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大厂高级中学 2020 至 2021 学年高二第二学期 2 月调研考试
高二语文
2021.2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共 12 页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深化抗疫文艺书写,应向中国美学精神敬礼,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
向抗疫现实靠拢,把握党中央坚决打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了解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向灾难书写
的纵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文艺独特的内在美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抗疫文
艺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气派。抗疫文艺,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升认知把握能力和艺
术表现水平。
国本,即ー国之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
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抹黑等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场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
为国家抗疫奉献艺术力量。
人本,即以人为本。艺术触角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合,描写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表达对
逝者及其家庭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抗疫文
艺创作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关心群众疾苦,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
事本,即以客观事实为本。艺术的深度书写需要广泛采集信息,不可捕风捉影、罔顾事实。没有现场
感,就难有艺术真实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离开或曲解甚至为了所谓艺术虚构而
挑战真实底线,这不是“抗疫文艺”的内涵规定性和美学基本要求,是难以做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
而不坠其实”的。
文本,即以文艺作品为本。抗疫题材需要艺术家对灾难本身展开综合性系统性观察,对人类抗击灾难
的信心和意志予以思考,对人类在与灾难的抗争中所体现出的自救互救、防控阻击的伟力和精神进行表现,
把笔触深入到民众生活状态之中,深入到人性的各种表现情势之中,深入到家国关系与民族命运之中。只
有这样,才会创作出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们思想共鸣的、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
(摘编自李明泉《提高抗疫文艺书写水平须从四方面着手》)
材料二:
新冠疫情期间,相关文艺作品山积波委,质量却参差不齐。个人认为,优秀的抗疫文艺作品,要能匡
正人心、凝聚人心。疫情是对中国卫生防疫能力的一次大考,更是对人性的大考。
所谓的抗疫文艺,要对以下三个重要问题进行思考与回答:以何抗疫?抗什么疫?怎么抗疫?文艺作
品以何抗疫?表现疫情中的人性光亮。探索人性的幽微与宏阔,一直是文艺作品思考的核心命题。关注疫
情中逆行者的人性光亮,正是文艺作品得以抗疫的核心特征所在。文艺作品对人性的书写可概括为本然、
实然、超然三种状态。本然状态,就是人心如童心般纯净朴素的状态;实然状态,就是人心在现实苦难中
扭曲挣扎的状态;超然状态,就是人心经历磨砺后超越自我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沈从文的《边城》
写出了人性的本然状态,鲁迅的《伤近》写出了人性的实然状态,托尔斯泰的《复活》写出了人性的超然
状态。文艺作品表现人性的本然、实然、超然状态,是创作者基于个体生活经验的自由选择。但当前的抗
疫文艺,更需要表现人性的超然,写出人在面对疾病灾难超越自我时,焕发的人性光亮。
文艺作品抗什么疫?抗击疫情中的人性病态。文艺作品不是医治病毒的灵丹,却是医治人心的良药。
在医治疫情中的人性病态时,文艺作品理应有所贡献。抗战时期,张天翼的短篇小说《华威先生》,就是文
艺作品针砭人性病态的名作。卢梭曾说:“人之所以走入迷途,并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是由于他自以为
知。”文艺创作需要以诗歌、杂文、漫画、小品、短视频等小快灵的艺术形式及时作出反应,揭露人性在
道德无法照亮之灰色地带的隐匿病态,优秀的文艺作品力求针砭时弊、匡正人心、警示世人。
文艺作品怎么抗疫?凝聚疫情中的人心之力。文艺抗疫之道在于,以作品凝聚人心共克危难。人类历
史上,评价文艺的标准不胜枚举。文艺作品倘能直接作用于人心,往往就可以穿越不同时代的不同标准,
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具体到抗疫文艺作品,其凝聚人心之力,主要包括鼓舞人心、抚慰人心和反思人心。
简言之,优秀的抗疫文艺作品,要能表现人性光亮、抗击人性病态、凝聚人心之力。
(摘编自杨建军《抗疫文艺如何有效发挥作用》
材料三:
抗疫文艺显而易见的特点是以线上传播为主,形式多样,呈现出“短平快”的特点。从作品来看,形
式多样,大多短小精干,易于传播,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同时,主题也很突出。疫情是突发性事件,在短
时期内进行主题创作,体现了文艺工作者对于疫情和国情的关注和关心,也表现出他们创作的责任感。
但抗疫文艺也存在着短板与不足,需要我们思考和提升。当下的抗疫文艺创作大同小异,缺乏创新,
更缺少精品。抗疫文艺作品基本以讴歌、宣传与劝导为主题,内容单薄单一,绝大多数抗疫歌曲未能传唱
开来,不少抗疫诗歌从语言到内容均显雷同。大部分抗疫作品传播辐射范围有限,影响力需要提升。相当
多抗疫文艺作品阅读量不高,除与作品质量有关外,还与对互联网条件下文艺创作和传播规律的运用不够
娴熟有关。
以上更多的是操作层面的问题,是“术”的问题,经过思索和打磨,可以得到修正和提升。而更为突
出是,通过审视此次抗疫文艺创作,反映出文艺工作者在突发疫情和主题文艺创作核心价值的关系问题上,
存在认识和思考明显不足问题。事实上,主题文艺创作最终的核心价值是建构一个民族的精神史诗,有着
其自身的学理体系和创作规律,无视这个体系和规律,作品往往适得其反。反观疫情期间,全国上下团结
一致抗击疫情,彰显了制度优势和人性光辉,也反映出一些观念和管理的短板,这些都可以通过文艺创作
去反思、呈现、表达,优秀的作品会给人以灵魂深处的触动和警示。抗疫文艺创作在内容、形式及艺术水
准上存在着种种不足,与抗疫现实所呈现的“真实”相比,多数作品没有为人们展现出更典型、更概括的
“艺术的真实”即由艺术创作而表现出来的更高级、更感人的真实,艺术创作的价值处于“贫血”状态。
(摘编自王宏伟《“抗疫文艺”之浅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提升抗疫文艺的认知把握能力和艺术表现水平,就要传承中国美学精神,在“酌奇”与“玩华”上下功
夫。
B. 艺术家只要综合观察灾难,并将笔触深入民众生活,就一定能创作出触及人的灵魂、引人共鸣的优秀作
品。
C. 抗疫文艺以线上传播为主,具有“短平快”的特点,这也决定了其内容单薄单一,存在着很多短板与不
足。
D. 优秀的抗疫文艺作品要针砭时弊、匡正人心、凝聚人心,能表现人性光亮、抗击人性病态、凝聚人心之
力。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抗疫文艺要以人为本,要将艺术触角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合,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
特殊价值。
B. 抗疫文艺要以客观事实为本,广泛采集信息,真实反映这次新冠疫情阻击战,不能为了所谓的艺术虚构
而挑战真实这一底线。
C. 当前的抗疫文艺要实现抗疫的目标,表现疫情中的人性光亮,就要专注于超然状态,坚决摒弃本然与实
然状态。
D. 抗疫文艺要针砭疫情中的人性病态,揭露人性在道德无法照亮的灰色地带的隐匿病态,匡正人心、警示
世人。
3. 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政府迅速展开行动,为全球防控疫情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窗口”,得到国际
舆论普遍称赞。
B. 作家熊育群的《钟南山:苍生在上》用人民的视角和家国情怀,写出了钟南山的精神、人性的温暖与他
所代表的中国力量,凝聚了人心。
C. 疫苗研发成功将是抗击疫情的重要进展,中国宣布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是对国际社会实实在
在的贡献。
D. 抗疫的正确态度是实事求是,不渲染,不低估,积极正视,根据事态进展精准施策,尽快查明真相,控
制疫情扩散。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抗疫文艺创作的意见与建议。
【答案】1. D 2. C 3. B
4. (1)论证手法多样,作者运用了引证法、例证法等。(2)论证结构严谨,作者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
三个问题呈现并列的结构。(3)论证语言简洁到位,很有说服力。
5. (1)创作形式多样化,发挥其短平快的特点,强化时效性。(2)创作主题要突出,要体现对国情与疫情的
关注与关心。(3)坚持创新原则、精品原则,内容要丰富。(4)运用互联网条件下文艺创作与传播规律,提
高阅读量,扩大传播范围。(5)要把握抗疫文艺学理体系与创作规律,构建民族的精神史诗。(6)要反映伟
大的抗疫斗争,彰显制度优势与人性光辉。(7)要为人们展现出更典型、更概括的“艺术真实”。(8)要反
思、呈现、表达问题与不足,给人灵魂的触动和警示。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
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
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 项,就要传承中国美学精神,在“酌奇”与“玩华”上下功夫,表述不恰当,原文说抗疫文艺,应从“国
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升认知把握能力和艺术表现水平。
B 项,“艺术家只要综合观察灾难,并将笔触深入民众生活,就一定能”,表述过于绝对。
C 项,抗疫文艺以线上传播为主,具有“短平快”的特点,但是就此说它决定了其内容单薄单一,属于强
加因果,二者没有必然的决定作用。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一和
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到材料中找到相关句子。
C 项,就要专注于超然状态,坚决摒弃本然与实然状态,表述错误。原文是:但当前的抗疫文艺,更需要表
现人性的超然,写出人在面对疾病灾难超越自我时,焕发的人性光亮。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
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
二观点的一项”。
材料二是在论证“抗疫文艺如何有效发挥作用”。
A 项,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政府迅速展开行动,为全球防控疫情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窗口”,得到
国际舆论普遍称赞。说的是中国政府积极应对疫情。
C 项,疫苗研发成功将是抗击疫情的重要进展,中国宣布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是对国际社会实
实在在的贡献。是说中国在疫苗方面的贡献。
D 项,抗疫的正确态度是实事求是,不渲染,不低估,积极正视,根据事态进展精准施策,尽快查明真相,
控制疫情扩散。是说正确应对疫情的态度。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
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首
先在论证手法上多样,比如卢梭曾说:“人之所以走入迷途,并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是由于他自以为知。”
作者运用了引证法;比如,沈从文的《边城》写出了人性的本然状态,鲁迅的《伤近》写出了人性的实然
状态,托尔斯泰的《复活》写出了人性的超然状态,运用了例证法等。此外,在论证结构方面,作者提出
问题,优秀的抗疫文艺作品,要能匡正人心、凝聚人心。然后分析问题,以何抗疫?抗什么疫?怎么抗疫?
文艺作品以何抗疫?表现疫情中的人性光亮。三个问题呈现并列的结构,严谨有序;论证的语言也很简洁,
具有很强说服力。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作答此类题目既要立足文本分析,又要拓展延伸,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本
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三,谈谈对抗疫文艺创作的意见与建议。
依据“抗疫文艺显而易见的特点是以线上传播为主,形式多样,呈现出‘短平快’的特点。从作品来看,
形式多样,大多短小精干,易于传播,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可概括为:创作形式多样化,发挥其短平快的
特点,强化时效性。
依据“同时,主题也很突出。疫情是突发性事件,在短时期内进行主题创作,体现了文艺工作者对于疫情
和国情的关注和关心,也表现出他们创作的责任感”可概括为:创作主题要突出,要体现对国情与疫情的
关注与关心。
依据“但抗疫文艺也存在着短板与不足,需要我们思考和提升。当下的抗疫文艺创作大同小异,缺乏创新,
更缺少精品。抗疫文艺作品基本以讴歌、宣传与劝导为主题,内容单薄单一,绝大多数抗疫歌曲未能传唱
开来,不少抗疫诗歌从语言到内容均显雷同”可概括为:坚持创新原则、精品原则,内容要丰富。
依据“大部分抗疫作品传播辐射范围有限,影响力需要提升。相当多抗疫文艺作品阅读量不高,除与作品
质量有关外,还与对互联网条件下文艺创作和传播规律的运用不够娴熟有关”可概括为:运用互联网条件
下文艺创作与传播规律,提高阅读量,扩大传播范围。
依据“更为突出是,通过审视此次抗疫文艺创作,反映出文艺工作者在突发疫情和主题文艺创作核心价值
的关系问题上,存在认识和思考明显不足问题。事实上,主题文艺创作最终的核心价值是建构一个民族的
精神史诗,有着其自身的学理体系和创作规律,无视这个体系和规律,作品往往适得其反”可概括为:要
把握抗疫文艺学理体系与创作规律,构建民族的精神史诗。
依据“全国上下团结一致抗击疫情,彰显了制度优势和人性光辉,也反映出一些观念和管理的短板,这些
都可以通过文艺创作去反思、呈现、表达,优秀的作品会给人以灵魂深处的触动和警示可概括为”一、要
反映伟大的抗疫斗争,彰显制度优势与人性光辉;二、要反思、呈现、表达问题与不足,给人灵魂的触动
和警示。
依据“抗疫文艺创作在内容、形式及艺术水准上存在着种种不足,与抗疫现实所呈现的‘真实’相比,多
数作品没有为人们展现出更典型、更概括的‘艺术的真实’即由艺术创作而表现出来的更高级、更感人的
真实,艺术创作的价值处于‘贫血’状态”可概括为:要为人们展现出更典型、更概括的“艺术真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谁持彩练当空舞
熊召政
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啊,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枝丫盘曲着伸向天
空,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
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 不仅有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蛩声更为轻盈
的鸟鸣。
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从墙上的铜牌可知,
这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
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过的古民居,
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
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之感。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
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
练当空舞?”
从这激战之后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的胸襟,伟人自有伟人的浪漫。在诗人眼中,历史总是充满
诗意。
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红军》。尽管当地人说,这
首歌唱得失去了赣南的韵味,已经不是乡音了,但我仍在这略带忧伤的旋律中,领略到七十年前那些浸在
血水与泪水中的记忆。
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八万多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启程,在乡亲们期盼与炙
热的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
我的家乡是另一片苏区,红军战士头上的八角葵帽,成为我童年记忆中不可亵渎的神圣图腾。神圣可
以沉眠,但不会消失。此刻我站在这棵大樟树下,听完《十送红军》后,忍不住四下张望:与漠漠水田上
的白鹭一起飞扬的战旗呢?在青石板上嘚嘚驰过的马蹄呢?它们都去了哪里?
我常说,如果我早生半个世纪,我可能不会成为一名作家。几乎不用置疑,多血质的我,肯定是一名
红军战士。我羡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的伟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写下民族的史诗。一支笔比之一杆
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量太轻,太轻。
十送红军,送的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骨肉。多少个苏区的母亲啊,在漫漫长夜里,她们纺车上的手
柄,一次又一次摇圆了中天明月,但总不能摇圆她们无尽的思念。那永远不能收回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
又怎能穿透二万五千里的重重阴霾?雪山草地,沼泽荒漠,一寸一寸,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了亲
人的泪。
纵览历史,我们可以说,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满了艰辛与苦难。一个人扭转乾坤的能力,取决于
他化腐朽为神奇、化苦难为诗情的禀赋。历史拒绝呻吟,但历史不拒绝浪漫。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
吟唱“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 正是他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
族炼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练。
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疏!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 、不能摧残它。当
这条彩练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江,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山,飞过南国的雾,飞过北国的雪,我们惊异
地发现,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
物换星移,历史的烽烟早化作大地上的虹霓,我们也只能从竟夜的春风、从山间的鸟啼来谛听烈士们
的呼吸。但是七十年前的那棵老樟树,还是那么苍翠欲滴,这是因为它的根须,始终抓住了泥土;七十年
前的那条彩练,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还在。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
去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只正在吹响的号角,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
(摘自熊召政散文集《历史的驴友》)
6.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描述古民居的屋檐针菲、泥墙苔痕、瓦脊雨燕等,突出其古朴淡雅,最主要的目的是表达作者的喜
爱之情。
B. 文中用“最壮烈”修饰“长征”,既写出了亲人之思、战争之烈,又表现出长征路途之长、人员之众。
C. 文章写赣南、作者家乡等地的苏区,表明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离不开众多苏区百姓的大力支持。
D. 文章没有详写战争生活的残酷激烈,而是着重表现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礼赞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描写大樟树的主干、枝丫、叶子,突出大樟树的盎然生机,为全文营造了昂扬明朗的氛围。
B. 散文贵在有“我”,文章提到“我”的向往时,用笔与长枪、书与战争作比,表现出尚武轻文的倾向。
C. 文章虚实结合,借大樟树与《十送红军》,将现实与回忆融为一体,在现实描写与历史回忆间自如转换。
D. 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樟树根须始终抓住泥土而苍翠依旧,象征着军民之情长在,长征精神永葆生机。
8. 请简析诗句“谁持彩练当空舞”在全文中的作用。
9. 本文是“长征精神赞”征文获奖作品,请从语言与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恢弘磅礴的风格特点。
【答案】6. A 7. B
8. ①以之为题,增强文学性和感染力。②在文中反复出现,结构全篇。③以之喻指历史与现实的长征,生
动形象。④表现先辈革命豪情与浪漫情怀,突出主题。
9. 语言表达:①“如虹豪气”“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等词语宏大壮阔,充满豪情;②排比句、设
问句等句式使文章气势如虹,酣畅淋漓。
叙述内容:③历史与现实交织,时代与未来结合,描述宏观概括;④赞颂革命先驱和伟大事业,笔调炽热
奋进,抒情奔放热烈。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A 项,“最主要的目的是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错。结合下文“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
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
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可见,写民居环境旨在表现伟人的胸襟和浪漫情怀。
故选 A。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 项,“尚武轻文的倾向”错。原文说“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
的战争,毕竟分量太轻,太轻”,作者是遗憾自己没能亲身经历那战斗的岁月,没有亲手拿枪去保卫国家。
不是“尚武轻文”。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句子作用的能力。
句子的作用与段落的作用一样,也要从内容、结构、手法、主题等角度分析。解答是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不能只答套路。
“谁持彩练当空舞”,从结构和效果上看有两个作用。一是,它是文章的题目,以诗句做题目,富有文学
的浪漫色彩,有感染力;二是,它在文中反复出现,构成了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使得文章脉络清晰,层
次分明。从情感和主题看,“谁持彩练当空舞”在文章末尾升华了情感,“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吟
唱‘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正是他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
炼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练”,这是用“彩练”表现先辈革命豪情与浪漫情怀;“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
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这是以“彩
练”喻指历史与现实的长征,生动形象;“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
中华儿女”,这是英雄的赞歌,歌颂了中华儿女的精神风貌,突出主题。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及鉴赏文章写作风格的能力。
文章的写作风格是由写作内容、表达方式、运用手法、具体的句式和用词特点等共同构成的。
首先从内容来看,本文写了当年的长征,“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八万多红军
在这片土地上启程,在乡亲们期盼与炙热的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多少个苏区的
母亲啊,在漫漫长夜里,她们纺车上的手柄……一寸一寸,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了亲人的泪”;
也写了如今的现实,“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
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之感”“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
树下。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红军》”;还写到了未来,“七十年前的那条彩练,还在
我们的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还在。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去的故事,也不仅仅
是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只正在吹响的号角,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历史与现实交织,时代与未来
结合,描述宏观概括。
从主题和情感来看,“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
不能摧残它”“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赞颂革命先驱
和伟大事业,笔调炽热奋进,抒情奔放热烈。
从语言表达来看,用词宏大壮阔,充满豪情,如“指挥若定”“如虹豪气”“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
等词语;运用排比句、设问句等句式使文章气势如虹,酣畅淋漓,如“当这条彩练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
江,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山,飞过南国的雾,飞过北国的雪,我们惊异地发现,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
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
女”。
这些地方都体现出本文“恢弘磅礴”的风格。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
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辩之何乃给泗水齐史事第
一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得毋行。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
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
大说。
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
佐军,如陈豨时。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
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
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
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
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后嗣以罪失侯者四世,绝,天子辄复求何后,封续酇侯,功臣莫
得比焉。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籥,因民之疾
奉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与闳夭、散宜生
等争烈矣。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辨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得毋行/
B. 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辨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得毋行/
C. 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辨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得毋行/
D. 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辨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得毋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掾,原为辅佐、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吏或官署属员的通称,“正曰掾,副曰属”。掾吏分曹治事的
属吏官府里的办事员。
B. 御史,职官名。周时掌赞书、授法令事务,战国时为史官。秦汉并为亲近之职,其长官为御史大夫次为
御史中丞,掌秘书,兼司纠察。
C. 谥,又名“谥号”,古代帝王或诸侯大臣死后,朝廷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给予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
号,用来高度概括他的生平。
D. 刀笔吏,古时读书人及政客常随身携带刀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故用来称文职官员和讼师幕僚,“谓
其深谙法律规则,用笔如刀”。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何善于识人,友待刘邦。汉高祖刘邦还是平民时,萧何多次凭着自己职权保护他;刘邦当了亭长之后,
萧何更是常常围在高祖左右。
B. 萧何忠君勤勉,善于自保。高祖在前方打仗,他在后方安抚勉励百姓,捐献全部家财助军,后又多次自
毁声誉,消除高祖的疑虑。
C. 萧何举贤不避,胸怀宽广。他虽然一向与曹参不和睦,但他病重时,孝惠皇帝探视病情,询问曹参是否
可以接替相位,萧何认为曹参是最佳人选。
D. 萧何深谋远虑泽被后世。他购置田地住宅必处贫苦偏僻之地,建造家园不修筑有矮墙的房舍;后世四代
因为犯罪失去爵位朝廷又寻其后代续封。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2)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14. 太史公司马迁从哪些方面具体评论萧何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B 11. D 12. A
13. (1)为您考虑,不如派遣您的子孙兄弟中能打仗的人都到军营中效力,汉王必定更加信任您。(2)后
代贤能,就学习我的俭朴;后代不贤能,可以不被有权势的人家所夺取。
14. (1)秦时仅是文职小吏,平平常常,没有惊人作为。(2)汉兴:仰仗帝王余光,谨守自己职责,顺应
历史潮流。(3)评价功绩:地位、声望与他人比较,争辉比美。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
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
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子意思是:秦朝御史督察泗水郡时,萧何帮助工作,经常把事情办得条理清楚。萧何于是担任泗水郡卒
史,政绩考核第一,秦朝御史打算入朝进言征调萧何,萧何一再辞谢,才没被调走。
“与从事”是“萧何与之从事”的省略,意思是“萧何帮助他工作”,是一个主谓宾具备的完整句子,应
与后文断开,排除 AC 项;“泗水卒史事”是官职名,是“何”的宾语,“第一”交代萧何政绩考核的结果,
所以中间需要断开,排除 D 项。
故选 B。
【11 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
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
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
等。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本题,
D 项,“刀笔吏,古时读书人及政客常随身携带刀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故用来称文职官员和讼师幕僚”
错误,宋元后,讼师幕僚才被称作“刀笔吏”,谓其深谙法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
故选 D。
【12 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
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
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本题,
A 项,“萧何更是常常围在高祖左右”错误,“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意思是:高祖做亭长时,萧何常常
帮助他。左右,帮助,辅佐。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
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
逐字进行翻译。本题,
(1)中,“计”, 考虑;“诣”, 到;“信”, 信任。
(2)中,“贤”, 贤能的人;“师”, 学习;“为……所”,表被动。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学生首先认真阅读翻译文章,然后重点结合文中司马
迁对萧何的评价概括归纳。
本题答题区间在最后一段。由“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奇节”可知,司马迁说萧何在秦朝时只
是一名刀笔小吏,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由“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籥,因民之疾奉秦法,顺
流与之更始”可知,到汉朝兴起之后,萧何仰仗高祖,恪守职责,做到了顺应历史,与时俱进;由“淮阴、
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可知,司马迁将萧何
与淮阴侯韩信、黥布等人做比较,赞扬萧何可以和“闳夭、散宜生”相媲美。
【点睛】复习时识记、积累大量的文学常识是解题的关键,而且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
介绍三种常用的记忆方法:1.穿针引线法。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
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时间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具体如下: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
歌→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明
中叶唐宋派→明末公安派→清代桐城派。2.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
或相反联想。比如记忆屈原:屈原→《离骚》→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这样能较系统地
记住许多知识。3.积累法。对于一些常识性知识,要加强梳理和记忆。如古代的“官职常识”“人物称谓
常识”“文集命名常识”“科举常识”“地理常识”“古籍常识”等,可以将所有需要记忆的文学文化常
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予以记忆。
参考译文:
萧相国萧何,沛县丰邑人。通晓法律,无人能比,任沛县功曹掾。高祖还是平民时,萧何多次凭借吏
职保护他。刘邦当了亭长,萧何常常帮助他。刘邦以官吏身分服役咸阳,官员们都送他三百钱,唯独萧何
送他五百钱。秦朝御史督察泗水郡时,萧何帮助工作,经常把事情办得条理清楚。萧何于是担任泗水郡卒
史,政绩考核第一,秦朝御史打算入朝进言征调萧何,萧何一再辞谢,才没被调走。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对峙于京县、索城之间,汉王多次派遣使者慰劳丞相萧何。鲍生对丞相说:“汉
王在前线风餐露宿,却多次派使者来慰劳您,有怀疑您的心思。为您着想,不如派遣您的子孙兄弟中能打
仗的人都到军营中效力,汉王必定更加信任您。”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计策,汉王非常高兴。
汉十二年秋天,黥布反叛,高祖亲自率军征讨他,多次派人来询问萧相国在做什么。萧相国因为皇上
在军中,就在后方安抚勉励百姓,把自己家财全都捐助军队,和讨伐陈时一样。有一个门客劝告萧相国说:
“您灭族日子不远了。您位居相国,功劳数第一,还能再加功吗?您当初进入关中就深得民心,至今十多
年了,民众都亲附您,您还是勤勉做事,与百姓关系和谐,受到爱戴。皇上屡次询问您情况,是害怕您震
撼关中。您何不多买田地,采取低价、赊借等手段来败坏自己声誉?这样皇上才会心安。”萧何听从计谋,
高祖才非常高兴。
萧何一向不跟曹参和睦,萧何病重时,孝惠皇帝亲自去探视病情,趁便问道:“您如果故去,谁可以
接替您呢?”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了。”孝惠帝说:“曹参怎么样?”萧何叩头说:“陛
下得到合适人选了!我死也不遗憾了!”萧何购置田地住宅必定处在贫苦
偏僻的地方,建造家园不修筑有矮墙的房舍。他说:“我的后代贤能,就学习我的俭朴;后代不贤能,
可以不被有权势的人家所夺取。”孝惠二年(前 193),相国萧何去世,谥号为文终侯。萧何的后代因为犯
罪而失去侯爵封号的有四世,每次断绝了继承人时,天子总是再寻求萧何的后代,续封为!侯,功臣中没
有谁能够跟萧何这种情况相比。
太史公说:相国萧何在秦朝时仅是个文职小官吏,平平常常,没有什么惊人的作为。等到汉室兴盛,
仰仗帝王的余光,萧何谨守自己的职责,根据民众痛恨秦朝苛法这一情况,顺应历史潮流,给他们除旧更
新。韩信、黥布等都已被诛灭,而萧何的功勋更显得灿烂。他的地位为群臣之冠,声望延及后世,能够跟
闳夭、散宜生等人争辉比美。
萧何作为刘邦的重要谋臣,为西汉王朝的建立和政权的巩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本篇紧紧围绕这一
方面,塑造了萧何这一历史人物,描述了他的卓越功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淡、直白。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
之感,反而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 “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承接自然,色调
和谐,与上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 “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
孤儿,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
D. 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16. 简要分析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答案】15. C 16. ①故园衰败之悲,故乡遍地都是蓑败的枯草,一片衰败之景;②依依不舍之情,首联、
尾联直言“自堪悲”,“掩泪空相向”,颔联借景抒情,借寒云纷飞的暮雪,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③相
见恨晚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④相见无期之痛,“多难”“风
尘”写出了社会动荡,“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C 项,“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错误,应为感叹自己。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
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
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回答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本题既是考查学生
概括能力,又是考查学生理解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泪”应是悲愁的情感,
通读全诗,逐联逐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的情感,然后加以概括。
首联写送别时的环境氛围,时当故关衰草,情正离别堪悲。颔联写送别情景,友人伴寒云而去,自己踏暮
雪而归,依依难舍之情了然。一二联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第一联中的“离别自堪悲”
写出送别友人之悲。
第三联回忆以往,对坎坷人生的悲叹。既是怜友,亦是悲己,词切情真,悲凉回荡。“少孤为客早”写出
身世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之悲。
末联进一步写难舍难分之情,掩面而泣,冀望相会,现世纷争、风尘扰攘、后会无期的凄凉溢于言表。“风
尘何处期”写出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全诗以“悲”字贯穿全篇,句句扣紧主题,抒情多于写景,基调
悲凉。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未法等多个方面。做
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选用了哪些意象,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
的情感是什么,有没有直接抒情的词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适《燕歌行》运用对比手法把矛头直指汉将腐败作风,揭露军中苦乐不均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遐思。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出音乐演奏的一种特殊效果:虽然中间暂
时停顿,但听众仍会沉浸在原来的审美情境中。
【答案】 (1). 战士军前半死生 (2). 美人帐下犹歌舞 (3). 江畔何人初见月 (4). 江月何年初照
人 (5). 别有幽愁暗恨生 (6). 此时无声胜有声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死生”“犹”“畔”“初”“幽愁”“生”“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方人好吃,但吃得不像南方人那么讲究和精致,莱品味重色黯, 。不过寻常百姓家也是不需要什
么席面的,所以那些家常菜一直是我们的最爱。如果不年不节的,平素大家吃得都很简单。由于故乡地处
苦寒之地,冬季漫长,寸草不生, 。我们食用的,都是晚秋时储藏在地窖里的莱:土豆、萝卜、白菜、
胡萝卜、大头莱、倭瓜,当然还有腌制的酸菜和夏季时晒的干菜,比如豆角干、西葫芦干、茄子干等等。
人们喜欢吃炖菜,冬天的菜尤其适合炖。将一大盆连汤带菜的热气腾腾的炖菜捧上桌,寒冷都被赶走了。
人们喜欢把主食泡在炖菜中,比如玉米饼和高粱米饭,一经炖菜的浸润,有如酒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滋味
格外的醇厚。而到了夏季,炖菜就被蘸酱菜和炒菜代替了。园田中有各种碧绿的新鲜蔬菜,菠菜呀黄瓜呀
青葱呀生菜呀等等,都适宜生着蘸酱吃;而芹菜、辣椒等等则可爆炒。这个季节的主食就不像冬天似的以
干的为主了,这时候人们喜欢喝粥,云豆大碴子粥、高粱米粥以及小米绿豆粥是此时餐桌的主宰。
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对比 比喻 比拟 B. 比喻 借代 对偶 C. 借代 对比 排比 D. 比拟 对偶 排比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园田中菠菜、黄瓜、青葱、生菜等各种碧绿的新鲜蔬菜,都适宜生着
蘸酱吃”,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联系语段说明原因。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答案】18. A 19. ①原句修饰成分独立成句,强调了菜的品种之多。②原句使用短句,句式活泼,节奏
明快。③原句表述口语化,与上下文语言风格一致。
20. ①所以真正能上得了席面的很少。②所以吃不到新鲜的绿色蔬菜。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首先要掌握高考常考的几种修辞,如比喻、拟人、夸
张、借代、反复、排比、设问、反问等;要掌握每种修辞的特点和效果;要能区别易混修辞的不同。
“北方人好吃,但吃得不像南方人那么讲究和精致,莱品味重色黯”,这是对比;“有如酒经过了岁月的
洗礼”,这是比喻;“寒冷都被赶走了”,这是比拟;“冬季漫长,寸草不生”,这是对偶。文中没有借
代和排比。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和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能够比较出两句话在句式
选用上的差别,能够鉴赏修辞或词语的效果,并能够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出哪个句子表达效果好。
原句将“菠菜呀黄瓜呀青葱呀生菜呀”单独列出成句,更起到突出的作用,强调出菜品之多;这样写也化
长为短,短句多,句式活泼,节奏明快;菜名加上语气词,富有口语化特征,与全文的语言风格一致。所
以说原句表达效果好。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境补写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
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
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
第一处,根据后文“不过寻常百姓家也是不需要什么席面的”可知,横线处句子应当说到“席面”;而结
合前文“北方人好吃,但吃得不像南方人那么讲究和精致,莱品味重色黯”,可知是说北方菜上不了席面。
第二处,根据前文的“故乡地处苦寒之地,冬季漫长,寸草不生”,可知应是说所吃的菜品少;再根据后
文“我们食用的,都是晚秋时储藏在地窖里的莱”可知,是说吃不到绿色新鲜的蔬菜。
21. 下而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飞沫和气溶胶是呼吸道病原在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传播途径。②飞沫和气溶胶是由带有病原者咳嗽、
打喷嚏甚至说话时从呼吸道进入外部环境的,③所以佩戴口罩对阻断病原传播有一定的作用。④一般医用
外科口罩可连续使用 4 小时左右,⑤N95 级别的口罩理论上可使用 1 至 2 天,⑥长时间佩戴需根据口罩类型
更换。⑦摘下口罩后要立即洗手,⑧请勿重复使用一次性口罩,⑨使用过的口罩切勿随意丢弃。
【答案】①“在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传播途径”改为“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由”改为
“在”; ⑥在“更换”前加“定时”;⑧“请勿”改为“不要”。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句子得体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
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
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在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传播途径”语
序不当,改为“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重要途径”;“由带有病原者咳嗽、打喷嚏甚至说话时”搭配不当,
“由……时”不搭配,“由”改为“在”;“长时间佩戴需根据口罩类型更换”表意不明,在“更换”前
加“定时”;“请勿重复使用一次性口罩”书面语比较强,“请勿”改为“不要”。
【点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
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
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5 个字。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北京高校陆续公布 2020 年艺术类专业考试调整方案。
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为保障师生健康安全,4 月起,各校大多数艺术类专业考试均转入“云端”进行,部分
专业还取消现场专业考试,将直接按高考文化成绩录取。记者了解到,由于今年不少专业考试须在线上完
成,为保证考试公平,部分高校对视频拍摄的方法、限时、设备等作出相关规定。如中国传媒大学规定,
考生录制视频仅可使用普通智能手机,禁止使用专业设备拍摄;视频作品应保持原始图像和声音,不允许
进行任何后期制作。
【答案】关键信息:北京一些高校对 2020 年艺术类专业考试进行调整;大多数艺术类专业考试转入“云端”
进行,并对视频拍摄作出相关规定;部分专业直接按高考文化成绩录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考点,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文段的内容,
其次,根据文章内容划分层次,把每个层次的关键信息,勾画出来,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要结
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此题还要注意新闻的特点。根据新
闻报道的构成要素,找到语段中时间、地点、事件等进行压缩。
具体分析,此文段开篇属于新闻导语,总领下文。主语主体事件是“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
戏剧学院等北京高校陆续公布 2020 年艺术类专业考试调整方案”,余下内容可以概括出两层内容:“为保
障师生健康安全,4 月起,各校大多数艺术类专业考试均转入‘云端’进行,部分专业还取消现场专业考试,
将直接按高考文化成绩录取”为一层,关键信息为“大多数艺术类专业考试转入‘云端’进行,部分专业
直接按高考文化成绩录取。”;“记者了解到,由于今年不少专业考试须在线上完成,为保证考试公平,
部分高校对视频拍摄的方法、限时、设备等作出相关规定”为一层,关键信息是“对视频拍摄作出相关规
定”。至于“如中国传媒大学规定,考生录制视频仅可使用普通智能手机,禁止使用专业设备拍摄;视频作
品应保持原始图像和声音,不允许进行任何后期制作。”的内容,属于补充说明性的材料,是对前面信息
的有效补充,提取关键信息时不做参考。
【点睛】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
摘取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
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
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
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
复取法,也叫合取法,它是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是中国,期待下一个十年,这也是中国,正遭受一场突发流行病;这是中国,封锁了一座城,这也
是中国,用坚定的力量拯救一座城;这是中国,哀悼所有死者,这也是中国,不惜一切代价拯救生命;这
是中国,遭受他国的质疑和玷污,这也是中国,在用行动传递善意,责任和信心……
结合材料内容,以“这就是中国”为主题,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入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临危不惧,大国担当
——“这就是中国”主题演讲稿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临危不惧,大国担当”。 沈从文先生在自传中写道,“我读一本小书
同时又读一本大书”。经历与体验,是最好的学习;生活与思考,是最好的教育;疫情期间发生的一切就
是生动而深刻的中国。
这就是中国,在疫情面前,我们有逆行而上的中国脊梁。临危不惧,大国担当。
那本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老人,选择坚守,奋战一线;那一群群主动请战的年轻人,学着前辈的
样子,去前线;那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子弟兵,背上背囊,除夕逆行;还有那在寒风中伫立村头路口的
党员、风雨不改的环卫工人、主动送粮送菜的物业、自费发口罩的邻居、不舍昼夜运送物资的司机和快递
员……原本不善言辞的他,沉默的眼中写满坚毅;原本娇弱的她,在疫情面前突然强大。每一滴汗水都折
射太阳的光芒,每一份付出都照亮明日的天空。就是他们,勇敢前行,迎难而上,撑起我们国家的未来和
希望。
我们看到,在灾难面前,我们有无坚不摧的中国力量。
病毒突至,我们的国,以最快的速度调动一切可调动的物资,动员一切可行动的力量,直面疫情,阻
击病魔。封一座城,护一国人;多省援一市,十天建一座医院;全国构建联防联控防范体系,齐心协力共
同抗疫。同样,1998 年的抗洪抢险,中国众志成城;2003 年的抗击非典,中国同舟共济;2008 年的抗震救
灾,中国上下齐心。我们的国,她无烽火照狼烟,无战火弥漫;她从一穷二白,筚路蓝缕,历经波折,到
国富民安。一次次伟大的斗争告诉我们:中国人民从不惧困难,中国力量无坚不摧。
我们想到,在未来面前,我们应有大国国民的责任担当。
面对疫情,生命会显得脆弱;面对困难,我们也不总是那么坚强。可是,同学们,生在这样的一个团
结奋进的国家,我们怎能甘于无所事事,百无聊赖,让自己空洞迷茫?我们怎能紧盯着网络的娱乐八卦、
口水论战,让自己沉浸于乌烟瘴气?我们怎能怨天尤人,横加指责,痛恨被亏待的大好春光?郁达夫说“闲
人的脑子,是魔鬼的工场”,自我放逐,只会让自己沉浸于消极,更狭隘压抑,悲观绝望。
“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正是这突如其来的漫长假期,
给了我们清醒看世界,用心读“教材”的机会;给了我们思考“如今别人守护我们,未来我们用什么守护
别人”的思考。这机会,让我们庆幸生活在这样的国度;这思考,让我们坚信祖国为有我们而骄傲。我们,
和祖国相依;我们,有责任让她平安喜悦,永葆活力,茁壮成长,前行顺利。
同学们,既然过往已在担忧中流逝,那么,明天一定会饱含着希望走来。如今,云销雨霁,初夏已至,
千花百卉争明媚,让重新坐在教室的我们,更努力,再前行!
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此题为任务驱动型单则材料作文的形式,与 2019 年全国卷一的作文相似,全国卷一要求考生围绕“热爱劳
动,从我做起”的主题写一篇演讲稿,而此题是要求考生围绕“这就是中国”的主题写一篇演讲稿。
材料内涵:“这是中国,面对灾难用坚定的力量拯救一座城,不惜一切代价拯救生命;遭受他国的质疑和
玷污,在用行动传递善意,责任和信心……”
此内涵要求:一是据“作为一名高中生”,考生需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二是据“这就是中国”,考生
要有在于与国并肩的意识,体现家国共存的意识 考生要有赞美的意识,去收获一些物质和精神上对成长有
意义的价值;三是据“与国家共患难、与人民同进步的思想意识”,考生需找寻国难当前,我国人民团结
一致,众志成城中体现家国情怀的素材;四是考生所搜索的素材要具备“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
与道德教育”的特征,即面对灾难时,考生更要学习和赞扬担当责任的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民族
共患难的意识、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缅怀烈士的精神、奉献爱国的精神、珍视生命的精神、相信科学,
打击造谣的精神、弘扬中华优秀美德的精神、坚守信念的精神、有一份光,发一份热的情怀等。这些才能
让自己得到成长上的真正意义和成长上的真正价值。
写作驱动任务指令如下:
1)写一篇演讲稿。
2)在主题班会上讲给同学听。
3)明确文体,自拟题目。
参考立意:
①临危不惧,大国担当。
②多难兴邦,我辈自强。
③命运与共,同舟共济。
④肩担风雨,一路前行。
⑤灾难面前,与国并肩,与祖国同行
参考素材:
(1)理论素材
①生命,如果跟时代的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永垂不朽。——车尔尼雪夫斯基
②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战国策•燕策一》
③每一种创痛,其实都会带来一种成熟。 ——李开复
④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孝通
⑤大智不群,大善无帮,何惧独步,何惧诽谤。——余秋雨
(2)事实素材
①全民抗疫的过程中,无论是地方还是军队的医护工作者,他们都怀着崇高的使命感,不顾个人生命安危,
奔赴抗疫第一线。许多年轻的医护工作者以自己的无私奉献,救死扶伤,谱写了青春的乐章。吴为山创作了
雕塑《使命》,他在创作感言中写道,该雕塑塑造了一位身穿防护服的女军医,以庄严的行礼,表达了对人
民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和由内心涌动的神圣使命感。她是所有白衣战士的形象代表,她是众志成城、不
辱使命的伟大精神的纪念碑!②美国将中国华为公司及其附属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实体名单”,谷歌公司也
暂停了与华为的部分业务合作。另据美国发布的“临时通用许可”,为期 90 天内,华为及其附属公司可从
事“特定活动”。“90 天对我们没有多大意义,我们已经准备好了。”这是华为公司创始人、CEO 任正
非给出的回答。在他看来,美国的做法对华为的低端产品可能有一定影响,但是对华为的高端产品没有影
响,至少对 5G 没有影响。美国的“打压”,并没有使华为倒下,反而让其挺直了脊梁。
③新时代的大国风貌:来,乘上复兴号列车,于“波澜不惊”中领略我国大好河山;瞧,三十六峰的天险上人
头攒动,那是老百姓们富足精神的娱情;看,人民广场上衣袂翩飞,那是大爷大妈们健康生活的标志;品,那
城市里的绿色车浪,是中国企业共享创新的奇思妙...暂且休息,我还将带你穿梭繁忙的车间,惊叹于大国工
匠的执着;我将带你纵横捭阖,于故宫中看王希孟的绿水青山;我将带你跋涉塞罕坝林场,飞上九天,一览中
国对世界环境之贡献。然后继续我们的高铁之旅,从连云港出发,横贯中亚,西抵荷兰,中国一带一路给
人们带去欢颜:中国世贸,万国云集,你将看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给世界人民带去的红利。远渡重洋,重走郑
和的线路,你将发现一个不一样的生机盎然的中国。
作文结构示例:
作文标题:“临危不惧,大国担当”+“‘这就是中国’主题演讲稿”,主副标题相结合,既彰显主题,又
表明文体。
文章一二段:问候语,后引出话题,点出观点:“这是中国,期待下一个十年,这也是我们看到,在疫情
面前,我们有逆行而上的中国脊梁。临危不惧,大国担当”。
文章第三段:紧密联系材料,运用排比句式列举在疫情期间临危受命的英雄们,他们“勇敢前行,迎难而
上,撑起我们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我们看到,在灾难面前,我们有无坚不摧的中国力量”,他们临危不惧,
他们就是中国,他们的行为体现了大国担当意识。
文章第四段:紧密结合材料,后拓开一笔,联想到以往的疫情,后得出“一次次伟大的斗争告诉我们:中
国人民从不惧困难,中国力量无坚不摧”的结论,继续深化主题,和标题开头相呼应。
文章第五段:独立成段,“我们想到,在未来面前,我们应有大国国民的责任担当”,对上文进行总结。
文章第六七段:联系现实,针对有些同学的“自我放逐”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面对逆境,我们该怎
样做,文中提出具体做法,即“这机会,让我们庆幸生活在这样的国度;这思考,让我们坚信祖国为有我
们而骄傲。我们,和祖国相依;我们,有责任让她平安喜悦,永葆活力,茁壮成长,前行顺利”。
文章第八段:紧扣材料,呼吁“同学们,既然过往已在担忧中流逝,那么,明天一定会饱含着希望走来。
如今,云销雨霁,初夏已至,千花百卉争明媚,让重新坐在教室的我们,更努力,再前行!”。文章结构
严谨,行文思路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