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市外国语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展示)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丽水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中部 2020 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1 分) (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5 分)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 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 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 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 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 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 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 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 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 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 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 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 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 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 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 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 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 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 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 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 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 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 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 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 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 的词语,“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有改动) 1. 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 土地所束缚。 B. 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 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 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 社会。 D. 无论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 终老于斯。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 由。 B. 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 从心”。 C. 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 本依据。 D. 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 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 往原则有别。 B. 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 联系。 C. 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 会到这种特性。 D. 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 而有了贬义。 4. 文末说:“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 为什么这样说? 【答案】1. A 2. C 3. B 4. ①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孤立与隔膜),妨碍了现代社会的流动性。②乡土社会尊崇的是礼俗,它与现代社 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③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 求。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错误。原文相关信息是“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 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因此选项 说法错误。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错误。原文所说乡土社会 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而“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 有机地聚合在一起”不是乡土社会,而是法理社会。 D.“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说法有误,原文说“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 的社会”,可见“固守乡土,终老于斯”不是人们主动的选择,也无需选择。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和理解文本观点的能力。 A.“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错误。原文说“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 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没有说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 B.“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有误。原文“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 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是说因为“熟悉”。 D.“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有误。原文说“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 意思与选项恰恰相反。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错误。原文相关信息有“乡土社会的信用并 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 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可见礼俗不是 一种抽象出来的原则,更不是目的与手段之间的普遍联系。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着眼于全文,分析作者在文章中对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所流露 出的观点,然后作答,可以直接引用原文或者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如在文章第二段,“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可概括为“乡土社 会的地方性(孤立与隔膜),妨碍了现在社会的流动性”。 文章第六段,“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 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可概括为“乡土社会尊崇的是礼俗,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 不符”。 文章第七段,“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可概括为“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 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①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兴起,园子荒 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②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 坐落在那儿了,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 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 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③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 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 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 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 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④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 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⑤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 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 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 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 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 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 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 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 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 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⑥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 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 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 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 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 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 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 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 这样的安排? 5. 请结合上下文内容,简要说明第②段“宿命的味道”的含义。 6. 请简要分析选文的结构特点。 7. 请概括第⑤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该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8. 请赏析第②段文句“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答案】5. ①虽然搬过几次家,但越搬越近。②“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 百多年”。③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④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 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⑤地坛的荒芜冷落和“我”的失魂落魄相怜相惜,同时地坛又给 “我”提供了一个宁静的去处,让我从容地思考人生的真谛。⑥地坛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让“我” 懂得了或者的情感与意蕴。 6. 选文先从地坛的“荒芜”着笔,接着写自己在地坛感受到的勃勃生机,明白地坛“荒芜但不衰败”的特 点,按照人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浅入深地进行了描写;而行文中,地坛的命运与“我”的遭遇交织在 一起,以地坛的荒芜冷落映射“我”的残疾自伤,以地坛的生机来启示“我”关于生命的真谛的思考,最 终走出阴影,悟出人生真谛,卒章显志。 7. 景物特点:荒芜但并不衰败。 作用:“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懂得了:虽然残疾, 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8. ①强调了“我家”与地坛实际距离确实很近;②更加充分地表达了“我家”与地坛的彼此缘分之深;③ 更加突出了地坛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地坛就是“我家”,是作者的精神家园。 【解析】 【分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含义的能力。 “宿命”指前世的命运。佛家认为今生的命运是由前世行为的善恶决定的。在文中,“宿命”强调了作者 的个体生命和地坛紧紧相联。 作者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 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它的荒芜与“我”的失意仿佛是一种冥冥中的默契, 所以认为这是“宿命”。 从前文来看,“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它的存在看似与“我”并无瓜葛,但是“一 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 后来,“我”又“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尽管地坛比“我”早四百年坐落在此地, 但“我”最终与地坛相遇,并“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 排”,当“我”因残废而痛苦之时,能够在这样一个不受人打扰的地方“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 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让“我” 明白了人生的真谛。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 那么可怕”可见,地坛的宁静与生机让“我”有了对残疾后人生的新思考,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让 “我”懂得了活着的必要性与意义。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特点的能力。 选文先提起废弃的古园,点出其特点“荒芜冷落”“很少被人记起”,这是人对古园的最初印象。 第二三段述说自己与园子的“缘分”,以古园的荒芜与自己两腿残废的命运相呼应,为后文进入古园,以 及在古园中领悟人生真谛作出了足够的铺垫。 第五段着意写自己在古园中感受到的特点“荒芜但并不衰败”,点出自己深入古园后,获得的另一种印象, 尽管在别人眼里,它荒芜、很少被人记起,可是一旦深入其中,能够看到各种小生命都在此生机勃勃地繁 衍生息,这岂不正如一个残废的,仿佛在别人眼中失去了能力的人,如果深入其内心,便能知悉他也有一 颗敏感而丰富的心吗?借对古园的环境描写,为最后一段领悟出人生道理埋下伏笔。 最后一段则点出自己领悟出的人生真谛:不必急着思考死亡的事,而要努力地顽强地生存下去。在行文过 程中,作者写地坛的命运,其实也交织着自己的人生,最终从地坛的生机中获得对人生的感悟,可以说是 卒章显志。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 从最后一句“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可概括出其特点,荒芜但并不衰败,而是充满生机。 这段环境描写中,能够进入史铁生眼中的是一些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它们全都很卑微,繁 华的都市中行色匆匆的健康人无暇也无意去关注它们。可是它们不是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法则在生 存吗?它们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反而使这里不再“衰败”。毫无疑问, 正是这些原来不能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像我们的出生不是由自己决定 的一样,死亡也不该由我们自己来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我们的任务则是在法则 允许的时限和条件下自然地生存,生命的自然进程就可带给个体和周围世界以和谐安宁。而园子虽然无人 问津,却依然在其中孕育着如此多的生命,富含着勃勃生机,并不因自己的“荒芜”和无人问津而“衰败” 下去。这让作者明白了,虽然自己残疾了,但也不能消极地想到死亡,而应该接受上天的安排,平静地对 待自己“荒芜”的人生,在自然规律的死亡未曾到来之前,要让自己“鲜活”地生活下去,就此获得顽强 活下去的信心。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句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①根据“从我的祖母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我一天到晚都耗在园子里”、 “无论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可概括出第一个要点。 ②根据“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在它周围,而且越搬越近了”可概括出第二个要点。 ③根据“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等信息可概括出第三个要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40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 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 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 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 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9.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酒属.客 属:致意,引申为劝酒。 B. 纵一苇之所如. 如:好像。 C. 正襟危.坐 危:端正。 D. 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10.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B. 侣鱼虾而.友麋鹿 耳得之而.为声 C.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惟江上之.清风 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 11. 对文段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 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 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 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 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答案】9. B 10. C 11. D 12. (1)向西可望见夏口,向东可望见武昌,山川环绕,草木茂盛,一片苍翠,这不是曹操被周郎打败的 地方吗?(2)何况我与你在江洲之上捕鱼打柴,与鱼虾结伴,以麋鹿为友。 【解析】 【分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如:好像”错误。“纵一苇之所如”意思是:任凭一片苇叶般的小船飘荡。“如”此处是“到”的意 思,作动词,前面加上助词“所”,构成名词性短语。 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 A.“然”分别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 B.“而”分别是: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 C.“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D.“乎”分别是: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相当于“吗”的意思;相当于介词“于”,在。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分析不当。抒发的应该是不能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苦闷。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西,东:名词做状语,向西,向东。相缪:环绕。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状语后 置句,“于”表被动,正常语序为“此非孟德之于周郎者困乎”。 (2)渔樵:名词用作动词,捕鱼打柴。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况吾与子于 江渚之上渔樵”。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 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 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 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 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 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 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 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 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 浩渺渺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 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 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 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 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 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 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 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 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 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 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 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伤秋① (唐)杜甫 林僻来人少,山长去鸟微。 高秋收画扇,久客掩荆扉。 懒慢头时栉,艰难带减围。 将军犹汗马,天子尚戎衣。 白蒋②风飙脆,殷柽③晓夜稀。 何年减豺虎,似有故园归。 [注]①此诗为杜甫在安史之乱客居他乡时所作。②蒋:箋草的别称。③柽:chēng,一种落叶小乔木。 13. “何年减豺虎”照应上文__________、_______两句,暗示作者写作此诗的时代特征。 14. 请简要分析诗中蕴含的情感。 【答案】13. (1). 将军犹汗马 (2). 天子尚戎衣 14. ①久羁而思念故乡的悲愁。“久客”点明诗人离乡已久,“似有故园归”表明诗人战乱时期长年在外, 渴望回归故园的心情尤为迫切。②生活困窘的悲苦。“艰难带减围”写出了战乱时期诗人的艰难生活,贫 窘辗转致人消瘦。③对国家战事的担忧。“将军犹汗马,天子尚戎衣”描写了当时战事激烈,由此折射出 诗人对国家的深重忧虑。④对和平生活的期待。诗人深切期待“豺虎”退尽,社会太平,人人都有家可归。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中关键句的理解能力,要结合第一个注解与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找出上文中与“何年减豺虎” 相照应的两句诗,注意这两句诗能起到暗示作者写作此诗的时代特征的作用。“何年减豺虎”中“豺虎” 是比喻叛军,诗人说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叛乱,结合注解可知,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时,叛乱还没有被平定。 前文“将军犹汗马,天子尚戎衣”意思是将军仍然还在驰骋疆场,平定叛乱,天子也还在关系前方战事。 说明当时战事激烈,所以这两句可以照应“何年减豺虎”,揭示作者写作此诗的时代特征。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 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 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 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久客淹荆扉”写的是诗人由于战乱,长期漂 泊他乡,思乡思亲之情日胜。“何年减豺虎,似有故园归”,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叛乱,让自己重回故园, 渴望回乡之情非常迫切,对于和平生活充满期待,希望国家能够早日摆脱战乱。“艰难带减围”,生活困 顿,让自己都变得消瘦了,写出了战乱中自己艰难的处境;“将军犹汗马,天子尚戎衣”,前方战事还很 激烈,流露出对国事的担忧之情。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 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 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 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 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14 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喟。 (3)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叹人生无常的悲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归园田居》中陶渊明对自己多年的官场生活进行总结,表示后悔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7)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的名句,将抽象的情感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1).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2). 使我不得开心颜 (3). 同是天涯沦落人 (4). 相逢何必曾相识 (5). 君子生非异也 (6). 善假于物也 (7). 多情应笑我 (8). 早生华发 (9). 无边落木萧萧下 (10). 不尽长江滚滚来 (11). 误落尘网中 (12). 一去三十年 (13). 问君能有几多愁 (14).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字形有:“摧”“涯”“生”“萧”。 三、语言文字运用(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唯一载体的艺术。( ):汉字的抑扬顿挫和无穷组合,造成了中国文化的辉煌灿 烂和 。书法是汉字的艺术。离开汉字就没有中国书法,就不是中国书法。书圣王羲之的最伟大 贡献,是完成了中国书法的艺术化、 ,中国书法的提高和普及之间、历史和未来之间架设 了桥梁。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而有了晋代尚韵、 唐代尚法,宋代尚意也顺理成章、 了。晋代、唐代、宋代,是中国书法的三个辉煌时代。颜 真卿之所以能够成为继王羲之之后,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位伟大书法家,他的最伟大成就,就是在继承王 羲之的基础上,超越了王羲之,从而开拓了中国书法前所未有的宏大格局和正大气象,达到了骨力和 的高 度统一,完成了雄浑、宽博的新体楷书创作,树立了唐代楷书的典范。 16.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 B. 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就是汉字 C.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又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 D. 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就是汉字,也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博大精深 典范化 浑然天成 宛转 B. 千姿百态 典范化 浑然天成 含蓄 C. 千姿百态 规范化 应运而生 含蓄 D. 博大精深 规范化 应运而生 宛转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果说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 B. 即使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最高代表。 C. 如果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D. 即使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答案】16. A 17. C 18. C 【解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 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 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 根据前后文“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唯一载体的艺术”“汉字……”,本句表达的主语应为“汉字”,排除 B、 D;根据逻辑顺序,先“最小单元”后“最高代表”,形成递进关系,排除 C。 故选 A。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正确理解词义是前提,能辨明语义的轻重、色彩的褒贬、适 用的对象的差异等方面是保证。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其搭配是否得当,使用是否得体,照应是否周密是 关键。 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文段是在说“书法”,更强调姿态, 应选“千姿百态”。 “规范”是指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具有明晰性和合理性。“典范”被认为是值得仿效的人或物在 某方面的表现和基本特征是最正规、合乎规范的。第二空处意在强调约定俗成为标准,故选“规范化”。 应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浑然天成:谓自然形成的整体,没有斧凿的痕迹, 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也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第三空处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故用“应运而生”。 “含蓄”是指表达得很委婉,耐人寻味。“宛转”是指委婉曲折,话语柔和曲折,不直接坦率;也形声音 圆润柔媚,悠扬动听。第四空处意指表达委婉,耐人寻味,故用“含蓄”。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 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即使……那么……”关联词搭配不当排除 B、D;根据时间顺序,应该先晋代,后唐代,排除 A。 故选 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 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 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 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 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 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上写出你的理解。 二十世纪初,费孝通先生这样评价他的老师潘光旦:“我们这一代很看重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潘先生比我 们深一层,就是把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这话颇值得琢磨:“看重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在意的 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在意的是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虚名(名声,功利) (2). ②自己对不对得住自己,是自我生命能不能不断创造与更 新,从而获得真价值、真意义。 【解析】 【详解】本题考察学生鉴赏文段语言的能力。本题是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首先要理解语句的表层含义, 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的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看重别人怎么看待自己”, 就是对别人的评价很看重,别人的评价是一个人外在的名声,由此得出是注重虚名或名声,这是一个人功 利的表现。“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就是看重自我认同,自己是否有价值感。自身的价值就学者 来说就是有创新并服务于社会,从而体现自己的真价值。据此分析出句意。 20. 请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开头,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 过 60 字。 要做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联合国名录中,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就有 6 项, 包括中国活字印术、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麦西热甫、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 绣技艺、羌年。对于这些急需保护的非遗,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做好保护抢救工作。在保存方面,可以考虑 用纪录片的方式进行抢救式记录。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有 3000 多人, 但该群体大多年岁已高,后继乏人。传承人年龄断层,意味着非遗有失传的风险。因此,要鼓励和支持非 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大力培养青年传承人。 【答案】我国非遗保护工作需要对急需保护的非遗需要进行保护抢救,用纪录片的方式保存非遗,培养非 遗青年传承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题干要求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开头,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在联合国名录 中,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就有 6 项,包括中国活字印术、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麦西热 甫、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概括为:中国有急需保护的非遗。“对于这 些急需保护的非遗,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做好保护抢救工作”概括为:对急保护的非遗需要进行保护抢。“在 保存方面,可以考虑用纪录片的方式进行抢救式记录”概括为:用纪录片的方式保存非遗。“目前,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有 3000 多人,但该群体大多年岁已高,后继乏人。传承人年龄 断层,意味着非遗有失传的风险”是为了引出“要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大力培养青年传 承人”,这部分可概括为:培养非遗青年传承人。综上分析,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开头连缀以上概括出 来的句子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对急需保护的非遗需要进行保护抢救,用纪录片的方式保存非遗,培养非遗 青年传承人。 四、写作(60 分) 21. (一) “好想 2020 可以重启”——这大抵是很多人的心愿。两个月前,央视新闻新媒体和新世相共同发起了 “重启 2020”的话题讨论,还向全世界 20 个国家的上百位插画师们发出邀请,请他们把“如果 2020 重启, 自己最想看到的一幕”画出来。 那些因为疫情而没能实现的事,终于在画里实现:一位 101 岁的母亲赶上了女儿 80 岁生日;小狗 Stella 仍能和主人一起开开心心散步;我们的毕业典礼没有迟到,可以跟自己的老师、同学好好拥抱…… 当遗憾成画,终于意识到:你我原本就拥有将每一天作为礼物送给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你的经历,写一封信,劝导因怠惰虚度了 2020 的上半年正处于愧悔中的同学。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⑤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充实今日,方成就明日辉煌 亲爱的同学: 你好! 马尔克斯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永远有一个明天,生活给我们另一个机会将事情做好,可是如果我搞 错了,今天就是我剩的全部。”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谁都无法预料到明天与意外,哪一个会先到 来,因此我们每一个人更应把握当下,努力充实今日,明日方能成就辉煌。 在浩瀚宇宙之间,人类便是最渺小的存在,每一个生命更是显得极其脆弱,谁都无法预料到明天与意 外,哪一个会先到来,因此我们每一个人更应把握当下,实实在在地干,努力充实今日,明日方能成就辉 煌。 犹记李大钊说过一句话:“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迟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 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的确如此,不去空想明天有多 么美好,只要努力奋斗,就不会一无所获。作为一名中学生,更应时刻记得自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追求卓越,永不止步。既然不知道明天会怎样,那就把握好今天,千万不能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从而浪费了大好的青春时光。 有的同学养成了一种坏习惯,喜欢将今天的事推后到明天去做,所有的目标和努力,都是打算从明天 开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如果经常将事情推后,日积月累,许多东西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此时人就会开始抱怨,慢慢地对生活失去希望,最终沦为碌碌无为之人。拖延症患者总是抱怨生活的不幸, 其实不过是自食其果罢了。那些看起来的幸运者其实源自坚持不懈的奋斗。俗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其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倘若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孟凡超在面临种种险阻时,望而却步,总去想着未来会有人去解决,那么如 此非凡工程也不会圆满成功,倘若 FAST 之父南仁东,没有呕心沥血、坚韧不拔地去克服一个又一个难题, 天眼又怎么会替人类深探苍穹?正是因为他们都知道“明日何其多”,他们才会在今天奋力拼搏。如果他 们一味地以困难为借口而去放弃这项工程,去等待明日的年轻一代,那一代等一代,恐怕人类永远都没有 探索的可能。 “吾行吾道,虽远必至。”纵使今日攀登艰难,但明天的山顶,必会奇丽雄伟。而正因为有了瑰丽雄 奇的山顶,才让人向往,才让人不忘继续前行。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面对未来无比绚烂的星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奋起一搏?明日星空璀璨, 今日的我们更应力争攀上顶峰。 只有把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化作今日的胸中激情,以奋斗的姿态绽放人生芳华,只剩不多的明日才不 会辜负我们! 你的同学:*** *月*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 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 容。本题题干要求“请结合材料内容及你的经历,写一封信,劝导因怠惰虚度了 2020 的上半年正处于愧悔 中的同学”。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珍惜时间,关注当下,并思考如何生活,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 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生活无法回到从前,我们能重启的只有 我们自己的人生态度,重启 2020 的正确方式,其实是调整状态改变以往的拖拉懈怠,趋之若鹜、急功近利; 重启自己,不再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自怨自艾,而是找回初心确定可实现的理想目标,并付之行动,充实度 过每一天,不虚度时光不蹉跎岁月,不徒然喟叹。本题在审题时适合抓关键词句“好想 2020 可以重启”, 参考二三段“那些因为疫情而没能实现的事,终于在画里实现:一位 101 岁的母亲赶上了女儿 80 岁生日; 小狗 Stella 仍能和主人一起开开心心散步;我们的毕业典礼没有迟到,可以跟自己的老师、同学好好拥 抱……当遗憾成画,终于意识到:你我原本就拥有将每一天作为礼物送给自己和他人的能力”,从中得出 正面启示:端正人生态度、调整目标方向、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等。 参考立意: 1.抓住今天,赢得明天。 2. 把握今天,出彩未来。 3.今天决定明天。 4. 珍惜每个今天,才会有无悔的明天。 5. 不要等待,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 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7. 与其懊悔不已,莫如抓紧行动。 行文结构:文章围绕“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幸福恰恰在于今天攀登险阻的过程”立意:如果今天 把握不好,不去努力奋斗,那就不会有明天的成功。开始部分先引材料,然后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正 反对比,突出学生今日奋斗的重要性。再从正面列举名人事例,证明“充实今日,方成就明日辉煌”的中 心论点。全文多处引用名人名言,既加深了议论的深刻性,又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和文学性。 可用素材: 1.毛泽东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是啊,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怎 能任时光蹉跎?前几分钟还是空白着的卷子,已然成了写满分数的尖刀,直直插入我们尚不谙多少世故的 小心脏,疼痛,惊悸,战栗!无需细致包扎,无需言语抚慰,抹抹脸上的泪水,拾起笔来继续作答。再多 的祈求在漫漫题海前都是无力,怨天尤人的话语也是苍白。我们就像汹涌浪涛间的一群小小鱼儿,拥挤着, 奋争着。停下,便是粉身碎骨;等待,便会被滔天恶浪吞噬。逆流而上,才会有生存的希望,执着向前, 才会有鱼跃龙门的成功。前方,奋进,希望;今朝,拼搏,理想。不要说:我得赶完这篇论文……不急, 我先刷刷微博,看看微信朋友圈,等会儿……人生如此短暂,岂有多余时光任由我们挥霍畅玩? 2.纵使,心中的烦躁快要冲淡我最初的梦想,纵使道道的题海快要淹没我高筑的坚墙,纵使散漫的思想快要 拦截住我执着的步履,我依然固执向前——闭眼,腾空,飞跃,擎臂,我把人生之梯抓牢紧握!我让青春 有方向,不懈怠,不颓废,勿蹉跎!于是我挣脱束缚着我的坏情绪,写完一科又一科的作业,背诵一篇又 一篇的课文,整理一道又一道的错题……累了,休息片刻;烦了,哼几句歌谣。这一刻我知道,我无需等 待,梦想就在不远处,音乐的信仰,就在前方。听,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是啊,时光如此短暂,我们怎能再虚度?他在桥上叹明日,我在桥下惜未来,他在楼上漫蹉跎,我在楼下 拼时光。此生,无需再等,赶紧地,快速,向前…… 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像一阵风,转眼即逝,你还没顾上叹息,没来得及感慨,他就已悄无声息地 飞过,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只有抓住当下,珍惜眼前的时光,不去等待,莫要浪费,从现在开始,才 是正经。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选择在花儿生长中耐心地施肥浇水耐心等待;我选择在深山中紧咬牙关经历 千万番捶打;我选择在花开时毫不犹豫地“折得一枝春欲放”;我选择在烈火焚烧中涅槃为凰,留得清气 满人间。 5. 时光如白驹过隙,我们要以分秒必争的心态去面对短暂,让生命无悔;我们更要以稳重的精神处事,让 成功顾我。拥有了珍惜和稳重的心态,相信在狂风的天气里你会是卷起的浪,在平静的日子里你会是闪亮 的波,在绿色的季节里你是烂漫的花,在金色的日子里你是迎风的果。 6. 孔子说:“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毛泽东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说:等待就是浪费时间, 慢待生命,人生苦短,没有多少青春来让我们挥霍;既然明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为何 还要糟蹋时间浪费青春呢?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 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 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 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 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 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 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