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锦江中学 2020-2021 学年(下)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150 分钟;命题人:
一、现代文阅读(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像牛一样耕耘 像牛一样奋发
陈凌
“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
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在 2021 年春节团拜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牛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
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爱牛、敬牛、颂牛,或咏之、或绘之、或塑之。在唐朝诗人柳宗元看来,牛是“日
耕百亩”的勤劳符号;在宋代名将李纲眼中,牛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的牺牲精
神;在现代诗人藏克家笔下,牛具有的是“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的精神、
激发牛的干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具体精现。
“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曾以这样饱含真情的诗句歌颂牛。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
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一个原因。画家李可染便曾将自己的画室堂号定为“师牛堂”,
他这样解释自己为何喜欢画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不辞劳苦、不计得失,脚踏实
地、默默奉献,这是牛身上的品格,也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精神。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古人历来将牛视为开天辟地的力量之一。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
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
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在年逾花甲时,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有人问他多大岁数了,他回答:
“属牛的。”以牛自况,不仅仅在于他生肖属牛,更在于他性格属牛——像其父亲钱玄同所寄望的,始终
发扬属牛的那股子“牛劲”。也正是这么一股子“牛劲”,让他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研
制原子弹和氢弹作出了突出贡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发展,这股子“牛劲”永不过时。
古语有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牛之所以成为人们讴歌的对象,还在于它具有艰苦奋斗、
吃苦耐劳的品质。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给自己起过一个“耕砚牛”的绰号,勉励自己要像牛一样勤奋耕
耘。他还经常对人说,“不教一日闲过”,甚至还给自己立下每天必须画 5 幅画的规矩。正是因为像牛一
样勤奋,他才最终收获“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的真功夫。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一切成绩
的取得,都是在“不教一日闲过”中耕耘出来的;每个梦想的实现,都是在“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中拼搏
出来的。
“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
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习近平总书
记的话语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牛年将至,很多人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下这样的寄语:“2020,'鼠'实
不易;2021,'牛'转乾坤。”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拼搏奋斗正当其时,牛年就要有一股子“牛劲”,就要
使出“牛力”。学习牛的品格、发扬牛的精神,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每个人都“牛劲十足”,
新的一年必定“牛气冲天”。
(摘自《人民日报》,2021 年 2 月 11 日)
材料二:
人类驯养牛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是家牛最早驯化地之一,东北、华中、华南等地区
均有相关考古发现。在长达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发展史上,牛的特殊地位和精神价值愈发凸显,在中华传统
文化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我国先民对牛的崇拜早在史前就已存在。传说中华文明始祖之一的神农氏就是“人身牛首”的形象;
蚩尤“人身牛蹄,头有角”;大禹每治好一处水,就要铸铁牛投入水中,以镇水患。这些神话传说中明显
带有牛崇拜的文化信息。
在传统社会中,牛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常作役力之用,也被民间视为财富的象征,用作交换媒介。
在汉字中,与驯养动物、农业耕作相关的不少字都属“牛”部,如“牵”“牧”“特”“物”“犁”等,
由此可见牛在我国先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牛与铁犁的结合成就了农业社会一次伟大
的技术变革,社会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推动整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奠定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基础。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牛有着极高的象征意义。《周易》中有“坤为牛”的记载,将牛视为负载生养万物
的大地的象征物。在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牛的形象几乎随处可见。人们以牛明志,以牛喻事,以牛喻人,
创作出大量文艺作品,从诗词歌赋到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无所不包,生动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
某一侧面,体现了先民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牛也从生存发展的工具深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
观念、审美取向产生着深远影响。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人与牛形成了亲密的共生关系,人们将任劳任怨、奉献、勤恳、敦厚等优秀品质
赋予牛,形成了大量有关牛的隐喻表达,通过文艺作品不断强化和广泛传播。如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
“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已何益”,歌颂牛低头耕耘、不计回报的精神。臧克家笔下的“老
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歌颂牛任劳任怨、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鲁迅笔下的“横眉冷
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歌颂埋头干、不计得失、为人民服务的人,这些特质构成了牛文化的精
神内核,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孙佳《牛年漫话牛文化》,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爱牛、敬牛、颂牛,所以牛成了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等精神的象征。
B. 文中所引臧克家的诗句生动形象,赞美了牛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的精神,完整阐释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涵。
C. 传统社会中,牛价值巨大,既是作为役力的重要生产资料,又能在日常生活中被当作财富进行物质交换。
D.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牛的精神不仅不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反而会被赋予新的内涵而发扬光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引用“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意在表明牛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因而成为人们赞
美的对象。
B. 牛与铁犁的结合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社会的首次技术变革,使生产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为中华农耕
文明奠定了基础。
C. 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已何益”,和画家李可染对牛精神的
解说是大体意义一致的。
D.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和《周易》中“坤为牛”的描述,分别表明牛具有勇于开拓和厚德载物的精神。
3. 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古人云此水,一歃(shà,饮,微吸)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酌贪泉》)
B.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王安石《耕牛》)
C.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中
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D. 毛相林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 7 年铺就一条 8 公里的“绝壁天路”。
4. 材料一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 两则材料的写作对象都是牛和牛文化,但其内容的侧重点和行文脉络不尽相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
识。
【答案】1. D 2. B 3. A
4. ①引用论证。如文章引用习总书记讲话、鲁迅的诗句等。②举例论证。如文章列举李可染、钱三强等名
人事例。
5. (1)内容侧重点:材料一为"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精神及新的时代内涵,材料二为中华文明史中
牛的重要地位及精神价值。
(2)行文脉络:材料一先指出牛的精神品质及新的时代内涵,再依次展开论证,最后号召人们学习牛的精
神;材料二从牛被驯养写起,围绕牛文化,对牛在生产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及精神价值依次论述。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爱牛、敬牛、颂牛,所以牛成了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等精神的象征”因
果倒置,由“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一个原因”
可知,选项错误。
B.“完整阐释”错误,由“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已何益’,
歌颂牛低头耕耘、不计回报的精神。臧克家笔下的‘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歌颂牛任劳任
怨、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可知,臧克家解释的只是牛的一种精神。
C.“被当做财富进行物质交换”不合文意,原文中说的是“牛用作交换媒介”;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首次技术变革”错误,原文是“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从而为中华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表述错
误,根据原文,奠定中华农耕文明基础的,应该是这次技术变革引发的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A.材料一论述了牛勤劳、奉献、奋进等精神。《酌贪泉》主旨为做官清廉,与材料一的观点无关。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多处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如“在唐朝诗人柳宗元看来,牛是‘日耕百亩’的勤劳符号;在
宋代名将李纲眼中,牛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的牺牲精神;在现代诗人藏克家笔
下,牛具有的是‘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这些引用论证论证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爱牛、敬牛、
颂牛。
材料一列举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的例子论证“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
劲头。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列举近代国画大师
齐白石的例子论证“牛之所以成为人们讴歌的对象,还在于它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内容和梳理行文脉络的能力。
侧重点:
材料一第一段为总领段,由“‘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
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在 2021 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牛所代
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可知,材料一侧重论述“孺子牛、拓荒
牛、老黄牛”的精神及新的时代内涵。
由材料二标题“《牛年漫话牛文化》”和“在长达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发展史上,牛的特殊地位和精神价值
愈发凸显,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深刻印记”可知,材料二侧重论述中华文明史中牛的重要地位及精神
价值。
行文脉络:
材料一:第一段先指出牛的精神品质及新的时代内涵,然后论述“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的精神、激发牛
的干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具体精现”,接着 3、4、5 三段分别从
“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全文,指出新时代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
荒牛、老黄牛精神。
材料二:第一段先写牛被驯养,点明牛的特殊地位和精神价值;然后从先民对牛的崇拜,牛被作为财富的
象征,将牛视为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的象征物,牛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产生着深远影
响,人们将任劳任怨、奉献、勤恳、敦厚等优秀品质赋予牛等方面依次论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 莲
侯发山
常言说,千里姻缘一线牵。那么,维系水莲和治河的爱情的这根“线”就是淮河。
庚子年上半年,水莲作为医护人员参加河南医疗队驰援武汉工作,安徽阜阳的治河给武汉运送爱心菜。
一个极偶然的机会,两人认识了。水莲随口问道:“你父母是不是都是水利工作者?”
治河知道水莲话里的潜台词,说:“我家住在淮河边上,父辈是农民,曾吃过淮河泛滥的苦头,父亲
便给我起名治河。”
“这么巧啊,我家也在淮河边上,信阳淮滨。”水莲惊讶地说。
治河幽默地说:“我把河治理好了,水莲才能永远灿烂。”
水莲忍俊不禁。
几句话下来,两个不同省份的人,距离一下子拉近了。然后他们添加了微信,一来二去,彼此有了好
感。
水莲找了几个男友,都因与爸妈的意见不合而黄了。妈妈对未来女婿的要求,代表了当下大多数丈母
娘的观念:有房,有车,有资产。爸爸呢,比较传统一点,说穷没根,富没苗,只要孩子勤奋本分就中。
孩子好才是硬道理。这就给水莲找对象增加了难度,毕竟十全十美的小伙子尚属凤毛麟角。认识治河后,
水莲觉得他既符合爸爸的要求,也能达到妈妈的标准。治河是大学生,回乡创业的。他家里有两层小楼,
也有小车,有三个鱼塘,2018 年投了上百万元的鱼苗。
结束驰援任务后,水莲瞒着爸爸妈妈去了治河的老家。说实话,她是想验证一下真伪。这年头,不得
不防。
治河在微信上开玩笑说,你要是一条鱼就好了,从上游游下来就能见到我。两地相距七十多公里,水
莲开车用了一个半小时,按照治河发的位置,导航到了目的地——王家坝。
治河并没有说谎,他家的两层小楼是前年刚刚盖的,金碧辉煌,很是气派。三个鱼塘有三个足球场那
么大,仓库,货车,一应俱全……在农村,这样的家底已经很是出类拔萃了。治河的父母也都是实在、厚
道的农村人,跟水莲也能说到一起,像是多年不见的老亲戚。
水莲回到家,对爸妈彻底坦白了。这一次,爸爸和妈妈的意见空前一致,而且答应了水莲和治河农历
七月初七订婚。
七月初连续的几场大雨,使得淮河水位暴涨。一旦决堤,水莲家的二百亩莲子种植基地就要毁于一旦。
这个莲子种植基地可是她家的全部家当啊!当年投入 30 万,贷款 10 万,种植生态无公害莲子,采用“莲鱼
共养”“种养共存”的经营模式养殖田螺、鲤鱼、泥鳅。还在莲子基地中建了步行观赏走廊、休闲亭子。
去年还完了全部债务,实现了盈利。今年还打算建特色餐馆和农家民宿,提供观赏、游玩、吃住一条龙服
务。
爸爸和妈妈担心有个闪失,日夜守候在莲子基地。村干部已经要求几次,让他们撤出基地,他们还抱
着幻想,河堤不会垮,基地没事。村干部没办法,打电话让水莲回来做父母的工作。
趁着下午休班,水莲开车回到了自家的莲子基地。
雨后初晴,那田田荷叶上带着晶莹的水珠,有的像反撑开的伞,有的像绿色的圆盘,有的像扇子。一
枝枝荷花,有红色的,有粉色的,有白色的,亭亭玉立,千姿百态,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
小莲蓬,有的才开了两三片花瓣儿,像少女含羞的脸蛋……若是毁了,不知道爸爸妈妈会伤心成什么样子。
听到汽车喇叭声,爸爸和妈妈迎了出来。
“孩子,咱的基地保住了。”妈妈一边说一边擦拭着眼角。
爸爸说:“淮河水位下降了,大堤没事了。”
水莲晃了晃手机,一脸忧郁地说:“爸,妈,我刚在回来的路上得到治河的消息,他们家被洪水冲了,
鱼塘、房子都没了。”
“人没事吧?”爸爸着急地问。
水莲说:“人没事,政府已经安置了。”
妈妈迟疑了一下,说:“既然这样,订婚还是缓一缓吧。”
“妈,你说啥呢!”水莲急得差点哭出声来。
妈妈说:“他家都没了,咋订婚?”
“妈,你知道吗,王家坝的百姓是为了上游和下游的安全,开闸放水,把水引到了自己的家园……”
话没说完,水莲已经呜咽起来。
“告诉治河,订婚的日子不变。”爸爸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
“他没家了,在哪里订呢?”水莲像是回答爸爸的话,又像是自言自语。
“谁说没家?咱是一家人嘛,咱的家也是他的家,让他们全家都过来。”妈妈说。
“咱的基地也正需要帮手呢。”爸爸点点头。
水莲笑了,一张脸如同水塘中盛开的荷花,清秀脱俗,娇羞妩媚。
补记:2020 年 7 月 23 日,安徽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转移安置群众 19.5 万,闸口开闸 76 个小时左右,
蒙洼蓄洪区共蓄洪 3.75 亿立方米,淮河王家坝段水位下降至 28.28 米,“上保河南,下保江苏,保住了整
个华东地区”。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以 2020 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背景交代了水莲与治河相识的原因,既增加了故事的真
实性,又奠定了本文温情的基调。
B. 由文章中可以看出,对于未来的女婿,水莲的妈妈看重的是物质条件,而水莲的爸爸更看重人品,两个
人的标准不一样。
C. 文章在介绍治河和水莲的家庭情况时,提到了“大学生回乡创业”“莲子种植基地”“农家民宿”等内
容,富有时代气息。
D. 当听到治河家被洪水冲了后,水莲的妈妈所说的话体现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只为女儿着想的思想狭隘
之人。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画线部分运用比喻等手法,从形状和色彩的角度写荷花之茂盛,既突出了水莲父母的勤劳能干,又
从某种程度上交代了他们不肯离开基地的原因。
B. 文章使用反衬的手法,先写水莲之前几个男友都因爸妈意见不合而黄了,而到了治河这里,她爸妈的意
见空前一致,并直接答应订婚,以此衬托出治河的优秀。
C. 文章后半部分主要采用对话形式展开,在体现人物性格的同时,加快了行文的节奏,推进情节发展,让
读者的喜怒哀乐跟随人物的情感变化而变化。
D. 文章正文结尾对水莲的描写,照应文章的标题和前文对荷塘的描写,在直接写出水莲美丽的外表的同时,
衬托其心灵之美,升华了文章主旨。
8. 小说的结尾加的一段补记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侯发山的小说透露着质朴的乡土气息,请结合本文加以简析。
【答案】6. D 7. B
8. ①补记部分补充交代时代背景,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更能打动读者;②通过补记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更能凸显以治河为代表的人物的优秀品质;③补记的内容更能凸显文章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主旨。
9. ①从语言看,文章用个性化、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如“穷没根,富没苗,只要
孩子勤奋本分就中”等语言具有乡土气息;②从人物看,文中的人物名字富有乡土气息,比如“治河”“水
莲”这两个名字富有乡土特色;③从环境看,“鱼塘”“莲鱼共养”“种养共存”“农家民宿”“观赏、
游玩、吃住一条龙服务”等带有当下新农村的典型特征;④从主题看,文章通过一次洪灾再现汛情期间各
地农民相互帮助、人们相互支持的情景,透露着质朴的人性美,蕴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D. “体现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只为女儿着想的思想狭隘之人”错,由文中的“谁说没家?咱是一家人嘛,
咱的家也是他的家,让他们全家都过来”可以看出水莲的妈妈并不是一个自私自利、只为女儿着想的思想
狭隘之人。故 D 项错误。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B.“使用反衬的手法”错,文章是通过介绍治河的个人条件和家庭条件来体现治河的优秀的,并没有使用
反衬的手法。故 B 项错误。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补记”的作用,“补记”是对文本内容的补充交代,有交代背景或结构等作用。本文的“补
记”属于事实材料,主要有交代背景的作用,分析其作用时可先从增加文章真实性和增强艺术效果的角度
入手,然后从背景对人物塑造和主旨表达的作用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即可。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这是一篇以农村为背景的小说,那么在分析乡土气息时,就要找到文中能够体现农村特色的人、事、物。
在人物方面,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很有农村特色,富有乡土气息;文中人物的对话语言质朴,富有乡土气
息;文中涉及的“莲鱼共养”“种养共存”等内容展现了新农村的面貌,富有乡土气息;主题方面,小说
展现了互帮互助的人性美,蕴含了质朴的乡土气息。综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共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束皙,字.广微,阳平元城人,汉太子太傅....疏广之后也。王莽末,广曾孙孟达避难,自东海徙居沙鹿山
南,因去疏之足,遂改姓焉。祖混,陇西太守。父龛,冯湖太守,并有名誉。
皙博学多闻,与兄璆俱知名。少游国学或问博士曹志曰当今好学者谁乎志曰阳平束广微好学不倦人莫
及也还乡里,察孝廉,举茂才..,皆不就。璆娶石鉴从女,弃之,鉴以为憾,讽州郡公府不得辟,故皙等久
不得调。
皙与卫恒厚善,闻恒遇祸,自本郡赴丧。尝为《劝农》及《饼》诸赋,文颇鄙俗,时人薄之。而性沈
退,不慕荣利,作《玄居释》以拟《客难》。张华见而奇之。石鉴卒,王戎乃辟璆。华召皙为掾,又为司空、
下邳王晃所辟。华为司空,复以为贼曹属。
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初发冢者烧策照取宝物,
及官收之,多烬简断札。文既残缺,不复诠次。武帝以其书付秘书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而以今文写之。
皙在著作,得观竹书,随疑分释,皆有义证。迁尚书郎。
时有人于嵩高山下得竹简一枚,上两行科斗书,传以相示,莫有知者。司空张华以问皙,皙曰:“此
汉明帝显节陵中策文也。”检验果然,时人伏其博识。
赵王伦为相国,请为记室..。皙辞疾罢归,教授门徒。年四十卒,元城市里为之废业,门生故人立碑墓
侧。
皙才学博通,所著《三魏人士传》《七代通记》《晋书·纪》《志》遇乱亡失。其《五经通论》《发蒙记》
《补亡诗》、文集数十篇,行于世云。
(节选自《晋书·束皙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游国学/或问博士/曹志曰/当今好学者谁乎/志曰/阳平束广微好学不倦人/莫及也/
B. 少游国学/或问博士曹志曰/当今好学者谁乎/志曰/阳平束广微好学不倦/人莫及也/
C. 少游国学/或问博士/曹志曰/当今好学者谁乎/志曰/阳平束广微好学不倦/人莫及也/
D. 少游国学/或问博士曹志曰/当今好学者谁乎/志曰/阳平束广微好学不倦人/莫及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古人成年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
B. 太子太傅,官名,商、周两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是教导和保护太子的师傅。
C. 茂才,原本作秀才,是汉代朝廷由上而下选拔人才为官的一种察举常科。
D. 记室,秘书的代称,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束皙出身官宦世家。他是汉太子太傅疏广的后代,其祖父任过陇西太守,父亲任过冯翊太守,都有好的
声名。
B. 束皙擅长作赋。他写的《劝农》及《饼》等赋,文风俚俗,受到时人喜爱;以拟《客难》作的《玄居释》
受到张华的赞扬。
C. 束皙博学多闻。几十车残缺的竹书,束皙遇到疑问就分别注释,都有义证;嵩高山下的竹简文字,他能
准确辨别。
D. 束皙不慕荣利。他被举荐为孝廉、茂才,都没有应荐;赵王司马伦当相国时,请他为记室,束皙托病退
休回家。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发冢者烧策照取宝物,及官收之,多烬简断札。
(2)年四十卒,元城市里为之废业,门生故人立碑墓侧。
14. 束皙为什么“久不得调”?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0. B 11. C 12. B
13. (1)最初掘墓的人点燃简策照明来寻取宝物,到官方收取时,好多都是残简断札。
(2)束皙四十岁时逝世,元城街上的人因纪念他而停业,他的弟子和朋友给他在墓旁竖立了碑。
14. ①束皙的兄长束璆娶了石鉴侄女为妻,后将其抛弃;②石鉴深以为恨,进言州郡公府不能征召束氏兄弟。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问……曰”是固定结构,中间不能断开,应在“曰”后断句,排除 AC;“好学不倦”的主语是“阳平束
广微”,“莫及也”的主语是“人”,所以应在“好学不倦”后断句,排除 D。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 项,“由上而下”错,应是由下而上。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B 项,“他写的《劝农》及《饼》等赋,文风俚俗,受到时人喜爱”理解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尝为《劝
农》及《饼》诸赋,文颇鄙俗,时人薄之”。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1)发,挖掘;及,到;烬,残余。(2)补充主语“束皙”;废,停止;立碑墓侧,省略句、状
语后置句。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通读全文可知,本题涉及的原文内容是“璆娶石鉴从女,弃之,鉴以为憾,讽州郡公府不得辟,故皙等久
不得调”,意思是:束璆娶了石鉴的侄女为妻,后又抛弃了她,石鉴以此为恨,私下讽谏州郡公府不能征
召束氏兄弟,所以束皙等人长期不能调用。由此可以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束皙,字广微,阳平元城人,是汉太子太傅疏广的后代。王莽末年,疏广的曾孙孟达为逃难,从东海
迁徙居住到了沙鹿山的南面,就把疏字的足旁去掉,改娃为束。祖父束混,任过陇西太守。父亲束龛,任
过冯翊太守,都有好的声名。
束皙博学多闻,与兄长束璆都很知名。少年时在国学学习,有人问博士曹志说:“当今好学的人是谁
呢?”曹志回答说:“阳平人束广微好学不倦,别人赶不上他。”回到乡里,被举荐为孝廉、茂才,都不
就任。束璆娶了石鉴的侄女为妻,后又抛弃了她,石鉴以此为恨,私下讽谏州郡公府不能征召束氏兄弟,
所以束皙等人长期不能调用。
束皙和卫恒关系亲密,他听到卫恒遇灾祸死亡的消息,就从本郡出发赴丧。他曾经作《劝农》及《饼》
等赋,文词很粗俗,被当时的人轻视。但他生性沉静谦让,不羡慕荣利,作了《玄居释》来模拟《客难》
一文。张华看到文章后认为与众不同。石鉴死后,王戎就召用束璆。张华召用束皙为掾,又被司空、下邳
王司马晃所召用。(司马晃死后)张华为司空,又任他为贼曹属。
当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挖魏襄王的坟墓,有人说是安釐王的墓冢,得到数十车竹书。最初掘
墓的人点燃简策照明来寻取宝物,官方收取时,好多都是残简断札。文字已经残缺不全,不能再恢复原有
的次序。武帝下令将这些简策交付秘书来校勘补缀次第顺序,寻求考校其内容,然后写成通行的文字。束
皙当时任著作郎,得以观览竹简,遇到疑问就分别注释,都有义证。升任尚书郎。
当时有人在嵩高山下捡得竹简一枚,上有两行蝌蚪文字,众人互相传看,没有认识的人。司空张华以
此询问束皙,束皙说:“这是汉明帝刘庄显节陵中的策书文字。”一检验果然如此,当时人都佩服他的博
识。
赵王司马伦当相国,请他为记室。束皙托病退休回家,教授门徒。四十岁时逝世,元城街上的人因纪
念他而停业,他的弟子和朋友给他在墓旁竖立了墓碑。
束皙才学博通,著有《三魏人士传》《七代通记》《晋书·纪》《志》,遇战乱失散。另有《五经通论》《发
蒙记》《补亡诗》文集数十篇,流行于世。
三、诗歌鉴赏(共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南轩竹
曾巩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注]色转明。
[注]琅玕:翠竹的美称。
15.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融物与情为一体,使这首咏物诗清新隽永,意韵丰富。
B. 颔联表面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南轩竹形象。
C. 颈联形象地描绘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上的摇曳姿态,意趣盎然。
D. 尾联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回忆、想象中的竹子,虚实相生,韵味悠长。
16.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在这首诗中也描
绘了竹子的形象。请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
【答案】15. D 16. 相同点:两首诗中的竹子都有着无惧困难的勇气,曾诗中的竹子虽遇冰霜,但愈显
晴明动人;郑诗中的竹子面对肆虐狂风的千磨万击,却还坚劲挺拔。
不同点:①曾诗中的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无论是旱天、雨中、霜后都呈现出其潇洒的姿态;②郑
诗中的竹子更顽强不屈,展现出昂扬的生命力,竹子生活在“破岩”石缝中,环境恶劣,但依然坚定不移。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
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
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
进行分析。
D 项,“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回忆、想象中的竹子”错误。写的应该是自然界的南轩竹。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
解答时,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
南北风。’郑板桥在这首诗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请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本题属于比较阅
读,需要分别分析两首诗。本诗,结合“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分析,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
征,虽遇冰霜,但愈显晴明动人。“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
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南轩竹形象。“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
驳投在粉墙之上的摇曳姿态,意趣盎然。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
郑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具体生动地
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
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
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
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
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
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
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四、情景默写(共 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动物比喻劝诫女子不
要痴迷于爱情。
(2)《赤壁赋》中,苏轼和客饮酒至乐,纵情高歌,其中描写摇桨于月光浮动的水面的美景胜境的歌词是
“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声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宁可立即死去或者流放他
乡,也绝不愿意与丑恶者同流合污的心态。
【答案】 (1). 于嗟鸠兮
(2). 无食桑葚
(3). 桂棹兮兰桨
(4). 击空明兮溯流光
(5). 宁溘死以流亡兮
(6). 余不忍为此态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嗟,鸠,葚,棹,桨,溯,溘。
五、语言表达(共 20 分)
阅法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贫困的岁月里,人也能感受到某些深刻的幸福,像我常记得添一碗热腾腾的白饭,浇一匙猪油、一匙
酱油,坐在“户定”(厅门的石阶)前细细品味猪油拌饭的芳香,那每一粒米都充满了幸福的香气。
有时候这种幸福不是来自食物,我记得当时我们镇上住了一位卖酱菜的老人,他每天下午都会推着酱
菜摊子在村落间穿梭。他沿路都摇着一串清脆的铃铛,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听见他的铃声。每次他走到我
们家的时候,都在夕阳落下之际,我一听见他的铃声就跑出来,看见他浑身都沐浴在黄昏柔美的霞光中,
那个画面、那串铃声,使我感到一种难言的幸福,好像把人心灵深处的美感全唤醒了。
有时幸福来自于自由自在地在田园中徜徉了一个下午。
有时幸福来自于看到萝卜田里留下来做种的萝卜,开出一片宝蓝色的花。
……
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
因此,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决定的,贫困者有贫困者的幸福,富有者有富有者的幸福,位尊权贵者有其幸
福,身份卑微者也自有其幸福。在生命里,人人都有笑有泪;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与忧恼,这是人间
世界真实的相貌。
18. 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内容,和文中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赵国的长城东起于代(今河北宣化境内),经过山西北部折入阴山,至高阙为止。
B. 南方古猿的……脑量(450——650 毫升)高于一般化石猿类和现代类人猿。
C. 他说的好:“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板桥集.题画》)
D. 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热烈的鼓掌)
19. 夸张具有夸大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夸张进行简要分析。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在生命和生活里,人人都有笑与泪、幸福与烦忧。”从语义上看二
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 A 19. ①句中强调画面、铃声把心灵深处的美感全唤醒了,体现了夸张的夸大性;②画面与
铃声从听觉、视觉角度勾勒柔美画面,能够激发作者对于美的感知,但“全唤醒了”用“全”字,是对这
种感知的夸大突出。
20. ①句式结构不同:改句是一个单句,结构简单,“笑与泪”与“幸福与烦忧”有重复之感;原句为整句,
与整个文段整齐句式相吻合,前后搭配也更合理。②强调内容不同:改句重点落在“人人都有”;原句将
“生命与生活”“笑与泪、幸福与烦忧”对举,更能强调“苦和乐并存”是人间世界真实的相貌,引人深
思。③语气节奏不同:改句语气平淡,节奏感不强;原句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与文段风格一致。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能力。具体考查括号的作用。
文中句子“坐在“户定”(厅门的石阶)前细细品味猪油拌饭的芳香”,括号为解释说明。
A 项,为解释说明;
B 项,为补充说明;
C 项,为解释引语的出处;
D 项,插入语,表示听众对讲话的反应。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判断并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具体考查夸张的修辞。
题干中“夸张具有夸大性”提示了答题的方向。
画线句“那个画面、那串铃声,使我感到一种难言的幸福,好像把人心灵深处的美感全唤醒了”,“那个
画面”是视觉角度;“那串铃声”是听觉角度;视听结合写出了卖酱菜的老人“浑身都沐浴在黄昏柔美的
霞光中”的这个画面给人的美好的感受。而“好像把人心灵深处的美感全唤醒了”就采用了夸张的形式,
并且属于夸大性夸张;“全”字,是对这种感知的夸大突出。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比较两个句子的差别。原句是“在生命里,人人都有笑有泪;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与忧恼”,改句是
“在生命和生活里,人人都有笑与泪、幸福与烦忧”。
从句式上看,改句是一个单句,结构简单;且“生命和生活”语意有重复;“笑与泪”与“幸福与烦忧”
也有重复之感。而原句是整句,分出的两个分句搭配更合理,且与上文“贫困者有贫困者的幸福,富有者
有富有者的幸福,位尊权贵者有其幸福,身份卑微者也自有其幸福”的整齐句式更协调。
从内容上看,强调内容不同。改句“在生命和生活里”是状语,而重点落在“人人都有”上,并没有强调
“笑与泪、幸福与烦忧”;而原句将“生命”与“生活”对举,重点落在“笑与泪、幸福与烦忧”上,突
出了“苦和乐并存”是人间世界真实的相貌,这正是作者想要阐述的哲理,这样写更能引人深思。
从节奏和语气上看,改句是普通单句,语气平淡,节奏感不强;原句是整句,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与文
段风格一致。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现在,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
图和全球经济结构。③谁能找到科技创新的突破口,谁就能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先机。④毋庸讳言,我国
还面临诸多科技瓶颈有待突破,⑤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场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
弱,⑥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⑦如果不应变、不求变、不识变,
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局面,错失发展机遇。⑧我们唯有抓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积极抢占
科技领域的制高点,⑨才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答案】(1)④删去“有待突破”;(2)⑤将“场面”改为“状况”;(3)⑦将“不应变、不求变、不识
变”改为“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4)⑧在“融合发展”后面加“的契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
④重复赘余,“面临诸多科技瓶颈有待突破”重复赘余,删去“有待突破”;
⑤搭配不当,“场面”和“改变”搭配不当,将“场面”改为“状况”;
⑦语序不当,“不应变、不求变、不识变”语序不当,改为“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
⑧成分残缺,缺少与“抓住”搭配的宾语中心语,在“融合发展”后面加“的契机”。
22. 从下面这段文字中筛选信息,用 5 个短语概括雁荡山石斛的特点,每个短语不超过 6 个字。
雁荡山石斛,中国五大名斛之首,因主产于浙江省乐清雁荡山境内大荆镇普芝岭一带而得名。乐清早
在明清时期就开始种植生产石斛,仿野生种植前后超过 600 年。多生在河涧、沟溪、山谷旁峭壁上,喜阴
凉、湿润、通风、多雾的小气候。每年 9 月至 12 月采收第 3 年的植株,采摘标准为去老留新,形状、大小、
色泽一致。鲜茎采回后进行加工,需经毛火、理形、足火、摊放、复火等 5 道工序,所有加工必须用手工。
雁荡山石斛富含多糖、氨基酸和石斛碱、石斛胺碱等十多种生物碱,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人体眼、
咽、肺、胃、肠、肾等器官和血液、心血管等疾病有特殊疗效。
【答案】①种植历史悠久;②生长条件苛刻(生长环境优越);③采摘标准严格(采摘时机讲究);④制作
工艺精细;⑤药用功能丰富。(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概括重要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用 5 个短语概括雁荡山石斛的特点,作答本题首先要求明确说明雁荡山石斛的特点的语句。
通读材料可知,本段一共有五句话,第一句介绍雁荡山石斛的产地,不是特点,略去;第二句介绍雁荡山
石斛的历史,“乐清早在明清时期就开始种植生产石斛,仿野生种植前后超过 600 年”,可概括出:种植
历史悠久;第三句介绍雁荡山石斛的生长条件“多生在河涧、沟溪、山谷旁峭壁上,喜阴凉、湿润、通风、
多雾的小气候”,可概括出:生长条件苛刻;第四句,介绍雁荡山石斛的采摘的时间和标准“每年 9 月至
12 月采收第 3 年的植株,采摘标准为去老留新,形状、大小、色泽一致”,可概括出:采摘标准严格或采
摘时机讲究;第五句,介绍雁荡山石斛的制作工艺“鲜茎采回后进行加工,需经毛火、理形、足火、摊放、
复火等 5 道工序,所有加工必须用手工”,可概括出:制作工艺精细;第六句,介绍雁荡山石斛的药用功
能“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人体眼、咽、肺、胃、肠、肾等器官和血液、心血管等疾病有特殊疗效”,
可概括出:药用功能丰富。据此加以整合即可。
六、材料作文(共 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漫画《该谁反思》
江苏常州一名小学生参观野生动物世界园区展馆时,把鹿标本上的鹿角掰下,工作人员询问得知,孩
子把鹿角当成鹿茸,想带回家给爷爷补身体。
学校文学社将组织全校同学就“该谁反思”的问题展开一次大讨论,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
章,给该文学社的期刊《巴蜀风》投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小学生掰鹿角给爷爷补身”错误行为背后谁该反思
江苏常州一名小学生参观野生动物世界园区展馆时,将鹿角掰下,工作人员发现后及时进行制止。经
询问了解,学生错将鹿角当成鹿茸,家长曾告诉孩子鹿茸是好东西,他便想带回家给爷爷补身体。
虽然小朋友的孝心值得表扬,但是随意掰下展馆里的鹿角,其背后却是教育的失败。说实话,小学生
掰鹿角,错不在小学生,而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正确引导。
雄鹿的嫩角没有长成硬骨时带茸毛,含血液,叫做鹿茸。鹿茸的营养价值很高,还具有很高的药效作
用,可以补肾益精,强身健体,提高人体免疫力。小学生看见鹿角就想起家长介绍过的鹿茸,把鹿角认作
鹿茸,闹出了笑话,这说明家长平时对孩子进行的科普教育既不系统也不专业对孩子产生误导。更为严重
的是,家长在给孩子讲解这些知识的时候,疏忽了对孩子进行爱护公物的教育。网友“卿歌笑”吐槽:“家
长没告诉一下不能毁坏公物吗?”的确,“小学生掰鹿角给爷爷补身”这件事中,家长的问题更大一点。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告诉孩子,不是自己的东西,拿之前要经过别人的同意。哪怕东西再小,不经同意
就是偷,这是不对、犯法的行为。这件事如果发生在一个幼儿园小宝宝的身上,可能还正常一点。但是,
这个掰鹿角的孩子都读小学了,这样的道理,家长如果和他好好讲,他是能明白的,更何况这个孩子本性
不坏,还想着给爷爷补身体。所以,家长要告诉孩子:不是自己的东西,再好也不要拿。无论是超市还是
展馆,破坏公物要照价赔偿,顺手牵羊就是盗窃,已经涉嫌违法,达到一定的数额还构成犯罪,汪洋大盗
都是从小偷小摸开始的。
小学生掰鹿角,也反映了学校教育存在不足。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教给学生
各种学科知识,也要结合所教学科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书和育人,二者缺一不可。韩愈在《师说》
里就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师这三大职责中,韩愈将“传道”放在第一位,可见引导
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比学习课本知识来得重要,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懂得“要成才先成人”的道理。老师在
课堂要结合身边案例,告诉学生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让孩子从小守住做人底线,不踩踏法律红线,
做一个道德高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所以,“小学生掰鹿角给爷爷补身”错误行为背后,该反思的是家庭和学校。
【解析】
【详解】本次作文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次作文是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所给的材料是一副名为“该谁反思”的
图和对该图说明的一段文字。这则图文材料讲的是一个热点事件,即小学生把鹿角当成鹿茸掰下,想带回
家给爷爷补身体的事情。这件事网友议论纷纷。尽管孩子是出于孝心掰下鹿角的,但是这样的行为也是不
对的,这反映了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爱护公物的教育是缺失,同时缺失的还有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科学知识方
面的教育,孩子竟然把鹿角当成鹿茸,把标本当成真实的了。科学知识的缺失会造成闹笑话,而道德意识
的缺失会导致小则犯错,大则违法犯罪,这是教育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考生要透过“小学生掰鹿角”
这一表面现象,挖掘出其后深层的有关教育缺失的深层东西。
写作任务是就“该谁反思”的问题,结合材料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给该文学社的期刊《巴蜀风》投
稿。
【立意】家长教育方式需要改变;
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不能缺失;
家校教育中,科学知识的普及和道德教育同等重要;
孝心不能成为孩子不负责的借口;
孩子错误行为的背后,最该反思的是家长;
……
【参考素材】1.(教育孩子爱护公物)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尤其是在教育孩
子这方面一定要特别注意,父母对待孩子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物的态度,会决定孩子成长的高度。有的
时候,不要以为善事很小而不让孩子去做;也不要以为恶事很小而让孩子去做;因此,这就需要父母要严
肃的对待这件事情,以身作则的让孩子从小养成爱护公物的好习惯。小孩子都喜欢拿着实物观看,如果他
们央求父母帮他们摘花,有的父母为防止孩子哭闹,会顺手摘下一朵给孩子,而有的父母就会给孩子讲一
些要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物的话,来避免孩子再有摘花的心思。父母都要以身作则的教育孩子,让孩子
懂得不是自己的东西也要去爱惜,树立孩子的使命感,保护公物。
2.有的人他们在家的时候会对自己家的东西爱惜,而到了公共场所就会对公物进行无意的破坏。其实这些
坏习惯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一丁点儿的好处,同时也能看出来孩子的家教如何?因为,有教养的父母教育出
来的孩子一定很有教养。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有爱护公物的观念,并且用以爱育爱、言传身教的方式
让孩子学会爱护公物。爱护公物也不仅仅是大人的事,更是小孩子的事。因为爱护公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美德,这些美德需要我们每个人尽心尽力的去守护才会完美。孩子从小养成爱护公物的好习惯,会让孩子
受益终生。
3.(道德教育)儿童的思想品德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是在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生活条件的
影响下,通过个人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长时间的过程。但
许多家长却往往把复杂的教育问题简单化,总企图通过一次谈话、一个活动、一封书信解决孩子的道德教
育问题。如若有了波折,就认为自己的孩子难教,于是就用粗暴的办法来解决,严厉呵斥,甚至拳脚相加,
大打出手,威逼孩子赌咒发誓,再不犯错。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谈论家庭管教
问题的人所犯的错误,就在把一切过失和困难全部归到儿童身上,而认为父母毫无责任。”父母以自己良
好的道德行为创造阳光的、绿色的家庭道德气氛。道德行为取决于道德意识,父母有什么样的义利观、荣
辱观、价值观,崇尚什么、贬斥什么、提倡什么、停止什么,都会通过其言论、行动表现出来,形成一种
气氛,影响着孩子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