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中新高考高三五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展示)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新高考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 A 卷 语文试卷 命题:高三备课组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对应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节日研究中,节日起源是热点,也是难点。从文化记忆的角度讲,传统节日的起源并不是“有据 可查的历史,只是被回忆的历史。”出埃及是以色列人的起源神话,这与它是否具有历史真实性毫无关系。 在逾越节上它被当作起源神话,它已进入到这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之中。通过回忆,历史变成了神话。由此, 历史不是变得不真实了,恰恰相反,只有这样,历史才拥有了可持续的规范性和定型性力量,从这个意义 上讲,也才变得真实。因此,从文化记忆视角讨论传统节日起源,不在于传统节日起源的历史真实性,而 是强调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如何转变成传统节日主体生活中有意义的历史,如何发挥“可持续的规范 性和定型性力量”,这才是传统节日起源解释层面上的真实意图。 在民众看来,他们对于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是有意义的历史。湖南省资兴县茶坪村瑶族盘王节,是为 祭祀、追忆瑶族祖先盘王而设立的。盘王是否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不同支系的瑶族有自己的解释,但是, 盘王的来历以及围绕盘王诞生的盘王节是历史的,这些历史究竟始于何时、何地并不确定,其间贯穿了瑶 族民众选择性的文化记忆。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被文献记录,由此成为传统节日起源的可靠性依 据。比如端午节食粽子习俗最早出现在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后来又被诸多文献转录记述,于是, 人们依据《续齐谐记》的记录,肯定端午节及食粽子习俗起源的明确时间。然而,文献记录的记忆只是确 定端午节食粽于习俗在南朝已经出现,但并不意味着它在这一时期才诞生。 传统节日起源于民众集体性的仪式活动,以仪式为核心形成民众生产生活秩序的结构化,这种结构化 的循环生活在历史延续中不断融入神话、传说及习俗,在内容上是“发生在绝对的过去”,在形式上是具 有“高度成型”的庆典仪式性的社会交往和节日,媒介是以文字、图像、舞蹈等形式进行的传统的、象征 性的编码及展演。这些仪式活动将生活固化在记忆里,并且年复一年地重复上演,所以,每次节日活动的 传统就是对于节日起源及其相关人物、事件的文化记忧的“重复”。在文化记忆作用下,传统节日的仪式、 事件把民众头脑中与传统节日起源及相关的文化想象、自然地理空间凝固为具体的生活传统,不同时代的 文字记录对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成为心照不宣的共识,许多确认民族、地域认同和强化身份的知识得以在 传统节日活动中不断巩固,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再生产。 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常常以“实物的记忆”形式呈现,这些实物成为传统节日记忆场关系被延续和重 建。与记忆场有关的事物、事件,关涉到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每个人的经历以及他们过去的事情,过去使用 过的器物、住过的房子,走过的道路,如此一来,传统节日记忆场内的物质化的景观便会延续民众的生活 关系,建构、拓展和丰富区域的历史传统。 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是区域性生活的传承实践,节日仪式与群体活动记录人的生活和文化传统。比如 侗族农历三月十五摔跤节只有在贵州省黎平县双江镇四寨村和寨高村举行。摔跤节期间,两个兄弟村寨的 人要“祭萨岁”。所有人在鼓楼前集合,参与节日活动的牛也被装扮一新。小伙子们摔跤较量后就要斗牛。 这种以“斗”为主的传统节日成为两个村寨的特殊历史,侗族人在解释摔跤节起源的时候包含了村落、村 民丰富的文化记忆。 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具有根基性。比如瑶族的“祭盘王”、彝族的“火把节”、侗族的“祭萨岁”等 等,这些传统节日起源中出现的人物、事件成为关键性内容,既是传统节日中心思想的来源,又是民族基 本生活传统和核心文化元素的表达,他们在传统节日活动过程中被清晰地记忆,成为民族、地方历史的根 脉和文化诞生的原点,并且出现在民众的生活里,发挥着凝聚人心的作用。 (摘编自王丹《传统节日研究的三个维度——基于文化记忆理论的视角》) 材料二: 皇姑信仰及其皇姑节是云南文山广南壮族社会中十分重要的民间信仰和地方节日,其崇拜和祭祀的对 象皇姑是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的胞妹安化郡主。 相传清顺治八年,清军攻占肇庆,永历帝向广西、云南败退,其年方十六的胞妹安化郡主不愿降清, 随兄西逃,入滇途经广南并患病。安化郡主被广南壮族民众安顿在城西郊区的火烧寨治病,永历帝离开广 南赴黔,安化郡主抱病送其胞兄至现今广南城区的马蹄井,之后天天到马蹄井遥思胞兄,终因病情不断加 重而逝于井旁,“火烧寨”群众根据郡主生前请求,死后将其安葬于寨旁的山丘上。说来也怪,从此以后, 火烧寨就一直风调雨顺、平安无事了,“火烧寨”也从此改名为“太平寨”。大家认为这是皇姑保佑的原 因,修建了皇姑庙,并商定在每年农历四月皇姑去世的那一天举行隆重的接皇姑仪式活动,以此来纪念和 感恩皇姑,祈求皇姑保佑,于是就产生了“皇姑节”。从此,每年农历四月的第一个寅日,太平寨的壮族 群众身着盛装,抬着一乘空轿,敲锣打鼓来到马蹄井祭拜,之后到皇姑庙纵情对歌,欢庆皇姑节。 (摘编自黄彩文、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以广南壮族皇姑节为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记忆中传统节日起源的历史不一定具备历史的真实性,它可以是被回忆的历史,也可以是神话传说。 B. 理解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如何转变成节日主体生活中有意义的历史,是节日起源解释层面上的真实 意图。 C. 文化记忆视角下的传统节日起源无法确认其具体时间,比如端午节食粽子习俗的出现可能在南朝之前或 后 D. 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借助活动、仪式等物质性的或者象征性的形式保存、传播、延续它联结着历史与 未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节日的起源若能进入到这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中,它便拥有了可持续的规范性和定型性力量。 B. 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地被文献记录,这就决定了传统节日被后人原样保留并得到传承。 C. 文化记忆中传统节日的起源不是一种空幻的文化想象,而是一种基于共同体认同下的文化信仰。 D. 要研究民族、地方历史的根脉和文化诞生的原点,可以将节日起源的关键性内容作为重要对象。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传统节日文化记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 瑶族描述祖先盘王事迹的歌谣 B. 汉族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的习俗 C. 横店影视城的明清宫苑建筑群 D. 黄帝故里河南新郑轩辕桥的遗迹 4. 请从文化记忆角度谈谈广南壮族皇姑节的意义。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1. C 2. B 3. C 4. ①皇姑节承载着广南壮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②皇姑节蕴含着广南壮族求吉祈福的心理诉求。(或承 载着壮族人民祈求皇姑保佑的愿望)③皇姑节发挥着凝聚人心的作用。④皇姑节强化地域社会关系和地方认 同(民族、地域身份认同)。 5. 示例一:①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的研究目的;②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的可靠性依据;③传统节日的文化记 忆中仪式的作用;④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的三个特征。 示例二:①首先,从文化记忆视角探讨传统节日起源的意义;②其次,论述民众对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是有 选择性的,文献记录使传统文化获得可靠性;③再次,论述文化记忆在传统节日仪式作用下的建构,并由 此得到传承发展;④最后,阐析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具有物质性(实物记忆)、区域性、根基性的特征。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C.“比如端午节食粽子习俗的出现可能在南朝之前或后”是错误的。由原文“文献记录的记忆只是确定端 午节食粽子习俗在南朝已经出现,但并不意味着它在这一时期才诞生”可知,文献记录端午节食粽子习俗 在南朝已经出现,并不意味着这一时期才产生,更不可能在南朝之后才出现。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B.“被后人原样保留并得到传承”是错误的。由原文“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被文献记录,由此成 为传统节日起源的可靠性依据”可知,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被文献记录,但不一定将传统原样保 留。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C. 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以传统节日集体起源的文化现象、历史事件为研究范畴,而“横店影视城的明清营 苑建筑群”不属于这范畴。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从文化记忆视角讨论传统节日起源,不在于传统节日起源的历史真实性,而是强调传统节日起源 的文化记忆如何转变成传统节日主体生活中有意义的历史”可知,传统节日既承载着历史记忆也承载着文 化记忆,而材料二中对皇姑节来历的介绍可以看出皇姑节同样承载着广南壮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 由原文“在民众看来,他们对于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是有意义的历史”可知,民众对于传统节日起源的解 释是有一定的意义,是一种选择性的文化记忆。而云南文山广南壮族认为将安化郡主葬在“火烧寨”旁的 山丘后,“火烧寨”就一直风调雨顺是因为安化郡主保佑的原因,所以皇姑节承载着壮族人民祈求皇姑保 佑的愿望。 由原文“并且出现在民众的生活里,发挥着凝聚人心的作用”可知,传统节日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而每 年农历四月的第一个寅日,太平寨的壮族群众身着盛装,抬着一乘空轿,敲锣打鼓来到马蹄井祭拜,之后 到皇姑庙纵情对歌,欢庆皇姑节,所以皇姑节发挥着凝聚人心的作用。 由原文“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是区域性生活的传承实践,节日仪式与群体活动记录人的生活和文化传统” 可知,传统节日具有地域性和强调地方认同,而皇姑信仰及其皇姑节是云南文山广南壮族社会中十分重要 的民间信仰和地方节日,所以皇姑节强化地域社会关系和地方认同。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行文结构的把握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说到从文化记忆视角讨论传统节日起源,不在于传统节日起源的历史真实性,而是强调传统 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如何转变成传统节日主体生活中有意义的历史,如何发挥“可持续的规范性和定型性 力量”,这才是传统节日起源解释层面上的真实意图,可以看出材料一首先是从文化记忆的视角探讨传统 节日起源的意义。 材料一第二段说到在民众看来,他们对于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是有意义的历史,其间贯穿了民众选择性的 文化记忆。传统节日起源的文化记忆不断被文献记录,由此成为传统节日起源的可靠性依据。由此可知, 第二段论述民众对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是有选择性的,文献记录使传统文化获得可靠性。 材料一第三段说到在文化记忆作用下,传统节日的仪式、事件把民众头脑中与传统节日起源及相关的文化 想象、自然地理空间凝固为具体的生活传统,不同时代的文字记录对传统节日起源的解释成为心照不宣的 共识,许多确认民族、地域认同和强化身份的知识得以在传统节日活动中不断巩固,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 传承发展和再生产,所以第三段论述文化记忆在传统节日仪式作用下的建构,并由此得到传承发展。 材料一第四段说到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常常以“实物的记忆”形式呈现,这些实物成为传统节日记忆场关 系被延续和重建,即传统文化的记忆具有实物记忆的特征。第五段说到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是区域性生活 的传承实践,节日仪式与群体活动记录人的生活和文化传统,即传统文化的记忆具有区域性的特征。第六 段说到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具有根基性,即传统文化的记忆具有根基性的特征。所以材料一最后阐析传统 节日的文化记忆具有实物记忆、区域性、根基性的特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毫州记 钱红莉 自合肥往北,过淮河,景色渐渐不同,大片麦地一直铺到天边,青绿里隐有微微的明黄,似流动着的 画。路旁一株株苦楝,树巅紫花,细淡而繁密,犹如钢琴协奏曲急速有声。苦楝花紫嘟嘟的,有微微暗香, 每年准时开在小满前后。我生长于斑斓阴柔的皖南,自小看惯水田漠漠的景致,而北方的雄浑开阔,则是 另外一层浑厚壮美,看得久了,隐隐有着直指人心的苍凉。 第一次到毫州来,最先被这里纵横时空的路名打动,分别以植物或古人名,命名每一条道路,清新, 雅古。若以路名排行,毫州想必是皖地首屈一指的文雅之城。路过庄周路、漆园路,如若置身古代,庄子 于涡水之畔,以夸张的寓言体与你娓娓道来人世的道理;白芍路、菊花路、牡丹路……一路看过去,又是 簇新的灵气与山野之气了。国槐森森,绿气盎然,沉稳而持重,仿佛神州五千年文明都被默默承担下来了。 真是一座文气、底气兼备的小城。 夜里,于古街饭罢,步行至十字路口,闲闲抬首,高古的城楼矗立眼前。街上,车少,静谧,时间的 钟摆动得慢;灯亮着,影子一直追着你走,走着走着,一颗心倏忽安稳下来,世间仿佛没什么急着赶的事 情要做。“闲”的繁体写法,门里一个月,取倚门望月之意。一颗心闲下来,人们才会有倚门望月的雅趣, 分明是沐浴而享受生命了。小城的慢与闲,可珍,可贵。 当望见“建安文学馆”几个字,一颗原本嘈嘈杂杂的心,确乎一个冷战,紧随而来的,则是几千年的 浩浩汤汤,岁月在文学面前变得庄严肃穆——三曹,建安七子,以至于整个汉魏文学,令人瞬间有了谦卑 心,并陷入长久的缄默。年轻时,热衷于曹植,沉迷于他的华丽、忧伤以及绵延的弱质之美,及至中年, 方才懂得曹丕的难得。 “策我良马,被我轻裘”(曹丕《善哉行》)少年一般的蓬勃朝气,这是要我们积极地活,无须整天愁 苦不竭,因为“高山有崖,林木有枝”,是说生命的忧愁自古皆有,好比高山有轮廓树木有杂枝一样天生 即在。既然自古皆然,那么,我们何不超越它,活得更好些呢?也就是在尘世的废墟之上给予自己精神的 光芒,从而活得更为闪亮…… 每一次,当我对着镜子拔拽白发,他的《短歌行》鸽子一样扑闪着双翅,落至眼前。“嗟我白发,生 一何早”—-对这个不可把握的浮世,谁不曾独自叹气过?这口气也长,自汉魏延续当今,到了我这里,到 底,壮烈少了,执念多了,但,在我们的心性里,更多的还是不甘—-——我这条小命存于世间,难道不能 再做点什么?曹丕的四言诗,言浅,意深,雀跃,幽曲…… 建安文学馆毗邻运兵道,房间曲折幽深,空阔而润凉,墙上布满三曹书法体诗文,一幅幅看过去,手 心全是汗,一颗小心脏不明所以,默默悸动。拐一个小弯,便是运兵道,想着这八千米工程竣工后,爸爸 来过这里,儿子也会来的。两千余年往矣,作为他俩共同读者的我,也来了,静静走在他们曾走过的砖道, 心上有细雨鱼儿出,也有微风燕子斜。这砖道,时窄时宽,布满绿锈,并非青苔,以指触之,冰一般凛冽, 直如曹操存世的唯一一幅墨迹“衮雪”二字,望之苍凉,尤其“衮”字那一捺,令人端详良久,隐约有“水 何澹澹”之气息。这气息,并非逼仄的涡水之气,而是放眼宇宙星辰的苍茫之气。光阴荏苒两千余年,他 一直被误解着,到底知音难觅,肯以大历史观去体恤他的人,大约不止我一个吧。 自小,我们活在小说演义所灌输的正统意识下浑然不觉,哪怕民间戏曲呢,孟德兄一种白脸形象,几 千年这么一路呵呵哈哈唱下来,他一直被钉在耻辱架前炙烤,什么“抉天子而令诸侯”的不忠不义,简直 胡扯!等生命成长至一定高度,我们终于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忽然有疑问:如果置身一个昏聩的世界, 为何不能打破而取而代之呢?身处无明乱世的他,该有多痛苦。生命因痛苦而厚重,不断涅槃,不断重生, 眼界从而更为高远广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回合肥的列车上,窗外北方大地的一马平川以及天上大开大合的灰色云朵,隐隐约约间,总有一种兵 气,仿佛时光倒流。史书一页一页翻过,徒留群雄逐鹿中原的喧哗、铿锵,耳畔时有鼓声,轰隆隆的遗韵 犹存。 列车长前来与我攀谈。他自小热爱文学,学画,习古琴,至今笔耕不辍。问他:如此深秀而丰富,做 这份工作可委屈?他笑:工作中,每天见众人,忙忙碌碌之中还能积累小说素材…… 忽然记起,有一次,同事同样说起过:你不觉得我们窝在这里挺委屈吗?我的愿望小而又小——但凡 可以放下一张书桌,在哪里,都不委屈。 四小时后,车抵合肥,车长珍重地戴上帽子,为我与同事打开车门,彬彬有礼将我的行李箱提出去。 薄暮里,我们于人流熙攘的站台握手告别。 文学真是神奇啊!因为机缘,被邀至古城毫州,于两千多年前修建的地下运兵道里感受着曹氏父子的 气息文脉。未曾料想,回程列车上,有幸遇到了一位有着极高文学素养的列车长,我们畅谈一路。列车呼 啸着,令平畴远处的麦子急速向后倒去,小满过后,大抵就要动镰了。 这一路,我还看见了炊烟、绿树、紫花……世间一切,尽收眼底,仿佛一切都在着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提及毫州国槐、路名等,这些事物和三曹的诗句、书法、历史功绩共同增加了此地的历史厚重感以 及绵延不断的文脉气息。 B. 文章引用《善哉行》中的诗,意在表明应积极面对忧患,超越自我,方能活得精彩;引用《短歌行》中 的诗则表达对人生苦短的悲伤。 C. 文章批判了演义及民间戏曲中对曹操的错误认识,他认为“挟天子而令诸侯”,是身处昏聩乱世具有雄 才大略的曹操痛苦而正确的选择。 D. 文章写到了一位热爱生活、富有才华的列车长,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气象中、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所蕴 含着的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用一种外来者、探寻者的心理,充满感情地表达出对毫州之行的感受与 思考,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 B. 文章开篇选取"铺到天边"的麦田、苦楝花等意象描绘了如画般的景色,与后文"一马平川"的大地,“炊 烟、绿树、紫花”等前后呼应,意脉相通。 C. 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将皖南风光与北方之景进行对比,突出了北方的雄浑壮美;将曹植与曹丕的 作品进行对比,突出了曹丕的才华更为卓越。 D. 文章运用比喻、通感等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毫州的大好风光,写景富有特色;“仿佛一切都在着了”, 凸显了此地的勃勃生机,使结尾韵味悠长。 8. 本文语言优美典雅,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作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请举两例分析。 9. 鉴赏散文应从即景、披事、体物入手,进而悟情、明情,欣赏作品的情致之美。本文蕴含着哪些情致? 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概括。 【答案】6. B 7. C 8. (1)“他的《短歌行》鸽子一样扑闪着双翅,落至眼前。”此句将诗作比作“鸽子”“落至眼前”,喻 体新奇,生动形象,写活了作者对镜弄发时《短歌行》倏忽出现在脑海中的情景。(2)“那一捺……隐约 有'水何澹澹'之气息……而是放眼宇宙星辰的苍茫之气。”此句由曹操的书法想到宇宙星辰的苍茫之气, 由实到虚,思维开阔,生动体现了一代政治家的宽广胸襟。 9. ①对雄浑开阔景色的赞美;②对悠闲宁静生活的向往;③对命途多舛人生的超越与释然;④对历史人物 的体恤和认知;⑤对文脉气息经久不衰的欣喜;⑥对文学的热爱与坚持。(意思对即可)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内容的理解能力。 B.“引用《短歌行》中的诗则表达对人生苦短的悲伤”是错误的。由原文“对这个不可把握的浮世,谁不 曾独自叹气过?这口气也长,自汉魏延续当今,到了我这里,到底,壮烈少了,执念多了,但,在我们的 心性里,更多的还是不甘—-——我这条小命存于世间,难道不能再做点什么?”可以看出,这里面主要是 表达内心的一种不甘,对这种生命的短暂的不甘。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特色的把握能力。 C.“突出了曹丕的才华更为卓越”是错误的。作者说到早年时热衷于曹植,沉迷于他的华丽、忧伤以及绵 延的弱质之美,及至中年,方才懂得曹丕的难得,所以作者是从不同角度来写二人的,并不是在说谁的才 华更为卓越。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 本题说到作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表现在善于运用表现手法。比如:“每一次,当我对着镜子拔拽 白发,他的《短歌行》鸽子一样扑闪着双翅,落至眼前”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曹丕的《短歌行》诗 作比作鸽子,“扑闪着双翅,落至眼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镜拔拽白发时《短歌行》的诗句就倏忽 出现在脑海中的情景,用语新奇。“这砖道,时窄时宽,布满绿锈,并非青苔,以指触之,冰一般凛冽, 直如曹操存世的唯一一幅墨迹‘衮雪’二字,望之苍凉,尤其‘衮’字那一捺,令人端详良久,隐约有‘水 何澹澹’之气息。这气息,并非逼仄的涡水之气,而是放眼宇宙星辰的苍茫之气”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将眼前的砖道比作曹操的墨迹“衮雪”,写出了眼前景物的苍凉之感。并且,由眼前的砖道写到曹操的书 法,并且由曹操的书法“衮雪”想到宇宙星辰的苍茫之气,从而由实到虚,思维开阔,生动体现了一代政 治家的宽广胸襟。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情感主旨的把握能力。 文章的开篇写到作者生长于斑斓阴柔的皖南,自小看惯水田漠漠的景致,而北方的雄浑开阔,则是另外一 层浑厚壮美,看得久了,隐隐有着直指人心的苍凉,所以首先表达了对雄浑开阔景色的赞美。作者在夜里 步行至城楼前,街上车少人少,非常的静谧,小城的慢与闲可珍可贵,从而看出对对悠闲宁静生活的向往。 作者在读曹丕的《善哉行》时,认识到生命的忧愁自古皆有,我们应该超越它,活得更好些,从而看出作 者对命途多舛人生的超越与释然。两千多年,曹操一直被误解,知音难觅,但作者却能够以大历史观去体 恤他,理解他的痛苦,所以体现作者对历史人物的体恤和认知。曹氏父子两千多年前在亳州城修建地下运 兵道,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气息文脉,而现在的亳州城的路名纵横时空,分别以植物或古人名来命名每一条 道路,并且文章最后写到了一位热爱生活、富有才华的列车长,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气象中、普通人的 平凡生活所蕴含着的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表达了作者对文脉气息经久不衰的欣喜。文章最后写到列车长 和自己的同事,他们能够热爱文学和笔耕不辍,其实是表达作者自己对文学的热爱与坚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嘉遇,字正甫,松江华亭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保定推官。四十五年,用治行征。当擢谏职, 先注礼部主事。帝久倦勤,方从哲独柄国。碌碌充位,中外章奏悉留中。时嘉遇及工部主事钟惺、中书舍 人尹嘉宾、行人魏光国皆以才名,当列言职。诗教辈以与之麟善,抑之,俾不与考选..。四十七年三月,辽 东败书闻,嘉遇遂抗疏言...:“辽左三路丧师,虽缘(原因)杨镐失策,揆厥所由,则以纵贷李维输故。夫 维翰丧师辱国,罪不容诛,乃仅令回籍听勘。谁司票拟..?则阁臣方从哲也;谁司纠驳?则兵科赵兴邦也。 参貂白镪,赂遗绎络,国典边防,因之大坏。惟陛下立断。”疏入未报从哲力辨嘉遇再疏劾之并及诗教于 是诗教兴邦及亮嗣延登壮丽辈交章力攻。诗教谓嘉遇不得考选,故挟私狂逞。嘉遇言:“诗教于从哲,一 心拥戴,相倚为奸。凡枚卜、考选诸大政,百方挠阻,专务壅蔽,遇绝主聪。遂致纲纪不张,戎马驰突, 臣窃痛之。今内治尽坏,纵日议兵食、谈战守,究何益于事?故臣为国击奸,冀除祸本,虽死不避,尚区 区计升沉得丧哉!”及是嘉遇五疏力攻,诗教辈亦窘。而浙人唐世济、董元儒遂助嘉遇排击。自是亓、赵 之势渐小,时论快焉。光宗立,嘉遇乞改南部,就迁吏部员外郎。天启中,赵南星秉铨,召为考功员外郎, 改文选署选事。时左光斗、魏大中以嘉遇与之麟、韩敬同年..相善,颇疑之。已,见嘉遇公康,亦皆亲善。 未几,党人张讷诬劾南星,并及嘉遇,递除名。寻锻炼光斗、大中狱,诬嘉遇尝行贿。逮讯论徒,愤恨发 病卒。素祯初,赠太常少卿。 (节选自《明史·夏嘉遇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疏入/未报从哲/力辨/嘉遇再疏劾之/并及诗教/于是诗教/兴邦及亮嗣/延登/壮丽辈交章力攻 B. 疏入/未报/从哲力辨/嘉遇再疏劾之/并及诗教/于是诗教/兴邦及亮嗣/延登/壮丽辈交章力攻 C. 疏入/未报/从哲力辨/嘉遇再疏劾之/并及诗教/于是诗教/兴邦及亮嗣/延登/壮丽/辈交章力攻 D. 疏入/未报从哲/力辨/嘉遇再疏劾之/并及诗教/于是诗教/兴邦及亮嗣/延登/壮丽/辈交章力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考选,是中国古代的官吏选拔制度,它主要是用来解决国家官吏的来源问题。 B. 抗疏,意思是向皇帝上书直言。疏是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议论文体。 C. 票拟,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再进呈皇帝裁决。 D. 同年,指年岁相同,也指科举时代同乡考中的人,文中关系亲密的三人确系同乡。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嘉遇为官多年,政绩斐然。本应提拔为言官,先做了礼部主事。亓诗教等认为他与邹之麟要好而压制 他。 B. 夏嘉遇为人正直,为国分忧。听闻辽东失败的消息,义愤填膺,上疏弹劾那些破坏纲纪祸国殃民的奸臣。 C. 夏嘉遇攻击那些把持朝政的佞臣,连上奏疏,使得亓诗教、唐世济、董元儒等人的势力更小,大快人心。 D. 夏嘉遇遭到不公平的对待,先是被弹劾除名,后又被诬蔑为行贿,最终抑郁致病,怀恨而亡。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臣为国击奸,冀除祸本,虽死不避,尚区区计升沉得丧哉! (2)寻锻炼光斗、大中狱,诬嘉遇尝行贿。逮讯论徒,愤恨发病卒。 14. 左光斗、魏大中为什么对夏嘉遇有疑心?后来为什么又和他要好?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所以我要为国除奸,希望消除灾害之源,即使是死也不躲避,更何况去计较微不足道的升官与贬 职呢! (2)不久党人罗织罪名,将左光斗、魏大中逮捕,诬赖夏嘉遇曾经行贿。逮捕审问弹劾的人,夏嘉遇愤恨 得生病死去。 14. 因为夏嘉遇与邹之麟、韩敬为同年进士,相互关系很好。后来看到夏嘉遇公正廉洁。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奏疏呈上,没有回答。方从哲极力为自己辩解,夏嘉遇再次上疏弹劾他,并一起弹劾了亓诗教。于 是亓诗教与赵兴邦及吴亮嗣、张延登、房壮丽等相继上奏攻击。 采用排除法。第二分句,“未报”是上疏的结果,应单独成句,排除 AD。第九分句,“辈”指等人,前面 的人分别指“赵兴邦、吴亮嗣、张延登、房壮丽等人,是对前文的省略,应在前句句末,排除 CD。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文中关系亲密的三人确系同乡”有误,“同年”是科举时代同一年考中的人,文中指左光斗、魏大中 因为夏嘉遇与邹之麟、韩敬为同年进士相互关系很好。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使得亓诗教、唐世济、董元儒等人的势力更小”有误,依据文意“浙人唐世济、董元儒遂助嘉遇排击。 自是亓、赵之势,时论快焉。”因此,不是亓诗教、唐世济、董元儒的势力小,而是亓诗教、赵兴邦的势 力更小。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击”,铲除;“歼”,形容词作名词,奸人;“冀”,希望;“虽”,即使;“尚区区”,更何况,; “升沉得丧”,升官贬职。 (2)“寻”,不久;“锻炼”,指官吏枉法陷人于罪;“尝”,曾经;“讯”,审问;“论”,这里指弹 劾;“卒”,去世,死去。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题意“左光斗、魏大中为什么对夏嘉遇有疑心?后来为什么又和他要好?”紧扣“对夏嘉遇有疑心”找出 原因,阅读文本,得到“时左光斗、魏大中以嘉遇与之麟、韩敬同年相善,颇疑之”。为此左光斗疑心夏 嘉遇与邹之麟、韩敬为同年进士,他们关系甚好,不是自己内党之人。后来,和他要好的原因:依“今内 治尽坏,纵日议兵食、谈战守,究何益于事?故臣为国击奸,冀除祸本,虽死不避,尚区区计升沉得丧哉!” 句意是现在内政腐败,纵使天天议论兵事,谈论战守,究竟有什么好处呢?所以我要为国除奸,希望消除 灾害之源,即使是死也不躲避,更何况去计较微不足道的升官与贬职呢?这是夏嘉遇反驳亓诗教认为夏嘉 遇泄私愤而弹劾自己时而说的一段话。话语中充满了正义感,一针见血地指斥朝内内政的腐败,视死发誓 要为国铲除奸凶。由此左光斗见夏嘉遇是一个公正廉洁之人,才和他要好。 参考译文: 夏嘉遇,字正甫,上海松江华亭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职保定推官。万历四十五年,夏嘉遇因为 政绩突出为皇上征召。应当提拔为言官,先做了礼部主事。皇上倦怠政事很久了,方从哲一个人大权独揽。 碌碌无为而列居权位,中外奏章全部留于禁中。当时夏嘉遇及工部主事钟惺、中书舍人尹嘉宾、行人魏光 国都以才能著称,应当列为言官。亓(qí)诗教等认为他们与邹之麟要好,压制他们,不让他们考选。万历 四十七年三月,辽东失败的消息传来,夏嘉遇于是上疏说:“辽东三路大败,虽然是杨镐指挥失策,揣度 其原因,则是放纵李维翰的缘故。李维翰丧师辱国,罪不容诛,只是让他回原籍等候勘察。谁起草的这个 命令?阁臣方从哲;谁管理驳议?是兵科赵兴邦。以人参、貂皮、白银贿赂者络绎不绝,国家大典,边防 大计,因此大为败坏。希望陛下立即决断。”奏疏呈上,没有回答。方从哲极力为自己辩解,夏嘉遇再次 上疏弹劾他,并一起弹劾了亓诗教。于是亓诗教与赵兴邦及吴亮嗣、张延登、房壮丽等相继上奏攻击。诗 教认为夏嘉遇没有得到考选,所以泄私愤逞狂。夏嘉遇说:“亓诗教对于方从哲,一心一意地拥戴,互相 依靠狼狈为奸。凡是选官、考选诸大事,百方阻挠,专门堵塞各种意见,不让陛下听到任何事情。于是导 致纲纪不张,战事纷起,臣暗中深以为恨。现在内政腐败,纵使天天议论兵事,谈论战守,究竟有什么好 处呢?所以我要为国除奸,希望消除灾害之源,即使是死也不躲避,更何况去计较微不足道的升官与贬职 呢!”等到夏嘉遇上了五道奏疏极力攻击,亓诗教等人更为窘迫。而浙江人唐世济、董元儒帮助夏嘉遇排 挤他们。自此以后,亓、赵的势力更小,时论认为大快人心。光宗继位,嘉遇乞求改任南部,官职变为吏 部员外郎。天启中,赵南星掌管官吏选拔,将他召为考功员外郎,改任文选署选事。当时,左光斗、魏大 中因为夏嘉遇与邹之麟、韩敬为同年进士相互关系很好,颇有疑心。不久,见夏嘉遇公正廉洁,也和他要 好了。没有多久,党人张讷诬蔑、弹劾赵南星及夏嘉遇,于是两人被除名。不久党人罗织罪名,将左光斗、 魏大中逮捕,诬赖夏嘉遇曾经行贿。逮捕审问弹劾的人,夏嘉遇愤恨得生病死去。崇祯初年,赠为太常少 卿。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赵伯鱼(节选) 韩 驹① 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 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 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 B. 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 C. 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 D. 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16. 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②然后“一朝悟罢”,领 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鉴赏能力。 B 项,“劝诫”说法错误,根据诗句“果可畏”可知充满了嘉许、赞赏,并没有劝诫的意思。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句内容的能力。 由“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可知作者认为学诗要像初学禅一样,在未开悟的时候,要“遍 参诸方”,多琢磨,以诸多前人为师,“遍”、“诸”字强调要下苦功,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 由“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可知作者强调“悟”,在学习前人之后要有自己对诗歌艺术真旨 的领悟,“一朝悟罢”,一旦领悟到,“信手拈出皆成章”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诗也就学成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曹操《短歌行》中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说,而杜甫《登高》诗中“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反其意而用之。 (3)“言前尘回首,枨触万端,顾当年行乐之时,即觉世事无常,持沙转烛,黯然于好梦必醒,盛筵必散。 登场而预有下场之感,热闹中早含萧索矣。”钱钟书此语是对李商隐《锦瑟》中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两句的解读。 【答案】 (1). 与子同袍 (2). 与子同泽 (3). 艰难苦恨繁霜鬂 (4). 潦倒新停浊酒杯 (5). 此 情可待成追忆 (6). 只是当时已惘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袍、繁、鬂、潦、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有”与“无”是老子提出的非常重要的辩证哲学观点。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 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 随,恒也”,老子认为“有”与“无”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相对而生,是永恒的真理。不仅“有”与 “无”的辩证哲学观念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 远的影响。《道德经》所载“三十辐共一般,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段话深刻揭示了人们创造、制作器物时,( ) 其崇“有”两贵“无”,两者对立统一于器物之中。 18. 画波浪线的语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 物之源。 B. 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 之源; C. 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 之源; D. 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 物之源。 19. 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有”只是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但真正能被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却是其中的 “无”。 B. 真正能被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是其中的“无”,“有”只是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 C. 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只是“有”,但真正能被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却是其中的“无”。 D. 真正能被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是其中的“无”,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只是“有”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修改为: 【答案】18. B 19. A 20. 修改为:“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不仅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 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提出”后的冒号不能管到句子的末尾,应去掉; C.句号使用错误,引号中的内容为“提出”的宾语,为不完全引用,故应去掉句号; D.“提出”后有冒号,表示后面引号中为完全引用,故第一个句号应放在后引号内。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根据后文“其崇‘有’而贵‘无’”,可知先阐释“有”后阐释“无”更好,故排除 BD 两项; “……只是‘有’”与“‘有’只是……”比,后者更能突出下文“而贵‘无’”的观点,故排除 C 项。 故选 A。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是两个分句的主语,两个分句主语 一致,故主语应放在关联词的前面;二是成分残缺,“具有”缺少宾语,应该在“指导”后加上“意义” 或“作用”。 故正确的句子为:“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不仅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 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群体冲动行为有时显得极为血腥残暴,有时又极为慷慨和壮烈。正因为如此,群体既可以成为遭人唾 弃的刽子手,(1)_______。也只有群体,才能义无反顾地为了心中的信念而不惜血洒战场。群体的这种易 变性使他们难以统治,当公共权力落到他们手里时尤其如此。 此外,群体虽然狂热渴望某种东西,(2)________。他们的思想不能持久,他们的愿望也同样。 群体也像野蛮人一样,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容不下什么障碍。处于群体中的个体,完全不认为会“不 可能”或“做不到”;(3)_______,他很清楚自己言行的后果,绝不可能去焚烧宫殿或是洗劫商店。即便 有了这样的想法,也会立刻遏制住这种蛊惑。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 字。 22. 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 10 个字。 【答案】21. (1)也可以成为慷慨赴义的勇士 (2)但不会渴望得太久 (3)若是孤身一人时 22. (1)群体具有易变性 (2)群体具有不持久性 (3)群体容不下障碍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对应“既”及“有时又极为慷慨和壮烈”可填“也可以成为慷慨赴义的勇士”; 第二空,和前一句为转折关系,根据“思想不能持久,他们的愿望也同样”可知应填“但不会渴望得太久”; 第三空,前面说群体中的个体认为什么都能做到,后面说“他”“绝不可能……”可知指单个人存在时, 故填“若是孤身一人时”。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文段主要内容为群体的特点,故句子主语为“群体”即可;成句时注意要字数的要求。 第一段,根据“有时……有时……”“易变性”“难以统治”可概括为“群体具有易变性”; 第二段,根据“他们的思想不能持久,他们的愿望也同样”可知,“不能持久”是其主要特点,可概括为 “群体具有不持久性”; 第三段,根据第一句具有总括性,结合“容不下什么障碍”可概括为“群体容不下障碍”。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全国两会上,“体育入高考”这一话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将体育纳入高考,有利于减 轻学生课业负,增强学生体质,加快建设健康中国的步伐;有人认为,把体育纳入高考,并不能减轻学生 的学业负担,反而会增加学生新的“体育应试”负担;也有人认为,是否将体育纳入高考并不重要,关键 是能否保障课程教学质量。 中国教育报拟针对“体育是否该纳入高考”开设专栏,展开讨论。请你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投稿 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魄 1953 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健康是金子”。“健康的钥匙在自己手中”,愉快的心境,活跃的思 维都需要健康的身体。体育运动是人们保持健康体魄的重要途径。把体育纳入高考,使学生加强锻炼,增 强自己的体魄,是有必要的。 我们因健康而快乐,因运动而健康,运动是一切生命之源。有专家说过:“青少年德育抓不好要出‘危 险品’,智育抓不好要出‘次品’,体育抓不好要出‘废品’。《奥林匹克宪章》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阐释 是:增强人的体质、意志和精神,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青少年参与更多的体育活动,并了解体育 所蕴含的哲学和精神,这是成长的必修课程。 体育锻炼,不仅仅是一种对抗,更是一种合作。团结一致就是体育精神的具体体现。运动会的广播操 和入场式比赛,要求全体参与人员互相配合、互相协调。在一系列的团体比赛中,参赛队员齐心协力、一 鼓作气,在一旁的拉拉队不停地欢呼叫喊着,给参赛的队员足够的信心,大家向着同一个目标努力拼搏, 心连心一同前进。这就告诉我们,体育锻炼还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把体育纳入高考,难道不是增强班级 凝聚力,使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吗? 体育精神,在于锐意进取、奋力争先的活力,在于坚持不解、拼搏到底的韧性。无论任何时候决不服 输,再苦再累也决不放弃。必胜的信念是体育精神,的精髓。无论是什么比赛的运动员,在他们的内心里, 始终存在着一根支柱——必胜的信念。体育精神还在于公平合理、互相体谅。在比赛中难免会产生磕磕碰 碰,由此而使得双方搞得不愉快,这是不值得的。体育精神并非只能以输赢来衡量,重要的是维持并加深 比赛各方的友谊,赛场如同战场,却不是战场,只有互相谅解、互相协助,体育的精髓才能发挥无遗。这 种信念难道不是我们青年一代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吗? 我国有良好的体育教育传统,更有优质的体育资源、深厚的群众体育基础,学生在追求卓越学习成绩 的过程中应同样重视体育,积极锻炼身体,所以我认为,将体育纳入高考很有必要。以体育纳入高考,来 促进青年一代锻炼身体,增强体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该材料来自两会期间的一个敏感话题。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应该能引起学生的写 作欲望。材料集中在了两类人对“体育纳入高考”的不同态度,一类人持支持态度,列举了“把体育纳入 高考”的优点。写作时,注意从体育锻炼对学生的益处方面论证观点;另一类人持反对态度,认为“把体 育纳入高考”可能会减轻人们对学业的重视程度,针对过多的体育锻炼,会牵扯学生精力,就会影响文化 学习来论证。这样,在审题上没有难为学生,学生可以去探究现在中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也可以提 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批评对体育锻炼的漠视态度等等。 立意: (1)体育纳入高考,可促使学生增强体魄。 (2)不宜把体育纳入高考,会减轻人们对学业的重视程度。 素材: 1. 体育精神,在于锐意进取、奋力争先的活力,在于坚持不解、拼搏到底的韧性。无论任何时候决不服输, 再苦再累也决不放弃。必胜的信念是体育精神,的精髓。无论是什么比赛的运动员,在他们的内心里,始 终存在着一根支柱——必胜的信念。体育精神还在于公平合理、互相体谅。在比赛中难免会产生磕磕碰碰, 由此而使得双方搞得不愉快,这是不值得的。体育精神并非只能以输赢来衡量,重要的是维持并加深比赛 各方的友谊,赛场如同战场,却不是战场,只有互相谅解、互相协助,体育的精髓才能发挥无遗。这种信 念难道不是我们青年一代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吗? 2. 毛泽东曾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在很早就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至 理名言。坚持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预防疾病。对于学习压力日趋加重的现代的大学生 来说,适当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具有好处的。不仅可以提高运动素质,还可以做到劳逸结合,使智力水平得 到充分的发挥。可见,一个强健的体魄对于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而强健的体魄则来源于体育锻炼。总之, 体育锻炼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 3. 学生一般都是静坐在教室低头弯腰学习,长期处于这种姿势,又不参加身体锻炼,往往会引起各种疾病。 如供血不足,神经衰弱,胸腔狭窄,肌肉软弱无力,心脏疾病便秘等。因此,学生要经常参加身体锻炼, 因为身体锻炼可以使心脏和胃肠都得到良好的锻炼,使学生精力充沛,同时,身体锻炼还是一种积极性休 息,脑细胞各有分工,进行身体锻炼时,管理肌肉活动的精神细胞处于兴奋状态,而思考问题的神经细胞 则处于抑制状态,得到很好的积极性休息。 结构层次: 文章开以 1953 年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要指示为引子,引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第一段结尾明确亮出论点“把 体育纳入高考,使学生加强锻炼,强健自己的体魄,是有必要的”。正文部分体育锻炼的益处:体育所蕴 含的哲学和精神,这是成长的必修课程;体育锻炼能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体育能锻 炼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做事能锐意进取、奋力争先,增强坚持不解、拼搏到底的韧性。文章结尾回扣主题, 号召将体育锻炼纳入高考。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