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专题人物素材:11 位助力脱贫攻坚的模范人物--把初心写在祖国大地上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这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千年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
继的百年拼搏。新中国成立以来,已让 8 亿多人脱贫;2012 年末至 2019 年末,农村贫困
人口从 9899 万人减少至 551 万人;2020 年 11 月 23 日,随着贵州省宣布最后 9 个深度贫
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我国 832 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如今,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即将实现,一个有着 14 亿人
口的发展中大国将历史性地告别绝对贫困,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实际上,脱贫攻坚
工作艰苦卓绝,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心血,是广大干部群众扎扎实实干出来
的——第一书记沉下身、扎下根,落实扶贫政策,谋划脱贫门路;驻村干部坚守一线、日
夜奋战,与贫困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致富带头人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脱贫
增收路更宽……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祖国的大好河山浸润着他们的满腔热血。
精选了 11 位助力脱贫攻坚的模范人物,他们中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是第一书记,有
的是乡镇干部,有的是致富带头人……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美好品质——大爱
无私、乐于奉献、坚忍执着、锐意进取、吃苦耐劳等,他们每一个人都在以忘我的奋斗带
领大家追逐着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梦想,他们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嘹亮的音符,把初心写在了
祖国大地上。他们的事迹不仅是绝佳的写作素材,相信也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新的启发。
黄诗燕:脱贫功成,务必在我
人物速写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国 290 万扶贫干部奔赴一线,黄诗燕就是其中的杰出
代表。在这场战役中,有至少 700 人倒在了冲锋路上,黄诗燕也是其中之一。注视黄诗燕
的人生年轮,眼前会跃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大情大义,耳边会萦绕“脱贫功成,
务必在我”的誓言。“一夜惊怜丝吐尽,三乡切盼燕归来”,这幅挽联便是炎陵百姓对这位
扶贫书记最深的怀念。
2011 年黄诗燕担任县委书记之初,湖南省炎陵县顶着深度贫困县、经济薄弱县、产业
滞后县等一堆“落后帽子”。上任伊始,黄诗燕便抱定“山高不如脚背高,路长没有脚板长”
的信念搞“大走访”——自带食材进村入户,与群众一起生火做饭,同桌吃饭,同干农活,
倾听群众掏心窝子的话;跑无电村,钻土坯房,进“杉皮屋”,访贫问苦……一番调查后,
黄诗燕给自己立下了“军令状”,梳理群众最难、最忧、最盼的事,解决一项销一个号。
2012 年初,在霞阳镇果农陈远高家,黄诗燕见到了一棵每年能结果 400 多斤、收入近
7000 元的“桃王”。学农出身的他喜出望外:“我们要把黄桃从小打小闹的‘珍品,变成助
力脱贫攻坚的商品。”黄诗燕抱着“脱贫功成,务必在我”的信念,积极推动黄桃产业。2020
年,炎陵县全县黄桃种植面积 8.9 万亩,产业链综合产值 20.6 亿元,3.42 万名桃农人均增
收 2976 元。如今,炎陵县累计脱贫 7224 户 24056 人,贫困发生率从 19.5%下降到 0.45%,
成为湖南省第一批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
2019 年 11 月 29 日,完成又一次脱贫攻坚部署后,回到宿舍的黄诗燕突发心脏病不幸
离世,时年 56 岁。时光流逝,可“大黄抓小黄,抓出金黄黄”“最美扶贫书记”等对黄诗
燕的赞许却一直在民间广为流傳。2020 年 11 月 18 日,黄诗燕被中宣部追授“时代楷模”
称号。
毛相林:敢向绝壁要“天路”
人物速写 锄头,坚韧有力,凿石碎土之物。在毛相林身上,也有这么一股子劲:不畏
艰难,敢跟坚石斗硬;扎根群众,把自己深深嵌在泥土里。在脱贫攻坚收官这个打硬仗、
啃硬骨头的战场,完成硬任务,就需要毛相林这种“硬锄头”。在新的起点上,挑战依然严
峻,发展未有穷期,我们呼唤更多的“毛相林”,需要更多的“硬锄头”。
1997 年,38 岁的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毛相林,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修公路。下庄村位于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被四面千米高山绝壁合围,犹如坐在一口井中,
修路难如登天。当时唯一的出村路是一条“108 道拐”的古道,去县城一来一回至少要 4
天。住在“井底”的近 400 名下庄村民,近一半的人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大山。“咱不能一直
当穷汉,就算再难,我也要带头冲一冲。”毛相林在村民大会上给大家鼓劲,“山凿一尺宽
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这辈人修不出路来,下辈人接着修,抠也要抠出一条路来。”虽然
先后有 6 名村民为修路献出了生命,但下庄人没有退缩。2004 年,在毛相林的带领下,下
庄村人用了整整 7 年时间,终于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 8 公里长、两米宽的机耕道。
虽然出山公路通了,但在当时,大多数下庄村民还生活在贫困线下。毛相林趁热打铁,
带领村民种植柑橘。2015 年,下庄村整村脱贫;到 2019 年底,全村累计 64 户 269 人稳定
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为 0.29%,人均年收入达 1.2 万元。毛相林还有更大的梦想:不单下庄
人要走出去,还要让外面的人走进来。近年来,巫山县发展乡村旅游,下庄村人把 19 栋农
房改造成了民宿,开始接待山外来的游客。“再过两三年,旅游搞起来,我们的收入还会翻
番。”毛相林信心满满。2020 年 11 月 18 日,毛相林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赵昌芳:从贫困大学生变为“扶贫人”
人物速写 在赵昌芳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饮水思源不忘本的赤子之心和为人民服务的情
怀。贫穷的成长经历没有压垮她,反而让她体味更多、理解更多、感受更多。她收获了成
长,更将自己的经历化为动力,带动他人齐心协力共同走向富裕之路。她就是扶贫土壤里
开出的最美丽的花。
赵昌芳是重庆市彭水县走马乡金银村的一名基层扶贫干部。1997 年 1 月 10 日,赵昌
芳的养父赵寿全—— 一个患有间歇性癫痫的男人把被遗弃在路边的赵昌芳捡回家。从此,
赵昌芳与养父赵寿全、二伯赵寿文相依为命。
2016 年,赵昌芳顺利考上大学,也就是这一年,走马乡开展脱贫攻坚大排查,赵昌芳
家被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赵昌芳靠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金顺利完成了学业。她说:“如
果没有教育扶贫政策,我的求学路会更加坎坷,甚至有可能辍学。”因此,在大学期间,赵
昌芳每逢假期都会到重庆的偏远乡镇做帮扶志愿者。帮扶期间,跋山涉水挨户走访,与贫
苦户一起下田、做家务等,对赵昌芳来说都是常事。最让她自豪的是成功协助自己帮扶的
贫困户申请到国家助学金,及时阻止了该户子女辍学。此外,她还以实际行动去改变贫困
户们的“等靠要”思想,让他们的精神面貌脱胎换骨。
2019 年,赵昌芳从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会计专业毕业,彭水县人社局通过驻村扶贫
工作队给她提供了一个全日制公益性岗位从事扶贫工作。赵昌芳说:“贫穷的成长经历使我
更能够感受到所做工作的意义,那就是时刻不忘尽心尽力帮助别人。”
龙慧:扶贫路上的群众贴心人
人物速写 走进群众、了解群众、帮助群众,只有坚定贫困群众的奋斗意识和发展愿望,
脱贫攻坚才能取得最终胜利。龙慧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对症下药”,制定一系列
脱贫措施,一步一个脚印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了脱贫攻坚的目标。
2020 年 10 月 17 日,龙慧作为获奖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自
2018 年初担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驻第三师五十一团九连“访惠聚”工作队队长、
连党支部第一书记以来,她带领工作队和连队党支部,通过抓基层组织建设,切实解决群
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使连队顺利实现了全面脱贫。
初到九连,龙慧结合九连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土地利用率低的特点,为九连制定了“就
业为主、养殖为辅、社保兜底”的脱贫措施,形成了“一户多措”的增收途径。2018 年 3
月底,五十一团首家劳务公司在九连正式挂牌。公司成立第一年就输出劳务 422 人次,获
得劳务收入 383 万余元,人均收入 9000 多元。与此同时,龙慧发现九连大量群众“等靠要”
思想严重。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一现象。为了进一步激发群众的积极性,每周一的
连队升国旗仪式上,龙慧都会安排当地群众中的“脱贫之星”现身说法,以身边事带动身
边人;同时,组织贫困户召开座谈会,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帮助群众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
态度。在龙慧的带领下,九连于 2019 年实现了全面脱贫,贫困户人均年收入 1.2 万元以上。
如今,龙慧已回到原工作岗位,但当地群众依然经常联系她,跟她拉拉家常、聊聊增收……
谢睿:铺在扶贫路上的“沙砾”
人物速写 全心全意地投入扶贫工作,谢睿就如同一粒沙砾,铺就在扶贫路上。他把年
轻的生命献给了足下的土地和心中的同胞。宝贵的生命虽永远定格,脱贫的信念却就此生
根,福泽四方。
“沙砾”是湖北省咸丰县清坪镇纪委书记谢睿的微信昵称。作为该镇多个重点贫困村
的扶贫联系人,在 2020 年 9 月的一次走村入户中,谢睿察看民居改造工程时意外坠楼,抢
救无效殉职,年仅 39 岁。扶贫 5 年,谢睿的 16 本工作笔记里记满了老乡的需求,也见证
着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第一本笔记开始于清坪镇脱贫攻坚任务最为吃紧的 2016 年,刚刚任职纪委书记的谢睿
主动请缨,申请联系小河村、鱼塘湾村等 5 个全镇最偏远、最贫困的村子。这些村庄都在
武陵山深处,分布在不同的山头。每次走访都是风尘仆仆,但谢睿从无抱怨。“产业立起来,
才能实现脱贫不返贫!”谢睿的笔记里大写加粗地记着这句话。为了小河村 104 户建档立卡
贫困户能够如期脱贫,他和扶贫队员们一起上门入户劝说村民调整产业结构,规模化种植
白茶,走上了产业脱贫之路。从购买茶苗到技术培训再到茶叶销售、引进茶厂,每个环节
都是谢睿带着大伙儿一起走。4 年时间里,小河村人均年收入翻了两番,达到 6000 元,全
村已脱贫出列。
张东堂:患癌 10 年坚守脱贫一线的村支书
人物速写 青葱少年时,他成为一名军人,为国尽忠;脱下军装,他反哺家乡,助力脱
贫。张东堂与时间赛跑、与病魔竞速,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扶贫干部的责任和担当,也用
实际行动彰显了退役军人的家国情怀。
人称“七沟八疙瘩”的四龙庙村,地处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段村乡。全村 10 个村民
小组、18 个自然村,1364 口人散居在 27 平方公里的大山深处。张东堂除了是四龙庙村的
党支部书记外,还是一名晚期膀胱癌患者。
2009 年,张东堂高票当选四龙庙村党支部书记,正当他想带领村民大干一场时,却被
查出患有膀胱癌。“查出来以后,我就跟家人交代了后事。但是我也说了,在我死之前,工
作不放手,我必须看到大家脱贫。”张东堂回忆道。 彼时,张东堂通过考察调研,决定引
导村民规模化种植牛心柿、花椒和连翘来脱贫致富。开始村民们都持观望态度,他就自己
带头种,在流转的荒山上种下了 5 亩牛心柿、100 亩连翘和 100 亩花椒。很快,村民们纷
纷跟进。如今,村里 3000 亩经济作物长势喜人,万亩采摘园瓜果飘香,四龙庙村已成为远
近闻名的富裕村。
张东堂说,这些年来,他把每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来过,因为他一直没有忘记
自己的初心——让四龙庙的鄉亲们脱贫。张东堂小时候家里穷,8 口人 4 件衣服,谁出门
谁穿。后来他有机会去当兵,但是自己犹豫不定,一位乡亲极力劝他去,“他说当兵就有好
衣服穿了。我走的时候,乡亲们敲锣打鼓给我送行。那一天我就立下志向,我要回来,带
领大家脱贫”。
黄宗策:贫困山村的“电商突围者”
人物速写 网络工程师与贫困村第一书记,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身份在黄宗策身上结合,
便碰撞出令人惊艳的火花。许多像黄宗策一样的年轻人都在用电商助推中国农村地区全面
发展,他们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是当之无愧的脱贫先锋军。
一直以来,光秃秃的石头山阻断了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笃山镇坡老
村与外界的联系。由于地处喀斯特地貌及其石漠化的深度结合区,这个村子一直在石头缝
里寻找土地,村民们靠种植生姜、玉米等农作物为生。这里的生姜品质极高,被当地百姓
称为是“包治百病”的良药,但生姜的销路一度让村民们犯愁。
让优质农产品走出深山,成为全体村民共同的愿望。改变从共青团贵州省委驻安龙县
笃山镇同步小康工作队员黄宗策,以第一书记身份进驻坡老村开始。2016 年 5 月,从小在
城里长大的黄宗策顶着驻村第一书记的头衔踏上了坡老村的土地。通过不断走访调研,他
发现信息闭塞是制约坡老村发展的关键所在。利用电商平台让坡老村脱贫的想法,很快便
在这个网络工程师出身的干部脑海中产生。
确定好销售方案后,黄宗策以每斤 1.3 元的价格收购村民手中的小黄姜,而在之前,
村民只能以每斤 7 角钱的价格卖给贩子。通过电商平台,小黄姜每斤能卖到 4.9 元。除去
包装、中间环节的成本后,通过电商赚到的利润又重新纳入精准扶贫资金池,帮助更多的
贫困户脱贫。2019 年,坡老村贫困户成功清零,贫困户人均年总收入从过去的不到 1000
元,增加到 11287 元。
林占熺:拳拳寸草心,浓浓报国情
人物速写 菌草帮助世界上的许多人找到了致富的门路,林占熺自己却没有用它去赚大
钱。对于他来说,用技术帮助老百姓脱贫,才是生命最大的价值。在福建农林大学的国家
菌草技术中心,一块大理石上镌刻着“发展菌草业,造福全人类”,这也是林占熺心中无声
的誓言。拳拳寸草心,浓浓报国情,我们在林占熺身上看到了小草的坚韧,也看到了大树
的巍峨。
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的手机备忘录上有一个倒
计时——今天距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有多少天,距建党 100 周年还有多少天。“时间很紧迫,
备忘录里定下倒计时,为的是提醒自己加油干。”林占熺说。他心中有两个重要时间节点:
希望菌草产业帮助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为 2020 年全国扶贫攻坚战取得最后胜利献礼;希望
用菌草在黄河沿岸建起千里生态屏障,为 2021 年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在一般人眼里,草是平凡甚至渺小的,但林占熺发明的菌草技术,使得草不仅可以养
菇致富,治理风沙,还可以用来发电造纸。“国家扶贫,匹夫有责。”这是林占熺现在的口
头禅,也是他发明和推广菌草 30 多年执着生涯的缩影。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福建对口帮
扶宁夏脱贫,这也是中国东西部省份扶贫协作的开端。林占熺带着菌草到宁夏帮助农民种
菇致富。从那时起,菌草技术被推广至全国 31 个省份的 500 多个县区,帮助成千上万农民
增加了收入,林占熺也先后获得“全国扶贫状元”“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不仅如此,菌
草还成为全球反贫困的“奇兵”,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带去可持续发展的希望。78 岁的林占
熺至今活跃在一线,风尘仆仆地到沙漠荒滩、黄河沿岸、非洲大陆等地推广菌草。
张金霞:一位首席科学家的扶贫路
人物速写 小小的蘑菇,蕴含着大大的能量,既是农民致富的期盼,也是张金霞毕生所
为的事业。从青丝到白头,张金霞硕果累累,更无怨无悔,她把蓬勃的生命根植进贫瘠的
大山,走出了一条耀眼的首席科学家扶贫之路。
“19 省 40 余县!”这是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金霞交出的扶贫答卷。
从 1987 年技术支援国家贫困县湖南永顺开始,张金霞已经在科技扶贫的道路上耕耘了 33
年,也让小蘑菇成了脱贫致富的大帮手。2020 年 10 月,张金霞获颁“全国扶贫攻坚奖创
新奖”。
1981 年,张金霞硕士毕业后,便一头扎进了食用菌的科研领域。2000 年年初,全国食
用菌产业高速发展,商业版图重塑,有 30 年食用菌种植历史的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的相关
领导和群众也想乘上这股东风,走上扩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道路,并请来张金霞担任技
术指导。
张金霞先给平泉县相关领导打了“预防针”:“蘑菇种植成本低、门槛低,但蘑菇又太
金贵,种植太辛苦,风险太大,技术含量太高太密集。因此,必须给种植户上好科学素质
和生产技术这两堂课,经过长久的磨炼内化于心,才能最终锻造出在市场上硬碰硬的能力。”
刚开始,张金霞只是经常去平泉县进行技术指导;2018 年以来,她带领团队常驻平泉。在
平泉县的 400 多天里,他们不停地试验,终于攻克了香菇菌种质量控制技术难关。优质菇
率提高了 40%,纯利润增加 0.9 元~1.35 元/棒。
这项新技术预计在 2020 年将为平泉菇农增加纯收入 5.4 亿元~8.1 亿元,并已经在辽
宁凌源、河南卢氏、湖北随州、贵州安龙等地的贫困县广泛推广。平泉县已于 2018 年 4 月
退出贫困县序列,而张金霞仍继续奔走在全国各地食用菌种植的第一线。
楊波:“厚脸皮”的第一书记
人物速写 2020 年是杨波来到海嘎村的第十一个年头,他也成为贵州省驻村时间最长
的扶贫干部。如今五轮驻村生活过去了,当初那个精神小伙已年近 40 岁。杨波错过了太多
家庭温馨、孩子成长的瞬间,却用自己的青春岁月见证了海嘎村“旧貌换新颜”的每一个
节点。当他结束驻村工作下山之时,向百姓交出的定会是一份完美的答卷。
海嘎村位于贵州第一高峰韭菜坪的半山腰,是贵州海拔最高的村寨。村民住茅草房,
吃“望天水”,贫瘠的土地上只能种苞谷、洋芋和苦荞,是个名副其实的“落后村”。2010
年,28 岁的杨波响应组织号召,主动报名参加扶贫工作,成了海嘎村的第一书记。那一年,
海嘎村人均年收入仅 1600 多元。充满热血的杨波深入每家每户了解情况,但很快就遭遇了
“冷水”。“修厕所才补贴 400 块钱,除非你拿 1000 块钱来”“要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除
非你们垫钱”……杨波上门动员村民参加新农合、修厕所、抗旱领水,听到最多的是“除
非”两个字。面对村民的冷脸,杨波没有打退堂鼓,而是继续争取村民的信任。
搞计生、低保这些工作他带头去,谁家有点大事小事他也跟着凑。杨波成了村里“脸
皮最厚”的人。但一桩桩实事干成之后,这个“厚脸皮”的第一书记走进了村民的心里,
大家对他的称呼也变成了“杨兄弟”“小杨哥”。从建立种植养殖基地、成立“海嘎四季青
种植农民合作社”,到为当地特产注册 “黔之脊”绿色商标,从落实四级提水项目让村民
喝上了自来水,到发展彝族文化旅游让村民能在家门口创业……整整十年,经过杨波与众
多村干部、村民共同努力,2019 年,海嘎村 1325 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年收入达 9320
元,海嘎村俨然成为大山里的现代化新农村。
丁建华:以“无我”心态助力脱贫攻坚
人物速写 自己已经富裕了,为什么选择回到贫困村,辛辛苦苦从养牛做起?为什么愿
用半生积蓄创建养殖场,村民富裕了,自己却背上了债务?“不管有多难,也要拔掉穷根,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是丁建华的回答,简单质朴却富有感染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一股子不怕难的勇气,需要心系群众、甘于奉献的精神,需
要更多像丁建华这样的致富带头人。
丁建华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河西镇旱天岭村党总支书记,他在 2008 年放弃
了年收入几十万元的工作,毅然回村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
依托河西镇原丁家二沟村而新组建的旱天岭村为纯回民村,村民 1386 户 5580 人,老
村民 2011 年人均年纯收入 500 元,而从干山枯岭搬迁来的移民更加贫困,其中 40 余户无
法缴清 1.5 万元移民房自筹款。为给村民蹚出一条成熟的增收路子,丁建华找到了肉牛养
殖这个符合旱天岭村实际的脱贫产业——村子里脱贫攻坚的大小事情,他都亲自计划、组
织、协调、实施;他花掉 100 多萬元积蓄建起养殖场,倒贴水电费、牧草机械,赊借牛犊
帮助贫困群众发展养殖业,并抵押家产为村民担保贷款……在丁建华当村支书的 11 年里,
村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 10 倍多,而他的家当却从当初的 200 多万元存款“发展”到如今的
欠外债 30 多万元。截至 2019 年底,旱天岭村 536 户 1845 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成功脱贫。2020
年 10 月 16 日,丁建华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2020 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我有一个小目标,就是让旱天岭这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全村人家家住新房,户户
有小车。如果老天暂时不要我的命,我就一定要实现这个小目标。”丁建华以辛勤付出点亮
了贫困群众的希望,用真抓实干的行动解决了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实际问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