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宁德市“同心顺”第二学期期中联合考试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18 分,每小题 2 分)
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荏苒.(rǎn) 骊.(lí)山 刽.(kuài)子手 离间.(jiàn )
B. 亲眷.(juàn) 尸骸.(hái) 嗔.(chēn)目 忖.(cǔn)度
C. 孤僻.(pì) 执拗.(niù) 嗟.(chuō)怨 谛.(dì)听
D. 彤.(tóng)云 诡.(guǐ)秘 喟.(kuì)叹 吮.(yǔn)吸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刽子手”的“刽”应读 guì;
C.“嗟怨”的“嗟”应读 jiē;
D.“吮吸”的“吮”应读 shǔn。
故选 B。
2. 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懦夫 忤逆 百无聊赖 不胜杯杓
B. 诅咒 紊乱 战战兢兢 安然无恙
C. 寒喧 陨落 走头无路 震耳欲聋
D. 赔罪 惆怅 少不更事 交头接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C.“寒喧”的“喧”应写作“暄”,“走头无路”的“头”应写作“投”。
故选 C。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我们抱残守缺....,在创作上不能积极创新,那么终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将把童话弃如敝屣。
B. 法国大昆虫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触给人们描绘了一个绚丽多姿、光.
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C. 广大新闻工作者常年坚守岗位,夙兴夜寐....,坚持用妙笔和镜头记录祖国发展的成就,讴歌党员干部的优
良作风。
D. 美国政府在此次疫情事件上的危言危行....,非但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将搬起石头
砸自己的脚。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抱残守缺:守着残缺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接受新事物。语境强调工作上保守,使用正确。
B.光怪,光彩奇异;陆离,色彩繁杂、变化多端的样子。“光怪陆离”形容形状奇怪,色彩繁杂,也形容
事物离奇多变。语境用来描绘昆虫世界的奇异,使用正确。
C.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语境形容新闻工作者勤奋敬业,使用正确。
D.“危言危行”指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是个褒义词。语境是贬义,使用错误。
故选 D。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大量阅读绘本故事,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引领他们跨进更宽广的生活领域,唤起他们对个
体生命和广袤宇宙的追问。
B. 在唐代,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非常发达,那些琉璃器皿一起与香料、服饰等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C. 对于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规定,一些人借口拉动内需为名,认为适度的浪费有利于刺激经
济的增长。
D. 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和人性化服
务。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那些琉璃器皿一起与香料、服饰等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语序不当,“一起”应移至“丝绸服饰等”
之后;
C.“借口拉动内需为名”句式杂糅,删掉“为名”,或将“借口”改为“以”;
D.“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人性化服务”搭配不当,可在“人性化服务”前加“提供”。
故选 A。
5.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吝惜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远离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明白
B. 沛公欲王.关中 王:称王
故.遣将守关者 故:特意
靡计不施,迄无济. 济:渡河
C. 族.疱月更刀 族:一般
越国以鄙.远 鄙:把……当作边邑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如果没有
D. 盖.亦反其本矣 盖:同“盍”,何不
两军相去.四十里 去:距离
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通“披”,穿在身上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明:名词,眼力。句意: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
B.济:成功。句意:没有计谋是不用的,最终却没有成功。
D.被:覆盖。句意: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盖上冰雪一样。
故选 C。
6. 下列各项加点词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军.霸上 ②素善.留侯张良
③成以其小,劣.之 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⑤项伯杀人,臣活.之 ⑥籍.吏民,封府库
⑦常以身翼.蔽沛公 ⑧烛之武退.秦师
A. ①④/③⑥/②⑤/⑦/⑧ B. ①⑥/②④/③/⑤⑧/⑦
C. ①⑥/②③/⑤/④⑧/⑦ D. ①⑦/②⑤/③④/⑥/⑧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②善:形容词作动词,与……交好;
③劣:意动用法,认为……不好;
④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
⑤活:使动用法,使……活;
⑥籍:名词作动词,登记、注册;
⑦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
⑧退:使动用法,使……退。
①⑥名词作动词/②④形容词作动词/③意动用法/⑤⑧使动用法/⑦名词作状语
故选 B。
7. 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①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共其乏困
C. ①令将军与臣有郤 ②因击沛公于坐
D. ①大礼不辞小让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涂”通“途”,道路;“颁”通“斑”,夹杂。
B.“厌”通“餍”,满足;“共”通“供”,供给。
C.“郤”通“隙”,嫌怨、隔阂;“坐”通“座”,座位。
故选 D。
8. 下列各句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是乃仁术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B. 以其无礼于晋 树之以桑
C. 大王来何操 臣未之闻也
D.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判断句。标志分别是“是……也”“……者,……也”,意思分别为:这是仁术/楚军的左尹项伯,
是项羽的叔父。
B.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以其于晋无礼,译文:因为他对晋国无礼。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以桑树之,
译文:种上桑树。
C.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大王来操何,译文: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臣未闻
之也,译文:我没有听说过这件事。
D.被动句,标志是“为所”,译文: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村中好事少年者
驯养一虫,译文: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
故选 D。
9.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执事:有“从事某事”“职守之人”“仆从”等意义。另外,还表示敬称,如“敢以烦执事”中的“执
事”可译为“您”。
B. 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还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
都指贬官。
C. 古人乘车尚走(以左为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者叫“骖乘”,也叫“车
右”,充当警卫职责。《鸿门宴》中樊哙就充当过沛公刘邦的车右。
D. 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
义”,“悌”的意思是弟弟敬重兄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迁、谪’都指贬官”说法错误。“迁”指调动官职,“右迁”指升官,“左迁””指贬官。
故选 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
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可
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
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
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
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
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
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
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
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
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
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
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
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
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
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
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
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带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
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
冷?”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
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
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
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带上
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带上走了。
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权,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
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
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
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人也不挤了、
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
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
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
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
找就还了他。
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
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
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了,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
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
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
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
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
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
手套的!”
文本二:
我也曾写过一些篇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
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
作品文字极为朴素严整,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
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
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事情本来不相干,而设法用一条线穿上,就显出些艺术的手段。我看得出:树
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
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
也无须写一本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这篇作
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
(摘编自老舍《读》,有删改)
10.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对一个饱经沧桑老农民手的真切描绘,刻画出一位农业生产技术、思想觉悟都很高的农民形象。
B. 小说的语言既质朴平易又生动幽默,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口语化很明显,达到了通俗化和
艺术化高度统一。
C. 小说通过对像陈秉正这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讴歌了他们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
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
D. 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
者的延伸。
11. 老舍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窍门儿”。
12. 赵树理是如何刻画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0. C 11. ①设置悬念。标题“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
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情节一波三折。文章以“手”为线索展开,先是家人为保护他的手而买手套给他,然后他为了干活而忘
戴手套,接着因为戴了手套而丢了手套,最后回家后归还手套。两次戴手套,两次丢手套的零散事情联缀
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
③伏笔照应。文章一开篇就交代陈秉正虽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但身体特别强健,连王新春都怕和他握手,
最后交代他的手都是自己从小的劳作,塑造了为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形象。
④结尾突转。陈秉正老人最后把手套还给儿媳妇,并表示“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结局出人意料,
又在情理之中,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
12. ①外貌描写:细致地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突出他勤劳纯朴、热爱劳动的形象。
②语言描写:陈秉正对年轻人语重心长的教育,刚拿到手套时感慨“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最后
表示自己“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③心理描写:看到新运来的桑杈第一时间想到集体的事情,手套第一次丢了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
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后面又主动帮助招待所清理装修垃圾,体现了他为集体和
他人着想的特点。
④侧面衬托:副组长王新春对陈秉正辛勤劳作的介绍和年轻人劳动时的抱怨和不理解,突出表现了陈老汉
的严肃、认真、一丝不的劳动态度以及他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 “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于文无据,属于过度解读。文中只是说有年轻人学的不
耐烦,不能表明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谋篇布局的能力。
题干是“老舍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窍
门儿’。”学生首先结合文本二明确赵树理小说的在谋篇布局上的特点,然后结合文本一进行分析。
从读者层面来看,标题“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令人产生好奇心,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由文本二“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来,
有起有落,颇为巧妙”可知,在小说的情节设置上较为巧妙,小说以“手套”为线索,串联故事情节,如
“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写买手套保护手;“哪一种活儿也不
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写干活忘了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
桑杈,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写戴手套,丢手套等,
用“手套”将零散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
从手法上来看,小说运用了伏笔照应的手法,文章一开篇就交代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
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
点比不上他”,虽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但身体特别强健,连王新春都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
钳子夹住那样疼”,最后交代他的手都是自己从小的劳作,塑造了一位勤劳的劳动人民形象。
从结尾的设置来看,小说的结局突转。陈秉正老人“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
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他最后把手套还给儿媳妇,并表示“我这双手是戴不
住手套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塑造人物手法的能力。
塑造人物手法可以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外貌和侧面烘托等角度进行分析。
外貌描写:“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
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细致地对陈秉正老人的手的特点、形状
进行特写,表现了他勤劳纯朴、热爱劳动的形象。
语言描写:“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
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写陈秉正对年轻人语重心长的教
育,教育年轻人踏实认真学习才能学成一双巧手。
心理描写:“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
走了吗?”这两处心理描写一方面写出她体谅孩子,一方面写出他转动木料,为集体和他人着想的特点。
侧面衬托:“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
样疼”表现了陈秉正的手劲很大,是一双劳动的手;“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
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通过副
组长王新春的语言写出陈老汉的严肃、认真、一丝不的劳动态度以及他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三、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雎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
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
魏国阴事告齐既归,心怒雎,以告魏相。魏相,魏之诸公子,曰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
齿。雎佯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缪辱以惩后,令无妄言者。雎从箦中谓守者曰:
“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守者乃请,出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雎得出。魏人郑安平
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当此时。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诈为卒,侍王稽。
王稽问:“魏有贤人可与俱西游者乎?”郑安平曰:“臣里中有张禄先生,欲见君,言天下事。其人有仇,
不敢昼见。”王稽曰:“夜与俱来。”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语未究,王稽知范雎贤,谓曰:“先生待
我于三亭之南。”与私约而去。王稽辞魏去,过载范雎入秦。范雎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
范雎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雎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
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雎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睢前
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雎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
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范雎归取大车驷马,为须贾御之,入
秦相府。府中望见,有识者皆避匿。须贾怪之。至相舍门,谓须贾曰:“待我,我为君先入通于相君。”
须贾待门下,持车良久,问门下曰:“范叔不出,何也?”门下曰:“无范叔。”须贾曰:“乡者与我载
而入者。”门下曰:“乃吾相张君也。”须贾大惊,自知见卖,乃肉袒膝行,因门下人谢罪。范雎入言之
昭王,罢归须贾。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
/须贾知之/大怒/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
B. 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
/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C. 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
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D. 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
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舍人:王公贵人的亲信或门客的通称,主要职责是为王公贵人看守大门。
B. 中大夫:古代官名,周王室及诸侯各国卿以下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C. 谒者:即官名。春秋战国时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可见王稽和秦昭王的关系。
D. 微行:专指古代帝王或高官隐匿身份,易服出行或私访,从而看到更多的社会真相。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雎出身贫寒,官至相国。他年轻时,想凭借才学,建功立业,无奈家庭贫寒,长时间找不到晋升的机
会,但最终他官至秦国宰相。
B. 范雎逆转人生,恩人相助。在范雎的生命长河里,那位没有留下姓名的“守者”、郑安平、秦国谒者王
稽都是改变其命运的人。
C. 范雎隐藏自己,给人机会。须贾不问青红皂白,认定范雎是告密者,致使范雎差点丢了性命,但是他再
次面对须贾时却给其以机会。
D. 范雎隐忍受辱,胸有大志。他因为一时不慎而被猜疑,遭受板子、荆条抽打,又被扔进茅厕,受尽屈辱,
但是他心中存希望信未来。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雎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雎已死久矣。
(2)须贾大惊,自知见卖,乃肉袒膝行,因门下人谢罪。
17. 范雎微行见须贾后,为什么会再给须贾机会?请结合原文回答。
【答案】13. C 14. A 15. D
16. (1)范雎做了秦国相国之后,秦国人仍称他叫张禄,但魏国人对此毫无所知,认为范睢早已死了。
(2)须贾一听大惊失色,自知被诓骗进来。就赶紧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双膝跪地而行,托门卒向范雌认罪。
17. 在范睢伪装落魄时,须贾①“意哀之”②“留与坐饮食”③“取其一绨袍以赐之”,表现出了足够的善
意。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从”为动词,主语为“范雌”,“留”主语是“须贾和范睢”,所以,这两个字分别从属于两个句子,
中间需要断开,排除 A、B 两项;“齐襄王”是下一个句子中“闻”的主语,应划到下一个句子中,排除 D
项。
故选 C。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主要职责是为王公贵人看守大门”错误。依据文化常识,“舍人”在不同时期,都是作为王公贵人家
的私官或亲信存在,他们的身份和家奴是不同的,平时没有固定的工作,不必干杂役,照样吃喝领工资。
故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他因为一时不慎而被猜疑”错误,原文中“齐襄王闻雌辩口乃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牛酒”是齐襄王看中
了他的口才才拿东西赏赐他的,“睢辞谢不敢受”,他不敢接受,并不是因为他做错了事情,而“被猜疑”,
只是因为须贾自己主观认为的,所以说不是他“因为一时不慎而被猜疑”。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既,已经、……之后;号,称;以为,认为。
(2)得分点:见,被;卖,诓骗;肉袒膝行,衣光着膀子双膝跪地而行;因,通过、经由。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大意是,须贾听了有
些怜悯他,便留下范雎一起坐下吃饭,又不无同情地说:“范叔怎么竟贫寒到这个样子!”于是就取出了自
己一件粗丝袍送给了他。可知,在范睢伪装落魄时,须贾表现出了足够的善意。
参考译文
范雎是魏国人,字叔。他曾周游列国,打算给魏王任职,可是家境贫寒又没有办法筹集活动资金,就
先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谋事。须贾为魏昭王出使到齐国,范雎跟从。他们在齐国逗留了几个月,也没有
什么结果。当时齐襄王得知范雎很有口才,就派专人给范雎送去了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之类的礼物,但
范雎推辞不敢接受。(但是)须贾知道了这件事(还是)非常气愤,认为范雎必是把魏国的秘密出卖给齐国了。
回到魏国后,对范雎依旧气恼,就把这件事报告给魏国宰相。魏国的宰相是魏国公子之一,叫魏齐。魏齐
也非常愤怒,就命令左右近臣用板子、荆条抽打范雎,范雎肋骨、牙齿都被打断了。范雎假装死去,魏齐
就派人用席子把他卷了卷,扔在厕所里。宴饮喝醉的宾客,轮番往范雎身上撒尿,故意污辱他借以惩一警
百,让别人不准再告密。卷在席里的范雎还活着就对看守说:“您如果放走我,我日后必定重重地谢您。”
看守就向魏齐请示把席子里的死人捞出来扔掉算了。可巧魏齐醉酒,就说:“可以吧。”范雎因而得以逃脱。
魏国人郑安平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就带着范雎一起逃跑了,他们隐藏起来,范雎更改了姓名叫张禄。在这
个时候,秦昭王派出使臣王稽到魏国。郑安平就假装当差役,侍候王稽。王稽问他:“魏国有贤能的人士可
愿跟我一起到西边去吗?”郑安平回答说:“我的乡里有位张禄先生,想求见您,谈谈天下大事。不过,他
有仇人,不敢白天出来。”王稽说:“夜里你跟他一起来好了。”郑安平就在夜里带着张禄来拜见王稽。两
个人的话还没谈完,王稽就发现范雎是个贤才,便对他说:“先生请在三亭冈的南边等着我。”范雎与王稽
暗中约好见面时间就离去了。王稽辞别魏国上路后,经过三亭冈南边时,载上范雎便很快进入了秦国国境。
范雎做了秦国相国之后,秦国人仍称他叫张禄,而魏国人对此毫无所知,认为范雎早已死了。魏王听到秦
国即将向东攻打韩、魏两国的消息,便派须贾出使秦国。范雎得知须贾到了秦国,便隐蔽了相国的身分改
装出行,他穿着破旧的衣服偷空步行到客馆,见到了须贾。须贾一见范雎不禁惊愕道:“范叔原来没有灾祸
啊!”范雎说:“是啊。”须贾笑着说:“范叔是来秦国游说的吧?”范雎答道:“不是的。我前时得罪了魏国
宰相,所以流落逃跑到这里,怎么能还敢游说呢!”须贾问道:“如今你干些什么事?” 范雎答道:“我给
人家当差役。”须贾听了有些怜悯他,便留下范雎一起坐下吃饭,又不无同情地说:“范叔怎么竟贫寒到这
个样子!”于是就取出了自己一件粗丝袍送给了他。范雎回去弄来四匹马拉的大车,并亲自给须贾驾车,直
进了秦国相府。相府里的人看到范雎驾着车子来了,有些认识他的人都回避离开了。须贾见到这般情景感
到很奇怪。到了相国办公地方的门口,范雎对须贾说:“等等我,我替您先进去向相国张君通报一声。”须
贾就在门ロ等着,拽着马缰绳等了很长时间不见人来,便问门卒说:“范叔进去很长时间了不出来,是怎么
回事?”门卒说:“这里没有范叔。”须贾说:“就是刚オ跟我一起乘车进去的那个人。”门卒说:“他就是
我们相国张君啊。”须贾一听大惊失色,自知被诓骗进来,就赶紧脱掉上衣光着膀子行走,托门卒向范雎
认罪。范雎进入朝堂将此事(的来龙去脉)告诉了秦昭王,最终将须贾放回了魏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榆河晓发
谢榛
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
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
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
忽忆弃繻者①,空惭旅鬓斑。
注:弃繻者:繻,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弃繻者,原指汉终军。后泛指年少立大志之人。
18.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中“开”,赋予“朝晖”以人的动态,全句由此而显得生机跃动,意兴盎然。
B. 颔联上句描写云从天边升起,为远景;下句写大草原上万马奔腾如同刮风,为近景。
C. 颔联所写的云是朝云,风是晓风,和大多早行诗一样,此联也表现出凄清的境界。
D. 颈联从景过渡到情。景是“征尘”“古戍”,情则是诗人以疑问形式抒发的感慨。
19.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18. C 19. ①“云出”风生”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暗含了诗人对边患的隐忧。②第
五句以“征尘”代战争,表达对边境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③尾联想起了西汉的少年志士终军,深为自己
的长年漂泊、年华老去而功业无成感到惭愧。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
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
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
进行分析。
C 项,“此联也表现出凄清的境界”错误,此联却别出心裁,用它们创造出豪雄气象。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要从诗歌的标题、作者,诗
歌中的意象、情感关键词、注释等入手。答题时先答出感情,然后结合诗句的内容解说。
这首五律,表达作者到居庸关边境的一种壮怀,其时建州女真、俺答、鞑靼等常犯边境,字里行间,渗透
着诗人对边事的关切之情。首联“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写朝阳驱散晨雾,不仅众山可见,还可以远
眺居庸关雄姿。颔联“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描绘出居庸关一带辽远空阔的地形,气势雄浑,格调高
远。“云出”“风生”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云出三边,隐示边外多事;风生万马,表达对军
事行动的想象,暗含了诗人对边患的隐忧。颈联“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正面写边尘不靖,征戍不停,
以“征尘”借代战争,表达对边境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尾联“忽忆弃繻者,空惭旅鬓斑”前句运用典故,
诗人感慨自己不能像终军那样为国建功。末句感慨自己长年漂泊,双鬓已斑而一事无成,思之令人惭愧。
据此分点概括即可。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
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
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
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
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7 分)
2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勇敢并懂规矩。
(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3)六朝旧事随流水,__________________。《桂枝香·金陵怀古》
(4)扣舷独啸,_______________!《念奴娇·过洞庭》
(5)_________________,赏心乐事谁家院!《游园》
【答案】 (1). (1)加之以师旅, (2). 因之以饥馑 (3). (2)戎马关山北, (4). 凭轩涕泗流
(5). (3)但寒烟衰草凝绿 (6). (4)不知今夕何夕 (7). (5)良辰美景奈何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饥馑、戎、轩、涕泗、凝、辰。
四、《红楼梦》阅读(10 分)
2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妙玉“身为下贱,心比天高”,虽然与宝玉相隔两地,但她与宝玉性格非常接近,孤芳自赏,清高洁癖,
常常让宝玉引为知己。
B. 贾母设宴,黛玉在行酒令时用了《牡丹亭》、《西厢记》里的文句,被宝钗发觉。事后宝钗私下劝谏黛玉
要注意,深情劝诫女子见了杂书,移了性情。这使得黛玉完全打消了对宝钗的猜疑,此后钗、黛二人形如
姐妹。
C. 探春理家有眼光,有魄力,她于千头万绪中发现了不少的弊端,如姑娘丫头们的油脂粉钱,园子的管理
费等。她当机立断,兴利除弊。但其庶出的地位,暂摄家政的身份,决定了她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
D. 凤姐以“一夜北风紧”句开了个好头。大家争先恐后,大展其才。尤其是湘云、黛玉、宝琴三个,更是
你争我抢,毫不相让。评判结果,自然又是宝玉落第,李纨于是罚他到栊翠庵向妙玉求一枝红梅来。宝玉
果然不负众望,取来一大枝梅花。于是邢岫烟、李纹、宝琴、宝玉各作了一首“咏红梅花”。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A.“身为下贱,心比天高”错,妙玉是“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故选 A。
22. 填空题:
(1)《红楼梦》第三回“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描写的是哪个人物___________。
(2)“我们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汗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哩。”
这是__________说的话。她因生活艰难,到贾府攀亲,见到了王熙凤,最后被施舍了二十两银子。
【答案】 (1). (1)林黛玉 (2). (2)刘姥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本题具体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红楼梦》的掌握情况。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是《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中描写林黛玉,原文是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
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着重写黛玉的美丽、聪慧过
人和她的多愁多病。
“我们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汗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哩。”这
是《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刘姥姥所说。
23. 在《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中,“大姐儿”生了痘疹后,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传与家人忌煎炒等物,一面命平儿打点铺盖衣服与贾琏隔房,一
面又拿大红尺头与奶子丫头亲近人等裁衣。外面又打扫净室,款留两个医生,轮流斟酌诊脉下药,十二日
不放家去。”
(1)这段话是小说中哪个人物安排的?
(2) 在这些处置措施中,哪些地方恰好符合了现代科学防疫知识?请简要分析。
【答案】(1)王熙凤
(2)“十二日不放家去”,及时采取必要的隔离手段,避免交叉感染;“外面打扫净室”,保持公共卫生;
对密切接触者的衣物进行更换;及时就医。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名著阅读。本题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
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解答此种题型,需要学生平时多读经典作品,多记忆,多感悟。(1)在《红
楼梦》第二十一回中,“大姐儿”生了痘疹后,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
轮流斟酌诊脉下药,十二日不放家去”,大姐儿得了水痘之后,凤姐一家可谓是进行了一系列的动作,来
治痘和止传的。(2)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大概看到古人对瘟疫的一些处理方法,比如说忌食、隔离、清
洁、用药等。“十二日不放家去”,外面又打扫净室,款留两个医生,轮流斟酌诊脉下药,十二日不放家
去,避免交叉感染。“外面又打扫净室”,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传与家人忌煎炒等物,一面
命平儿打点铺盖衣服与贾琏隔房,一面又拿大红尺头与奶子丫头亲近人等裁衣。保持公共卫生;对密切接
触者的衣物进行更换。大姐儿得了水痘之后,凤姐一家可谓是进行了一系列的动作,及时就医。
五、语言文字运用(13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早晨出门的时候,我见炊烟次第从家家户户的屋顶上破土而出,一路向着白云长上去。一根,两根,
三根……紧接着全都长出来了,它们一会儿整整齐齐地倒向东边,一会儿不约而同地弯向西边,一会儿直
直地向上方飘去。袅袅娜娜,水草一样荡漾在天空的海底。这是村庄最生动的时刻。
炊烟是村庄的呼吸。只要炊烟在,房屋这棵庄稼就永远不会枯萎。( )屋里的粮食、蔬菜、种子、
锅碗瓢盆,镰刀锄头,枷担犁铧,屋外的猪圈牛舍,柴垛草蓬,猪牛羊,鸡鸭鹅……再穷再苦,都会守着
炊烟,把烟熏火燎的日子过下去,过出一幅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景象来。
24.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间烟火的呵护,使得房屋在雨打风吹中要管几十年几百年。
B. 人间烟火的呵护,使得雨打风吹中的房屋要管几十年几百年。
C. 雨打风吹中的房屋在人间烟火的呵护下,要管几十年几百年。
D. 在人间烟火的呵护下,房屋在雨打风吹中要管几十年几百年。
25.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B.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D.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26. 从“乡路”“胡同”“小河”中任选一个作为表现对象,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另写一句话,要求主
旨明确,语意完整,句式与原句基本一致。
【答案】24. D 25. B
26. 示例 1:再苦再难,都要不忘初心,把坎坷不平的乡路 走下去,走出一片山清水秀、人乐年丰的前景
来。
示例 2:再累再烦,都要走进胡同,把光滑曲折的石板 路走下来,走进一个远离喧嚣、幽静平和的境界
里。
示例 3:再远再久,都会想起小河,把长存心底的思念 铺开来,铺出一片挥之不去、刻骨铭心的乡愁来。
【解析】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根据前后语境,此处应以“房屋”作为陈述主体,由此可排除 A、B 两项;C、D 两项相比,D 项更能突“房
屋”的主体地位,表达也更为自然顺畅。
故选 D。
【2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句子“我见炊烟次第从家家户户的屋顶上破土而出,一路向着白云长上去”用了比拟手法,赋予“炊烟”
人的动作“出”和“长”。
A.运用了对偶手法,“人”对“月”,“悲欢离合”对“阴晴圆缺”。
B.运用了比拟手法,“护花”赋予花以人的动作感情。
C.运用了对偶手法,“两个”对“一行”,“黄鹏”对“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
D.运用了比喻手法,战马就像的卢马(刘备的坐骑)一样飞快,弓箭像雷声一样惊鸣。
故选 B。
【2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
本题要求从“乡路”“胡同”“小河”中任选一个作为表现对象,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另写一句话,要
求主旨明确,语意完整,句式与原句基本一致。
画横线的句子“再穷再苦,都会守着炊烟,把烟熏火燎的日子过下去,过出一幅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景
象来”在结构上是:再……再……,都会……,把……下去,……来。在内容上,“烟熏火燎的日子”和
“炊烟”相关,“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景象”就是“烟熏火燎的日子”。
“坎坷不平”和“乡路”相关,“一片山清水秀、人乐年丰的前景”就是“初心”。
“光滑曲折的石板路”和“胡同”相关,“远离喧嚣、幽静平和”是“胡同”里的境界。
“长存心底的思念”和“小河”相关,“一片挥之不去、刻骨铭心的乡愁”由“小河”引起。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现在大多数家长在关注孩子身高时,往往更多地考虑遗传、营养、运动、疾病等因素,却忽略了情
绪对身高的影响,其实好心情也是促进孩子长高的重要因素。如果经常吓喊、训斥甚至打骂孩子,孩子的
情绪就会受到不良影响,这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影响孩子长高。
②除了情绪,睡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生长激素夜间分泌达到最高的顶点,睡眠促进体力恢复,促进
骨钙沉积,促进吸收营养物质,固定的入睡和起床时间有利于孩子形成规律稳定的睡眠周期,刺激人体分
泌更多的生长激素,能更高效地帮助孩子长高。对于那些睡得晚的孩子,家长也不必操之过急,应该循序
渐进帮孩子建立一个规律的睡眠周期。
2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完整地写下来)
28. 请用一个否定句概括第②段内容。(不超过 15 个字)
【答案】27. 生长激素夜间分泌达到高峰,睡眠促进体力恢复,促进骨钙沉积,促进营养物质吸收。
28. 不能忽视睡眠对身高的作用。(保证句式前提下意思对即可)
【解析】
【2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的语病有:“最高的顶点”成分赘余,且“达到……顶点”搭配不当,可将“最高的顶点”修改为
“高峰”;“促进吸收营养物质”搭配不当,改为“促进营养物质吸收”。
整体修改为:生长激素夜间分泌达到高峰,睡眠促进体力恢复,促进骨钙沉积,促进营养物质吸收。
【2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及句式变换的能力。
要求用一个否定句概括第②段内容,先看第二段内容,第一句是观点句,后面都是分析,因此这段内容是
“睡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睡眠对身高也有作用”。改成否定句就是“不能忽视睡眠对身高的
作用”。
六、作文
2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1933 年,29 岁的郑大章获得法国国家理化博士学位后,拒绝了导师居里夫人的挽留,回国筹建
镭学研究所,筚路蓝缕,成为“中国放射化学的奠基人”。
(2)1950 年,26 岁的旅美物理学博士朱光亚归心似箭他在《给旅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中写道:“让
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
(3)1989 年,26 岁的著名体操运动员、奥运冠军李宁退役后,创立了自主研发专业体育用品的“李
宁”公司,致力于打造领先全球的民族品牌。
(4)2020 年,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控大厅里随处可见洋溢着自信的青春面孔。数百个关键测控岗
位上的负责人,大多为“80 后”“90 后”,平均年龄仅 33 岁。
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说,青年人“不但要有志气还要争气”。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以“志气与
争气”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志气与争气
回首 1931,展望 2035,百年国运,百年沧桑;百年求索,百年激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
有一代人的考卷。时代是出卷人,青年是答卷人,历史是阅卷人。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继承前辈青年的
志气,为历史交上一份争气的时代答卷。
这是一场我们躲不掉也输不起的考试。它事关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事关百年国运之争,是一场
只能用志气和争气来重铸民族自信的考验。
什么是志气?那是 1933 年,面对已经快要容不下一张书桌的祖国,29 岁的郑大章们毅然回国,只为了
能给那苦难深重的祖国做些什么。什么是志气?那是 1950 年面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26 岁的朱光亚写下《给
旅美同学的一份公开信》,然后用自己的一生践行誓言。什么是志气?那是 1989 年迎来改革开放新时代的
一代年轻入,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致力于让中国的名字屹立于世界的开始……
“志”乃士人之心,是能超越小我,胸怀家国的追求。对于华夏儿女,志气就是相信“中华一定强”。
它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朴素爱国主义,它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共同体
意识。它是千百年来已然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民族信仰。百年国运之争,历史的时代考验,谁人能躲?谁
人敢躲?
躲不掉,更输不起。曾经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曾经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
就是“输”的结局。所以,光有志气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争气,争气才能让志气化为底气。
命在己,运靠争。曾经一代青年“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拼出了一个山河无恙;曾经
一代青年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打出了一个民族的独立自强;曾经一代青年“勒紧裤腰带,就
是一万年,也要搞出原子弹”,争来了国家的尊严和希望;曾经一代青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
件也要上”,搏出了今天的崛起与辉煌……这就是争气!“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就是争气,是一份面
对时代考验“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拼搏意志。唯有如此我们方能让志气变成底气。
现在该我们挺膺入局,争出一个新时代了。方今时代被称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不应该只是对
时代波诡云谲,暗礁遍布形势的描述,更应该是对我们当代年轻人能积极作为,最终推动变革的赞美。正
如“80 后”“90 后”青年们已然在中美高科技之争中悄然绽放,推动历史奔向远方。
百年志气,百年争气;百年呐喊,百年回响。回眸处,那是曾经的代代青年们在时代考验前不屈的眼
神,那是他们对我们源自血脉认同的深情凝望;抬首时,那是新一代青年坚定的赶考步伐,那是以志气与
争气重铸民族自信以告慰先辈的誓言。这盛世必如你所愿,如我们共同所愿。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话题的话题作文。
所给的材料共四则,都是叙事类材料。
第一则讲的是 1933 年,在国家和民族危亡时,青年郑大章拒绝导师居里夫人的挽留,坚决回国筹建镭学研
究所。他用自己微博的力量为苦难深重的祖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郑大章有志气,也争气。
第二则讲的是 1950 年,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的时代,青年朱光亚也是学成归国,血汗洒在祖国的土
地上,为祖国做贡献,朱光亚有志气,也争气。上述两个例子,都属于海外留学并且学成归国这个范畴。
最后两个材料讲的是另一种类型。
第三则讲的是 1989 年,青年李宁创立了自主研发专业体育用品的“李宁”公司,致力于打造领先全球的民
族品牌。
第四则讲的是 2020 年,我国的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中八零后九零后的担当。这两则材料虽没有提到海外留学
的问题,但他们同样有志气,同样为国争气。
本次作文材料给的这四个例子有一个共性:他们都是青年,都有志气,都为国争气。命题人之所以给出朱
光亚等人这四个典型材料,无非是对“争气”起到诠释和解释的作用,最终引出“志气”和“争气”这两
个关键词,引导考生准确认识什么叫“志气和争气”。“不但要有志气还要争气”体现了两者之间的递进
关系前辈青年与后辈青年的关系,即当代青年要继承前辈青年的志气与争气,而志气与争气就体现了青年
和时代的关系。着眼“十四五”规划的 2035 年,百年沧桑,百年国运,靠的是青年人的“志气和争气”。
文体要求可以是记叙文也可以是议论文,写作时要注意文体特征,注意字数。
【立意】(1)青年人不但要有志气还要争气;
(2)当代青年要继承前辈的志气,向祖国交上满意的答卷。
【素材】精彩片段型
(1)邓稼先(1924——1986)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850 年,26 岁的邓稼先在美国
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的第 9 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
祖国张开温暖的双臂迎接这位“娃娃博士”,邓稼先沉浸在青春的欢乐和家族的幸福之中。但是,历史风
云变幻,祖国面临核大国的威胁。邓稼先毅然接受开拓祖国核事业重任,离别妻儿,隐姓埋名,走向大戈
壁。从此,他从物理学界的讲台上消失了。20 多个春秋过后,头发里夹着大戈壁沙粒的邓稼先回来了,“两
弹元勋”的美名才开始传扬,邓稼先的名字才重新出现在普通人的中间。此时,他的妻子已年过花甲,而
癌魔却早注入他的肌体,他光辉的生命已燃烧到了尽头。他临终前对妻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死而无
憾!”
(2)青年是整个社会群体中最富有活力的一个群体,而青年时代更需要立下自己的志向,正如周总理所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如《工人周刊》主编李汉俊说的“我们求学是为了有朝一日为国家民族扬眉
吐气而出力。”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势必应该承担起我们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积极踏入历史的洪流,为
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应做的贡献。如果仅仅只是励志,那么是不够的,青年人要像钟南山院士所说的那样
“有志气还要争气”,学会用以情怀立命,用实力安身,锤炼自己的本领,用自己的本领服务社会,用我
们的行为报效国家,展现出我们这一代青年同学们所应有的的朝气蓬勃。
(3)青年钱学森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选择了交大,攻读铁道机械专业,准备日后实践“交通救国”的
抱负。钱学森是冯·卡门教授的得意门生。1943 年,美国军方经过慎重的选择,委托钱学森同马林纳合作,
研究用火箭发动机推进导弹这一重大军事课题。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他觉得报效祖国的时机已到,
不顾美国当局的阻挠,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怀抱。回国后,他满腔热情地投身祖国高科技事业,以过人
的智慧和非凡的勇气领导航天科技队伍将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建立起来,使我国从落后的
农业国一跃成为坐拥火箭、卫星技术的航天科技强国。“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以他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
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铸就了不朽的“钱学森精神”,成为
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在当代,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学习钱学森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
义和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