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专题事件素材:上九天嫦娥揽月 穿星河逐梦未来
2020 年 11 月 24 日 4 时 30 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
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 2200 秒后,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历
经 23 天惊心动魄的太空之旅,12 月 17 日 1 时 59 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壤样品在内
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电中指出,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
天系统工程,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这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取
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的一大步,将为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太阳
系演化历史的科学认知做出贡献。
九天揽月凯旋,中国航天创造了新的历史。这是一趟满载而归的科学探索,也是一次
智慧与勇气兼备的无畏探险。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中国航天走向深空,踏梦远行,星
辰大海,从未止步。本期素材精粹栏目,就带大家一起来回顾“嫦娥五姐妹”的探月之旅,
看看满身“黑科技”的嫦娥五号在奔月和返回的过程中到底经历了什么,听听主流媒体对
嫦娥五号任务的精彩评述,最后再追随中国航天人的脚步去聆听他们平凡而伟大的故事。
这些内容不仅能开阔大家的眼界,更是不可多得的时鲜作文素材,定能为大家写作“时政
作文”助上一臂之力。
“嫦娥五姐妹”的探月之旅
我国探月工程于 2004 年立项。依据分步实施、不断跨越的原则,探月工程需完成“绕、
落、回”三大目标,即绕月探测、落月探测、采样返回探测。从 2007 年 10 月实施嫦娥一
号任务,到 2013 年实施嫦娥三号任务,再到 2020 年实施嫦娥五号任务,我国圆满完成了
探月工程“三步走”战略规划,这对于开启月球与深空探测新征程,建设航天强国有着重
要的里程碑意义。九天揽月星河阔,十六春秋绕落回。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嫦
娥五姐妹”的探月之旅吧。
“绕”
嫦娥一号
发射时间:2007 年 10 月 24 日
2007 年 10 月 24 日,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
中心由长征三号甲火箭送入太空,并于 2008 年 7 月 1 日完成了全月球影像数据的获取。2008
年 10 月 24 日,嫦娥一号在轨运行一年,完成了各项任务。2009 年 3 月 1 日,嫦娥一号受
控撞击了月球丰富海区域,成功完成硬着陆。
嫦娥二号
发射时间:2010 年 10 月 1 日
嫦娥二号原本是嫦娥一号的备份星,由于嫦娥一号表现出色,所以就将嫦娥二号改作
我国探月二期工程的技术先导星。2010 年 10 月 1 日,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升空。它主要完成了两大任务:一是对新技术进行试验验证,对未来的预选着陆区进行高
分辨率成像;二是获得更加丰富和准确的探测数据,深化对月球的科学认知。2010 年 11
月 8 日,我国首次公布了嫦娥二号传回的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月面虹湾区域局部影像图,
这标志着嫦娥二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落”
嫦娥三号
发射时间:2013 年 12 月 2 日
2013 年 12 月 2 日,嫦娥三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送入太空,
当月 14 日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这个着陆点被命名为“广寒宫”。着陆器上还搭
载着中国第一台月球车——“玉兔号”,12 月 15 日它们身上携带的相机拍下了彼此的身影,
这也标志着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玉兔号”月球车和着陆器一起,开展了月表形貌和地
质构造、月面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地球等离子体层等科学探测。
嫦娥四号
发射时间:2018 年 12 月 8 日
2018 年 12 月 8 日,嫦娥四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2019
年 1 月 3 日,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人类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
意义重大。除了搭载“玉兔二号”月球车外,嫦娥四号的着陆器还有一个金属罐,里面是
来自地球的土壤,在浇水之后,长出了月球上第一片植物的嫩芽。
“回”
嫦娥五号
发射时间:2020 年 11 月 24 日
“回”是探月的最后阶段,也是嫦娥五号的重要任务。它需要采集月球的土壤,再带
回地球。进入月球轨道后,嫦娥五号会分为两部分,开始它惊险的接力。其中的上升器和
着陆器将在月球正面西北方风暴洋附近的吕姆克山软着陆,分别采集两米深处和表面的土
壤。接着,上升器带着月壤样本升空,与环绕月球的轨道器和返回器交接样本。之后,轨
道器和返回器就会带着月球上这份准备了 45 亿年的“信物”重返地球。
嫦娥五號的五个首次
历经了 23 天的在轨飞行,于 2020 年 12 月 17 日顺利返回地球的嫦娥五号,成功实现
了我国航天史上的五个首次——首次月面自动采样与封装、首次月面起飞上升、首次月球
轨道交会对接、首次高速再入带样返回,以及我国首次大规模进行月壤样品的存储、分析
和研究。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首次月面自动采样与封装:在月面选定区域着陆并采集月壤是嫦娥五号任务中最引人
注目的环节。2020 年 12 月 2 日 22 时,经过约 19 小时的月面工作,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
完成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并按预定形式将月壤样品封装保存在上升器携带的贮存装置中。
在完成月面工作后,嫦娥五号首次月面点火起飞、精准入轨:与在地球起飞不同的是,
月面起飞不具备平坦的起飞地,更没有成熟完备的发射塔架,嫦娥五号必须克服月球表面
复杂环境等难题,依靠航天器“自力更生”,实现起飞时自主定位、定姿。2020 年 12 月 3
日 23 时 10 分,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将携带月壤样品的上升器送入预定环月轨道,月面起
飞上升顺利完成。值得一提的是,在点火起飞前,嫦娥五号还在月球表面首次实现了国旗
的“独立展示”,在阳光的照耀下,五星红旗格外鲜艳。
在 38 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这也是人类航天史上的首次尝试:当
着陆器托举上升器实现月面起飞上升后,上升器需要飞到月球轨道上,与轨返组合体交会
对接,把采集到的月壤转移到返回器。2020 年 12 月 6 日 5 时 42 分,嫦娥五号上升器成功
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成功交会对接。
2018 年年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的崔艺晗只身来到了文昌航天发射场工作。虽然
是学理工科出身,但刚入职的她对测试发射工作基本是零基础。而她所在的测发指挥监控
系统又要负责大量的软件、硬件,是发射场的神经中枢。面对纷繁复杂的设备状态、数据
格式、接口关系,她没有退缩。
为了能尽快满足岗位需求,天生好学的崔艺晗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她经常加班加
点地钻研系统组成原理、工作流程、接口关系,掌握软件编程原理,不断在学习实践中提
升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崔艺晗凭借自身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人,至今已成
功执行了四次测试发射任务。
何京江:用数据助力嫦娥奔月
人物速写 用数据驱动创新,以创新赋能航天。何京江将钟爱航天事业的炙热初心和创
新登攀的倔强执着展露无遗——只要是航天发射能力提升所需要的,管他翻的山会有多高,
过的坎会有多难,走的路会有多长,只管风雨兼程地往前冲!
2020 年 11 月 24 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坐镇数据处理岗位的 50 岁重庆女将何京江
明白,自己的又一次探月征程开始了——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她全程参与其中,深耕
航天测控数据处理和大数据研究领域十数载,她也被同事们尊称为“数据女王”。
早在 2012 年,大数据还没有引起国内普遍关注的时候,何京江就敏锐地察觉到了这场
数据革命即将带来的机遇:“当时在一本名为《BIG DATA》的外国书籍上,我看到了对未来
航天大数据应用的描述——‘构建覆盖整个发射场的数据中心,对海量的测试发射数据进
行有效管理和深入分析,采取丰富的可视化手段来展示航天发射过程中的业务信息、任务
态势、趋势预测,从而获得更加直观、丰富、深入、准确的内在关联,实现从数据到信息
再到知识的转化,提升操作手的洞察力、指挥员的决策力和组织的优化改进能力。看到这
本书之后,我就开始思考如何让航天数据化。”
此后整整两年,何京江总是在夜深人静时思考着数据应用的全新蓝图,用心规划起数
据中心的宏大方案。2014 年项目立项,在接下来 4 年的研制周期里,何京江带领她的团队
攻坚克难,解决了数据管理、知识构建、智能分析、平台兼容等一系列问题,在浩瀚的航
天大数据海洋里,最终为西昌、文昌两个发射场打造出了“超级大脑”。
卢亮亮:嫦娥五号发射任务中的“配送员”
人物速写 无论是“厨师长”还是“配送员”,无论是研发岗还是调度岗,中国的航天
队伍历来就是一个强有力的大集体,每个人在不同的岗位上默默努力,才能共同成就梦想,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建功立业。卢亮亮站好了自己的每一班岗,彰显了中国航天人的敬业
与担当。
卢亮亮曾是从事嫦娥四号任务总体设计和月球探测后续任务规划论证的系统工程师。
在嫦娥五号发射任务中,他受命走上了总体协调和调度岗位。
嫦娥五号任务是目前我国航天系统中最复杂、受关注度最高的任务之一,状态多、人
员多、需求多,给保障任务带来了很大挑战。如果把工程总师比喻成“厨师长”,那么卢亮
亮的岗位就是“配送员”。每一天,他都要清楚了解“厨师长”的当日需求,及时把最新鲜
的“食材”送到位,不早、不晚;把需要的“调料”加工好,让一道“大餐”呈现最适宜
的味道,不咸、不淡。为了保证工作质量,他把以往在系统设计工作中形成的“双想”思
维模式运用到日常调度中——每天晚上先回想当天工作情况,及时做好总结;进而充分发
挥对任务流程熟悉的优势,把后续多天的工作提前想清楚、安排好,尽力保障每一位试验
队员的需求。卢亮亮说:“作为嫦娥五号任务青年突击队的一员,接到任务的那一刻,我立
即感受到一份喜悦涌上心头——虽然我没能处在设计岗位,但终于又能走进发射场,和探
测器、火箭近距离接触,和昔日的战友们共同奋斗。我很享受这个新的工作角色。”
禹志:修建一架通往月球的天梯
人物速写 在嫦娥五号这项万众矚目而异常艰辛的任务背后,活跃着一群年轻科研工作
者,禹志是他们中普通的一员。他用行动完成着习近平总书记“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
伟大梦想”的殷切嘱托,诠释着“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的真实意义。
禹志是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轨道器总体副主任设计师,他负责的轨道器就像一辆太空
摆渡车,它的运转关系到嫦娥五号任务全部 11 个阶段中的 8 个阶段。任务一开始,轨道器
要将探测器组合体送往月球轨道,将着陆器上升器组合体这个“乘客”分离释放。等着陆
器上升器组合体在月面采样完毕后,轨道器又将“变身”主动飞行器,与携带样品容器的
上升器交会对接,并将样品容器从上升器平稳可靠地转移到返回器中。样品转移完成后,
轨道器将上升器和对接舱分离,携带返回器重新回到地球。
为了圆满完成地月往返运输任务,轨道器必须“重量轻,连得紧,分得开,抓得住,
转得过,回得来”。由于轨道器是在北京、上海两地完成组装和测试,禹志和他的团队就经
常在上海、北京两地来回奔波,有时在北京参加试验,一待就是三五个月。回上海后,又
有大量工作要紧急处理,加班加点、披星戴月是家常便饭。
2020 年 11 月 17 日,是器箭组合体转运的重要日子。禹志说:“经历了 7 年研制、3
年贮存,可谓十年磨一剑,终于眼看着它即将发射了。那种心情,就像看着女儿出嫁一般。
我 6 岁的女儿多次问:‘爸爸在发射场做什么?什么时候回来?我对女儿说:‘爸爸正在修
建一架通往月球的天梯,等通过这座天梯,把月球上的土壤带回地球的时候,爸爸也就回
家了。”
崔蕴:嫦娥五号背后的“铸箭人”
人物速写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靠的就是一代代
航天人不懈的艰苦奋斗。崔蕴也在用双手一步步编织着自己和祖国的航天梦。如今,长征
五号肩负着月球探测和深空探测的使命,对崔蕴和所有为中国航天事业而坚守奉献的航天
人来说,新的“长跑”正在开始。
2020 年 11 月 24 日凌晨 4 时 30 分,嫦娥五号顺利点火升空。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
征五号运载火箭,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枚大型运载火箭。它的总装车间坐落于天津,总
装是火箭诞生前的最后一道关卡,崔蕴则是这道关卡的“总把关人”。
2013 年,崔蕴担任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总装测试车间副主任,负责新一代
运载火箭总装。“我们航天火箭总装人有一句行话,叫‘后墙不倒。什么是‘后墙?就是火
箭出厂的时间节点必须守住。”崔蕴说。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箭体上有 5 万多个零部件,螺钉数目更是巨大,品种繁多,装配要
求不一,任何一个微小的安装失误都可能导致火箭最后发射失败。例如,长征五号的燃料
储箱体积很大,储箱壁使用了全新的工艺和材料,其最薄的地方只有两毫米,在装配时严
禁触碰,这就更增大了装配难度。花了整整两个月时间,经过上百次的实验,无数次修改
图纸和方案,崔蕴带领团队首创了“旋转法”,终于攻克了长征五号大直径火箭装配难的关
键问题。按照此方案,工作人员在地面就可以进行各项装配工序,实现了多人多点同时操
作,总装工作效率提高了两到三倍。通过技术和管理上的大胆创新,崔蕴带领团队有效保
证了火箭出厂时间节点的“后墙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