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作文写作:“文化的意蕴” 导写(附:写作导引及范文点评)
试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王国维说,《红楼梦》是“艺术的绝大著作”;周汝昌说,《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一
个综合体和集大成”。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文化宝典。“大观园”体现了明清园林
的建筑风格,对后世的园林建造影响巨大;据统计,书中记载的中药有一百多种,方剂四
十多个,很多方剂如今在临床治疗中还在使用;书中关于饮酒、喝茶、饮食的描写非常详
实,记录的美食简直美不胜收;“宝黛钗”的爱情故事牵引出整个封建礼教、封建官僚的宏
大社会背景……
高中阶段,我们已经学习、阅读了很多文学名家的作品,不论是短小的诗词、散文,
还是鸿篇巨制,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浓浓意蕴。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围绕“文
化的意蕴”这一话题,谈一谈如何通过阅读文学名著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 800 字。
写作导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版,2020 年修订)凝练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教
学内容方面强调以主题为引领,通过具有情境化、实践性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
落实。这道作文题目以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双向融合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
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意识,进而达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目标。此
外,作文题目还依托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这一教学任务,引导學
生从总结阅读方法的理性层面展开论述,充分体现出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之间
的紧密联系。
从形式上看,题目仍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由“材料导引”和“写作任务”两部分构
成:文题前两段是“材料导引”,以《红楼梦》的内容及后人的评价,引出“文学”与“文
化”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文学名著的意识;第三段首先将写作范围拓展到诗词、
散文等多种文体的文学名著上,提示写作者应该拓宽选材范围,接着明确提出要从“阅读
方法(如何通过阅读文学名著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一理性角度立意。能否准确辨
析写作范围和深入挖掘阅读方法,是切合题意的关键。
在写作这道作文题目时容易出现两个误区:
1. 局限于材料内容,缺少独立的论述视角;
2. 罗列名著内容,以“炫文采”作为获得高分的捷径。因为话题材料中从建筑、医药、
饮食、主题多个角度解读《红楼梦》这部著作,部分学生就以此为写作框架,针对某一部
著作展开多角度解读,导致论据单一。此外,有些学生看到“文化”“名著”这样的关键词,
就习惯性地将引用、化用诗文作为谋篇的关键,而忽略了对阅读方法的深入解析,导致立
意肤浅、偏离话题。
佳作展评
聆听千古佳音,品析文化意蕴
谢宇歆
听,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盛唐豪迈之音,那是“不识庐山真
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宋诗理趣,那是“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清朝
叹惋。翻开高中语文教材,文体多样的名家名篇在我的眼前勾勒出一幅中华文化的多彩画
卷。披文审美、披文入情、披文析理,让我们一起透过小小书卷品析中华文化的深厚意蕴。
披文审美,鉴赏中华文化的审美视角。
文学名著给读者最直观的感受在于它们运用语言传达出的民族审美视角,用心感受文
学作品传递出的个性化的民族审美视角是品析文化意蕴的出发点。《诗经》中“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思乡之情,被寄寓在杨柳、雨雪两个典型意象之中,
一“今”一“昔”的时空对接,拓展出无限想象的空间。无论是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
月”,还是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典型意象的叠加能够在瞬间唤醒
读者灵魂深处的特定情绪。用简洁的意象拓展出想象的空间,这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
视角。让我们一起阅读文学名著,鉴赏审美视角,品析文化意蕴。
披文入情,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情感。
阅读名著就是阅读情感,读者在作者用语言营造的时空环境中聆听每一位作家的深情
倾诉,陶醉在或波澜起伏,或恬淡闲适,或哀婉凄切的情感体验之中,用心感受文学作品
传递出的情感态度是品析文化意蕴的深入阶段。苏轼在对水与月的辩证思考中,走出贬官
迁谪的压抑;郁达夫沉浸在北国之秋的清、静与悲凉之中,寄寓对家国的一份忧思;史铁
生在地坛冥思十五载,读懂了母爱的伟大与深厚。让我们一起阅读文学名著,感受丰富情
感,品析文化意蕴。
披文析理,领悟中华文化的民族风骨。
能够流传至今的文学名著都历经了岁月的洗涤与沉淀,它们的深刻之处不仅仅在于词
句的华美、情感的宣泄,更在于其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骨,具有启迪思想的价值,
用心挖掘文学作品传递的民族精神是品析文化意蕴的制高点。特立独行的百家学派教给我
们解放思想的求学精神,庙堂之上的典谟讽咏教给我们兼天济世的家国情怀,塞北大漠的
倚马悲歌教给我们报效家国的崇高理想,江南古寺的拈花证佛教给我们热爱生活的乐观精
神。让我们一起阅读文学名著,领悟精神风骨,品析文化意蕴。
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对文学名著的理解越来越肤浅,我们与传统文化更是渐行渐远。
尼采说:“我们走得太快了,是时候停下来等等我们的灵魂了。”让我们静下心来,从教材
中汲取营养,从文学名著中读出中华文化的深厚意蕴。
点评
文章选材范围设定准确,开头用一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巧妙地与
材料产生关联,但并没有囿于对《红楼梦》的解析,而是将视线拓展到诗歌、散文等多种
文体的文学名著,为文章从宏观角度展开论述打下基础。立意角度具有理性分析的深度,
提出披文审美、披文入情、披文析理三个逐层递进的阅读方法,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论
述语言文采斐然,运用引用、排比、对偶等多种修辞,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哲理意味。同
时,作者大量引用语文教材中的名篇名句,体现出日常阅读与应试写作之间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