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高考语文阅读与写作:大美致远
导语
美无处不在。“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自然潇洒是种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忠贞气节是种美;“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奉献勇敢亦是种美。
大美之美,不仅美在生态自然,美在人文艺术,亦美在人格品质。宗白华曾说:“一切美的
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我们不仅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亦要有一颗给予美的心灵,美之育人,“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最是大美能致远。
大美致远
(题目即观点,言简意赅。)
①美像真理一样,最朴实,也最有光辉。可以说,美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开门见山,
开篇直接提出“美”的话题。)
②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我们与美术邂逅、与艺术交流、与科学沟通、与自然对话、与
朋友交流,皆是以美为媒。因为,“美的事物是永恒的喜悦”。
③“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追求美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内容,
创造美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的直接体现。我们欣赏一幅美术作品,会感受其神韵之美;阅读一
首诗歌,会感染其意境之美;游览一处美景,会发现其生机之美;与道德高尚之人相处,会
感动其品行之美……美始终是生活的媒介、交往的桥梁、文化的硕果。从古至今,美是不变
的旋律,最是大美能致远。(重要性分析。美是生活的媒介,最是大美能致远。)
④有诗云:“百年一吴生,万载留其名。画笔得正传,画史玉树青。”这首诗赞美的就是
被后辈奉为祖师、尊为画圣的吴道子。他辉煌的一生,以美为媒,为我们阐释了画中的精彩
绝伦。有一段时间,吴道子一直在巴山蜀水间畅游,专注于创作,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开创
了水墨山水画派。落笔雄浑、线条曲折,于焦黑墨痕中略施微染,色彩简单而淡雅,这是吴
道子所独有的。张彦说他:“吴生作画,下笔有神。”苏东坡说他:“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他的作品,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中国文化史
上留下了绝妙的一笔。(以吴道子为例,论证美是生活的媒介,最是大美能致远。)
⑤艺术美总是伴随着人格美。颜真卿不仅是文坛大咖,更是气节名臣。楷书四大家“颜
欧柳赵”中,颜真卿的字被公认为最能体现盛唐之气,从而成为后世学者临摹的经典。颜真
卿的书法之美,源自于他的人品之美,就像忠臣烈士、道德君子,“不袭前迹,挺然奇伟”。
清代藏书大家郑元庆评价他:“公忠义之节,明若日月、坚如金石,自可以光后世、传无穷,
不待其书然后不朽。”(以颜真卿为例,阐明人格美可光传后世,最是大美能致远。)
⑥大美之美在自然。“天地之大德曰生”。自然美、生态美是一切美学的源泉。进入新时
代,我们要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实现天人和谐、达到天人合一。今天我们
外出旅游,也是在欣赏自然之美、感悟生态之美。古人说,“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这是告诉我们自然之美能激发情感之美、艺术之美。现在有一些人甘愿做手机的“奴隶”,总
是盯着手机这一方寸屏幕,不愿深入广阔天地,不愿游历名山大川,就无法涵养天地之气,
自然也难有大格局、大气魄、大人生。(美的表现一:大美之美在自然。)
⑦大美之美在艺术。生活需要理性,也需要感性;需要科学,也需要人文。书画、音乐、
电影、戏曲等,表现为一种艺术之美,它总能在潜移默化中熏陶人,进而感染人、重构人、
转化人。一部《长征组歌》不仅让几代中国人为之倾倒、为之叹服,也让很多外国人为之流
连、为之敬佩。在艺术之美中,我们总能很好地体悟生命、体验人生,升华感情、洗涤灵魂,
从而达到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境。(美的表现二:大美之美在
艺术。)
⑧大美之美在人格。“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心灵美、人格美、道德美是一切美的
归宿。以美为媒、品味美好,重在塑造人格,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孟德斯鸠
有句名言:“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近年来,我
国“最美大学生”“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公务员”“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等“最美”不断涌现,让人
们看到了人性之美,感受到了人格之美,也让社会有了向上向善的风向标。这才是我们文化
自信的根本,才是大美中国建设的真谛。正如哲人所言,“真正美好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
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美的表现三:大美之美在人格。)
⑨美是生活,也是大道。我们要传播美,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给予美,先要有
一颗有修养的心灵。每一个人都应该接受美育锻造,增加美学修养,提升审美水平,锻造完
美品格,进而以美为媒,展示个人魅力,讲好中国故事,助力大美中国建设。(总结呼吁,
勉励期待。我们要以美为媒,助力大美中国建设。)
作者:桑林峰
【时代警语】
大美之美在人格。“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心灵美、人格美、道德美是一切美的归宿。
以美为媒、品味美好,重在塑造人格,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孟德斯鸠有句名言:“美
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
【思维串联】
【考点精练】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
大美之美在艺术。生活需要理性,_______________;需要科学,也需要人文。书画、音
乐、电影、戏曲等,表现为一种艺术之美,它总能在潜移默化中熏陶人,进而感染人、重构
人、转化人。一部《长征组歌》不仅让几代中国人为之倾倒、为之叹服,___________________。
在_______________,我们总能很好地体悟生命、体验人生,升华感情、洗涤灵魂,从而达到 “各
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境。
2.读写一体化训练 (开放性试题)
美无处不在,我们欣赏一幅美术作品,会感受其神韵之美;阅读一首诗歌,会感染其意
境之美;游览一处美景,会发现其生机之美;与道德高尚之人相处,会感动其品行之美。
我国“最美大学生”“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公务员”“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等“最美”不断涌现,
让人们看到了人性之美,感受到了人格之美,也让社会有了向上向善的风向标。
读了以上材料,请结合自身情感体验谈一谈你对美的理解和认识,不少于 300 字。
【相关链接】
“土味文化”盛行之下,美育更要从小抓起
近日随着旅游业的复苏,朋友圈打卡的各地山寨版“白宫”作为又一国产“土味现代建筑”
引发网友热议。事实上,类似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土味在网络流行语中是俗气、反潮流、
不洋气等一类词汇的统称,不止在建筑届,近年来其作为一种独特的 “审丑”趣味在大众文
化领域似乎呈现出某种蔓延趋势。“土味文化”为何如此盛行,究其原因,这是一种审美的缺
失,正如木心先生所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当一个民族的美学教育,
跟不上物质充盈的步伐,不仅各种喜剧、闹剧频出,悲剧也会接踵而至。”
“土味文化”盛行之下,如何让其中的错误价值观念和不良信息丧失其寄生土壤,全民
审美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总体而言,培养和提高青少年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
以及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美育作为一种潜移默化
的教育,美育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贯穿在个人成长的始终,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到
“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一显著特点与智育、德育、体育存在本质区别。
在多元审美文化复杂交织的当今社会,“美”与“丑”时刻都在个人心灵和大众文化空间里
发生着对话和碰撞。当“美”蒙上或神秘、或高贵、或无趣的“面纱”而无法与人亲近并共鸣时,
“丑”就会以新鲜、刺激、有趣的斑斓色彩占领其空虚的心灵,在大众空间中打造出一片又一
片“文化荒漠”,而对于认知能力有限的青少年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破坏力则更为强大。
正因如此,学校、社会和家庭更应注重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尽可能营造浓厚的“美”的氛围,
让其从小徜徉在艺术经典之美、科学之美、生活之美的广阔海洋中,以多元化的方式,熏陶
润育高尚的趣味和格调。
然而,“土味文化”的盛行还深刻地提示着当代的美育体系光有“美”的引领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回归现实,关照现实,强化对当下社会中“丑”的辩证认识。正如雨果所说:“丑就在美的
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没有“丑”的衬托和
对照,“美”是堆砌的,无趣的,也是令人疲惫的。不得不承认,在当前的美育体系中,我们
往往更注重对青少年的正面价值的教育和引导,对一些“丑陋”现象,特别是新生的“丑”的现
象或是以隐晦暧昧的回避、排斥态度处之,或是放任其被娱乐化消解,缺乏深入到全民范围
内的无情批判,导致青少年缺乏辨别美丑的能力,造成其审美人格的不健全。
“土味文化”一定是错误的吗?答案当然不是。美学家朱光潜曾指出:“‘丑’不完全是消
极的,应该有一种积极的意义。”然而,当大量“土味”作品在向制造丑、表现丑的娱乐化、低
俗化道路上一路狂奔时,其危害是显著的。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