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桥第三高级中学 2021 年春学期 4 月份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答题时间: 150 分钟 试卷分值: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金庸先生虽然因创作出许多豪气万丈的大侠形象被称为“查大侠”,但是他却觉得这个称谓实在过誉:
“如果在我的小说中选一个角色让我做,我愿做天龙八部中的段誉,他身上没有以势压人的霸道,总给人
留有余地。”他的选择既非机灵圆滑的韦小宝,也不是老实憨厚的郭靖,或者优柔寡断的张无忌。
倪匡曾经评价:“段誉有绝顶武功,朱蛤神功好像没有怎么用过,六脉神剑要紧时用不出,斗酒时却
大派用场,凌波微步要来作逃命之用,倒十分实在。”在性格上,段誉博学多才、善良固执,被爹娘取小
名为“痴儿”。由此看来,段誉的这些特征倒是与金庸有些相似。
金庸的文字都是纯粹的汉语,实际上这纯粹的汉语是从明末清初的笔记文学传统出来的,又吸收了汉
语现代文学的词汇和语法,“哪个章节独立起来都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达到了钱锺书先生所说的‘清通’
的境界,没有一点杂质,很通透的”。这对当时的香港来说,突然看到那么规范的文字,“非常新鲜”,
又“特别吸引人”。
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地理范围,大大开拓了香港人的阅读空间和想象边界。他的武侠小说不仅涉及江湖,
也涉及江山。这些“万里江山”的宏大空间,不再像香港过去的小说家那样仅限于私仇家怨,囿于一偏僻
山村或一都市庭院,而是将整个中国古代史的疆域和风光随人物的足迹如画卷般慢慢展开。这些小说,在
20 世纪 50 至 60 年代它所风靡的香港社会,以及从香港辐射出去的东南亚和世界华人群体中,勾勒出一个
磅礴的、史诗般的民族想象。
(摘编自蒲宁《金庸:一代大侠的谢幕》)
材料二:
习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正是从国家的层面告诉我们,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不可避免的存在跨文化的交流,尤其是在文学作品方面。文学作品顺利地走出国门,有利于
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使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因此,分析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遇到的问题并思考
改进策略,有助于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更好地发展。
金庸小说承袭了武侠小说这一文类的特点,即金庸在创作过程中保持了武侠小说复杂的文学、文化、
社会、历史内涵,创作了典型的繁复多变的武侠文学,它以武侠元素为主要特征,融入了家国情怀、侠肝
义胆等多种“正能量”的元素。在书中金庸先生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功力,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同时也是
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
金庸从 20 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创作武侠小说,作品问世之初就引起了香港读者极大的兴趣。20 世纪七十
年代末,金庸的武侠小说开始进入内地,并迅速流行。金庸的文学作品很久以前就开始了跨文化的海外传
播,最初是在东南亚地区迅速传播,此后在日韩地区也广为流传,这些现象的出现,或许是因为同处于亚
洲,国家之间有某种文化上的相似性,所以文学甚至文化意识形态传播相对容易。
在西方文化中,金庸小说的传播显得落后很多,金庸众多小说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本以完整的英译
本的形式出版,而且翻译的质量也不尽相同。
尽管金庸的武侠小说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困难重重,但是我们通过分析,依然可以看到传播有很大的可
行性。
现在是一个网络技术发达的时代,我们想看的书籍,几乎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这在无形中为文学
的传播拓宽了道路,对于那些对金庸的文学作品存在兴趣的海外读者来说,也提供了更加了解中国文化的
机会,因此,互联网的盛行为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
金庸的武侠小说自成一派江湖,是中国文学作品中永不褪色的一条支流。其浓厚的文化底蕴与天马行
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都吸引着读者去品读与鉴赏。我们应该密切关注金庸文学作品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积极地改进我们现有的传播方式,帮助金庸文学乃至更多的中国优秀文学作品走出国门,实现跨文化的传
播与交流。
(摘编自李亚男《金庸文学作品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建议》)
材料三:
自古以来,武侠就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侠客英雄。自《史记》之后,“侠”的形象
就存在于人心,唐宋元明清的武侠小说中重视的是除暴安良、快意恩仇。其中宋朝阶段游侠形式的小说变
少,白话公案、侠义小说则成了中下层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式样。在近代,辛亥革命后各种思想流派
涌入中国,报业、出版业得到空前繁荣,文学艺术得到大力发展,各种风格流派的文艺作品异彩纷呈。而
当代武侠小说以古龙、金庸、梁羽生等人为代表。90 年代以后,随着玄幻武侠的出现,传统武侠小说引申
出了玄小说,但其小说里面的人物已经不像武侠小说中的人物那么贴近生活了。
儒家“仁爱”思想体现出了孔子的“仁者,爱人”。仁爱思想不仅贯穿整部《论语》,而且还是儒家思
想体系的核心。“儒家认为‘仁’是‘爱人之本’,认为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
以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的德行,而是指一切德行的总和,金庸
武侠小说在其作品里详细地表达了其背后深藏的儒家思想。
(摘编自马莲《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文化微探》)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管金庸成功塑造了韦小宝、郭靖、张无忌等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单就他个人而言,对这些形象并不
喜欢。
B. 金庸创作的巨大成功,除了因为他个人的文学才华之外,还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诸多元素。
C. 互联网的盛行为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因而,金庸的武侠小说很快就会占据国际文化市场。
D. 侠义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90 年代传统武侠小说引申出了玄幻小说,这类小说更有价值。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庸先生对别人称他为“查大侠”感觉有些“过誉”,他倒是更看重段誉博学多才、善良固执的性格特
征。
B. 金庸的武侠小说之所以在东南亚国家迅速传播,在日韩广为流传,与亚洲国家在地域文化上有相似性有
关。
C. 读者读金庸的小说,既能感受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又能接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
D. 我们应该积极努力,帮助金庸武侠作品以及更多的中国优秀作品走出国门,弘扬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
信。
3. 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材料二所论观点的一项是( )
A. 莫言的作品在国外得到持续而大量的译介,其翻译的频次之高、密度之大、覆盖面之广、世界影响力之
强,都是中国当代其他作家难以望其项背的。
B. 跨文化的传播不是一件易事,但“将中国文化推广到世界,让中国文化得以传播,让世界其他国家的人
们了解中国文化……”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响亮。
C. 长期以来,中国古典诗词面临跨文化传播的困境,我们可以通过 Facebook、Blog 等多渠道对中国其他
体裁古典诗词语篇模式进行广泛传播。
D. 相较于梁羽生,金庸接受西方文艺的影响较重,他的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电影的影响,画面
感较强,满足了不同读者的审美趣味。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 “金庸小说”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 B 2. B 3. C
4. ①首先论述跨文化传播的作用,引出下文对金庸武侠小说跨文化传播问题的论述;②接着分析了金庸武
侠小说在创作上的某些特点;③然后论述了金庸武侠小说在东亚、东南亚国家传播广泛和在西方世界传播
困难重重的不同状况,并指出其岀现不同现状的原因;④最后,高度赞扬了金庸武侠小说,并指出我们应
该积极地改进现有的传播方式,帮助金庸武侠作品乃至更多的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实现跨文化传播。
5. ①语言上,用纯粹的汉语创作,文字规范优美;②创作元素上,以武侠元素为主要特征,融入了家国情
怀、侠肝义胆、儒家“仁爱”思想等中国传统文化中多种“正能量”元素;③小说创设的地理范围上,勾
勒了“万里江山”的宏大空间和史诗般的民族想象。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 “单就他个人而言,对这些形象并不喜欢”分析错误,文中“他的选择既非机灵圆滑的韦小宝,也不是
老实憨厚的郭靖,或者优柔寡断的张无忌”的分析是作者的认识,不是金庸的认识,张冠李戴,曲解文意。
C.“互联网的盛行……因而,金庸的武侠小说……会……”错误,因果倒置,材料二说的是“现在是一个
网络技术发达的时代,我们想看的书籍,几乎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这在无形中为文学的传播拓宽了道
路,对于那些对金庸的文学作品存在兴趣的海外读者来说,也提供了更加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因此,互
联网的盛行为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且“金庸的武侠小说很快就会占据国际文化市场”和
原文“尽管金庸的武侠小说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困难重重,但是我们通过分析,依然可以看到传播有很大的
可行性”不符。
D.“这类小说更有价值”错误,材料三只是说“90 年代以后,随着玄幻武侠的出现,传统武侠小说引申出
了玄小说”,文中未提及“这类小说更有价值”。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B.“地域文化”理解错误,材料二说的是“金庸的文学作品很久以前就开始了跨文化的海外传播,最初是
在东南亚地区迅速传播,此后在日韩地区也广为流传,这些现象的出现,或许是因为同处于亚洲,国家之
间有某种文化上的相似性……”,选项“地域文化”扩大了原文“某种文化”的外延。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证明了材料二中的“互联网的盛行为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这一观点;
A.只提到莫言的作品在国外的影响力是其他中国当代作家难以望其项背的;
B.意思是迫切希望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
D.是说金庸作品创作受西方电影影响较重,满足不同读者的审美趣味。
ABD 三项都不能证明材料二中的观点。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题干要求“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首先根据材料的出处确定材料的中心话题或中心内容。如材料二出自“金庸文学作品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
建议”,由此可知,材料二的中心话题是“金庸文学作品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建议”。
然后看材料共有几段文字,抓住每一段的开头句和结尾句,对材料进行分层,并结合材料的中心话题进行
概括。
材料二共七段文字。第一段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因此,分析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遇到的问题并思考
改进策略,有助于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更好地发展”,这是说跨文化传播的作用,这不是材料二要论述的中
心,其目的是引出下文对金庸武侠小说跨文化传播问题的论述;第二段“金庸小说承袭了武侠小说这一文
类的特点,即……”,这是分析金庸武侠小说创作上的特点;第三段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开始进入内地……
金庸的文学作品很久以前就开始了跨文化的海外传播,最初是在东南亚地区迅速传播,此后在日韩地区也
广为流传……”,这是说金庸武侠小说在内地、东南亚、日韩地区的传播,第四段说“在西方文化中,金
庸小说的传播显得落后很多”是说金庸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都是说金庸文化的传播,所以可以作为一
层,是分析金庸文化在各个地方的传播,并指出其岀现不同现状的原因;五、六、七三段可以作为一层,
赞扬了金庸武侠小说,指出我们应该改进现有的传播方式,帮助金庸武侠作品乃至更多的中国优秀文学作
品实现跨文化传播。
考生可以根据这些进行分层概括。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金庸小说”的特征。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金庸的文字都是纯粹的汉语”“哪个章节独立起来都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那么规范的文
字”可知,金庸小说在语言上使用纯粹的汉语,文字规范优美。
由材料二“金庸在创作过程中保持了武侠小说复杂的文学、文化、社会、历史内涵,创作了典型的繁复多
变的武侠文学,它以武侠元素为主要特征,融入了家国情怀、侠肝义胆等多种‘正能量’的元素”可知,
金庸小说在创作元素的运用上,融入家国情怀、侠肝义胆等正能量元素。
由材料一“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地理范围,大大开拓了香港人的阅读空间和想象边界。他的武侠小说不仅涉
及江湖,也涉及江山。这些‘万里江山’的宏大空间,……将整个中国古代史的疆域和风光随人物的足迹
如画卷般慢慢展开”可知,金庸小说创设的地理范围极为宏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一饼
赵登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牛是个卖饼的。
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字。幌子的左边,有一棵大
桂花树,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没人能说得清,总之没五个汉子是别想抱住它的腰。桂花树底下,摆着张椅
子,老牛没事就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吹着风。
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就拿这卖饼来说,十多年了,每天只做 200 个,一个不多,
一个也不少。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
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说一句:“不
卖了。”
关于老牛为啥留一饼,有人说那是老牛的秘方,得留一饼揉碎在明天的面团里,还有人说那是老牛留
给自己吃的。
“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
老牛刚开始卖饼时,生意并不好,店铺在街末,铺前又有大树挡着。可是老牛仍然坚持每天做 200 个
饼,卖不完的亲自送给街上的乞丐。
和平街的张老爷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连当官的都敬他三分。这一天张老爷过生日,许多卖吃的、
卖喝的店铺,纷纷关了门,给张老爷贺寿去了。老牛不去,“管他张老爷还是赵老爷,他过他的寿,我卖
我的饼。”
别的铺子关了门,那些卖力气的汉子找不着填饱肚子的地,只得远走几步到老牛的铺子里。没一会儿,
竟然排起了长队。
饼快卖完时,来了个白净男人,他从队伍后面插了过来,摸出一两银子,往老牛桌上一掷:“两个饼,
快点。”
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银子。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银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
头,你聋吗?”
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上一口。”
白净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却被一个拿折扇的男人一把挡住。折扇男人堆着笑脸:“我们这
就去排队。”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
白净男人顿时来了气,“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你……”折扇男人瞪了白净男人一眼,“好,我们明
天再来。”
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
折扇男人走了快一个月时,有人敲锣打鼓送来一块牌匾。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人揭开红布
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
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
就在宝庆人都听说了这事,来看康亲王亲笔题的字时,老牛铺子前的牌匾却不见了。宝庆人问他,他
指指铺子里的一个角落:“在那呢!”
让老牛扬名的倒不是他的饼,也不是康亲王题的字,而是宝庆城人人都在传老牛要被杀头。你想想,
把亲王题的字丢在犄角里,杀十次头恐怕都不够。
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
不上了。
可是,一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老牛的头还长在脖子上,还悠闲地在桂花树底下摇着蒲扇。
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
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
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8 年第 2 期)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牛性格固执的特点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对此明显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这与小说要表现的
主题是吻合的。
B. 老牛敢将匾额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为通过卖饼一事,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不担心
会有性命之忧。
C. “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一句,表面上说的是饼的特点,实质上道出了老牛自身的性格特
点与人生追求。
D. 老牛作为一个卖饼者,从中参透人生,将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为人处世很好地融为一体,也赢得了人们
的认同与尊重。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二段的环境描写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点,而大桂花树这一物象与主人公老牛的形象可谓相映成
趣、相得益彰。
B. 买饼时,白净男人飞扬跋扈的言语行动与老牛坦然自若的冷静应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矛盾冲突中推动
着情节发展。
C. 老牛对有头有脸的张老爷、地位显赫的康亲王以及普通的买饼者一视同仁,这样写更有利于刻画其鲜明
的人物形象。
D. 关于老牛到底为什么要留一饼,小说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这种伏笔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故事的神秘
感和可读性。
8. 小说中老牛饼艺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一种手法来体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9. 小说的题目“留一饼”有哪些内涵?
【答案】6. B 7. D
8. 主要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①饼总是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吃不到、吃不饱的齐声抱怨;②当朝皇
上的亲兄弟康亲王对饼赞不绝口并题赠牌匾;③传言老牛要被杀头,人们早早排队买饼,生怕第二天吃不
上。
9. ①“留一饼”是老牛多年的独特行为习惯孕育形成的饼铺招牌:每天都把最后一个饼留给自己,直至生
命结束。②“留一饼”体现了老牛的性格特点:固执、倔强。③“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生意原则:不论
贫富贵贱,饼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④“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做人准则:坚守本心,不卑不亢。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
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
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B 项,“老牛敢将匾额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为通过卖饼一事,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
不担心会有性命之忧”说法错误。选项理解偏颇,老牛的做法只是其不媚权贵的率性而为,并不存在对后
果的预判。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
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
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D 项,“关于老牛到底为什么要留一饼,小说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这种伏笔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故事
的神秘感和可读性”说法错误。“伏笔手法”错,应为“留白手法”。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1.从分析人物的直
接描写入手。2.从侧面描写人物。3.从细节描写入手。本题题干是“小说中老牛饼艺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
一种手法来体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本题,主要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结合“这些个饼,没半
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分析可知,老牛的饼总是被抢购
一空、供不应求,吃不到、吃不饱的齐声抱怨;结合“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
离开了”“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
手’”分析可知,当朝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对饼赞不绝口并题赠牌匾;结合“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
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分析可知,传言老牛要
被杀头,人们早早排队买饼,生怕第二天吃不上;以上都是对老牛高超的制饼手艺的侧面描写。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表里两个方面理解标题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
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
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
义。其次还要看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等。本题中,对小说的题目“留
一饼”内涵的理解,结合“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
字”“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说一句:‘不
卖了。’”“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
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老牛走了,老牛
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分析可知,“留一饼”是老牛
多年的独特行为习惯孕育形成的饼铺招牌:每天都把最后一个饼留给自己,直至生命结束。结合“‘留一
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分析可知,“留一饼”体现了老牛的性格特点:固执、倔强。结合“待
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分析可知,
“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生意原则:不论贫富贵贱,饼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结合“年到古稀的老牛,
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
‘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分析可知,“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
做人准则:坚守本心,不卑不亢。
【点睛】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是为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了人物
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下列几方
面入手。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
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2.从侧面描写人物。侧面描写,概括
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
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我的叔叔于勒》关于于勒的叙述和结尾景物描写,都属于侧面描写。3.从细
节描写入手。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
行具体描写。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要经得起推敲;其次看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看其
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
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
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
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
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大吏,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
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
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
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
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
僦人①,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
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
郑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资财。
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
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注】①僦人:承雇服役的人。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
逐郑君
B. 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
逐郑君
C. 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
逐郑君
D. 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
逐郑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洗沐,即休假。汉朝制度,官吏五日一次休假,沐浴休息,唐宋时延为十日一休。
B. 舍人,官名。汉代以舍人为皇后、太子及公主的属官。亦可指豪门贵族的门客。
C. 守,代理官职。文言文中类似的词语还有行、署、改、权、判、假、摄等。
D. 二千石,汉代官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世因称郡守(太守)为“二千石”。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庄行侠仗义,喜爱交友。他解救张羽的危难,声名远播;慰问老友,与宾客交往,乐此不疲。
B. 郑庄追慕长者,以礼待人。他仰慕德高望重的人,唯恐见不到;对宾客无论贵贱都执宾主之礼。
C. 郑庄推崇贤才,仁厚爱士。有进言的机会,他就称道天下贤士;从不直呼官吏名字,尊重对方。
D. 郑庄家境清贫,死无余财。他喜好馈赠朋友,平日里把俸禄和赏赐分给宾客,导致他死后家无余财。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
(2)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14. 班固评价《史记》“不虚美,不隐恶”,“不隐恶”在本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
【答案】10. B 11. C 12. D
13. (1)他年纪轻,官职低微,但交游相知的都是祖父一辈的人,是天下闻名的人。
(2)起初翟公担任廷尉时,宾客满门;等到他被免官,门外可以设置捕雀的罗网。
14. ①郑庄在朝常常附和顺从皇上的意见,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②郑庄举人不当。他保举的宾客,替大农
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自己也因此获罪。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他的祖先郑君曾做项籍手下的将领;项籍死后,不久就归属了汉朝。高祖下令所有项籍的旧
部下在提到项籍时都要直呼其名,郑君偏偏不服从诏令。高祖下旨把那些肯直呼项籍名讳的人都拜为大夫,
而赶走了郑君。
“已而”是一个时间词,表示“不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D;“诸故项籍臣名籍”都是“令”的宾语,
“诸故”修饰的是“项籍臣”,应在“令”后断开,排除 A。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改”不是代理官职,而是改任官职;“判”是高位兼低职。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他喜好馈赠朋友,平日里把俸禄和赏赐分给宾客,导致他死后家无余财”因果关系不当,郑庄死后家
无余财的主要原因是清廉、不治产业,又中途罢官。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
(1)“薄”,小,低微;“大父”,祖父;“行”,辈分;“天下有名之士也”,判断句,是天下闻名的
人。
(2)“始”,起初;“为”,担任;“阗”,充满;“废”,被废,指被免官;“罗”,罗网。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目是“班固评价《史记》‘不虚美,不隐恶’,‘不隐恶’在本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不虚美,不
隐恶”是对于史学家的评价,赞扬史学作者注重史德,实事求是不拘于儒家教义的约束,对史实总是细加
考证,秉笔直书,不妄加赞美,也不隐其恶行。题目是要求学生指出文章不掩饰传主郑庄缺点过错具体体
现有哪些。然后通读文章,筛选出文章中记述传主郑庄缺点过错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回答问题。
通读文章,根据文章中“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得出“郑庄在朝常常附和顺从皇上的
意见,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根据“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
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得出“郑庄举人不当。他保举
的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自己也因此获罪”。
参考译文:
郑当时,字庄,是陈县人。他的祖先郑君曾做项籍手下的将领;项籍死后,不久就归属了汉朝。高祖
下令所有项籍的旧部下在提到项籍时都要直呼其名,郑君偏偏不服从诏令。高祖下旨把那些肯直呼项籍名
讳的人都拜为大夫,而赶走了郑君。
郑庄以仗义行侠为乐事,解救张羽的危难,声名传遍到梁、楚之间。孝景帝时,他做太子舍人。每逢
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经常在长安四郊置备马匹,慰问各位老友,迎送宾朋,夜以继日,直到天亮,还时
常担心不能访遍好友。郑庄喜爱道家学说,仰慕德高望重的人好像惟恐见不到他们一样。他年纪轻,官职
低微,但交游相知的都是祖父一辈的人,是天下闻名的人。武帝即位后,郑庄由鲁国中尉、济南郡太守、
江都国相,一步步升迁到九卿中的右内史。由于武安侯和魏其侯的议论,他被贬为詹事,又调任大农令。
郑庄身居高位时,告诫属下官吏说:“客人到来,不论尊贵或低贱,一律不得让人滞留门口等候。”
他敬执主人待客之礼,以自己的高贵身分屈居于客人之下。郑庄廉洁,又不置办家产,仅依靠官俸和赏赐
所得赠给诸位友人,而他所赠送的礼物,只不过是用竹器盛的吃食。每逢上朝,遇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
他必得称道天下德高望重的人。他推举士人和属下的丞、史,确实饶有兴味,时常认为他们比自己贤能。
他从不对吏员直呼其名,与属下谈话时,好像生怕伤害了对方。听到别人有高见,便报告皇上,唯恐延误。
因此,殽山以东广大地区的士人一致称赞他。
郑庄被派遣视察黄河决口,请求给五天时间准备行装。皇上说:“我听说‘郑庄远行,千里不带粮’,
为什么还要请求准备行装的时间?”但是郑庄在朝中常常附和顺从主上之意,不敢过于表明自己的是非主
张。到了晚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各地少数民族,天下耗费财物很多,国家财力物力更加匮乏。郑庄保
举的人及其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司马安任淮阳郡太守,检举此事,郑庄因此获罪,
赎罪后削职为平民。不久,暂代长史之职。皇上认为他年事已高,让他去做汝南太守。几年后,在官任上
去世。
郑庄、汲黯当初位列九卿,为政清廉,居家时品行也高洁纯正。这两人中途都曾被罢官,家境清贫,
宾客日趋没落。待到做郡守,死后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郑庄的兄弟子孙因他的缘故,官至二千石的有六
七人之多。
太史公说:凭着汲黯、郑当时为人那样贤德,有权势时宾客十倍,无权势时情形就全然相反,他们尚
且如此,更何况一般人呢!下邽(龟)县翟公曾说过,起初他做廷尉,家中宾客盈门;待到一丢官,门外便
冷清得能够张罗捕雀。他复官后,宾客们又想往见,翟公就在大门上写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
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黯、郑庄也有此不幸,可悲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春景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5.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除了豪放风格的词作以外,还创作了大量清新别致的婉约词,本词虽然写的是情,但在情与情的矛
盾中,却渗透着人生哲理。
B. 词一开篇即呈现岀早春景色。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
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C. 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墙里秋千……佳人笑”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
占去一半,然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
D. 结句“多情却被无情恼”,作者并未详尽言明究竟有什么样的“多情”被误,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
人回味、想象。
16.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
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上阕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一、同意。①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
示出生机与活力;②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
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③末句虽言萋萋萎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
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二、不同意。①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 ②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
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③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
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④“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
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
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B. “早春景色”错误。“花褪残红青杏小”,花儿已经凋谢,枝头开始结出幼小的青杏,这里是暮春之景。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先理解题干中评价之语的意思。“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意思是“柳絮飘飞,春花掉落,
常常令人伤感春之流逝,而这首词却是流露豁达开朗之意”。
然后考生要到上阕中找到“絮飞花落”之景,把握这些景物的特点,分析这些景物之中流露出的是否是“旷
达”之情。
答题的时候,可以回答“同意”或“不同意”,然后结合上阕的内容分析作答。
如果回答“同意”,就要分析上阕的“絮飞花落”中流露出的旷达之意。如开头“花褪残红青杏小”一句
描写的是暮春景象,这是说,暮春时节,杏花凋零枯萎,枝头挂着又小又青的杏子。“残红”是说花儿已
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这是令人伤感之景,但随之而来,作者又说树枝上开始结
出了幼小的青杏,提到初生的“青杏”,词人的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接
着写“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绿水环绕着一户人家,这两句又描绘了一幅美丽
而生动的春天画面,让人的内心也随之而敞阔。最后“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树上的柳絮
在风的吹拂下越来越少,春天行将结束,难道天下之大,竞找不到一处怡人的景色吗?柳絮纷飞,春色将
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
如果回答“不同意”,考生就要分析上阕的伤感之情,同时分析景和情之间的关系。如开头 “花褪残红青
杏小”,这是说,暮春时节,杏花凋零枯萎,枝头只挂着又小又青的杏子,花儿凋零而青杏又小,令人伤
感;如接着写“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绿水环绕着一户人家,这两句虽描绘了
一幅美丽而生动的春天画面,但缺少了花树的点缀,这就显得美中不足,而且描绘这样的画面是以乐景衬
哀情;“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树上的柳絮在风的吹拂下越来越少,春天行将结束,难道
天下之大,竟找不到一处怡人的景色吗?柳絮纷飞,春色将尽,本就让人伤感,再着一“又”字,伤感之
情更甚。上阕描写了一组暮春景色,虽也有些许亮色,但由于缺少了花草,作者感到更多的是衰败和萧索,
这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作者被贬谪在外,仕途失意又远离家人,所以他感到孤独惆怅,想寻找一些美好
的景物来排解心中的郁闷,谁知佳景难觅,心情更糟。所以不同意“旷达”一说。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写出了行人过青泥岭时可以
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细节。
(3)柳永在《望海潮》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钱塘江绿树环绕,波涛滚
滚的壮观景象。
【答案】 (1).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2). 谣诼谓余以善淫 (3). 扪参历井仰胁息 (4). 以手抚膺坐
长叹 (5). 云树绕堤沙 (6). 怒涛卷霜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嫉、蛾、谣、诼、扪、参、胁、抚、膺、长、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象棋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开局就官场等级已定,,壁垒森严,马、炮、士等各有棋路。马,腾挪转移,
马踏连营,铁路急骤,如雷轰鸣,让敌人心惊胆寒。双马不仅近乎完美地诠释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而
且马后炮更是包涵了兄弟齐心合力断金。炮,隔山打牛的功夫把面前的拦路虎踏成垫脚石。人啊!也如此,
换个思路、角度,拦路虎就会变成垫脚石。士,承担着两个角色,左是卫士,右为侍女,君王最忠诚的随
从。为知己者死。忠诚蒙蔽了你的双眼,勇敢拐走了你的思想,笑看刀光剑影,不过是风在项上舞。( )
然而,它好大喜功,不惜穷兵黩武,陷天下百姓于水火中。棋盘上马欢,士柔,炮精,卒脚踏实地,一岁
一个脚印,无畏前行。人生不也亦如此吗?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帅,作为帝国领袖,深居九宫,坐享江山,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B. 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帅,源于他是帝国领袖,深居九宫,坐享江山。
C. 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源于他是帝国领袖,深居九宫,坐享江山。
D. 作为帝国领袖,深居九宫,坐享江山,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是帅。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B.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A 19. D
20. “不仅”放到“双马”之前。在“合力断金”后添加“的意蕴”。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上文句子结构为“士,……”,所以此句在结构上应该与上文一致,应该为“帅,……”,排除选项 BD;
下文“它好大喜功,不惜穷兵黩武”的原因是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与后文关系密切,应该放在最后,排除选项 C。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句子“忠诚蒙蔽了你的双眼,勇敢拐走了你的思想,笑看刀光剑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A.“凤池”,借代手法;
B.“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管弦”借代手法;
C.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D.“犹厌言兵”,拟人手法。
故选 D。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这个句子“双马不仅近乎完美地诠释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而且马后炮更是包涵了兄弟齐心合力断金”
共有两处错误,第一,句子主语不同,关联词要放在主语前面,“不仅”放到“双马”之前;第二,“包
涵”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合力断金”后添加“的意蕴”。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闭眼单腿站立并不复杂。它通过测量人体在没有任何可视参照物的情况下,仅依靠大脑前庭器官的平
衡感受器和全身肌肉的协调运动,来维持身体重心在单脚支撑面上的时间,以反映平衡能力的强弱。
这虽然是一个很简单的小动作,① 。如果你坚持不了 6 秒,代表你的平衡力已经相当于快 70 岁
的人;如果能够保持在一分钟以上,说明平衡感是优秀的。
平衡能力好,身体的协调和反应能力会越强,身体更健康。随着年纪的增加,② ,需要注意及
时地进行锻炼,来维持好的平衡感,延长自己的寿命。
该动作在练习的时候,③ ,慢慢延长站立时间;还须要闭上眼睛,因为调节平衡并不能靠眼睛
来协调,而是调动大脑来对身体各个器官进行调节。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22. 请从第一段中提取相关信息,以“人体”为开头,为“闭眼单脚站立”下一个定义。
【答案】21. ①却反应了你的平衡能力 ②人的平衡力会下降 ③要循序渐进
22. 人体在没有任何可视参照物的情况下,仅依靠大脑前庭器官的平衡感受器和全身肌肉的协调运动,来维
持身体重心处在单脚支撑面上的动作,叫做闭眼单腿站立。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个空根据“这虽然是一个很简单的小动作”,填入结果,即“却反应了你的平衡能力”;
第二个空根据“随着年纪的增加”“需要注意及时地进行锻炼,来维持好的平衡感,延长自己的寿命”,
可知填入平衡力随着年龄增长的变化,即“人的平衡力会下降”;
第三个空根据“该动作在练习的时候”“慢慢延长站立时间”,填入过程怎么操作,即“要循序渐进”。
注意字数限制。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下定义的能力。
“闭眼单腿站立并不复杂。它通过测量人体在没有任何可视参照物的情况下,仅依靠大脑前庭器官的平衡
感受器和全身肌肉的协调运动,来维持身体重心在单脚支撑面上的时间,以反映平衡能力的强弱”,这个
句子中,首先要明白“闭眼单脚站立”是一个运动的动作,根据要求,以“人体”为开头,即“人体在没
有任何可视参照物的情况下,仅依靠大脑前庭器官的平衡感受器和全身肌肉的协调运动,来维持身体重心
处在单脚支撑面上的动作”,这个动作就“叫做闭眼单腿站立”。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21 年,是农历辛丑牛年。对中华民族来说,牛是刻苦踏实、坚韧的象征,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用三种“牛”的精神,为中国今年的奋斗状态奠定了基调——“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
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
材料二: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桂梅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她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
女子高中,是华坪儿童之家 130 多个孤儿的“妈妈”。63 岁的她,已经扎根滇西贫困山区教育一线 40 余年,
12 年她把超百万元的全部奖金和大部分工资捐出,帮 1084 名贫困山区女孩带出大山,为学生留住了用知识
改变命运的机会。她好似“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一头牛,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2021 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任务光荣而艰
巨,使命伟大而自豪,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之际,某校举办“中国牛”精神大家谈,请你写一篇发
言稿,谈谈的理解和认识。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范文】
发扬“老黄牛”精神永葆艰苦奋斗作风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发言的题目是“发扬‘老黄牛’ 精神,永葆艰苦奋斗作风”。
2021,我们迎来了农历辛丑牛年。对中华民族来说,牛是刻苦、踏实、坚韧的象征,深受中国人民喜
爱。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孺子牛”“拓荒牛 “老黄牛” 分别代表了“为民服务”“创
新发展”“艰苦奋斗” 三种精神。在这三种精神中,我认为“老黄牛”精神是最朴素也最伟大的精神。
无论什么时候,建功立业、书写历史、创造奇迹、实现梦想,都离不开勤勤恳恳的付出。这就需要我
们像老黄牛一样,将汗水流洒在大地上,把奋斗书写在时间里,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诗人臧克家曾在《老黄牛》 中吟道:“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
鞭自奋蹄。”在诗人的笔下,老牛的一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永远都是低头前行,永不松套,一辈
子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工作。
发扬老黄牛精神,需要勤恳奉献、忠诚实干,面对挫折更需要艰苦奋斗、负重前行。世上没有坐享其
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近百年来, 我们党团结带领亿万中华儿女历经千难万险,在民族危亡时浴血
奋战,在一穷二白时奋发图强,在时代发展中劈波逐浪,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
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特别是刚刚结束的 2020 年,来自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国际、
自然等领域的挑战纷至沓来。在泰山压顶的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展现出的韧劲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沉着应对,迎难而上,在极不寻常的年份创造了极不寻常的辉煌: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增长
率先实现由负转正,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各方面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不朽奇迹
背后,始终如一贯穿着老黄牛般的奉献和实干精神。
发扬老黄牛精神,需要养成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好品质。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踏实工作。
不做表面文章,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得养成一
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缺乏埋头苦干的精神,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
要务实,说实话、想实招、求实效。要勤勉,就是要发扬“老黄牛”的精神,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
上。 要吃苦,就是要经受住苦与累的考验,勇挑重担,敢于到艰苦岗位和困难多的地方去工作,以苦为乐,
永葆艰苦奋斗的作风。
当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陕甘宁边区采访时,把红军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矢志奋斗的坚强意志
称为“东方魔力”“兴国之光”。诚如斯诺所言,“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是人
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永远不过时,永远不能丢。
同学们,让我们永葆艰苦奋斗的“老黄牛” 的精神底色,脚踏实地,勇于担当作为,在新时代创造更
大辉煌。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一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提炼了三种精神,即为民
服务“孺子牛”精神、创新发展“拓荒牛”精神和艰苦奋斗“老黄牛” 的精神,三种精神分别代表了三种
民族品质,这三种精神是习主席对过去创造历史的人民精神的总结,也是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的民族品格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激励,在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上,这三种精神永不过时,需要我们永远发
扬,并不断创新和发展。材料二则用实际例子,阐释了“孺子牛”“老黄牛”精神,让学生对这些精神的
理解更加具体形象。考生要在准确理解三种精神的基础上立意行文。
任务要求:形式是“发言稿”,情境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之际,某校举办‘中国牛’精神大家
谈”。考生写作时要对三种精神进行比较和选择,以其中一种精神作主体来立意。
【立意】1.发扬“孺子牛”精神,坚持人民至上。
2.做“拓荒牛”,坚持创新发展。
3.做“老黄牛”,保持艰苦奋斗底色。
【素材】1.做孺子牛,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
和使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
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当前,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小康梦想即将实现,解决困扰中华
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为了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需要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继续精准
施策。不止如此,在所有领域,都需要孺子牛精神。
2.做拓荒牛,就是要坚持创新发展。2021 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十四五”
开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
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等都是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创
新发展。只有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才能破解困扰各领域发展的难题。我们要用好宝贵时间窗口,集中
精力推进改革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
3.做老黄牛,就是要坚持艰苦奋斗。回顾过去一年,征途充满艰辛,奋斗成果显著。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
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今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
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要办好自己的事,离不开艰苦奋斗。站在“两
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既要充满信心,也要居安思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永远保持
慎终如始、戒骄戒躁的清醒头脑,永远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