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备课参考:《最后一课》心理描写的独特、典型、深刻性分析
法国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写于 1873 年,反映普法
战争法国战败后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普鲁士在这里禁止学校教法语而改教德语之事。小
说中的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而不爱学习、怕老师而不懂事的小学生,但就在上最后一课的
过程中,他几乎在瞬间就变成了一个“懂事”的孩子。正因为其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小
说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作品中细腻
的心理描写,无论在情节构思、人物刻画还是主题表现上,其独特性、典型性、深刻性都
堪称一流。
一、心理描写让情节构思更独特
小说以 1870 年爆发的普法战争为故事发展的大背景,把法国失败之后的赔款、割地作
为大事件,通过一个小孩子由顽皮不懂事到懂事、悲伤的故事,表现法国人强烈的爱国主
义激情。在情节构思上,作者匠心独运,采用“反常法”构思小说,把日常生活中人们公
认的那些常理、常事,反其道而行之,以取得心理上“不同凡响”的构思效果。就像生活
中人物常常在极度悲痛之时反而会“破涕为笑”、在极度高兴之时反而会“喜极而哭”一样,
它通过表现反常的生活现象或事物事理来进行反差描写,即在描写的处理上以反写正、寓
正于反,以此反映、描绘反常的生活现象本身。相较于此,文学作品中的以喜景写悲情、
以悲景写喜情的写法就极具表现力和艺术性,它不仅启发人们从意料之外这一视角来观察
人物、事件和生活现象,通过这些出人意料、不可思议、违反常态的现象,还能取得强烈
的心理刺激效果和反差效应,让读者在天地相悬的反差面前,受到震撼,印象深刻,叩动
心扉。在《最后一课》,作者通篇运用这一反常方法来构思。例如,小说在开篇先写“我”
怕被韩麦尔先生骂而逃课“到野外去玩”,“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喜景之中与下面情
节发展中的“悲情”形成强烈的反差。“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
的”,面对铁匠华希特对“我”说的话,尽管“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但是“那一天,一
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却没有了“总有”的“一
阵喧闹”。在这里,作者也用了反常法。后面韩麦尔先生和往常不一样的“温和”“整个教
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
我们一样肃静”等等,从小弗朗士的心理反应上看都是如此的反常!正是由于作者在情节
发展上用反常法进行构思的独特之处,不仅让这部作品位列世界短篇小说经典之作之中,
而且给人以过目不忘、耐久寻味的艺术感染、震撼之力。
二、心理描写让人物形象更典型
这篇小说唱响的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其关键所在就是对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
的描写,另外还有邮递员、班上其他学生、郝叟、镇长等。主人公小弗朗士是一个顽皮、
幼稚而不懂事的孩子,后来由于其心理上的剧烈震动,导致其思想感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最终生发出对祖国强烈的爱。在刻画这一人物形象时,作者主要抓住了他的心理,进行了
细致入微而富于变化的描写。例如他所看到的“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
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两组景象,祖国的大好美景却被侵略者普鲁士兵“享用”,在法
国人眼中应该是一种痛苦或仇恨;但在小弗朗士心里,却觉得“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
得多了”。分析小弗朗士此时的心理,完全是由于他的贪玩、幼稚和不懂事。“可是我还能
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一句反映的是他怕迟到而又急于到学校、为路旁景物所吸
引又不敢长时间停下来观赏的复杂心理。正是在这样一步步的心理发展变化中,他的情感
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指普鲁士兵)该不会强迫鸽子用德国话唱歌吧。”显然,当懂得了
自己祖国的土地被普鲁士士兵占领,自己和老师、同学以后再也不能学自己国家的语言了,
小弗朗士由房顶上鸽子的叫声联想到对鸽子的强迫,从一个小孩子的内心所想表现出对侵
略者卑劣行径的嘲弄和对祖国感情的深厚。连一个顽皮、幼稚、不懂事的小孩都变得懂事、
成熟了,可想而知,法国人对敌人剥夺自己国家语言的学习权是多么的愤慨。由此可以看
出作者抓住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有多好。从这一角度分析,作者尽管塑造了一个
小弗朗士的形象,但对于表现小说主题是十分典型而有力的。可以说,在小弗朗士身上投
下的正是时代大变动的影子,这个影子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及法国人民的悲怆。
对韩麦尔先生形象的刻画,也有很多的心理描写。通过小弗朗士的观察,作者展开了
对韩麦尔先生形象的刻画,而且随着小弗朗士从幼稚走向懂事,韩麦尔先生形象在他心目
中的形象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小弗朗士眼中,原来的韩麦尔先生很厉害,由于“我”“连一
个字也说不上来”,所以“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他还在学生喧闹的时候,“拿着大铁
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但是,就这样一位有着四十多年教龄、受人尊敬的老师,在“我”
的观察和叙述中,他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
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
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这说明在韩麦尔先生心里是想对自己教学生涯做最后一
次的留念,同时也在表现他对祖国的崇高敬意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这种思想感情的表
现通过“我”的观察,既塑造了一个爱国斗士的形象,又展示了一个教育自己学生的教师
形象。当“我”观察到“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
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的时候,从“惨白”中我
们可以看出韩麦尔先生内心悲愤的感情,从“呆”这一神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已经陷入了
内心的极大痛苦之中。作者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把韩麦尔先生内心的痛苦和悲憤的
神情描写得形象逼真:他为祖国土地的沦陷而悲愤,他为祖国人民遭受敌人的文化侵略而
悲愤,他为自己失去为祖国语言而战斗的岗位而悲愤。这时的小弗朗士才觉得,自己的老
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正是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才被揭示了出
来,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才被突出了出来。韩麦尔先生不当亡国奴、坚强不屈的性格,
才被塑造为集中体现法国人民性格的典型而刻画了出来。
三、心理描写在主题表达上的深刻性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用天真的儿童口吻来叙述故事的发展,通过主人公的心灵来感知
周围所发生的一切。虽说自己的国土已经被普鲁士士兵占领,但是天真的小弗郎士却仍然
“少年不知愁滋味”,毕竟,从他的年龄与心理特征上还不能深切感受战争给祖国带来的灾
难。而现在,战争的恶果终于摆在了他眼前:他再也不能学习祖国的语言了。直到这时,
他才猛然感觉到与祖国的语言分离是何等的悲哀,亡国之痛给了他真切的认识。作者正是
通过这一幼小心灵的感受,深刻表现法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
总之,心理描写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最后一课》中通过小弗郎士的心理
活动描述他从贪玩、幼稚到成熟的思想变化过程,这不仅在小说的整体构思上匠心独具,
而且在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题表现上都堪为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