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作文:河南省郑州市 2021 届高三“一诊”作文试题解析与导练
试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振华中学将举办“中华名人与青春成长”征文比赛,高三(6)班为此进行了“热身”
交流,李博同学介绍了自己了解的曾国藩:曾国藩的最高理想是“立德、立功、立言”,并
以毕生的努力使之成为现实;他天资并不聪颖,考了七次才考中秀才,还是全县倒数第二
名;他恪守“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对自己要求极严;他说穷能养志气,
认为“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他身为朝廷大员,但
每餐只有一个菜,绝不多设……李博的发言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討论。
假如你是高三(6)班的一名学生,听了李博同学的讲述,会有哪些感受和思考呢?请
你选取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文章参加学校的征文比赛。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命题趋势
综观全国 I 卷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情况,我们不难总结出其中的命题规律与趋势。
1. 材料形式虽多变,但始终紧扣“立德树人”主题。近几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材
料既有时事事件,又有观点概述和历史故事,材料形式可谓多变,但是始终紧扣“立德树
人”主题。因此,无论 2021 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材料如何变化,“立德树人”“全面发展”
等理念依然会是命题的根本导向。
2. 创设特定情境,任务驱动是潮流和方向。近几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在任务驱动
上都非常具体和明确,材料往往会为考生创设特定的情境,呈现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让考
生自觉地代入情境中,直面具体问题,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概念,在多维比较中说理论证,
以当事人的身份客观公正地表明态度、阐述看法。因此也呈现出文体考查的多样性,例如
书信、演讲稿、发言稿、辩论稿、倡议书等都是有可能考查的文体形式。
3. 启发多元思考,注重思维能力考查。注重考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考查,引导考
生进行深度阅读、深入思考、多元思考,这是近几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试题的一个显著的
考查趋势。无论是所给材料观点的多样性,还是同一材料中不同人物呈现出的不同特点,
都要求考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深入思考,能够进行多元化的分析,最终形成自己的价值判
断,并能够进行辩证的理由阐述。
写作导引
这道题目的材料以“李博同学介绍”的形式呈现了曾国藩精神内涵的几个要点。根据
材料中曾国藩的几个特点,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1. 树立远大理想;2. 不懈努力,实现理想;3. 勤能补拙,勤奋者定会收获成功;4.
锲而不舍,方能成功;5. 为人处世需心存敬畏;6. 自律,塑造出彩人生;7.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8. 奉行节俭,不沉迷于物质享受。
另外,这则题目具有明显的任务驱动特点:写作身份为高三(6)班的一名学生;写作
任务是,听了李博同学的讲述,选取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文章参加学校的征文比赛;
写作主题即材料中设定的征文的主题——“中华名人与青春成长”。这就要求考生写作时,
首先要有明确的身份感和对象感,务必联系现实,结合自我;其次,所选观点只能为一点
感触或者以一种感触为主,不能面面俱到,泛泛而论;最后,材料所介绍的曾国藩的事迹
言行,应是展开议论的起点。文章应体现写作目的,即阐发曾国藩的嘉言懿行,目的是为
青春成长提供借鉴。所以,文章应该先评论曾国藩其人其事,从中得出中心论点,然后具
体论述。而且,文章主体部分选用的论据最好为“中华名人”的事迹、言论。
佳作展评
“三畏”正心,严以正己
张佳荟
回望五千年历史长河,无数仁人志士闪耀星河。曾国藩,无疑是其中一颗闪耀着智慧、
刻苦与律己的璀璨光芒而又不刺眼的明星。听了李博同学的发言,我感触颇深,曾国藩用
“三畏”扶正己心,用严格规范己行,值得青春成长中的我们谨记、学习。
恪守“三畏”,他用敬畏之心约束自己。
畏天命,所以知荣辱;畏人言,所以知廉耻;畏君父,所以知忠奸。曾国藩的“三畏”
其实就是最纯朴的神圣之心:敬畏自然、规律,敬畏书籍、道德,敬畏父母、尊长。周国
平曾言:“不相信神圣的人,必被世上一切神圣的事物所抛弃。”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敬
畏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曾国藩之“三畏”,正如杜甫字斟句酌,是对
诗歌的敬畏;正如左光斗坚强不屈,是对正义的敬畏;正如导演杨洁认真打磨一个个镜头,
是对影视艺术的敬畏。也正是有了这“三畏”,曾国藩才有了严于律己、恪行己道的行为。
严于律己,他用严格之心提升自己。
曾国藩并不像史家传记中常提到的“七岁作诗,览之者奇”的神童。相反,他甚至有
些“愚笨”,考了七次才中了秀才。然而,他却并未止步,而是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一代名
臣,原因就在于他严格律己,这是他心存敬畏的结果,也是他成功的原因。“死生穷达,不
易其操”,对自我的严格要求,让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终成就皇皇巨著;也让
董卿不断学习,坚持反思,进而成长至卓越。心存敬畏,严格要求自我,才是曾国藩的内
生动力,也托举起了他的成功。
心有所畏,行有所止;严格律己,自有所成。青春之花,于此绽放。
曾国藩的青春,想必如我们一般寒窗苦读,却乐在其中。作为振华中学优秀学子的我
们,更应怀敬畏之心,从他的经历中汲取营养。成长正是向上攀爬,经历磨难,破茧成蝶
的过程。也许心有敬畏拦了洒脱,严格求己阻了欢愉,但这些洒脱、欢愉只是暂时的,没
有节制的洒脱、欢愉,只会让人走向堕落。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
欲而及于祸。”只有有所敬畏,严格要求自我,才能更快地成长;成长过后,突破自己,得
到的才是真正的洒脱与欢愉。
敬畏让青春有了神秘感,严格让青春有了界限和方向。“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
门;驰得尘俗之肩,方可挑圣贤之担。”青春不就应如此吗?曾国藩用他的实际行动在青春
中依自己所想而坚韧向上,不断成长。他所恪守的“三畏”,又何尝不是我们青春之花所需
的土壤呢?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君子心事,天清日白;君子之才华,玉蕴珠藏。心有所畏,严
格律己,这便是曾国藩回响在历史、萦绕在我们心头的青春寄言。
点评
文章围绕曾国藩的故事带给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三畏”精神展开论述。首先论
述了“三畏”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接着进一步深入分析敬畏之心促使曾国藩严以律己,
不断提升自己;最后紧扣“中华名人与青春成长”的主题,阐述曾国藩的精神对青春成长
期的青年学子有怎样的意义。整篇文章切合任务主题,立意鲜明准确;结构层层递进,不
断深入,清晰严谨。此外,文章语言流畅优美,以丰富的引用和事例素材作为论据,颇具
说服力和感染力,也彰显了作者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语言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