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21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河南省郑州市2021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ID:703962

大小:126.5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1-05-3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高三下模拟 4 文科综合 (时间: 150 分钟,满分:30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周人藏礼于器,对青铜礼器的使用在数量、形制和大小都有严格的规定。根据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周 人列鼎通常为单数,奇数的鼎与偶数的簋(guǐ)配合使用;而在山东半岛及黄淮、江淮流域的东方族群则 盛行“偶数用鼎”。这一现象反映出 A. 贵族集团内部等级森严 B. 宗法分封制度走向瓦解 C. 分封制下地方独立自治 D. 早期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通过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先秦时期,周人和东方族群祭祀时,使用的青铜器数量存在奇、偶数 的明显差异,表明早期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D 项正确;不同族群使用青铜礼器数量的具体规定存在不同, 不能说明贵族集团内部等级森严,A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宗法分封制度走向瓦解,B 项错误;分封制下地 方独立自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 项错误。 2.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土了长沙走马楼西汉简《都乡七年垦田租簿》和青岛土山屯西汉简《堂邑元寿二年要 具簿》,前者是关于临湘市都乡土地情况及田租数额的单项文书,后者是关于堂邑县地理范围、户口、垦田, 赋役等多项内容的统计文书。这两则汉简可以印证当时 A. 地方官员肩负经济发展责任 B. 赋税沉重使百姓生活困难 C. 国家重视对地方经济的管理 D. 普遍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出土的汉简前者是关于土地情况和田租数额的文书,后者为关于垦田、赋税等的文书。 两则汉简统计各类经济指标,代表国家对经济发展状况的关注,体现了国家对地方经济管理的重视,故选 择 C 项;两者均为政府统计类文书,主要用于统计,并不能说明地方官员肩负经济发展责任,故排除 A; 两则汉简未提及赋税严重的问题和百姓生活状况,故排除 B;两则汉简出土于长沙和青岛,此时的汉代经 济中心仍为关中、中原一带,此两地均不在关中、中原,更不能体现“普遍”一词,故 D 错误。 3. 南宋初年,为了彰显其统治的正统性,统治者沿袭了北宋礼仪中以大象为“祥瑞”的传统,其礼仪用象 主要来源于贡献和购买。后来,又以异兽“劳远人”“失土性”“象乃无用之物,重扰吾民”为由,停止 接受贡象与购象。这反映出 A. 财政状况左右君主行为 B. 天人感应学说被摈弃 C. 儒学观念影响庙堂决策 D. 中外贸易与交流受阻 【答案】C 【解析】 【详解】南宋时期,统治者通过接受贡献和购买“祥瑞”大象彰显统治的正统性,到以大象作为异兽“劳远 人”“无用之物,重扰吾民”为由,停止接受贡象与购象等,反映出儒学观念影响庙堂决策,C 项正确;财政 状况“左右”君主行为说法绝对,A 项错误;宋元时期天人感应学说并未被摈弃,B 项错误;中外贸易与交流 受阻和贡象与购象“劳远人”“重扰吾民”等不符,D 项错误。 4. 明朝万历年间常熟县令根据吴中风俗总结经验:“农事之获利倍而劳最,愚懦之民为之;工之获利二而 劳多,雕巧之民为之;商贾之获利三而劳轻,心计之民为之;贩盐之获利五而无劳,豪猾之民为之。”这 一材料表明当地 A.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B.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面临重新分配 C.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质变 D. 独具特色的地域分工已初步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朝后期,在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吴中地区,根据农、工、商贾、盐贩等行业的劳动获利由少到 多, 将社会成员分为愚懦、雕巧、心计、豪猾等不同类型,表明当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面临重新分配,B 项正 确;“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质变”,C 项错误; 材料内容与“地域分工”无关,D 项错误。 5. 光绪帝 1898 年颁布上谕称:“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 法。……着沿江、沿海、沿边各将军、督抚,迅就各省地方悉心筹度,如有形势扼要、商贾辐辏之区,可 以推广口岸、展拓商埠者,即行咨商总理衙门,酌核办理。惟须祥定节目,不准划作租界,以均利益而保 事权。”这表明当时 A. 意在以自主开放来应对侵略 B. 吸取庚子事变教训,实施新政 C. 力行改革来推进中国近代化 D. 全面推行开放,维护国家主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光绪帝颁布上谕主张主动开埠通商,以保障地方利益和国家权益,体现意在以自 主开放来应对侵略,A 项正确;庚子事变是 1900-1901 年,排除 B;材料主旨是主动开埠通商以保障地方利 益和国家权益,而不是力行改革来推进中国近代化,排除 C;材料中不是全面开放,而是开放局部地方, 排除 D。 6. 如表为民国时期白话文运动大事统计表。据此可知,白话文运动 时间 事件 1918 年 《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刊物先后改用白话文体 1919 年 出现四百余种白话报刊 1920 年 北洋政府教育部决定中小学开始使用白话教材 A. 引发了思想领域的革命 B. 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兴起 C. 取得了比较彻底的胜利 D. 完成了思想文化的普及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白话文由局部报刊使用到中小学大规模推广,说明的是白话文运动取得了比较彻底 的胜利,C 正确;A 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其中白话文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A 排除;B 与材料无 关,排除;D 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 C。 7. 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强调“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 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毛泽东旨在 A. 重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批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 C. 阐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性 D. 强调应首先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 完全的空想”,毛泽东认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废墟上不能直接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意在强调结 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重要性,故 D 选项正确;《论联合政府》是 1945 年 4 月 24 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无关,故 A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毛泽东强调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重要性,材 料内容没有批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与否的问题,故 B 选项错误;“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 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推翻后不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故 C 选项错误。 8. 根据“一五”计划期间的部署,5 年内开始的 694 个限额工业建设单位中,有 472 个分布在内地,占总 数的 68%;222 个分布在沿海地区,占总数的 32%。这一部署的主要目的是 A. 推动国民经济形势的好转 B. 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C. 发挥原有工业基础的作用 D. 完成国民经济调整工作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工业在沿海和内地地区均有分布,且内地相对比重大,因此这 一部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B 正确;国民经济恢复工业于 1952 年底完成,A 排除; C 与材料无关,排除;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完成于 1964 年,D 排除。故选 B。 9. 有学者指出,自然法作为一种“原则”,即民主、平等、公平的原则,是构成近代西欧高效制度的关键 特征。这种以自然法为基础的制度起源于罗马法的所有权制度,以及由这一制度产生的罗马保民官制度等 等,就是保护无权者以对抗掌权者。由此可知 A. 自然法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B. 罗马开创的法律和制度对后世具有深刻影响 C. 自然法是罗马法律制度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 D. 罗马法的本质特征是保障无权者对抗有权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以自然法为基础的制度起源于罗马法的所有权制度及其衍生的保民言制度,体现了罗 马开创的法律和制度对后世具有深刻影响,故 B 选项正确;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资本主义 经济的发展,A 选项错误;自然法是罗马法的指导思想,不是具体的法律制度,C 选项错误;罗马法的本质 特征是维护奴隶主的统治,D 选项错误。 10. 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人文主义历史学家萨贝利科(1436—1506)著《恩奈阿德》,记述了从古代到 16 世 纪的历史。该书开始把世界历史理解为一个世俗的、以人为本的演变过程。这表明 A. 文艺复兴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B. 近代科学革命解放了史学家的思想 C. 近代意义的世界历史著述开始出现 D. 环球航行拓展了人文主义者的视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该书开始把世界历史理解为一个世俗的、以人为本的演变过程”可知强调世界历史是 个世俗的演变过程,这表明近代意义的世界历史著述开始出现,C 项正确;A 项夸大了文艺复兴的影响,文 艺复兴对解放思想起到推动作用,但不是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近代意义的世界 历史著述开始出现,与科技革命无关,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环球航行的信息,且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属于新 航路开辟的史实之一,与材料不符,排除 D。 11. 18 世纪 90 年代,美国弗吉尼亚州和宾夕法尼亚州拥有的自由居民数量大体相同,但弗吉尼亚州比 宾夕法尼亚州的国会众议员多 6 位。这种状况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1787 年宪法 A. 调和大小州矛盾 B. 规定合众国的众议院议员由选举产生 C. 保留了奴隶制度 D. 规定五个黑人奴隶折合成三个人计算 【答案】D 【解析】 【详解】美国的众议院是按照各州的人口比例进行选举,弗吉尼亚州是传统的蓄奴州,保有大量奴隶,而 1787 年宪法中规定五个黑人奴隶折合成三个人计算,由此导致弗吉尼亚的众议员数量少于宾夕法尼亚州, 故选 D;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是通过参众两院的设置解决的,排除 A;众议员由选举产生并不能导致弗 吉尼亚州的众议员的数量多于宾夕法尼亚州,排除 B;保留了奴隶制度不是直接原因,排除 C。 12. 下图为漫画《差点开启的末日之门》,美国总统肯尼迪被描绘为西部牛仔,苏联的赫鲁晓夫和古巴领导 人卡斯特罗被描绘成堂吉诃德和桑丘。对此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A. 是美苏零和博弈的结局 B. 危机达到局部热战程度 C. 苏联发起美国妥协告终 D. 美国不再处于突出地位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美国总统肯尼迪”“苏联的赫鲁晓夫和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结合所学古巴导弹危机可 知,漫画反映核危机使美苏领导人冷静处理两国关系,避免了核战争的爆发,故选 A;B、D 不符合史实, 排除;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发起,并以苏联妥协告终,C 错误。 【点睛】 二、非选择题(共 12 题,共 160 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通过总结经验,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井冈山道路。但其“特”之 形成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尤其要打破党内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杰出人士长期以来推演出的对俄国革命范 式的盲目尊崇。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等率领工农革命军向罗霄山脉进军,到达三湾村后,确立了“支 部建在连上”的原则。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做了大量社会调查,形成了《兴国调查》等著名长篇调查 报告针对当时红军中的旧部队习气严重问题,对部分地区的党组织进行了重组。共产党人坚持人民立场, 颁布了许多有益于老百姓的法令,实施了许多有益于老百姓的举措。在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先后写了《中 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光辉篇章,运用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探索并成功实践了井冈 山道路。 ——摘编自孙伟《井冈山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联系》 材料二 自 1980 年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以城市为重点的 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1984 年 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明确指出,应该紧紧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基本观点,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 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1993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重视群众切身利益,及时总结群众创造出来的实践经验。” 据统计,从党的十八大闭幕到 2017 年 10 月 9 日间,习近平到基层考察调研 50 次,累计 151 天,纵横跨越 中国版图。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800 多万贫 困人口稳定脱贫。 ——摘编自王东京《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有中国特色的革命与建设道路与“俄国人的道路”的不同之处,并简析 “党内对俄国革命范式的盲目尊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与建设道路的同一性。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变化趋势。 【答案】(1)不同:以农村斗争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原因:俄国革命的成功;缺乏革命经验;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左”倾错误的影响;早期无产阶级革命 家的宣传。 (2)同一性:以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发扬自我革命的政治品 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视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 (3)变化: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解析】 【详解】(1)不同: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以农村斗争为中心;据材料并结合所 学可知,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因:结合所学可从俄国革命的成功、缺乏 革命经验、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左”倾错误的影响、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宣传等方面回答。 (2)同一性:据所学可从以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发扬自我革 命的政治品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视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等方面回答。 (3)变化: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 回答。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国时期,政府支持大学创作校歌,大学校歌作为大学精神的载体弦歌不断,吟唱至今。 大学名称 创作时间 校歌内容(部分)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6 年 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 仁、曰勇…… 南开大学 1919 年 ……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 质彬彬…… 清华大学 1921 年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 古探微.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 闻道日肥。……器识其先, 复旦大学 1925 年 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学术 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 浙江大学 1938 年 ……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尚亨于野, 无吝于宗。树我邦国,天下来同……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1938 年 我们以热血润色河山,不使河山遭蹂躏; 我们以热情讴歌民族,不使民族受欺凌。 建筑坚强的城堡,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8 年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成三年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 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除仇寇,复神 京,还燕碣。 ——摘编自《江汉大学学报》(第 27 卷第 1 期) 根据材料,概括民国时期大学校歌体现的时代精神,并选择其中一种进行合理的解释。 【答案】答案示例一 民国时期大学校歌折射出崇尚传统、救亡和启蒙的时代精神。 民国时期大学校歌折射出崇尚传统的时代精神。 近代中国,内有政局动荡,外有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西学东渐,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知识分子 在传统中发掘优秀文化,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民国时期,大学校歌多采用古典诗词的形式,南京高 等师范学校倡导诚信、智仁勇,南开大学倡导儒家君子形象,清华大学倡导立德立言,凸显传承儒家文化, 崇尚传统精神,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 民国时期的大学校歌体现的时代精神是当吋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激励教化学生,增强文化自 信的作用,为当今的大学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答案示例二: 民国时期大学校歌折射出崇尚传统、救亡和启蒙的时代精神。 民国时期大学校歌折射出救亡的时代精神。 近代中国,内有政局动荡,外有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西学东渐,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抗战时期 知识分子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倡导“国家兴亡,匹夫有 责”,体现了勇于担当的历史责任和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激励学生勿忘国耻、自强不息。民 国时期的大学校歌体现的时代精神是当时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激励教化学生,增强民族自信 心的作用,为当今的大学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答案示例三: 民国时期大学校歌折射出崇尚传统、救亡和启蒙的时代精神。 民国时期大学校歌折射出启蒙的时代精神。 近代中国,内有政局动荡,外有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西学东渐,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新文化运 动和五四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宣扬民主启蒙,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复旦大学倡导学术、思想自由, 浙江大学弘扬民主科学精神,有助于推动学生追求进步、与时俱进。民国时期的大学校歌体现的时代精神 是当时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激励教化学生的作用,为当今的大学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任意选择其中一个内容进行理解概括。可根据材料的内容概括得出主题 为民国时期大学校歌折射出崇尚传统、救亡和启蒙的时代精神。论述时,可概括材料“大哉一诚天下动,如 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 义,闻道日肥”等反映出的时代背景、形式风格、展现的精神风貌、对当时所产生的影响等角度进行理解概 括。如论证 1:民国时期大学校歌折射出崇尚传统的时代精神。论述:近代中国,内有政局动荡,外有列强 侵略,民族危机深重。西学东渐,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知识分子在传统中发掘优秀文化,不断探索救 国救民的道路。民国时期,大学校歌多采用古典诗词的形式,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倡导诚信、智仁勇,南开 大学倡导儒家君子形象,清华大学倡导立德立言,凸显传承儒家文化,崇尚传统精神,有助于提升学生的 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总结:民国时期的大学校歌体现的时代精神是当吋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 有激励教化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的作用,为当今的大学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另外,还可选择其它角度, 言之有理亦可。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 年 7 月,清政府按照在辛丑议和过程中西方列强的要求,谕令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 部,班列在六部之前,并简派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王文韶为会办大臣,瞿鸿机为会办大臣兼尚书。从 此,外务部便取代总理衙门成为清末办理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外务部的设立,首先由西方列强提出,适 应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的需要,对于清政府而言,有被迫无奈的意味。清政府把外务部列在旧有六部之 前,意在向西方列强表明一个特别重视“邦交”的态度。……外务部中不分满汉、一尚书二侍郎的行政官 员配置,打破了旧六部满汉各有一尚书二侍郎两套班子的官制模式,为后来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奠定了基 础。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设立外务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设立外务部的意义。 【答案】(1)原因:改变清政府顽固守旧的形象;表明清政府自身振作图强的意愿;迎合西方列强的要求; 缓解《辛丑条约》签订后国际国内各方面的压力。 (2)意义:适应了当时应对国际关系的需要;为“新政”时期的行政机构改革开了先河;改变了传统的六 部体制,促使中央机构向近现代转型。 【解析】 【详解】(1)根据“清政府按照在辛丑议和的过程中西方列强要求,谕令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 班列在六部之前”“适应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的需要”“意在向西方列强表明一个特别重视‘邦交’的 态度”等和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改变清政府顽固守旧的形象;表明清政府自身振作图强的意愿;迎合西 方列强的要求;缓解《辛丑条约》签订后国际国内各方面的压力。 (2)根据“适应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的需要”“打破了旧六部……的官制模式,为后来中央机构的官制 改革奠定了基础”和所学知识分析作答。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21 年 11 月至 1922 年 6 月,在远东有利害关系的九个国家召开了华盛顿会议。美国国务卿休 斯被选为大会主席。会议的正式议程有两项:一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二是太平洋及远东问题。会议组成 了由美英日法意五国组成的缩减军备委员会和由与会九国组成的太平远东问题委员会。会议期间,共缔结 条约 8 项,议决案 13 项。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废除英日同盟的《四国条约》(《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 领地的条约》);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五国条约》。 华盛顿会议的另一个重要议题是远东和太平洋问题。其核心是中国问题。1922 年 2 月 4 日,中日签订 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和胶济铁路权,在中国代表的坚决要求和各方压力下,日 本被迫声明放弃二十一条中的部分条款。1922 年 2 月 6 日,与会九国签订关于中国门户开放原则的《九国 公约》,鲁特的四项原则是中心内容,规定: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盛顿会议的影响。 【答案】(1)巴黎和会后未完全形成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矛盾依然存在;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在远东地区冲突尖锐;中国问题悬而未决;美国力图通过会议获得更多权益; (2)确立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了英日同盟,限制了日本在远东地区的扩张; 有利于美国海军力量的发展;实现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为美国争夺亚太地区霸权提供了条件;中国收 回了山东的权益 【解析】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巴黎和会以后,各国列强暂时在欧洲等地区方面的矛盾得到了抑制, 但在远东地区还有很多问题仍未解决,巴黎和会后未完全形成新的国际关系格局;此外,中国问题悬而未 决;根据“在远东有利害关系的九个国家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矛盾依 然存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远东地区冲突尖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结束后,美国迅速崛起,力图 通过会议获得更多权益。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会议的继续,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 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确立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根据材料“关于废除英 日同盟的《四国条约》(《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五国条约》”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瓦解了英日同盟,限制了日本在远东地区的扩张;有利于美国海军力量的发展;根据 材料“1922 年 2 月 6 日,与会九国签订关于中国门户开放原则的《九国公约》”可知,实现了美国的门户开 放政策,为美国争夺亚太地区霸权提供了条件;根据材料“1922 年 2 月 4 日,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 及附约,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和胶济铁路权”可知,中国收回了山东的权益。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达(1890—1966)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和教育家。1920 年,李达从日本留学归 国,随即与陈独秀,李汉俊等人组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筹备和组织中国共产营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并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之后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克 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和革命丛书。1922 年 2 月,李达让夫人王会梧出面筹建平民女校,著名作家丁玲就是这 个女校的学生。1924 年至 1927 年的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险恶环境下,他仍坚守马克思列宁 主义的理论阵地。1927 年至 1941 年,他先后在武昌中山大学、北平大学、广东中山大学等地任教。1935 年,他发表专著《社会学大纲》,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被毛泽东誉为"中国人自己写 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号召党的高级干部学习此书。在北平任教期问,他多次受党的委托到 冯玉祥处讲学,说服冯玉祥联共抗日,促进冯玉样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1958 年,曾同毛泽东就主观能动 性问题发生争论,直言批评“大跃进”中的唯心论。 ——摘编自周可、汪信砚《李达年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达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李达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品质。 【答案】(1)贡献: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创办女学、出版社;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 深化;游说冯玉祥助力抗日;培养了大批的马克思主义者。 (2)精神品质:热爱国家、心系祖国;不畏艰难,勇于奋斗;持之以恒,全身心投入到马克思主义宣传和 研究中;坚持真理,认为真理高于一切。 【解析】 【分析】 【详解】(1)关于李达的历史贡献,学生仔细阅读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即可,可从创建共产党、宣传马克思 主义、培养人才、抗日等方面作答。 (2)关于李达的精神品质,学生根据材料从李达的重大活动,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阐述即可,如从 留学回国和游说冯玉祥抗日可知他热爱国家、心系祖国;从“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出版机构一一人民出 版社,出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和革命丛书”可知他持之以恒,全身心投入到马克思主义宣传和研究中; 从“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险恶环境下,他仍坚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阵地”可知他不畏艰难,勇于奋斗; 从“直言批评“大跃进”中的唯心论”可知他坚持真理,认为真理高于一切。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