉树树叶勾勒出的拱顶细窄而高耸,还有那被树叶切碎的天空,只是他
们满怀焦虑,在这个不属于他们的花园,他们随时可能被赶出去。但是什么声音也听不到。在一个拐角处
的杨梅丛间,一群麻雀扑腾起来,叽叽喳喳地叫唤了一阵,然后又回复了宁静。也许是个被抛弃的花园?
可是走着走着,他们就来到一片开阔的天空下,来到一个种满花的花坛前,然后是林荫小道和排排栏
杆,还有行行的锦熟黄杨.花园的高处,是一幢硕大的别墅,别墅装着亮闪闪的玻璃,还有黄色和橘色的窗
帘。
整个房子是荒凉的。两个孩子小心翼翼地踩着砾石,走上前去。也许玻璃窗会被突然打开,苛刻的先
生和夫人就要出现在阳台上,肥大的狗就要被松开锁链,跑到路上来了。他们在路边找到一辆独轮小推车,
赛来内拉坐在车上,乔瓦尼诺推着车,他们就这样一声不吭地前进着。
“那个……”赛来内拉不时地低声说道,乔瓦尼诺就停好车,去把花采下来。她手里已经攥满一束漂
亮的花了。但逃跑时要从篱笆缝里钻出去,可能得把它们都扔掉!
砾石路也走到了尽头。空地的中间,劈开了一块庞大空旷的长方形:一个游泳池。“我们跳进去?”乔
瓦尼诺问赛来内拉。如果他是询问她,而不是单说一句“下去!”,那就肯定说明是相当的危险.但水是那
么澄净与碧蓝,而赛来内拉又是从不害怕的,他们已经是穿着泳衣的——这之前他们一直都在逮螃蟹。乔
瓦尼诺怕溅泼声会太响,于是从池边上下去.他睁大眼睛,不断地往下游啊游,却只能看见蓝色,双手就好
似玫瑰色的鱼;这跟在大海里的水下不同,那里的水中全是无形的绿黑色阴影。一片玫瑰色的阴影出现在
自己上方——赛来内拉!他们手牵着手,从池子的另一头冒出来,他们有一点点的焦虑。不,实在没有任何
人在看他们。这不如他们想象美妙:总是有那么一种酸楚而担心的基调,那就是,这一切都不属于他们,
而他们也可能会被随时赶走。
从水里出来,在游泳池的边上,他们找到了一张乒乓球桌。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轻轻地击打着、突然
一球高高地弹起,而乔瓦尼诺把球打飞了,球撞上了挂在藤廊支架上的一面铜锣,铜锣就低沉而持久地颤
响起来。两个孩子赶紧蜷缩在花坛的后面。很快来了两个穿着白上衣的佣人,端着宽阔的托盘,把托盘搁
置在一张圆桌上后,就走掉了。
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来到圆桌旁。上面有茶、牛奶和面包。他们只得坐下享用起来。但他们坐得不是
很安稳,只是坐在板凳边缘那一点点的地方,不停地挪动着膝盖。他们一点都感受不到甜点、茶和牛奶的
味道。那个花园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如此:美妙而难以受用,带着那种内心的不适与恐慌.这也许只是命运
的什么消遣吧,而他们可能很快就会被叫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他们悄无声息地靠近了别墅。在一扇木制对开的百叶窗叶片之间,他们看见一间漂亮荫蔽的房间,墙
上尽是蝴蝶标本。一个苍白的男孩——应该就是这幢别墅和花园的主人,幸运的他,正坐在一张躺椅上,
翻着一本厚厚的带插图的书。他的双手纤细白皙,睡衣的扣子一直系到脖子上,尽管那是夏天。
现在,这两个窥视的孩子紧张的心跳缓缓减弱下去。事实上,那个富有的男孩望着自己的周围时,显
得比他们还要焦虑与局促,就好像他感到那本书,那张躺椅,墙上那些被装上框的蝴蝶,下午茶,游泳池,
林荫小道,都只是因为一个巨大的错误才被授予他的;而他也是不能享用它们的,却只感受到那个错误的
痛楚。
苍白的男孩在他阴翳的房间里转来转去,脚步偷偷摸摸的。他用那白皙的手指摩挲着镶有玻璃的蝴蝶
标本的边框,并时不时地停住听着什么,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刚缓下来的心跳声又密集起来。那是一种对
什么魔法的害怕,那魔法正压迫在那幢别墅、那个花园上,压迫在所有那些美丽而舒适的东西上,就好像
一种古老的不公。
太阳被云朵遮住了。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默不作声地离开了。他们再次匍匐着穿过那排篱笆。在龙舌
兰丛间,他们找到通往海边的一条小路。于是他们发明出来一个有意思极了的游戏——用海带打仗。他们
将一把把海带摔到对方的脸上,一直摔到晚上。好在赛来内拉从来不哭。
(马小漠译,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与结尾都写到龙舌兰与篱笆,首尾呼应,意味深长,通向海边与通向花园是两条不同的道路,
指向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B. 小说多次提到的蝴蝶标本,与房间里的男孩的处境形成微妙呼应;男孩用手指摩挲标本边框的细节,进
一步突出他内心的渴望。
C. 小说的叙述从容不迫却又富于变化,在游泳池里游水的刺激,掀起了小小的波澜;无意中敲响铜锣的紧
张,更是将情节推向了高潮。
D. 小说主要以闯入花园的孩子的视角,展现美丽却又如同“被施了魔”的花园;在孩子的真切感受中,暗
含作者对某类病态生活的否定。
8. 赛来内拉和乔瓦尼诺的心理变化主要经历哪几个阶段?请简要概括。
9. 小说中的矛盾冲突通常涉及人与人、人与环境以及人物内心等三个方面。请以这篇小说中房间内的男孩
为例,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1)由海边进入花园,心情由轻松变得紧张、焦虑。(2)看到房间里的男孩,紧张感暂时
减弱,又马上感受害怕与压抑。(3)离开花园来到海边,重新找回快乐的感觉。
9. (1)人与人的矛盾:外来的孩子有着自由快乐的天性,男孩却如此局促不安:(或:父母严厉苛刻,男孩
却渴望更多的自由)(2)人与环境的矛盾:花园的生活美丽而富足,小男孩却苍白病态,无法享受。(3)内心
矛盾:男孩渴望自由,却又不得不服从安排、压抑自己。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C.“无意中敲响铜锣的紧张,更是将情节推向了高潮”错误,无意中敲响铜锣的紧张的描写没有将情节推
向高潮。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本题的问题是“赛来内拉和乔瓦尼诺的心理变化主要经历哪几个阶段?请简要概括”,实际就是要求找出
描写赛来内拉和乔瓦尼诺的心理变化的内容,然后进行概括分析。
从原文第 7 段“他们已经是穿着泳衣的——这之前他们一直都在逮螃蟹。乔瓦尼诺怕践泼声会太响,于是
从池边上下去。他睁大眼睛,不断地往下游啊游,却只能看见蓝色,双手就好似玫瑰色的鱼;这跟在大海
里的水下不同,那里的水中全是无形的绿黑色阴影,一片玫瑰色的阴影出现在自己上方——赛来内拉”可
知赛来内拉和乔瓦尼诺在海边心情是轻松的,从原文第 9 段“他们只得坐下享用起来。但他们坐得不是很
安稳,只是坐在板凳边缘那一点点的地方,不停地挪动着膝盖。他们一点都感受不到甜点、茶和牛奶的味
道。那个花园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如此:美妙而难以受用,带着那种内心的不适与恐慌”可知赛来内拉和
乔瓦尼诺进入花园心情变得紧张、焦虑。
根据原文 11 段“现在,这两个窥视的孩子紧张的心跳缓缓减弱下去”可知赛来内拉和乔瓦尼诺看到房间里
的男孩,紧张感暂时减弱;根据原文第 12 段“苍白的男孩在他阴翳的房间里转来转去,脚步偷偷摸摸的。
他用那白皙的手指摩挲着镶有玻璃的蝴蝶标本的边框,并时不时地停住听着什么。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刚
缓下来的心跳声又密集起来”可知赛来内拉和乔瓦尼诺的心理又马上感受到害怕与压抑。
根据原文最后一段“于是他们发明出来一个有意思极了的游戏-用海带打仗。他们将一把把海带摔到对方
的脸上,一直摔到晚上。好在赛来内拉从来不哭” 可知赛来内拉和乔瓦尼诺离开花园来到海边,又找回了
快乐的感觉。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矛盾冲突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要求。根据题干“小说中的矛盾冲突通常涉及人与人、人与环境以及人物内心
等三个方面。请以这篇小说中房间内的男孩为例,对此作简要分析”可知解答此题时应从人与人的矛盾、
人与环境的矛盾、人物内心的矛盾三个方面分析小说中房间内的男孩的矛盾冲突。
根据原文第 11 段“事实上,那个富有的男孩望着自己的周围时,显得比他们还要焦虑与局促,就好像他感
到那本书,那张躺椅,墙上那些被装上框的蝴蝶,下午茶,游泳池,林荫小道,都只是因为一个巨大的错
误才被授予他的;而他也是不能享用它们的,却只感受到那个错误的痛楚”可知男孩看到外来的孩子有着
自由快乐的天性,显得焦虑与局促。这是人与人的矛盾。
根据原文第 9 段“那个花园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如此:美妙而难以受用”和第 10 段“一个苍白的男孩——
应该就是这幢别墅和花园的主人”小男孩苍白病态与花园美丽而富足的生活是人与环境的矛盾。
根据原文第 11 段“就好像他感到那本书,那张躺椅,墙上那些被装上框的蝴蝶,下午茶,游泳池,林荫小
道,都只是因为一个巨大的错误才被授予他的;而他也是不能享用它们的,却只感受到那个错误的痛楚”
可知男孩渴望自由,却又不得不服从安排、压抑自己。这是小男孩内心的矛盾。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
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
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
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
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时虞允文当国帝
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
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以
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乃奏疏曰:“乞依广东摧
锋、荆南神劲、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止拨属三牙、密院,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
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诏委以规画,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
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
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
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
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刪减)
10. 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以讲和方定/议
不行/
B.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以讲和方定/议
不行/
C.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锐意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以讲和/方定议
不行/
D.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以讲和/方定议
不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节度使,唐代始设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初设于边防重镇,唐末内地普遍
设置,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B. 建康,是南京市在六朝时期的名称,是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六代京师之地,因此,后
人称南京为“六朝古都”
C. 夷獠,是古代对西南少数民族之称。古代汉族自称为华夏,把华夏东、南、西、北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
称为夷、蛮、狄、戎。
D. 长短句,古代文体,在宋代以后,是旧体诗词中词的别称,但是在北宋时期,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
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辛弃疾智谋过人,嫉恶如仇。和尚义端是在他说服下投奔耿京的,后来窃取了耿京的大印出逃,辛弃疾
预料到义端必然投奔金帅,成功追杀义端,得到了耿京的肯定。
B. 辛弃疾心忧百姓,关注民生。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时,他认为那里因为风俗顽悍,獠人的骚扰
才常常发生,于是上疏建议筹建飞虎军,让獠人望风慑服。
C. 辛弃疾忠心国事,执行力强。他在中原时就曾劝耿京归附宋朝,后来在创建飞虎军时,遭受来自枢密院
的阻挠,但辛弃疾反而做得更努力,阻挠者最终没能改变他。
D. 辛弃疾很有文才,词作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经过辛弃疾墓旁
的僧舍时,听到堂上有大呼的声音,像是在替辛弃疾鸣不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
(2)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张衡传》)
【答案】10. B 11. C 12. B
13. (1)谏官把他聚敛财物的事报告给皇上,(皇上)降下御前金字牌,让他在日落时停建。
(2)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他)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世俗之
人交往。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此时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恢复失地,辛弃疾趁机论述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时的
人才,其论切中时弊,毫不迎合。因和议刚定,他的建议未被采纳。
“锐意恢复”是“下决心恢复失地”的意思,不能带“弃疾”,“弃疾”是“因论南北形势”的主语,应
在“弃疾”前断开,排除 A 项、C 项。“讲和方定”都是“以”的宾语,表达一个完整的句意,不应该断
开,排除 D 项。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把华夏东、南、西、北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夷、蛮、狄、戎”错。应是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他认为那里是因为风俗顽悍,獠人的骚扰才常常发生”错误。原文是“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
武备空虚所致”,表明“他认为不只因其风俗顽悍,也是朝廷武备空虚所致”。“间”意为“偶尔”,不
是“常常”。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闻:报告,让皇上知道;补充“降”的主语“皇上”“皇帝”;俾:使,让;住罢:停止,停建。
(2)才高于世,状语后置句,才华比一般的人高;骄尚,骄傲自大;从容淡静,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交
接,交往。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地区豪杰纷起抗金。耿京聚兵于山东,称天平
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辛弃疾任掌书记,并劝耿京南向归宋。有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喜欢谈
兵事,辛弃疾偶尔与他交往。在辛弃疾投奔耿京后,义端亦率千余人反金,辛弃疾说服他投奔耿京,让他
做了耿京的下属。一天傍晚义端偷了耿京的大印逃走,耿京大怒,要斩辛弃疾。辛弃疾说:“请容我三日
期限,若不把他抓住,再杀我不迟。”辛弃疾揣测义端必把军中的虚实告诉金帅,就急忙追赶并捕获了他。
义端说“: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兕,力能杀人,希望你别杀我。”辛弃疾斩其首回营报告,耿京谅解
了他更认为他是壮士。耿京命辛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在建康慰劳军队,召见了辛弃疾,高兴地接受了耿京
的奉表。此时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恢复失地,辛弃疾趁机论述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时的人才,
其论切中时弊,毫不迎合。因和议刚定,他的建议未被采纳。他升为司农寺主簿,出京城任滁州知州。被
召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平素很器重辛弃疾,叶衡入朝为相,极力向朝廷推荐,认为辛弃疾胸怀
大志,有远大谋略。不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因为湖南连接两广,与溪峒蛮獠相接,獠人的骚扰
偶有发生,不只因其风俗顽悍,也是朝廷武备空虚所致。于是,辛弃疾上疏说:“希望照广东摧锋、荆南
神劲、福建左翼军的样子,另建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军名,只隶属三牙、枢密院,专由帅臣节制调动,这
样,可使夷獠知我军武威,而望风慑服。”皇上下诏命辛弃疾筹建飞虎军,先用五万缗钱在广西买五百匹
马,诏令广西安抚司每年顺便买三十匹。当时枢密院中有不乐意这样做的人,屡次阻挠辛弃疾,(但)辛弃
疾反而做得更努力,(阻挠者)最终没能改变他。谏官弹劾他是在聚敛财物,皇上降下御前金字牌,让他在
日落时停建。辛弃疾把金字牌藏起,责成监办官,限期一月修成飞虎营栅,违者军法处治。飞虎营栅如期
落成,辛弃疾向朝廷陈述筹建经过,并绘上砦栅图,皇上才解除了误解。飞虎军成,雄镇一方,是长江沿
岸各军之冠。辛弃疾善长写词,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访辛
弃疾墓旁的僧舍,有痛苦的声音大呼于堂上,像是替辛弃疾鸣不平,从黄昏到三更呼声不断。谢枋得手握
着点燃的蜡烛连夜写祭文,清早将去祭奠他,祭文一写成,呼声就停止。德祐年伊始,谢枋得向朝廷请求,
朝廷加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为“忠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念奴娇•登多景楼
陈 亮(宋)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
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①。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
寻取中流誓②。小儿破贼②,势成宁问强对!
【注】①前三句用新亭对泣故事,“王谢诸人”概括东晋世家大族的上层人物,说他们空洒英雄之泪,却
无克服神州的实际行动。②淝水之战,谢安之侄谢玄等击败苻坚大军,捷报送达,谢安方与客围棋,看书
毕,缄默无语,依旧对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开头两句,凌空而起。撇开登临感怀之作先写望中景物的俗套,大笔挥洒,直抒胸臆,一个问句,
传达出复杂情感。
B.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写出了镇江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地理形势,说明镇江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足以作为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凭借。
C.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作者希望以长江为天险,把广大的中原地区作为收复的目标,根
本就不把异族统治者放在眼里。
D.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化用了祖逖统兵北伐的典故。在词人看来,南宋统治者应该像当
年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水,收复中原。
15. 刘熙载曾在《艺概》中将陈亮与辛弃疾相提并论:“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
请简析本词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相似之处。
【答案】14. C 15. ①词的风格上:词风相同,两首词都是豪放词风。辛词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豪放之气扑面而来,读来让人热血沸腾。陈词的“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以山川
的刚强写出了内心的豪气;②表现手法上:两首词都多处用典。辛词用了孙权、刘裕等人的典故来表情达
意。陈词用了祖狄、谢安等人的典故来抒发情感;③思想情感上: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愿望及爱国之情
相同。同时,对南宋偏安一隅的苟且偷生的不满之情也极为相似。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鉴赏诗歌的能力。
C. “作者希望以长江为天险,把广大的中原地区作为收复的目标,根本就不把异族统治者放在眼里”错误。
这三句诗意为,统治者自以为把长江作为天险,可以长保偏安,哪里管得到广大的中原地区,长久为异族
势力所盘踞,广大人民呻吟辗转于铁蹄之下呢?这是作者对统治者“只成门户私计”的进一步批判。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这是一道对比阅读题,此类题型旨在把课内外知识进行衔接,很好地进行知识迁移,所以解题时,要从对
教材内容的理解出发,参照题干中的诗词,进行比对分析。
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其词的主要风格亦是满含豪放与雄壮之风,同时,辛弃疾还是一位令人尊敬
爱国词人,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失地并对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极度失望等情感态度成为他的词作的主旋律,
还有,惯于用典也是辛词的一大特色。辛弃疾身上有非常鲜明的“标签”,这些都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怀古》里充分体现,因此,也是对比分析时的切入点。
参照陈词一一进行分析,不难发现。
陈词的“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以山川的刚强写出了内心的豪气,同辛词一样有着豪放的风
格;
在用典上,陈词用了祖狄、谢安等人的典故来抒发情感,与辛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思想情感上:两首词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愿望及爱国之情相同。同时,对南宋偏安一隅的苟且偷生的
不满之情也极为相似。
因此,在比对时,可从诗歌的整体风格、诗歌的表现技巧与思想感情三个角度入手,把两首词放在一起一
一进行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也因孤独寂寞而想到了同病相怜的张怀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表现自己虽然求学条件艰苦却依然坚定求学,不羡慕他人的原因的句
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做好准备,如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
虽有“______________”之雄心,只怕会有“_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4)公而忘私是历代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曾经说:“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蔺相如特别强调要把国家的事情放在前,而把个人的私事放在后。
(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中,描写词人登上建康赏心亭,目之所及一片山高水长,浩渺辽阔的
无边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人念无与 为乐者
(2).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 以中有足乐者
(4).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 封狼居胥
(6). 赢得仓皇北顾
(7). 吾所以为此者
(8).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9). 楚天千里清秋
(10). 水随天去秋无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遂,胥,赢。
三、语言文字运用(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征程,遵义 着伟大的转折。
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 96 号,青瓦丹柱,灰砖白墙,二层砖木结构中西合璧,古朴、大方。86 载 ,
匾额上“遵义会议会址”①六字,在正午的阳光照射下,愈加粲然。
楼前的小槐树早已枝繁叶茂,沿着木质楼梯 ,一步一步走进历史现场。27 平方米的会议室依
然维持原貌,长方形的会议桌被椅子围在中央。房间一壁挂钟的钟摆声音和当年会场的铿锵辩论,仿佛穿
越历史而来——②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初期严重受挫。1935 年 1 月 15 日至 17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
开扩大会议。会议开了整整 3 天,阐述、争辩,批评③、自我批评,斗争中两条路线 。3 天里,中
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第一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旨在以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为目的,
形成了一个影响中国革命走向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大决议:④《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
的决议》,简称遵义会议决议。
伟大的转折自此开始。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象征 光阴似箭 自下而上 是非分明
B. 象征 光阴似箭 拾级而上 泾渭分明
C. 标志 时光荏苒 拾级而上 是非分明
D. 标志 时光荏苒 自下而上 泾渭分明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旨在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
B. 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第一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为目的
C. 中国共产党人以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为目的,独立自主地第一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D. 中国共产党人旨在以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为目的,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
19. 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处的标点符号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处的引号作用是特殊含义,与下文中的“围剿”的引号作用相同。
B. ②处的破折号可以改为冒号,因为二者在这里都能够标示解释说明。
C. ③处的逗号使用正确,因为逗号前后的“争辩”和“批评”是并列关系。
D. ④处的冒号使用正确,因为后文的“简称”内容是对“决议”的解说。
【答案】17. C 18. A 19. B
【解析】
【分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标志:表明特征,用以识别的记号。象征: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不可见的某种物(如
一种概念或一种风俗)的可以看见的标记。语句的意思是“遵义”是中国革命转折的一个点,用“标志”
最合适。
第二空,时光荏苒:荏苒,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指时间渐渐地过去了。光阴似箭:时光如同箭飞行那样
快速消逝,比喻光阴极易逝去。语句的意思是时间一点点过去,用“时光荏苒”最合适。
第三空,拾级而上:顺着阶梯一步一步的往上走。自下而上:从下面到上面,从底下到上头。语句的意思
是沿着楼梯上去,用“拾级而上”更合适。
第四空,是非分明:明白分辨出曲直、对错。泾渭分明:泾、渭二水,一清一浊,虽合流汇聚,却清浊分
明。比喻是非明了,境界清楚。语句的意思是两种思想正确、错误很明显,用“是非分明”更合适。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段中画横线的语句的语病有两处:①语序不当,“第一次”应该放到“独立自主”前;②句式杂糅,“旨
在以……为目的”,改为“旨在……”或“以……为目的”。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遵义会议会址”的引号是表示强调,“围剿”的引号是特殊含义。
C.“阐述、争辩、批评、自我批评”四个词语是并列关系,如果在“争辩”后加逗号,就与后文的“斗争
中……”这句话构成并列关系,不符合语言逻辑了。
D.冒号使用错误,因为“简称遵义会议决议”不是对“决议”的解释,冒号要改为破折号。
故选 B。
20. 下面是一位高三同学在某大学强基计划面试时的自述部分,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敝人是来自××省××中学的××,今天很高兴有机会向老师们说说我对贵校的仰慕之情,希望今天
老师们能垂怜于我。××大学历史相当长,是一所有着坚实的学术基础和严谨的治学传统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在很多领域拥有很大的学术影响力,并培养出了如×××等一批杰出人才。因此,我渴望莅临向往已
久的××大学,成为其中的一员。当然,强基只是一次机会,无论结果如何,我都不会气馁,我会全力以
赴,备战高考,去迎接六月的彩虹!
【答案】敝人-本人;说说-表达;垂怜-垂青;很长-悠久;莅临-来到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准确的能力。
①“敝人”,书面语,意思是德行不高、知识浅陋的人。谦辞,对人称自己。题干指出此语段是一位同学
在某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时的部分陈述内容,要用口语,且不能过于自谦,用于此处表达不得体,可改成“我”
或“本人”;
②“说说”,是口语化的词语,此内容是在面试时要说的话,不应该那么随意,应改为“表达”;
③“垂怜”,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怜爱或同情。此处是说希望大学对自己能重视自
己,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垂青”;
④“相当长”,过于口语俚俗,不适合用在面试时的陈述中,可改为“悠久”;
⑤“莅临”,屈尊下临,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此处是说自己渴望能在金秋九月来到自己神往已久的 XX
大学,成为该大学中的一分子,表达不得体,可改成“来到”。
21. 请对下而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近日公布罗家坝遗址近两年的考古成果。考古人员首次在距今 2000 多年的东周
墓葬重发掘出十余片龟甲,是一些残留有占卜痕迹的龟甲。2019 年至 2020 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
罗家坝遗址进行第 5 次、第 6 次发掘,清理墓葬 75 座。考古人员发现了龟甲、鹿角等与占卜、巫术相关的
文物,这也是四川地区首次发现战国时期的龟甲。罗家坝遗址出土的龟甲最大的长 40 厘米、宽 30 厘米,
小的约有 10 厘米见方。龟甲上可以清楚看到一排排长方形的钻孔,这正是古代巴人占卜留下的痕迹。据了
解,古人占卜时会在龟甲上钻凿出凹槽以火烧灼,再根据出现的裂纹判断吉凶,并在龟甲上刻下卜辞,这
些刻辞即为“甲骨文”。罗家坝遗址发现龟甲的墓葬等级都较高,随葬品较多。史料记载巴人“尚巫”,
在巴人贵族墓葬中发现龟甲及鹿角,说明巫术可能在巴人的贵族群体中也很流行。
【答案】示例)①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②近日公布,③四川罗家坝遗址④首次发现战国时期占卜龟甲,
⑤这一发现佐证巴人“尚巫”习俗。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本则材料为新闻报道,我们不妨从寻找新闻材料的五个“W”一个“H”入手。陈述对象(who)为“四川省
文物考古研究院”;事件(what)为“首次发现战国时期占卜龟甲”;时间(when)为“近日”;地点(where)
为“四川罗家坝遗址”;怎么样(how),也就是产生什么影响:这一发现佐证巴人“尚巫”习俗。
最后连接几个句子,注意语句通顺,简明连贯,字数不过 60。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振华中学高三(6)班的班会上,同学们交流了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下面两则名言引起了大家的激烈
争论:
①自己就是主宰一切的上帝,倘若你想征服全世界,你就得征服自己。—— 海明威
②一个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有如一颗陨落的流星,连一分热也不会留下来。——罗曼•罗兰
同学们见仁见智,看法不一。为将认识引向深入,班级准备举行一次辩论赛,正方观点为“人之立于世,
重视自我更重要”,反方观点为“人之立于世,重视外界更重要”。请你选择一方加入其中,写一篇辩论
词,阐述已方观点,并驳斥对方观点。
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生活,自选立场,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人之立于世,重视外界更重要
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与正方辩友进行这场辩论。我方一致认为:人之立于世,重视外界更重要。我方
选手持论理由如下:
重视外界,营造取胜条件。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座都知晓孟母三迁的故事,试问对方辩友,假若孟母没有为孟子多次搬家,创
造条件,让他紧抓学习的机遇,他能在历史上留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等的经典名言吗?“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源自三国赤壁之战的故事。诸葛亮巧借东风,火
烧赤壁,便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势。如果没有东风,三国鼎立的历史就要改为魏国一统天下了。因此,重
视外界,营造取胜条件,是取得成功的强有力保障。
重视外界,抓住成功机遇。
从高考三次落榜到哈佛、耶鲁的中国留学生见面后叫一声俞老师;从一次次留学申请失败到指点莘莘
学子远渡重洋;从一无所有创业者到成为拥有 4000 员工的上市企业掌舵人:俞敏洪的事业经过了一次次的
峰回路转。在他看来,重视外界,把握住机遇,就更加接近成功。反之,机遇摆在你的面前,而你把握不
住,则只能错失成功。中唐著名诗人孟浩然,他虽然才华横溢,但却以布衣终老,这与他不能把握机遇有
很大关系。一次,大诗人王维邀请他到内署,忽听人报唐玄宗驾到。王维非常高兴,可孟浩然却吓得躲到
了柜子后。唐玄宗后来命令孟浩然朗诵其作,可孟浩然却偏偏选择了一首带有不满情绪的诗词,到了“不
才明主弃”一句,唐玄宗很不高兴地说:“这是你自己不想做官,我何曾抛弃过你,为什么要这样诬蔑我
呢?”于是孟浩然被放还,一生未受重用。因此,重视外界,抓住成功机遇。
重视外界,借力弯道逆袭。
任正非 1987 年在深圳建立了华为公司。公司之所以取名叫做“华为”,是因为他想寓意“中华可为”,
希望自己的公司能为中华争光。最开始的华为只是一家生产用户交换机(PBX)的香港公司的普通销售代
理。任正非非常重视吸纳优秀人才和管理经验。1991 年,任正非从亿利达天价请来了硬件工程师徐文伟,
在他的主持下成功研发了数字芯片 SD502,从此开启了华为自研之路。依靠这份大气,十几年来华为招揽
到了世界上在通讯设备领域全球的顶尖技术人才。借助这些优秀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华为成功逆袭,5G
技术一路领先,成为世界通信领域的王者。由此可见,重视外界,即便先天不足,也可借力弯道超车逆袭。
基于以上观点,我方始终认为,人之立于世,重视外界更重要。对方辩友一再认为“人之立于世,重
视自我更重要。”我们不否认,一个人立世成材离不开个人的自我努力,但太过于自我,便会刚愎自用,
甚至会狂妄自大。罗曼罗兰说:一个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有如一颗陨落的流星,连一分热也不会留
下来。请对方辩友充分反思这一点。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人之立于世,重视外界更重要!
我的辩论陈词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1.审材料。
所给材料是两则名言。第一则,海明威的名言是重视自我,认为自己是主宰一切的上帝。第二则罗曼·罗
兰的名言是极力反对以自我为中心,它们分别可以成为正反双方观点的名言佐证。
不管是选择正方观点“人之立于世,重视自我更重要”,还是反方观点“人之立于世,重视外界更重要”,
都要注意“人之立于世”这一关键词,要辩一辩“重视自我”和“重视外界”哪一种人生态度对“人之立
世”更有裨益。
所谓“立世”即“立身处世”,是指人之立足安身,以及在社会上待人接物的种种活动。如果你的观点是
“人之立于世,重视自我更重要”,要突出“认识自我、完善并提升自我”对于个人立身处世的重要性。
核心观点应该是:“重视自我”是人之立身处世的前提和基础。这种观点和我们的传统儒文化一脉相承,
诸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
令不从”“德不孤,必有邻”等,都在强调重视自我之于个人立身处世的重要意义。古代很多学问大家都
可作为例证,身正为范,如高山仰止,“雕宰铸颜,华育三千”的孔子;“正心诚意,慎独自修”,最后
济世安民,拯救斯文的曾国藩等等。
从这个观点出发进行驳论,批驳的是“不重视自我,太注重外界”所带来的“立世”之弊:忽略个人的自
我修养,自身立不起来,就很难形成核心影响力和号召力,去改变他人,征服世界;另外,过分重视外界,
容易迷失自我,自我的力量也就越来越弱。
如果你的观点是“人之立于世,重视外界更重要”,要强调的是:“人是社会的一员”“没有人是一座孤
岛”“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尤其是在万物互联的当下,更应该重视外界的信息、资源,
重视他人的想法和需求,注重外界传递真善美。否则,一个人很难赢得别人的尊重、社会的认可,自己也
很难真正立起来。比如,火锅公司海底捞非常重视顾客的感受,为顾客提供恰如其分的细节服务,认真对
待客户的每一个要求,赢得了顾客一致好评。然而,想赚中国钱的 H&M 却发出荒谬言论,拒用新疆棉,即
便它的服装工艺再精湛,也会被中国民众厌弃。
从这个观点进行驳论,批驳的应该是:过度重视自我,把自己作为世界的中心,自私自利的言行;和盲目
自信,过分夸大自我作用,却没有足够才德,不能用实际行动去改变周围世界言行。
2.审任务。
同学们见仁见智,看法不一。为将认识引向深入,班级准备举行一次辩论赛,正方观点为“人之立于世,
重视自我更重要”,反方观点为“人之立于世,重视外界更重要”。请你选择一方加入其中,写一篇辩论
词,阐述已方观点,并驳斥对方观点。
任务情境是班级的辩论赛;所给观点有两个,考生可以立足其中一个观点,驳斥另外一个观点;还要注意
辩论词的写法。
【立意】1.做人立世,重视外界方可度己达人。
2. 你若盛开,全世界都是花园。
3. 人之立于世,重视自我更重要。
【素材】1. 世界由每一个自我汇聚而成,每一个人都重视自我,善良、丰富、高贵,世界自然和谐美好。
每一个人都是一只蝴蝶,全世界就是美好的花园。每一个人都是清澈的,世间就是朗朗乾坤。因此。重视
自我,先立己,而后达人,进而济世,这无疑是一种行远自迩的大智慧。
2. 毋庸置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重视外界的人是浑然忘己、垂范百世的典范。对方
辩友能否认吗?历史上这样的先贤数不胜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为往圣
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北宋大儒张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虎门销烟英雄林则徐。
今日亦然,身患 10 余种疾病而坚持建立免费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女校长张桂梅;快速搭建起应急餐食免费
配送备用网络,以“聚拢温暖守护英雄”的义举逆行于白衣天使之路的汪勇……先贤与今时他们令人敬慕,
无一不是举世公认的即使身处困境也要舍己度人、心系外界之人,如缕缕清香,如淅淅春雨,早已将利他
精神、重视外界之魂渗透进了这片中华土地的精神基因之中。
3. 回溯历史,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先贤们的厚重人生,无一不
是从重视自己开始的。正如孔子求学,首先是为己,为了内心的清明。因此他博学以文,约之以礼:韦编
三绝以苦读,克己复礼以自修,进而影响了千秋万代;正如曾国藩立世,首先正心诚意,慎独自律,道德
文章堪为完人,并涵养“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恢弘之气,而后才可以济世安民,拯救斯文。沈从文的
墓志铭也这样写道:照我思索,能认识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