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备课参考:谈《安塞腰鼓》里的精、气、神
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是一篇动感十足的名篇佳作,作者着意于安塞腰鼓的特点,
渲染出独具特色令人着迷的地方“绝活儿”,让人耳目一新,让人心潮澎湃,让人血脉喷张,
这份酣畅淋漓,让人感受到其恢弘的气势,带给人们无比的震撼,作品里所流泻出的密集
鼓点里迸发出蓬勃昂扬、力求上进的精神,那种力量以不可遏止的强大气势以及充满生命
乐感的神韵,源源不断地注入人们的心头,让人们长久地咀嚼,慢慢地回味、发酵,直至
抵达于灵魂的最深处。
一、精髓
这是来自于黄土高原的歌唱,这是植根于大西北的“地域风情”,他是那么的粗犷,他
是如此的雄浑,他的动力十足,这是有着独特风格而又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
民情有机融为一体的生命本元。因此,他对生命底蕴的宣泄,是那么的充分,那么的彻底,
毫不节制,也无需节制,毫无保留。
熟悉陕北历史的人能知道,陕北高原历来为边关重地,是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之地所
连接的重要通道,曾几何时,为防匈奴南侵,始皇帝派大将军蒙恬镇守陕北,以承担北方
防务;那年那岁,北宋为抵御西夏入侵,也曾让韩琦、范仲淹、沈括等领衔挂帅;明朝则在延
绥设“镇”,以求安稳……如此说来,作为号令三军激励将士斗志的“争鸣鼓角”,就有着
如此特别的象征意义,他是浴血杀敌的号角,他是凯旋而归的曲调,尽管这一切都淹没在
历史的烟云中,但他所浇筑的灵魂不会丢,必将会以各种形式流传,或是沉淀在地方民风
民俗中,我们在“安塞腰鼓”的轰鸣声里,完全能追寻到他的影子,感受到他的存在,我
们从那“百十人”的阵势,就可以追索到大军厮杀的场景,形式也许可以变换,但那种精
髓却是恒久永流传的,这就是陕北这块土地在面对任何艰难险阻时所表现出的坚毅不屈,
意气风发,这就是陕北这块土地上所体现的蓬勃向上,积极进取,实际上,这不也是整个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拥有的精神吗?正是得益于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得以延续,并一
次次在血雨腥风中勇敢地站立起来,继续披荆斩棘,从重重围困中杀出一条奔向光明的路,
不断强大,不断辉煌!
你看:“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朴实得就像他们身后高粱地的那片高粱,“他们的神情沉
稳而安静”,但就是这群人,“一捶起来就发狠了……没命了!”就是这群人,“如百十块被
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这是最接地气的一群人,是大地给了他们那浑厚
绵绵不绝的力量。
是的,这是来自于黃土高原的生命的歌唱,这是来自于黄土高原的生命的舞蹈,“百十
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隆隆隆隆”的声音里有“豪
壮的抒情”,有“严峻的思索”,有“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更有“阵痛的发生和排
解”……
二、气势
这是一种不可遏止的力量,他强大,他威猛,他有着看似骇人而实则温润的气势,他
是如此的惬意满足,他是那么的酣畅淋漓。即使你是旁观者,你也情不自禁,急欲加入其
中,想要一起擂起鼓槌,宣泄迸发出生命的昂扬。
不过一开始是宁静的,不仅人是静的,静得如同一株株朴实的高粱,鼓也是静的,“呆
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但这静,是一种力量的积蓄,是爆发前的沉寂,是雷霆万钧
的前奏,注定要不同凡响,注定要惊世骇俗。果不其然,“捶起来”了,“骤雨一样,是急
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
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身后是广阔无边的黄土高原,这场景是何等的壮阔,何等的豪放,
何等的火烈啊!
“这腰鼓,……使人想起……使人想起……”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火花四溅让人浮想联翩充满着无穷爆发力量气势恢宏的安
塞腰鼓!他可以冲决一切,涤荡一切!
伴随“一声渺远的鸡啼”,一切归于宁静!好似一切都没有发生,那么幽邃,那么沉寂,
又那么让人回味!也许不知什么时候,又会有一场爆发!也许,你也会期待这样一场激动
人心的爆发!
三、神韵
这是无可替代的生命和力量的赞歌,这是生命的舞蹈和狂欢,这也是一场精神的盛宴。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
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是的,只有黄土高原才能生养出这样的后生,也只有黄土高原“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
魄的搏击”,这是“多水的江南”所难以做到的,因为他:“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
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
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这不能不让人感叹:“好一个黄土高原!”
这不能不让人敬畏:“好一个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中,“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不错的,这是一个无可比拟的所在,这是一种力量的宣泄,这是能够让人永远承继的
精神!是一个源远流长永不绝灭的民族的“魂”。
读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在为其内在的力量所震撼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写作以有益的
启示,这就是:
首先,情感的表达需要寻找恰当的附着物,借以寄托情感。中华名族是一个多灾多难,
却又顽强不屈的民族,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困境,依然不退缩,充溢着蓬勃向上的豪情,
而安塞腰鼓不仅富有地方特色,又恰恰可以迸发出足以震天动地的力量,如号角鼓荡人心,
气势磅礴,无可阻遏。于是二者得以融汇。作者把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蓬勃向上的豪情
的歌颂,借助对“安塞腰鼓”的歌颂而完成,实在是高明得很,恰当得很。
其次,情感要真切自然地灌注于字里行间。作者对陕北怀着无与伦比的崇敬,为其气
势所折服,为其力量所征服。“看!——”虽只是一个“看”字,却是满满的赞颂,无比的
自豪之情尽显,随之是一系列的描绘,一系列的联想,情不自禁地再三咏赞,“好一个安塞
腰鼓”,连续的赞美,是如此的真切而自然,使情感一步步趋于火热,让情感渐渐得到凸显,
至此,让人不能不想到这诞生了腰鼓的黄土地,于是就有了“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
塞腰鼓”的情感总爆发!
再者,情感的表达需要借助巧妙的表现手法。表达情感自然需要巧妙地运用一定的手
法,作者在文章中或是把动与静的结合让鼓声得以尽情的渲染,以求更能醒人耳目,激荡
人心;借助反复来强化情感的表达;运用排比显示场面的恢弘与阔大,鼓声的嘈杂与繁复,联
想的丰满与充实;比喻更是精彩,或状其形,或见其色,或显其声,不一而足,但句句传神。
正是作者寻找到了情感寄托的象征物,于字里行间深蕴情感,并借助灵活多样的表现
手法,才能让《安塞腰鼓》一文写得如此的酣畅漓漓,如此的打动人心,充满着艺术的魅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