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张桌子、两边各竖起一块挡板,隔出一个相对私密的沉浸式小格子间。不少人都对韩剧《请回答 1988》
中的付费自习室印象深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付费自习室开始在国内多个城市出现。
广州越秀区的一家付费自习室,该自习室分为公共区域和自习区域,两个区域之间有两道门将其隔开,
避免自习区受到噪音影响。公共区域中央摆放了一张大桌子,不时有顾客坐在桌旁吃零食、交谈等。该区
域还布置了一整面墙的书架,可小憩的沙发,以及一些零食饮料。公共区域又称为“讨论区”,学习累了
或者需要互相交流时可以前往公共区域就座。
公共区域的对面,则是付费自习室的关键:自习区。自习区分为经济区和舒适区两档,分别收费 8 元/
小时和 12 元/小时,区别在于舒适区有独立的帘子遮挡,完全看不到其他自习座位。而在经济区,灯光比
较暗,要看书只有到每个自习座位打开台灯照明。自习座位之间互相用厚厚的挡板隔开,座位上方设置了
置物柜、充电插座等。
除了提供学习空间,付费自习室通常还有一些特殊的规则需要遵守。以越秀区这家付费自习室为例,
该店的每个自习座位隔间都会张贴《会员守则及告知事项》,其中包括卫生整洁规定、违规处罚规定、零分
贝规定等。守则中称,自习区严格禁言,讨论交流请使用小纸条,或到公共休息大厅。除此之外,该自习
室还可提供学习计划监督提醒服务。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记者走访广州付费自习室》2019-11-12)
材料二:
根据百道新出版研究院 11 月 26 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沈阳、西安、天津、北京、成都、上海等城市的
付费自习室均超过 50 家,其中沈阳付费自习室个数已经超过 100 家。
付费自习室自今年国庆以来,突然成了“流行元素”,甚至有不少年轻人把它作为假日“打卡圣地”。
如今,媒体又报道付费自习室数量剧增。部分网友认为付费自习室只是一把“虚火”,那些“买座自习”
的人不过是跟风、作秀。我以为,付费自习室突然时髦和热闹起来,固然有“跟风”的成分,但并没有什
么不好,这样的“跟风”应该来得更猛烈些。
付费自习室的兴起,可以理解为一种必然的经济社会现象,是一把“实火”。随着我国经济长期较快
发展,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的日渐增大,人们更舍得花钱为自己的成长投资,是完全合乎情理的。这对于那
些求上进、求发展的年轻人而言,属于“刚需”。
有网友认为,去付费自习室学习就是作秀,放着家里宽敞舒适的环境不用,非得花钱在小小的幽暗隔
间里找罪受。如果持这种观点的人去付费自习,就肯定是为了作秀,因为他不能理解学习对于生命的意义,
更无法想象在“小黑屋”中与自己心灵对话、畅游知识海洋的乐趣。“花钱买自习”,对爱学习的人来说,
不是作秀更不是折磨,而是享受,是充电。大多数人“跟风”去付费自习室,往往是因为自律能力不够强,
需要“花钱买环境”。他们在家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就希望找到一个学习氛围比较浓的地方,倒逼自己沉
下心来学习。当然,也有少数人坚持学习,完全出于自觉、自律。
关于环境与个人的关系,“出淤泥而不染”终究只是个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才是常态。“蓬
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总体而言,环境对个人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注重
对正向环境的营造,潜移默化地达到以境育人的目的。一个自制力不是特别强的人,如果到了付费自习室
学习,就能够静心读书,不是挺好吗?只要经济上能承受,又何须别人替他们喊“贵”喊“委屈”呢?
总之,让“付费自习室”来得更猛烈些吧,当“跟风”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成为一种常态的、正向的
风气,何乐而不为?
(摘编自李蓬国《“打卡”付费自习室,“跟风”又何妨?》)
材料三:
“付费自习室”的出现,首先,说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构建卓有成效,“活到老学到老”
理念也越来越得到认同。以往,很多人心中都认为,学习只是学生时代的事情,其实不然,殊不知社会瞬
息万变,知识随时都在更新,一旦放弃学习就可能与社会脱节。付费自习室的走红表明“要我学”正在向
“我要学”转变。
其次,如何面对干扰因素,找回对学习的专注态度,也越来越成为现代人必须要面对的课题了。没有
主动屏蔽干扰的意识,即使身处付费自习室,手机照样也可玩得不亦乐乎。让处处都能变成“付费自习室”,
那才是真本事。
最后,付费自习室的走红,也从侧面表明在自习室等学习场所的公共供给上,还存在短板与缺口。图
书馆占座抢座的新闻未曾消失,下班后想继续充电的人只能望锁兴叹。如何在学习场所供给不足上破题,
最大化利用好现有资源,既关乎着民众的切身权益,更影响着“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需
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于“花钱找罪受”的付费自习室使用者们,我们当致以敬意,可如若能既不“花钱”也不“受罪”
就能学习好,岂非两全其美?
(摘编自夏熊飞《付费自习室成“打卡”地映照出哪些现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受韩剧《请回答 1988》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多个城市出现付费自习室,并且付费自习室数量短时间内
剧增。
B. 付费自习室通常制定一些需要学习者共同遵守的特殊规则,并且将这些规则张贴在每个自习室的座位隔
间内。
C. 材料二是从付费自习室兴起的必然性这一角度,来阐述付费自习室的产生和存在是有着一定积极现实意
义的。
D. 材料三强调内因是关键因素,认为学习的主观意识、专注态度非常重要,这个观点和材料二是截然不同
的。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付费自习室的自习座位之间,不管是用帘子遮挡还是用厚厚的挡板隔开都着力营造独立的相对私密的学
习空间。
B. 自习区是严禁交流讨论、发出声响的,以达到室内零分贝的效果,目的是让前来的人始终能够在安静的
学习氛围中。
C. 对爱学习的人来说,到付费自习室来学习、来充电就是一种享受,在这里能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畅游
知识海洋。
D. 对于一个自制力不是特别强的人来说,到付费自习室这样的地方,倒逼自己沉下心来学习,应该说是理
想的选择。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环境需求催生付费自习室”观点的一项是
A. 付费自习室悄然兴起,并成为一些人阅读和学习的新去处,也在改变着一些人的学习方式。
B. 付费自习室的兴起,是当前社会背景下年轻人追求上进追求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
C. 去付费自习室学习,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自律能力不够强、无法静下心来学习的问题。
D. 付费自习室的卖点就是环境,顾客愿意花钱寻求一种惬意的学习环境,使心灵得到充实。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付费自习室成为“流行元素”“打卡圣地”,源于诸多因素的推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C 2. B 3. A
4. ①开篇用列举数字提出付费自习室变多之后成为“跟风”的论点。②层层推进,论证全面。③论证中综
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
5. ①付费自习室的惬意的学习环境,让人们在这里可以静下心来学习;②去付费自习室学习,一定程度上
可以解决自律能力不够强、无法静下心来学习的问题;③付费自习室是当前社会背景下年轻人追求上进追
求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④社会上学习的地方受限,付费自习室弥补了这一短板。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
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
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A 项,“受韩剧《请回答 1988》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多个城市出现付费自习室”错误,前后构不成因果
关系,原文“不少人都对韩剧《请回答 1988》中的付费自习室印象深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付费自习室
开始在国内多个城市出现”;
B 项,“付费自习室通常制定一些需要学习者共同遵守的特殊规则,并且将这些规则张贴在每个自习室的
座位隔间内”错误,张冠李戴,原文“除了提供学习空间,付费自习室通常还有一些特殊的规则需要遵守。
以越秀区这家付费自习室为例,该店的每个自习座位隔间都会张贴《会员守则及告知事项》,其中包括卫生
整洁规定、违规处罚规定、零分贝规定等”;
D 项,“这个观点和材料二是截然不同的”错误,说法太绝对,都谈到了环境与个人的关系。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
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B 项,“自习区是严禁交流讨论、发出声响的,以达到室内零分贝的效果,目的是让前来的人始终能够在
安静的学习氛围中”错误,后面的结果推不出来,原文“以越秀区这家付费自习室为例,该店的每个自习
座位隔间都会张贴《会员守则及告知事项》,其中包括卫生整洁规定、违规处罚规定、零分贝规定等。守则
中称,自习区严格禁言,讨论交流请使用小纸条,或到公共休息大厅”,室内零分贝也是规定。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
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
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A 项,“付费自习室悄然兴起,并成为一些人阅读和学习的新去处,也在改变着一些人的学习方式”错误,
这句话谈的不是环境需求催生付费自习室,而是学习的新去处和方式的改变。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
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材料二开头用列举数字的方法总说付费自习室数量庞大,接着针对“作秀”提出观点这样的“跟风”应该
来得更猛烈些,接着分析了原因以及到付费自习室的三种情况,再分析了环境与个人的关系到付费自习室
学习的好处,最后强调付费自习室“跟风”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成为一种常态的、正向的风气;论证中运
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列举数字、引证法、对比法等。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问题的能力。读懂题干要求,明确探究方向,分析文本的相关信息,提出自己的见解。从文
本出发,就某个问题让考生来加以探究,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读懂题干要求,明确探究方向,然后从文
本中梳理出相关信息,加以概括作答即可。材料一主要是谈论付费自习室的惬意的学习环境,让人们在这
里可以静下心来学习;材料二,“随着我国经济长期较快发展,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的日渐增大,人们更舍
得花钱为自己的成长投资,是完全合乎情理的。这对于那些求上进、求发展的年轻人而言,属于‘刚
需’”“对爱学习的人来说,不是作秀更不是折磨,而是享受,是充电”,这是当前社会背景下年轻人追
求上进追求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大多数人‘跟风’去付费自习室,往往是因为自律能力不够强,
需要‘花钱买环境’。他们在家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就希望找到一个学习氛围比较浓的地方,倒逼自己沉
下心来学习”,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自律能力不够强、无法静下心来学习的问题;材料三,“最后,付费
自习室的走红,也从侧面表明在自习室等学习场所的公共供给上,还存在短板与缺口。图书馆占座抢座的
新闻未曾消失,下班后想继续充电的人只能望锁兴叹”,社会上学习的地方受限,付费自习室弥补了这一
短板。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村景
希梅内斯
这是一个野外小村,
乌黑的瓦顶上空,
碧绿的田野之中,
回荡着草虫和畜铃的奏鸣。
蝙蝠正在四处飞舞,
天使已敲响晚祷的钟声,
农夫走在回家的路上,
肩扛锄头、嘴里还把歌儿哼。
孩童的喧闹混成一片,
畜栏中的牛群哞哞不停,
锅灶里飘出微微的香气,
淡淡的炊烟袅袅飞升。
金盘似的圆月一轮,
高挂在远处的树顶,
抛洒出清激的光芒,
沐浴着奇幻而清凉的村景。
(林之木 译)
【注】希梅内斯(1881~1958),西班牙诗人、数文家 1956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6.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乌黑的瓦顶上空,碧绿的田野之中”,屋瓦是黑的,昭示岁月的沧桑;田野是碧绿的,显示出勃勃生
机,预示丰收的希望。
B. “农夫走在回家的路上,肩扛锄头,嘴里还把歌儿哼”,经过一天的劳作,荷锄而归,嘴里还哼着歌谣,
写出农夫心情的悠然、欢畅。
C. “锅灶里飘出微微的香气,淡淡的炊烟袅袅飞升”,这是一幅温馨恬然的乡村风景图,饭香微微飘出,
炊烟袅袅升腾,富有诗情画意。
D. “高挂在远处的树顶,抛洒出清澈的光芒”,诗人在这清冷的月色之下,油然而生一种浓浓的感伤之情。
7.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的开篇直述,“这是一个野外小村”,篇末收束,“沐浴着奇幻而清凉的村景”,首尾呼应。
B. “天使已敲响晚祷的钟声”是现实与想象的结合,既有庄严肃穆的氛围,又增加了全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C. 诗人善于融情于景,选取多种代表乡村的事物蝙蝠、草虫、牛群,来抒发自己对乡村景色的喜爱。
D. “金盘似的圆月一轮,高挂在远处的树顶”,将圆月比作金盘,有形有色,形象写出明月的圆润。
8. “沐浴着奇幻而清凉的村景”中的“奇幻”“清凉”如何理解?
9. 诗歌的写景角度灵活多变,这给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体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A
8. ①“奇幻”的意思是奇异变幻;“荒凉”的意思是冷清。②“沐浴着奇幻的荒凉村景”,运用了比拟的
修辞手法,“光芒”沐浴着村景,小村被月光笼罩着。③在结构上,概括野外小村傍晚时分迷人的景致:
如乌黑的瓦顶、碧绿的田野、草虫、蝙蝠、牛群、农夫扛着锄头回家的场景、孩童的喧闹、淡淡的炊烟袅
袅飞升、锅灶里飘散出微微的香气、高挂在远处的树顶的金盘似的圆月等,这些景致奇异变幻,给人冷清
的感觉,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的村景和恬然的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
9. ①“乌黑的瓦顶”“碧绿的田野”,诗人先从视觉的角度描绘了典型的村庄景色;接下来述以听觉上的
意象,“回荡着草虫和畜铃的奏鸣”,并且经由诗人的想象,道出“天使已敲响晚祷的钟声”;诗人还从
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了代表乡村的动物,即蝙蝠、牛群,同时也描绘了农夫经过一天的劳作扛着锄头回家
的场最,“嘴里还把歌儿哼”体现了农夫心情的舒畅,且照应着孩童的喧闹;之后又切入了嗅觉的感受,
“锅灶里飘散出微微的香气”;最后从视觉的角度,用比喻的修辞手怯描绘了高挂在远处的树顶的抛洒出
清澈的光芒的金盘似的圆月。②整首诗描绘了美好静谧奇异的村景和恬然的乡村生活,让读者从不同的感
官角度欣赏如此景象,让读者面对恬然的乡村生活油然而生一种赞美和向往之情。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油然而生一种浓浓的感伤之情”错误,“高挂在远处的树顶,抛洒出清澈的光芒”,这两句应该写的
是如此美好的村景和恬然的乡村生活,诗人面对如此美好的村景和恬然的乡村生活,心生羨慕,费叹唏嘘,
并未生出浓浓的感伤之情。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首尾呼应”错误,应该是诗的开篇直述,“这是一个野外小村”,而篇末又做了概括式的收束,这是
“沐浴着奇幻而清凉的村景”。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奇幻”的意思是奇异变幻;“清凉”的意思是清静幽凉。
“沐浴着奇幻而清凉的村景”是总结上文野外小村傍晚时分迷人的景致,如乌黑的瓦顶,碧绿的田野,蝙
蝠、草虫和牛群,农夫扛着锄头回家的场景,孩童的喧闹,淡淡的炊烟袅袅飞升,锅灶里飘散出微微的香
气,高挂在远处的树顶金盘似的圆月,这些景致异变幻多端,给人特别清静幽凉的感觉,表达了诗人对洒
脱怡然的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
“沐浴着奇幻而清凉的村景”收束全文,运用比拟的手法。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先要从各种不同的写景的角度分析诗歌中的景象,在谈谈读者的阅读体验。赏析景物描写
的角度主要有时空、动静、修辞和色彩等角度,还有联想、想象等其他表现手法的角度。阅读体验主要从
感官享受、情感熏陶等角度思考。
诗人对于村景的描述由视觉形象作为起点,“乌黑的瓦顶”,“碧绿的田野”,这正是典型的村庄景色,
而接下来述以听觉上的意象,“回荡着草虫和畜铃的奏鸣”,并且经由诗人的想象,道出“天使已敲响晚
祷的钟声”,这中间的几句诗中,诗人写入了多种足以代表着乡村的动物,蝙蝠、草虫和牛群,同时也描
画了农夫经过一天的耕耘劳作扛着锄头回家的场景,“嘴里还把歌儿哼”,体现了农夫心情的舒畅,还映
照着孩童的喧闹,这简直就是陶渊明的诗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翻版。而另一边,“淡淡的炊
烟袅袅飞升”,“锅灶里飘散出微微的香气”,又契入了嗅觉的感受。最后展现的是,“金盘似的圆月一
轮,高挂在远处的树顶,抛洒出清澈的光芒,沐浴着奇幻的清凉村景。”如此美好的村景和恬然的乡村生
活,真是令人心生羡慕,赞叹唏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稹,字微之,河南人。后魏昭成皇帝,稹十代祖也。父宽,比部郎中..、舒王府长史。稹八岁丧父,
其母郑夫人,贤明妇人也。家贫,为稹自授书,教之书学。稹九岁能属文,二十八应制举,登第者十八人,
稹为第一。制下,除右拾遗。
稹既居谏垣,不欲碌碌自滞,事无不言,即日上疏论谏职。又以前时王叔文、王伾以猥亵待诏..,蒙幸
太子,永贞之际,大挠朝政。是以训导太子宫官,宜选正人。乃献《教本书》,宪宗览之甚悦。又论西北边
事,皆朝政之大者。完宗召对,问方略。为执政所忌,出为河南县尉。丁母忧,服除,拜监察御史。
四年,奉使东蜀,劾奏故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违制擅赋,又籍没涂山甫等吏民八十八户、田宅一百一
十一亩、奴婢二十七人、草千五百束、钱七千贯。时砺已死,七州刺史皆责罚。稹虽举职,而执政有与砺
厚者恶之。使还,令分务东台。浙西观察使韩皋杖决湖州安吉令孙澥,四日内死。徐州监军使孟升卒节度
使王绍传送升丧柩还京给券乘驿仍于邮舍安丧柩稹并劾奏以法河南尹房式为不法事稹欲追摄擅令停务。既
飞表.闻奏,罚式一月俸,仍召稹还京。
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宰相令狐楚一代文宗,雅知
稹之辞学,谓稹曰:“尝览足下制作,所恨不多,迟之久矣。请出其所有,以豁予情。”稹因献其文,楚
深称赏,以为今代之鲍、谢也。
太和初,就加检校礼部尚书。三年九月,入为尚书左丞。振举纪纲,出郎官颇乖公议者七人。四年正
月,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御史..大夫、武昌军节度使。五年卒于镇,时年五十三,赠尚书右仆射。
(节选自《旧唐书·元稹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徐州监军使孟升卒/节度使王绍传送升丧柩还京/给券乘驿/仍于邮舍安丧柩/稹并劾奏以法河南/尹房式
为不法事/稹欲追摄/擅令停务/
B. 徐州监军使孟升卒/节度使王绍传送升丧柩/还京给券乘驿/仍于邮舍安丧柩/稹并劾奏以法/河南尹房式
为不法事/稹欲追摄/擅令停务/
C. 徐州监军使孟升卒/节度使王绍传送升丧柩还京给券乘驿/仍于邮舍安丧柩/稹并劾奏以法河南/尹房式
式为不法事/稹欲追摄/擅令停务/
D. 徐州监军使孟升卒/节度使王绍传送升丧柩还京/给券乘驿/仍于邮舍安丧柩/稹并劾奏以法/河南尹房式
为不法事/稹欲追摄/擅令停务/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郎中,始于战国,即帝王侍从官。隋唐时各部皆设郎中分掌各司事务,为尚书侍郎之下的高级官员。
B. 待诏,唐初置翰林院,凡有专长者,均待诏值日于翰林院,使待诏命,唐玄宗时遂为官名,称翰林待诏。
C. 表,就是奏章,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用来谢恩的文体,如《陈情表》,与“疏”相同。
D. 刺史,汉文帝始设,以巡行郡县监察各地,后来职权进一步扩大唐代刺史就是地方的军事行政长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稹家世显赫,少年丧父,后来家境贫穷,其母郑夫人的亲自教育下,最终学有所成,参加科举考试而
高中状元,被授予右拾遗的官职。
B. 元稹担任谏官后,事无不言,鉴于前有下流品行的人担任要职而扰乱朝政,于是主张选用正直有品行之
士任宫官,并呈献《教本书》给皇上。
C. 元稹奉旨出使东蜀,上奏弹劾东川节度使严砺违规征收赋税,东川所辖七州的刺史都因此遭受责罚,也
引起与严砺关系深厚的人对他的嫉恨。
D. 元稹与白居易齐名,被时人并称为元白。诗作引起当朝宰相令狐楚的欣赏,令狐楚读了元稹的诗作后认
为他就是当时的鲍照、谢灵运。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宪宗召对,问方略。为执政所忌,出为河南县尉。
(2)尝览足下制作,所恨不多,迟之久矣。请出其所有,以豁予情。
14. 元稹身上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答案】10. D 11. C 12. D
13. (1)宪宗召见他应对,询问方针策略。他遭到当朝权臣忌恨,出京担任河南县尉。
(2)我曾经欣赏足下的创作,遗憾的是所见不多,晚了很久了。请出示所有大作,使我畅意开怀。
14. ①学识颇高,工于诗歌;②关心政事,敢于直言;③整顿吏治,公正刚直。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
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
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节度使王绍传送升丧柩还京给券乘驿”的意思是节度使王绍运送孟升丧柩回京,持牒文乘坐驿车,故在
“丧柩还京”后断开,排除 B 项和 C 项;“河南尹房式为不法事”的意思是河南尹房式做了违法之事,“河
南”是“尹房式”的定语,不能分开,故在“河南尹房式”前断开,排除 A 项。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
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
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
答。
C 项,“用来谢恩的文体,如《陈情表》,与‘疏’相同”错误,表是臣子给君王的上书,用来陈述衷情,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我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
“书”;汉代则分成“章”“奏”“表”“议”四类,主要是内容上的分工不同,即刘勰说的“章以谢恩,
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类文章又统称为“表”。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
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
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元稹与白居易齐名,被时人并称为元白”错误,强加因果,原文并没有说这两人齐名才被称作元
白,原文“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意思是“当时谈诗的人,以元、白并称”。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
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
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关键词:“召对”,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
的问题;“方略”,方针策略;“为……所”,表被动;“忌”,忌恨;“为”,担任。②关键词:“尝”,
曾经;“览”,看、欣赏;“恨”,遗憾;“豁”,使动用法,使……开豁。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形象能力。回答此题,需要结合文本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客观叙述、心理刻画等加
以分析。“二十八应制举,登第者十八人,稹为第一”“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
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宰相令狐楚一代文宗,雅知稹之辞学”,可以概括为学识颇高,工于诗歌;“稹
既居谏垣,不欲碌碌自滞,事无不言,即日上疏论谏职”“又论西北边事,皆朝政之大者”,可以概括为
关心政事,敢于直言;“是以训导太子宫官,宜选正人”“河南尹房式为不法事,稹欲追摄”“振举纪纲,
出郎官颇乖公议者七人”,可以概括为整顿吏治,公正刚直。
【点睛】分析和概括题设错误特点:
1.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命题者在选项中故意错误地解释原文中关键的词语,把好说成坏,把小错说成大
错,把想法说成行动,把次要的说成是主要的,或无中生有地提供一些于文无据的信息,从而造成干扰。
2.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命题者故意在时间、地点、行为、因果等方面张冠李戴,搅乱混编在一起,造成
干扰,引起错解。
3.强加因果,牵强附会。命题者把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导致逆情悖理,不
合逻辑。
4.以偏概全,言过其实。文中主人公本来只有某一方面的优缺点或只有一件事做得妥与不妥,但选项中却
将其过高褒扬或全盘否定;本来只有个别人对之赞成或反对,却说成全部赞成或反对。
参考译文:
元稹字微之,是河南人。后魏昭成皇帝,是元稹的十代远祖。他的父元宽,任比部郎中、舒王府长史。
元稹八岁丧父。他的母亲郑夫人,是一位贤明的妇人。因家贫,便自己教元稹读书和写字。元稹九岁能写
文章,二十八岁应制参加考试,登第者十八人,元稹名列第一。诏书下,授予右拾遗。
元稹已经居谏官之位,不想碌碌无为自阻宦路,因此事无不言,受命后当天即上疏论奏履行谏官职责。
又因先前王叔文、王伾因为下等的品行谋求要职,蒙蔽太子而获宠幸,永贞之际,大大扰乱朝政。因而主
张训导太子的宫官,应遴选方正之士。于是呈献《教本书》,宪宗览阅之后很喜悦。元稹又论奏西北边防之
事,均为朝政要事。宪宗召入应对,询问方针策略。遭到当朝权臣忌恨,让他出任河南县尉。遭逢母丧,
服丧期满,授任监察御史官职。
元和四年(809),奉命出使东蜀,启奏弹劾故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违制擅征赋税,又籍没涂山甫等吏民
八十八户、田宅一百一十一亩、奴婢二十七人、草一千五百束、钱七千贯。此时严砺已死,所辖七州刺史
皆遭责罚。元稹虽尽职,而执政官员中有同严砺交情深厚的人却嫉恨他。元稹出使还朝,便令他分管门下
省。浙西观察使韩皋对湖州安吉县令孙澥施以杖刑,孙澥于四日内死亡。徐州监军使孟升去世,节度使王
绍运送孟升丧柩回京,持牒文乘坐驿车,便在驿站停放丧柩。上述两事,元稹一并据法启奏弹劾。河南尹
房式做了违法之事,元稹欲加追究,擅自让他停职。飞表上奏之后,朝廷罚房式一月俸禄,便召元稹回京。
与太原白居易友好。工于做诗,善于描绘歌咏事物之风姿特色,一时谈诗的人,以元、白并称。宰相
令狐楚是一代文宗,素知元稹诗文造诣,对元稹说:“曾经欣赏足下的创作,遗憾的是所见不多,等待很
久了。请出示所有大作,使我畅意开怀。”元稹因而献其诗作,宰相令狐楚对其诗文深为赞赏,认为他是
今代的鲍照、谢灵运。
太和初年,就任加检校礼部尚书。太和三年九月,元稹入朝担任尚书左丞。整顿法度,肃清吏治,出
任郎官与违法乱纪的七个朝臣交锋争斗。四年正月,担任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大
和五年,元稹在镇署去世,时年五十三岁,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五)
李白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①,战士卧龙沙②。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③。
玉关殊④未入,少妇莫长嗟。
注:①虎竹:兵符。②龙沙:即白龙堆,指塞外沙漠地带。③剑花:剑刃表面的冰裂纹。④殊:远。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得乐观高亢,格调昂扬,描绘了守边将士在沙场上征战的艰苦生活,歌颂了他们忠心报国的英
勇精神。
B. 首联写敌我两军态势,北方胡虏趁秋高马肥之际入侵,我大唐军队出塞奋勇抗击胡虏,“天兵”有鲜明
的歌颂之意。
C. 颔联与首联“天兵”照应,将领们接到朝廷征战的诏令,率领军队迅速抵达塞外战场,同仇敌忾,建功
报国。
D. 尾联征人安慰家人,不要嗟叹大军还未取得胜利,玉门关很快就会被攻克,表达了“兵”必胜的坚定信
念。
16. 本诗颈联意境奇妙,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案】15. A 16. 皎洁月色、银白寒霜,笼罩荒漠,描绘出一幅边域大漠苍凉浩荡之景。弯弓之影、剑
光似花,又以飘移闪烁之势,令人想见塞下将士杀敌之迅猛。月随弓影,霜拂剑花,着一“随”“拂”,
巧妙地将静物与动态融为一体,潇洒飘逸,又似突显边月、胡霜之有情。月似弯弓,剑光似霜,一为形似,
一为色同,想象奇绝。于苍茫中见壮美,于异彩中显飘逸,营造了壮美奇绝的意境。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
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
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
确认,得出答案。
A 项,“描绘了守边将士在沙场上征战的艰苦生活”错误,原诗主要意思是胡虏乘着秋高马肥之际兴兵南
侵,唐朝大军出动兵马前去迎敌;将军带着虎符出征,战士们在龙沙坚守御敌;夜晚的月亮弯如弓影,胡
地的霜雪凝剑成花;大军尚未进入玉门关,闺中的少妇还是不要太着急了吧。并没有描绘守边将士在沙场
上征战的艰苦生活。
故选 A。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表现的意境的能力。赏析诗句,我们可以从修辞、炼字、语言风格、表现手法、思想感
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诗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
义;也可以分析诗句中哪些字用得比较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还可以整体分析诗句的语言特色。从意象
的角度“随”“拂”,巧妙地将静物与动态融为一体,潇洒飘逸,又似突显边月、胡霜之有情。寥寥数字,
“弓影”、“剑花”,灵动、和谐;月似弯弓,剑光似霜,一为形似,一为色同,想象奇绝。从意境的角
度,皎洁月色、银白寒霜,笼罩荒漠,描绘出一幅边域大漠苍凉浩荡之景。
【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1.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
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2.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
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3.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
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
作风格。
4.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5.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第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点出了
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
(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
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答案】 (1). 寄蜉蝣于天地
(2). 渺沧海之一粟
(3). 阳谷皆入汶
(4). 阴谷皆入济
(5). 山不厌高
(6). 海不厌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蜉,蝣,渺,粟,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种小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______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
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见到她,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它不是乡村的陋巷,狭窄破败,
泥泞坎坷,杂草乱生。它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
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这种小巷,隔绝了俗世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它又深又长,一个
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一转弯,依然是
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侯,你向巷中走去,都如宁静的黄昏,
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
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人家的竹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细;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
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频频招手。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去,
哪怕一会,你的心情也会如巷尾幽深的古井,不再是喧嚣和急躁,______。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
人间。
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排比、夸张、借代
B. 排比、夸张、对比
C. 比喻、拟人、对比
D. 比喻、拟人、借代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春来时,常有几枝从墙头伸出不停摇动的娇艳的桃花杏花。”从语义
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答案】18. C 19. 原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桃花杏花开的很艳、富有生机的动态感写出来了,“红袖”
写出了它们的颜色,使盛开的桃花杏花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该句“常有几枝从墙头伸出不停摇动的娇
艳的桃花杏花”没有突出颜色的画面感和桃花杏花盛开的形象感。
20. (1)轻易不肯抛头露面(2)而是一种和平的静穆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
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比喻、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抓住两种不同性质事物的相同点,用一事
物喻另一事物。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拟人
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有如古代的
少女”用了比喻手法,“和她真正成了莫逆”“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频频招手”用了拟人手法;
而“它不是乡村的陋巷”“也不是上海的里弄”“也不像北地的胡同”,则与小巷形成对比,将小巷的“优
娴贞静”和淡泊宁静衬托得更美好。只有 C 项符合。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艺术效果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
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原句中“从墙头殷勤
地摇曳红袖,向行人频频招手”,用了拟人的手法,“红袖”写了桃花杏花开的颜色很鲜艳,“招手”是
人所具有的动作,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富有生机的动态感写出来了;该句“常有几枝从墙头伸出不停摇动的
娇艳的桃花杏花”没有突出颜色的画面感和形象感。
【20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中补写句子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
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
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
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第一处,前文是“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想表达的意思是像古代的少女一般是不会抛头露
面,可以填“轻易不肯抛头露面”;第二处,前文是“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去,哪怕一会,你的心情也
会如巷尾幽深的古井,不再是喧嚣和急躁”,想表达的意思是走到小巷里,是一种幽静平和的心态,句式
跟“不再是”相搭配,后文是“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表达的也是一种静,可以填“而是
一种和平的静穆”。
【点睛】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
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
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
严密。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在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都是一个“追赶者”。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完成了
许多惊人的创举。③从核技术到高铁,我们都已经接近和领先世界最高水平。④然而,在经历了快速追赶
之后⑤中国能否继续保持领先,将直接取决于中国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⑥如何保持领先,⑦中国确实
缺乏成功的经验来借鉴,⑧甚至有些以前遗留下来的惯式思维,⑨还会制约我们像一个真正领先者那样去
思考。
【答案】②我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完成了许多惊人的创举
③从核技术到高铁,我们都已经领先世界最高水平
⑤中国继续保持领先,将直接取决于中国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⑦中国确实缺乏用来借鉴的成功经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
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
进行判断。
第②句,“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完成了许多惊人的创举”,缺主语,改成“我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完成
了许多惊人的创举”;第③句,“从核技术到高铁,我们都已经接近和领先世界最高水平”,不合逻辑,
“接近和领先”不能并列地放在一起,根据后文的意思,主要谈的是“领先”,可以删掉“接近和”;第
⑤句,“中国能否继续保持领先,将直接取决于中国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两面对一面,改成“中国
继续保持领先,将直接取决于中国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第⑦句,“中国确实缺乏成功的经验来借鉴”,
语序不当,改成“中国确实缺乏用来借鉴的成功经验”。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0 个字。
今年 11 月 3 日,高分七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11 月 5 日在轨开机工作并获取了首批卫星影像,
标志着我国跨入 1:10000 比例尺航天测绘新时期。高分七号的全称是“高分辨率国土测绘卫星”,是目前
高分专项系列卫星中测图精度要求最高的科研型卫星。与一般光学遥感卫星只能拍摄平面图像相比,高分
七号还有一项神奇的本领,可以绘制立体图像,投入使用后,建筑物在地图上不再只是一个方格,而是一
个个三维“模型”。
【答案】今年 11 月 3 日,高分七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我国跨入 1:10000 比例尺航天测
绘新时期,是目前测图精度最高的科研型卫星,可以绘制立体图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根据题干的要
求,对相关信息分析、归纳、得出答案。解答此类题目,要分清主次,将相同或者相近的信息归类总结。
语段主要表述的内容是高分七号卫星发射升空,与之相关的有发射的地点,发射卫星的意义以及作用等角
度加以概括。时间是今年 11 月 3 日,地点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意义标志着我国跨入 1:0000 比例尺航天
测绘新时期,还可以绘制立体图像,是目前高分专项系列卫星中测图精度要求最高的科研型卫星。最后在
概括成不超过 70 个字就可以了。
【点睛】“提炼语意”常考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下定义。
下定义是揭示事物(概念)本质属性的一种逻辑方法,可以用“被定义概念(种概念)=该事物的本质特征
(种差)+邻近的属概念”的语言形式(格式)来表达。
2.提炼要点,概括文意。
此类试题或要求对某则材料的内容进行总括;或提供一则材料,要求揭示事物的某些特点;或提供图表,
要求通过对有关数据的对比分析写出结论等等。
3.提取关键词。
此类试题与“提炼要点,概括文意”类试题不同的是,此类试题对材料内容要点的提取结果,是以材料中
原有的负载关键信息的词语呈现,而不是以负载重要信息的句子呈现。
4.新闻概写。
新闻概写包含拟写一句话新闻、拟写标题、拟写导语、压缩主体、拟写结束语等,要求概括出中心内容,
突出主要事实。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2 月 12 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于中小学是否需要引入教育惩戒制度进
行了专项调查,结果显示,3.1%的受访学生家长表示不支持教育惩戒。
面对教育惩戒,有人说,惩戒只是一种手段,学生教育应以赏识和鼓励为主;有人说,没有惩戒的教
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要把戒尺还给老师,让学生明对错、知敬畏;也有人说,教育者一定要明确教育惩
戒与体罚的区别,适当的教育惩戒绝不等同于体罚;还有人说,社会要用制度为老师撑腰,但教育惩戒的
限度和尺度还需合理把握。也有个别家长因孩子受到老师批评,不问是非曲直,到校无理取闹的现象…
教育部 11 月 22 日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指出,教育惩
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对学生违反学生守则、校规校纪、社会公序良俗等行
为,教师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并可以视情况予以适当惩戒。
读了以上材料,你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惩戒”的态度和看法如何。请你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对
这一问题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对“教育惩戒”的看法
尊敬的老师和家长们:
大家好!我是高三年级的某某某,我今天发言的主要内容是对“‘教育惩戒’的看法”。
最近几年来,赏识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成了主旋律,“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是为典型言论。这种教育
理念维护了学生的自尊,有助于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它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无限地激发学生的内
动力。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这种平等的、朋友式的教育理念,在育人成才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随之而来的
是,人们对赏识教育的理解中,产生了如此观点:学生只能夸奖,不能批评,否则就是对学生权利的侵犯。
这种观点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有市场,老师们谈“惩”色变。甚至它还颇得部分家长的认同和首肯。经常
地,有部分家长把某某老师对其孩子的几句批评,马上通过种种渠道传递到校方领导那里去,告上一状。
其理由就是:这大大违背现代育人思想。在赏识教育中,是不是只能表扬,应不应该对学生有惩戒呢?我觉
得赏识教育完全不排斥惩戒教育,只是选择教育时机和惩戒方式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如是说:“奖励和惩戒都是教师的专业权力。如果非要强制教师放弃这种权
力,最终受害的是学生和社会。”教育惩戒是完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未成年人人格健康和谐发
展。没有经历过教育惩戒的人,其生命成长是有缺憾的,经历过适当的教育惩戒的人,其人格能健康和谐
发展。试想在一个孩子的成长阶段,假如不管其行为的正确与否,遇到的全是表扬,那么这个孩子在将来
再遭遇到挫折时,有可能就是手忙脚乱,应接不暇,被动无措。
既然在教育中,惩戒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那么是否随时随地一旦发现就马上实施,不计方法方式、
不及后果地运用呢?显然也不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惩戒应以爱为前提,惩戒是为了完善孩子,
使他们变得更好,而不是把学生当成发泄不良情绪的对象。中央教科所刘京铎教授认为:要用欣赏地眼光
看待学生的言行,面对其缺点错误的时候,不是考虑教育工作的便利和制止其当时行为的快捷,而是是否
促进学生的进步,引导学生改变或者放弃他的不恰当言行。
“爱为前提,惩戒是手段”,这是实施惩戒的根本原则。但是不是只要心中有爱,就可以随意挥舞手
中的惩戒大棒呢?那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到底应如何使用惩戒这一手段呢?许多的教育大家为我们
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可资镜鉴的宝贵财富。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学生犯错后,经常采用的是“善意的补偿
式的惩罚”犯了小错给全班同学唱支歌,较严重的做一件好事补过,严重的就罚他写一篇五百字左右的说
明书。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俄罗斯奥伦堡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伦达克教授说:“苏霍姆林斯基看
到某同学做错事情,需要批评惩戒时,总是把这个学生单独叫到办公室,绝对是只有他一个人,绝没有第
三者在场,绝对不会当众批评、惩戒某一个学生。他对学生非常尊重。”
这些教育大家给我们指引了教育惩戒的方向,我们只要把握教育时机利用合理的惩戒方式面对学生,
就会事半功倍。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到此结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写作的基本能力。这也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一是以受教育的主体写
一篇发言稿;二是对“教育惩戒”这一社会热点的理解、分析和探究能力。既有对理性思维的考查,也有
对个体价值观、人生观的追问。阅读材料时,综合材料大意。确定立意时,要联系当下生活和社会教育现
状,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构思文章时,要理清“教育惩戒”与“个体发展”“国家”“社会”之间的逻
辑关系,深入分析探究,抓住思考的兴趣点,写出独到的、言之有物的、有深度的作文。第一段材料谈论
的是对于中小学是否需要引入教育惩戒制度进行了专项调查;第二段材料谈论的是对教育惩戒的不同看法,
有赞成的,有反对的,赞成的还要有合理的惩戒,不能把惩戒与惩罚搞混淆了;第三段材料谈论的是育部
发文指出,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可以视情况予以适当惩戒。材料的
主要内容是赞成教育惩戒,但一定是合理合适的。本题要求写一篇发言稿,首先格式上要符合发言稿的格
式,即开头要有称呼,因为是考试作文,整个发言稿也要有一个标题。
参考立意:
1.合理的惩戒也是良药;
2.明确教育惩戒权是社会的进步;
3.无金箍,不成佛;
4.合理惩戒是素质教育的钙质;
5.惩戒乃师之担当;
6.教育惩戒是教师的权利;
7.谈教育惩戒的必要性。
行文结构:文章开篇先从赏识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成了主旋律谈起;接着引出观点赏识教育完全不排斥批评,
只是选择教育时机和批评方式的问题;接着谈论了教育惩戒的意义和教育惩戒要以爱作为前提,惩戒一定
要抓住时机,一定要有合理的惩戒手段;最后再次强调我们要把握教育时机利用合理的惩戒方式面对学生,
就会事半功倍。
素材:
1.惩戒手段应有灵活性和创造性。采用何种手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让学生在接受中认识到错误,进行洗礼,在非冲突中悄然发生转化。虽然两个学生犯同样的错,但未必用
同一的惩戒手段对待之。老师不能千篇一律。如背诵校规校纪等。同样是背诵,可以是诗词,可以是人生
哲理等。这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可能更好。
2.惩戒应与对学生的尊重相结合。不要象孙云晓所说患上了“关怀强迫症”。即特别需要别人依赖自己,
总是爱向别人提供别人不需要的或者是偏激的关怀。一厢情愿式的,自认为是为了教育、引导学生而草率
随意,冲动冒失的处理问题,有可能更深地伤害了学生,那样教育效果就无从谈起了。
3.把握教育时机。教育时机到来时,所使用的惩戒措施效果明显,否则,就会事倍功半。而教育时机的选
择应以有效、有益的标准来衡量。这个选择,应以是否有效触动学生的情感,能有效转变其思想和行为方
式为基准。据此,当事件刚刚发生时,有的或许就是最佳教育时机,但有的也未必是最佳时机可能缓一缓
效果更好。
4.约翰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说:“儿童的过错有时不能不加以斥责,因而斥责不独应当出之以严肃的、
不任情的词句,并且应当背着别人私地里去执行;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就会
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是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到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的
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
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
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
适当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