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母题训练 创新与传统
2021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 ★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
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
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创新与传统
【立意阐释】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在立意前首先要理解材料。材料先引用了两句
古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出自《左传》,指人们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
缺少衣食;“夙兴夜寐,洒扫庭内”出自《诗经》,指人们很勤奋,早起晚睡,打扫
屋里屋外。第一句话强调人们的劳动是财富和幸福的源泉,即人们可以通过劳动
满足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第二句话强调我国人民自古就有热爱劳动的
精神;绵延至今,热爱劳动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这是材料的前半部分,
强调古人倚重劳动,热爱劳动。
创新与传统
材料的后半部分罗列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对劳动“不理解”“不愿意”甚至“不尊重”的现
象,并引发人们深思,这是审题的重点。在这里,我们应该深思什么?劳动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对
劳动“不理解”“不愿意”甚至“不尊重”对不对?人工智能时代还需不需要劳动?对于劳动,
我们应该怎样身体力行?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深思的。深思之后,我们得以概括材料的中心是新时
代如何看待劳动,如何弘扬劳动精神。
这道题审题立意并不难,但题目要求中的“结合材料内容”告诉考生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
做到“引”和“析”,不能脱离材料而漫无边际地乱写。面向复兴中学的同学演讲,体现了“写
作身份”(复兴中学的学生、新时代青年)及“写作对象”(复兴中学的同学及老师);“写作内
容”为围绕“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演讲主题并做出倡议;考生要在行文中体现个体的“认识
与思考”及“提出希望与建议”。对于应用文体,考生在行文时除了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外,还
应注重演讲稿本身具备的针对性、宣传性、鼓舞性和感染力等特点。
创新与传统
★我的感悟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而人工智能是当代科技创新的成果,如何处理传统与创
新的关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那么,关于创新与传统,你是怎么认识的?请写出你的思考
结果。
创新与传统
【参考观点】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优秀传统是一个民族立身于世界民
族之林的根本。没有传统,一个民族就割断了历史的传承,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本,就会在
发展中迷失自我,在精神上沦为他人的附庸。但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在继承优秀传
统的同时也要学会创新。世界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抱残守缺、故步自封、不懂变革的
行为,都会阻碍民族进步与发展。中国曾经闭关锁国,带给我们惨痛的教训,我们应该时刻铭
记。
创新与传统
★母题内涵
“传统”指世代相传或相沿已久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
等,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传统”无时无刻不蕴含在我们的工作、
学习、生活中,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生老病死,都与“传统”息息相关。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不能抛弃传统,但时代在进步,人们又不能一成不变地守着过
去的传统,我们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才能为传统注入新鲜血液,更好地发展。
继承传统与创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传统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统的发展,两者紧密
联系,既对立又统一。对传统要加以合理的取舍,创新不是离开传统另搞一套,而是对原有事物
合理部分进行发扬光大。
创新与传统
正确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应立足于“传统”,着力于“创新”。 既要对传统
的经验批判继承,又要根据新的实践要求不断发展创新,使批判继承与发展创新有机统一起来。
在工作和学习中要勇于面对现实,研究探索,想别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解决前人解决不了的
问题。
创新与传统
★立意拓展
这一类母题可以向以下方向进行拓展:
1.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根基,是增强这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纽带,是这个民族不断创新的智力之本。
2.继承与创新。创新是重要的,继承也同样重要。缺少了继承,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
之木;没有了创新,生活就变成了一潭死水,毫无波澜。当代人既要懂得发扬自己的特色,勇于
创新,又要善于继承前人的传统,取其精华,才会有更大的成功。对于古代优秀文化,只有在传承
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创新与传统
3.善于创新。要有“善于创新”的意识,学会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以现代人所喜爱的形
式展示出来。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在这个“数字时代”,微博、微信等都可
以拿来当作保存、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
4.创新需要勇气和智慧。创新,本质在“新”,核心在“创”,需要勇气、智慧和激情,说到
底,最需要的是人在思想上的解放。有勇气,才有创新的可能;有智慧,才有创新成功的可能。
5.创新不可盲目。创新不能盲目,每一步都要三思而后行。创新是手段,不是目的。创新
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如果盲目追求创新,效果适得其反,那还不如不要创新,不能为了创新而
创新。
创新与传统
6.转变思路。山重水复之时,不妨让自己的思路转个弯,打破定式,突破常规,从另外一个角
度考虑问题,或许,你会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7.生于创新,死于守旧。无数事实告诉我们,“生于创新,死于守旧”是条亘古不变的真理。
尤其是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更要杜绝故步自封、夜郎自大,而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在创
新中发展、自强。
8.自我否定和自我发展。“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大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人类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要想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我们就要不断地否定自己,在否定中不断完
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9.创新与个性。创新需要个性自由。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富于创新的人无不有着独
特的个性。尊重个性自由的社会有利于调动人们创造的主动性、积极性。
创新与传统
★素材链接
1.典型事例
●12月6日,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出席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新闻发布会。屠呦呦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医药学是
个伟大的宝库,应该努力挖掘并不断加以提高。
屠呦呦在研究抗疟疾药物时,从中国古代医药文献入手,大量翻阅中医药典籍、地方药志,
四处寻访民间医生,搜集了大量的中药药方,对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最后整理出《抗疟单验方
集》。屠呦呦说:“我们祖先早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经验。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出来呢?”尽管
如此,在最初的实验中,青蒿的治疗效果并不出彩,研究多次陷入僵局。屠呦呦再次翻阅古代文
献寻找答案。《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创新与传统
尽服之。”受此提醒,屠呦呦将古代文献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首次采用乙醚低温提取法,如
愿获得抗疟效果明显的青蒿提取物。因此屠呦呦感慨地说:“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
是捡来就可以用的。”
屠呦呦希望她此次获奖是对中国青年科学家的一个新激励。“我希望青年科研工作者不
仅在医药领域,而且在各个领域都能加强创新,开发出更好的产品。在医药领域,中国中医有很
多很好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科研手段实现中西医结合,从而发现更多新药,为人类健康服
务。”
创新与传统
●一年一度的美国ISPA国际演艺协会年会正在美国纽约召开,这也是全球最大的演艺产品
交易市场之一,深受世界各地艺术家及经纪公司的关注。
受ISPA国际演艺协会与线圈艺术节的邀请,2015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
划”委约作品音乐电影《斩·断》和中西合璧音乐会《异曲同工》近日来到了美国。13日晚,
中国青年艺术家们登上纽约亚洲协会的舞台,展现他们用中西合璧的方式,立足中国传统艺术,
加以形式创新,打造出的以传统元素为基底的现代表演形式,让美国观众欣赏到完全不同的中
国传统文化艺术。
《异曲同工》以京剧的传统演唱为基调,将京剧音乐中的“皮黄”(西皮、二黄)两大主要
调式与西方蓝调音乐风格和电子摇滚相融合,让观众体验到中西方音乐交融、中国元素世界
表达的趣味和新意。
创新与传统
●晋代的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学习书法时,不但刻苦认真,而且博采众长,不断扩大
自己的知识面。据说他起初向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来又借鉴秦汉以来众多的书法佳作,像秦代
大书法家李斯,汉代大书法家蔡邕,三国大书法家钟繇,以及被称为“草圣”的张芝等许多名家
的作品,他都泛览博识,然后才独创出一种俊逸妍美的新书体。前人高度评价他的书法如“龙
跃天门,虎卧凤阙”。他的代表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楷书《乐毅论》则
被誉为“千世楷法之祖”。
米芾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年轻时学习书法很刻苦,他借了很多晋代和唐代名家真迹来
临摹,当他把古人的真迹和自己临摹的作品一道归还原主时,连主人也分辨不出真假来。别人
对他说:“你写字太像古代的人,唯独没有自己的面貌,这样是不会有成就的,希望你能发挥自
己的特长,不能食古不化。”他听后慢慢冲破古人的束缚,发扬自己的长处,到晚年终于形成了
自己独特的风格。
创新与传统
●齐白石的艺术新路
1920年,年近六十的齐白石先生已经在画坛颇有建树。一天傍晚,才华横溢、技法全面、
立意创新的大画家陈师曾登门造访,齐白石先生谦逊地拿出平时的绘画精品请陈师曾指正。
陈师曾看到这些精品后感到非常欣慰,称颂齐白石画品很高,功夫极深;同时也指出如果他能在
当时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变换画法,形成自己的风格的话,那就更能锦上添花了。齐白石先生听
后感动得连连点头,感谢陈师曾的肺腑之言。他表示过去画画形似前人,现在决定大变,即使卖
不出一张也绝不后悔。
创新与传统
自此以后,齐白石闭门谢客,苦心钻研琢磨,刻意求新。到1929年,年过花甲的齐白石先生经
过近十年的艰苦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突破自己、超越前人的艺术新路。画法改变后的齐白
石先生摒弃了民间艺术中粗糙烦琐的成分,融合了文人画简练隽永的笔墨,并创造性地以篆刻
和金石之笔入画,终于形成了自己形神兼备的特色和刚健清新的艺术风格。他在中国画坛上
自创了“红花墨叶派”,使作品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
创新与传统
2.名人名言
●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要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这
才是科学研究的本色。
——袁隆平
●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
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
●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
——高尔基
创新与传统
●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
抄袭。
——列夫·托尔斯泰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齐白石
●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列夫·托尔斯泰
创新与传统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王泽山教授,为我国火炸药产品的
更新换代做出了杰出贡献。20世纪80年代,他率先攻克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关键
技术,解决了我国每年上万吨报废、退役火炸药的处理难题,让原本具有很大安全和
环境风险的“炸药包”变成了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宝贝。90年代,他并没有照着国
外的研究思路进行研究,而是独辟蹊径地解决如何降低武器对环境温度的敏感性这
一世界性军事难题。他成功利用燃料的补偿效应,发明了一种低温感含能材料,让各
种火炸药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都能以同一速率燃烧。“必须要创新,你得要走在别
人前面,要为我们中国做贡献,当时的初心,就是这样的。”王泽山说。
创新与传统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
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创新与传统
【立意点拨】
题中材料是对王泽山教授一生成就的概括,其取得突出成就的关键是创新,围绕创新,审题
立意可以有多个角度。
①不忘初心,坚持创新。王泽山教授率先攻克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关键技术,解决了我国
每年上万吨报废、退役火炸药的处理难题,为我国火炸药产品的更新换代做出了杰出贡献。他
不忘初心、坚持创新、为国为民的情怀令人敬佩。
②不畏难题,独辟蹊径。如何降低武器对环境温度的敏感性,是一个世界性军事难题。王
泽山教授迎难而上,最后跳出国际同领域的思维,独辟蹊径,成功地发明了一种低温感含能材料,
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创新与传统
③贡献突出,毫不居功。王泽山教授是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他为我国
火炸药产品的更新换代做出了杰出贡献,并独辟蹊径地解决了一个世界性军事难题,但王泽山
教授却说:“要为我们中国做贡献,当时的初心,就是这样的。”他谦虚的胸怀值得我们学习。
创新与传统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互联网给书信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起初的电子邮件,整体上还是复制了传
统书信的格式。但现在人们连电子邮件都很少用了,取而代之的是微信、微博私信
等即时通信渠道,文字越来越言简意赅。
《见字如面》《朗读者》《信·中国》等书信朗读节目的成功,除了在内容上
先声夺人之外,其形式上的仪式感也非常重要。
写信是讲究格式的,怎么写抬头、怎么用敬语、如何收尾落款,都有严格要求。
你觉得书信文化还会兴盛吗?请你以高中生小华的身份,给以上任意一节目的导
演写一封信,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创新与传统
【立意点拨】
这是一道关于“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的作文题。题目的任务核心是谈谈对“书信文化
还会兴盛吗”这一问题的看法;而任务的细节要求是以高中生小华的角度,给一个节目的导演
写一封信,这里就有了对话意识(写作者身份和写作对象身份)、文体意识(书信体)的要求。
从内容看,书信用来传递感情、沟通交流的作用并没有变。从形式看,一切有关信息传输
的载体,都在逐渐全面数字化,包括相关电视节目也在形式上创新。如果怀念过去的书信形式,
最好的做法是重新拾起情怀——在写电子邮件或者使用其他即时通信工具的时候,能够多一点
郑重感,拒绝被新媒体时代轻快、浮躁的交流形式裹挟,这也是这些书信朗读节目之所以成功
的原因——在不写信的时代,我们却被书信打动了。
创新与传统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条街上有两家餐馆,一家叫“老味道”,另一家叫“梦里时光”。
“老味道”经营的是传统美食,餐馆的布局多少年来都没有任何变化,十几道招
牌老菜更是始终屹立不倒,它的广告语是“您吃的这道菜,和您爷爷的爷爷吃的那道
菜,完全一个味儿”。
“梦里时光”走的是新式餐饮的路线,它隔一段时间就要对店面重新设计、重
新包装,菜品更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甚至宣称“如果一个月内你吃到了和上次一
样的菜,这道菜我请了”。
创新与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